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脑手机 >

民事诉讼法解释修正 民事诉讼法解释修正几次

民事诉讼中对于自认的对象、自认的场合等立法上有何变化?

2001年《民事诉讼证据规定》第八条第一款规定的自认的对象为“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并未强调当事人承认的事实应当为“于己不利的事实”。

民事诉讼法解释修正 民事诉讼法解释修正几次民事诉讼法解释修正 民事诉讼法解释修正几次


2014年《民事诉讼法解释》第九十二条(2020年、2022年《民事诉讼法解释》两次修正时,该条均被原文保留)将自认的对象修改为“于己不利的事实”,不仅将自认对象的性质限定为“于自认者不利”的事实,而且将自认的对象扩展为“任何”于自认者不利的事实,不仅限于“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还包括证人、鉴定人等陈述的事实,而且不限于“陈述”这一种证据形式,诉讼中所有“于自认者不利”的事实,均能成为自认的对象。

2019年《民事诉讼证据规定》在《民事诉讼法解释》第九十二条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充了自认的对象,增加规定“当事人本人陈述的于己不利的事实”亦为自认的对象。

同时,将自认的场合由《民事诉讼法解释》第九十二条规定的“法庭审理中”,扩展至包括“证据交换、询问、调查过程中”,即不限于在法庭上或者与法庭具有相似功能的场合。

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全文

2012年8月31日,第十一届全国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民事诉讼法〉的决定》。根据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结合民事审判和执行工作实际,制定本解释。

一、管辖

第一条 民事诉讼法第十八条第一项规定的重大涉外案件,包括争议标的额大的案件、案情复杂的案件,或者一方当事人人数众多等具有重大影响的案件。

第二条 专利案件由知识产权、确定的中级和基层管辖。

海事、海商案件由海事管辖。

第三条 公民的住所地是指公民的户籍所在地,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住所地是指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

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不能确定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注册地或者登记地为住所地。

第四条 公民的经常居住地是指公民离开住所地至时已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但公民住院就医的地方除外。

第五条 对没有办事机构的个人合伙、合伙型联营体提起的诉讼,由被告注册登记地管辖。没有注册登记,几个被告又不在同一辖区的,被告住所地的都有管辖权。

第六条 被告被注销户籍的,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确定管辖;原告、被告均被注销户籍的,由被告居住地管辖。

第七条 当事人的户籍迁出后尚未落户,有经常居住地的,由该地管辖;没有经常居住地的,由其原户籍所在地管辖。

第八条 双方当事人都被监禁或者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由被告原住所地管辖。被告被监禁或者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一年以上的,由被告被监禁地或者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地管辖。

第九条 追索赡养费、抚育费、扶养费案件的几个被告住所地不在同一辖区的,可以由原告住所地管辖。

第十条 不服指定监护或者变更监护关系的案件,可以由被监护人住所地管辖。

第十一条 双方当事人均为或者单位的民事案件由军事管辖。

第十二条 夫妻一方离开住所地超过一年,另一方离婚的案件,可以由原告住所地管辖。

夫妻双方离开住所地超过一年,一方离婚的案件,由被告经常居住地管辖;没有经常居住地的,由原告时被告居住地管辖。

第十三条 在国内结婚并定居国外的华侨,如定居国以离婚诉讼须由婚姻缔结地管辖为由不予受理,当事人向提出离婚诉讼的,由婚姻缔结地或者一方在国内的后居住地管辖。

第十四条 在国外结婚并定居国外的华侨,如定居国以离婚诉讼须由国籍所属国管辖为由不予受理,当事人向提出离婚诉讼的,由一方原住所地或者在国内的后居住地管辖。

第十五条 公民一方居住在国外,一方居住在国内,不论哪一方向提起离婚诉讼,国内一方住所地都有权管辖。国外一方在居住国,国内一方向的,受诉有权管辖。

扩展资料:

(2014年12月18日审判委员会第1636次会议通过,根据2020年12月23日审判委员会第1823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修改〈关于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等十九件民事诉讼类司法解释的决定》修正)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多18字)

民事诉讼法解释全文新

法律主观:

对民诉法执行程序司法解释

(2008年9月8日审判委员会第1452次会议通过)

为了依法及时有效地执行生效法律文书,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2007年10月修改后的《中华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结合执行工作实际,对执行程序中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作出如下解释:

