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脑手机 >

中医护理学基础第十版pdf(中医护理学基础第十版试题)

中医护理学基础:常用中医护理技术及作——法(皮肤针法)

皮肤针法

中医护理学基础第十版pdf(中医护理学基础第十版试题)中医护理学基础第十版pdf(中医护理学基础第十版试题)


中医护理学基础第十版pdf(中医护理学基础第十版试题)


皮肤针即“梅花针”,又称“七星针”。是用5~7枚不锈钢针排列成梅花或七星形状固定在针杆头端而成。通过叩刺皮肤或某部腧穴,激发调节脏腑经络功能,达到治疗与预防疾病的目的。

适应范围及用物准备

① 适应范围

◆ 头痛、胁痛、腰痛、背痛、肋间神经痛、痛经等。

◆ 高血压、失眠、近视、小儿痿证、斑秃等。

◆ 皮肤病。

② 用物准备

治疗盘:消毒皮肤针、75%酒精棉球、干棉球、无菌持物镊及罐、清洁弯盘。

作方法

① 持针方法

以右手拇指、中指、无名指握住针柄,食指伸直按住针柄中段。

② 叩刺方法

针头对准皮肤叩击,运用腕部的弹力,使针尖叩刺皮肤后,立即弹起,如此反复叩击。叩击时针尖与皮肤必须垂直,弹刺要准确,强度要均匀,可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部位和强度。

③ 叩刺部位

◆ 循经叩刺是指循着经脉进行叩刺的方法,常用于项背腰骶部的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可治疗各相应脏腑经络的疾病。

◆ 穴位叩刺是指在穴位上进行叩刺的一种方法,主要是根据穴位的主治作用,选择适当的穴位予以叩刺,临床常用的是各种特定穴、华佗夹脊穴、阿是穴等。

◆ 局部叩刺是指在患部进行叩刺的一种方法,如扭伤后局部的瘀肿疼痛、顽癣等,可在局部进行围刺或散刺。

④ 强度与疗程

◆ 轻刺:用力较小,皮肤仅见潮红、充血为度。适用于头面部、虚证及久病者。

◆ 中刺:介于轻刺与重刺之间,以局部有较明显潮红,但不出血为度,适用于一般部位及一般患者。

◆ 重刺:用力较大,以皮肤有明显潮红,并有微出血为度。适用于压痛点、背部、臀部、大腿等肌肉丰厚部位和年轻体壮者及病属实证、新病者。

中医护理学基础:中医用及护理——中用

物配伍

1 物配伍包括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六个方面。

物配伍 含义 举例

相须 性能功效相类似的物配合使用,可以增强其原有的疗效。 如大黄配芒硝。

相使 性能功效有某种共性的物配合使用,而以一种物为主,一种物为辅,辅能提高主的功效。 如黄芪与茯苓相配。

相畏 一种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物减轻或消除。 如生半夏、生南星畏生姜。

相杀 一种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物的毒副作用。 如生姜杀生半夏、生南星的毒。

相恶 两种物合用,一种物与另一种物相作用,而致使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效。 如人参恶莱菔子。

相反 两种物合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如甘草反甘遂、乌头反贝母。

2 配伍

从上述的配伍关系可以看出,相须、相使的物可使效起协同作用;相畏、相杀的物可去除物的毒性;相恶、相反的物应忌用,即属于配伍。

妊娠用与慎用

分类

一般根据物对胎儿损害程度的不同,可分为禁用与慎用。

禁用

大多是毒性较强或性猛烈的物。

慎用

包括通经祛瘀、行气破滞以及辛温重镇的物。

2 注意事项

凡禁用的物,不能使用。

慎用的物,可根据孕妇患病的情况,酌情使用。使用时,应作好病情观察,随时记录。但如果没有特殊必要时,应尽量避免使用,以免发生危险。

服饮食

饮食简称食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忌口,即避免物与食物之间相互作用发生变化而影响效。

一般忌口

服期间,凡属生冷、粘腻、腥臭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性的食物,应忌食。

特殊忌口

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卜;甘草忌鲤鱼;薄荷忌鳖肉;茯苓忌食醋;

