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脑手机 >

振臂一呼犹堪掷_振臂一呼啥意思

带yi的话、词或成语都行,越多越好

一心一意。

振臂一呼犹堪掷_振臂一呼啥意思振臂一呼犹堪掷_振臂一呼啥意思


一见倾心。

一见钟情。

心口如一。

独一无二。

百里挑一。

孑然一身。

一目了然。

相依为命。

唇齿相依。

小鸟依人。

衣冠楚楚。

衣锦还乡。

依依不舍。

依依难舍。

依然故我。

片言一字:简短、零星的几句话。也只零碎的文字材料。

傲睨一世 安于一隅 百不失一 百不一存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背城借一 背城一战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不管三七二十一 不敢越雷池一步

步调一致 别具一格 不拘一格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不堪一击

不可一世 表里如一 百里挑一 不名一钱 不能赞一辞

毕其功于一役 不识一丁 背水一战 别树一帜 百闻不如一见

百无一能 百无一失 百无一是 并为一谈 百无一用

百星不如一月 不屑一顾 不一而足 彼一时,此一时 不以一眚掩大德

不易一字 八字没一撇 不赞一词 不值一顾 不值一钱

尝鼎一脔 春风一度 沧海一粟 猖獗一时 聪明一世

传诵一时 串通一气 春宵一刻 尺蚓穿堤,能漂一邑 从一而终

惩一儆百 成一家言 吃一堑,长一智 此一时,彼一时 吹皱一池春水

典源出处

《宋书·武帝纪》:“ (桓) 玄自闻军起,忧惧无复为计。或曰:‘刘裕等众力甚弱,岂办之有成,陛下何虑之甚。’玄曰:‘刘裕足为一世之雄; 刘毅家无担石之储,摴蒲 (chupu) 一掷百万; 何无忌,刘牢之甥,酷似其舅。共举大事,何谓无成?”又 《晋书·刘毅传》:“后于东府聚樗蒲大掷,一判应至数百万。余人并黑犊以还,唯刘裕及毅在后。‘毅次掷得雉,大喜,褰(qiin) 衣绕床,叫谓同坐曰:‘非不能卢,不事此耳。’裕恶之,因挪五木久之,曰:“老兄试为卿答。’既而四子俱黑,其一子转跃未定,裕厉声喝之,即成卢焉。”

释义用法

摴蒲,是古代的`一种博戏,有五子,掷出的花色分枭、卢、雉、犊、白,几种得采等级。晋末刘毅和刘裕与众人掷摴蒲为戏,一盘胜负达百万钱。众人都掷了犊,轮到刘毅时掷出雉,高兴得他撩衣绕床大叫,刘裕最后一掷,大喝一声,五子成卢。后以此典形容人豪放狂纵。

用典形式

【刘毅掷】 宋·陆游:“万事不禁刘毅掷,诸人谁著祖生鞭?”

【呼卢胜】宋·刘筠:“笑逐呼卢胜,歌随解佩狂。”

【一掷成卢】 宋·陆游:“再见封侯未为快,一掷成卢安用再?”

【百万呼卢】 宋·张元干:“少年百万呼卢,拥越女吴姬共掷。” 宋·陆游:“百万呼卢事已空,新寒拥褐一衰翁。”

【绕床呼卢】 清·黄景仁: 绕床懒使呼卢兴,哄座惭无射覆才。”

【掷卢使气】 唐·刘禹锡:“掷卢夸使气,刻烛斗成篇。”

【摴蒲百万】 清·王士禛:“摴蒲百万皆人豪,龙行虎步非凡理。”

【五木尽作卢】 宋·陆游:“双瞳遇醉犹如电,五木随呼尽作卢。”

【掌下不成卢】唐·刘禹锡:“振臂犹堪呼一掷,争知掌下不成卢?”

有关项羽的故事

项籍(前232—前202)字羽,通常被称作项羽,中国古代著名将领及政治人物,汉族,秦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人。秦末时被楚怀王熊心封为鲁公,在前207年的决定性战役巨鹿之战中统率楚军大破秦军。秦亡后自封“西楚霸王”,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后在楚汉战争中为汉高祖刘邦所败,在乌江(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项羽的勇武古今无双(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他是中华数千年历史上最为勇猛的将领,“霸王”一词,专指项羽。

中文名: 项籍

别名: 项羽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

出生日期: 公元前232年

逝世日期: 公元前202年

职业: 起义军领袖 西楚霸王 军事家

信仰: 太阳崇拜(楚国民间信仰)

