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脑手机 >

三年级下册数学万以上的数(三年级下册数学万以上数的题)

【篇一】五一劳动节活动主题主持词

三年级下册数学万以上的数(三年级下册数学万以上数的题)三年级下册数学万以上的数(三年级下册数学万以上数的题)


“认识小数”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这对学生来说也许枯燥、乏味,又好像“冷冰冰没有情味”的内容,如何让学生感到亲近呢?下面,我就结合金老师上课之后,谈几点体会。

一,通过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新课程的理念,我体会最深的一点在于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恰当的教学情景,在最恰当的时机,选择并灵活应用恰当的教学手段。例如本课时以开学了买学习用品这个教学情景,有意的设计了单价是整数和小数,通过让学生分类来揭示课题,把课堂气氛与学习的激情调动起来,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的学习状态。激发了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环节、过程的细化和层次化

理解小数的意义,教材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活动。

第一层次是把几角写成几元。告诉学生5角还可以写成0.5元,4角还可以写成0.4米,让他们首次感知小数。教材安排学生接受学习,在教师边讲边写的教学中学生边听边看,知道还可以这样改写。这例教学结束时要组织一次学习小结,让学生说说0.5米、0.4米是什么样的分数写成的。,加强对一位小数的感知。

第二层次是把几分的数量写成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并延伸到长度单位。

第三层次是长度单位1厘米写成米作单位的数,通过刚才两个层次的学习来学习三位小数。练一练是数形结合,适度提升对三位小数意义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把小数用分数的形式表示出来,沟通小数与分数的关系。课堂上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呈现出生动活泼的景象。建立系统的数学认识结构,使数学教学成为有意义的教学。

三、有扶有放,详略得当

教者认真钻研了教材,根据学生已经有的知识水平,做到有详有略,有扶有放。如:小数的读法学生已经掌握了就略教,小数写成分数的形式中的一位小数也略,两位小数详,三位小数通过让学生自学完成。

四、及时巩固、及时评讲。

及时巩固、及时评讲,并作业当堂完成,让学生的学习情况得到有效的反愦,及时的培优补差,减轻学生负担。课堂教学过程细致到位。

建议:

通过学习一位小数,迁移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这样通过知识间的有效迁移去达成,实现有效迁移。这样学生容易理解。

【篇二】五一劳动节活动主题主持词

《认识小数》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以往一般出现在第八册教材中,在新的人教版课标教材中此内容被下移到第六册,是在一年级学习了认识用小数表示商品价格后进行。由于这课内容自身特点的原因,教学应以讲授式为主,对新知的学习探究性并不是很强,思维含量也不太高。怎样让这样的概念教学,在清晰简练的基础上“活”起来?怎样在这样的接受性学习中挖掘出探究因素,让接受学习变得更有意义?这是我着力思考的问题。我主要从三个方面人手:

一、从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小学生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学生,对身边的事物总是充满兴趣和亲切感。因此,我围绕教材用一幅情境画的形式,把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饶有兴趣的小故事,再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能够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二、把数学文化引入课堂

数学文化”与“数学教学”相结合是符合课改理念的,通过让学生观看小数点的历史短片,从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认识数学的价值,了解数学的文化,使他们学习有意义的数学,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教师让学生学,转变为学生自己要学。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用游戏的形式组织课堂

通过数学小游戏——听老师的描述,猜一猜是哪一种动物?变换枯燥的课堂练习方式,采用猜谜语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投入到游戏中。教师在此乘热打铁,出示每种动物的身高体重数据,让学生读出这些数据,以达到巩固小数的读法目的。

总之,使每一位学生拥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具备发展的能力,使之乐学、会学,成为真正的数学学习的小主人,一直是我教学追求的目标。

