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脑手机 >

秋词教案全国一等奖 秋词古诗教案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教案

给孩子们扎下传统文化之根,使孩子们能够植根传统,把国学教育发扬光大,使孩子学习经典化、生活经典化、人生经典化。以下是我整理的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秋词教案全国一等奖 秋词古诗教案秋词教案全国一等奖 秋词古诗教案


篇一

国学经典《笠翁对韵》诵读教案

教学目标 :

1、给孩子们扎下传统文化之根,使孩子们能够植根传统,把国学教育发扬光大,使孩子学习经典化、生活经典化、人生经典化。

2、让学生了解《笠翁对韵》的原文及大致文意。

3、熟练朗诵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熟练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内涵,学写对仗春联。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汇入

1、课件出示了有水有轩的地方,老师讲解那个地方叫江心洲,后来叫鹦鹉洲,因为这个故事离我们很远了,都藏在地下了,课件跳动变为“地下文章鹦鹉洲”,同样方法,揭示了“空中事业麒麟阁”。

2、当孩子们理解这两句韵语时,接着继续讲解典故陈后主,隋炀帝,一个喜好音乐,一个喜好游玩,都不是好的君王。出示:“陈唱临春乐yue,隋歌清夜游。”老师出示以上四句后,让学生朗读,让学生猜猜他们各喜欢什么。

3、指出这些语句来自李渔《笠翁对韵》。引入今天的课题。

二、激发兴趣,品读韵诗

1、自读整篇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正音

3、出示整首韵诗,“鱼对鸟,鹡ji对鸠jiu。翠馆对红楼。七贤对三友,

爱日对悲秋。虎类狗,蚁如牛。列辟pi对诸侯。陈唱临春乐,隋歌清夜游。空中事业麒麟阁,地下文章鹦鹉洲。旷野平原,猎士马蹄轻似箭;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齐读,感觉节奏感。

4、老师出示课件,有关鹡和鸠,翠馆和红楼的图案,让学生理解鹡和鸠都是鸟类,翠馆和红楼是建筑物,鱼对鸟,鱼和鸟都是动物,接着朗读,诵读。

5、这里压的是什么韵?学生——ou韵.老师继续问这首韵诗,哪个字多——对。那么一个字对的有:读鱼对鸟,鹡对鸠;两个字对的有:翠馆对红楼,七贤对三友,爱日对悲秋。列辟对诸侯。五个字对的有:陈唱临春乐,隋歌清夜游。七个字对的有:空中事业麒麟阁,地下文章鹦鹉洲。十一个字对的有:旷野平原,猎士马蹄轻似箭;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

6、继续进行分析,学生边读边想,边背诵。

7、“七贤对三友,爱日对悲秋。”七贤,老师解释了七个爱写文章的人,三友,用课件梅,竹,松让学生自己练说。“虎类狗,蚁如牛。”好多同学按今天的眼光来分析,后,由老师说出其中的典故。

8、在有感情的反复朗读后,从听觉的角度来引出“旷野平原,猎士马蹄轻似箭;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播放马儿快跑的声音,学习“旷野平原,猎士马蹄轻似箭。”用悠扬婉转的短笛声让学生学习“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

9、韵诗不但有韵律美,还有节奏美,让我们拍着手,再来读一读。

10、我们一起背这首韵诗,老师出示填空题,

鱼对 ,鹡对 ,翠馆对 。

七贤对 ,爱日对 。

虎类 蚁如 ,列辟对 。

陈唱临春 。隋歌清夜 。

空中事业 ,地下文章 。

三、拓展练习

1、出示课件,让学生组成对子

2、找对子

海记忆体知己— 路遥知马力—— 明月松间照— 生当作人杰— 白日依山尽—— 远看山有色—

四、总结

中华民族的文化渊远流长,除了《笠翁对韵》,还有《三字经》等等,都是我国的文化瑰宝,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一定能进一步领略带到文化的魅力。

篇二

国学经典《千字文》诵读教案

教材说明

《千字文》是我国秀的一篇训蒙教材,用一千个汉字勾划出一部完整 的文化史的基本轮廓,代表了传统教育启蒙阶段的水平。《千字文》通篇首尾连贯,音韵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既是一篇四言长诗,也是一部袖珍百科知识全书。明代古文大家王世贞称其为

