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脑手机 >

献给爱丽丝简朴_献给爱丽丝简谱

《致爱丽丝》简谱

如何评价音乐贝多芬的小提琴谱《致爱丽丝》?贝多芬,一生创作题材广泛,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响曲、1部歌剧、32首钢琴奏鸣曲、5首钢琴协奏曲、多首管弦乐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鸣曲等。因其对古典音乐的重大贡献,对奏鸣曲式和交响曲套曲结构的发展和创新,而被后世尊称为“乐圣”、“交响乐。也有人说,他是连接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音乐的桥梁。

献给爱丽丝简朴_献给爱丽丝简谱献给爱丽丝简朴_献给爱丽丝简谱


说到《致爱丽丝》,那是贝多芬在1810年所作。当时他已经快40岁时,他带了一个名叫特雷泽·玛尔法蒂的女学生,不久两人的交往,频繁起来,于是彼此心起涟漪,互相爱慕。心情非常甜美、舒畅,因而写了这首曲子,赠于特雷泽。乐曲的情感如此之深让连忘返于爱丽丝那温婉可人的形象。

在这首《致爱丽丝》中,贝多芬基于一个淳朴而亲切的主题,把爱丽丝温柔、美丽的形象作了概括的描述。乐曲以回旋曲写成,旋律清新流畅,使人联想起少女的天真和纯洁。该曲的基本主题是一个建立在a小调上清新朴实的旋律。

环绕主题有两个对比性的插段,其一是明朗、欢乐的情绪,在F大调上呈现,右手快速的分解式的伴奏音型使主题活泼流连;第一插段,明朗欢快,表现了贝多芬与特雷泽甜蜜的爱情;其二是建立在低声部A音持续音上,色彩暗淡,端庄典雅,节奏强烈,形成和主题的对比。第二插段,情绪较低沉。通过一连串的快速音型很快又回到开始时那个朴素的旋律,从而构成一个表现美丽、单纯而活泼的少女性格的音乐形象。

对这首作品石映照在《音乐处方》中说到:“曾经有很多次,我都听人说起过,每当听到有人现场弹奏这首作品时,他们都恨不得想上前亲吻一下那藏着永恒的爱丽丝的钢琴;而他们的双眼,在说起这件事时,也总已经是泪眼迷离了。”贝多芬的这首钢琴小品为何让人“泪眼迷离”,其中情感的表达如此真挚呢?

《致爱丽丝》即《献给爱丽丝》(For Alice)是贝多芬创作的一首钢琴小品。贝多芬是集西方古典派之大成,开浪漫乐派之先河的伟大作曲家。人们都比较熟悉他的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和歌剧等大型作品,但是,他的为数不多的器乐小品,也同样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钢琴小品《献给爱丽丝》就是其中比较的一首。但乐谱被发现于1867年,因此在他生前并未发表。

简谱如下:

贝多芬的《致爱丽丝》是不可多得的世界名曲,而且被很多人所熟知,这样的名曲,理所应当的要被更多的人知道。

非常的灵动,非常的有少女心,我个人是很喜欢的。

这是一首非常充满爱的作品。人物形象塑造分明,读它可以让大家更好的了解以及尊重贝多芬。

楼主很喜欢这曲子么?我记得在小学时老师经常弹的。

致爱丽丝简谱

《献给爱丽丝》(für Elise)是贝多芬创作的一首其钢琴小品。贝多芬是集西方古典派之大成,开浪漫乐派之先河的伟大作曲家。人们都比较熟悉他的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和歌剧等大型作品,但是,他的为数不多的器乐小品,也同样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钢琴小品《献给爱丽丝》就是其中比较的一首。但乐谱发现于1867年,因此贝多芬生前并未发表。

楼主先看看这个能用不,我还有一个word格式的钢琴简谱,如果楼主需要的话就留下邮箱吧。

这个曲谱网上很多,可以参照钢琴的谱。

拓展资料:

《致爱丽丝》原名《a小调巴加泰勒》,是贝多芬献给“爱丽丝”作为纪念的作品,该作品在1867年被后人所发现,后收录在《贝多芬作品全集》第25卷的补遗部分59号。

贝多芬创作这个作品的灵感,是来自于一位名叫爱丽丝的女孩,她为了帮助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实现看见森林和大海的愿望,而四处求助别人。

该作品采用回旋曲式写成,结构是ABACA。其中A部为回旋曲的主部(叠部),共出现了3次;B部和C部为与A部起强烈对比的两个插部。

献给爱丽丝简谱

献给爱丽丝简谱如下:

此曲是一首极为普通的钢琴独奏小曲,但旋律非常优美动听,节奏轻快而舒坦,技巧也十分容易掌握,所以很受大众欢迎。乐曲为小快板,3/8拍子,由小回旋曲形式“ABACA”所构成。

