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脑手机 >

阴历是指什么 阳历4月19日阴历是多少号

农历(nóng lì)是中国传统历法,也有干支历、华历、夏历、中历等名称。农历是阴阳历的一种,在民间通常被错误地称作阴历。农历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加入干支历“二十四节气”成分,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农历是以华历(阴历)为基础,融合阳历成分而成的一种历法。所以我国的农历从严格意义上说不应该叫阴历,而是阴阳合历。[1][2]

阴历是指什么 阳历4月19日阴历是多少号阴历是指什么 阳历4月19日阴历是多少号


农历属于一种阴阳合历:其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为十二个月;闰年为十三个月。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其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

中文名

农历

外文名

Lunisolar Calendar

别名

华历、汉历、夏历

属性

阴阳历

特点

历月为朔望月,平均历年为回归年

历法,是根据天象变化的自然规律,计量较长的时间间隔,判断气候的变化,预示季节来临的法则。依历年、历月分太阳历、太阴历、阴阳合历。总看历法分三种:阴历、阳历、阴阳历。农历,其基础历法规则经历多代逐渐完善形成,其形式一直延续至今。以朔望月为基本单位的历法是阴历,以太阳年为基本单位的历法是阳历。农历是在夏历(阴历)的基础上融合阳历成分从而形成的一种历法。[2][3]

华历,又称阴历,是月亮历,也叫太阴历,是以月亮围绕地球转动的规律制定的。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夏历的一个月叫做“朔望月”。每月初一为朔日,十五为望日,“朔望月”是月相盈亏的平均周期。夏历只管朔望月,不管回归年,所以和一年四季无关。由于阴历(华历)是以月相变化为依据,不考虑地球绕太阳的运行,因而不能反映季节转换用以准确指导农事。夏历虽不能反映季节准确指导农事,但其有一大作用是可以反映潮汐,潮汐现象是月亮起主导作用,以月相变化为依据的阴历是古时指导海事活动指南。远洋航海、海上捕鱼、海水养殖,海洋工程及沿岸各类生产活动等都受潮汐的影响。潮汐是指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是沿海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在中国古代称白天的潮汐为“潮”,晚上的称为“汐”,合称为“潮汐”,它的发生和太阳、月球的引力都有关系,也和夏历(阴历)对应。在夏历每月的初一即朔点时刻处太阳和月球在地球的一侧,所以就有了最大的引潮力,所以会引起“大潮”,在夏历每月的十五或十六附近,太阳和月亮在地球的两侧,太阳和月球的引潮力你推我拉也会引起“大潮”;在月相为上弦和下弦时,即夏历的初八和二十三时,太阳引潮力和月球引潮力互相抵消了一部分所以就发生了“小潮”。

阴历就是按月亮的阴晴圆缺来确定的历法。每月的十五月圆,月初和月末,月亮就几乎看不到,只有一道月牙。

什么是农历什么是阴历

有一点细微的概念区别。在中国,基本可以说是一回事,虽然不十分严密。

阴历泛指世界上一切以月亮为中心的所有历法,这种历法在全球已不太多,但仍然有一些国家某个民族崇拜月亮仍用阴历。纯阴历更少,都要考虑稍接近一点太阳历,称阴阳历。本质仍是阴历的一种。在中国民间,阴历特指农历。

农历就是中国传统的历法,以月亮为历法中心,兼顾一点阳历,即加上19年七闰,所以,也称农历属阴阳历,其实阳的成分很少,主体仍属于阴历,这没有什么异议。而有些人偏抬杠,过分强调农历是所谓“阴阳合历”而不是阴历。这好比说“女汉子是阴阳人而不是女人”一样的荒唐。哈。

我国目前使用的有公历(又叫阳历)和农历(又叫阴阳历)两种.

公历.把一年定为365天,比回归年短0.2422天,叫做平年.这样,4年就要相差23小时15分4秒(5小时48分46秒×4),接近一天,把这一天加在2月里,这一年就是366天,叫做闰年.但这样一来,每4年又多算了44分56秒,每400年就要多算3天2小时53分20秒(44分56秒×100),所以每400年应少增加3天.为了便于计算,就作了"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规定.

我国目前使用的有公历(又叫阳历)和农历(又叫阴历)两种.

我国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使用农历.农历一年中有时是12个月,有时是13个月,但13个月中有一个月称为闰月,如闰七月,闰三月等,不算在正常月序之内.因为12个朔望月为354.3672天(29.5306×12),与回归年相差11天,过3年就相差30多天,所以过3年后就加一个闰月来消除这种误差,这样这一年就有13个月.我国南北朝时代,天文学家祖冲之发现,如果在19年中插入7个闰月,就和19个回归年几乎相等,这就是19年7闰.这个发现要比古希腊人早160多年.

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为主要依据的叫“阳历”,以月亮圆缺为主要依据的叫“阴历”,两者兼备的叫“阴阳历

若您的问题已得到解决。

请点击我回答下面的“采纳为答案”

祝你每天都有好心情!~谢谢!

