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脑手机 >

草古诗词白居易_草古诗词白居易视频

白居易赞美小草的诗有哪些?

“得”题的意思。“得”什么题, 由人限定。 除进士科考试命题外,常见的

赋得古原草送别

草古诗词白居易_草古诗词白居易视频草古诗词白居易_草古诗词白居易视频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①

野火烧不尽,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②

【作者】

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排行十二,下邽(今陕西渭南)人。贞元

十四年 (798)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 (806)中才识兼茂明于体

用科,补盩厔(今周至)县尉。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左赞善大夫。因上书

忤执政,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长庆时,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苏州刺史。

后以太子少傅分司东都,终刑部尚书。早年与元稹友善,诗亦齐名,并称元、

十九卷。

【注释】

①离离:形容野草很多。 ②萋萋:草色。《楚辞·招隐》:“王孙游兮不归,

春草生兮萋萋。”王孙:贵族的后代,这里泛指远游者。

【品评】

《唐摭言》卷七云:“白乐天初举,名未振,以歌诗谒顾况。况谑之曰:

‘长安百物贵,居大不易。’及读至《赋得原上草送友人》诗曰:‘野火烧不

耳。’”《幽闲鼓吹》、《唐语林》、《北梦琐言》、《能改齐漫录》、《全

唐诗话》等都有类似记载,从而扩大了这首诗的影响。“赋得”,是“赋”诗

“赋得”诗有两类:一类是取成句为题,如骆宾王的《赋得“白云抱幽石”》;

另一类是咏物兼送别,如刘孝孙《赋得春莺送友人》。白居易的这一首,属于

后一类。

题目是《赋得古原草送别》,诗扣题目甚紧:先写古原草,后写送别,但

写古原而暗寓别情,写送别而不离草色。句以“古原草”点题,前加“离

离”,状其稠密、茂盛,与次句的“荣”和末句的“萋萋”呼应。次句“一岁

一枯荣”虽“荣”、“枯”并举,却落脚于“荣”,表明在诗人的审美意识中,

“荣”是主要的、本质的。春“荣”冬“枯”,这是“原上草”的特点。诗人

倒置一岁之中先“荣”后“枯”的顺序,既表现了“原上草”的顽强生命力,

又在读者面前展开了“离离”,绿遍古原的画卷。次联“野火烧不尽”承“枯”,

“春风吹又生”承“荣”。就字面看,两相对偶,铢两悉称;但就意义言,却

一气奔注,上下贯通,讲的都是“原上草”,而重点落到下句,与第二句“荣”、

“枯”并举而重点归“荣”契合。第三联就“春风吹又生”作尽情描绘。出句

从嗅觉方面落墨:“远芳”,即播散得很远的“草”香。这“草”香,从“原”

上散发,直侵入伸向天边的“古道”。对句从视觉方面着笔:“晴翠”,即阳

光下闪亮的“草”色。这“草”色,从“原”上延展,直连接遥远的荒城。十

个字,把经过野火焚烧的“原上草”,写得何等色香兼美,气势磅礴!以上赋

“古原草”,似与“送别”无关。而读到尾联,便感到前面所写的“离离”之

“草”立刻充满“别情”。眼前是“古原”,而“王孙”一去,不是首先要穿

过那“古原”吗?“原上草”“远芳侵古道”,“王孙”不是也要随着“远芳”

踏上“古道”吗?“原上草”“晴翠接荒城”,“王孙”不是也要随着“晴翠”

走向“荒城”吗?诗中的两个“又”字,看来是有意重复。“原上草”“一岁”

一“枯”,而“春风吹又生”,循环不已。每当“原上草”“春风吹又生”,

就“又送王孙去”,也循环不已。就这样,作者把“咏物”和“送别”多层次

地、紧密地结合起来了。

前六句,以“原上草”为主语,一气盘旋,胍络分明。后两句以“又送”

转入“送别”,又以“萋萋”照应首句的“离离”,回到“原上草”。章法谨

严,通体完美。中间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联,对仗工整而气势流

走,充分发挥了“流水对”的优点。它歌颂野草而又具有普遍意义,给人以乐

观向上的鼓舞力量。蔑视“野火”而赞美“春风”,又含有深刻寓义。它在当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①

