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脑手机 >

剩余价值理论有多少字 剩余价值理论有多少字左右

一、剩余价值的定义。

剩余价值理论有多少字 剩余价值理论有多少字左右剩余价值理论有多少字 剩余价值理论有多少字左右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获取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其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即价值增值过程。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所获得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是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拓展资料】

一、剩余价值的分割。

产业工人创造的价值要在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和银行资本家之间的分割。农业雇佣个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要在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分割。

二、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揭示了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是获得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对工人认清自己的地位、提高阶级觉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剩余价值是指在剥削制度下,被统治阶级剥削的,劳动者所生产的新价值中,劳动创造的价值和劳动报酬之间的差额,即"由劳动者创造的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劳动"。

剩余价值考察的是劳动过程当中的"价值增殖"。显然,此"增殖"非彼"增值",但决定了经济现象领域中的价格和利润增长运动。

关于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给出总的评论:"所有经济学家都犯了一个错误:他们不是就剩余价值的纯粹形式,不是就剩余价值本身,而是就利润和地租这些特殊形式来考察剩余价值。"

什么是剩余价值?

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剩余价值是指:在剥削制度下,被统治阶级剥削的,劳动者所生产的新价值中,劳动创造的价值和劳动报酬之间的差额,即“由劳动者创造的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劳动”。

剩余价值考察的是劳动过程当中的“价值增殖”,这种“增殖”决定了经济现象领域中的价格和利润增长运动。

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有两条:

(1)资本家主要通过强迫工人延长劳动时间的方法来赚取利润;

(2)只有产业工人的活劳动才能创造新价值,其他生产要素以及商业服务业等非生产性行业的职工都不能创造新价值。这在19世纪基本上符合事实,也正因为如此,剩余价值理论才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普遍的认同。

剩余价值的地位作用:

剩余价值在社会生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是衡量社会生产力水平高低,人生价值大小及国家财力强弱的重要标尺。

扩展资料:

关于剩余价值的补充观点:

恩格斯指出,“资本家所雇佣的每一工人都在做两种劳动。他的工作时间一部分用来偿还资本家所预付给他的工资,这一部分劳动,马克思称为必要劳动。但在此之后,他必须继续工作,而在这段时间内,他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1.剩余价值的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工人的劳动日是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总和。必要劳动时间不变,通过延长工作日,从而剩余劳动时间增加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就是绝对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经历了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扩大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马克思指出,“像其它一切发展劳动生产力的方式一样,机器是要使商品便宜,是要缩短工人为自己所费的工作日部分,以便延长他无偿地给予资本家的工作日部分。机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

2.剩余价值的实现

剩余价值要在生产中创造出来,还要在流通过程中才能实现。经过资本的循环和周转,实现剩余价值。剩余的一部分转为投资,成为资本积累,实现扩大再生产。

参考资料:

1.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预付资本G在生产过程中生出的剩余价值,或预付资本价值

