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脑手机 >

折柳指的是什么 折柳指的是什么动物

古诗中折柳是什么意思

问题一:诗中所提到的折柳,本意指什么?有何寓意?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诗中所提到的“折柳”,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为什么诗人“闻折柳”后,就产生了浓浓的“故园情”? 答:折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第一中: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所以折柳是一支曲子名,所以“曲中闻折柳”。 “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在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折柳”一词寓含“惜别”之意 。【《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及简析】《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及简析。我国“折柳送行”的习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折柳指的是什么 折柳指的是什么动物折柳指的是什么 折柳指的是什么动物


问题二:古人临别折柳是什么意思? 、“折柳”之深情

古人分别时要折柳相送,这是当时一种很流行的民间习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成为一种时尚。

张籍《蓟北旅思》:“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周邦彦《兰陵王》:“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从“折尽向南枝”和“柔条过千尺”这样的词句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种习俗、时尚存在的普遍性。

送别的地点多在长亭、桥头或大堤,如周邦彦词中提到的“隋堤”,还有下文的“霸陵”(附近有霸桥)即是。送别时不仅折柳相送,饯行饮酒自然是少不了的;有时还要吹笛、唱歌,曲子是现成的,几乎当时有点文化的人都可随口唱出;诗人们当然更要吟诗赋词以相赠。在古代诗词中,我们可以读到许多与“折柳送别”这种文化习俗相关的作品,可以说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景观。如: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2003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出的就是这首诗。)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杨花”就是柳絮。苏轼有《杨花词》)

吴文英《风入松》:“楼前暗绿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诗词中不仅写“折柳送别”这种行动,而且,凡是与柳相关的词语都要拿来抒发分别时的离愁别恨,朋友间的厚意深情。如“柳丝”、“柳枝”、“柳阴”、“柳色”、“烟柳”“柳绵”(又可说成是“柳花”、“杨花”、“柳絮”)、“杨柳”、“折杨柳”、“杨柳春”、“杨柳依依”等等。

“折柳”诗词中,还有一段非常感人的故事。

宋朝礼部属官李之问,爱上了都城名妓聂胜琼。李将回原籍时,聂胜琼为之送别,饮于莲花楼,唱了一首词,末一句是:“无计留春住,奈何无计随君去。”为这,李之问又留下来住了一个多月。后来因为妻子催促太紧,李不得不怅然离去。不到十天,聂胜琼写了一首《鹧鸪天》,寄给李之问。李中途得之,藏在箱子里,回家后被妻子发现。李只得以实相告。李夫人读了《鹧鸪天》,见其语句清健,非常高兴。不但没有阻止李聂的这段情缘,反而拿出私房钱让李之问去都城迎娶聂胜琼。

聂胜琼《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阳关后,别个人人第五程。 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问题三:诗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闻是听的的意思,折柳是一首当时的曲子《折杨柳》,写出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

求采纳

问题四:诗词中折柳是什么 1,折柳在古诗文中“送别”为同义词。

2,柳叶初生――柳芽 女子秀眉细长――柳叶眉(柳眉, 柳叶吊梢眉) 身腰纤细――柳腰

3,咏柳诗:

咏柳 作者: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柳 作者: 罗 隐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柳 作者: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柳 作者:郑谷 唐

半烟半雨溪桥上,映杏映桃山路中。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南朝萧绎的《绿柳》:“长条垂拂地,轻花上逐风。露沾疑染绿,叶小未障空。”

白居易的《勤政楼西老柳》:“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开元一支柳,长庆二年春。”

问题五:春夜洛城闻笛 诗中所提到的折柳 是什么意思 折柳是指笛曲《折杨柳》,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十分哀怨,所以诗人便有了思乡之情。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中。

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后人用折柳隐晦离愁之情,也有暗示思乡之情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王之涣)这其中的杨柳是代指两种事物。一种就是真正的塞外杨柳树,还有一种就是《折柳曲》。暗示戍守边关将士思乡的心态。

问题六:诗中所提到的折柳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为什么是英文哲理后就产生了浓浓的故园情 “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

在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折柳”一词寓含“惜别”之意

折柳是什么意思?

折柳的解释

(1).折取柳枝。语出《三辅 黄图 ·桥》:“ 霸桥 在 长安 东,跨水作桥。 汉 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后多用为赠别或送别之词。 唐 权德舆 《送陆太祝》诗:“新知折柳赠,旧侣乘篮送。”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郊遇》:“暗怜衣带,不胜折柳之怀。” (2).古乐曲名。《 折杨柳 》曲的省称。多用以惜别 怀远 。《文苑英华》卷一二六引 南朝 梁元帝 《玄览赋》:“已寤歌於《折柳》,复行吟而《采莲》。” 唐 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诗:“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唐 袁郊 《甘泽谣·许云封》:“《折柳》传情,悲 玉关 之戍客。” 姚鵷鶵 《王建章挽诗》:“《 阳关 》《折柳》凄迷别,行卷题诗醉醒间。” 参见 “ 折杨柳 ”。 (3).《诗·齐风·东方未明》:“折柳樊圃,狂夫瞿瞿。” 毛 传:“柳,柔脆之木;樊,藩也。折柳以为藩,无益於禁矣。”后因以“折柳”代指 篱笆 。 比喻 最 脆弱 的防守设备。 晋 葛洪 《 抱朴 子·讥惑》:“大 楚 带甲百万,而有振槁之脆;强 秦 肴 函 袭嶮,而无折柳之固。”

词语分解

折的解释 折 ē 翻转, 倒腾 :折腾。折跟头。折个儿。 合搭装 折 é 断,弄断:折断。折桂(喻科举及第)。 折戟沉沙 ( 形容 惨重的失败)。 幼年死亡:夭折。 弯转,屈曲: 曲折 。转折。周折。折中(对 不同 意见采取 调和 柳的解释 柳 ǔ 落叶 乔木 或灌木,枝 柔韧 ,叶狭长,春天开黄 绿色 花, 种子 上有白色毛状物, 成熟 后 随风 飞散,种类很多,有“垂柳”、“河柳”、“杞柳”等:柳条。 柳絮 。柳暗花明。 星名,二十八宿 之一 。 姓。 笔画数:;

此夜曲中闻折柳的折柳指什么

“此夜曲中闻折柳”的“折柳”指的是《折杨柳》笛曲,一方面内容多写离情别绪,另一方面又暗含一种习俗,人们临别时往往折柳相赠。出自《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

全诗为: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此诗抒发了诗人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诗人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余韵无穷。

折柳是什么意思

折柳的寓意是与亲朋好友的离别,或是怀念友人、思念亲人。

&柳&字谐音为&留&,人们通过折柳来表达难以忘怀、不舍与挽留之意。自古以来,折柳就是人们寄托相思的意象,在古诗中经常出现折柳送别的场景。比如:唐代诗人张九龄的&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

折柳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折柳”是笛子吹奏的曲调名,全名是《折杨柳》,前期为伤感别离之作;放到诗句中的意思就是,在这个夜里,当人们听到缠绵哀怨的《折杨柳》曲子的时候,谁不会涌起一股强烈的思乡伤别之情呢?

出自:《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阳城闻笛》

翻译:

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扩展资料

背景: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赏析:

诗歌只是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却显现了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