野火烧不尽,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②

【作者】

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排行十二,下邽(今陕西渭南)人。贞元

十四年 (798)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 (806)中才识兼茂明于体

用科,补盩厔(今周至)县尉。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左赞善大夫。因上书

忤执政,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长庆时,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苏州刺史。

后以太子少傅分司东都,终刑部尚书。早年与元稹友善,诗亦齐名,并称元、

十九卷。

【注释】

①离离:形容野草很多。 ②萋萋:草色。《楚辞·招隐》:“王孙游兮不归,

春草生兮萋萋。”王孙:贵族的后代,这里泛指远游者。

【品评】

《唐摭言》卷七云:“白乐天初举,名未振,以歌诗谒顾况。况谑之曰:

‘长安百物贵,居大不易。’及读至《赋得原上草送友人》诗曰:‘野火烧不

耳。’”《幽闲鼓吹》、《唐语林》、《北梦琐言》、《能改齐漫录》、《全

唐诗话》等都有类似记载,从而扩大了这首诗的影响。“赋得”,是“赋”诗

“赋得”诗有两类:一类是取成句为题,如骆宾王的《赋得“白云抱幽石”》;

另一类是咏物兼送别,如刘孝孙《赋得春莺送友人》。白居易的这一首,属于

后一类。

题目是《赋得古原草送别》,诗扣题目甚紧:先写古原草,后写送别,但

写古原而暗寓别情,写送别而不离草色。句以“古原草”点题,前加“离

离”,状其稠密、茂盛,与次句的“荣”和末句的“萋萋”呼应。次句“一岁

一枯荣”虽“荣”、“枯”并举,却落脚于“荣”,表明在诗人的审美意识中,

“荣”是主要的、本质的。春“荣”冬“枯”,这是“原上草”的特点。诗人

倒置一岁之中先“荣”后“枯”的顺序,既表现了“原上草”的顽强生命力,

又在读者面前展开了“离离”,绿遍古原的画卷。次联“野火烧不尽”承“枯”,

“春风吹又生”承“荣”。就字面看,两相对偶,铢两悉称;但就意义言,却

一气奔注,上下贯通,讲的都是“原上草”,而重点落到下句,与第二句“荣”、

“枯”并举而重点归“荣”契合。第三联就“春风吹又生”作尽情描绘。出句

从嗅觉方面落墨:“远芳”,即播散得很远的“草”香。这“草”香,从“原”

上散发,直侵入伸向天边的“古道”。对句从视觉方面着笔:“晴翠”,即阳

光下闪亮的“草”色。这“草”色,从“原”上延展,直连接遥远的荒城。十

个字,把经过野火焚烧的“原上草”,写得何等色香兼美,气势磅礴!以上赋

“古原草”,似与“送别”无关。而读到尾联,便感到前面所写的“离离”之

“草”立刻充满“别情”。眼前是“古原”,而“王孙”一去,不是首先要穿

过那“古原”吗?“原上草”“远芳侵古道”,“王孙”不是也要随着“远芳”

踏上“古道”吗?“原上草”“晴翠接荒城”,“王孙”不是也要随着“晴翠”

走向“荒城”吗?诗中的两个“又”字,看来是有意重复。“原上草”“一岁”

一“枯”,而“春风吹又生”,循环不已。每当“原上草”“春风吹又生”,

就“又送王孙去”,也循环不已。就这样,作者把“咏物”和“送别”多层次

地、紧密地结合起来了。

前六句,以“原上草”为主语,一气盘旋,胍络分明。后两句以“又送”

转入“送别”,又以“萋萋”照应首句的“离离”,回到“原上草”。章法谨

严,通体完美。中间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联,对仗工整而气势流

走,充分发挥了“流水对”的优点。它歌颂野草而又具有普遍意义,给人以乐

观向上的鼓舞力量。蔑视“野火”而赞美“春风”,又含有深刻寓义。它在当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②,一岁一枯荣。

【作者】

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排行十二,下邽(今陕西渭南)人。贞元

十四年 (798)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 (806)中才识兼茂明于体

用科,补盩厔(今周至)县尉。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左赞善大夫。因上书

忤执政,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长庆时,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苏州刺史。

