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脑手机 >

南辕北辙是什么时候的故事 南辕北辙是哪个朝代的故事

成语: 南辕北辙什么意思?有什么样典故及故事?

成语: 南辕北辙 成语简解 来自《国语辞典》的讲解: 编号 : 28 成语 : 南辕北辙 注音 : ㄋㄢˊㄩㄢˊㄅㄟˇㄔㄜˋ 汉语拼音 : nán yuán běi chè 参考词语 : 北辕适楚, 北辕适越, 北辙南辕, 北辕南辙 近义 : 背道而驰 释义 : 辕,大车前部套在牲口左右两边的木头,用以拖车。辙,车辆驶过留下的痕迹。「南辕北辙」指本要向南,但却驾车往北行,离目的地越来越远。比喻行动和想要达到的目的相反。典出《战国策.魏策四》。后亦用「南辕北辙」比喻二者彼此背道而驰,或比喻遥隔两地。 △「背道而驰」 Emoji符号 : 辕辙 (这是本站原创收集整理的汉字“南辕北辙”对应Emoji表情符号“”,为汉字添加生动形象的符号、对照PNG图片及动画GIF图,也方便大家复制粘贴到社交媒体等地方,点击Emoji符号""和图片链接还可以查看该符号在《EmojiAll表情词典》中更详细的介绍。)

南辕北辙是什么时候的故事 南辕北辙是哪个朝代的故事南辕北辙是什么时候的故事 南辕北辙是哪个朝代的故事


成语详解 典故说明 : 据《战国策.魏策四》载,战国时,魏国安厘王想要出兵攻打赵国首都邯郸。臣子季梁得知了这个消息,立即从旅途中折返,想回去劝阻。一回到魏国,季梁顾不得衣服的脏乱和满身的尘埃,便匆匆忙忙地赶去见安厘王,告诉他说:「我在路上遇到一个人,他要去楚国,却驾车往北方走。我问他说你要去南方的楚国,怎么会往北方走呢?他回答说他有很快的马、很多的旅费、很好的马夫,所以绝对可以到达目的地。但实际上因为他是往相反的方向走,马愈快、旅费愈多、马夫愈好,反而使他离楚国愈远。今天大王您想成就霸王之业,取信于天下诸侯,依仗着强大的军力去攻打赵国,想借此扩充领地,提高声望,其实这样的举动愈多,愈失信于天下,离成就霸王事业的心愿也就愈远,这不正如想到楚国却往北方走一样,永远达不到目的!」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南辕北辙」,用来比喻志向和行为背道而驰,现在凡是做「背道而驰」的事,都可以称为「南辕北辙」。另外,这句成语还可引申用来比喻遥隔两地。 典源 : 《战国策.魏策四》魏王1>欲攻邯郸2>,季梁3>闻之,中道而反4>,衣焦不申5>,头尘不去6>,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7>,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8>。』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9>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10>,举欲信11>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12>,王之动愈数13>,而离王14>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注解〕 (1)魏王:指战国时魏国君王魏圉,生卒年不详。在位三十四年卒,諡安厘,世称安厘王。 (2)邯郸:战国时赵国首都,地约当在河北省邯郸市。 (3)季梁:战国时魏国臣子,生卒年不详。 (4)中道而反:中途折回。反,通「返」,回来。 (5)衣焦不申:衣服上的皱折不去整理,比喻匆忙。焦,因风吹日晒致使的卷曲皱折。申,通「伸」,伸展。 (6)头尘不去:满头的尘埃不去清除,比喻匆忙。 (7)大行:大路。行,音ㄒ|ㄥˊ。 (8)之楚:往楚国去。之,往。楚,战国国名,地约当在今湖南、湖北、安徽、 浙江及河南南部,为当时地理位置最南的一国。 (9)用:旅费。 (10)霸王:古时称诸侯中最强大的为霸,拥有天下的为王。 (11)信:取信。 (12)广地尊名:扩充领土,提高声誉。广,扩充,动词。尊,提升,动词。 (13)数:音ㄕㄨㄛˋ,屡次。 (14)王:指称霸天下的王业。 书证 : 01.清.赵翼〈上元后三日芷堂过访草堂次日梦楼亦至皆未有夙约也喜而有作〉诗其一:「鹊噪晴檐信有因,南辕北辙聚兹晨。」 02.《四库总目提要.卷一七二.集部.别集类二五.读书后》:「案:晁公武《读书志》每书皆详其卷数、撰人以及源流本末,世贞此书,……无一考证之语,与晁氏书南辕北辙。」 03.清.杨潮观《吟风阁杂剧.华表柱延陵挂剑》:「这四位名贤.与下官解带写诚,都如旧识,所恨南辕北辙,天各一方,从此回首中原,端的离多会少。」 04.清.魏源〈书古微序〉:「南辕北辙,诬圣师心,背理害道,不可胜数。」 用法说明 : 一、 【语义说明】比喻行动和想要达到的目的相反。 【使用类别】用在「正好相反」的表述上。 【例句】 <01>想成功却又不努力,岂非南辕北辙? <02>如今我的生活方式和原本的构想,可说是南辕北辙,全不相干。 <03>做事如果无视客观环境,只凭主观想法,结果往往与事实的需求南辕北辙。 <04>做事情不但要有目标而且要讲方法,只讲目标不讲方法,南辕北辙怎么完成? <05>你一面急着想要减肥,一面却荤甜不忌,南辕北辙,难怪越减越肥,一点没有成效。 <06>你嘴里说要实行爱的教育,可是动不动就要体罚,说的跟做的南辕北辙,教育的效果当然不彰。 <07>要振兴经济,就必须开放门户,互通有无,现在却在操舞政治,闭关自锁,如此南辕北辙,民生怎能不凋敝,经济怎么不衰退呢? 二、 【语义说明】比喻二者彼此背道而驰。 【使用类别】用在「毫不相干」的表述上。 【例句】 <01>既然我俩想法南辕北辙,看来只有拆伙了。 <02>他俩的个性南辕北辙,根本谈不拢。 <03>在这件事上,我们想法南辕北辙,恐怕无法合作。 <04>说了大半天,两个人的见解仍然南辕北辙,无法协调。 <05>书中写官场与民间的认知差距,正看出了官与民之间的想法南辕北辙。 三、 【语义说明】比喻遥隔两地。 【使用类别】用在「分隔遥远」的表述上。 【例句】 <01>他们夫妻一在大陆,一在国内,南辕北辙,总难聚在一起。 <02>今夕何夕,大家竟可聚在一起;赶明儿,南辕北辙,又要各奔前程了! 成语接龙

