1. 首页 > 电脑手机 >

四书五经分别代表什么 四书五经分别代表什么?

“四书五经”分别是什么?

四书五经: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经”,其中的《乐》后来亡佚了,就成了五经。《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书。

四书五经分别代表什么 四书五经分别代表什么?四书五经分别代表什么 四书五经分别代表什么?


《大学》

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终,明确它们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3、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释文: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康诰》说:“激励人弃旧图新。”《诗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

4、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

译文:有钱的人房间装饰得很华丽,有仁德的人心里宽畅,身体自然也安舒了。

5、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译文:君子有个大原则,就是必须用忠诚信义来争取民心,骄横就会失去民心。

6、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译文:创造财富有个大原则: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创造得迅速,使用得舒缓,这样财富就可以经常保持充足。

7、好人之所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也可泛指儒家经典

望采纳,谢谢哦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汉书》《礼记》《周易》《春秋》

四书五经分别指什么?

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士礼》、《周易》、《春秋》。

四书五经是“四书”与“五经”的合称,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士礼》《周易》《春秋》五部。泛指儒家经典著作。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四书五经翔实的记载了我国早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史实资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

“四书五经”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包含内容极其广泛、深刻,它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时至今日,“四书五经”所载内容及哲学思想仍对我们现代人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极强的参考价值。

扩展资料

其实本来应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六经之名始见于《礼·经解》孔子之言,又见于庄子之书,从郭店楚简中也得到了证实。《乐经》与另外五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其后嬴秦焚书,《乐经》散失,仅存《乐记》一篇,并入《礼记》中,后来就只有五经这一说法。

参考资料:

四书五经分别是什么?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指《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

四书五经,是“四书”与“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在的传统文化的诸多文学作品当中,四书五经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四书五经翔实的记载了我国早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史实资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

扩展资料

四书五经的由来:

儒家的经典,初只有“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后来经过秦始皇焚书坑儒,秦末农民,项羽进入秦都城咸阳,大肆纵火焚烧秦宫殿,《乐》经亡佚。后来到了汉朝时,曾经多次下令全国各地向献书,汉武帝还设置了“五经”博士。

五经”的说法由此开始,后世很多朝代更是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文化措施,如晋武帝司马炎即位后就倡导儒学,设置“五经”博士十九人。儒学自汉武帝以后,取得了的学术地位。但是汉代的儒生治学的特点是谨守家法和师法,老师所传授的知识一个字也不能有出入,注重字词上的训诂之学。

因此,汉代以后儒学逐渐走向衰微,东汉以后,儒学更是失去了独尊的地位。尽管儒学的衰微和道家黄老之学的兴盛、的传入有一定的联系,但是主要原因是自身思想的僵化。

到了宋代,许多儒学对儒学进行了改革,儒学呈现出焕然一新的状态。儒学朱熹从《礼记》中取出《大学》和《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相配,称为“四书”,“四书”之说由此而来。

参考资料来源:

四书五经是传统文化的根源,想要读懂的传统文化必须从这几本书入门。

先从五经说起。虽然我们都是说五经,实际上是六经。章学诚在它的文史通义开篇就说:六经皆史也。但是由于乐经失传了,才有了五经的说法。

五经分别指的是诗经、书经(尚书)、易经(周易)、礼记、春秋。

诗经是我国诗歌的源头,使我们先民的歌谣。今天的诗经一共有三百一十一篇,其中六篇笙歌没有内容,只有题目,所以很多的版本收录了三百零五篇。很多的文献记载都说原来的诗经有三千篇,孔子删减为三百篇(取整数)。个我个人而言,不赞成这种说法。孔子不可能根据数算十篇取一篇吧,而且标准是什么?诗经对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论是后来的汉乐府,还是魏晋六朝诗,以及唐诗宋词,都从诗经里面汲取营养。

尚书,又称书经。尚书,顾名思义,就是上古时代的书籍。根据钱宾四先生的说法,尚书的作者是周公。尚书佶屈聱牙,用词古奥,因为年代久远,不加注释的情况下,基本上,几乎看不懂。尚书是研究上上古历史的一手材料,里面记载了很多商周之际的事情。而且,后代的人在写作的过程之中经常引用尚书,如果不能够诵读尚书,有些书是不能够看懂的。

易经也是一部古老的书籍,而且是一部人关于宇宙与人生关系的一部书籍。易经里面的很多话成为了我们经常使用的成语,也有的成为了格言。

礼记是儒家关于制度和礼仪的一本书,普遍认为成书于汉代。礼记内容非常之多,梁启超的读书指南里面对礼记的读法有相当全面的介绍。

春秋,相传是孔子所作。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这本书虽然是编年体,但是却意味深远,虽然不评价,但是褒贬早已经通过句子表现出来。