后以太子少傅分司东都,终刑部尚书。早年与元稹友善,诗亦齐名,并称元、

十九卷。

【注释】

①离离:形容野草很多。 ②萋萋:草色。《楚辞·招隐》:“王孙游兮不归,

春草生兮萋萋。”王孙:贵族的后代,这里泛指远游者。

【品评】

《唐摭言》卷七云:“白乐天初举,名未振,以歌诗谒顾况。况谑之曰:

‘长安百物贵,居大不易。’及读至《赋得原上草送友人》诗曰:‘野火烧不

耳。’”《幽闲鼓吹》、《唐语林》、《北梦琐言》、《能改齐漫录》、《全

唐诗话》等都有类似记载,从而扩大了这首诗的影响。“赋得”,是“赋”诗

“赋得”诗有两类:一类是取成句为题,如骆宾王的《赋得“白云抱幽石”》;

另一类是咏物兼送别,如刘孝孙《赋得春莺送友人》。白居易的这一首,属于

后一类。

题目是《赋得古原草送别》,诗扣题目甚紧:先写古原草,后写送别,但

写古原而暗寓别情,写送别而不离草色。句以“古原草”点题,前加“离

离”,状其稠密、茂盛,与次句的“荣”和末句的“萋萋”呼应。次句“一岁

一枯荣”虽“荣”、“枯”并举,却落脚于“荣”,表明在诗人的审美意识中,

“荣”是主要的、本质的。春“荣”冬“枯”,这是“原上草”的特点。诗人

倒置一岁之中先“荣”后“枯”的顺序,既表现了“原上草”的顽强生命力,

又在读者面前展开了“离离”,绿遍古原的画卷。次联“野火烧不尽”承“枯”,

“春风吹又生”承“荣”。就字面看,两相对偶,铢两悉称;但就意义言,却

一气奔注,上下贯通,讲的都是“原上草”,而重点落到下句,与第二句“荣”、

“枯”并举而重点归“荣”契合。第三联就“春风吹又生”作尽情描绘。出句

从嗅觉方面落墨:“远芳”,即播散得很远的“草”香。这“草”香,从“原”

上散发,直侵入伸向天边的“古道”。对句从视觉方面着笔:“晴翠”,即阳

光下闪亮的“草”色。这“草”色,从“原”上延展,直连接遥远的荒城。十

个字,把经过野火焚烧的“原上草”,写得何等色香兼美,气势磅礴!以上赋

“古原草”,似与“送别”无关。而读到尾联,便感到前面所写的“离离”之

“草”立刻充满“别情”。眼前是“古原”,而“王孙”一去,不是首先要穿

过那“古原”吗?“原上草”“远芳侵古道”,“王孙”不是也要随着“远芳”

踏上“古道”吗?“原上草”“晴翠接荒城”,“王孙”不是也要随着“晴翠”

走向“荒城”吗?诗中的两个“又”字,看来是有意重复。“原上草”“一岁”

一“枯”,而“春风吹又生”,循环不已。每当“原上草”“春风吹又生”,

就“又送王孙去”,也循环不已。就这样,作者把“咏物”和“送别”多层次

地、紧密地结合起来了。

前六句,以“原上草”为主语,一气盘旋,胍络分明。后两句以“又送”

转入“送别”,又以“萋萋”照应首句的“离离”,回到“原上草”。章法谨

严,通体完美。中间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联,对仗工整而气势流

走,充分发挥了“流水对”的优点。它歌颂野草而又具有普遍意义,给人以乐

观向上的鼓舞力量。蔑视“野火”而赞美“春风”,又含有深刻寓义。它在当

时就受到前辈诗人称赞,直到现在还被人引用,并非偶然.