第一条申请执行人向被执行的财产所在地申请执行的,应当提供该辖区有可供执行财产的证明材料。

第二条对两个以上都有管辖权的执行案件,在立案前发现其他有管辖权的已经立案的,不得重复立案。

立案后发现其他有管辖权的已经立案的,应当撤销案件;已经采取执行措施的,应当将控制的财产交先立案的执行处理。

第三条受理执行申请后,当事人对管辖权有异议的,应当自收到执行通知书之日起十日内提出。

对当事人提出的异议,应当审查。异议成立的,应当撤销执行案件,并告知当事人向有管辖权的申请执行;异议不成立的,裁定驳回。当事人对裁定不服的,可以向上一级申请复议。

管辖权异议审查和复议期间,不停止执行。

第四条对采取财产保全措施的案件,申请执行人向采取保全措施的以外的其他有管辖权的申请执行的,采取保全措施的应当将保全的财产交执行处理。

第五条执行过程中,当事人、利害关系人认为执行的执行行为违反法律规定的,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二条的规定提出异议。

执行审查处理执行异议,应当自收到书面异议之日起十五日内作出裁定。

第六条当事人、利害关系人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二条规定申请复议的,应当采取书面形式。

第七条当事人、利害关系人申请复议的书面材料,可以通过执行转交,也可以直接向执行的上一级提交。

执行收到复议申请后,应当在五日内将复议所需的案卷材料报送上一级;上一级收到复议申请后,应当通知执行在五日内报送复议所需的案卷材料。

第八条上一级对当事人、利害关系人的复议申请,应当组成合议庭进行审查。

第九条当事人、利害关系人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二条规定申请复议的,上一级应当自收到复议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审查完毕,并作出裁定。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延长的期限不得超过三十日。

第十条执行异议审查和复议期间,不停止执行。

被执行人、利害关系人提供充分、有效的担保请求停止相应处分措施的,可以准许;申请执行人提供充分、有效的担保请求继续执行的,应当继续执行。

第十一条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三条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上一级可以根据申请执行人的申请,责令执行限期执行或者变更执行:

(一)债权人申请执行时被执行人有可供执行的财产,执行自收到申请执行书之日起超过六个月对该财产未执行完结的;

(二)执行过程中发现被执行人可供执行的财产,执行自发现财产之日起超过六个月对该财产未执行完结的;

(三)对法律文书确定的行为义务的执行,执行自收到申请执行书之日起超过六个月未依法采取相应执行措施的;

(四)其他有条件执行超过六个月未执行的。

第十二条上一级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三条规定责令执行限期执行的,应当向其发出督促执行令,并将有关情况书面通知申请执行人。

上一级决定由本院执行或者指令本辖区其他执行的,应当作出裁定,送达当事人并通知有关。

第十三条上一级责令执行限期执行,执行在指定期间内无正当理由仍未执行完结的,上一级应当裁定由本院执行或者指令本辖区其他执行。

第十四条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三条规定的六个月期间,不应当计算执行中的公告期间、鉴定评估期间、管辖争议处理期间、执行争议协调期间、暂缓执行期间以及中止执行期间。

第十五条案外人对执行标的主张所有权或者有其他足以阻止执行标的转让、交付的实体权利的,可以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四条的规定,向执行提出异议。

第十六条案外人异议审查期间,不得对执行标的进行处分。

案外人向提供充分、有效的担保请求解除对异议标的的查封、扣押、冻结的,可以准许;申请执行人提供充分、有效的担保请求继续执行的,应当继续执行。

因案外人提供担保解除查封、扣押、冻结有错误,致使该标的无法执行的,可以直接执行担保财产;申请执行人提供担保请求继续执行有错误,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予以赔偿。

第十七条案外人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四条规定提讼,对执行标的主张实体权利,并请求对执行标的停止执行的,应当以申请执行人为被告;被执行人反对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所主张的实体权利的,应当以申请执行人和被执行人为共同被告。

第十八条案外人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四条规定提讼的,由执行管辖。

第十九条案外人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四条规定提讼的,执行应当依照诉讼程序审理。经审理,理由不成立的,判决驳回其诉讼请求;理由成立的,根据案外人的诉讼请求作出相应的裁判。