“南”字结尾的成语

捷径终南

“南”字开头的成语

南辕北辙 南柯一梦 南腔北调 南柯梦 南山之寿 南山捷径

“辙”字结尾的成语

南辕北辙 改弦易辙 如出一辙 更弦易辙 若出一辙 北辕南辙 出于一辙 造车合辙 濡沫涸辙 改弦易辙 更弦易辙

参考《国语辞典》中的成语:南辕北辙。

参考《国语大辞典》中的成语:南辕北辙。

参考《国语大辞典》中成语“南辕北辙”分成的单字详解:

南, 辕, 北, 辙。

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则寓言出自哪里

《南辕北辙》寓言故事出自于西汉·刘向《战国策·魏策四》

《亡羊补牢》寓言故事出自于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四》

《战国策·魏策》和《战国策·楚策》

南辕北辙这个成语,出自什么时候

出自 战国时代

《战国策·魏策四》:“犹至楚而北行也。”

魏王想攻打赵国,季梁劝他说:"我在太行山下遇到一个赶着车向北走的人,告诉我说:‘我要去楚国。'我问他:‘你要去楚国,为什么要向北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您的马虽然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又说:'我的路费很充足。'我说:‘你的路费虽然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又说:'给我驾车的人本领很高。'他不知道方向错了,赶路的条件越好,离楚国的距离就会越远。

现在大王动不动就想称霸诸侯,办什么事都想取得天下的信任,依仗自己国家强大,军队精锐,而去攻打邯郸,想扩展地盘抬高声威,岂不知您这样的行动越多,距离统一天下为王的目标就越远,这正像要去楚国却向北走的行为一样啊!"