还有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①

野火烧不尽,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②

【作者】

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排行十二,下邽(今陕西渭南)人。贞元

十四年 (798)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 (806)中才识兼茂明于体

用科,补盩厔(今周至)县尉。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左赞善大夫。因上书

忤执政,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长庆时,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苏州刺史。

后以太子少傅分司东都,终刑部尚书。早年与元稹友善,诗亦齐名,并称元、

十九卷。

【注释】

①离离:形容野草很多。 ②萋萋:草色。《楚辞·招隐》:“王孙游兮不归,

春草生兮萋萋。”王孙:贵族的后代,这里泛指远游者。

【品评】

《唐摭言》卷七云:“白乐天初举,名未振,以歌诗谒顾况。况谑之曰:

‘长安百物贵,居大不易。’及读至《赋得原上草送友人》诗曰:‘野火烧不

耳。’”《幽闲鼓吹》、《唐语林》、《北梦琐言》、《能改齐漫录》、《全

唐诗话》等都有类似记载,从而扩大了这首诗的影响。“赋得”,是“赋”诗

“赋得”诗有两类:一类是取成句为题,如骆宾王的《赋得“白云抱幽石”》;

另一类是咏物兼送别,如刘孝孙《赋得春莺送友人》。白居易的这一首,属于

后一类。

题目是《赋得古原草送别》,诗扣题目甚紧:先写古原草,后写送别,但

写古原而暗寓别情,写送别而不离草色。句以“古原草”点题,前加“离

离”,状其稠密、茂盛,与次句的“荣”和末句的“萋萋”呼应。次句“一岁

一枯荣”虽“荣”、“枯”并举,却落脚于“荣”,表明在诗人的审美意识中,

“荣”是主要的、本质的。春“荣”冬“枯”,这是“原上草”的特点。诗人

倒置一岁之中先“荣”后“枯”的顺序,既表现了“原上草”的顽强生命力,

又在读者面前展开了“离离”,绿遍古原的画卷。次联“野火烧不尽”承“枯”,

“春风吹又生”承“荣”。就字面看,两相对偶,铢两悉称;但就意义言,却

一气奔注,上下贯通,讲的都是“原上草”,而重点落到下句,与第二句“荣”、

“枯”并举而重点归“荣”契合。第三联就“春风吹又生”作尽情描绘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融,意境浑成,在“赋得体”中堪称绝唱。 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十六岁时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顾况看了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但当翻开诗卷,读到这首诗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时,不禁连声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

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

草色遥看近却无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风吹草低见牛羊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

蟾光澹荡,冷浸琪花瑶草

赋得古草原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

野火烧不尽,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凄凄满别情。

古诗《草》白居易 超清(720P)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①

野火烧不尽,

古诗草的作者是谁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又名《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白。晚年与刘禹锡酬唱,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全唐诗》存诗三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白居易草的古诗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诗的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原上草或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传诵千古。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词句注释:

⑴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⑵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⑶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⑷远芳:草香远播。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侵:侵占,长满。

⑸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⑹王孙:本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⑺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2]

白话译文:

古原上长满茂盛的青草,年年岁岁枯萎了又昌荣。

原野上的大火无法烧尽,春风一吹它又遍地滋生。

远处的春草侵占了古道,阳光下的绿色连着荒城。

我又在这里送友人远去,萋萋芳草尽是离别之情。

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又名《草》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译文

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草古诗词白居易

白居易的古诗古诗草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多少岁时写的,赞扬小草有顽强生命力的诗人是什么词《草》如下: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这首诗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作品,也是当时传诵的名篇。全诗结构严紧,格调清新,通过对荒原野草的赞颂,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此诗直观是对自然演变的描写,但含意深刻,常用以比喻进步的东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白居易自幼聪慧过人,传说始生就会说话,能认识“之无”二字,五六岁就能懂得声韵,十五岁就能做诗作赋。十七八岁时,曾一次携带着自己作的诗文到长安,特意拜访当时的名士顾况,顾况见他年轻,起初瞧不起他,一眼觑卷上的名字“居易”二字,便戏笑他说:“居易、居易,长安米价昂贵,恐怕居住下来大不容易”。

可是当他翻阅到白居易的诗卷篇正是《赋得古草原送别》一岁一枯荣。一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特别其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时,顿时吃惊,非常欣赏称赞,慌忙改口说:“有才如此,能作这样的诗真是难得,那就在长安久居也不难了”。于是设宴款待,多方宣扬。

草古诗词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后面是什么?