G的价值增殖额,首先表现为产品价值超过它的各种生产要素的

价值总和而形成的余额。

资本G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为购买生产资料而支出的货币

额c,另一部分是为购买劳动力而支出的货币额v;c代表转化为

不变资本的价值部分,v代表转化为可变资本的价值部分。因此,

最初是C=c+v,例如,预付资本500镑=410镑+90镑。在生产

过程结束时得到商品,它的价值=c+v+m(m是剩余价值),例

如,410镑+90镑+90镑。原来的资本C变为C′,由500镑变为

590镑。二者的差额=m,即90镑剩余价值。因为各种生产要素

的价值等于预付资本的价值,所以,说产品价值超过它的各种生

产要素的价值而形成的余额,等于预付资本的价值增殖额,或等

于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实际上是同义反复。

然而,对这个同义反复需要作进一步的规定。这里同产品价

值相比较的,是它形成过程中消耗的各种生产要素的价值。但是

832我们已经知道,由劳动资料构成的那部分被使用的不变资本只是

把自己价值的一部分转给产品,而其余的部分仍然保留在原来的

存在形式中。既然这后一部分在价值形成中不起任何作用,在这

里就可以把它抽去。即使把它计算进去,也不会引起任何改变。假

定c=410镑,由原料312镑、辅助材料44镑和在过程中磨损的机

器54镑组成,而实际使用的机器的价值是1054镑。我们只把机

器因执行职能而失掉的并因而转给产品的54镑价值,算作为生产

产品价值而预付的价值。如果我们把仍然保留在原来形式(如蒸

汽机等等)中的1000镑计算进去,就必须在预付价值和产品价值

这两边都加上1000镑。(26a)这样,一边就是1500镑,另一边就

是1590镑。差额或剩余价值仍然是90镑。因此,凡从上下文联

系中得不出相反意思的地方,我们谈到为生产价值而预付的不变

资本时,总只是指在生产中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

根据这样的假定,我们再回头来谈C=c+v这个公式,这个

公式现在变成了C′=c+v+m,并且正因为这样,C变成了C′。我

们知道,不变资本的价值只是再现在产品中。可见,在生产过程中

实际新生产的价值产品,是和从这个过程中得到的产品价值不同的。因

此,它不象乍一看来那样,仿佛是c+v+m,或410镑+90镑+90镑,而是v+m,或90镑+90镑,不是590镑,而是180镑。如果不

变资本c=0,换句话说,如果有这样一些产业部门,它们的资本家

可以不使用经过生产的生产资料,不使用原料、辅助材料,也不使

用劳动工具,而只是使用天然存在的材料和劳动力,那末,就不

会有不变价值部分转移到产品上去。产品价值的这个要素,即我

们例子中的410镑,就会消失,但是包含90镑剩余价值的180镑

的价值产品仍然同c代表最大的价值额时一样大。现在,C=0+v

=v,而已经增殖的资本C′=v+m,C′-G仍然=m。相反,如果

m=0,换句话说,假定劳动力(其价值是在可变资本上预付的)只

是生产了自己的等价物,那末C=c+v,CD(产品价值)=c+v+

0,因此,C=C′。预付资本没有增殖。

实际上我们已经知道,剩余价值只是v这个变为劳动力的资

本部分发生价值变动的结果,因此,v+m=v+Ev(v加v的增

长额),但是现实的价值变化和价值变化的比率却是被这样的事实

掩盖了:由于资本可变部分的增加,全部预付资本也增加了。全

部预付资本以前是500,现在变成了590。可见,要对这个过程进

行纯粹的分析,必须把产品价值中只是不变资本价值的再现的那

一部分完全抽去,就是说,必须使不变资本c=0。为此,这里要

运用数学上的一条定律,就是数学上运算变量和常量的定律,即

运算常量同变量相加减的定律。

另一个困难是由可变资本的原有形式产生的。比如在上述例

子中,C′=410镑不变资本+90镑可变资本+90镑剩余价值。90

镑是已知量,因而是不变量,因此把它当作可变量似乎是不合理的。

但90镑或90镑可变资本,在这里实际上只是这个价值所经过的

过程的符号。购买劳动力所预付的资本部分是一定量的物化劳动,

因而同购买来的劳动力的价值一样,是一个不变的价值量。但是,

在生产过程本身中,预付的90镑为发挥作用的劳动力所代替,死

劳动为活劳动所代替,静止量为流动量所代替,不变量为可变量

所代替。结果是v的再生产加v的增长额。从资本主义生产的观

点来看,这全部进程是转化为劳动力的那个原来不变的价值的自

行运动。过程及其结果都要归因于这个价值。因此,如果说90镑

可变资本或自行增殖的价值这个说法看来是矛盾的,那末它只是

表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固有的矛盾。

乍一看来,假定不变资本等于0是很奇怪的。但在日常生活

中人们经常这样做。例如,有人要计算英国棉纺织业的利润,他

首先就会扣除付给美国、印度、埃及等国的棉花价格,就是说,使

在产品价值中只是再现出来的资本价值=0。

当然,不仅剩余价值同直接产生它并由它来表示其价值变化

的那部分资本的比率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而且剩余价值同全部

预付资本的比率也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因此我们将在第三卷中

详细讨论后一比率。要使资本的一部分变成劳动力而增殖,就必

须使资本的另一部分变成生产资料。要使可变资本起作用,就必

须根据劳动过程的一定的技术性质,按相应的比例来预付不变资

本。一定的化学过程固然需要蒸馏器及其他容器,但这并不妨碍

我们在分析时把蒸馏器抽去。如果仅仅就价值创造和价值变化本

身进行考察,也就是说,进行纯粹的考察,那末生产资料,这些

不变资本的物质形态,就只是提供一种物质,使流动的、形成价

值的力得以固定在上面。因此,这种物质的性质如何是没有关系

的,无论它是棉花还是铁都一样。这种物质的价值如何也是没有

关系的。它只须有足够的量,以便能吸收生产过程中要消耗的劳

动量。只要有了足够的量,不管它的价值提高或是降低,或者象

土地和大海那样没有价值,都不会影响价值创造和价值变化的过

程。(27)

这样,我们先假定不变资本部分等于零。于是,预付资本就

从c+v简化为v,产品价值c+v+m就简化为价值产品v+m。假

定价值产品=180镑,代表整个生产过程期间流动的劳动,那我们

从中扣除90镑可变资本的价值,就可得到90镑剩余价值。90镑

(m)这个数字在这里表示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的绝对量。剩余价值

的相对量,即可变资本价值增殖的比率,显然由剩余价值同可变

资本的比率来决定,或者用m/v来表示。在上述例子中,它是90/90=

100%。我把可变资本的这种相对的价值增殖或剩余价值的相对

量,称为剩余价值率。(28)

我们已经知道,工人在劳动过程的一段时间内,只是生产自己

劳动力的价值,就是说,只是生产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因为

他是在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状态下进行生产,所以他不是直接生

产自己的生活资料,而是在某种特殊的商品形式(如棉纱)上生产

出同他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相等的价值,或者说,同他用来购买生活

资料的货币相等的价值。他为此需用的工作日部分是大小不同的,

这取决于他每天平均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也就是取决于每天生产

这些生活资料所需要的平均劳动时间。如果工人每天的生活资料

的价值平均代表6个物化劳动小时,那末,工人要生产这个价值,

就必须平均每天劳动6小时。如果他不是为资本家劳动,而是独

立地为自己劳动,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他平均一天同样要

劳动这么多小时,才能生产出自己的劳动力的价值,从而获得维

持或不断再生产自己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但是,既然工人在生产

劳动力日价值(如3先令)的工作日部分内,只是生产资本家已

经支付(28a)的劳动力价值的等价物,就是说,只是用新创造的

价值来补偿预付的可变资本的价值,所以,这种价值的生产只是

表现为再生产。因此,我把进行这种再生产的工作日部分称为必

要劳动时间,把在这部分时间内耗费的劳动称为必要劳动。(29)

这种劳动对工人来说所以必要,是因为它不以他的劳动的社会形

式为转移。这种劳动对资本和资本世界来说所以必要,是因为工

人的经常存在是它们的基础。

劳动过程的第二段时间,工人超出必要劳动的界限做工的时

间,虽然耗费工人的劳动,耗费劳动力,但并不为工人形成任何

价值。这段时间形成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以从无生有的全部魅力

引诱着资本家。我把工作日的这部分称为剩余劳动时间,把这段

时间内耗费的劳动称为剩余劳动。把价值看作只是劳动时间的凝

结,只是物化的劳动,这对于认识价值本身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同样,

把剩余价值看作只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物化的剩余劳动,

这对于认识剩余价值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使各种社会经济形态

例如奴隶社会和雇佣劳动的社会区别开来的,只是从直接生产者

身上,劳动者身上,榨取这种剩余劳动的形式。(30)

因为可变资本的价值等于它所购买的劳动力的价值,因为这

个劳动力的价值决定工作日的必要部分,而剩余价值又由工作日

的剩余部分决定,所以从这里可以得出结论:剩余价值和可变资

本之比等于剩余劳动和必要劳动之比,或者说,剩余价值率m/v=

剩余劳动/必要劳动。这两个比率把同一种关系表示在不同的形式上:一种是

物化劳动的形式,另一种是流动劳动的形式。

因此,剩余价值率是劳动力受资本剥削的程度或工人受资本

家剥削的程度的准确表现。(30a)

