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脑手机 >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思念父亲,不能忘怀的是“背影”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主要内容

段落大意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思念父亲,不能忘怀的是“背影”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思念父亲,不能忘怀的是“背影”


全文分成三大部分:

1.第一部分(第一段):

思念父亲,不能忘怀的是他的“背影”.开篇点题.

2.第二部分(从“那年冬天”到“我的眼泪又来了”):

回忆往事,追述在车站与父亲离别的情景,表现父亲爱子的真挚感情.

第一层(从“那年冬天”到“我们便同行”):

交代这次父子分别时的家庭情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从到南京时”到“……太聪明了”):

写父亲送行前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三层(从“我说道”到“……又来了”):

描写父亲爬过铁道去买橘子的“背影”,抒发真挚的感情.

3.第三部分(后一段):

写别后对父亲的思念.以在泪光中再现“背影”作结,直接抒发深切怀念之情.

主题思想

通过对父亲在车站给儿子送行情景的描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热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百般怀念.

《背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摘 要:《背影》是由现代散文家朱自清先生书写的一篇回忆型散文。1917年,作者收到祖母的噩耗,回家奔丧。就在这个时候,父亲也失业了,在办完丧事后,父亲打算在南京寻找一份工作,作者也需要返校学习,于是父子俩在浦口惜别。作者在途中感受到了父亲的关怀与体贴,让作者经久不忘,于1925年有感而发,写下散文《背影》。散文篇幅虽然短小,却充分的表现出了深厚的父子情义,感人肺腑,写作特色突出,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关键词:《背影》;散文;赏析

引言:散文不同于其他人物散文,没有过分的强调人物肖像,语言以及心理表现,而是通过背影这一意象,着重渲染父子之间浓烈的亲情。作者抓住同一意象,反复描写的手法,与当时作者的心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作者笔中的父亲整体形象并不利索甚至还有些颓唐,充分体现了父亲年事已高,在经历母亲离世后饱经风霜的状态。但正是在这样的状态下,父亲仍然坚持送儿子到北上的车站,并且反复嘱咐儿子多加小心,让作者备受感动,同时也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父慈子孝的画面。

一、对“背影”的描写

在散文中,作者通过对“背影”的多次描写,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展现的淋漓尽致。文章开篇便对背影进行了描写,点明文章的主题。在对背影的第二次描写中,作者采用了大量的篇幅对父亲的背影进行描写,如:稍微有些肥胖的父亲,黑布大马褂,青布棉袍等。在父亲翻越栏杆为作者买橘子的情节中,对父亲的背影描写更加动人心弦:我看见他

背影朱自清原文赏析

在朱自清《背影》这篇文章中,背影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印记,背影表现出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背影是父子依依惜别中后留给儿子的印象。文章抓住人物形象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去着意描写,将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背影”在文章里出现了四次。第一次是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使一种浓重的感情气氛笼罩了全文。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作者对“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那肥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我”感动得热泪潸然。第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告别后,“我”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里消逝,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第四次是在文章的结尾,“我”读父亲来信时,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与开头呼应。

朱自清散文《背影》的赏析

朱自清散文《背影》的赏析如下:

1、民族化。《背影》的语言非常忠实朴素,又非常典雅文质。这种高度民族化的语言,和《背影》所表现的民族的精神气质,和《背影》文章的完美结构,恰成和谐的统一。没有《背影》语言的明丽典雅、古朴质实,就没有《背影》的一切风采。

2、简洁。本文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是必须用才用。除了夹入了一些文言词语以外,没有华美的辞藻,生僻的词语,都是质朴自然的家常话,生活气息非常浓厚,提炼得非常简洁。

3、朴实。《背影》全用白描记叙事实,不作任何修饰、渲染。通篇写父亲多么关心爱护儿子,儿子又是多么感激思念父亲,但像“关心”、“爱护”、“感激”这一类的抽象现成的字眼,文章中却一个也没有用,更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大朴正是大巧的表现。文中用词造句都经过认真考究,绝不随便。如送行那一段:“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这里的“说定”,如果用“说过”似乎也通,但逊色多了。“说定”不送,后来终于还是送了,实际上是说而不定,很好地表现出父亲当时的矛盾心理。“熟识”一词,说明父亲嘱托的这个茶房该是靠得住的;“再三嘱咐”,表明嘱咐茶房遍数之多,不厌其烦,反复交代,唯恐茶房有半点疏漏;“甚是仔细”,表明嘱咐内容之详,把送行中应该注意的细微末节都提到了。这些用语,强调说明父亲已经为儿子上车作了极其精细、周密的考虑和安排,字眼虽然十分平常,但用得恰到好处,使父亲爱子之心跃然纸上。

4、感人。语言平实简洁,却能传达出无限深情是文章语言又一特色。全篇文字平平实实,但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深切怀念之情,因而十分感人。话都是很平常的,没有什么特别,读者都有这种生活经验,因此也容易引起联想,由此发现人世间普遍平平常常而又为珍贵的美好感情,给人以性情的陶冶,增进人们对天下父母心的理解。

5、文白夹杂。文中出现文言的原因:作者有很深的文言基础,当时的语体文中常有夹入文言词句的情况,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文章中使用文言词句,可能也与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有关,例如不说“失业”或“丢了使”,而说“赋闲”,似乎“赋闲”不象“失业”那样刺耳和使人难堪,有失体面;后一节既因父亲来信是文言,引用原句,更见真实,也因所表达的尽是家庭和父亲的困境和沧凉的心情与复杂的感受,所以也用了许多文言词句,这也笼上了一层时代赋予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特殊语言色彩。在写法上,《背影》的主要特点是白描,作者写父亲的背影,描写那买桔子时过铁道的场面,完全用白描的手法。所谓白描,照我的理解,就是不设喻,不加形容和修饰,用质朴的文字,把当时的情景如实地记写出来,给读者以身临目击之感。换句话说,白描是用叙述的方法进行描写,达到再现实景的艺术效果。

《背影》作于1925年,写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读书时的一段经历。

而在这一时期,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广大劳动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作者当时虽未站到革命立场,投入反帝反封的斗争中,但作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识分子,必然会感到的压抑,产生一种落寞凄凉的情绪。

作者以自己的家庭为例,讲述了其家庭因的黑暗而日趋窘迫,“光景很是惨淡”,“一日不如一日”,作者的父亲,先是“赋闲”,后为了找事而“东奔西走”,乃至老境“颓唐”。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奔波劳碌,前途渺茫,谋事艰难,境遇凄惨的现实。在他们心头笼罩一层不散的愁云,如同文章所表现的灰暗的基调。

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写出了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不仅是符合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传统的纯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体贴,特别是父亲在融汇了辛酸与悲凉情绪的父子之爱中,含有在厄运面前的挣扎和对人情淡薄的旧世道的抗争。虽然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会引起人们的同情、叹惋乃至强烈的共鸣。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近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文学系主任。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