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脑手机 >

西江月古诗全文_西江月古诗全文翻译20字

苏轼的诗词西江月

《西江月》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西江月古诗全文_西江月古诗全文翻译20字西江月古诗全文_西江月古诗全文翻译20字


全词如下: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全词翻译:

当时在黄州,春天的一个夜晚行进在蕲水上,到酒家饮酒。喝醉后,乘月色到一座溪桥之上,停下来曲肱而枕,躺卧休息。等到醒时天已破晓,周围乱峰簇拥,流水叮咚响,疑惑不是尘世。在桥柱上写下这些话。

月光照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天空中有几丝淡淡的云彩。白色的马儿此时尚气宇昂扬,我却不胜酒力,在河边下马,等不及解下马鞍,就想倒在这芳草中睡一觉。

这小河中的清风明月多么可爱,马儿啊可千万不要踏碎那水中的月亮。我解下马鞍作枕头,斜卧在绿杨桥上进入了梦乡,听见杜鹃叫时,天已明了。

简析:这首词的上片写词人路上的见闻和醉态,下片言词人对美好景物的怜惜之情。此词以空山明月般澄澈、空灵的心境,描绘了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月夜人间仙境图,表现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抒发了作者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创作一首吟咏田园风光词。下面是我整理的西江月辛弃疾古诗原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代: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

天边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喜鹊。清凉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蝉叫声。在稻花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小雨,从前那熟悉茅店小屋依然坐落在土地庙附近树林中,山路一转,曾经那记忆深刻溪流小桥呈现在他眼前。

注释

①西江月:词牌名。

②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西面。

③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④鸣蝉:蝉叫声。

⑤旧时:往日。

⑥茅店:茅草盖乡村客店。

⑦社林:土地庙附近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⑧见:同“现”,显现,出现。

赏析

这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一首词。公元1181年(宋孝宗淳熙八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开始到上饶居住,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因而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词中所说黄沙岭在上饶县西四十里,岭高约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余亩。这一带不仅风景优美,也是农田水利较好地区。辛弃疾在上饶期间,经常来此游览,他描写这一带风景词,现存约五首,即:《生查子》(独游西岩)二首、《浣溪沙》(黄沙岭)一首,《鹧鸪天》(黄沙道上即事)一首,以及此词。

辛弃疾这首《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鹊儿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夜间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漫村遍野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丰年景象。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欢乐,尽在言表。稻花飘香“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甜蜜之感。而说丰年主体,不是人们常用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在词人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内容,再补“声”来源。以蛙声说丰年,是词人创造。

以上四句纯然是抒写当时当地夏夜山道景物和词人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幸福。

不过,词人所描写夏景并没有就此终止。如果说词上阕并非寥廓夏景描绘,那么下阕却显然是以波澜变幻、柳荫路曲取胜了。由于上阕结尾构思和音律出现了显著停顿,因此下阕开头,词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奇峰,运用对仗手法,以加强稳定音势。“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这里,“星”是寥落疏星,“雨”是轻微阵雨,这些都是为了与上阕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朴野成趣乡土气息相吻合。特别是一个“天外”一个“山前”,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眼前。词人对黄沙道上路径尽管很熟,可总因为醉心于倾诉丰年在望之乐一片蛙声中,竟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那个社庙旁树林边茅店,也都没有察觉。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怡然自得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厚艺术功底,令人玩味无穷。

从表面上看,这首词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构思,淳厚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另一种境界。

创作背景

辛弃疾在南宋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伟磊落议论和果断干练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恢复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打击。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他被弹劾罢官,回到带湖家居,过着投闲置散退隐生活。辛弃疾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和同情民间疾苦,这于辛弃疾闲居上饶带湖期间。

西江月·梅花

宋代:苏轼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

译文

赏析

这首词明为咏梅,暗为悼亡,是苏轼为悼念毅然随自己贬谪岭南惠州的侍妾朝云而作。词中所描写的惠州梅花,实为朝云美丽的姿容和高洁的人品的化身。

参考资料

古诗文网:

西江月 [xī jiāng yuè]

西江月,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白苹香”“步虚词”“江月令”等。唐五代词本为平仄韵异部间协,宋以后词则上下阕各用两平韵,末转仄韵,例须同部。以柳永词《西江月·凤额绣帘高卷》为正体,双调五十字,前后段各四句两平韵一叶韵。另有五十字前后段各四句两平韵两叶韵,五十一字前后段各四句两平韵两仄韵,五十六字前后段各四句三平韵等变体。代表作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西江月·凤额绣帘高卷》

宋 柳永

凤额绣帘高卷,兽环朱户频摇。两竿红日上花棚。春睡厌

《西江月·凤额绣帘高卷》

拓展 声律特征

《词徵》中将“西江月”词调并入“中吕宫”和“道调宫”。柳永的《乐章集》中将其列入“中吕宫” 。敦煌琵琶谱存此曲音谱。“西江月”词调在用韵上,唐五代词本为平仄韵异部间协,宋以后词则上下阕各用两平韵,末转仄韵,例须同部。