离离原上草后面为一岁一枯荣。

一、出处:

唐代诗人白居易所著《赋得古原草送别》。

二、原文:宋·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42.花如解语迎人笑,草不知名随意生。宋·李彭《春日怀秦髯》43.嫩绿柔香远更浓,春来无处不茸茸。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三、译文:

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的样子。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着我的深情。

四、注释:

离明·杨基《春草》44.劲草不倚于疾风,零霜则变;青葵善迎于白日,宇暧斯迷。清·王夫之《连珠》45.儿童不知春,问草何故绿。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枯:枯萎。

荣:茂盛。

扩展资料:

文章赏析:

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

全诗词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诗中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显得非常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古诗草的原文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作者:白居易 (唐)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草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写的草的真名叫赋得古原草送别!诗词是:"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是送别诗!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唐)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小草诗句古诗白居易

白居易写草的时候几岁?这首诗赞扬草的什么精神?

1. 关于歌颂小草的诗句古诗

2. 关于小草的诗句古诗白居易

关于歌颂小草的诗句古诗 1.赞美小草的诗句

诗中草

1.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 。

2.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

3.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

4.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

5.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卢纶:《塞下曲》) 。

6.种豆南山下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草盛豆苗稀。 (陶渊明:《归园田居》)。

7.道狭草木长, 夕露沾我衣。 (陶渊明:(归园田居》)

8.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韦应物:《滁州西涧》)

9.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0.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11.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12.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李叔同:《送别》)

13.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韦应物:《滁州西涧》)

14.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郎》)

15.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

16.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卢纶《塞下曲》)

17.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刘禹锡《乌衣巷》)

2.关于赞美小草的诗句

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代:白居易《草/赋得古原草送别》

译文: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野火无法烧尽满地的野草,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2、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唐代:戴叔伦《调笑令·边草》

译文:边塞的野草啊,边塞的野草!野草枯尽,的兵士也已老。

3、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两汉:佚名《青青河畔草》

译文:河边的草地草儿青绿一片,园中茂盛的柳树郁郁葱葱。

4、天北天南绕路边,托根无处不延绵。萋萋总是无情物,吹绿东风又一年。——唐代:唐彦谦《春草》

译文:不管是天北还是天南,小草总是长满路边,它连绵不断地向远处生长,处处都能够扎根繁衍。茂盛的春草总是催人早日归家,春风吹绿小草又是一年。

5、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宋代:梅尧臣《苏幕遮·草》

译文:堤坝上的绿草含水带露,远处的房屋在如烟春色的掩映下若隐若现。雨后天色变晴,江水开阔,到处都是萋萋的芳草。离乡宦游的才子年少成名,他穿上及地的青色章服,衣服颜色与嫩绿的草色互相映衬,十分相宜。

3.歌颂小草的诗句 古诗

赞美草的诗句

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

蟾光澹荡,冷浸琪花瑶草。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长信宫中草,年年愁处生。 故侵珠履迹,不使玉阶行。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道狭草木长, 夕露沾我衣。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河里无鱼水自清, 疾风劲草子阳名。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三春时分,南园草木一时新。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4.赞美小草的古诗和诗句

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有蔓草

作者:佚名

原文: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少年游·草

朝代:宋代

作者:高观国

原文:

春风吹碧,春云映绿,晓梦入芳裀。软衬飞花,远连流水,一望隔香尘。

萋萋多少江南恨,翻忆翠罗裙。冷落闲门,凄迷古道,烟雨正愁人。

调笑令·边草

朝代:唐代

作者:戴叔伦

原文: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

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春草

朝代:唐代

作者:唐彦谦

原文:

天北天南绕路边,托根无处不延绵。

萋萋总是无情物,吹绿东风又一年。

畔草

朝代:两汉

作者:佚名

原文: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娼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如有帮助,请采纳,谢谢

5.歌颂小草的诗句 古诗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歌颂了春草顽强的生命力.野火虽烧而“不尽”,春风吹过则“又生”,野火之貌似强大,春风之温润强劲,春草之顽强坚韧,作者仅用十个字就精炼地表现了出来,从而使这两句诗成为寓意深刻、极富哲理的名句.1、《送别》【唐】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2、《乌衣巷》【唐】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家。3、《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4、《敕勒歌》【南北】无名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5、《初春小雨》【唐】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6、《立春偶成》【宋】张轼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

7、《滁州西涧》【唐】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8、《北山》【宋】王安石北山输绿涨横池,直堑回塘滟滟时。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9、《出塞作》【唐】王维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躲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雪嫖姚。

