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脑手机 >

陈冬、刘洋、蔡旭哲归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成功

忙航天员乘组到家了航天员乘组将归来

神舟十四号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全部安全返回、健康出舱,正在进行重力再适应。

陈冬、刘洋、蔡旭哲归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成功陈冬、刘洋、蔡旭哲归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成功


直播画面截图

相关

神舟十四号航天员平安凯旋营养保障团队已准备好首餐

【环球时报-环球网记者樊巍特约记者占康郑伟杰】2022年12月4日20时09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三名航天员安全顺利出舱、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成功!

此次神舟十四号乘组返回任务是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建成后的首次返回任务,也是6名航天员“太空会师”后的首次返回,还是在东风着陆场开展的首次冬季夜间返回。

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副总设计师卞韩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次返回舱搜索、航天员救援任务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是在我国已与十多个和地区签署在空间站开展空间实验项目协议后,空间应用系统首次参加东风着陆场搜索回收任务,开启了东风着陆场回收国内外客户空间应用载荷的新常态。其次是神舟十五号飞船发射和神舟十四号飞船返回间隔时间短,短时间相继执行发射段应急搜救任务和返回段搜救回收任务,需要同时做好两艘飞船相继返回的搜救任务准备,开启了东风着陆场执行搜救任务的新常态。此外,此次返回任务中,神舟十四号飞船是在寒冬季节夜间返回,这是着陆场系统时隔17年又一次在夜间执行航天员搜索救援任务,极寒和暗夜给搜救任务带来了很烦。

资料画面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受东风着陆场复杂地形地貌条件的影响,夜间执行搜索救援任务存在着发现目标难、到达着陆现场难,搜救行动风险防控要求高和突发异常情况多的难点。东风着陆场看似平坦的大戈壁,实则有高压输电线、铁丝围网以及高低不平的地面等障碍因素,对直升机夜间降落造成很大威胁。

此外,戈壁地貌以粗沙和石子为主,直升机降落时旋翼卷起的沙尘遮挡飞行员视线,直升机基本是盲降,粗砂和石子容易导致直升机故障,降落过程风险很大。此外,由于直升机飞行的快捷性,航天员搜救任务均以直升机分队为主。夜间靠目视看不到返回舱,必须借助微光、红外光学设备才能发现返回舱。

针对夜间搜索难题,东风着陆场持续技术升级,基于我国北斗导航系统的应用,优选天基、空基、地基弹道测量数据送往搜救直升机,建设了天空地一体化搜索体系。并研制了国内共口径、长焦距、柱型直升机光电吊舱,调配具有微光、红外功能的小微型光学设备在地面布阵,提升了夜间搜索发现返回舱的能力。

当神舟十四号飞船返回舱顺利返回地球家园后,迅速找到返回舱和航天员是地面搜救人员关心的事情。《环球时报》记者4日从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获悉,神舟十四号飞船返回舱在飞船着陆后,天线网络通过开关选择接通朝向地面上方的天线,确保地面的搜救人员可以通过天线网络来找到返回舱。为保证地面搜救系统及时搜索到返回地面的返回舱,返回舱上还配有自主标位设备,告诉搜救人员“我在这里”。这套标位设备以发送目标救援组织规定频率和格式的无线电设备为主。

为方便夜间寻找返回舱,飞船返回舱的“肩部”位置装有闪光灯,直升机据此能在夜间发现返回舱。当返回舱溅落在海上时,在波浪翻滚的大海里,直径3m的返回舱难以被发现,为飞机和救捞船搜索返回舱,返回舱底部装有海水染色剂。海水染色剂会缓慢释放,将附近水面染成亮绿色,持续时间可达4小时。

直播截图

此次搜索救援任务还面临零下二十多度极寒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按照以温暖的方式救援航天员的思路,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对医监医保车进行了维护,作为航天员返回地球后个“临时的家”,医监医保车可在极寒条件下可以为航天员提供温度适宜的医监医保场所,让航天员在着陆现场就能吃上热饭、喝上热水,洗上热水澡。

据了解,针对此次任务的低温暗夜环境,航天员中心试验队新研制了航天员保暖装置,增加辅助照明措施,优化了医监医保工作流程,还减少了航天员舱外暴露时间,并及时进入载体开展医监医保相关工作。

此外,营养保障团队更是精心准备了航天员返回后的首餐,从航天员个人口味喜好、膳食营养要求、返回着陆生理适应特点等方面,确保神舟十四号乘组吃得香、吃得方便、吃得科学。

延伸阅读

神十四航天员回来啦!“忙乘组”半年创造多个“首次”

自今年6月5日入驻空间站以来,三名航天员在轨任务安排饱满,可以说是空间站任务实施以来的“忙乘组”。

神舟十四号任务还创造了载人航天史上多个“首次”:

一是首次实现两个20吨级的航天器在轨交会对接;

二是首次实现空间站舱段转位;