第二十条案外人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四条规定提讼的,诉讼期间,不停止执行。

案外人的诉讼请求确有理由或者提供充分、有效的担保请求停止执行的,可以裁定停止对执行标的进行处分;申请执行人提供充分、有效的担保请求继续执行的,应当继续执行。

案外人请求停止执行、请求解除查封、扣押、冻结或者申请执行人请求继续执行有错误,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予以赔偿。

第二十一条申请执行人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四条规定提讼,请求对执行标的许可执行的,应当以案外人为被告;被执行人反对申请执行人请求的,应当以案外人和被执行人为共同被告。

第二十二条申请执行人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四条规定提讼的,由执行管辖。

第二十三条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四条规定裁定对异议标的中止执行后,申请执行人自裁定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未提讼的,应当裁定解除已经采取的执行措施。

第二十四条申请执行人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四条规定提讼的,执行应当依照诉讼程序审理。经审理,理由不成立的,判决驳回其诉讼请求;理由成立的,根据申请执行人的诉讼请求作出相应的裁判。

第二十五条多个债权人对同一被执行人申请执行或者对执行财产申请参与分配的,执行应当制作财产分配方案,并送达各债权人和被执行人。债权人或者被执行人对分配方案有异议的,应当自收到分配方案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执行提出书面异议。

第二十六条债权人或者被执行人对分配方案提出书面异议的,执行应当通知未提出异议的债权人或被执行人。

未提出异议的债权人、被执行人收到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未提出反对意见的,执行依异议人的意见对分配方案审查修正后进行分配;提出反对意见的,应当通知异议人。异议人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以提出反对意见的债权人、被执行人为被告,向执行提讼;异议人逾期未提讼的,执行依原分配方案进行分配。

诉讼期间进行分配的,执行应当将与争议债权数额相应的款项予以提存。

第二十七条在申请执行时效期间的后六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申请执行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申请执行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第二十八条申请执行时效因申请执行、当事人双方达成和解协议、当事人一方提出履行要求或者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申请执行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第二十九条生效法律文书规定债务人负有不作为义务的,申请执行时效期间从债务人违反不作为义务之日起计算。

第三十条执行员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六条规定立即采取强制执行措施的,可以同时或者自采取强制执行措施之日起三日内发送执行通知书。

第三十一条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七条规定责令被执行人报告财产情况的,应当向其发出报告财产令。报告财产令中应当写明报告财产的范围、报告财产的期间、拒绝报告或者虚假报告的法律后果等内容。

第三十二条被执行人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七条的规定,应当书面报告下列财产情况:

(一)收入、银行存款、现金、有价证券;

(二)土地使用权、房屋等不动产;

(三)交通运输工具、机器设备、产品、原材料等动产;

(四)债权、股权、投资权益、基金、知识产权等财产性权利;

(五)其他应当报告的财产。

被执行人自收到执行通知之日前一年至当前财产发生变动的,应当对该变动情况进行报告。

被执行人在报告财产期间履行全部债务的,应当裁定终结报告程序。

第三十三条被执行人报告财产后,其财产情况发生变动,影响申请执行人债权实现的,应当自财产变动之日起十日内向补充报告。

第三十四条对被执行人报告的财产情况,申请执行人请求查询的,应当准许。申请执行人对查询的被执行人财产情况,应当保密。

第三十五条对被执行人报告的财产情况,执行可以依申请执行人的申请或者依职权调查核实。

第三十六条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一条规定对被执行人限制出境的,应当由申请执行人向执行提出书面申请;必要时,执行可以依职权决定。

第三十七条被执行人为单位的,可以对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或者影响债务履行的直接责任人员限制出境。

被执行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可以对其法定人限制出境。

第三十八条在限制出境期间,被执行人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全部债务的,执行应当及时解除限制出境措施;被执行人提供充分、有效的担保或者申请执行人同意的,可以解除限制出境措施。

第三十九条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一条的规定,执行可以依职权或者依申请执行人的申请,将被执行人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信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公布。

媒体公布的有关费用,由被执行人负担;申请执行人申请在媒体公布的,应当垫付有关费用。

第四十条本解释施行前本院公布的司法解释与本解释不一致的,以本解释为准。

法律客观:

《仲裁法》第一条

为保证公正、及时地仲裁经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

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和其他财产权益,可以仲裁。

第三条

下列不能仲裁:

(一)婚姻、收养、监护、扶养、继承;