农历,又称夏历、阴历、旧历,是东亚传统历法之一。农历属于一种阴阳历,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但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为一个回归年,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太阳直射点的周年运动)的变化特征,所以又有阳历的成分。至今几乎全世界所有华人及朝鲜、韩国和越南及早期的日本等国家,仍使用农历来推算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节日。 平年十二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年年不同)。由于每年的天数比太阳年约差十一天,所以采用设置闰月的方法使这几年的平均日数尽

量的接近365.2422日。因1回归年为12.368个朔望月,368/1000=46/125,所以在一百二十五年中应设置四十六个闰年,但因为这样设闰太过复杂,经推算,7/19最接近0.368,故一般的,在19年里中设置7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又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以利于农业种植等活动。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又称为夏历。也叫旧历。 人们因为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因而常把夏历称为“农历”,但二十四节气应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而决定,应该属于太阳历部分。因此把夏历称为农历是不恰当的。

农历,又称夏历、阴历、旧历,是东亚传统历法之一。农历属于一种阴阳历,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但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为一个回归年,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太阳直射点的周年运动)的变化特征,所以又有阳历的成分。至今几乎全世界所有华人及朝鲜、韩国和越南及早期的日本等国家,仍使用农历来推算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节日。因为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称为夏历。

夏历有个辅助部分——节气。节气如果也算历法的话,就是完全的太阳历。节气和地球在绕太阳运动的轨道的位置有关,和月球无关。节气是从立春开始的,一个太阳年是两个立春之间的时间,约365.2422天。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以利于农业种植等活动。

夏历的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十二个月;闰年十二个月普通月份加一个闰月,总共十三个月。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年年不同,由计算决定。平年全年354~355天,闰年全年383~384天。由于每平年的天数比太阳年约差十一天,所以采用设置闰年(即十二个普通月份加上一个闰月)的方法使这几年的平均日数尽

农历

量的接近365.2422日。由于1回归年为12.368个朔望月,368/1000=46/125,所以在一百二十五年中应设置四十六个闰年。但因为这样设闰太过复杂,经推算,7/19最接近0.368。故一般的,在19年里中设置7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

阴历在天文学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来安排的历法。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以太阳为参照物,实际月球运行超过一周)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一年为十二个历月的一种历法。在农业气象学中,阴历俗称农历、殷历、古历、旧历,是指中国传统上使用的夏历。而在天文学中认为夏历实际上是一种阴阳历。

农历不是阴历,而是一种阴阳合历。现在世界上通用的是公历,也叫阳历,这种历法把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称为一年,一共是365天5时48分46秒。阴历是一种世界上最古老的历法,这种历法把月亮每圆缺一次的时间定为一个月,共29天半,一年的时间加起来大约是354天。而我国目前还习惯在用的农历,跟阴历一样,把月亮每圆缺一次的时间定为一个月,大月是30天,小月是29天。但它又跟阴历不一样,农历用加闰月的办法,使自己年平均天数跟阳历全年的天数差不多,更加方便人们安排农事。

阴历和农历是一回事儿,是我国的记年方法,我们的传统节是比如除夕,春节,七夕,端午,重阳都是以它为准的。在挂历上就是阿拉伯数字下写的小汉字,阳历就是公年纪年的日子,就是常说的今天 几月几日。一般农历日期读作某月初几,某月十几。某月二十几或记作某月廿几后面不加“号”或“日”。希望我的解释对你有所帮助。

现在很多人认为农历就是阴历,阳历就是农历,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公历、农历、阴历和阳历这四种说法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阴历,即月阴历,也就是农历,我国古人发明,以月计时。现代阿拉伯数字的历法是太阳历,以太阳计时。

现行历法主要有三种:阳历,阴历,阴阳历。农历属于哪种历法?

在天文学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来安排的历法,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以太阳为参照物,实际月球运行超过一周。)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一年为十二个历月的一种历法。在历法发展衍变过程中,二十四节气的出现用于科学地指导农业生产,形成了农历(汉历)。

阴历是什么

阴历是中国传统历法之一,也被称为殷历、古历、汉历、黄历、夏历和旧历等。

虽然,阴历、农历都俗称古历、汉历、夏历、旧历,不过阴历和农历(汉历)是有区别的,传统上使用的夏历(汉历)实际上是一种阴阳历。

阴历在天文学中与阳历对应,指主要按月亮的月相周期来安排的历法;不据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轨道位置。它的一年有12个朔望月,约354或355日。主要根据月亮绕地球运行一周时间为一个月,称为朔望月,大约29.530588日,分为大月30日、小月29日。

阴历是什么意思

阳历就是我们所说的号,你的生日12月28号,农历和阴历也是一样的,今年就在11月13日

什么是农历,什么是阴历?

农历,又称夏历、阴历、旧历,是东亚传统历法之一。农历属于一种阴阳历,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但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为一个回归年,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太阳直射点的周年运动)的变化特征,所以又有阳历的成分。至今几乎全世界所有华人及朝鲜、韩国和越南及早期的日本等国家,仍使用农历来推算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节日。因为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称为夏历。 夏历有个辅助部分——节气。节气如果也算历法的话,就是完全的太阳历。节气和地球在绕太阳运动的轨道的位置有关,和月球无关。节气是从立春开始的,一个太阳年是两个立春之间的时间,约365.2422天。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以利于农业种植等活动。 夏历的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十二个月;闰年十二个月普通月份加一个闰月,总共十三个月。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年年不同,由计算决定。平年全年354~355天,闰年全年383~384天。由于每平年的天数比太阳年约差十一天,所以采用设置闰年(即畅二个普通月份加上一个闰月)的方法使这几年的平均日数尽 农历

量的接近365.2422日。由于1回归年为12.368个朔望月,368/1000=46/125,所以在一百二十五年中应设置四十六个闰年。但因为这样设闰太过复杂,经推算,7/19最接近0.368。故一般的,在19年里中设置7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

阴历在天文学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来安排的历法。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以太阳为参照物,实际月球运行超过一周)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一年为十二个历月的一种历法。在农业气象学中,阴历俗称农历、殷历、古历、旧历,是指中国传统上使用的夏历。而在天文学中认为夏历实际上是一种阴阳历。

什么是农历什么是阴历

农历是你白天翻日历得日子 阴历就是你过生日的日子

什么叫阴历什么叫阳历

阴历又称为农历,是中国人的计算日子方式,阳历是外国人的计算日子方式,

农历是阳历还是阴历?

