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脑手机 >

什么是大暑?大暑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大暑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夏季一个节气。

什么是大暑?大暑是什么意思?什么是大暑?大暑是什么意思?


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太阳黄经为120°;公历7月22—24日交节。“暑”是炎热的意思,大暑,指炎热之极。大暑相对小暑,更加炎热,是一年中日照多、炎热的节气,“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顶点。大暑气候特征:高温酷热,雷暴、台风频繁。

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热的时段。大暑时节阳光猛烈、高温潮湿多雨,虽不免有湿热难熬之苦,却十分有利于农作物成长,农作物在此期间成长快。

大暑的历史渊源: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大暑,指炎热之极。《逸周书》曰:“土润溽暑(溽暑,指潮湿而闷热)。又五日,大雨时行”;又曰:“大雨不时行,国无恩泽”。大暑是一年中日照多、气温、雷雨天气横行的节气。

大暑节气,高温酷热、雷暴频繁,雨量充沛,是万物狂长的时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通纬·孝经援神契》说:“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极热之中,分为大小,初后为小,望后为大也。”

大暑是什么意思

一年中热的时期。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代表是一年中热的时期。大暑也是雷阵雨多的季节,这个时期气温,农作物生长快,同时,很多地区的旱、涝、风灾等各种气象灾害也为频繁。

大暑的大表示程度,代表很、非常的意思,暑的意思是炎热,所以大暑的意思就是很热、非常热,是一年中日照多、炎热的节气。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二个节气,夏季的第六个节气,也是夏季的一个节气,是我国气候热的时候。

大暑是什么意思

大暑表示一年中热的时期,时间在阳历的7月22~24日之间,气温较高,在一些地区中经常会出现40℃的高温天气,并且华南地雨水充沛。大暑节气中民间有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等习俗,饮食需以清淡为主,少吃辛辣油腻之物。

大暑的含义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一年中热的时期,通常情况下大暑的节气在三伏之中,时间为阳历7月22~24日之间,太阳达到黄经120°,表示天气酷热,炎热的时期即将来临。

大暑期间雷阵雨较多,气温较高,在一些地区中,经常会出现40℃的高温天气,华南西部地区雨水充沛,也是雷暴雨多的季节。

大暑节气中民间有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等习俗。大暑天气炎热,导致食欲感下降,饭食需要以清凉解暑的蔬菜为主,少吃油腻辛辣食物,有益人体健康。

大暑的意思是什么?

大暑的含义是酷热,表示到了一年中热的时节。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所以有一部分地区也叫大暑为半年节,大暑也是反映夏季炎热程度的节令,而大暑表示天气炎热至极。

大暑时节的气象特色: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

大暑时节阳光猛烈、高温潮湿多雨,虽不免有湿热难熬之苦,却十分有利于农作物成长,农作物在此期间成长快。

大暑节气时,我国除青藏高原及东北北部外,大部分地区天气炎热,35℃的高温已是司空见惯,40℃的酷热也不少见。特别是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骄阳似火,风小湿度大,更叫人感到闷热难当。全国闻名的长江沿岸三大火炉城市南京、武汉和重庆,平均每年炎热日就有17~34天之多,酷热日也有3~14天。其实,比“三大火炉”更热的地方还有很多,如安庆、九江、万县等,其中江西的贵溪、湖南的衡阳、四川的开县等地全年平均炎热日都在40天以上,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是一个大“火炉”。

大暑民间宜忌:

1.大暑之日忌讳无雨或天不热

大暑节气忌讳天不热,否则庄稼会歉收,如谚语说的“大暑无汗,收成减半”。农民们希望大暑下雨,“大暑没雨,谷里没米”。大暑不下雨,稻子在生长期将会得不到充分的生长,秋后稻谷就是干瘪的。

2.大暑宜吃童子鸡进补

大暑时节,民间有一传统的进补方法,就是吃童子鸡。童子鸡,是指还不会打鸣,生长刚成熟但未配育过的小公鸡;或饲育期在三个月内体重达一斤至一斤半、未曾配育过的小公鸡,后来也有专门的品种称为童子鸡。