主要成就: 推翻秦帝国

代表作品: 垓下歌

重要事件: 巨鹿之战,垓下之战

生肖: 蛇

中国史上最强的猛将

拔山盖世 古今最强当初起义之时项羽曾独自斩杀殷通的卫兵近百人,吓得众人趴在地上不敢动弹,后来的七十余次大战每次都身先士卒杀兵斩将,于最后的乌江边上更是步战骑兵独杀数百人!不愧为中国史上最强猛将! 话虽如此,但历代王朝并不看好他,原因就是他杀戮太重杀气过盛,另外还常屠城,所以古人谈及项羽是更多是感叹他的精神而不是赞美他的勇武,若单纯论武人,项羽当为历史第一人!史上唯一一位千人斩(累计)。

项羽,战国时期的著名将领,出身楚国。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他的故事:1. 随刘邦起义:汉朝开国元勋之一刘邦发起了丰沛之战,项羽依附于他,两人一同起义。此后,项羽为刘邦效力,成功击败了赵国的军队。2. 斩蛇起义:项羽率领起义军攻打郾城,面临兵强战艰的局面,他决定向天问鼎。此时,他斩断一条巨蟒蛇,号称为霸王,勇气惊人,士气大振,最终击败了赵军。3. 丰沛之战:项羽率领军队进攻丰沛,击败了韩信的王侯军队,攻灭了楚国的陈、蔡等七国,成为中国历史上战功彪炳的将领。4. 刘邦称帝:汉朝建立后,项羽与刘邦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刘邦不顾项羽的反对,称帝并封为高祖。项羽因不满被任命为河南尹,随即辞职离开汉朝。5. 自刎:项羽感到自己已经失去了一切,没有了主公,没有了将领,最后在乌江口自刎,结束了传奇的一生。

项羽,字盖聂,项氏族人,汉代著名将领。他早年曾随刘邦起义,后与刘邦同分天下。不过,由于自尊心强、独裁、专权的倾向,项羽和刘邦的关系逐渐疏远,最终导致了大规模战争。项羽曾率领军队攻占了数十个大都市,摄政年间,曾经击败刘邦的军队,并烧毁了秦始皇陵。但是,在战争中,项羽也饱经失败和挫折,最终在垓下之战中被刘邦绝境反击所击败,不得不自杀身亡。据说,在垓下悲剧之前,项羽曾失意之际登临高楼,大声喊出自己的感受:“天不生我李淳风,Earth 无人再相忘!”。这句话也成为项羽后来的代表作,被广泛传颂于各种中国文学作品之中,成为中国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形象。另外,在项羽的传说中还有一段关于“七婴”的故事。相传当时项羽率领军队攻打赵国时,遭到了当地民众的阻挠,导致他无法顺利行军,为此他下令将所有的婴儿都杀掉。据说项羽的心理深处潜藏着一股阴暗的力量,这也成为了后来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形象之一。

项羽,名籍,字羽,战国时期楚国名将,相传其为河南辉县人。他曾追随楚王共同抗击秦国,但在楚王被困后,项羽为求突围,率部投降秦国。随后,项羽领兵反击秦朝,成为秦朝的重要对手。秦朝的嬴政死后,项羽逐渐成为了楚王。他推翻了秦朝,建立了西楚霸业,并封自己为“西楚霸王”。在他的领导下,楚军连战连胜,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胜利。他曾经发动过巨鹿之战、垓下之战等大小战役,以及与刘邦对峙的淮南之战等著名战役。但在淮南之战中,项羽不幸败于刘邦,被逼退至下邳。最终,在其部下龙且的劝说下,项羽选择与其妻子虞姬双双自刎,结束了自己的一生。项羽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战争史,更是传奇。他从平民到将军,又从投降者到反抗者,最终成为了霸主。他坚持用人而不是看出身,任用能臣,荡涤诸侯,这种治国理念一直延续到了后来。他用一生证明了自己,也留给了后人无数的思考。

项籍(前232—前202)字羽,通常被称作项羽,中国古代著名将领及政治人物,汉族,秦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人。秦末时被楚怀王熊心封为鲁公,在前207年的决定性战役巨鹿之战中统率楚军大破秦军。秦亡后自封“西楚霸王”,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后在楚汉战争中为汉高祖刘邦所败,在乌江(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项羽的勇武古今无双(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他是中华数千年历史上最为勇猛的将领,“霸王”一词,专指项羽。

中文名: 项籍

别名: 项羽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

出生日期: 公元前232年

逝世日期: 公元前202年

职业: 起义军领袖 西楚霸王 军事家

信仰: 太阳崇拜(楚国民间信仰)

主要成就: 推翻秦帝国

代表作品: 垓下歌

重要事件: 巨鹿之战,垓下之战

生肖: 蛇

中国史上最强的猛将

拔山盖世 古今最强当初起义之时项羽曾独自斩杀殷通的卫兵近百人,吓得众人趴在地上不敢动弹,后来的七十余次大战每次都身先士卒杀兵斩将,于最后的乌江边上更是步战骑兵独杀数百人!不愧为中国史上最强猛将! 话虽如此,但历代王朝并不看好他,原因就是他杀戮太重杀气过盛,另外还常屠城,所以古人谈及项羽是更多是感叹他的精神而不是赞美他的勇武,若

军事方面,巨鹿之战,3万杀30W秦军,是秦军,那时候多强大你也知道,破釜沉舟赢的.彭城之战,两面夹击之状,率3万骑兵夜行千里,杀了刘邦56万联合军.骇下之战,8千子弟兵被20万汉军包围,而且一夜荆歌吹散了8000子弟兵,率20随骑突围.感情方面有霸王别姬.生活方面,霸王举鼎,一杆霸王枪100多斤,碗口粗.