四书是朱熹提出来的说法,他将论语、孟子以及在礼记里面抽出来的中庸、大学并列在一起,称为四书。

论语,是记载孔子和其言行的一本书。这本书的作者很有可能属于曾子的传人,因为曾参的年龄小,而且史记里面有关于曾子的语录。论语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博大精深,一代又一代的人都在诵读,也必将继续诵读下去。

孟子,是记载孟子言行的一本书。孟子是儒家仅次于孔子的二号人物,被后人尊称为亚圣。孟子的这本书里面涵盖了孟子的言行以及他的主张,开篇的义利之辨为整本书定下了基调。

读过礼记之后,就不用读中庸大学了。

这几年流行起传统文化,这是好事,但是有的人拿起了四书五经,就不再学习自然科学,就有走上了另一个极端。传统要学习,但是自然科学也不能够抛弃。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儒家经典的书籍。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就只剩下了五经。《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一、四书

1、《大学》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

2、《中庸》

《中庸》是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

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3、《论语》

《论语》是孔子及其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及再传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主张、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4、《孟子》

《孟子》,战国中期孟子及其万章、公孙丑等著。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的、教育、哲学、等思想观点和活动。

二、五经

1、《诗经》

《诗经》,是古代诗歌开端,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

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面貌。

2、《尚书》

《尚书》,早书名为《书》,约成书于前五世纪,传统《尚书》(又称《今文尚书》)由伏生传下来。传说为上古文化《三坟五典》遗留著作。

《尚书》列为重要核心儒家经典之一, “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它是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是我国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3、《礼记》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

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4、《周易》

《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 。

《周易》是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内容极其丰富,对几千年来的、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5、《春秋》

《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由孔子修订而成。

《春秋》是部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书》《易》《礼》《春秋》,南宋理学家朱熹取《礼记》中的《中庸》《大学》两篇文章单独成书,与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记录孟轲言行的《孟子》合为“四书”。 四书的作者包括孔子、子思、孟子、程子、朱熹等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儒家的经典书籍。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其实本来应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后来亡于秦末战火,只剩下五经。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诗、书、礼、易、春秋。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指的是哪四书哪五经

四书五经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这几本书,其中《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合称为“四书”,剩余的五本著作合称为“五经”。

四书五经是我国古代封建科举制度中的必考书目,其中“四书”是儒家学派传道受业的基本教学材料,这四本古代著作当中所蕴含着的哲学思想也是十分丰富的,“四书”也是我们现如今研究古代儒家思想体系的重要资料。

而“五经”,则是古代儒家学派作为研究基础的古籍。据传“五经”当中的五本古代典籍都是由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编辑或修改而成的。在我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上“四书五经”是具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的,它们不仅代表着先人们非凡的哲学智慧与文化修养,更体现着我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多彩。

价值:

我们只要谈到传统文化,必然得提到“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包含内容极其广泛、深刻,它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四书五经”详实地记载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活跃时期的、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实资料及影响文化几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学思想。历代科举选仕,试卷命题无他,必出自“四书五经”足见其对为官从政之道、为人处世之道的重要程度。

四书五经在规范、人际交流,文化等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时至今日,“四书五经”所载内容及哲学思想仍对我们现代人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极强的参考价值。

四书五经分别是什么?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指《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

四书五经,是“四书”与“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在的传统文化的诸多文学作品当中,四书五经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四书五经翔实的记载了我国早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史实资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

扩展资料

四书五经的由来:

儒家的经典,初只有“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后来经过秦始皇焚书坑儒,秦末农民,项羽进入秦都城咸阳,大肆纵火焚烧秦宫殿,《乐》经亡佚。后来到了汉朝时,曾经多次下令全国各地向献书,汉武帝还设置了“五经”博士。

五经”的说法由此开始,后世很多朝代更是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文化措施,如晋武帝司马炎即位后就倡导儒学,设置“五经”博士十九人。儒学自汉武帝以后,取得了的学术地位。但是汉代的儒生治学的特点是谨守家法和师法,老师所传授的知识一个字也不能有出入,注重字词上的训诂之学。

因此,汉代以后儒学逐渐走向衰微,东汉以后,儒学更是失去了独尊的地位。尽管儒学的衰微和道家黄老之学的兴盛、的传入有一定的联系,但是主要原因是自身思想的僵化。

到了宋代,许多儒学对儒学进行了改革,儒学呈现出焕然一新的状态。儒学朱熹从《礼记》中取出《大学》和《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相配,称为“四书”,“四书”之说由此而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书五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