教学目标

1、能熟读成诵,从而正确认读汉字。

2、运用多种方法诵读,训练学生朗读古文的韵律感,从而达到熟读成诵。

3、读懂文意,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意,从而薰陶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疏通文意,熟读成诵。

教学策略:

1、朗读教学法,以读促学,以读带学。

2、合作探究法,学习小组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合作探究领会文章。

教学过程:

一、激趣汇入:

1、背诗汇入:

师:我们会背很多的唐诗。下面我们背诵几首名篇慕剑青、蔡兴辉领诵吟诵著如此美妙的古诗文,我们觉得这些古代的大诗人真是太有文采了。他们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的文化遗产,你们想知道这些伟大的诗人小时候读什么书入门的吗?《千字文》就是其中一本,板书《千字文》。

2、《千字文》:

《千字文》是我国秀的一篇国学启蒙教材,代表了传统教育启蒙阶段的水平。《千字文》通篇首尾连贯,音

韵谐美,构思精巧、气势雄浑,条理贯穿,妙语连珠、文采斐然,全文共250句,每四字一句,字不重复,句句押 韵,有条不紊的介绍了有关自然、、历史、地理、伦理、教育、人物掌故以及作人处事等方面的知识和道理,

以及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一部袖珍百科知识全书。明代古文大家王世贞称其为“绝妙文章”。

3、听故事:

相传,梁武帝一生戎马倥偬,他很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在太平时期多读些书。由于当时没有一本适合的启蒙读物,起初,他令一位名叫殷铁石的文学侍从,从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手迹中拓下一千个各不相干的字,每纸一字,然后一字一字地教学,但杂乱难记。梁武帝寻思,若是将这一千字编撰成一篇文章,岂不妙哉。于是,他召来自己信赖的人物。周兴嗣接受任务回到家后,苦思冥想了一整夜,思如泉涌,边吟边书,终将这一千字联串成一篇内涵丰富的四言韵书。梁武帝读后,拍案叫绝。即令送去刻印,刊之于世。这就是流传至今已

1400多年的《千字文》。周兴嗣因出色地编撰了《千字文》深得梁武帝的赞赏,提拔为佐撰国史。不过,据说周兴嗣因

一夜成书,用脑过度,次日,已鬓发皆白。同学们肯定迫不及待想学习《千字文》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这本才子奇书的魅力吧!

二、录音范读,学生倾听。

三、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四、自由背诵

五、总结:集体背诵。

篇三

八年级传统经典诵读教育

实施方案

把国学经典贯穿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坚持每天诵读经典,确保诵读内容的落实,八年级组拟定诵读如下经典:

1.归园田居其三 2.使至塞上 3.渡荆门送别

4.登岳阳楼其一 5.长歌行 6.野望

7.早寒江上有怀 8.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9.黄鹤楼

10.送友人 11.秋词 12.鲁山山行 13.浣溪沙

14.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5.雨霖铃 16.渔家傲

17.蝶恋花 18.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9.清平乐

20.鹊桥仙 21.踏莎行 22.一剪梅 23.满江红

24.卜算子 25.青玉案 26.破阵子 27.一剪梅蒋捷

28.兰陵王 30.暗香

主要措施:

1. 坚持每天20分钟的经典诵读。

1读准确2读流畅3熟读成诵并默写。

2. 课前一分钟以背、写的形式抽查经典诵读情况。

3. 每学期展示一次经典诵读情况,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采用不同形式开展展示竞赛。

4. 每学期开展一次经典书法竞赛。

【教学实录】名作细读课——七下《陋室铭》

执教:余映潮

时间:2021年5月21日

地点:伊川县思源学校学术报告厅

整理:吴雪凤

课前点示:《陋室铭》是一篇千古流传的名作,这节课是一篇名作细读课。学习这篇课文要进行四个活动:文词、文句,文意、文笔。

课前铺垫:

1.了解刘禹锡

2.了解“铭”,点示“说”是一种文体。

3.齐读《陋室铭》基本评价,教师简要解说。

《陋室铭》以抒情的笔调,咏物抒情,赞颂陋室,以显示主人淡泊高雅之生活情趣。

4.出示刘禹锡《秋词》,齐读。

教师简说:《秋词》以美好的基调,表达了作者乐观的情怀。

5.出示《陋室铭》全文,学生齐读。

第一层次学习:文词

1.出示注释,学生大声读记。

2.齐读注释。

3.教师分层范读,学生逐层读出解释。

4.齐读课本中“名、灵、斯”等11个注释,强调理解“苔痕”。

齐读“案牍、牍、劳形、劳……何陋之有”等6个词句。学生批注“劳”的用法。

5.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语速要稍慢。

(此环节读注释,读课文。有范读—跟读,齐读,分层次读等形式;读出了层次,读出了节奏,读出了语速。通过分层次读课文读解释,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

第二层次理解:文句

1.出示四个句子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2.理解“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1)出示意思,学生齐读,教师简说优美的含义。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也就陋室不陋了了)。

(室不在陋,有德则馨)

3.理解“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1)学生说诗句意思。

(2)点示:说的再优美一点。出示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长上了台阶,绿绿的;草色映入门帘,青青的。

也可理解为“绿苔痕上阶,青草色如帘。”

教师简说,学生齐读。

4.理解“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1)学生试说大意。

(2)出示句意,师读,简说:这是一种高明的手法,把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做对比,突出“陋室不陋”。

(3)齐读,教师点示:这也是一种自我的赞许之情。

5.理解“孔子云:何陋之有?”

(1)自说句意。

(2)出示句意,教师简说:作者很聪明的,省略了“君子居之”,希望自己是真正的君子。

(3)学生齐读句意。

(此环节以理解四个重点句子为目标,采用学生先自说句意,然后教师出示句意、并点示手法的方式进行。有了第一层次的学习,这四个重点句子的理解顺势而为,水到渠成。整个环节的学习紧扣目标,简洁而实用。)

第三层次理解:文意

1.出示《陋室铭》全文,学生各自说全文的大意。

2.再来一起讲。

出示全文大意,学生一起读。

3.自己再说一遍。

(此环节是在读通课文,记住注释,并理解四个重点句子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说全文大意。此时可能还有个别不理解的地方,老师出示全文大意,学生再读,然后自己再说一遍。“自说————再次自说”,相信学生都能达到理解并说出意思了。)

第四层次理解:文笔

点示:在这之前好好的朗读和背诵。

(一)朗读与背诵

学生各自朗读、背诵。

提示:

1.读好停连。

(1)教师,讲解:读出细微的停顿。

(2)学生各自习练。

(3)重点句“谈笑有鸿儒……无案牍之劳形。”

(4)再次习练,体会句中的停连。

2.读出句法特点。

(1)提示:读好偶句、对称句。举例。

(2)再读,体会文中的对称句。

(3)齐读。

3.读清美妙层次。

(1)用笔划出文中三个层次。

出示分层排列的课文,师读,生批注:引入陋室,描述事物,咏物抒情,卒章显志。

(2)按三个层次各自朗读,每个层次稍作停顿。

4.读出文中情味。

(1)讲解:陶醉在美好情致中的情味,自信的味道,对自己的赞许。读出自我陶醉、自我欣赏。

(2)范读。

(3)各自练读。

(4)一起来背诵,提示:读出自信的语气。

(二)品读、赏析

话题:《陋室铭》美在哪里?

1.学生批注,准备发言。

2.全班交流。

学生读句子,说美点,教师补充讲解。

(1)开头句,师点示:环境描写,美在关键句

(2)结尾句,师点示:引用手法,点题,自信之情溢于言表,升华了整篇文章的意境。

(3)“苔痕……”,师点示:高妙的手法,不仅体现在细节上,连文章的开头也表现出一种高远的立意。

(4)“谈笑……”,师点示:对比的写法,鲜明的对比手法。

(5)“无丝竹……”,师点示:逻辑层次细腻,顺序鲜明。

3.到底美在哪儿?