三是航天员乘组首次进入问天、梦天实验舱,开启人太空“三居室”时代;

四是首次实现货运飞船2小时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创造了世界纪录;

五是首次利用气闸舱实施航天员出舱活动,并创造了一次飞行任务3次出舱的纪录;

六是首次使用组合机械臂支持航天员出舱活动;

七是航天员乘组首次在轨迎来货运飞船来访;

神十四到底有多牛?一起来看看。

资料画面

6月5日10时44分,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这是空间站任务转入建造阶段后的首次载人任务。

开启人太空“三居室”时代

在轨期间,神舟十四号乘组先后迎来问天、梦天实验舱,配合地面完成空间站组装建设工作,从单舱组合体飞行逐步建成三舱组合体飞行状态。

首次进驻两个实验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是空间站的两个实验舱段,发射重量均约23吨。神舟十四号航天员在轨期间,空间站首次实现两个20吨级的航天器交会对接,完成首次平面式转位。其中问天实验舱任务是空间站次在有人状态下进行交会对接。

梦天实验舱

首次在问天实验舱进行太空授课

10月12日,“天宫课堂”在问天实验舱开讲,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作为新晋“太空教师”,介绍和展示了问天实验舱的工作生活场景,并首次展示了空间站植物研究项目的科学实验作。陈冬戴上空间站内混合现实眼镜,在科学手套箱内对在太空中生长的拟南芥进行样品采集。

10月12日,在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地面主课堂,学生收看“天宫课堂”第三课。新华社

3次出舱创纪录

11月17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神舟十四号航天员蔡旭哲成功出舱的画面。新华社

神舟十二号、神舟十三号乘组分别开展了2次出舱任务,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共完成了3次出舱活动,创造了一次飞行任务3次出舱的纪录。

首次从问天实验舱气闸舱出舱。9月初,陈冬、刘洋完成他们的出舱首秀,这是空间站建造阶段的首次出舱活动,问天实验舱气闸舱首次使用,小机械臂首次辅助舱外作业。

出舱活动间隔时间短。9月17日,乘组完成第二次出舱活动,此次任务距离乘组首次出舱仅隔16天,创下航天员两次出舱活动间隔时间短纪录。

空间站“T”字构型下首次出舱。神舟十四号乘组一次出舱是空间站形成“T”字基本构型后的首次出舱任务,航天员的出舱活动范围由单舱扩展到三舱。陈冬成为首位登上组合机械臂的航天员;蔡旭哲实现首次跨舱段舱外行走,成为到达梦天实验舱舱外的航天员。

11月3日9时32分,空间站梦天实验舱顺利完成转位,标志着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视频画面

两个乘组首次“太空会师”

首次在轨“收快递”。11月12日,天舟五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并首次实现2小时快速交会对接,创下人类航天器快交会对接纪录。这是航天员首次在轨迎来货运飞船。飞船向空间站送去了神舟十五号3名航天员6个月的在轨驻留消耗品、推进剂、应用实验装置等物资。

首次迎接载人飞船来访。11月30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对接空间站组合体,航天员首次在空间站迎来载人飞船,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与神舟十五号航天员顺利“会师太空”,首次实现6名航天员同时在轨飞行。

完成首次在轨交接

12月2日晚,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与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完成载人航天首次在轨交接,神舟十五号乘组指令长费俊龙从神舟十四号乘组指令长陈冬手中接过空间站钥匙。空间站正式开启长期有人驻留模式。

在轨交接期间,6名航天员在“太空之家”是如何共同生活、合理分工的呢?一起了解一下↓

在轨生活怎么住?空间站基本构型组建完成后,“太空之家”为在太空“出”的航天员们提供了更宽敞的“三居室”。其中,天和核心舱与问天实验舱原则上分别作为撤离乘组与来访乘组生活、休息的主要场所,两舱的使用也可由两乘组协商后根据需要确定。

怎么吃?两乘组可根据空间大小选择一起进餐或分场所进餐,可分享各自食谱中安排的食品。

如何安排就寝?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两乘组在轨就寝状态,原则上同一乘组在同一舱段,也可由两乘组协商后根据需要确定。

航天员的睡眠区

怎么锻炼?如何解决个人卫生?在轨锻炼可根据锻炼项目错时灵活实施;乘组轮换期间,可同时启用天和核心舱与问天实验舱卫生区,原则上乘组根据就寝舱段就近使用。

航天员在轨锻炼

撤离乘组做什么?在两乘组正式交接前,值班职责继续由撤离乘组承担,待交接结束后,来访乘组根据值班制度开始轮流值班。

为了迎接来访乘组,撤离乘组要提前进行空间站物品整理和物资清点,为来访乘组准备日常生活物资、睡眠空间和用品等;撤离乘组还要提前进行来访乘组进驻前空间站相关状态设置,确保满足6人的资源消耗需求。