中国的一种历法,是阴阳历的一种,一般就叫阴历。平年十二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一月大,哪一月小,年年不同)。由于平均每年的天数比太阳年约差十一天,所以在十九年里设置七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又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便于农事。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又称为夏历。也叫旧历。

阴历是中国传统历法之一,阴历也就是农历。

阴历在天文学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来安排的历法,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月,一年为十二个历月的一种历法。在历法发展衍变过程中,二十四节气的出现用于科学地指导农业生产,从而形成了农历。

在日历上看到“农历七月初七,大暑第九日”这样的表示,前面的七月初七是农历中的阴历表示法,而大暑第九日则是农历中的阳历表示法。

公历的简介:

而公历就是阳历。我们现在主要使用的是国际上公用的历法,就叫公历。公历是以一个太阳回归年作为一年,然后分为十二个月。

其中月份数有31天、30天、29天几种,均是人为规定,称之为太阳历,即阳历。由于它是西方人订制的,港台人士也称为西历、西元。

1、农历:

农历是以阴历(夏历)为基础,融合阳历成分而成的一种历法。所以我国的农历从严格意义上说不应该叫阴历,而是阴阳合历。其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为十二个月;闰年为十三个月。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其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

农历在阴历(夏历)基础上融合了阳历的成分,吸收了干支历(阳历)二十四节气作为补充,并通过“置闰法”调整来符合回归年。由于吸收了干支历二十四节气,可以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业等事。

所以,农历既有阴历又有阳历的成分。农历是阴阳合历,指兼顾太阳、月亮与地球关系的一种历法。

阴历不考虑地球绕太阳的运行,因而使得四季的变化在阴历上就没有固定的时间,不能反映季节。与阳历年固定在365天或366天不同的是,阴历年相比阳历年在天数上有时会相差一个月。为了协调回归年与朔望月之间的天数,于是产生了阴阳历,即农历。

方法是在历法中加入二十四节气以及“19年7闰”法(即在19个农历年中加上7个闰年。农历闰年多一个闰月,因此一年平均有383.8978天,而农历平年平均有354.3672天。)使得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因此这种历法既与月相相符,也与地球绕太阳周期运动相符合。

2、阴历:

阴历在天文学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来安排的历法,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以太阳为参照物,实际月球运行超过一周。)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一年为十二个历月的一种历法。

阴历是中国传统历法之一,也被称为"殷历"、"古历"、汉历、"黄历"、"夏历"和"旧历"等。“阴历”又名“太阴历”,系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月,再配合地球绕日一周之时数为一年,我国在民国元年前采用此历,为与现行之历相对称,故名之曰“旧历”。

阴历定月的依据是月亮的运动规律:月球运行的轨道,名曰白道,白道与黄道同为天体上之两大圆,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绕地球一周,出没于黄道者两次,历二十七日七小时四十三分十一秒半,为月球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谓之“恒星月”。

唯当月球绕地球之时,地球因公转而位置亦有变动,计前进二十七度余,而月球每日行十三度十五分,故月球自合朔,全绕地球一周,复至合朔,实需二十九日十二时四十四分二秒八,谓之“朔望月”,习俗所谓一个月,即指朔望月而言。

阴历不考虑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运行,因此使得四季的变化在阴历上就没有固定的时间,它不能反映季节,这是一个很大的缺点。

扩展资料:

阴历的算法:

以太阴圆缺一周为一月,历时29日12小时44分2.8秒,太阴圆缺十二周为一年,历时354日8小时48分33.6秒。每一年的12个月中,6个单数月份(即1、3、5、7、9、11月)为“大建”,每月为30天; 6个双数月份(2、4、6、8、10、12月)为“小建”,每月为29天;

在逢闰之年,将12月改大月为30天。该历以30年为一周期,每一周期里的第2、5、7、10、13、16、18、21、24、26、29年,共11年为闰年, 不设置闰月,而在12月末置一闰日,闰年为355日,另19年为平年,每年354日。故平均每年为354日8小时48分。

按该历全年实际天数计算,比回归年约少10日21小时1分,积2.7回归年相差一月,积32.6回归年相差一年。该历对昼夜的计算,以日落为一天之始,到次日日落为一日,通常称为夜行前,即黑夜在前,白昼在后,构成一天。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农历,又称夏历、阴历、旧历,是东亚传统历法之一。农历属于一种阴阳历,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但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为一个回归年,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太阳直射点的周年运动)的变化特征,所以又有阳历的成分。至今几乎全世界所有华人及朝鲜、韩国和越南及早期的日本等国家,仍使用农历来推算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节日。因为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称为夏历。 夏历有个辅助部分——节气。节气如果也算历法的话,就是完全的太阳历。节气和地球在绕太阳运动的轨道的位置有关,和月球无关。节气是从立春开始的,一个太阳年是两个立春之间的时间,约365.2422天。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以利于农业种植等活动。 夏历的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十二个月;闰年十二个月普通月份加一个闰月,总共十三个月。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年年不同,由计算决定。平年全年354~355天,闰年全年383~384天。由于每平年的天数比太阳年约差十一天,所以采用设置闰年(即十二个普通月份加上一个闰月)的方法使这几年的平均日数尽 农历

量的接近365.2422日。由于1回归年为12.368个朔望月,368/1000=46/125,所以在一百二十五年中应设置四十六个闰年。但因为这样设闰太过复杂,经推算,7/19最接近0.368。故一般的,在19年里中设置7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