3.大暑忌穿太单薄

大暑时节,人们为了贪图凉快,许多年轻小伙子喜欢打赤膊,而年轻女孩喜欢穿小背心和超短裙;其实这样并不能达到较好的降温效果。研究资料显示,如果人体身处18~28℃的气温中,大约有70%的体温会通过皮肤辐射、对流和传导散发出体外;当人体的温度与气温相当时,人体便会完全靠汗液的分泌来散发热量;而当气温超过体温(36.8℃左右)时,皮肤不仅不能散发热量,反而会从周围的环境中吸取热量。所以,大暑时节倘若衣着过于单薄,这样做不仅达不到降温的效果,反而还会使体温升高。

4.大暑忌运动量过大

大暑时节,运动量不宜过大。因为,春夏宜养阳,而剧烈的运动可致大汗淋漓,不但伤阴,也伤阳气。因此,大暑时节锻炼的项目常以散步、慢跑、太极拳、广播体为宜。

以上就是大暑的节气知识,欢迎大家补充讨论。

大暑是什么意思

1、大暑,二十四节气之一,夏季一个节气。每年的公历7月22日、23日之间,太阳到达黄历120°,是大暑节气。与小暑一样,大暑也是反映夏季炎热程度的节令,而大暑表示天气炎热至极。

2、古人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热的时期,气温,农作物生长快,同时,很多地区的旱、涝、风灾等气象灾害也为频繁。抢收抢种,抗旱排涝防台风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

3、大暑节气有晒伏姜、喝伏茶、烧伏香、送“大暑船”等习俗。此时天气湿热,很容易导致身体受潮湿气过重。养生既要懂得防暑降温,还要着重祛湿。

大暑是什么意思啊

大暑中“暑”是炎热的意思,大暑指的是炎热到了,相对于小暑来说,大暑更加炎热,是一年中热的时候,主要的气候特征是高温炎热,但同时又多暴雨,在我国一些地区台风频繁。大暑正值三伏中中伏前后,极为容易中暑,因此要多补水,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大暑是什么意思啊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一般来临时间都在7月22、23或24日。大暑正值中伏前后,是我国气候炎热的时候。在炎热的夏季,记得提前做好防晒防暑,避免引起不适。

大暑作为二十四节气用于指导农事和生产,大暑提醒着人们,在生活上做好防晒防暑,在农业上,这段时间气温正高,是农作物生长的好时节,但同时也容易形成旱涝等灾害,要提前做好防护措施。

大暑也是雷阵雨多的季节,有谚语:“东闪无半滴,西闪走不及”意在夏天午后,闪电如果出现在东方,雨不会下到这里,若闪电在西方,雨势很快就会到来,想躲避都来不及。人们也常把夏季午后的雷阵雨称之为“西北雨”。

大暑是什么意思啊

大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太阳位于黄经120°。大暑期间,民间有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喝羊肉汤等习俗。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其气候特征是:“斗指丙为大暑,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热的时期,气温,农作物生长快,同时,很多地区的旱、涝、风灾等各种气象灾害也为频繁。

《通纬·孝经援神契》:“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极热之中,分为大小,初后为小,望后为大也。”

这时正值中伏前后,大部分地区为一年热时期,也是喜热作物生长速度快的时期。劳动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世上萤火虫约有二千多种,分水生与陆生两种,陆生的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变成的;第二候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第三候是说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的7月22日至24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120°。

其气候特征是:“斗指丙为大暑,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热的时期,气温,农作物生长快,同时,很多地区的旱、涝、风灾等各种气象灾害也为频繁。

大暑正处于“三伏天”,天气炎热,此时宜少运动或选择低强度的运动项目,如散步、快步走、八段锦、太极拳等,宜在清晨或傍晚在清凉的公园、河边、林荫道旁进行,注意避免运动后大汗淋漓,运动过后要补充水分,但应避免进食冷饮。

大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20度。 《通纬·孝经援神契》:“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极热之中,分为大小,初后为小,望后为大也。”

大暑节气正值“三伏”,是我国一年中日照多、气温的时期,全国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许多地区的气温达35度以上。所以大暑养生应遵循四大基本原则:

