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脑手机 >

悔教夫婿觅封侯(悔教夫婿觅封侯 小说)

本文目录一览:

“悔教夫婿觅封侯”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悔教:后悔让。觅封侯:觅,寻求。从军建功封爵。

出自唐代王昌龄《闺怨》,原文为: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译文:

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

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人们“觅封侯”的重要途径。诗中的“闺中少妇”和她的丈夫对这一道路也同样充满了幻想。王昌龄的这首《闺怨》受到了当时社会的影响。

主旨赏析:

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从诗作主旨看,此诗深刻地描画了少妇微妙的心理变化轨迹:有愁-知愁-掩愁-解愁-触愁-悔愁。诗也抓住天真烂漫的少妇于登楼眺览春光时,顷刻间的感情波澜,表现了世俗荣华不如朝夕相爱的思想。全诗先抑后扬,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闺怨

王昌龄闺怨诗句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诗句如下:

一、原文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二、译文

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三、赏析

王昌龄的一系列宫闺怨诗中《闺怨》尤为突出。诗题为《闺怨》,起笔却写道: “闺中不知愁“,紧接着第二句又写出这位不知愁的少妇,如何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凝妆”登楼远眺的情景。于是,有些天真和娇憨之气的少妇形象跃然纸上。

闺中当妇果真不知愁吗? 当然不是。读过全诗之后我们知道,这是一位丈夫远征他乡,自己独守空房的少妇,即使在唐朝封建礼教尚不严格的时代,她平日里也是不能随便出门的。

第三句是全诗的关键,称为“诗眼”。这位少妇所见,不过寻常之杨柳,作者何以称之为“忽见”?其实,诗句的关键是见到杨柳后忽然触发的联想和心理变化。杨柳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不仅仅是“春色”的代替物,同时,它又是友人别离时相赠的礼物,古人很早便有折柳相赠的习俗。

因为那迷茫和朦胧的杨花柳絮和人的离愁别绪有着某种内在的相似。

悔教夫婿觅封侯的完整诗句是什么?

《闺怨》唐代: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释义:

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装扮之后兴高采烈登上翠楼。

忽见野外杨柳青青春意浓,真后悔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作者简介: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变化的一首闺怨诗。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释义:功名富贵只向马上求取,您真是一位英雄大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

赏析:

王昌龄这首诗却通过新颖独特的构思,含蓄委婉的笔法,留给人们悠长的艺术享受,成为闺怨诗中最负盛名之作。

诗题“闺怨”,开篇却是“闺中少妇不知愁(释义: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欲抑先扬。

在那个盛世的时代,人人都踊跃参军,求取功名,而这个闺中少妇,还没有经过生活的磨砺,她跟别人一样,让自己的丈夫去求取功名,因为年轻,虽然丈夫不在身边,但她依然很开心。

从“翠楼”一词可以看出,她嫁的是一个显贵之家,又有一个上进的丈夫,她看到的都是生活的美好。于是,在这美好的春光里,她化着漂亮的妆容,要上华美楼阁去欣赏春色。

“凝妆”一词,点“不知愁”。充满愁绪的女子,就是“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释义: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只有“不知愁”的女子,才会精心打扮去欣赏春光。

但是,当她站在翠楼之上,忽然看到路旁那青翠的杨柳,“杨柳”在古人那里,已经成为了离别的代名词,所以看到杨柳,就会想到离人。所以闺中女子心里恍然感到,已经有很久没有见到丈夫了,心灵渐渐感到了一丝悔意,也许当初不应该让丈夫从军求取功名。

功名非一朝一夕可得,而人的青春在却在一朝一夕间流逝,他日纵是功成名就,可惜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已经虚度。在这一刻,诗中的少妇忽然明白,已经富贵荣耀,她更希望自己的丈夫能与自己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时光,一起走过人生中最美好的岁月。

王昌龄的这首七绝,深刻细腻地描写出了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妇内心微妙的情感变化,读之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闺怨 (唐代王昌龄七言绝句)

“悔教夫婿觅封侯”是什么意思

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全文是: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释义】

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

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

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作者介绍】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诗词原文赏析|名句解读

闺怨①

王昌龄

名句: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导读】

王昌龄善于用七绝细腻而含蓄地描写深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情绪的微妙变化。这首闺怨诗描写了一位贵妇赏春时的心理变化,是素负盛誉之作。

【原诗】

闺中 *** 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②。

忽见陌头杨柳色③,悔教夫婿觅封侯④。

【注释】

①闺怨:闺房中 *** 的怨情。②凝妆:浓妆打扮。翠楼:指 *** 居住的地方。③陌头:田头道边。④夫婿:即丈夫。觅封侯:指从军立功以求取爵位。

【译诗】

闺房中的 *** 不知道什么是忧愁,

春天的时候浓妆打扮登上了翠楼。

忽然看见路边的杨柳吐出了绿叶,

顿时后悔让丈夫外出去立功封侯。

【赏析】

这是一首闺怨诗,是王昌龄诗作中的名篇。这首诗别具一格,细致而生动地描写了一个闺中 *** 的心理状态。

诗题为“闺怨”,而诗的开头却说“闺中 *** 不知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而这正是作者匠心所在,是为了表现闺中 *** 从“不知愁”到“悔”到“怨”的心理变化过程。接着第二句具体描写其“不知愁”的一面,“春日凝妆上翠楼”,想以观赏春色而自娱自乐,为下文的“悔”再做铺垫。第三句是全诗情感的转折和关键,可称为“诗眼”。陌头青青的杨柳,突然让她产生了很多联想和感悟:眼前的大好春光竟无人与自己共赏,丈夫因“觅封侯”而远离家乡,美好的青春年华只能在孤寂中一年年消逝,于是产生后悔之心,长期积于心中已久的幽怨、离愁和遗憾顿时强烈起来,不可遏止。“悔教夫婿觅封侯”是她感情的自然流露,写得真切而生动。

这首诗的精彩之处,还在于诗人善于截取生活中一个横截面,以小见大,反映社会生活。诗对当时战争频繁、社会动荡、青壮年戍边在外、百姓盼望生活安定亲人团聚的现实不作正面描写,而是抓住闺中 *** 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一刹那来表现,让读者从一刹那窥见全过程,确实是匠心独运,具有非凡的艺术功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