阴历在天文学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来安排的历法。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以太阳为参照物,实际月球运行超过一周)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一年为十二个历月的一种历法。在农业气象学中,阴历俗称农历、殷历、古历、旧历,是指中国传统上使用的夏历。而在天文学中认为夏历实际上是一种阴阳历。

农历,又称夏历、阴历、旧历,是东亚传统历法之一。农历属于一种阴阳历,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但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为一个回归年,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太阳直射点的周年运动)的变化特征,所以又有阳历的成分。至今几乎全世界所有华人及朝鲜、韩国和越南及早期的日本等国家,仍使用农历来推算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节日。因为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称为夏历。 夏历有个辅助部分——节气。节气如果也算历法的话,就是完全的太阳历。节气和地球在绕太阳运动的轨道的位置有关,和月球无关。节气是从立春开始的,一个太阳年是两个立春之间的时间,约365.2422天。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以利于农业种植等活动。 夏历的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十二个月;闰年十二个月普通月份加一个闰月,总共十三个月。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年年不同,由计算决定。平年全年354~355天,闰年全年383~384天。由于每平年的天数比太阳年约差十一天,所以采用设置闰年(即十二个普通月份加上一个闰月)的方法使这几年的平均日数尽 农历

量的接近365.2422日。由于1回归年为12.368个朔望月,368/1000=46/125,所以在一百二十五年中应设置四十六个闰年。但因为这样设闰太过复杂,经推算,7/19最接近0.368。故一般的,在19年里中设置7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

阴历在天文学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来安排的历法。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以太阳为参照物,实际月球运行超过一周)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一年为十二个历月的一种历法。在农业气象学中,阴历俗称农历、殷历、古历、旧历,是指中国传统上使用的夏历。而在天文学中认为夏历实际上是一种阴阳历

农历,又称夏历、阴历、旧历,是东亚传统历法之一。农历属于一种阴阳历,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但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为一个回归年,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太阳直射点的周年运动)的变化特征

,所以又有阳历的成分。至今几乎全世界所有华人及朝鲜、韩国和越南及早期的日本等国家,仍使用农历来推算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节日。因为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称为夏历。

夏历有个辅助部分——节气。节气如果也算历法的话,就是完全的太阳历。节气和地球在绕太阳运动的轨道的位置有关,和月球无关。节气是从立春开始的,一个太阳年是两个立春之间的时间,约365.2422天。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以利于农业种植等活动。 夏历的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十二个月;闰年十二个月普通月份加一个闰月,总共十三个月。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年年不同,由计算决定。平年全年354~355天,闰年全年383~384天。由于每平年的天数比太阳年约差十一天,所以采用设置闰年(即十二个普通月份加上一个闰月)的方法使这几年的平均日数尽 农历

阴历是农历。阴历是中国传统历法之一,也被称为农历、殷历、古历、汉历、黄历、夏历和旧历等。农历是以阴历为基础,融合阳历成分而成的一种历法。

在历法发展衍变过程中,二十四节气的出现用于科学地指导农业生产,形成了农历(汉历)。虽然,阴历、农历都俗称古历、汉历、夏历、旧历,不过阴历和农历(汉历)是有区别的,传统上使用的夏历(汉历)实际上是一种阴阳历。

阴历定月的依据:阴历定月的依据是月亮的运动规律。月球运行的轨道,名曰白道,白道与黄道同为天体上之两大圆,以五度九分而斜交,月球绕地球一周,出没于黄道者两次,历二十七日七小时四十三分十一秒半,为月球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谓之“恒星月”。唯当月球绕地球之时,地球因公转而位置亦有变动,计前进二十七度余,而月球每日行十三度十五分,故月球自合朔,全绕地球一周,复至合朔,实需二十九日十二时四十四分二秒八,谓之“朔望月”,习俗所谓一个月,即指朔望月而言。

农历就是阴历,公历就是阳历。

阴历就是月亮绕地球转一周,需要29天半,阳历就是地球绕太阳转一周,需要365天带4小时多,

公历就是我们常说的公元多少多少年,农历没有号,而公历有号,(阴历没有号,阳历有号)

就拿今天举个例子:2011年6月11号就是公历也就是阳历

2011年5月10 就是农历也就是阴历(注意喽:阴历没有号哦)

有一点细微的概念区别。在中国,基本可以说是一回事,虽然不十分严密。

阴历泛指世界上一切以月亮为中心的所有历法,这种历法在全球已不太多,但仍然有一些国家某个民族崇拜月亮仍用阴历。纯阴历更少,都要考虑稍接近一点太阳历,称阴阳历。本质仍是阴历的一种。在中国民间,阴历特指农历。

农历就是中国传统的历法,以月亮为历法中心,兼顾一点阳历,即加上19年七闰,所以,也称农历属阴阳历,其实阳的成分很少,主体仍属于阴历,这没有什么异议。而有些人偏抬杠,过分强调农历是所谓“阴阳合历”而不是阴历。这好比说“女汉子是阴阳人而不是女人”一样的荒唐。哈。

农历和阴历都是同一种说法!一般指的都是同一天有时有闰月,如:大年初一就是指的阴历(农历)1月1日,而阳历又称为公历(新历)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几月几号!明白没?至于各种说法的由来就没必要去深究了分得清就行!