你具体要问什么?

他的生平百度百科上都有吧,可以去看看史记.

刘禹锡诗的历史地位?

刘禹锡是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中唐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下面我给大家介绍。

唐诗发展的浪潮由盛唐泻入中唐后,出现了九曲回环、九派分流的局面。大历年间的相对低潮过去之后,贞元、元和之际再度掀起了涛飞浪卷的洪峰。作为这一时代的骄子,白居易、元稹、韩愈、孟郊、李贺、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都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不愿“随人作计”、袭人衣钵。韩愈在《调张籍》一诗中,一方面对李杜的诗歌成就怀有高山仰止之情:“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另一方面又有心与之并驾齐驱:“我愿生两翅,捕逐出八荒”。刘禹锡则在《杨柳枝词》中以其高度的自信宣称:“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他们纷纷将探求的触角和耕耘的犁头伸向新的领域,力图出以戛戛独造的艺术面目,从而使中唐之后再度呈现出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的奇观。

在中唐诗坛上,影响最大的无疑是韩孟诗派与元白诗派,其声威所及,诗坛中人大多闻风向慕,而欲傍其门墙。但也有不唯时、不从俗的自立门户者,刘禹锡即属其例。尽管他与当时开宗立派、领袖群伦的韩愈、白居易均有深厚的交谊,且时相酬唱,却能始终保持自己独立的艺术品格,而没有在韩、白两种作派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丧失本真,盲目趋同。这也就意味着,他既要在前代的李杜等盛唐诗人之外别开生面,又要在当代的韩白等中唐诗人之外别开生面,又要在当代的韩白等中唐诗人之外独辟蹊径。这当然不是易事。而刘禹锡却凭借其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勤奋的艺术实践,如愿以偿地实现了这一目标,最终成为足与韩孟、元白诗派相颉颃的一支自张新帜的异军,赢得世人的刮目相看。后代诗论家在评骘中唐群英时,大多认为韩、白、刘、柳各有千秋。如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四即云:

元和以后,诗道浸晚,而人才故自横绝一时,若昌黎之鸿伟,柳州之精工,梦得之雄奇,乐天之浩博,皆大家才其也。亦有以为刘出韩、白、柳之右、为中唐诗坛之冠冕者。如杨慎《升庵诗话》云:

元和以后,诗人之全集可观者数家,当以刘禹锡为第一。其诗入选及所脍炙不下百首矣。当然,这也许是出于杨氏的偏爱,但刘禹锡在中唐诗坛的地位,较之韩、白、柳等人,确实“未遑多让”。而奠定他这一重要历史地位的,当然只能是他所取得的多方面的诗歌成就,只能是他对唐诗发展所作出的独 *** 献。约略言之,其成就与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对题材领域的拓展与发掘

唐诗的题材领域是极为广阔的。诗人们功夺造化的笔触已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情感世界的各个角落。至于自然界的风光景物、天象节候,诸如花卉草木、鸟兽虫鱼、春夏秋冬、日月星辰、风霜雨雪等等,也无不被纳入笔底,形诸吟咏。可以说,从人世间到自然界,几乎没有留下任何一个未经涂抹的空白点和任何一块未经开垦的处女地。而这中间,无疑也融合了刘禹锡的一份辛勤耕耘。

刘禹锡对题材领域的拓展与发掘是不遗余力的。唯其如此,其诗反映现实和表现生活的广度与深度都在前人基础上有所突破。首先,他所致力描写的农业劳动的场景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几乎未曾涉笔的。也许可以说,在陶渊明之后,唯有他虽无“躬耕”的体验,却能将平凡的春种秋收劳动作为乐于驾驭的题材。如果说《采菱行》等篇尚属沿用乐府旧题,在已经前人拓荒的畛域中驰骋的话,那么,《插田歌》、《畲田调》等篇则该属于他“开边拓土”的新尝试和新创获了。《插田歌》云: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伫如竹枝。

但闻怨响音,不辨俚语词。

时时一大笑,此必相嘲嗤。

水平苗漠漠,烟火生墟落。

黄犬往复还,赤鸡鸣且啄。

路旁谁家郎,乌帽衫袖长。

自言上计吏,年初离帝乡。

田夫语计吏:“君家侬定谙。

一来长安道,眼大不相参。”