师出示句子,生齐读并批注。

(1)批注:有高雅的情趣。

出示:《陋室铭》描述了德行之雅,环境之雅,心境之雅,志向之雅,表现了作者旷达致远,不同流俗的可贵气质。

(2)批注:有精美的语言

出示:《陋室铭》文笔雅致,语言精美,炼字炼句,骈散结合,隔句押韵,音调和谐,读来琅琅上口。

(3)批注:有美妙的写法

出示:

“山不”句山水起兴,仙龙为喻

“苔痕”句写静为动,情景交融

“谈笑”句虚实结合,以客衬主

“可以”句对比鲜明,志趣高雅

“南阳”句妙用典故,暗写志向

“孔子”句巧妙引用,画龙点睛

全文叙议结合,托物言志

4.文旨

(1)出示“文旨”,学生齐读,师简说。

出示:

《陋室铭》表达精美,手法生动,表现了作者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性情和洁身自好,高洁傲岸的情操,可谓千古绝唱,深受后人推崇。

(2)齐背课文,结束教学。

(此环节由“朗读和背诵”和“品读欣赏”两个活动组成。每一个环节的指导,要求层层递进,有指导有实践,有有练习,有知识讲解有积累。

课后,有听课老师说“轻松”。何谓“轻松”,纵观余映潮老师的课堂:多角度深入研读教材,成竹在胸,不矫情,不故作高深。准确把握学情,依学情而行,不设陷阱,不纠结,不为难自己,不为难学生。于学生不会不到处,当导则导,当讲则讲,当练则练。此谓“轻松”。)

刘禹锡《秋词》教案设计

《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教前思考:

《秋词》是唐朝诗人刘禹锡所写,诗中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描述了一只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其实这只鹤是诗人自己不屈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但对三年级学生来说,这样的内涵感悟是有极大距的,是不现实的。于是我在这堂诵读课中只是定位:有所理解,可不求甚解;能熟读成诵,但不抹杀兴趣。

教学过程:

一、自读古诗,读通读顺。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秋词》,一起来读题目

生齐读

师:“秋词”就是?

一生答:“秋词”就是写秋天的诗。

师:《秋词》是唐朝大诗人刘禹锡所写。请大家读好这名字。

生读。

师:现在给同学们2分钟时间,要求把这首诗读准确读通顺。可单独读,也可同桌帮助读。看哪一桌读得。

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聆听。

(2分钟到)师检查自读效果,生1朗读流畅,生2遇到“寂寥、春朝、碧霄”有些迟疑,于是老师领读这三个生字,再检查朗读时,生3、生4及全班朗读比较流畅。

二、自读自悟,初知诗意。

师:我们已经能读好这首诗了,现在提高难度,谁能够参考课后注释来说说每句诗的大致意思呢?能说出一句是认真的,能说出二句是聪明,能说出全诗那是了不起了。可以同桌讨论。“

生自读自说、同桌互说。教师巡视了解,参与讨论。

三、巧用已学古诗,丰富“悲秋”内涵。

2分钟后,师:哪位同学愿意来说说一、二两句?(约8人举手)。

生1:一直以来,人们到了秋天就很悲伤。我说秋天比春天还要好。

师:说得很好,强调了一个“悲“字。还有谁愿意来说。

生2:自古以来,人们到了秋天就感到寂寞、伤心。我却认为秋天比春天还要好

师:说得更好了,两句话之间用了一个“却”就紧密联系起来了。是啊,到了秋天,花儿凋谢了,树叶飘落了,小草枯黄了,大雁南飞了。人们可能会感到凄凉、伤心。如李白有首诗“白发……”

生紧接着往下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师:李白是愁如秋霜啊。叶绍翁有首诗:“萧萧……”

生紧接着往下背“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师:叶绍翁是秋风动情啊,王昌龄有诗“撩乱……”

生紧接着往下背:“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师:在这些诗人眼里秋天是悲悲切切、凄凄凉凉的,秋入心中化为了“愁”字。(教师一板书,学生“啊”的一声,有所顿悟。)难怪诗人说……

生:自古逢秋悲寂寥。

师:秋意不浓,谁能再读浓些?

生情感丰富地读。

四、静心美读诗文,想象“诗情”画意。

师:众人都不喜欢秋天,可诗人为什么会喜欢秋天呢?这时诗人一指天空,请看……

生读“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师:这两句如能读得好,同学们定会出现一个美妙的画面,谁来试试?