按照我们的假定,产品的价值=410镑+90镑+90镑,预付

资本=500镑。因为剩余价值=90,预付资本=500,所以按照通

常的计算方法,人们就说:剩余价值率(人们把它同利润率混为

一谈)=18%。这样低的比率是会使凯里先生及其他调和论者感

动的。但实际上剩余价值率不是=m/C或m/c+v,而是=m/v,也就是说,

不是90/500,而是90/90=100%,比表面的剥削程度的5倍还要多。在这

里,虽然我们不知道工作日的绝对量,不知道劳动过程的期间

(日、周等等),也不知道90镑可变资本同时推动的工人人数,但

剩余价值率m/v由于可以转化为剩余劳动/必要劳动,从而精确地向我们表明

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比率。这个比率为100%。因此,工人是

半天为自己劳动,半天为资本家劳动。

这样,计算剩余价值率的方法可以简述如下:我们把全部产

品价值拿来,使其中只是再现的不变资本价值等于零。余下的价

值额就是在商品形成过程中实际生产出来的唯一的价值产品。如

果剩余价值已定,我们从这个价值产品中减去剩余价值,就可得

出可变资本。如果可变资本已定,我们从这个价值产品中减去可

变资本,就可得出剩余价值。如果这二者已定,那就只须进行最

后的运算,计算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率m/v。

这种方法虽然很简单,但它所依据的看法对读者并不习惯。看

来,举几个例子使读者熟悉一下是适当的。

我们先举一家纺纱厂的例子,该厂拥有10000个走锭精纺纱

锭,用美国棉花纺32支纱,每个纱锭一周生产1磅棉纱。飞花占

6%。因此,每周有10600磅棉花被加工成10000磅棉纱和600磅

飞花。1871年4月,这种棉花每磅花费73

4便士,因此10600磅

棉花约为342镑。10000个纱锭(包括粗纺机和蒸汽机在内),按

每个花费1镑计算,共为10000镑。它们的损耗率是10%=1000

镑,或每周20镑。厂房的租金是300镑,或每周6镑。煤每周11

吨(1小时1马力用煤4磅,1周60小时100马力(按示功器)的

用煤量,外加房屋取暖用煤),每吨按8先令6便士计算,每周约

花费4 1/2镑,煤气每周1镑,机油每周4 1/2镑,因此,以上所有的

辅助材料每周共需10镑。总之,不变价值部分每周是378镑。工

资每周是52镑。棉纱的价格是每磅12 1/4便士,或10000磅=510

镑,因此剩余价值是510镑-430镑=80镑。我们使不变价值部

分378镑=0,因为它在每周的价值形成中不起作用。这样,每周的价值

产品132镑=52镑+80镑。因此,剩余价值率=80/52=153 11/13%。在

10小时的平均工作日内,必要劳动=331/33小时,剩余劳动=62/33小

时。(31)

杰科布曾为1815年做过如下的计算,他假定每夸特小麦的

价格是80先令,每英亩平均收小麦22蒲式耳,所以从每英亩得

到的是11镑。这个计算预先把不同的项目互相抵销了,因而很不

完备,但对我们来说已经足够用了。

每英亩的价值生产

种子(小麦) 1镑 9先令……

肥料 2镑 10先令………………

工资 镑10先令………………

什一税、地方税和国税 1镑1先令…

地租1镑8先令………………………

租地农场主的利润和利息 1镑2先令…

总计7镑 9先令………………总计3镑11先令………………………

在这里(我们始终假定产品的价格=它的价值),剩余价值是

分为利润、利息、什一税等等不同项目的。这些项目与我们无关。

我们把它们加在一起,就得到剩余价值3镑11先令。我们把买种

子和肥料的3镑19先令作为不变资本部分,使它等于零。预付的

可变资本就是3镑10先令,代替它而被生产出来的新价值是

3镑10先令+3镑11先令。这样,m/v=3镑11先令

3镑10先令,在100%以上。

工人用他的工作日的一半以上生产剩余价值,这些剩余价值被各

种人用各种借口瓜分掉。(31a)

2.产品价值在产品相应部分上的表现

现在我们再回头谈谈资本家是怎样把货币转化为资本的那个

例子。他的纺纱工人的必要劳动是6小时,剩余劳动也是6小时,

因此劳动力的剥削程度是100%。

一个十二小时工作日的产品是20磅棉纱,价值30先令。这些

棉纱价值至少有8/10(24先令)是由已消耗的生产资料的只是再现

的价值(20磅棉花20先令,纱锭等等4先令)构成的,或者说,是

由不变资本构成的。其余的2/10是在纺纱过程中产生的6先令新价

值,其中一半补偿预付的劳动力的日价值或可变资本,另一半形成

3先令剩余价值。可见,这20磅棉纱的总价值是依下列方式构成的:

30先令棉纱价值=24先令+3先令+3先令

因为这个总价值表现在总产品20磅棉纱上,所以各个不同的

价值要素也必定可以表现在产品的相应部分上。

如果说30先令的棉纱价值存在于20磅棉纱中,那末,这个价

值的8/10或其不变部分24先令,就存在于8/10的产品或16磅棉纱中。

在这当中,13 1/3磅棉纱代表原料的价值,即纺掉的棉花的价值20先令,2/2

3磅棉纱代表已消耗的辅助材料和劳动资料纱锭等等的价值4先令。

因此,13 1/3磅棉纱代表总产品20磅棉纱中纺掉的全部棉花,

即总产品的原料,此外再也不代表别的东西。虽然13 1/3磅棉纱中

只包含价值13 1/3先令的13 1/3磅棉花,但它们的追加价值6 2/3先令

形成其余6 2/3磅棉纱中纺掉的棉花的等价物。结果好象其

余的6 2/3磅棉纱被抽掉了棉花,而总产品中的全部棉花都塞到13 1/3磅棉

纱中了。另一方面,在这13 1/3磅棉纱中,现在既不包含已消耗的

辅助材料和劳动资料的价值的任何一个原子,也不包含纺纱过程

中创造的新价值的任何一个原子。

同样,剩下的包含不变资本余额(=4先令)的2 2/3磅棉纱,只

是代表总产品20磅棉纱中所用掉的辅助材料和劳动资料的价值。

因此,8/10的产品或16磅棉纱,虽然从物体来看,从作为使用

价值棉纱来看,它们同产品的其余部分一样,也是纺纱劳动的创

造物,但从我们在这里所讲的意义上来看,它们并不包含纺纱劳

动,并不包含在纺纱过程本身中吸收的劳动。好象它们没有经过

纺就变成了棉纱,好象它们的棉纱形态纯粹是骗人的。其实,当

资本家按24先令把这些棉纱卖出,又用这24先令买回生产资料

时就会表明,这16磅棉纱不过是化了装的棉花、纱锭、煤炭等等。

反之,其余2/10的产品或4磅棉纱,现在只是代表12小时纺纱

过程中生产的6先令新价值。其中包含的已用掉的原料和劳动资

料的价值已经被剔除了,同前16磅棉纱合并在一起了。体现在20

磅棉纱中的纺纱劳动都集中在2/10的产品上。好象这4磅棉纱是纺

纱工人用空气纺成的,好象所用的棉花和纱锭是未经人类加工而

天然存在的,因而不会把任何价值加到产品中去。

这4磅棉纱包含一天纺纱过程所生产的全部价值产品,其中

2磅棉纱只代表已用掉的劳动力的补偿价值,即3先令可变资本,

其余2磅棉纱则只代表3先令剩余价值。

因为纺纱工人的12个劳动小时物化在6先令中,所以在30

先令的棉纱价值中就物化着60个劳动小时。它们存在于20磅棉

纱内,其中8/10或16磅棉纱是纺纱过程以前的48个劳动小时的化

身,也就是物化在棉纱的生产资料中的劳动的化身,而2/10或4磅

棉纱则是纺纱过程本身中消耗的12个劳动小时的化身。

前面我们已经看到,棉纱的价值等于棉纱生产中创造的新价

值加棉纱的生产资料中原先已有的价值之和。现在我们又看到,产

品价值在职能上或在概念上不同的组成部分,怎样能够表现在产

品本身的相应部分上。

我们把产品——生产过程的结果——分成几个量。一个量只

代表生产资料中包含的劳动,或不变资本部分。另一个量只代表

生产过程中加进的必要劳动,或可变资本部分。最后一个量的产

品只代表同一过程中加进的剩余劳动,或剩余价值。这种划分很

简单,但又很重要,这一点在以后把它应用到复杂的尚未解决的

问题上时就可以看出。

上面我们把总产品当作一个十二小时工作日的完成结果来考

察。但是我们还可以伴随总产品的产生过程来看,仍然把各个部

分产品当作职能上不同的各个产品部分。

纺纱工人12小时生产20磅棉纱,因此1小时生产1 2/3磅,8

小时生产13 1/3磅,也就是生产一个部分产品,其价值等于整个工

作日纺掉的棉花的总价值。同样,往后的1小时36分生产的部分

产品=22

3磅棉纱,因而代表12个劳动小时所用掉的劳动资料的

价值。再往后的1小时12分,纺纱工人生产2磅棉纱=3先令,这

部分产品价值等于他在6小时必要劳动中所创造的全部价值产

品。最后的6/5小时,他又生产2磅棉纱,其价值等于他半天剩余

劳动所生产的剩余价值。这是英国工厂主日常应用的计算方法,例

如他会说,他在最初8小时或2/3的工作日中把棉花赚回来,如此

等等。我们知道,这个公式是正确的,其实它就是上面的第一个

公式,不过把现成产品的各部分同时并存的空间变成了它们依次

出现的时间。但是,伴随这个公式也可能产生极野蛮的想法,特

别是在那些实际上关心价值的增殖过程,但在理论上又有意曲解

这一过程的头脑中会产生这种想法。例如这些人可能这样想:我

们的纺纱工人在他的工作日的最初8小时是生产或补偿棉花的价

值,往后的1小时36分是生产或补偿已消耗的劳动资料的价值,

再往后的1小时12分是生产或补偿工资的价值,而只有那非常著

名的“最后一小时”才是献给工厂主生产剩余价值的。这样一来,

纺纱工人就得创造双重奇迹:一方面,他在用棉花、纱锭、蒸汽

机、煤炭、机油等等纺纱的时候同时又生产这些东西;另一方面,

他把一个有一定强度的工作日变成五个这样的工作日。就我们的

例子来说,生产原料和劳动资料需要24/6=4个十二小时工作日,而

把它们变成棉纱还需要1个十二小时工作日。掠夺的贪欲相信这

种奇迹,并且总是找得到发空论的献媚者来证明这种奇迹,下面

这个历史上著名的例子就说明了这一点。

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

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

值,是资本家阶级不付任何等价物就占有的价值额的一

般形式。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创立的。这一理论主要包

括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或转

化等理论。

马克思科学地揭示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关键在

于把“劳动力”与“劳动”区分开来,并且依据价值规律阐

明了劳动力这个商品的特殊性质。资本家购买到劳动力

这一特殊商品后,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工人在

生产过程中,不仅能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并且能创造

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实现了价值增殖,这样

资本家才有利可图。于是,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性质也就昭

然若揭了,剩余价值无非是由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

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

马克思在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之后,又考

察了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马克思根据他创立的劳动二

重性学说,从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征入手,揭示了

资本主义生产也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工人用具体劳动创

造使用价值,即劳动过程;另一方面,工人的抽象劳动形

成价值和剩余价值,即价值增殖过程。从而得出了资本主

义生产过程既是劳动过程也是价值增殖过程的科学论

断。进而通过对劳动过程中不同要素的不同作用的分析,

又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用于购买生产资

料即原料、辅助材料、劳动资料的那部分资本,经过生产

过程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因而称之为不变资本。用于

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改变了自己的

价值量,因此叫可变资本。由于代替可变资本进入生产过

程的劳动力,以其具体的有用劳动创造出有用产品,把在

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同时由于支出了抽象劳动,它再生产出自身的等价物和

一个超过这个等价物而形成的余额即剩余价值。资本自

身内部的这种区别,反映了不同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

程中的不同作用,突出了可变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

中的特殊作用。科学地阐明了这个问题之后,才有可能考

察剩余价值的相对量——剩余价值率,即剩余价值与可

变资本之比,或称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之比,揭示了劳动

力受资本的剥削程度或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的程度。剩余

价值率就是资本榨取工人血汗的测量器。

紧接着马克思又深入地考察了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

基本形式。他指出,工作日就是资本家消费他所购买到的

劳动力的一日劳动时间,它由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

时间或者说由工人生产他的劳动力的补偿价值和生产剩

余价值的时间所构成。补偿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

相对来说是一个一定量,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则是一

个可变量。工作日虽然不是固定的量,但它的变动并非漫

无边际,它只能在一定的界限内变动。这就是说,工作日

的长短是有界限的,它的最低限度不能和必要劳动时间

相等。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必要劳动始终是工人

的工作日的一部分,而绝不能是它的全部,否则资本主义

也就不会存在了。因此,资本家总是千方百计地延长工作

日,以便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同时,工作日的长度也有

其最高限度,那就是还有生理和道德的界限,超过这个界

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也就无以为继了。资本追逐剩余价

值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一旦资本获取更多的剩余劳动的

欲望不能由工人的过度劳动,即不能在必要劳动时间之

外依靠绝对延长工作日而得到时,或者说不能通过绝对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得到满足时,资本家就会在既定的

工作日,想方设法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以满足其贪婪的欲

望。马克思指出:“我把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改

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产的剩余价

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

350页)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是降低劳动力的价值,而要

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就必须提高工业部门的生产力或社

会劳动生产率。马克思考察了产业革命的全过程,把资本

主义生产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

器大工业的生产。他指出,正是榨取剩余价值的原始推动

力,资本主义生产才一步步进到大机器生产阶段,从而为

资本主义制度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使资本主义制度最

后战胜封建制度而居于统治地位;同时,资本家也借助于

机器加强了对工人的剥削和奴役,使工人真正成为机器

的附属物。马克思抽象地考察了资本家对工人加强剥削

的两种方法,这种科学的抽象,大体与资本主义生产发展

的历史进程相一致。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初期,它还

没有创造出相应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得不靠手工工艺的

生产方法,资本家要加强剩余价值的生产,就只能采取比

较原始的剥削手段——延长工作日,即靠绝对延长劳动

时间以加强剩余价值的生产。随着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

的产生和发展,手工劳动逐步被取代,资本家便主要采取

加强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依靠技术进步和加强劳动管理,从而在一定的工作日时

间内,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即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以相对

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关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这两种

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的关系,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