撤离乘组按照乘组飞行,完成每日工作,重点进行返回前准备。

开展水样微生物检测

神十四载人飞行任务取得成功神十四三名航天员报告感觉良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

神州15号航天员什么时候返回地面上

神州15号航天员于2023年6月底返回地面上。

据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6月12日消息,目前,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于6月底返回地面,执行神舟十六号和神舟十七号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已经选定,正在开展任务训练。

空间站已全面建成,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已从构想成为现实。目前,空间站组合体在轨稳定运行,工程全面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新阶段。

2023年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新阶段开局之年,根据任务安排,今年将组织发射天舟六号货运飞船、神舟十六号、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这是空间站全面建成、转入应用与发展新阶段后的首批飞行任务。

神州十五号飞行历程

1、发射对接

2022年11月29日23时08分,搭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约10分钟后,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成功。

2、太空会师

2022年11月30日7时33分,神舟十五号乘组费俊龙、邓清明、张陆顺利进驻空间站,与神舟十四号乘组陈冬、刘洋、蔡旭哲首次实现太空会师。随后,胜利会师的两个航天员乘组,一起在人自己的太空家园里留下了一张足以载入史册的太空合影。

3、乘组交接

从外观上神舟十四号、神舟十五号两艘飞船完全一样。在地面飞控中心,研制人员为了区分,给每艘飞船一个特定的标识符,像身份证号一样加在上行、下行的信息中,避免天地数据传输混淆,清晰高效地同时控制两艘飞船在轨工作。

以上内容参考

航天员几点返回地面

20时22分神舟十四号航天员返回地面。

北京时间2022年12月4日20时09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现场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成功。17时37分,神舟十四号三名航天员正在返回,飞船轨道舱与返回舱已分离。20时22分:神舟十四号航天员返回地面,即将出舱。20时24分:返回舱舱门打开。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于2022年6月5日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随后与天和核心舱对接形成组合体。3名航天员在轨驻留6个月期间,先后进行3次出舱活动,完成空间站舱内外设备及空间应用任务相关设施设备的安装和调试,开展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

在轨迎接2个空间站舱段、1艘载人飞船、1艘货运飞船的来访,与地面配合完成了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组装建造,与神舟十五号航天员首次完成在轨交接班,见证了货运飞船与空间站交会对接快世界纪录等众多历史性时刻,并利用任务间隙,进行了1次“天宫课堂”太空授课,以及一系列别具特色的科普教育和文化传播活动。

刘洋什么时候返回地球直播

已经返回了。在2022年12月4日,神舟十四号进行返回地球,而刘洋宇航员已经返回地球进行直播了。航天员指乘坐航天器进入太空飞行的人员,也叫宇航员。航天员有职业和非职业两类。

神舟15号三位宇航员于2022年十二月四日回到地球三位宇航员分别说了什么

12月4日晚,神舟十四号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三名航天员全部健康出舱。

航天员陈冬率先出舱。他说:“6个月忙碌而又充实的太空之旅,很有幸见证了空间站基本构型完成,我们像流星一样回到祖国的怀抱,我为伟大祖国感到骄傲!”

刘洋第二个出舱,激动地向大家挥手,她也实现了自己两上太空的梦想。“回到祖国的怀抱,很踏实、很安心;见到亲人同胞,很激动、很亲切!载人航天永远值得期待!”

航天员蔡旭哲出舱后说:“首次六个月的飞行,星河灿烂,一览无余。希望有朝一日重返太空家园。”

回到地球的是神舟十四号三名宇航员,陈冬说太空之旅忙碌又充实,我们象流星一样回到祖国怀抱。刘洋说回到祖国很亲切,很激动、很安心。蔡旭哲说希望有一日重返太空

神州14号航天员在2022年12月2日返回地球。

神州15号航天员还没回来呢。

陈冬说:“6个月忙碌而又充实的太空之旅,很有幸见证了空间站基本构型完成,我们像流星一样回到祖国的怀抱,我为伟大祖国感到骄傲!”

刘洋:“回到祖国的怀抱,很踏实、很安心;见到亲人同胞,很激动、很亲切!载人航天永远值得期待!”

蔡旭哲:“首次六个月的飞行,星河灿烂,一览无余。希望有朝一日重返太空家园。”

来源:青年报

返回地球后,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说:“感觉良好”!现场的国旗飘起来了!

神十四乘组什么时候返回

神十四乘组于2022年12月4日返回。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神舟十四号进入预定轨道,17时42分,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11月30日7时33分,神舟十四号乘组迎来神舟十五号3名航天员,完成“太空会师”。

2022年12月4日20时09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成功。

神州十四号的主要任务。

航天员乘组要完成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十余个科学实验机柜解锁、安装,还要开展多项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在轨开展三大类共24项医学实验。类是从生理上更多地认识失重环境和空间飞行对人的影响;第二类是看空间飞行对人能力的影响,研究人的能力变化特征;第三类是从机制、理论上更多地理解和认识空间环境发生变化的机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