计吏笑致辞:“长安真大处。

省门高轲峨,侬入无度数。

昨来补卫士,唯用筒竹布。

君看二三年,我作官人去。”不是象盛唐的王、孟那样借描写田园生活和农村风光来抒发闲适情调与隐逸意趣,而是对插秧劳动的场景作近距离的审美观照,生动、活泼地展示了田家的劳动热情和生活态度。其中,田夫与计吏的对话,既缓解了紧张的劳动气氛,也给诗人精心绘就的插田图增添了诙谐、幽默之趣。全诗糅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可谓在田园诗的艺术园地中辟一新境。宋代杨万里的《插秧歌》对田家勤劳、艰辛的程度也许表现得更为真切,但就题材而言,却是承袭此诗;而运用人物对话来造成清新灵动、诙谐幽默之趣的笔法,也与刘禹锡此诗有着令人一目了然的渊源关系。

其次,他对巴蜀风情与风俗的描绘与展示,也是其他唐代诗人笔墨未至、锄犁罕及的。他在夔州贬地创作的《竹枝词》、《浪淘沙词》等民歌体乐府诗,不仅具有形式上的创新意义,而且其取材也是新鲜而又独到的。诚然,七言四句体的《竹枝词》,在刘禹锡之前已见试作者,如顾况即有《竹枝词》云:

帝子苍梧不复归,洞庭叶下荆云飞。

巴人夜唱竹枝后,肠断晓猿声渐稀。顾况为肃宗至德元年***756***进士,所作较刘禹锡《竹枝词》要早20 年。但将此调倡为民歌体,却自刘禹锡始;以此调吟咏民间风情与风俗,亦自刘禹锡始。从选取题材的角度看,不仅仅是《竹枝词》、《浪淘沙词》、《堤上行》、《蹋歌词》等组诗亦有所拓展:

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

女郎翦下鸳鸯锦,将向中流疋晚霞。

——《浪淘沙词九首》其五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竹枝词九首》其九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

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鸣。

——《蹋歌词四首》其一每首诗都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然而,如果仅仅流于风景画的描绘,那就失去了题材创新的意义。因此,更值得我们注意的还是,诗人将巴蜀特有的风情与风俗摄入了这些作品中。形成风景画与风俗***风情***画的有机融合〔1〕。这样,它们就不仅仅是唐诗中的精品, 而且成为民俗学研究的珍贵史料。

第三,他不仅在咏史与咏怀的结合上效法左思,而且继杜甫之后,将咏史诗导向“怀古”、“述古”、“览古”、“咏怀古迹”的方向,从历史胜迹和地方风物起笔来评论史事、抒发感概,因而其取材更为广泛。同时,他还常常借古人之针砭,刺现实之痼疾;征前代之兴亡,示不远之殷鉴〔2〕。这样,他对题材的发掘, 也就较前人及时人更深一层。如:

万里长城外,荒营野草秋。

秣陵多士女,犹唱白符鸠。

——《经檀道济故垒》

潮满治城渚,日斜征虏亭。

蔡州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 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金陵怀古》二诗都致力于“咏怀古迹”,而与传统的咏史诗判然有别。就其对题材的处理与生发而言,前诗借哀悼刘宋名将檀道济的无辜被贬,寄托对王叔文等惨死于贬所的革新志士的怀念之忱和对滥施暴虐者的愤恨之意;后诗则旨在阐发兴废系于人事而不系于地形,以及荒淫为致败之由、亡国之因的独特史识,堪称于他人不到处别具只眼。后来,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提出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著名论断也许比这更为精警,但所蕴含的思想却分明是由此诗中的诗化议论脱胎而来的。

第四,他不仅扩大了“咏物”的范围,而且强化了咏物诗的叙事功能,创造出咏物寓言诗的新形式。他在贬居巴山楚水期间结撰的《聚蚊谣》、《飞鸢操》、《养鸷词》、《有獭吟》等诗,所咏之物分别为蚊、鸢、鸷、獭,都是鲜为其他诗人攫取入诗作为讽托材料的,因而可以说在既有的咏物诗范围中引进了新的品类。这犹为次,更重要的是他的这一类作品都被赋予了深刻的象征意义,而带有劝喻或讽剌的功用,或借此喻彼,或借远喻近,或借小喻大,一似柳宗元散文中的寓言小品。如《有獭吟》:

有獭得嘉鱼,自谓天见怜。

先祭不见食,捧鳞望清玄。

人立寒沙上,心专脰著肩。

渔翁以为妖,举块投其前。

呼儿贯鱼归,与獭同烹煎。

关关黄金鹗,大翅摇江烟。

下见盈寻鱼,投身擘洪涟。

攫拏隐嶙去,哺雏林岳巅。

鸱鸟欲伺隙,遥噪莫敢前。

长居青云路,弹射无由缘。

何地无江湖?何水无鲔鳣?