本体系的一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的起点。而相对

剩余价值是以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前提的,这种

剥削方法更隐蔽、更巧妙、更具有资本主义特征。绝对剩

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并不是绝对地按照不

同的历史时期而截然分开的。因为一方面,两种生产剩余

价值的方法是统一的,延长工作日正是大工业的特有产

物。并且相对剩余价值也是绝对的,它以工作日的绝对延

长到超过工人本身生存所必需的劳动时间以上为前提

的。从另一方面来看,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也是相对的,它

以劳动生产率提高到能够把必要劳动时间限制为工作日

的一个部分为前提。从表面上看,资本主义生产剩余价值

的两种方法是看不出来的。

剩余价值生产出来后,还要在资本家间进行分配。剩

余价值的分配理论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

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利润和剩

余价值是一回事,利润掩盖着剩余价值。因为剩余价值只

同可变资本有关,利润则表现为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的

比例。这也就使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转化为

利润率了。随之而来的是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也转

化为生产价格,其结果,利润的真正性质和起源就完全被

掩盖起来,价值决定的基础也被掩盖起来。

马克思在揭示了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规律的基础

上,进一步探讨了利润的分割问题。由于商品资本独立化

为商业资本,所以作为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的利润便分割

为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这种形式的分割是受平均利润

率支配的。作为职能资本家,由于借用货币资本而以报酬

形式支付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利润则表现为利息。马

克思在阐明了利润的分割之后,还考察了资本主义在农

业中的发展和地租问题。他指出,资本主义地租不过是租

佃资本家交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

价值,体现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共同剥削农业工人

的关系。马克思揭露批判了“资本——利润、土地——地

租、劳动——工资”这样所谓的“三位一体”公式,指出这

是现实社会经济关系的异化,是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转

化表现形式。从而马克思完成了他的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是马克思在人类科学史上的

一个伟大发现,是马克思划时代的伟大功绩。马克思发现

了剩余价值的源泉,揭开了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剥削的

秘密,阐明了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运动规律,指

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恩格

斯、列宁都曾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给予很高评价,指出

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从此开始,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剩

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这么高深的问题,让大学老师来答吧.我是形象理解.

就像一个公司,资本就是有钱运作,土地就是有地方让其存在,没有人的话有钱有地也没用. 每样东西都有其价格.而资本,土地,劳动,各自对应的就是利息,地租,工资.

资本的流通公式是:货币-商品—货币,即G—W—G’(G’=G+dG,其中dG代表价值的增值额)。钱在产出产品之后,再得到更多的钱,按着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买或卖,剥削关系.(中间的价值得到增值)

因为,工人在劳动时间内如创造性100元的价值,是不可能拿到100元的工资的!只能拿到期60左右,其他的,都在老板(资本家)手中.

其实,现在我们国家也是一个样子.也不对,我们国家还处于原始的资本积累阶段!!

第三题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1)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2)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3)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全过程。

我可以回答第三题, 因为资本主义家们 是靠榨取劳动者的剩余价值为目的,资本主义家的利益就在于此,所以这个规律` 就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1867年,德国的马克思出版了《资本论》。马克思认为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他一天创造的价值同他每天的消耗全然不同。雇佣工人每天除了补偿自身劳动力价值以外,还必须额外工作若干小时,马克思称为“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称为“剩余价值”。

工人赚企业的钱,企业赚消费者的钱,产品的价格越高,赚得越多。剩余价值理论既不合乎逻辑,也不符合实际。

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

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

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

值,是资本家阶级不付任何等价物就占有的价值额的一

般形式。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创立的。这一理论主要包

括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或转

化等理论。

马克思科学地揭示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关键在

于把“劳动力”与“劳动”区分开来,并且依据价值规律阐

明了劳动力这个商品的特殊性质。资本家购买到劳动力

这一特殊商品后,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工人在

生产过程中,不仅能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并且能创造

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实现了价值增殖,这样

资本家才有利可图。于是,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性质也就昭

然若揭了,剩余价值无非是由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

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

马克思在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之后,又考

察了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马克思根据他创立的劳动二

重性学说,从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征入手,揭示了

资本主义生产也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工人用具体劳动创

造使用价值,即劳动过程;另一方面,工人的抽象劳动形

成价值和剩余价值,即价值增殖过程。从而得出了资本主

义生产过程既是劳动过程也是价值增殖过程的科学论

断。进而通过对劳动过程中不同要素的不同作用的分析,

又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用于购买生产资

料即原料、辅助材料、劳动资料的那部分资本,经过生产

过程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因而称之为不变资本。用于

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改变了自己的

价值量,因此叫可变资本。由于代替可变资本进入生产过

程的劳动力,以其具体的有用劳动创造出有用产品,把在

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同时由于支出了抽象劳动,它再生产出自身的等价物和

一个超过这个等价物而形成的余额即剩余价值。资本自

身内部的这种区别,反映了不同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

程中的不同作用,突出了可变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

中的特殊作用。科学地阐明了这个问题之后,才有可能考

察剩余价值的相对量——剩余价值率,即剩余价值与可

变资本之比,或称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之比,揭示了劳动

力受资本的剥削程度或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的程度。剩余

价值率就是资本榨取工人血汗的测量器。

紧接着马克思又深入地考察了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

基本形式。他指出,工作日就是资本家消费他所购买到的

劳动力的一日劳动时间,它由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

时间或者说由工人生产他的劳动力的补偿价值和生产剩

余价值的时间所构成。补偿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

相对来说是一个一定量,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则是一

个可变量。工作日虽然不是固定的量,但它的变动并非漫

无边际,它只能在一定的界限内变动。这就是说,工作日

的长短是有界限的,它的最低限度不能和必要劳动时间

相等。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必要劳动始终是工人

的工作日的一部分,而绝不能是它的全部,否则资本主义

也就不会存在了。因此,资本家总是千方百计地延长工作

日,以便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同时,工作日的长度也有

其最高限度,那就是还有生理和道德的界限,超过这个界

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也就无以为继了。资本追逐剩余价

值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一旦资本获取更多的剩余劳动的

欲望不能由工人的过度劳动,即不能在必要劳动时间之

外依靠绝对延长工作日而得到时,或者说不能通过绝对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得到满足时,资本家就会在既定的

工作日,想方设法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以满足其贪婪的欲

望。马克思指出:“我把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改

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产的剩余价

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

350页)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是降低劳动力的价值,而要

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就必须提高工业部门的生产力或社

会劳动生产率。马克思考察了产业革命的全过程,把资本

主义生产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

器大工业的生产。他指出,正是榨取剩余价值的原始推动

力,资本主义生产才一步步进到大机器生产阶段,从而为

资本主义制度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使资本主义制度最

后战胜封建制度而居于统治地位;同时,资本家也借助于

机器加强了对工人的剥削和奴役,使工人真正成为机器

的附属物。马克思抽象地考察了资本家对工人加强剥削

的两种方法,这种科学的抽象,大体与资本主义生产发展

的历史进程相一致。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初期,它还

没有创造出相应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得不靠手工工艺的

生产方法,资本家要加强剩余价值的生产,就只能采取比

较原始的剥削手段——延长工作日,即靠绝对延长劳动

时间以加强剩余价值的生产。随着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

的产生和发展,手工劳动逐步被取代,资本家便主要采取

加强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依靠技术进步和加强劳动管理,从而在一定的工作日时

间内,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即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以相对