轻快的A段主题(片段1)是以a小调出现的,反复过后,如歌似的B段插入部(片段2)以 F大调出现,情绪欢快、色彩明朗。乐曲再度回到A段主题之后,以a音上的九开始的 C段主题带有一丝哀怨,与B段形成对比。

致爱丽丝右手、左手简谱

《献给爱丽丝》(für Elise)是贝多芬创作的一首其钢琴小品。贝多芬是集西方古典派之大成,开浪漫乐派之先河的伟大作曲家。人们都比较熟悉他的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和歌剧等大型作品,但是,他的为数不多的器乐小品,也同样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钢琴小品《献给爱丽丝》就是其中比较的一首。但乐谱发现于1867年,因此贝多芬生前并未发表。

五线谱又不是很难学,五分钟就会了,一天就熟悉了,为什么那么多人都那么执着的不辞辛劳的到处找简谱,用这些找简谱的时间来学五线谱都学或多少次了...

《致爱丽丝》双手简谱,图片

《致爱丽丝》双手简谱1/1:

《致爱丽丝》(也称《献给爱丽丝》)原名《a小调巴加泰勒》,是贝多芬在1810年创作的一首独立钢琴小品,是贝多芬献给“爱丽丝”作为纪念的作品。

扩展资料:

贝多芬的一生经历了法国大革命前后欧洲的激烈变革,他的作品是时代和个性结合的产物。他极大地扩展了交响音乐的思想内容,使之成为直接反映变革的体裁,钢琴的表现幅度也大大增强。

内容的扩展导致表现手法的创新,灵活的离调转调和大幅度的节奏对比和力度对比,对于刻画矛盾冲突和戏剧性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此外,对位法的运用,乐队音响的组合,钢琴音乐的写作都有鲜明的特点。

贝多芬创作这个作品的灵感,是来自于一位名叫爱丽丝的女孩。她为了帮助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实现看见森林和大海的愿望,而四处求助别人。

贝多芬为此非常感动,特地在圣诞夜为老人演奏了一段美妙的音乐,听着听着,音乐让老人看见了:“阿尔卑斯山的雪峰,塔希提岛四周的海水,还有海鸥、森林、耀眼的阳光。”于是老人满意地合上了双眼,不再有孤独和悲怜。之后,贝多芬便将这个曲子献给善良的姑娘爱丽丝。

电子琴致爱丽丝简谱

简谱如下:

此曲采用回旋曲式写成,结构是ABACA的形式。A为整首小品的叠部,B、C两部分则为两个插部。A部分有三小乐句,共22小节(不计原样再现的两次),B部分分为两个小乐句,共15小节,而C也可分为两个小乐句,共22小节。全曲不计反复部分共103小节。

叠部前后出现了三次,是全曲的基本主题,总共有二十二小节(不计反复),内部结构呈现出再现单三部曲式的特征,呈示部分有八小节,由两个四小节的平行乐句构成。a句运用了a小调,为先上行,后下行的旋律进行,力度也开始由弱转为中强,叠部体现出明显的对比色彩。并结束在完全终止上。接下来的b由a小调转向了关系大调C大调,结构短小,共6小节,为先下行,再上行的旋律进行。并以a小调的属音E为再现部分作准备。再现部分又回到a小调,而且基本上是原样再现。

拓展资料:

人们喜欢把《献给爱丽丝》称为“微不足道的音乐”。但这种微不足道凝聚了贝多芬强烈的体现个人风格的创作理念,体现了他独具一格的创作思维。乐曲还有其它种种的独具匠心之处,无一不显示了贝多芬创作中一贯的严谨精神。所以尽管《献给爱丽丝》只是一首演奏时间只有3分多钟的小品之作,但也可以说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的一个浓缩体,同样渗透了他的精神表达。

《献给爱丽丝》运用的和声手法体现了贝多芬作为一位“承前启后”的作曲家的风格,不折不扣的体现了贝多芬一贯的创作方式,对后世仍然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致爱丽丝》原是钢琴曲,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1810年所作。作者将这首精致的钢琴小品题献给女学生特雷泽·马尔法蒂。乐曲以回旋曲式写成。一开始出现的主题纯朴亲切,刻画出温柔美丽、单纯活泼的少女形象。这一主题先后重复三次,中间有两个对比性的插部。第一插部建立在新的调性上,色调明朗,表现了欢乐的情绪;第二插部在左手固定低音衬托下,色彩暗淡,节奏性强,音乐显得严肃而坚定。一连串上行的三连音及随后流畅活泼的半音阶下行音调,又自然地引出了主题的第三次再现。乐曲在欢乐明快的气氛中结束。

323237216 1367 3571 332323237216 1367 3176 7123 5432 4321 3217 33232

至于高低音,你如果听过这首歌,应该自己能辨别出的,不用谢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