阴历泛指世界上一切以月亮为中心的所有历法,这种历法在全球已不太多,但仍然有一些国家某个民族崇拜月亮仍用阴历。纯阴历更少,都要考虑稍接近一点太阳历,称阴阳历。本质仍是阴历的一种。在中国民间,阴历特指农历。

农历就是中国传统的历法,以月亮为历法中心,兼顾一点阳历,即加上19年七闰,所以,也称农历属阴阳历,其实阳的成分很少,主体仍属于阴历,这没有什么异议。而有些人偏抬杠,过分强调农历是所谓“阴阳合历”而不是阴历。这好比说“女汉子是阴阳人而不是女人”一样的荒唐。哈。

通常所说的阴历也叫农历、夏历。是中国的一种历法,是阴阳历的一种,一般叫作阴历。平年十二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年年不同)。由于每年的天数比太阳年约差十一天,所以在十九年里设置七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又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以利于农业种植等活动。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又称为夏历。也叫旧历。

阳历是以地球环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算作一年。它的长度为三百六十五天五小时四十八分四十六秒。由于它不是整数,为了把长短拉平,有的年份是三百六十六天,称为“闰年”;有的年份是三百六十五天,称为“平年”。

阴历根据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即朔望月制定的。阴历的主要特点是:历月的长短依据天象即月相来确定,大月30日,小月29日。

什么是农历

农历(中国的阴历),是把朔望月的时间作为历月的平均时间。

这一点上和纯粹的阴历相同,但农历运用了设置闰月的办法和二十四节气的办法,使历年的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这样它就又具有了阳历的成分,所以它比纯粹的阴历好。 现在所有的农历,据说我们的祖先远在夏代(公元前17世纪以前)就使用了这种历法。

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夏历。解放后还仍然叫做夏历,1970年以后我国改称为"农历"。

至于"农历"一名的由来,大概因为由于自古以农立国,所以制订历法必须为农业服务。 农历的历月是以朔望月为依据的。

朔望月的时间是29日12小时44分3秒(即29.5366日),因此农历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但它和纯粹的阴历并不完全一样,因为纯粹的阴历是大小月交替编排的,而农历年大小月是经过推算决定的。 农历每一个月初一都正好是"朔"(即月亮在太阳地球中间,且以黑着的半面对着地球的时候)。

有时可能出现两个大月,也可以连续出现两个小月。由于朔望月稍大于29天半,所以在农历的每100个历月里约有53个大月和47个小月。

农历是基本上以12个月作为一年的,但12个朔望月的时间是354.3667日,和回归年比起来要相差11天左右。这样每隔3年就要多出33天,即多出一个多月。

为了要把多余的日数消除,每隔3年就要加一个月,这就是农历的闰月。有闰月的一年也叫闰年。

所以农历的闰年就有13个月了。至于闰哪个月是由节气情况决定的。

农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它的准确,巧妙,谐趣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 根据中国历史记载,从黄帝时起到清朝末年这段时间里,一共使用过一百零二种历 法,基本上都是属于阴阳历的性质。

这说明,中国人民在三四千年前,就已经把纯粹的 阴历和阳历很好地调和起来了。这种兼顾朔望月周期和回归年长度的历法,也是我们华 族祖先的伟大创造。

农历在中国使用久远,又称夏历。曾被贬为"废历"。

最后一次修订在清乾隆七年 (约1742年),由载进贤对汤若望的"时宪历"进行修订后确定的。中国广大农民对农 历非常熟悉,很多民俗节日以农历为根据。

与农历共同广泛流行的还有二十四节气,朔,望,十二生肖等。农历比阳历每年少11天之多,3年则少33天,所以,逢3年加一个月,叫闰月。

但3年一闰还剩下三四天,仍不精确。于是采用5年两闰法。

但5年两闰又多了四五天。于是用8年三闰来补救,但8年三闰又少了2天。

经过反复观测天象和实践检验, 终于订出了19年七闰法,即19年之间设7个闰月。公历19年是6939.6018天,农历19年(含7个闰月)是6939.691天,因此两种历法之间只差2小时左右,可以说,是比较精确的 了。

还应指出的是,中国古代科学家祖冲之创造性地提出了在391年中设144个闰月的闰法,这就更精确了。 由此可见,农历年有时十二个月,有时十三个月,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着严格的科学规律的。

但是,闰月究竟放在哪一年的哪一月呢?农历闰月的安置,历史上曾 有过不同的处理。大致上,在西汉初期以前,都把闰月放在一年的末尾。

例如,汉初把九月做为一年的最后一个月,那时的闰月就放在九月之后,而称"后九月"。到了后来 ,随着历法的逐步精密,安置闰月的方法也有了新规定,这就是把不包含有中气的月份做为闰月。

这个置闰规则直到今天仍在使用。所以下面专门介绍中气。

农历定月 农历的历月长度是以朔望月为准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月和小月相互弥补,使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 农历固定地把朔的时刻所在日子作为月的第一天——初一日。

所谓“朔”,从天文学上讲,它有一个确定的时刻,也就是月亮黄经和太阳黄经相同的那一瞬间。 月份名称 农历日历中月份名称的根据,则是由“中气”来决定的。

即以含“雨水”的月份为一月; 以含“春分”的月份为二月; 以含“谷雨”的月份为三月; 以含“小满”的月份为四月; 以含“夏至”的月份为五月; 以含“大暑”的月份为六月; 以含“处暑”的月份为七月; 以含“秋分”的月份为八月; 以含“霜降”的月份为九月; 以含“小雪”的月份为十月; 以含“冬至”的月份为十一月; 以含“大雪”的月份为十二月。 没有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上月的闰月 历年长度 以回归年为准的,但一个回归年比12个朔望月的日数多,而比13个朔望月短,古代天文学家在编制农历时,为使一个月中任何一天都含有月相的意义,即初一是无月的夜晚,十五左右都是圆月,就以朔望月为主,同时兼顾季节时令,采用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在农历十九年中,有十二个平年,为一平年十二个月;有七个闰年,每一闰年十三个月。

为什么采取“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呢? 一个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一个回归年有12.368个朔望月,0.368小数部分的渐进分数是1/2 、1/3 、3/8 、4/11 、7/19 、46/125, 即每二年加一个闰月,或每三年加一个闰月,或每八年加三个闰月……经过推算,十九年加七个闰月比较合适。因为十九个回归年=6939.6018日,而十九个农历年(加七个闰月后)共有235个朔望月,等于6939.6910日,这样二者就差不多了。

农历闰月 农历闰月的安插,自古以来完全是人为的规定,历代对。

什么是阴历,什么是阳历?