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关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这两种

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的关系,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

本体系的一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的起点。而相对

剩余价值是以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前提的,这种

剥削方法更隐蔽、更巧妙、更具有资本主义特征。绝对剩

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并不是绝对地按照不

同的历史时期而截然分开的。因为一方面,两种生产剩余

价值的方法是统一的,延长工作日正是大工业的特有产

物。并且相对剩余价值也是绝对的,它以工作日的绝对延

长到超过工人本身生存所必需的劳动时间以上为前提

的。从另一方面来看,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也是相对的,它

以劳动生产率提高到能够把必要劳动时间限制为工作日

的一个部分为前提。从表面上看,资本主义生产剩余价值

的两种方法是看不出来的。

剩余价值生产出来后,还要在资本家间进行分配。剩

余价值的分配理论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

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利润和剩

余价值是一回事,利润掩盖着剩余价值。因为剩余价值只

同可变资本有关,利润则表现为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的

比例。这也就使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转化为

利润率了。随之而来的是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也转

化为生产价格,其结果,利润的真正性质和起源就完全被

掩盖起来,价值决定的基础也被掩盖起来。

马克思在揭示了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规律的基础

上,进一步探讨了利润的分割问题。由于商品资本独立化

为商业资本,所以作为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的利润便分割

为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这种形式的分割是受平均利润

率支配的。作为职能资本家,由于借用货币资本而以报酬

形式支付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利润则表现为利息。马

克思在阐明了利润的分割之后,还考察了资本主义在农

业中的发展和地租问题。他指出,资本主义地租不过是租

佃资本家交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

价值,体现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共同剥削农业工人

的关系。马克思揭露批判了“资本——利润、土地——地

租、劳动——工资”这样所谓的“三位一体”公式,指出这

是现实社会经济关系的异化,是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转

化表现形式。从而马克思完成了他的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是马克思在人类科学史上的

一个伟大发现,是马克思划时代的伟大功绩。马克思发现

了剩余价值的源泉,揭开了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剥削的

秘密,阐明了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运动规律,指

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恩格

斯、列宁都曾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给予很高评价,指出

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从此开始,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剩

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德国社会学家卡尔·马克思的这部著作系统地分析了17世纪中叶以来经济学家关于剩余价值的理论。马克思的分析是从评论18世纪中叶英国的J.斯图亚特的观点开始的。马克思认为重商主义者最早在利润形式上考察了“剩余价值”,而“斯图亚特是货币主义和重商主义体系的合理的表达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Ⅰ,第13页)。马克思在后来又补充研究了在古典政治经济学形成过程中起重大作用的W.配第、J.洛克(1632~1704)、D.诺思(1641~1691)、J.马西(?~1784)和D.休谟(1711~1776)的观点。