10、《丰乐亭游春》【宋】欧阳修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11、《寄刘驾》【唐】曹邺一川草色青袅袅,绕屋水声如在家。怅望美人不携手,墙东又发数枝花。

12、《塞上行》【唐】鲍溶西风应时筋角坚,承露牧马水草冷。可怜黄河九曲尽,毡馆牢落胡无影。

13、《边方春兴》【唐】高骈草色青青柳色浓,玉壶倾酒满金钟。笙歌嘹亮随风去,知尽关山第几重。

14、《晴》【清】杜于皇海角收残雨,楼前散夕阳。行吟原草泽,醉卧即沙常骑马人如戏,呼鹰俗故狂。

6.赞美小草的诗句 古诗

1.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2.城上草,植根非不高,所恨风霜早。 南朝宋·刘俣《诗一首》3.一丛香草足碍人,数尺游丝即横路。

北朝·北周·庚信《春赋》4.春草似青袍,秋月如团扇。南朝梁·何逊《与苏九德别》5.深庭秋草绿。

南朝梁·柳恽《捣衣诗》6.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晋·陶渊明《桃花源记》7.叶舒春夏绿,花吐浅深红。

唐·李峤《萱》8.雨中草色绿堪染。唐·王维《辋川别业》9.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唐·李白《日出入行》10.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唐·杜甫《旅夜书怀》11.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唐·杜甫《蜀相》12.草色遥看近却无。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13.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唐·韩愈《游城南晚春》14.草色侵官道,花枝出苑墙。唐·张继《洛阳作》15.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唐·张九龄《感遇》1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唐·刘禹锡《陋室铭》17.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18.柳丝袅袅风缫出,草缕茸茸雨剪齐。

唐·白居易《天津桥》19.春尽杂芳歇,夏初芳草深。唐·白居易《首夏南池独酌》20.杜康能散闷,萱草能忘忧。

唐·白居易《酬梦得以萱草见赠》21.色嫩似将蓝汁染,叶齐如把剪刀裁。唐·徐夤《草》22.庭草根自浅,造化无遗功。

低徊一寸心,不敢怨春风。唐·曹邺《庭草》23.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唐·戴叔伦《苏溪亭》24.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唐·罗隐《绵谷回寄蔡氏昆仲》25.江春不肯留归客,草色青青送马蹄。唐·刘长卿《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26.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唐·李商隐《晚晴》27.劲草不随风偃去。宋·范仲淹《欧伯起相访》28.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而可悦。

宋·欧阳修《秋声赋》29.野花向客开如笑,芳草留人意自闲。宋·欧阳修《再至西都》30.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宋·梅尧臣《苏幕遮》31.花易凋零草易生。宋·苏舜钦《题花山春壁》32.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凭栏总是销魂处。

宋·晏殊《踏莎行》33.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宋·林逋《点绛唇》34.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

宋·秦观《八六子》35.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宋·苏轼《蝶恋花》36.一番桃李花开尽,唯有青青草色齐。

宋·曾巩《城南》37.独倚栏干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宋·谢逸《蝶恋花》38.微质已知烦雨露,寸心终欲报春晖。

宋·李纲《咏草》40.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宋·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41.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清·袁枚《偶作五绝句》。

7.描写小草的诗句有哪些

1、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出自:唐代·白居易《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

释义: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2、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出自:唐代·白居易《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

释义: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3、诗句: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出自:宋代·曾巩《城南》

释义:热热闹闹地开了一阵的桃花和李花,此刻已开过时了,只见眼前春草萋萋,碧绿一片。

4、诗句:萋萋总是无情物,吹绿东风又一年。

出自:唐代·唐彦谦《春草》

释义:茂盛的春草总是催人早日归家,春风吹绿小草又是一年。

5、诗句:春草绵绵不可名,水边原上乱抽荣。

出自:宋代·刘敞《春草》

释义:春天的野草长得茂密,连绵成片,无法分辨它的名字,在水边、在土丘上随意发芽蓬勃生长。

关于小草的诗句古诗白居易 1.白居易小草的诗句

【唐】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钱塘湖春行》

〖译文〗

茂密的野草布满了原野,

纵然是燎原的烈火也不会把它烧尽,

等到春风吹拂它有重新萌生。

【唐】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关于的小草诗句古诗

1、《送别》【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2、《乌衣巷》【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家。