(二)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争议。

释明的法律规定

释明权,又称为阐明权。法官释明权,是指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的诉讼请求、陈述的意见或提供的证据不明确、不充分、不适当的情形下,法官依法对当事人进行发问、提醒、启发或要求当事人对上述事项作出解释说明或补充修正的诉讼行为。是以当事人主义的实施为前提的一种带有职权主义色彩的权力,属于诉讼指挥权的范畴。释明权中的“释明”与大陆法系证据理论和立法上的“释明”的含义不同,证据理论上的“释明”是与“证明”相对而言的。释明作为心证的一种时,它是指诉讼中法官根据有限的证据,可以大致推断出案件的事实为真,或是仅形成“薄弱”心证的一种诉讼证明的结果。释明的确信程度相对弱于“证明”。释明权在现代民事诉讼法理论上的含义较为广泛,它是指,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的主张或陈述的意思不明确、不充分,或有不当的诉讼主张和陈述,或者他所举的证据材料不够而误认为足够了,在这些情形下,对当事人进行发问,提醒、启发当事人把不明确的予以澄清,把不充足的予以补充,把不当的予以排除、修正。

释明权的裁断领域一般认定诉讼程序上的下列特定事项,只需达到释明:

1.申请回避的事实;

2.影响采用某种刑事强制措施的事实;

3.申请恢复诉讼期间的事实;

4.申请证据保全的事实;

5.申请财产保全和先予执行的事实;

6.有不到庭的正当理由;

7.申请搜查被执行人的理由;

法律依据:

《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第三十条在审理案件过程中认为待证事实需要通过鉴定意见证明的,应当向当事人释明,并指定提出鉴定申请的期间。符合《关于适用〈中华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九十六条第一款规定情形的,应当依职权委托鉴定。

中华民事诉讼法(2021修正)

第一编总则第一章任务、适用范围和基本原则第一条中华民事诉讼法以宪法为根据,结合我国民事审判工作的经验和实际情况制定。第二条中华民事诉讼法的任务,是保护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保证查明事实,分清是非,正确适用法律,及时审理民事案件,确认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民事违法行为,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维护秩序、经济秩序,保障建设事业顺利进行。第三条受理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提起的民事诉讼,适用本法的规定。第四条凡在中华领域内进行民事诉讼,必须遵守本法。第五条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企业和组织在、应诉,同中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同等的诉讼权利义务。

外国对中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民事诉讼权利加以限制的,中华对该国公民、企业和组织的民事诉讼权利,实行对等原则。第六条民事案件的审判权由行使。

依照法律规定对民事案件独立进行审判,不受行政机关、团体和个人的干涉。第七条审理民事案件,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第八条民事诉讼当事人有平等的诉讼权利。审理民事案件,应当保障和便利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对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第九条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第十条审理民事案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合议、回避、公开审判和两审终审制度。第十一条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民事诉讼的权利。

在少数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区,应当用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审理和发布法律文书。

应当对不通晓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的诉讼参与人提供翻译。第十二条审理民事案件时,当事人有权进行辩论。第十三条民事诉讼应当遵循诚信原则。

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第十四条有权对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第十五条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对损害、集体或者个事权益的行为,可以支持受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向。第十六条经当事人同意,民事诉讼活动可以通过信息网络平台在线进行。

民事诉讼活动通过信息网络平台在线进行的,与线下诉讼活动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第十七条民族自治地方的代表大会根据宪法和本法的原则,结合当地民族的具体情况,可以制定变通或者补充的规定。自治区的规定,报全国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自治州、自治县的规定,报省或者自治区的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并报全国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第二章管辖第一节级别管辖第十八条基层管辖第一审民事案件,但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第十九条中级管辖下列第一审民事案件:

(一)重大涉外案件;

(二)在本辖区有重大影响的案件;

(三)确定由中级管辖的案件。第二十条高级管辖在本辖区有重大影响的第一审民事案件。第二十一条管辖下列第一审民事案件:

(一)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案件;

(二)认为应当由本院审理的案件。第二节地域管辖第二十二条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管辖。

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管辖。

同一诉讼的几个被告住所地、经常居住地在两个以上辖区的,各该都有管辖权。第二十三条下列民事诉讼,由原告住所地管辖;原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原告经常居住地管辖:

(一)对不在中华领域内居住的人提起的有关身份关系的诉讼;

(二)对下落不明或者宣告失踪的人提起的有关身份关系的诉讼;

(三)对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人提起的诉讼;

(四)对被监禁的人提起的诉讼。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