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脑手机 >

两朝冠剑恨谯周(两朝冠剑恨谯周打一动物)

“黄河信有澄清日,后世应难继此才”的著名诗人罗隐,以一首《筹笔驿》,对诸葛亮一生的事业,做了冷静而又客观的总结——

两朝冠剑恨谯周(两朝冠剑恨谯周打一动物)两朝冠剑恨谯周(两朝冠剑恨谯周打一动物)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

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诸葛亮可以“为主忧”,可以“尽良筹”;后人可以责难“千里山河轻”的阿斗,可以非议“两朝冠剑恨”的谯周。但是,历史的潮流从来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正是“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筹笔驿,在今四川广元县北,相传诸葛亮出兵攻魏,在这里筹划军事。

一开头就联系诸葛亮,再联系筹笔驿作出高度的总括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诸葛亮因刘备三顾茅庐去请他,他抛弃了在南阳的隐居生活,为主公刘备分忧,出来辅佐刘备建功立业。北征东讨的运筹帷幄,他的计谋都是好的。这里主要是北征,筹笔驿是为伐魏运筹,是北征;东征是陪衬,不是指打东吴。刘备去打东吴,诸葛亮是反对的,他没有东讨。这里实际上是“南征北伐”,不说“南征北伐”而说“北征东讨 ”,因为上句已用了“南”字,为避开重复,所以这样说。

二联“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时来句当战赤壁之战,当时孙权、刘备两家的兵力,联合起来也不能与曹操大军相比。只是倚靠了长江之险,曹操北方的军队不习水战。又靠了东风,好用火攻来烧毁曹军的战船取胜,这是利用天时地理来获胜,所以说“天地皆同力”。时运不济,象李商隐诗里说的:“关张无命欲何如?”关羽、张飞都早死了,不能帮助诸葛亮北伐,英雄也不由自主。

三联 :“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 。”诸葛亮死后,魏将邓艾率军攻蜀,谯周劝后主投降。后主听了他的话投降了。蜀国千里山河 ,孺子阿斗轻轻地断送了。两朝冠剑:指在刘备和后主两朝的文臣武将 ,主要是指诸葛亮,他既管政事,又管军事,是两朝冠剑。他如有知,一定是恨谯周的。

末联归结到筹笔驿 :“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在驿亭的岩下水,还在傍驿流着,好像在怀念诸葛亮。

"时来天地皆同力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出自《筹笔驿》。指好的时机来到,天地都会为你出力,时运不济,英雄也身不由己。

原文如下:《筹笔驿》 罗隐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扩展资料: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登(今浙江新登)人。咸通元年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乃自编所作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句休”。黄巢起义后,避乱归乡。晚年依吴越王钱戮,任钱塘令、谏议大夫等职。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

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著有《谗书》及《太平两同书》等,思想属于道家,其书乃在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匡济术”,是乱世中黄老思想复兴发展的产物。

在唐朝末年,罗隐和许多人一样也想借助科举考试踏入仕途,一展宏志。但罗隐虽然名气很大,却六次没有考中,于是改名为罗隐。罗隐的才学确实出众,就连当时的宰相郑畋和李蔚都很欣赏他,但由于他的试卷里的讽刺意味太强,人也很狂妄,这使他在讲究谦虚的中国古代社会里非常孤立,考官们对他很反感。

有次他投考时,正遇上大旱,皇上下诏求雨做法,罗隐便上书进谏,说水旱灾害是和天地一样共存的,无法立即消除,他劝皇上应该用心祈祷,那么百姓的庄稼受灾再重也会感激陛下的。最后说,先皇和大臣们都不能为陛下出力,何况做法的又是几个无名之辈,他认为此法不可取。罗隐的话太直率,有些讽刺的意味,最后皇上也没有听他的。

筹笔驿,在今四川广元县北,相传诸葛亮出兵攻魏,在这里筹划军事。一开头就联系诸葛亮,再联系筹笔驿作出高度的总括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诸葛亮因刘备三顾茅庐去请他,他抛弃了在南阳的隐居生活,为主公刘备分忧,出来辅佐刘备建功立业。北征东讨的运筹帷幄,他的计谋都是好的。