阴历、阳历、阴阳合历 人类的生活与生产总离不开时间与空间,自己怎样才能记住,向别人怎样才能表达清楚以至准确地记录某一事件,某一现象,都须要有一种固定的方法,这就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问题。

人们最容易观察到的是日出、日没、昼夜循环构成的一天,再长一些是月亮圆缺循环不已的月,更长一些是寒暑季节循环变化的年。经过长期的观察,人们发现月亮圆缺循环一次(朔望月)大约是三十天或二十九天,季节循环一次(回归年)大约是365或366天。

如果不按这些标准,改以太阳,月亮在天球的恒星背景中的方位为标准,则在天文学上还有恒星月(比朔望月短些)和恒星年(比回归年长一点)。其他还有近点月、交点月等,这里就不去讲它们了。

年、月、日都是周而复始循环不己,本来是无所谓头和尾的,但人们为了方便总不能不给它规定出一个开头之处。各民族、各地区、各时代,有不同的规定,于是就产生了互相换算年首、月首的问题。

日的开头有从天明、平旦开始,从日落开始,从夜半子时开始等几种计算法。 月的开头有从月圆开始和从新月出现开始等几种计算法。

年的开头有从昼夜长度由长变短的冬至开始,和昼夜长度相等的春分开始,和从其他的标志开始等多种计算法。 最令人头痛的问题是一个朔望月不是三十天整,而是二十九天半还多一点。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不能把一天分为两半,使它的上一半属于上一个月,同一天的下半天属于下一个月,那样太不方便了。一年365天如果规定为十二个朔望月,共354天,则还剩下十一天,朔望月29.5309天和回归年365.2422天之间没有一个公倍数,不能形成周期,顾此失彼,怎么办? 正是由于对这几个问题处理的方法不同,在世界上有过干差万别,各种各样的历法。

归纳起来不外三种:阴历、阳历、阴阳合历。前两者只顾一头,第三种是两头兼顾。

先说阴历,它是单纯根据月亮圆缺的周期制定的。所谓“单纯”就是它只顾月亮这一头,不管由太阳与地球的关系而产生的气候冷热等季节变化。

月亮又叫做“太阴”所以这一类历法叫做“太阴历”,简称为阴历。当月亮和太阳正好分处于地球两边的时候,柔和的月光通宵达旦地照耀着酣睡的大地,这个月亮最圆的时刻叫做“满月”,也叫做“望”。

由于月亮是时刻都在运动着的;所以严格地说来,真正的“望”只是极短暂的一瞬间,一刹那,一般人是观察不到那样的细微变化的,通常就把包括真正的“望”这一天全天叫做“望”日,或者简称为“望”,这是一种最容易观察到,最显著的—种天象。与此相反,当月亮正处在太阳与地球中间的那一天,人们根本无法看到月亮的任何一点形象,这一天就叫做“朔”,在天文学则是指月亮的黄道经度和太阳的黄道经度正正相符合的那一瞬间。

天文学家把月相变化的周期,即从朔到朔或从望到望的时间长度叫做“朔望月”,藏历中称之为tshes-zla,也可译为“太阴月”。多年的观测表明朔望月的长度不是固定不变的,它的平均长度为29天12小时44分,即29.5306日,这是制定历法非常重要的一个数据,必须牢牢记住。

初步可暂时粗略地记为二十九天半。 ??最典型的阴历是 *** 历里用于历史纪年和宗教祭祀的“月分历”(区别于用于农业上的“宫分历”)在我国古代把它叫做“ *** 历”。

它永远固定地以十二个朔望月为一年,平均每个月为29.5日,十二个月共354日,闰年在年底增加十日为355日,不设闰月。 ??另外,我们知道与人类,特别是处于地球的温带的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有密切关系的是春暖、夏热、秋凉、冬冷的气候变化。

这种由春、夏、秋、冬四季循环所构成的年叫做“回归年。”也就是太阳从最高到最低,再从最低回到最高的周期,它在天文学上严格的定义是:“平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时间间隔。”

根据长期天文观测的结果,知道回归年的长度是365.2422日,即365天5小时48分46秒,这是制定历法时又一个非常重要的数据,必须牢牢记住的粗略地可以记为365又四分之一天。古代的历算家们所得到的数据不是一下子就达到这样的精确程度,总是随着历法的发展,逐步向精确靠近的。

??由此可见,回归年比太阴年(即 *** 教的阴历年)两者相差十一天,经过十六、七年就会积累到一百八十天左右,也就是说冬天与夏天要颠倒过来。纯粹的阴历是不设置闰月的,而藏历与农历都有闰月,虽然平年也是354或355天,而有闰月的年份则为384天,因此不能说农历是阴历,藏历也不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

2、夏历、农历与旧历 ??先说“夏历”这个名称的来源。汉族早在两千四、五百年之前就开始使用十二地支(子、丑、寅、卯,……)纪月的办法,以冬至日所在的那个月为子月,其次月为丑月、又次月为寅月、冬至以前的那个月为亥月。

以子月为年首正月者叫做“建子”,其余类推。有的史书上记载说:夏代建寅、殷商建丑,周代建子,而秦朝建亥。

汉朝初年仍建亥,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4年)又恢复夏正建寅。其后各朝各代,虽然历法多次改换,而建寅这一点始终未变(除去武则天采用周正的很短的几年)。

从采用建寅这一点上说,从汉朝的太初历。

农历是什么意思?