天意不宰割,菲祭徒虔虔。

空余知礼重,载在淹中篇。《礼记·月令》载“有獭”事云:“孟春之月,鱼上冰,獭祭鱼。”仅寥寥十字。诗人对这一向为咏物者所忽略的题材加以拓展与发掘,凭借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将它演绎成一个具有深刻的讽刺意味的寓言故事,以影射现实生活中那些信奉天命、恪守礼法,既虚伪、复愚蠢的卫道者。较之传统的咏物诗,此诗的“新变”之处是显而易见的。如果说寓言小品文在题材及主题两方面的推陈出新主要有赖于柳宗元的卓越的艺术实践的话,那么,咏物寓言诗得以自备一格,则是刘禹锡对题材进行拓展与发掘并加以艺术再创造的结果。

二、对传统主题的深化与反拨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为历代作家递相沿袭的传统主题,如悲秋主题、伤春主题、叹老主题、别离主题、相思主题等等。这些传统主题都有着较为固定的情感演进逻辑和思想执行轨道,使人们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入其彀中”,无以自拔。那么,作为别开生面的一代诗豪,刘禹锡又复如何呢?我以为,一方面,刘禹锡对这些传统主题不乏表现的热情;另一方面,在表现这些传统主题时,又力图对其进行深化与反拨,以求显示自己的独特面目。而这正是他对唐诗发展所作出的另一重要贡献。

所谓对传统主题的“深化”,是指诗人在表现传统主题时,虽然依循其既有的思维定势及情感指向,作顺向的引申与推阐,却力图深化其原有的情感内涵,强化其原有的思想力度,从而使之升华到新的更高的层次。如《望夫石》:

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

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此诗所表现的是传统的相思主题,但诗人并没有泛泛地直抒相思之情,而用拟人化的笔法,借助对“望夫石”的吟咏,曲折有致地显示了抒情主人公的相思之深与盼归之切。不仅如此,更值得称道的是,诗人着意强调其守望之态千载如一,从而既写出了抒情主人公对爱情的执著专一,又别有寄托地宣示了自己的忠于理想、守志不移。这样措笔,虽未跳脱相思主题的传统模式,却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与深化了其原有内涵。可以说,在同类作品中,此诗命意之深是无与伦比的。前人早已指出这一点。陈师道《后山诗话》即云:“望夫石在处有之,古今诗人共用一律,惟刘梦得云:‘望来已是几千岁,只似当时初望时。’语虽拙而意工。”再看诗人对“功成见诛”这一传统主题的表现:

将略兵机命世雄,苍黄钟室叹良弓。

遂令后代登坛者,每一寻思怕立功。

——《韩信庙》“高乌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这是淮阴侯韩信在惨遭屠戮前发出的清醒而又痛苦的浩叹。自从司马迁将它载入《史记》并为之深致感慨以后,功成见诛便战为诗人们经常驰骋笔墨的传统主题。刘禹锡的这首咏史诗所致力阐发的也正是这一令志士仁人色沮心寒的传统主题。但它并没有停留于对这传统主题的一般性揭示和简单化演绎。诗人撇开对历史事实的庸常显现和繁琐叙述,而仅仅艺术地展示了最高统治者诛戮功臣的行径给后代的王佐之才所造成的心理压力,所谓“遂令后代登坛者,每一寻思怕立功”是也。后果严重若此,最高统治者欲求长治久安,能不引以为鉴?这就不仅拓展了作品的艺术空间,而且扩大了其情感张力,丰富了其思想内蕴。较之功成见诛的传统主题,此诗用笔显然更向深处拓进一层。

但更能见出刘禹锡的艺术独创性的还是他对传统主题所作的种种既出人意表又令人振奋的反拨。所谓对传统主题的反拨,即故意违逆传统主题既定的情感指向与思想趋归,力图从相反的方向对其偏颇之处有所匡补或拨正,以显示作者前无古人的胸襟气魄和迥异于流俗的卓越识见。这在刘禹锡诗中突出表现为:一反“悲秋”的传统主题,不畏“衰节”,唱出意气豪迈的秋歌;一反“嗟卑”的传统主题,不惧“播迁”,唱出正气凛然的壮歌;一反“叹老”的传统主题,不服“老迈”,唱出朝气蓬勃的暮歌〔3〕。如: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秋词二首》其一

少年负志气,通道不从时。

只言绳自直,安知室可欺?

百胜难虑敌,三折乃良医。

人生不失意,焉能暴己知?

——《学阮公体三首》其一

风云变化饶年少,光景蹉跎属老夫。

秋隼得时凌汗漫,寒龟受气饮泥涂。

东隅有失谁能免,北叟之言岂便诬?

振臂犹堪呼一掷,争知掌下不成卢?