基本介绍 中文名 :剩余价值理论 外文名 :Surplus Value 出版时间 :2010年10月1日 作者 :卡尔·马克思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协作人 :恩格斯 剩余理论,手稿,出版经过,理论结构,理论经历,爱琳娜,俄罗斯中央,两国合编,学说史,基本内容,重农学派,重要作用,赋税原理,重要意义,地位作用,图书信息,内容简介,作者简介,图书目录, 剩余理论 手稿 德国社会学家K. 马克思 1861~1863年所写社会学手稿的一部分,《资本论》第4卷。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关于经济学说史的经典著作。 出版经过 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计画把他的社会学巨著《政治经济学批判》分作六个分册。 第一分册资本包括四篇,第一篇研究资本一般。185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只包括这一篇的前两章。 从1861年8月到1863年7月,马克思写了这一篇第三章草稿,现称为《经济学手稿(1861~1863)》。这部草稿的第一部分《资本的生产过程》共分五节,前四节阐述了马克思自己的剩余价值理论,第五节即《剩余价值理论》,“批判地”分析了剩余价值理论的历史。 理论结构 在写作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过程中,马克思重新研究了自己的经济学著作的理论结构,决定以《资本论》为总标题,把全书分为四册: ①资本的生产过程; ②资本的流通过程; ③总过程的各种形式; ④理论史。 按这个计画,1862~1863年上半年间写的《剩余价值理论》就成为《资本论》第四册(卷)的草稿。 理论经历 马克思生前没有来得及修订和出版《剩余价值理论》,所以,这部草稿就成了《资本论》第四卷的唯一草稿。马克思逝世后,他的朋友德国哲学家F.恩格斯编辑出版了《资本论》的第二卷和第三卷,但恩格斯没有实现出版《剩余价值理论》的宿愿就与世长辞了。 爱琳娜 恩格斯临终前将马克思的全部经济学手稿都交给了马克思的 *** 爱琳娜(全名正译:艾琳娜·马克思 )。后来,《剩余价值理论》草稿转交给K.考茨基。经考茨基编辑整理,于1905~1910年间分三卷出版。考茨基在出版此书时,没有按照马克思的计画,把它作为《资本论》的第四卷,而是把它作为与《资本论》并立的独立著作。 俄罗斯中央 这部著作的第二个版本是俄罗斯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编辑的《剩余价值理论》。这个版本以马克思的原稿为依据译成俄文,基本上按原稿的顺序把全书编为三册,先后于1954、1957、1961年出版。此后,又于1962~1964年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26卷Ⅰ、Ⅱ、Ⅲ出版。 两国合编 俄罗斯和德国合编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新国际版第二部分第三卷,分6册全文发表了马克思的《经济学手稿(1861~1863)》,其中,第2~4册就是《剩余价值理论》,是完全按照马克思的原稿发表的。 学说史 这部著作的第一个中译本《剩余价值学说史》是郭大力依据考茨基整理的版本翻译的,于1949年分三卷由实践出版社出版。 *** 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史达林著作编译局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2版第26卷翻译了《剩余价值理论》,于1972~1974年出版。 基本内容 重农学派 马克思考察了18世纪中期以F.魁奈为代表的法国重农学派对剩余价值的来源问题的论述。重农学派认为社会财富不是在流通领域,而是在农业生产部门中创造的。这样,他们在政治经济学史上就第一次把关于剩余价值起源的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了直接生产领域,为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奠定了基础。重农学派还研究了资本在劳动过程中藉以存在的物质要素及其构成,研究了资本在流通过程中所采取的形式以及资本流通过程同社会再生产过程之间的联系。马克思高度评价重农学派的这些重大贡献,称他们为“现代政治经济学的真正鼻祖”,把魁奈在《经济表》中对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分析,誉为当时政治经济学“所提出的一切思想中最有天才的思想”(同前,第26卷Ⅰ,第15、366页)。但是,重农学派混淆了价值和使用价值,并在使用价值形态上研究“纯产品”来源及生产,因此认为只有农业才是唯一的生产部门,而地租则是剩余价值的真正形式。法国重农学派的另一个重要代表A.-R.-J.杜尔哥一方面把地租(剩余价值)解释为对别人劳动的占有,另一方面又把它说成是“自然的赐予”。 剩余价值理论 重要作用 马克思指出,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A.斯密对古典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他那里,“政治经济学已发展为某种整体,它所包括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同前,第26卷Ⅱ,第181页)。斯密第一次把价值归结为一般社会劳动,并从这一观点出发,把利润和地租看成是对工人所创造出来的价值的扣除,被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无偿地占有。这说明他已认识到了剩余价值的真正起源。不过,在斯密的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中有正确见解。由于斯密不能区分“劳动和劳动力”,因而无法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说明“利润如何从劳动与资本的交换中产生出来”,他又提出了价值由收入决定,即工资、利润、地租三种收入是价值的源泉,把利润和地租解释为对资本和土地的自然报酬。他还提出了社会年总产品的价值是由工资、利润、地租构成的错误教条。此外,马克思还研究了斯密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理论。斯密指出,同资本相交换的劳动是生产劳动,同收入相交换的劳动是非生产劳动。斯密又用是否生产物质产品来区分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 赋税原理 在本书中,马克思详细地分析了D.李嘉图的主要经济学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对李嘉图的地租理论、费用价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利润理论,以及积累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李嘉图抛弃了斯密价值理论中自相矛盾的解释,对价值决定于劳动时间这一规定作了透彻的表述和发挥,并在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论述了工资和利润的关系以及利润和地租的对立,“揭示并说明了社会阶层之间的经济对立,……这样一来,在政治经济学中,历史斗争和历史发展过程的根源被抓住了,并且被揭示出来了”(同前,第26卷Ⅱ,第183页)。李嘉图十分重视对地租问题的研究,并正确地把地租理论同劳动价值理论联系起来。但是,他错误地把级差地租的产生同所谓“土地收益递减规律”联系在一起,而且还认为不存在绝对地租。李嘉图否认绝对地租的存在,其根本原因是把生产价格与价值混同起来。他没有对利润向平均利润的转化、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化做出正确的说明,也没有在价值规律基础上说明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这个事实。马克思在详细地分析了李嘉图地租理论上的错误观点的同时,还批评了德国经济学家J.K.洛贝尔图斯-亚格措夫(1805~1875)的新地租理论,并且批评了李嘉图用土地收益递减规律来说明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的错误,以及否认市场经济必然发生普遍生产过剩危机的错误。 马克思考察了19世纪30~50年代实证主义经济学的出现、古典经济学瓦解的历史过程,揭示了实证主义经济学的科学性。 马克思首先批判了英国经济学家T.R.马尔萨斯的经济学理论。马尔萨斯认识到李嘉图由于无法正确说明劳动与资本的交换与价值规律的矛盾、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与价值规律的矛盾所造成的混乱,抨击并推翻李嘉图的劳动价值理论。商品的价值由商品所能支配或交换到的劳动量决定,而利润则来自于商品交换。为了实现利润,必须有不是卖者的买者,也就是必须有土地所有者、年金领取者、牧师以及他们的家仆、侍从等一切非生产的消费者。马克思认为,马尔萨斯的价值理论,是“公开为土地所有者及贵族的利益辩护的”。 马克思还分析了R.托伦斯(1780~1864)、J.密尔、J.R.麦克库洛赫、S.贝利(1791~1870)、J.S.密尔等人的理论,深刻地揭示了古典经济学派瓦解和实证主义经济学派形成、发展的过程。马克思认为,李嘉图学派的解体“是在这样两点上:(1)资本和劳动之间按照价值规律交换。 (2)一般利润率的形成。把剩余价值和利润等同起来。不理解价值和费用价格的关系”(同前,第26卷Ⅲ,第259页)。 在古典经济学瓦解和实证主义经济学形成的历史时期内,还出现了一些从左翼立场出发,以李嘉图学说作为依据,批判现代化生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如英国经济学家P.雷文斯通(?~1830)、T.霍吉斯金(1787~1869)等人。他们利用李嘉图的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论证企业经营者对劳工阶层的“剥削”,论证现代化生产的不合理。马克思肯定了他们理论中的基本论点,同时也认为,他们并没有克服李嘉图学说中的混乱。这个时期,虽然古典经济学已处在瓦解过程中,但仍有几位经济学家在某些论点上发展了古典经济学。马克思分析了英国经济学家G.拉姆赛(1800~1871)和R.琼斯(1790~1855)、瑞士经济学家 A.-E.舍尔比利埃(1797~1869)的著作,认为他们在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问题上、在分析资本有机构成作用问题上做出了一定贡献。 重要意义 马克思围绕经济学市场经济部分的核心问题即剩余价值理论,系统地研究了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50年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史,详细地分析了经济学各派的理论观点,肯定了他们在科学理论上的贡献,批评了他们的谬误,评价了他们在经济学说史上的地位,阐明了经济学的科学化过程,揭示了实证主义经济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理论基础。《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论》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有关经济学史的经典著作。马克思分析经济学说史所运用的方法论,以及评价各个学派、各个代表人物的原则和依据,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剩余价值理论》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的重要文献。对经济学家的剩余价值理论的分析,促进了马克思自己的经济理论的发展。马克思在研究斯密和魁奈的理论时,建立了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关于生产劳动的理论;在研究李嘉图学说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了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绝对地租理论和生产过剩危机理论。 地位作用 剩余价值在社会生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是衡量社会生产力水平高低,人生价值大小及国家财力强弱的重要标尺。 第一、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是衡量社会生产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尺 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成正比。社会生产力水平越低,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便越少;而社会生产力水平越高,则劳动者创造的剩余 价值便越多。故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是衡量社会生产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尺。 以农业生产为例,一个劳动力一年的产出,原始社会,养活自己及家人尚感吃 力;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产出虽有所提高,也不过除养活自己及家人外还能多养活几个而已;而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因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其产出养活几十、几百 人也不成问题,现代已开发国家,百分之几的农业人口便能满足全国人口的粮食供应,便是明证。在这里,农业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不断增长便标志著农业生产力 的不断发展,由其数量的多少便可判明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什么水平。 第二、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是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重要标尺 什么是人生价值?对其具体解释虽纷纭不一,但人的贡献大、影响显,则人生价值便大,却是人人都同意的观点。而人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价值越多,则贡献便越大, 影响便越显著,故人生价值便也越大;相反,如人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价值越少,则贡献便越小,影响便越轻微,故人生价值也越小,如不能为社会创造任何剩余价值,则人生便毫无价值。这样,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便成了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重要标尺。 各类人中,正常人都能创造价值,但痴呆人、植物人却不能,故其不但不能创造剩余价值,反而需要靠他人供养而生活,因而其人生不仅可以说毫无价值,甚至可以说是“负价值”。正常人虽都能创造价值,但某些人,如历史上 的一些贵族、奴隶主、土地使用者及现代社会的一些纯粹“食利者”却不去创造,自己却过著奢侈豪华的生活,因其不但没为社会创造剩余价值,反而消耗社会的剩余价 值,故其人生也不仅毫无价值,而且为“负价值”,与痴呆人、植物人一样,纯粹为社会的附赘悬疣。 创造价值的正常人,其创造的总价值包括自用价值和剩余价值两部分,人创造的总价值多,剩余价值自然也多,在价值总量一定的情况下,自用价值多则剩余价值少,自用价值少则剩余价值多,二者成反比关系,人生价值的大 小便也随剩余价值的多少一同变化。如,魏徵、包公、海瑞等历史上的仁人志士及焦裕禄、孔繁森、周总理等大批人员,公而忘私,先人后己,为社会作出巨大贡献,自己及家人生活却非常俭约,其自用价值非常少而剩余价值非常多,故其人生便很有价值,倍受人称颂、敬仰;而和珅、胡长清、成克杰等贪官污吏,损公肥私,虽说自己也创造价值,但因其通过贪污受贿把其创造的价值变为自用价值,剩余价值的量便很小,甚至成为负数,故其人生便毫无价值,被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被人唾骂。 有的国家机关、文教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因摆脱不了传统教条的束缚,认为只有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才创造剩余价值,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 动者并不创造剩余价值。故强烈反对笔者的这一观点,认为他们自己没有创造剩余价值,按笔者的观点,他们的人生便没有价值,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其实他们没有理解,价值不过是表示有用性,即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的范畴。任何人创造了社会需要的东西就都创造了价值,创造的价值不光能满足自己及家庭的需要,还能满足其他人的需要,就都创造了价值,绝非因你不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就没有创造价值、剩余价值。国家机关、文教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其工作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其效益远大于自己所需,远多于社会为自己支付的各类工资总额,怎么能说自己没有创造剩余价值? 第三、劳动者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量是衡量国家财力强弱的重要标尺 如何衡量国家财力(注意:这里指国家财力,而非指综合国力)的强弱?目前,往往是用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收人来衡量,这远不如用劳动者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量衡量准确。这是因为: 国民生产总值虽确实与国家财力强弱密切相关,但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国家的大小,国家很大(如旧中国),即使经济落后,国民生产总值也会相当多,但因国民消费量也大,国家财力实际十分弱小,根本办不成什么大事。 人均国民收入虽可准确反映国民的富裕程度,但如国家太小,即使人均国民收入很高,国家财力也不可能太强,办不成什么大事,仍会受制于人。如1990年海湾战争时,科威特虽人均国民收入很高,十分富有,但因是个弹丸小国, 故国家财力并不强,无力抵挡人均国民收入比自己低得多的伊拉克的侵略而一度亡国。 而剩余价值总量实为国民生产总值减去国民消费总量所得之差,可准确反映国家掌握及可以调度的财富数量,可准确衡量国家财力的强弱。 综上所述,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剩余价值”概念的准确解释,便可使这一概念的理论价值大大提高,不仅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而且适用于其他社会,可解释、解决经济问题,而且可解释、解决人生、社会等一系列问题。 图书信息 书 名:剩余价值理论 作者:马克思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10月1日 ISBN: 9787511501356 开本: 16开 定价: 65.00元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学说史的经典著作·剩余价值理论(缩编典藏图本)》内容简介:《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阅读前人著述留下的读书笔记和思考提纲。其中必有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整体思考和逻辑架构。可以想见,在第四卷尚未问世抑或人们根本不知道还有第四卷的一个世纪之前,单凭第一卷所形成的解释框絮,怎么能够解释清楚或真正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呢? 《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的重要文献。 剩余价值理论被认为是马克思的“最伟大的”两个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经济理论的基石和核心。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基本理论根据,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在批判地继承古典终济学的研究成果和他所创立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考察和研究逐步建立起来的。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世纪40年代的萌芽阶段;19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基本形成阶段:19世纪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的全面确立阶段。俄罗斯的列宁高度评价说:“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作者简介 李善明,经济思想史学教授。1933年8月生,四川大邑人。先后在四川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从教40年。主要讲授中外经济思想史。曾兼任全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理事.四川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会长等职。已发表个人论著200余万字,主要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剩余价值理论>概说》(第1-3册)、《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学创建纪略》,以及《论政治经济学史的方法》、《论<剩余价信理论>手稿的研究起点》、《后期墨者关于价值与货币的思想》等等。 图书目录 摘编者序 总的评论 第一册 第一章 詹姆斯·斯图亚特 第二章 重农学派 第三章 亚当·斯密 第四章 关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理论 附录 历史方面:配第 附录二 资本的生产性 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 第二册 第五章 洛贝尔图斯新的地租理论(插入部分) 第六章 李嘉图和亚当·斯密的生产价格理论 (批驳部分) 第七章 李嘉图的地租理论 第八章 级差地租表及其说明 第九章 李嘉图的地租理论(结尾) 第十章 斯密的地租理论 第十一章 李嘉图的剩余价值理论 第十二章 李嘉图的利润理论 第十三章 李嘉图的积累理论 第三册 第十四章 托·罗·马尔萨斯 第十五章 李嘉图学派的解体 第十六章 以李嘉图理论为依据反对政治经济学家的 左翼反对派 第十七章 拉姆赛 附录 收入及其源泉 实证主义经济学