敦煌曲子词三首字数略有参差,但均为前后段各两平韵两叶韵者,如:“女伴同寻烟水。今宵江月分明。舵头无力别一舡横。波面微风暗起。拨棹乘舡无定止。拜词处处闻声。连天红浪浸秋星。误入蓼花丛里。”五代欧阳炯两首为五十字体,其用韵同敦煌曲子词,如其:“月映长江秋水。分明冷浸星河。浅沙汀上白云多。雪散几丛芦苇。扁舟倒影寒潭里。烟光远罩清波。笛声何处响渔歌。两岸藏香暗起。”此体每段两个平声韵包孕于仄韵之中,而且仄韵与平韵的韵母是不同的。此体宋人用者甚少,而通用之体即如苏轼前后段两平韵一叶韵者。一叶韵体起于宋初柳永,如其:“凤额绣帘高卷,兽环朱户频摇。两竿红日上花梢。春睡厌厌难觉。好梦狂随飞絮,闲愁浓胜香醪。不成雨暮与云朝。又是韶光过了。”

宋代沈义父《乐府指迷》谈到词之句中韵说:“词中多有句中韵,人多不晓。不惟读之可听,而歌时最要叶韵应拍,不可以等闲字而不押。”他以《西江月》为例:“如平声押东字,侧声须押董字、冻字韵方可。”这即是说此体中所用仄声韵,必须为平声韵之同韵者,于词韵书中之同部之韵。《词谱》于此调共列五体,以五十字,每段两平韵一叶韵者为宋人通行之正体。柳永与苏轼均于每段第一、二句为对偶,但也可以不对。此体可平可仄之处较多,宋人用此调者极众。此调共八句,其中两个七字句,其余六个均为六字句,但两结句以同韵部之仄韵而使全调声情于平缓中突然变化,产生曲折的艺术效应。此调适应之题材极广泛,凡写景、抒情、议论、感怀、凭吊、怀古、戏谑、叙事等均宜。苏轼十三首,其中名篇较多,如《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西江月·三过平山堂下》《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等,有助于定体。

《西江月》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

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说的是自己从小就攻读经史,大了后又精通权谋之术,你们当官的会的我宋江也都会,我宋江的本事一点也不必那些当官的差。

“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但是时运不济,混了半天不过一个小吏,好比虎落平阳,忍气吞声。

“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则是进一步的感叹自己目前的潦倒,想我宋江这么一个经世之才,竟然成了囚犯被发配到江州。老天实在是对我宋江不公啊。

“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这两句的意思是,再这样下去,我就豁出去上梁山了,既然官府不给出路,老天又对我宋江不公,我宋江就自己来找回公道,定要叫这浔阳江血雨腥风一番。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说的是我人虽然在吴地(江州),但心却在山东(梁山),飘零江湖真是蹉跎岁月,早知如此不如就在梁山就落草了。

“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要是我宋江上了梁山,哪天如果实现了我的凌云壮志,凭我宋江的驾驭能力,黄巢又算得了什么。

相关信息:

黄巢在起兵的时候,也是经历了重重的顾虑,但每一次的挫折都激起他心中的怒火,尽管前方有千难万险,他还是拔寨起兵了。

要说黄巢那几首诗确实写得霸气,哪是那帮白面书生能有的境界,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豪情万丈,让人看到了一个大英雄战场之后的侠骨柔情与高尚情操!似乎那些铁骨英雄都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平日里戎马倥偬,偶尔闲暇时一坦露心迹,带给人的感动一点也不亚于他在战场上的雄姿带来的震撼,舞文弄墨的熟轫程度,一点也不比那帮专业文人差,倒是让那些专业文人羞刹。

比方宋江这首内心压抑着极度愤懑与不满的述志诗,在某一个不自知的场合中,突然间就喷薄而出,成就了一首不可多得的悍诗,"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我一听就特别喜欢这句诗,充满了霸气与自信,笃信自己不是凡人,将来一定会有一番作为,而且这种雄心不会困环境与年龄的改变而改变!

作者: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桥:(有的版本为“头”,小学语文义务教育人教版上为“桥”)

见:通假字“见”念“现”

一、注释

1黄沙:江西省上饶县黄沙岭乡黄沙村。黄沙道:指的就是从该村的茅店到大屋村的黄沙岭之间约20公里的乡村道路,南宋时是一条直通上饶古城的比较繁华的官道,东到上饶,西通江西省铅(音:盐)山县。

2“明月”句: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

3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4鸣蝉:蝉叫声。

5旧时:往日。

6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7见:同“现”。

8忽见:忽现,指小店忽然出现。

9西江月:词牌名。

二、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他的眼前。

三、赏析

单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作者笔下这一个个画面,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这正是作者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快乐。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词,读后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生活美。词的上片写月明风清的夏夜,以蝉鸣、蛙噪这些山村特有的声音,展现了山村乡野特有的情趣。词的下片以轻云小雨,天气时阴时晴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出现,表现夜行乡间的乐趣。全诗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诗人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四、鉴赏

这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阅读这首词,要注意时间和地点。时间是夏天的傍晚,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这首词描写的是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然而诗人却把这形象巧妙的组织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美。 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我急急地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扩展资料: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出自《稼轩长短句》,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此词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

这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辛弃疾在南宋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回到上饶带湖家居,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这首词即为其中之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