——《乐天重寄和晚达冬青一篇,因成再答》这类表现出有悖于传统主题的独特识见的作品,在刘禹锡集中几乎可以随手拈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杜牧“好异而畔于理”,意谓其作诗务求新奇,好为异说。这或许主要是指杜牧诗中多翻案之什。其实,刘禹锡对翻案之什的热衷程度绝不亚于杜牧,因为“翻案”即意味着对传统主题的反拨。不过,杜牧的翻案之什主要致力于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作出自己的重新评价,以构思之新颖、想象之奇特而引人瞩目,如《题乌江亭》、《赤壁》等。与此相异,刘禹锡的翻案之什则主要致力于改变历代诗人所递相沿袭的抒情旋律,化哀婉愁苦之音为慷慨激越之韵。这似乎更需要气魄和胆识。谨以《醉答乐天》为例加以说明:

洛城洛城何日归,故人故人今转稀。

莫嗟雪里暂时别,终拟云间相逐飞。伤离怨别,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又一传统主题。“悲莫悲兮生别离”,这是屈原在《九歌·少司命》中的喟叹;“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这是杜甫在《梦李白二首》其一中的哭诉:“人间别离尽堪哭,何况不知何日归”,这是赵嘏在《江上与兄别》中的哀号;“问余别恨知多少?落花春暮争纷纷”,这是李白在《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中的泣白——连自诩“平生不下泪”的李白尚且作这样的泣白,一般的多愁善感的作者在咏别离时,又怎能与哀婉愁苦绝缘呢?然而,刘禹锡的这首《醉答乐天》诗却故意对传统的抒情旋律加以变奏,不让哀婉愁苦之音飘逸到字里行间,而出之以令人精神一振的刚健豪迈之语和慷慨激昂之韵,以显示其不同凡响的胸襟。“莫嗟雪里暂时别,终拟云间相逐飞”二句,用他日比翼齐飞于云间的美好前景期勉与激励因别离在即而不胜感伤的白居易,情调之开朗,笔力之雄健,较之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似乎有过之而无不及。而这,正是诗人对传统主题进行反拨的一个显例。

三、对诗歌体式的变革与完善

刘禹锡在变革与完善诗体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冠盖中唐,并足以雄视有唐一代的。和杜甫一样,刘禹锡兼擅各体。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钞》称其“无体不备,蔚为大家”,绝非出于偏爱的溢美之辞。无论是五七言古诗、五七言绝句,还是五七言律诗,都能得心应手地驾驭,娴熟自如地运用,表现出较同侪更为全面与深厚的功力。

即以七言绝句而言,刘禹锡虽然没有能象王昌龄那样赢得“七绝圣手”的美誉,但他对七言绝句的造诣,却受到后人的普遍推崇。几乎所有的诗论家都将他归于七言绝句的“一流高手”之例:

七言绝句,初盛唐既饶有之,稍以郑重,故损其风神。至刘梦得,而后巨集放出于天然,于以扬扢性情,馺娑景物,无不宛尔成章,诚小诗之圣证矣。

——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二

绝句至梦得而全体大用始备,犹律诗之杜必简也。拘墟者未知。

——徐渭《明诗评选》卷八

七绝乃唐人乐章,工者最多。朱竹垞云:七绝至境,须要诗中有魂。入神二字,未足形容其妙。李白、王昌龄后,当以刘梦得为最。缘落笔朦胧缥缈,其来无端,其去无际故也。

——李重华《贞一斋诗说》类似的看法见诸其他许多诗话著作,如严羽的《沧浪诗话》、沈德潜的《说诗晬语》、王士祯的《花草蒙拾》、翁方纲的《石洲诗话》等等。

确实,吟味刘禹锡的七言绝句,如果我们无意将他擢于盛唐诸家之上的话,那么至少可以说他“高处不减盛唐”。明人胡震亨认为:“五言绝始于 *** 小诗,而盛于齐梁。七言绝起自齐梁间,至初唐四杰后始成调。”这就是说,五言绝句早在齐梁年间即已盛行于世;而七言绝句在齐梁年间则仅仅开始萌芽,直到唐代才正式定型并趋于繁盛。由于七言绝句灵活轻便而又风神绰约,适宜于表现生活中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所以为唐代诗人所普遍采用,以致被誉为唐代的抒情歌词。而刘禹锡则以凌逼盛唐诸公的才情,进一步完善了七言绝句这一体式,使之成为“小诗之圣证”。且看《伤愚溪三首》:

其一

溪水悠悠春自来,草堂无主燕飞回。

隔廉唯见中庭草,一树山榴依旧开。

其二

草圣数行留败壁,木奴千树属邻家。

唯见里门通德榜,残阳寂寞出樵车。

其三

柳门竹巷依依在,野草青苔日日多。

纵有邻人解吹笛,山阳旧侣更谁过。这组作品并非刘禹锡七言绝句中的名篇佳什,却同样出手不凡,耐人讽咏。由诗序可知,“愚溪”乃柳宗元谪守永州时所开凿。柳氏殁三年后,有僧告诗人曰:“愚溪无复曩时矣”。诗人“遂以所闻为七言以寄恨”。其“寄恨”的手法是十分高妙的:将怀念亡友的缱绻深情尽皆融化在精心构置的景物中,致力渲染一种景物依然而斯人长逝的深沉憾恨,因而与《金陵五题》一样,堪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诸如此类的作品,虽是尺幅短章,却不仅具有广阔的情感回旋空间,而且极尽借景传情、托物寄意以及风云变化、波澜翻转之能事,充分显示出作者驾驭七言绝句这一体式的精深功力。“中选”之作尚能如是,《金陵五题》那样的“上乘”之作自然更加出神入化,令人有“观止”之叹。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刘禹锡还对诗歌体式进行过“变革”的尝试。这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将民歌的声情融入七言绝句中,成功地创制出“含思宛转”的民歌体乐府诗。这类民歌体乐府诗以融有巴楚民歌的《潇湘神》、《竹枝词》及融有吴越民歌声情的《杨柳枝词》等为代表,既不避俚俗,又不辞典雅,既大致符合七言绝句的音律要求,又具有民歌的明快节奏、婉转情思和风土特色,因而读来韵味无穷。就中,最富创意的固然是《竹枝词》,但《浪淘沙词》、《蹋歌词》、《杨柳枝词》等其他篇章也都风神独具。试看《杨柳枝词》一首: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讯息到今朝。胡应麟《诗薮》卷六对此诗推崇备至,既云:“晚唐绝,如‘清江一曲柳千条’,是禹锡诗,杨用修以置神品。”就此诗的艺术成就而言,实非过誉。一曲清江,千条碧柳,是送别的典型环境。诗人由此拉开记忆的帷幕,追忆起20年前送别“美人”的情景,将依依惜别和悠悠伤逝之情倾泻在字里行间。不用说,其意蕴是极为丰厚的。若论音律节度,与七言绝句一般无二,但其语言却又象民歌一样朴实无华、明白如话。这就体现出民歌乐府诗的全部优长。

刘禹锡变革诗歌体式的另一表现则是,他较早地试手了词的创作。如同研究者所熟知的那样,长短句的词是唐五代兴起的一种配合音乐歌唱的新诗体。它在隋唐之际即已产生于民间。不过,文人填词之风却始于唐中叶。较早填词的文人有张志和、韦应物、刘长卿、白居易等,而刘禹锡亦预其列。如果承认词的兴起表明诗体日趋丰富多样,因而不失为诗体进步的标志之一的话,那么,刘禹锡试手填词,应当也是变革诗体的一种努力。其《忆江南》词云: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

举袂,丛兰露似沾巾。独坐亦含嚬此词作于开成三年***838***诗人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时。 题下原有诗人自注:“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这是我国文学史上有关依曲填词的最早记录,标志著词已由“选词以配乐”的萌芽状态发展到“由乐以定词”的成熟阶段。全词情调哀婉,语言工丽,却又不流于绮靡,因而况周颐《餐樱庑词话》称赞它“流丽之笔,下开张子野、少游一派。唯其出自唐音,故能流而不靡,所谓‘风流高格调’,岂在斯乎?”

综上所述,对题材领域的拓展与发掘,对传统主题的深化与反拨,对诗歌体式的变革与完善,这是奠定刘禹锡诗历史地位的三块基石。诚然,它们远不足以概括诗人的全部成就与贡献,我们至少还应当进一步探讨诗人为增强唐诗的抒情功能,丰富唐诗的状物手法、改进唐诗的谋篇工艺所作出的种种努力,但即便仅由上述三方面,我们也完全可以认定:刘禹锡确实无愧为堪与韩孟、元白相颉颃的中唐名家。