这里主要是北征,筹笔驿是为伐魏运筹,是北征;东征是陪衬,不是指打东吴。刘备去打东吴,诸葛亮是反对的,他没有东讨。这里实际上是“南征北伐”,不说“南征北伐”而说“北征东讨 ”,因为上句已用了“南”字,为避开重复,所以这样说。

二联“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时来句当战赤壁之战,当时孙权、刘备两家的兵力,联合起来也不能与曹操大军相比。只是倚靠了长江之险,曹操北方的军队不习水战。又靠了东风,好用火攻来烧毁曹军的战船取胜,这是利用天时地理来获胜,所以说“天地皆同力”。时运不济,象李商隐诗里说的:“关张无命欲何如?”关羽、张飞都早死了,不能帮助诸葛亮北伐,英雄也不由自主。

三联 :“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 。”诸葛亮死后,魏将邓艾率军攻蜀,谯周劝后主投降。后主听了他的话投降了。蜀国千里山河 ,孺子阿斗轻轻地断送了。两朝冠剑:指在刘备和后主两朝的文臣武将 ,主要是指诸葛亮,他既管政事,又管军事,是两朝冠剑。他如有知,一定是恨谯周的。

末联归结到筹笔驿 :“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在驿亭的岩下水,还在傍驿流着,好像在怀念诸葛亮。

机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它像凤毛麟角,希罕至及,三国时期的周瑜就曾慨叹过:万事具备,只欠东风。《筹笔驿》诗中的两句“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机不可失,时不在来。万事都皆求一个,天时地利人和,若不能慧眼识辨,它就会瞬间消失。

参考资料:

原文:

筹笔驿(罗隐)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翻译:

诸葛亮抛弃隐居为主人分担兴汉之忧,四处征战竭尽全力帷幄运良筹。

赏析:

此诗一开头就联系诸葛亮,再联系筹笔驿作出高度的总括:“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诸葛亮因刘备三顾茅庐去请他,他抛弃了在南阳的隐居生活,为主公刘备分忧,出来辅佐刘备建功立业。

北征东讨的运筹帷幄,他的计谋都是好的。这里主要是北征,筹笔驿是为伐魏运筹,是北征;东征是陪衬,不是指打东吴。

刘备去打东吴,诸葛亮是反对的,他没有东讨。这里实际上是“南征北伐”,不说“南征北伐”而说“北征东讨”,因为上句已用了“南”字,为避开重复,所以这样说。

罗 隐

抛掷南阳为主忧,

北征东讨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

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轻孺子,

两朝冠剑恨谯周。

唯余岩下多情水,

犹解年年傍驿流。

罗隐诗鉴赏

筹笔驿,在今四川广元县北,相传诸葛亮出兵攻魏,在这里筹划军事。一开头就联系诸葛亮,再联系筹笔驿作出高度的总括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 讨尽良筹 。”诸葛亮因刘备三顾茅庐去请他,他抛弃 了在南阳的隐居生活,为主公刘备分忧,出来辅佐刘备建功立业。北征东讨的运筹帷幄,他的计谋都是好的。这里主要是北征,筹笔驿是为伐魏运筹,是北征;东征是陪衬,不是指打东吴。刘备去打东吴,诸葛亮是反对的,他没有东讨。这里实际上是“南北伐”,不说“南征北伐”而说“北征东讨 ”,因为上句已用 了“南”字,为避开重复,所以这样说。

二联“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时 来句当战赤壁之战,当时孙权、刘备两家的'兵力,联合起来也不能与曹操大军相比。只是倚靠了长江之险,曹操北方的军队不习水战。又靠了东风,好用火攻来烧毁曹军的战船取胜,这是利用天时地理来获胜,所以说“天地皆同力”。时运不济,象李商隐诗里说的:

“关张无命欲何如?”关羽、张飞都早死了,不能帮助诸葛亮北伐,英雄也不由自主。三联 :“千里山河 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 。”诸葛亮死后,魏将邓艾 率军攻蜀,谯周劝后主投降。后主听了他的话投降了。

蜀国千里山河 ,孺子阿斗轻轻地断送了。两朝冠剑: 指在刘备和后主两朝的文臣武将 ,主要是指诸葛亮, 他既管政事,又管军事,是两朝冠剑。他如有知,一定是恨谯周的。末联归结到筹笔驿 :“唯余岩下多情 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在驿亭的岩下水,还在傍驿 流着,好像在怀念诸葛亮。