3、《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4、《敕勒歌》【南北】无名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5、《初春小雨》【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6、《立春偶成》【宋】张轼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

7、《滁州西涧》【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8、《北山》【宋】王安石

北山输绿涨横池,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9、《出塞作》【唐】王维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躲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雪嫖姚。

10、《丰乐亭游春》【宋】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11、《寄刘驾》【唐】曹邺

一川草色青袅袅,绕屋水声如在家。

怅望美人不携手,墙东又发数枝花。

12、《塞上行》【唐】鲍溶

西风应时筋角坚,承露牧马水草冷。

可怜黄河九曲尽,毡馆牢落胡无影。

13、《边方春兴》【唐】高骈

草色青青柳色浓,玉壶倾酒满金钟。

笙歌嘹亮随风去,知尽关山第几重。

14、《晴》【清】杜于皇

海角收残雨,楼前散夕阳。行吟原草泽,醉卧即沙常

骑马人如戏,呼鹰俗故狂。白头苏属国,只合看牛羊。

3.关于小草的诗句古诗

送别 / 山中送别 / 送友

【作者】王维 【朝代】唐代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代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初春小雨 / 早春

【作者】韩愈 【朝代】唐代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春雪

【作者】韩愈 【朝代】唐代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咏草

【作者】俞紫芝 【朝代】宋代

满目芊芊野渡头,不知若个解忘忧?

细随绿水侵离馆,远带斜阳过别洲。

金谷园中荒映月,石头城下碧连秋。

行人怅望王孙去,金钗十二愁。

白居易的《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草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韵译】:

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

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

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

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

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

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

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

评解

这是一曲野草颂,更是一曲生命颂。“草”,作为中心词,构成全诗意境的主体意象。全诗借景写情,蕴含深刻,刻画形象生动,用语自然流畅,意境浑然完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一定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情,语语有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在“赋得体”中,为千古绝唱。按“赋得体”的标准,此诗的结构也堪称严谨妥当:前四句写“原上草”,后四句写“古道送别”。然而,此诗佳处,远不止于此。其为名作,实因意胜,即赞美一种顽强向上的生命精神。

有人说此诗别有寓意,是喻小人去之不尽,或者是喻世道治乱循环等。这完全是一厢情愿的附会。这首诗正如清代屈复编选的《唐诗成法》所云:“不必定有深意,一种宽然有时就受到前辈诗人称赞,直到现在还被人引用,并非偶然。余地气象,便不同啾啾细声,此大小家之别。”(陈才智)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他生于“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生地郑州新郑(今河南新郑县)。11岁起,因战乱颠沛流离五、六年。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立身行事,以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反映一个时代的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这是一曲野草颂,更是一曲生命颂。“草”,作为中心词,构成全诗意境的主体意象。全诗借景写情,蕴含深刻,刻画形象生动,用语自然流畅,意境浑然完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一定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情,语语有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在“赋得体”中,为千古绝唱。按“赋得体”的标准,此诗的结构也堪称严谨妥当:前四句写“原上草”,后四句写“古道送别”。然而,此诗佳处,远不止于此。其为名作,实因意胜,即赞美一种顽强向上的生命精神。

有人说此诗别有寓意,是喻小人去之不尽,或者是喻世道治乱循环等。这完全是一厢情愿的附会。这首诗正如清代屈复编选的《唐诗成法》所云:“不必定有深意,一种宽然有余地气象,便不同啾啾细声,此大小家之别。”(陈才智)

借顽强抗争的他们每年都秋天枯萎春天繁荣。“原上草”,尽情抒发了抗争命运的强音

这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学生么········································叔叔毕业的时候就忘记了

《草》古诗原文带拼音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lílíyuánshàngcǎo,yīsuìyīkūróng。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yěhuǒshāob此诗写出了“古原草”的特色而兼关送别之意,还写出了新意。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与“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újìn,chūnfēngchuīyòushēng。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lílíyuánshàngcǎo,yīsuìyīkūróng。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yěhuǒshāobújìn,chūnfēngchuīyòushēng。

yuǎnfāngqīngǔdào,qíngcuìjiēhuāngchéng。

yòusòngwángsūnqù,qīqīmǎnbiéqíng。

译文:

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年年岁岁枯萎了又苍翠。

原野上的大火无法烧尽,春风一吹它又生机勃发。

芳草的馨香弥漫着古道,阳光照耀下碧绿连荒城。

又送游子远行踏上古道,满怀离情望着萋萋芳草。

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草的古诗白居易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草一诗是唐代白居易白居易的成名作。下面就随我一起去阅读草的古诗白居易,相信能带给大家启发。

草的古尽, 春风吹又生’,况叹之曰:‘有句如此, 居天下有甚难?老夫前言戏之诗原文: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草的古诗鉴赏:

这是一首送别诗,语词工整优美,情真意挚,为流传千古的佳作。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唐以后成为科举试士诗的一体。所送别的是一个出门远行的友人。送别的时间是仲春二月的一个晴和的日子。当送别来到郊野的时候,但见一片荒芳草萋萋,遍野碧绿。这正好触动白居易的离别情怀,于是眼前景、离别情融为一体,写出了这首送别的诗篇。

传说白居易十六岁时自江南赴长安(即今天的西安)应试举人,拿着自己的诗作去拜谒当时的大名士顾况。顾看了他的姓名,笑说:“长安米价正贵,在这里居住可不太容易啊!”等到展开白居易的诗作,读到这首《古原草》,不由得赞叹道:“能做出这样的诗语,居亦易矣!”白居易自此名声大振(见张固《幽闲鼓吹》)。

唐人的咏物诗,往往到一句才能见出白居易的'本意。白居易一贯主张作诗要通俗易懂,但也有一些诗作巧妙使用隐喻的手法。《古原草》这首诗题目中有“送别”二字,可见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篇。而通篇句句都在写草,实是借草取喻,以草木之茂盛表现友人之间依依惜别时的绵绵情谊。情深意切,所喻尤为巧妙,不愧为白居易的成名作。

起句实赋草字,在一望无际的古老郊野上,草木繁茂,年复一年,伴随着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枯荣往复。这两句平直抒写,看似无奇,实则揭示了那片古老草原上草木繁荣和枯败不断交易的自然规律。而以“离离”二字冠于句首,则给人造成一种春草繁茂的印象。《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张衡《西京赋》:“神木灵草,朱实离离。”“离离”是用来描摹果实累累,枝繁叶茂的景象。因此,“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二句的重点在“荣”, 而不在“枯”。这就为下面的两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埋下伏笔。此二句是此诗中的千古佳句,不仅展示了草木的顽强生命力,而且揭示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客观规律,同时也暗喻人在逆境中顽强拼搏,奋勇抗争的精神。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这两句渲染春草的茂盛、原野的阔大及春光的和煦。“古道”、“荒城”紧扣题中“ 古原”,以人世的兴衰与自然界的勃发的生命力作对照,以“侵”、接”二字刻绘春草蔓延、绿野天际的景象,传神写照,可谓善于体物。末句由草关合人事,远送王孙。王孙借指白居易的朋友。用春草之繁茂比喻别离之情,是古诗中的传统。《楚辞·招隐士》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句子。江淹《别赋》中也有 “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到白居易则极尽描绘春草繁盛之能事,而结句用“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把友人间无影无形的依依惜别之情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语语如在目前,魂销黯黯,不胜其苦。

这首诗通过古原草的描写,表现了白居易对生活的乐观精神和对友人的惜别深情。情调昂扬,使人读了胸怀开朗,积极乐观向上,不象一般送别之作写得那样惆怅,使人读了伤感。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八句,前六句都是写春草,赞颂它的生长不息的旺盛生机,后两句才点出送别;写春草的笔墨多,写送别的笔墨很少。粗略一读,似乎是一首赞颂春草的咏物诗,但只要仔细体会一下,便不难知道:白居易只是借春草托寓,赞颂春草的生长不息的旺盛生机,也就是以此来联系到人的坚毅顽强精神,从而更好地突出送别之情的。写送别虽仅两句,却有画龙点睛之妙。

全诗语言精炼,锻字炼句甚工,特别是“野火”、春风”两句,语精意深,富于哲理,成为人们传诵的名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