1、衣着:宜舒适、透气、吸汗性能好的衣服。大暑天,人体皮肤汗孔开泄,衣衫宽松易于散热,并且衣衫要勤洗勤换,防止久穿湿衣和刚暴晒过之衣物,以免暑湿之气侵袭肌体。

2、饮食:天热肠胃的消化功能较为薄弱,故饮食方面宜进食清淡、易消化、水分多的菜蔬和牛奶水果为好,汤水是每天必不可少的。

3、 运动:运动时间在早上或傍晚为宜,运动地点建议在公园、湖边等树荫下的阴凉地方。

4、睡眠:夏季入睡时间应以晚些为宜,此时一天的暑热时期已过,晚上较为清凉,容易入睡。起床时间可以适当早些,因为天亮的时间比较早,符合天人相应的养生之道。

大暑代表一年中热的节气。

“暑”就是热的意思,大暑,顾名思义就是很热。

大暑,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也是一年中热的节气。

其气候特征是:“斗指丙为大暑,斯时天气甚烈於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热的时间段,在我国很多地区,经常会出现摄氏40度的高温天气。

大暑时节是喜温作物生长速度快的时期,也是雷阵雨多的季节同时,很多地区的旱、涝、风灾等各种气象灾害也为频繁。

大暑是什么意思?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通常出现在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它标志着夏天进入了热的阶段。

下面我来讲解有关大暑的详细说明:

1.大暑节气的由来:大暑节气是由古代农民根据太阳的运行规律和气候变化而制定的。古代根据天象、气象、植物生长等现象,将一年分为24个节气,每个节气都有自己的名称和特点。大暑的名称中的“大”表示极度,也就是指此时的酷暑已经到了。

2. 大暑的含义:大暑意味着气温,天气热,且湿度也。在此期间,人们要格外注意防暑降温,避免中暑和热射病等疾病。

3. 大暑的气候特点:大暑时节,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且多为高温多雨的季节。南方地区的降雨量较大,而北方地区则多为干燥少雨的天气。

4. 大暑的文化内涵:大暑也被称为“二伏”,因为它是夏季的第二个“伏天”。“伏天”是指夏季连续三天气温都在35℃以上的日子。在传统文化中,大暑也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人们会在此日祭祀祖先,祈求平安和健康。

5. 大暑的农事活动:大暑时节,农作物生长迅速,但也容易受到高温、多雨等天气的影响。因此,农民要及时浇灌、除草、施肥等,确保作物的生长和收成。

大暑节气的习俗:

1. 饮食习惯:在大暑节气,人们要注意饮食,多喝水和吃清热解暑的食物,比如绿豆、黄瓜、冬瓜等,以保持身体的健康。

2. 避暑习俗:由于气温高,人们会选择到各种避暑地点,避免热浪的侵袭,比如去高山、沙滩、水上乐园等地方。

3. 送暑习俗:在一些南方的地方,人们会有“送暑”习俗,用白布包裹几个尖端成枝的糯米粽,和一些白糖等物,代表糯米粽代表得心,白砂糖代表甜蜜,送给亲人、朋友和邻居,以祈祷他们平安健康,消暑解热。

4. 祭祀习俗:在南方的一些地方,大暑节气也是重要的祭祀时间。比如在福建,居民会在大暑节气这一天祭拜土地神,祈求下半年风调雨顺,收成丰收。

作为一个节气,大暑不仅仅是气候上的变化,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农事活动。

举一个案例来说:

大暑时节是我国茶叶产区的重要时期,也是茶农们忙碌的季节,以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为例。在这个茶叶产区,大暑时节是茶树生长的高峰期,也是采茶的时期。此时的茶叶,叶片肥壮,色泽翠绿,茶香浓郁。茶农们会在清晨或傍晚的时候采摘茶叶,以避免高温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采摘后的茶叶要立即进行加工,以保证茶叶的新鲜度和品质。茶叶加工过程中,需要进行揉捻、发酵、烘干等环节,这些都需要严格的控制时间和温度,大暑时节的高温潮湿还容易滋生细菌,导致茶叶霉变,影响品质。因此,茶农们会采用一些防霉技术,如在茶叶中添加一些天然的杀菌剂,或者在室内设置除湿设备等。

大暑时节是茶叶产区的重要时期,也是茶农们忙碌的季节。他们需要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下,采摘、加工和保护茶叶,以确保茶叶的品质和产量。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大暑这个节气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也能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中节气的丰富内涵。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