几个学生先后朗读,其余闭目想象。(有的同学听着听着叫起来,“我出现了!”)

师:请你来说说,你脑海里出现了什么?

生1:我的脑海里有一只鹤在飞呢!

师:还有更美的画面吗?

生2:蓝蓝的天空有一只鹤在飞,还有几片云呢?

师:鹤在云上呢?还是云下呢?连起来再说说。

生3:我的脑海里,蓝蓝的.天空一只鹤直冲到了云上呢?

师:说得真好,我还仿佛听到了鹤欢快的叫声呢!读好这两句诗,把这美好的画面深深地印在脑海里吧。

学生深情朗读。

师:你们想,诗人心情会寂寞吗?会悲伤吗?

生1:诗人心里肯定很快乐。

生2:诗人心里肯定在想,秋天为什么要伤心呢,有那么勇敢的鹤就已足够了。

生3:鹤多么自由自在啊,我也像它那样快乐自在。

师:对,我们就以这种心情来读好它。

五、熟读成诵,男女竞擂。

六、课外补充插图,加深理解。

师:我们读过诗,大都配有插图,但这首诗没有,课后有兴趣给《秋词》配上插图。

检测反馈:

一、时间分配(有老师卡表计算,实际诵读时间超出20分钟。)

学生读诗:12分钟多;教师讲述:3分钟多;师生互动:7分钟。

二、学生检测(总共42个学生,抽测其中一组共12人。)

1、背诵情况:流利6人;能背出5人;背一半1人。

2、理解情况:理解透彻1人;有些理解10人;不理解1人(抽测的题目有这些:a说说诗人喜欢秋天的原因;在一般人眼里,b秋天给人的感觉是怎么样的,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c请描述“晴空一鹤排云上”的画面。其中理解透彻者能讲出诗人写这首诗目的及表达的情感,完全自己悟出,很不简单)

3、学生情感:喜欢古诗8人,一般4人,不喜欢0人。

根据以上检测,小结如下:

本次古诗诵读课基本完成预设要求,证明诵读课20分钟是科学的,粗讲熟读的诵读策略是适合的。但古诗文诵读中,怎样挖掘情感,让古诗在学生中产生共鸣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天净沙秋思》教案

【教学目的】

1、学生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2、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课型设计】

品读课。

【预习要求】

了解作者及曲的有关常识。

【教学设想】

马致远的这首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流畅自然,是一首需要反复吟咏、细细品味的佳作。全文仅5句,28字,纯用白描勾勒景物,但却做到了简约与深细相依,静景与动景相映,景色与情思相融。教学中为避免空洞、枯燥的讲解,宜采用多种形式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诵读、配画、改写等形式来学习课文,让学生在读、画、说、写中受到熏陶,培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就是曲。唐诗、宋词、元曲互相辉映,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瑰宝。有谁能说说有关曲的常识?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并小结,之后投影关于曲的常识。

关于曲

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古典诗歌体裁。它是配乐歌唱的诗。

曲有散曲与剧曲之分。只供清唱吟咏之用,不进入戏剧的'散篇作品,叫散曲;进入戏剧的唱词,称剧曲。

散曲包括散套和小令两种。

《天净沙。秋思》就属散曲中的小令。

二、诵读,整体感知内容

1、课题及作者:

课题由两部分组成,与词相似,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即秋的思念。

作者马致远,元代戏曲家,有曲状元之称。这首散曲是他的代表作,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是一首需要反复吟咏、细细品味的佳作。

2、学生自由诵读:

提示:朗读应讲究抑扬顿挫,在朗读中要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与诗人同悲同喜。

3、检查诵读情况:

通过抽读,小组读了解情况,并对误读的地方予以更正。

4、听范读。

5、给这首曲配一幅画:

激趣:有个词叫诗情画意,说的是具诗画的意境,诗画这两种艺术形式往往融会在一起,即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好诗就是一幅好画,你一定能用你手中的笔为这首诗配上一幅画(间笔画)。

⑴ 学生动笔绘画,教师巡回观察。

⑵ 完成后让学生互评优劣,并对优胜者予以表扬。

⑶ 出示教师的简笔画。(投影在大屏幕上)

6、熟读成诵。

三、品味,体会独特的意境和奇特的表现手法

1、思考:

⑴ 曲中哪些语句写景?写了多少种景物?(用___________画出),并用( )括出这些景物特征的修饰语。

⑵ 文中哪句抒情?抒写了一种怎样的情怀?它与曲中的景物描写有何关联?