剩余价值理论的内容:

马克思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及其作用,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其中剩余价值的生产理论是这一理论的核心内容。这一理论认为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

资本家购买的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超过了补偿劳动力的价值,从而形成了剩余价值。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

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

(1)剩余价值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2)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3)揭示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例如资本循环周转规律,社会再生产规律,积累规律等。这些规律,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受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制约,具有了特殊的表现形式。如果撇开制度因素,则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资本主义初期主要靠剥削绝对剩余价值维持其生产和经营,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科学技术在生产中日益得到广泛的运用,特别是在二战后,在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

电子计算机,机器人的普遍应用,出现了所谓"无人车间"乃至"无人工厂",生产自动化

程度空前提高,创造剩余价值越来越依靠更高级,更复杂的总体工人,相对剩余价值更占主

导地位了.不仅如此,剩余价值的生产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方面和主要过程,从再生

产四个环节来看,直接生产过程:资本家总是力求最有效,最经济地使用劳动力,从工人身

上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交换过程:资本家一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生产剩余价值做

准备,二是销售商品,以实现剩余价值;分配过程:产业资本家首先占有剩余价值,然后在

资本家集团之间按资本瓜分剩余价值;消费过程:消费对资本家来说就是消费剩余价值,对

工人来说,就是再生产劳动力准备资本剥削的对象.正是资本家对剩余价值贪得无厌的追求,

决定了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及其灭亡的历史过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