【篇三】五一劳动节活动主题主持词

《认识小数》,这是学生第一次认识小数,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或用到有关小数的知识和问题,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扩大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小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及小数四则运算做好铺垫。这部分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的数,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学习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能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打下初步基础。我在理解教材、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借助生活素材,如:超市里商品的标价,学生找到带有小数的物品等,把学习内容再具体化,拉近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小数,体现教学生活化。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教学。为了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课前布置学生跟随家长去商场、超市购物,注意观察商品的标牌,以及同学间互量身高,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小数,在教学中老师以学生熟悉的文具价格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知识,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小学生的很多生活经验,以及他们所学的有关知识,都能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激活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和相关知识基础促进学习的正迁移,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形成学会的能力。运用1米的直尺这一学生熟悉的实物,根据米和分米、厘米间的进率,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通过板书和课件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经过“观察——猜想——尝试——初步认识——运用——总结——深化理解”这一系统过程,顺利完成了由整数、分数到小数的自然过渡,并通过拓展练习,让学生将理论认识升华为实践能力,真正理解小数的含义这一核心知识。

3、力求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学中,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把1米分成10份,自主地建构起小数与分数的联系,进而在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认识了小数,明白了小数的含义。通过读、想、议、说等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参与学习过程,达到了“情意共鸣、信息反馈、思维活跃流畅”的境界。

4、合理发挥教师的作用。整节课,我努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的难点环节我在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去完成,真正起到“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不仅把学习的时间、思考的空间、展示的机会留给学生,而且教学内容得到了多次的反馈强化,拓展了知识的宽度,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在教学中能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小数的现实作用,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情感的陶冶。接下来的新课巩固练习,围绕刚刚建构的“零点几就是十分之几”的分数意义,运用线段图和正方形平分为10份的分数示意图,让学生由形象到抽象,由分数表达到小数表达,由看图写数到笔填口述,递层推进且富有变化地巩固所获得的小数意义认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1、“个”代表的是10的零次方;

2、“十 ”代表的是10的一次方;

3、“百 ”代表的是10的二次方;

4、“千”代表的是 10的三次方;

5、“万”代表的是 10的四次方;

6、“十万”代表的是 10的五次方;

7、“百万”代表的是 10的六次方;

8、“千万”代表的是 10的七次方;

9、“亿”代表的是 10的八次方;

10、“十亿”代表的是 10的九次方;

11、“百亿”代表的是 10的十次方;

12、“千亿”代表的是 10的十一次方;

13、“兆”代表的是 10的十二次方;

14、“京”代表的是 10的十六次方;

15、“垓 ”代表的是10的二十次方;

16、“杼” 代表的是10的二十四次方;

17、“穰” 代表的是10的二十八次方;

18、“沟”代表的是 10的三十二次方;

19、“涧”代表的是 10的三十六次方;

20、“正”代表的是 10的四十次方;

21、“载”代表的是10的四十四次方;

22、“极”代表的是 10的四十八次方;

23、“恒河沙”代表的是10的五十二次方;

24、“阿僧袛”代表的是10的五十六次方;

25、“那由它”代表的是10的六十次方;

26、“不可思议”代表的是10的六十四次方;

27、“无量 ”代表的是10的六十八次方;

28、“大数”代表的是10的七十二次方;

29、“古戈尔”代表的是10的一百次方。

扩展资料

数位、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表

1.个(一)、十、百、千、万……是计数单位;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是数位。

2.数位顺序表中从个位开始,越往左数位越高。按照我国计数的习惯,每四个数位组成一个数级。个级包括个位、十位、百位、千位这四个数位;万级包括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这四个数位;亿级包括亿位、十亿位、百亿位、千亿位这四个数位。

3、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10个一亿是十亿;10个十亿是一百亿;10个一百亿是一千亿。

4.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十进制计数法。表示物体个数1、2、3、4、5、6……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数位顺序表按(从右往左)的顺序:依次是(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必背内容:

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万亿……

数位顺序表

个 10的零次方

十 10的一次方

百 10的二次方

千 10的三次方

万 10的四次方

十万 10的五次方

百万 10的六次方

千万 10的七次方

亿 10的八次方

十亿 10的九次方

百亿 10的十次方

千亿 10的十一次方

兆 10的十二次方

京 10的十六次方

垓 10的二十次方

杼 10的二十四次方

穰 10的二十八次方

沟 10的三十二次方

涧 10的三十六次方

正 10的四十次方

载 10的四十四次方

极 10的四十八次方

恒河沙 代表的是10的五十二次方

阿僧袛 代表的是10的五十六次方

那由它 代表的是10的六十次方

不可思议 代表的是10的六十四次方

无量 代表的是10的六十八次方

大数 代表的是10的七十二次方

古戈尔 代表的是10的一百次方

个 10的零次方

十 10的一次方

百 10的二次方

千 10的三次方

万 10的四次方

十万 10的五次方

百万 10的六次方

千万 10的七次方

亿 10的八次方

十亿 10的九次方

百亿 10的十次方

千亿 10的十一次方

兆 10的十二次方

京 10的十六次方

垓 10的二十次方

杼 10的二十四次方

穰 10的二十八次方

沟 10的三十二次方

涧 10的三十六次方

正 10的四十次方

载 10的四十四次方

极 10的四十八次方

恒河沙 代表的是10的五十二次方

阿僧袛 代表的是10的五十六次方

那由它 代表的是10的六十次方

不可思议 代表的是10的六十四次方

无量 代表的是10的六十八次方

大数 代表的是10的七十二次方

古戈尔 代表的是10的一百次方

个 10的零次方

十 10的一次方

百 10的二次方

千 10的三次方

万 10的四次方

十万 10的五次方

百万 10的六次方

千万 10的七次方

亿 10的八次方

十亿 10的九次方

百亿 10的十次方

千亿 10的十一次方

兆 10的十二次方

京 10的十六次方

垓 10的二十次方

杼 10的二十四次方

穰 10的二十八次方

沟 10的三十二次方

涧 10的三十六次方

正 10的四十次方

载 10的四十四次方

极 10的四十八次方

恒河沙 代表的是10的五十二次方

阿僧袛 代表的是10的五十六次方

那由它 代表的是10的六十次方

不可思议 代表的是10的六十四次方

无量 代表的是10的六十八次方

大数 代表的是10的七十二次方

古戈尔 代表的是10的一百次方

【 #三年级# 导语】知识点是知识、理论、道理、思想等的相对独立的最小单元。以下是 整理的《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重点知识点》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重点知识点 篇一

1、口算时要注意:

(1)0除以任何数(0除外)都等于0;

(2)0乘以任何数都得0;

(3)0加任何数都得任何数本身;

(4)任何数减0都得任何数本身。

2、没有余数的除法:

被除数÷除数=商

商×除数=被除数

被除数÷商=除数

有余数的除法: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被除数—余数)÷商=除数

3、笔算除法顺序:确定商的位数,试商,检查,验算。

(1)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先用一位数除十位上的数,如果有余数,要把余数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用除数去除。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上面。

(2)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先从被除数的位除起,如果位不够商1,就看前两位,而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要把商写在那一位上,假如不够商1,就在这一位商0;每次除得的余数都要比除数小,再把被除数上的数落下来和余数合起来,再继续除。

(3)除法的验算方法:

没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商×除数:被除数;

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4、基本规律:

(1)从高位除起,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

(2)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百位上够除,商就是三位数;百位上不够除,商就是两位数;(位不够除,就看两位上商。)

(3)哪一位有余数,就和后面一位上的数合起来再除;

(4)哪一位上不够商1,就添0占位;每一次除得的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重点知识点 篇二

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2、理解面积的意义和面积单位的意义。

面积: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1平方米: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米。

1平方分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

1平方厘米: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

3、在生活中找出接近于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例子。例如1平方厘米(指甲盖)、1平方分米(电脑光盘或电线插座)、1平方米(教室侧面的小展板)。

4、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不同。长度单位测量线段的长短,面积单位测量面的大小。

5、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

背熟:

(1)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反过来也要会说。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1厘米。)

(2)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3)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4)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也就是(10000平方米)。

(5)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

3.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重点知识点 篇三

1、周长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长=周长÷2-宽

或者:(周长-长×2)÷2=宽

宽=周长÷2-长

或者:(周长-宽×2)÷2=长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正方形的边长=周长÷4

2、面积公式: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已知面积求长:长=面积÷宽

已知面积求边长:边长=面积开平方

已知周长求长:长=周长÷2-宽

已知面积求边长:边长=面积÷4

4.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重点知识点 篇四

1、轴对称图形:

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2、对称轴:

对折后能使两边重合的线叫做对称轴。

3、轴对称图形特点:

对称轴是一条直线,对称轴两侧的对应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沿对称轴将它对折,左右两边完全重合。

4、轴对称图形的有:

角、五角星、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梯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和正多边形等都是轴对称图形等。

5、有的轴对称图形有不止一条对称轴。

圆有无数条对称轴,每条圆的直径所在的直线都是圆的对称轴。

6、既不是轴对称图形又不是中心对称图形有:

不等边三角形,非等腰梯形等。

7、平移:

是指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上的所有点都按照某个方向作相同距离的移动,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图形的平移运动,简称平移。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图形经过平移,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对应点所连的线段相等。

8、平移的特征:

图形平移前后的形状和大小没有变化,只是位置发生变化。

9、对平移和旋转现象的初步认识:

①张叔叔在笔直的公路上开车,方向盘的运动是(旋转)现象。

②升国旗时,国旗的升降运动是(平移)现象。

③妈妈用拖布擦地,是(平移)现象。

④自行车的车轮转了一圈又一圈是(旋转)现象。

10、镜子内外的左右方向是相反的。

5.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重点知识点 篇五

年、月、日:

1、一年有12个月;一年有4个季度(1、2、3月为第1季度;4、5、6月为第2季度,;7、8、9月为第3季度;10、11、12月为第4季度)。

2、记大小月的方法:1、3、5、7、8、10、腊,31天永不差;4、6、9、冬,30整,只有2月二七九。7个大月,4个小月,二月平年28天,闰年29天。

3、平年全年有365天,平年2月是28天,平年的上半年有181天,下半年有184天。平年全年有52个星期零1天。

4、闰年全年有366天,闰年2月是29天,闰年的上半年有182天,下半年有184天。闰年全年有52个星期零2天。

5、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如:1900、2100等不是闰年,而1600、2000、2400等是闰年。

6、连续两个月共62天的是:7月和8月,12月和第二年的1月;

一年中连续两个月共62天的是:7月和8月。

7、一个人今年20岁,但只过了5个生日,他是2月29日出生的。

8、计算周年的方法是用现在的年份减去原来的年份得的数就是周年。如:到2008年10月1日,是中国成立(59)周年。用2008-1949=59周年

解:设中间正整数为 x ,则最小的为 x-1 ,最大的为 x+1 ,根据题意,得

x + x -1+x+1<333

3x <333

x <111

所以共存在109组。其中最大的一组为109,110,111.

三年级下册数学手抄报内容简介如下:

1、—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

(1)利用“表内除法计算”

(2)想乘算除

2、—位数除几百几十几数或几千几百数的口算,(被除数前两位能被一位数整除时)用被除数的前两位除以一位数,在得数的末尾添上与被除数末尾同样多的0。

3、口算时的注意事项

(1)O除以任何数(O除外)都等于0;

(2)0乘以任何数都得O;

(3)0加任何数都得任何数本身;(4)任何数减O都得任何数本身。

4、笔算除法的顺序:确定商的位数,试商,检查,验算

5、一位数除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

先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如果最高位不够商1,就看前两位,而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要把商写在那一位上,假如不够商1,就在这一位商0;每次除得的余数都要比除数小,再把被除数上的数落下来和余数合起来,再继续除。

数学简介:

数学【英语:mathematics,源自古希腊语μθημα(máthēma);经常被缩写为math或maths】,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

数学是人类对事物的抽象结构与模式进行严格描述的一种通用手段,可以应用于现实世界的任何问题,所有的数学对象本质上都是人为定义的。从这个意义上,数学属于形式科学,而不是自然科学。

不同的数学家和哲学家对数学的确切范围和定义有一系列的看法。 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

学起源于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古巴比伦人从远古时代开始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并能应用实际问题。从数学本身看,他们的数学知识也只是观察和经验所得,没有综合结论和证明,但也要充分肯定他们对数学所做出的贡献。

基础数学的知识与运用是个人与团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基本概念的精炼早在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及古印度内的古代数学文本内便可观见。从那时开始,其发展便持续不断地有小幅度的进展。但当时的代数学和几何学长久以来仍处于独立的状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