这首诗先想到诸葛亮,写他的出山和北伐,肯定他的用兵“尽良筹”,这就跟筹笔驿的规划军事结合。

既然是“尽良筹 ”,怎么他的出师有利有不利?这就 开出二联,归于时运 ,时来才有利,运去就难办了。 三联归到运去 ,于是孺子抛弃山河,谯周主张归降。 归结到岩下水的多情。这里把诸葛亮规划的胜利和挫折归于时运 。李商隐《筹笔驿》:“管乐有才真不黍, 关张无命欲何如?”也认为北伐的所以不能成功,由于关张无命,不能帮助他北伐,也归结命运。温庭筠《经五丈原》:“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逐鹿不由人。”

他称蜀国为下国 ,称魏国为中原,含有上国的意思。 下国和中原对抗,含有大小强弱不同的意味,所以说“中原逐鹿不由人 ”,即认为偏处西南的弱小的下国 要跟中原强大的魏国逐鹿,是不由人力的,即诸葛亮的北伐要用蜀国来统一中原,也非人力能达,这就不把北伐的不能成功归之于时运或天命了。这样的看法胜过两篇《筹笔驿》的看法。

就写筹笔驿说,李商隐诗的开头 :“猿鸟犹疑畏 简书,风云长为护储胥。”何焯批:“起二句即目前所见,觉武侯英灵奕奕如在 。”看到筹笔驿上的猿鸟还 像在畏筒书,风云长期在保护营栅,极力写出诸葛亮的英灵如在。这个开头是既切题又推尊诸葛亮,写得非常有力,不是罗隐的多情永傍驿流所能比的。

这首七律自然是借凭吊诸葛孔明来抒发自己心情,没有疑问的。同朝代的李商隐也有同名咏怀古迹诗。两首诗都有对诸葛亮表示崇敬,并为他未能实现统一中国的志愿而深感遗憾之意。同时这两首诗都把诸葛亮北伐失败归咎于天命,罗隐叹息说“运去英雄不自由”,李商隐也说“关张无命欲何如”,时运不济,英雄也徒呼奈何。后人经常也引用“时来运去”这一联来感叹命运无常,无力回天。总之罗隐这首七律是很有生命力的一首诗,后人多次引用,例如本朝太祖就用这句来评价过梁武帝萧衍,武汉720事件后也曾以此句自叹。下面是百度百科里的分句解析,说得很清楚,所以就直接CV了,你就别BS我了,呵呵。

此诗一开头就联系诸葛亮,再联系筹笔驿作出高度的总括:“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诸葛亮因刘备三顾茅庐去请他,他抛弃了在南阳的隐居生活,为主公刘备分忧,出来辅佐刘备建功立业。北征东讨的运筹帷幄,他的计谋都是好的。这里主要是北征,筹笔驿是为伐魏运筹,是北征;东征是陪衬,不是指打东吴。刘备去打东吴,诸葛亮是反对的,他没有东讨。这里实际上是“南征北伐”,不说“南征北伐”而说“北征东讨”,因为上句已用了“南”字,为避开重复,所以这样说。

二联“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时来句当战赤壁之战,当时孙权、刘备两家的兵力,联合起来也不能与曹操大军相比。只是倚靠了长江之险,曹操北方的军队不习水战。又靠了东风,好用火攻来烧毁曹军的战船取胜,这是利用天时地理来获胜,所以说“天地皆同力”。时运不济,像李商隐诗里说的:“关张无命欲何如?”关羽、张飞都早死了,不能帮助诸葛亮北伐,英雄也不由自主。

三联“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诸葛亮死后,魏将邓艾率军攻蜀,谯周劝后主投降。后主听了他的话投降了。蜀国千里山河,孺子阿斗轻轻地断送了。两朝冠剑:指在刘备和后主两朝的文臣武将,主要是指诸葛亮,他既管政事,又管军事,是两朝冠剑。他如有知,一定是恨谯周的。

末联归结到筹笔驿:“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在驿亭的岩下水,还在傍驿流着,好像在怀念诸葛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