鳖甲忌食苋菜;服发汗后,忌服醋及生冷的食物;服补后,忌食浓茶和萝卜;疮痈肿毒,忌食虾、蟹、羊肉、辛辣等性食物。

中医护理学基础:常用中医护理技术及作——热熨法(发泡法)

发泡法属灸法的一种,又称“天灸”,是用中敷于一定的穴位或患部局部,使局部皮肤红、灼、起泡,利用较强的作用,达到治疗目的。具有清热解毒、祛邪通络、消肿止痛的功效。

适应范围

① 水肿、哮喘、黄疸、疟疾。

② 痹证。

③ 深部脓肿。

④ 临床也用于抽取渗出的体液以检验免疫球蛋白。

用物准备

物:新鲜铁脚威灵仙或毛莨;或白芥子研面,水调和;或干品浸入95%酒精,泡三天,吸水纸浸备用。

治疗盘:乳钵、塑料纸、胶布、绷带、碘伏、无菌纱布、棉签、5ml注射器、刀、案板等。

作方法

① 发泡部位

疟疾──敷陶道

水肿、黄疸──内关

哮喘──天突或膻中

痹证──关节肿胀处

深部脓肿──局部

② 方法

如用鲜:洗净,切碎,用乳钵捣烂,捏成饼状敷于患处。

如用白芥子面:用水调成糊状,敷于患处。

如用液:三天前配制液,吸水纸浸湿,敷于患处。

盖上小方纱及塑料薄膜,胶布固定→待局部有蚁走感、剧痒、皮肤红、灼、热、痛时,即将饼取下或将液纸片取下。长敷时间不可超过2小时。

注意事项

① 作前要向病人解释发泡法的目的、作方法及可能出现的反应,以便消除病人的顾虑,配合治疗。

② 敷前要清洁局部皮肤。

③ 饼湿度、大小适宜;新鲜饼、白芥子调和面饼、吸水纸等不宜过湿、敷的范围不可过大(0.5cm2)。

④ 术后6~8小时后,皮肤逐渐起泡,待水泡胀满后,经常规消毒后,用注射器在水泡的下方抽取泡液,再用酒精消毒后覆盖上无菌纱布,胶布和绷带固定。术中要注意无菌作。定期更换敷料(一天或两天)。

⑤ 治疗后要减少活动、注意休息。

⑥ 体弱者慎用;皮肤损害及颜面部禁用。

中医护理学基础:常用中医护理技术及作——法(水针法)

水针法

又称穴位注射,是将水剂物注入穴位,用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将和物结合起来,利用穴位的作用和物的理作用,发挥综合效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适应范围及用物准备

① 适应范围

适应范围很广,临床常用于关节痛、胃痛、高热、小儿麻痹后遗症、慢性鼻炎、斑秃等。

② 用物准备

治疗盘:遵医嘱备、注射器(套)、消毒液、棉签、棉球。

常用物和剂量

常用物:凡肌内注射用的物,均可供穴位注射法用。常用的中注射液有:复方丹参、川芎、柴胡等。西有:维生素B1、维生素C、0.25%~2%盐酸普鲁卡因、阿托品、利血平等。

注射剂量:一般以穴位部位来分,耳穴:0.1ml,头面部:0.3ml~0.5ml,四肢部:1ml~2ml,胸背部:0.5ml~1ml,腰臀部:2ml~5ml或5%~10%葡萄糖液10ml~20ml.

疗程:急症患者1~2次/日,慢性病一般每日或隔日一次,6~10次为一个疗程。反应强烈者,可隔2~3日一次,穴位可左右交替使用。每个疗程间可休息3~5日。

作程序

① 洗手、戴口罩,按医嘱准备液。

② 备齐用物携至病人床旁,做好解释,取得合作。

③ 根据病情选穴、选择,暴露局部皮肤。

④ 再次核对,确定注射穴位,常规消毒局部皮肤。

⑤ 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注射器,针尖对准穴位迅速刺入皮下,然后将针缓慢推进,达一定深度,产生得气感应后,如无回血,推注物。