我国目前使用的有公历(又叫阳历)和农历(又叫阴阳历)两种. 公历.把一年定为365天,比回归年短0.2422天,叫做平年.这样,4年就要相差23小时15分4秒(5小时48分46秒*4),接近一天,把这一天加在2月里,这一年就是366天,叫做闰年.但这样一来,每4年又多算了44分56秒,每400年就要多算3天2小时53分20秒(44分56秒*100),所以每400年应少增加3天.为了便于计算,就作了"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规定. 我国目前使用的有公历(又叫阳历)和农历(又叫阴历)两种. 我国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使用农历.农历一年中有时是12个月,有时是13个月,但13个月中有一个月称为闰月,如闰七月,闰三月等,不算在正常月序之内.因为12个朔望月为354.3672天(29.5306*12),与回归年相差11天,过3年就相差30多天,所以过3年后就加一个闰月来消除这种误差,这样这一年就有13个月.我国南北朝时代,天文学家祖冲之发现,如果在19年中插入7个闰月,就和19个回归年几乎相等,这就是19年7闰.这个发现要比古希腊人早160多年. 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为主要依据的叫“阳历”,以月亮圆缺为主要依据的叫“阴历”,两者兼备的叫“阴阳历 zydl/2004/2004109144139885.doc 参考资料: llyyqqchh.blogdriver/llyyqqchh/115624 参考资料: zhidao.baidu/question/3449203?md=3。

什么是农历?什么是阴历?什么是阳历?

我国目前使用的有公历(又叫阳历)和农历(又叫阴阳历)两种. 公历.把一年定为365天,比回归年短0.2422天,叫做平年.这样,4年就要相差23小时15分4秒(5小时48分46秒*4),接近一天,把这一天加在2月里,这一年就是366天,叫做闰年.但这样一来,每4年又多算了44分56秒,每400年就要多算3天2小时53分20秒(44分56秒*100),所以每400年应少增加3天.为了便于计算,就作了"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规定.

我国目前使用的有公历(又叫阳历)和农历(又叫阴历)两种. 我国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使用农历.农历一年中有时是12个月,有时是13个月,但13个月中有一个月称为闰月,如闰七月,闰三月等,不算在正常月序之内.因为12个朔望月为354.3672天(29.5306*12),与回归年相差11天,过3年就相差30多天,所以过3年后就加一个闰月来消除这种误差,这样这一年就有13个月.我国南北朝时代,天文学家祖冲之发现,如果在19年中插入7个闰月,就和19个回归年几乎相等,这就是19年7闰.这个发现要比古希腊人早160多年.

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为主要依据的叫“阳历”,以月亮圆缺为主要依据的叫“阴历”,两者兼备的叫“阴阳历

什么是阴历 什么是阳历 求解释详细

阴历在天文学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来安排的历法。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以太阳为参照物,实际月球运行超过一周)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一年为十二个历月的一种历法。在农业气象学中,阴历俗称农历、殷历、古历、旧历,是指中国传统上使用的夏历。而在天文学中认为夏历实际上是一种阴阳历。

以太阳视运动为依据设置的历法,叫“太阳历”,简称“阳历”;月亮为“太阴”,以月亮的视运动规律为依据设置的历法,称为“太阴历”,简称“阴历”。

什么是阴历什么是阳历?

阴历是用月亮的周期来定月份的。月亮从没有开始慢慢的长大,变成满月,也就是圆圆的月亮,再慢慢的变小,最后再到没有,这时就叫一个月了。所以也叫月历。我国古代又把月亮叫太阴,所以便把月历称为阴历。月亮绕地球转一圈,大约二十九天半。所以阴历的一个月就是29或30天。把12个月叫一年,一年就是354或355天。可是,地球绕太阳转一圈大约要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经过阴历一年的时间,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并没有回到起点,还差十天左右。这样,三年就差一个月,18年就差了半年。也就是说,18年后,正月初一过年,就是在夏天而不是冬天了。这怎么办呢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每三年加一个月。平常年份是十二个月,加了一个月的年份叫闰年,是十三个月。这样虽然能够保证正月初一过年时是在冬天,但是,阴历正月初一这一天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并不固定,从而其它日子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也不固定,在每三年里,大概会差十几天。这就是为什么从阳历来看,春节有时在一月有时在二月的原因。

阴历还有一个名字叫农历。但农民并不能靠农历来种地,因为旧历的日子不固定。如果把种地的日子弄错几十天,收成就大受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又想出个好办法,把地球公转的轨道分成24份。也就是我国的24节气。农民种田用的是这个二十四节气,而不是阴历。

阳历也就是太阳历,它是用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周期,把365天定为一年,再把它分成12个月。与阴历类似地,阳历的日子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也是变动的,每4年差一天,加在二月里。这样,阳历日子的摆动幅度很小,只有一两天。对于人们来说,这一两天就算不了什么,完全可以忽略了。所以,阳历不需要节气

什么是农历?什么是阳历?

公历和农历不一样.我国目前使用的有公历(又叫阳历)和农历(又叫阴阳历)两种. 公历.把一年定为365天,比回归年短0.2422天,叫做平年.这样,4年就要相差23小时15分4秒(5小时48分46秒*4),接近一天,把这一天加在2月里,这一年就是366天,叫做闰年.但这样一来,每4年又多算了44分56秒,每400年就要多算3天2小时53分20秒(44分56秒*100),所以每400年应少增加3天.为了便于计算,就作了"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规定.