南辕北辙

出处

《战国策》:“犹至楚而北行也。”

(注:《战国策》,国别体史书,是由西汉末年刘向编辑的)。

刘向(约前77—前6) 原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南辕北辙》的故事

公元前五世纪到三世纪,是中国的战国时代。那时中国有许多诸侯国并立,连年征战不断,因此各国也出现了大批为国王出谋划策的谋士。这些谋士在劝谏国王时,善于引用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让国王乐于接受他们的主张。 “南辕北辙”的故事,就是魏国大臣季梁劝喻魏王的故事。

在战国时代,实力强大的诸侯国总想称霸天下。魏国国王也想当天下霸主,他准备先攻打赵国的首都邯郸,让赵国向自己臣服。魏国的大臣季梁正在国外办事,听到这个消息,焦急万分。他匆忙赶回魏国,来不及洗脸换衣,就急忙进宫拜见魏王。

魏王正在布署攻打赵国的计划。他看见季梁风尘仆仆的样子,很奇怪。问季梁:“你有什么事这么着急见我?连衣帽都不整理一下?”季梁说:“大王,刚才我在路上遇到一件奇怪的事。赶紧来禀报大王。”魏王很好奇,连问是什么事。季梁说:“刚才我看见一辆向北走的马车。我问车上的人:‘你上哪儿去呀? ’那人说:‘去楚国呀!’我很惊奇,问他:‘楚国在南方,你怎么往北方走呢?’他却毫不在乎地说:‘我的马是上等的好马,怎么跑也跑得到楚国!’我更奇怪了,又问他:‘你的马再好,这也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呀。’他说:‘不用担心,我带的路费很多。’我很想不通,告诉他:‘你带的钱再多,可是你走的路根本就不是去楚国的路呀!’他却哈哈大笑,说:“那又怎样!我赶车的技术很高明哩!’大王,他不听我的劝告,继续赶车向北方跑去了。” 魏王听了忍不住大笑起来,说:“天下哪有这么蠢的人啦!” 季梁却接着说道:“大王,您不是想成为各国君主的首领吗?那就需要先取得天下人的信任。可是您现在仗着咱们比赵国土地多一点,军队强一点,就想去征服人家来提高自己的威信,这样做,只会离大王想要达到的目标越来越远,就象那个赶车的人,要去南方的楚国,却偏偏向北方走,越走离楚国越远一样!”

魏王这才明白,原来季梁是在绕着圈子劝说自己。他低头默默地想了一会儿,觉得季梁说的有道理,于是取消了攻打赵国的计划。

由这个故事,就产生了成语“南辕北辙”。“辕”就是车前驾牲口的横木,表示车前进的方向。“辙”是车轮留下的痕迹,表示车走的道路。成语“南辕北辙”,是指本来要向南前进的车却向北行驶。在中国,人们常常用这个成语来比喻那种实际行动与预定目标相反的情况。

南辕北辙

从前有一个人乘着马,在大路上飞跑。

他的朋友看见了,叫住他:"你上哪儿去呀?"

他回答说:"到楚国去。"

朋友很奇怪,提醒他说:"楚国在南边,你怎么往北边走啊?"

他说:"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快。"

朋友说:"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了吗?"

朋友摇摇头说:"那你哪一天能到楚国呀?"

"没关系,不怕时间久,我带的盘缠多。"

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走。他的马越好。车夫的本领越大。盘缠带的越多走。走的越远。就越到不了楚国

寓言故事——南辕北辙

下面发的全是笨蛋

00:43/01:12

南辕北辙出自寓言故事

《南辕北辙》是寓言故事,出自我国西汉时期著名史学家刘向编著的《战国策·魏策四》。故事讲的是:魏王攻赵,季梁劝谏说:自己碰见了一个要去出国的人,那人选择了一条反方向的道路还不听劝告,最后离楚国越来越远,他不知道方向错了,赶路的条件越好,离楚国的距离就会越远。

《南辕北辙》记载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吾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南辕北辙》翻译

我今天来上朝的时候,在太行山一带遇见了一个人,正在面朝北面驾着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很好。’我说:‘你的马虽然很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他说:‘我的路费很多。’我说:‘你的路费虽然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他说:‘我的马夫善于驾车。’这几个条件越好,离楚国就越远。

《战国策》简介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