⑥ 推注液时,急性病、体强者可用较强,推液可快;慢性病、体弱者宜用较轻,推液可慢;一般疾病,可用中等,推液也以中等速度。如所用液较多时,可由深至浅,边推液边退针。

中医护理学基础:中医用及护理——中剂型与用法

由于物的性能不同以及临床上的要求各异,因此有各种不同形式的制剂。传统的称谓常把中剂型称为“汤、丸、散、膏、丹”,随着祖国医学和现代制工业的发展,各种新的剂型不断出现。

剂型 概念 特点 服法或用法 汤剂 物配成方剂,加水煎煮成汤液,去渣取汁饮服,称为汤剂。吸收快,作用迅速,

加减灵活,能照顾到各种体质的病人及不同病证的特殊性,适用于一般病证和急性病证。内服、熏洗、。 丸剂 一种或多种物加工成细末与水或蜜、米糊、面糊、酒、醋等赋形剂混合制成的内服丸剂。吸收慢,力持久,

体积小,服用、携带、贮存方便,常用于慢性疾病的治疗。 散剂 将一种或数种物研成细粉并混合均匀、干燥。运用灵活,吸收较

快,节省材,不易变质,便于携带。内服,即可直接冲服或用汤剂、米汤等调服,如元胡散;外用,即将物外敷、掺、撒疮面或患处,如养阴生肌散。 膏剂 将物用水或植物油煎熬浓缩而成的剂型。服用量小,外用可缓慢吸收,持久发挥疗效。①内服膏剂有浸膏、流浸膏、煎膏(膏滋),一般用开水冲服。

②外用膏剂有软膏,用时直接涂抹于患处。

③硬膏,用时先以文火烤热,使其变软,待全部软化后,贴于患处,双手用力压匀,皮肤过敏者禁用。 丹剂 用含汞、等矿物

质,经过炼制、升华、熔合等技术处理的化合制剂。剂量小,作用大,常

用于急性病证。内服,如回春丹、大活

络丹;外用,如红升丹、白降丹。 胶剂 用单味或多味含有胶质的物熬成胶状制剂。多用于滋补治疗,贮运方便。烊化服用,具体服法参

看本章第三节汤煎煮法。 酒剂 又称酒,是将物浸泡于酒中,使物的有效成分溶入酒中,得出澄清浸出液的剂型。对于阴虚火旺之证的病人禁用。内服,多用于体虚失

养、风湿骨痛。外用可消肿止痛、杀虫止痒。 露 用新鲜芳香物通过蒸馏收取蒸馏液的剂型。气味清淡、芳香无

色、便于口服,一般作为治疗中的辅助饮料。 茶剂 由物粗粉与粘合剂混合而制成的固体剂型。用量小,贮运服用方

便,多用于治疗感冒、积滞等病证。服用时,置于容器中以

沸水泡汁代茶服用。 合剂 将各种物通过蒸馏法、渗漉法或煎煮浓缩法加防腐剂而制成的一种剂型。多用于感冒、咳喘、咳痰等证。 片剂 将一种或多种中经过粉碎加工和提炼后,与辅料混合,压制而成的剂型。体积小,用量准确,易服用,贮运方便。 糖浆剂 将物煎煮后去渣取汁,再熬成浓缩液,加入适量的蔗糖饱和溶液而制成的剂型。便于服用,比较适用于儿童。 冲剂 将物浓缩浸膏与适量辅料混合制成的颗粒状散剂。比丸剂、片剂作用迅

速,服用简单,重量轻,易携带,但易吸潮,需密封保存。多用于外感、肝胆、脾胃等病证。服用时冲入开水,使其

溶解后,即可服用。 注射剂 将中经过加工精制提炼而制成的灭菌溶液。剂量准确,作用迅

速,给方便,液不受消化液和食物的影响,能直接进入人体组织,常用于各种病证和危重病人的抢救。皮射、肌肉注射、

静脉注射、穴位注射。 其他 除上述剂型外,还有胶囊剂,如西洋参胶囊;气雾剂,如定咳喘雾化剂;安瓿

口服液,如双黄连口服液;滴丸,如丹参滴丸等剂型,在此不一一详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