2、品味语言,体会独特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作者写景,既不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语言凝练,言简意丰,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请你张开想象的翅膀,翱游其间。

让学生用从___________(词或句)中,我感受到了(看到了或想到了)_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品味意境,填补作者留下的艺术空白。

或用我认为___________用得好(或写得好),好在_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体会其奇特的表现手法。

学生可能有如下答案:

从枯藤老树昏鸦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感受到了秋的凋零和凄清。深秋时节,藤蔓枯萎了,树叶飘落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枝丫,树梢上乌鸦凄厉的叫声,更增添了悲凉凄楚之感

从古道西风瘦马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位长途跋涉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枯黄连天的野外艰难行进,一阵冷飕飕的秋风袭来,使他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倒抽了一口凉气

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句中,我仿佛感受到了这位游子在异域他乡的痛苦之情。此刻,太阳快要落山了,乌鸦也归巢了,他却不知家在何处,也不知。该向何处去,任马追着落日,漫无目的地行进一股忧郁悲怆的思乡之情涌上心头,令他肝肠寸断,痛苦不堪

我认为枯、老、古、瘦这些表现景物特征的修饰语用得好,好在它们表现了深秋时节这些景物的特征,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极具表现力。如一个瘦字写出了孱弱。疲惫无力,那骑在马上的人呢?

对于想象力丰富、语言有独创性的学生要及时表扬。

3、教师在学生将这首诗的意境和表现手法挖掘够了基础上让学生动笔写。

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写景、抒情散文。

要求:紧扣原作,展开想象,尽量填补作者留下的艺术空白。

4、当堂抽查学生的改写,并作评价。

四、课堂练习

1、比较阅读:

将本文与刘禹锡的《秋词》作比较。(学生能说多少算多少,不强求说法一致,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提示:

可从以下三方面比较:

⑴ 体裁不同;

⑵ 所抒之情不同;

⑶ 表现手法不同。

2、填空:

XX独在异国,面对晚霞中森林的奇异风光,心想:加拿大的景色确实迷人,但远离故土的滋味实在不好受。感叹之中,脑海里浮现出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名句:

刘禹锡秋词教案

教学目标:

1. 掌握有关文学常识。

2. 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学习作者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

4. 背诵默写全诗。

教学重点及难点:

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理解。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自古以来,文坛诸多人物每每见秋,或聊发赞美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其真实的写照;或悲叹萧凉悲伤之感,“断肠人在天涯”印证了他们的心迹,等等。今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赋秋之作《秋词》(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 作者作品介绍:(请同学们把从网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然后总结)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40卷。

三、课文分析: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请同学们朗读,体会诗的韵味和节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

问题1、: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手法。作者首先写了古代文人每当受挫,身陷逆境时,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寞凄凉。战国时楚人宋玉曾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可以说开创了“悲秋”之先河。接着道出了自己对秋天的感受:秋天胜过春朝。

问题2:为什么“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白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问题3: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本单元中学过的课文还有哪首诗中的内容表现了相同的观点?

《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问题4:本单元中哪篇文章可以印证“自古逢秋悲寂寥”?

《天净沙·秋思》。作者在写景的基础上,发出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

问题5: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的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擞。它是顽强不屈的志士的写照,奋斗不息的精神的象征。“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

问题6:比较《山行》与《秋词》

同:二者都描写秋景,都借秋景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

异:《山行》全篇表现的都是生气盎然的画面和景致,形象鲜明,色彩绚丽;而本诗侧重抒写感受,以说理为主。

四、背诵活动:

1、 集体背诵本诗

2、 接龙”背诵本诗

五、作业:

1、外背诵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秋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 每人查找一篇描写秋天之景的文章,相互交流欣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