以我想你司振东六字开头的诗句

藏头诗

我从铜州来,

想闻羌笛处。

你门岂无酒,

司马九江城。

振影希鸿陆,

东望扶桑日。

我又听师棋一著,

想到滑台桑叶落。

你等何须读典坟,

司空见惯浑闲事。

振臂犹堪呼一掷,

东归还著旧麻衣。

我慕君兮何绵绵

爱及山雨风河连

你心可比金石坚

司府英杰行事端

振志高远襟怀宽

东舞流剑吾弄弦

原创,请采纳,谢谢

我欲摘梅赠君知,

想慕九天银汉迟。

你若有思常相顾,

司空如风月疾驰。

振翅飞度星光渺,

东来紫气会君时。

满意请点击右上角采纳,不满意请继续追问~~~

我为馀粮春未去,

想得越人今夜见,

你等何须读典坟,

司庖常膳皆得对,

振鹭翔鸾集禁闱,

东卿旄节看看至。

书上

答苏武书

李少卿

子卿足下:蔡邕独断曰:陛下者,羣臣与至尊言,不敢指斥天下,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意也。及羣臣庶士相与言殿下、合下、足下、侍者、执事之属,皆此类也。勤宣令德,策名清时,左氏传,僖公二十三年,狐突对晋惠公曰:策名委质,贰乃辟也。策名,谓君简书臣之名。清时,谓昭帝之时。荣问休畅,幸甚幸甚!小雅曰:非分而得谓之幸。远托异国,昔人所悲,桓子新论,雍门周鼓琴见孟尝君,曰:先生鼓琴,亦能令悲乎?对曰:所能令悲者,远赴绝国,无相见期。若此人者,但闻飞鸟之号,秋风萧条,则心伤矣。望风怀想,能不依依!昔者不遗,远辱还答,慰诲懃懃,有逾骨肉。陵虽不敏,孝经曰:参不敏。 能不慨然!

自从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终日无睹,但见异类。家语,孔子曰:舜之为君,畅于异类。王肃曰:异类,四方夷狄也。韦鞲古豆切毳川芮切幙,以御风雨。羶肉酪浆,以充饥渴。说文曰:鞲,臂衣也。汉书,董君绿帻傅鞲。注曰:鞲形如射鞲,以缚左右手,以于事便也。毳幙,毡帐也。乌孙公主歌曰:肉为食,酪为浆。举目言笑,谁与为欢?胡地玄冰,边土惨裂,说文曰:惨,毒也。广雅曰:裂,分也。但闻悲风萧条之声。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杜挚笳赋序曰:笳者,李伯阳入西戎所作也。傅玄笳赋序曰:吹叶为声,说文作葭。毛诗曰:駉駉牧马。吟啸成羣,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嗟乎子卿!陵独何心,能不悲哉!与子别后,益复无聊。贾逵国语注曰:聊,赖也。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左氏传,楚子曰: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鲸鲵而封之,以为大戮。杜预曰:鲸鲵,大鱼名,以喻不义之人吞食小国。身负国恩,为世所悲。背恩不报,为负恩也。郑玄礼记注曰:负,背也。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令先君之嗣,先君谓其父当户也,即广之子。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负陵心,区区之意,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难刺七亦切心以自明,刎亡粉切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王逸注离骚曰:已矣,绝望之辞也。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辄复苟活。孟子曰:冯妇善搏虎,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左右之人,见陵如此,以为不入耳之欢,来相劝勉。异方之乐,秖音支 令人悲,增忉怛耳。尔雅曰:忉,忧也。方言曰:怛,痛也。嗟乎子卿!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前书仓卒七忽,未尽所怀,故复略而言之:

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先帝,谓武帝也。出征绝域,五将失道,陵独遇战。汉书武纪曰:天汉二年,将军李广利出酒泉,公孙敖出西河,骑都尉李陵将步卒五千出居延。时无五将,未审陵书之误,而武纪略之。集表云:臣以天汉二年到塞外,寻被诏书,责臣不进。臣辄引师前到浚稽山。五将失道。详此,亦不云其名。而裹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入强胡之域。汉书,萧何曰:语天汉,其称甚美。臣瓒按:流俗语曰天汉,其言常以汉配天,此美名也。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羇之马。说文曰:羇,马络头也。然犹斩将搴居展切旗,追奔逐北,史记曰:斩将搴旗之士。臣瓒按:拔取曰搴。商君书曰:战胜逐北。服虔汉书注曰:师败曰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张晏汉书注曰:骁勇也,若六博之枭。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吕氏春秋,管仲谓齐侯曰:平原广域,车不结轨,士不旋踵,鼓之,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臣不如王子成父。陵也不才,希当大任,吕氏春秋,淳于髡曰:臣不肖,不足以当大任。意谓此时,功难堪矣。说文作戡。戡,胜也。此堪是地名,今传俗用。匈奴既败,举国兴师,刘兆谷梁注曰:举,尽也。更练精兵,强逾十万。单于临阵,亲自合围。客主之形,既不相如而去切;步马之势,又甚悬绝。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初良切痛,决命争首,汉书曰:陵与单于连战,士卒矢伤,三创者载辇,两创者将车,一创者持兵。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火故切,徒,空也。言空首奋击,无复甲胄。争为先登。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血即泪也。燕丹子曰:太子唏嘘饮泪。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而贼臣教之,遂便复战。贼臣,谓管敢也。李陵传云:军候管敢为军旅候,被校尉笞之五十,乃亡入匈奴。于时匈奴与陵战,至塞,恐汉有伏兵,欲引还。敢曰:汉无伏兵。匈奴因大进新兵。陵战兰干山,汉军败,弓矢并尽,陵于是遂降。故陵不免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