我国目前使用的有公历(又叫阳历)和农历(又叫阴历)两种. 我国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使用农历.农历一年中有时是12个月,有时是13个月,但13个月中有一个月称为闰月,如闰七月,闰三月等,不算在正常月序之内.因为12个朔望月为354.3672天(29.5306*12),与回归年相差11天,过3年就相差30多天,所以过3年后就加一个闰月来消除这种误差,这样这一年就有13个月.我国南北朝时代,天文学家祖冲之发现,如果在19年中插入7个闰月,就和19个回归年几乎相等,这就是19年7闰.这个发现要比古希腊人早160多年.

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为主要依据的叫“阳历”,以月亮圆缺为主要依据的叫“阴历”,两者兼备的叫“阴阳历

阴历是什么意思?

阴历全称“太阴历”或“纯阴历”。

阴历根据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即朔望月制定的,因古人称月亮为“太阴”,所以称为“太阴历”,简称“阴历”。阴历产生的确切日期已难确定,但根据甲骨文中的一页甲骨历来判断,阴历大约在殷代已相当普及。

阴历的主要特点是:历月的长短依据天象即月相来确定,大月30日,小月29日,历月的平均值大致与朔望月平均长度29。5306日相等。

年的长短则只是历月的整数倍,而与回归年无关。因此,阴历的月份也与四季寒暑无关。

阴历的日期表示着一定的月相,即初一是朔,即新月;十五、十六或十七是满月,即望;初七、初八是上弦月;二十二、二十三是下弦月等,这对古人凭借月相判断日期是很方便的。而月相的变化又是人们最容易看见的天象,因此,各国的历法大都先有阴历后有阳历。

但是,由于阴历与回归年无关,因此,就与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不协调,后来便逐渐被淘汰。现今除了几个 *** 教国家,因宗教上的原因仍然使用一种称为“回历”的阴历以外,其他国家已经废弃不用。

此外,。1912年我国采用“公历”安排月日后,人们就把公历称为“阳历”,而把同时并存于民间的传统的“夏历”通俗地称之为“阴历”。

1、阳历的来历 阳历即太阳历,也就是公历,它是国际通用的。我国自民国元年起采用阳历,为与我国旧有之历相对称,阳历又称“新历”。

阳历以地球绕太阳转一圈的时间定为一年。共365天5小时48分46妙。

平年只计365天这个整数,不计尾数。阳历每年分12个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2月只有28天。

又规定7月以前,单月为大月,双月为小月;8月以后,双月为大月,而单月为小月。每年所余的5小时48分46秒,只至四年约满一天,这一天就加在第四年的2月里,这一年叫闰年,所以闰年的2月有29天。

2、阳历闰年的确定 一般来说,用4去除阳历的年份,能除尽的就是闰年,像1984、1988年等都是闰年。但是,因为阳历一年的确切天数应该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比平年365天多出5小时48分46妙,四年一共多出23小时15分4秒。

如果每四年一闰加一天的话,又多了44分56少,四百年差不多就会多加出3天来,所以,每四百年得扣去3天才行。故又订了一条补充规定:每逢阳历年份是整百的那一年,比如公元1800、1900、2000年等,能被400整除,所以不是闰年。

但公元2000元又是闰年,因它的2月有29天。 3、阴历的来历 阴历以月亮圆缺一次的时间为一个月,共29天半。

为了算起来方便,大月定做30天,小月29天,一年12月中,大小月大体上交替排列。阴历一年有365天左右,也没有平年闰年的差别。

阴历不考虑地球绕太阳的运行,因而使得四季的变化在阴历上就没有固定的时间,它不能反映季节,这是一个很大的缺点。为了克服这个缺点,后来人们定了一个新历法,就是所谓阴阳台历。

现在我国还在使用的夏历(也叫农历或阴历)就是这种阴阳合历。它跟阴历一样,以月亮圆缺一次的时间定做一个月,也就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可是它又用加闰月的办法,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数跟阳历全年的天数相接近,来调整四季。

阴历约每过二三年多有一个闰月。 4、阴历闰月的确定 至于阴历哪一个月,这就牵涉到了节气了。

说一年有二十四节气,只是一种传统的说法,往细方面说,应该说一年有十二个节气和十二个中气。这十二个中气,哪个中气属于哪个月,是有规定的:雨水是正月的中气;春分是二月的中气;谷雨是三月的中气;小满是四月的中气;夏至是五月的中气;大暑是六月的中气;处暑是七月的中气;秋分是八月的中气;霜降是九月的中气;小雪是十月的中气;冬至是十一月的中气;大寒是十二月的中气。

至于十十个节气在哪几个月里,那就不一定。又阴历的一个月平均是29天半多一点,可是从一个中气到下一个中气的间隔却平均是30天半少一点。

这样中气在阴历的月份里要逐月推迟1天光景,到一定的时间,中气就不在月中而移到了一个月的末尾,如果挨着的第二个月又是小月,很可能这个月就没有中气,因为下一个中气移到第三个月的月初去了。中间的这个没有中气的月份,就算是上个月的闰月。

举个1998年的例子:阳历6月21日是阴历五月二十七日,这一天是夏至(五月中气);而阳历7月23日是阴历六月初一,这一天是大暑(六月中气),从阳历6月24日到7月22日的这个阴历里面(阴历五月完了以后的一个月)只有一个节气小暑,没有中气,这个月就算是闰五月。所以阴历闰哪一个月,是按一定规则由人定出来的,并不神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