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脑手机 >

八十三式太极拳拳谱 八十三太极拳带口令

吴氏太极83式拳谱

1. 起式(太极)

八十三式太极拳拳谱 八十三太极拳带口令八十三式太极拳拳谱 八十三太极拳带口令


2. 揽雀尾(8)

3. 斜单鞭(2)

4. 提手上式(4)

5. 白鹤亮翅(4)

6. 搂膝拗步(12)

7. 手挥琵琶(2)

8. 上步搬拦锤(4)

9. 如封似闭(2)

10. 十字手

11. 抱虎归山(4)

12. 合掌揽雀尾(6)

13. 斜单鞭(2)

14. 肘底看锤(2)

15. 倒撵猴(6)

16. 斜飞式(4)

17. 提手上式(4)

18. 白鹤亮翅(4)

19. 搂膝拗步(2)

20. 海底针(2)

21. 闪通背(2)

22. 撇身锤(2)

23. 卸步搬拦锤(4)

24. 上步揽雀尾(6)

25. 单鞭(2)

26. 云手(180)

27. 单鞭

28.

高探马(2)

29. 左右分脚(4)

30. 转身蹬脚(4)

31. 搂膝拗步

32. 进步栽锤(6)

33. 反身撇身锤(2)

34. 上步高探马

35. 披身蹬脚(4)

36. 打虎式

37. 二起脚(6)

38. 双风贯耳(2)

39. 转身蹬脚

40. 搂膝拗步(4)

41. 手挥琵琶

42. 搬拦锤(6)

43. 如封似闭(2)

44. 十字手

45. 抱虎归山(4)

46. 穿掌揽雀尾(6)

47. 斜单鞭(2)

48. 野马分鬃(12)

49. 玉女穿梭(20)

50. 上步揽雀尾(6)

51. 单鞭(2)

52. 云手(270)

53. 斜单鞭

54.

下式(2)

55. 金鸡独立(4)

56. 倒撵猴(6)

57. 斜飞式(4)

58. 提手上式(4)

59. 白鹤亮翅(4)

60. 海底针(2)

61. 闪通背(2)

62. 撇身锤(2)

63. 上步搬拦锤(4)

64. 上步揽雀尾(6)

65. 单鞭(2)

66. 云手(360)

67. 单鞭

68.

迎面掌(4)

69. 单摆莲(4)

70. 搂膝指裆锤(4)

71. 上步揽雀尾(6)

72. 斜单鞭(2)

73. 下式(2)

74. 上步七星(2)

75. 退步跨虎(2)

76. 转身迎面掌(2)

77. 转身双摆莲(4)

78. 弯弓射虎(4)

79. 上步拦雀尾(2)

80. 单鞭(2)

81. 上步搓丝捶(2)

82. 揽雀尾(2)

83. 单鞭(2)

合太极(2)

吴式太极拳83式,是哪83式?那83式的名称都是什么啊?

第一节

1、太极起式 ;

2、揽雀尾 ;

3、斜单鞭 ;

4、提手上式 ;

5、白鹤亮翅 ;

6、搂膝拗步 ;

7、手挥琵琶 ;

8、上步搬拦锤;

9、如封似闭 ;

10、十字手 ;

11、抱虎归山 ;

12、合掌揽雀尾 ;

13、斜单鞭 ;

14、肘底看锤 ;

15、倒撵猴 ;

16、斜飞式 ;

17、提手上式;

18、白鹤亮翅;

19、搂膝拗步;

20、海底针 ;

21、闪通背 ;

22、撇身锤 ;

23、卸步搬拦锤 ;

24、上步揽雀尾 ;

25、单鞭 ;

26、云手 ;

27、单鞭 ;

第二节

28、高探马 ;

29、左右分脚 ;

30、转身蹬脚;

31、搂膝拗步;

32、进步栽锤;

33、反身撇身锤;

34、上步高探马;

35、披身蹬脚;

36、打虎式;

37、转身右蹬腿;

38、双风贯耳;

39、转身蹬脚;

40、搂膝拗步;

41、搬拦锤 ;

42、 如封似闭 ;

43、 十字手;

44、抱虎归山;

45、穿掌揽雀尾 ;

46、 斜单鞭 ;

47、野马分鬃 ;

48、玉女穿梭 ;

59、上步揽雀尾 ;

50、单鞭 ;

51. 云手 ;

52、斜单鞭 ;

53、下式 ;

第三节

54、金鸡独立 ;

55、倒撵猴 ;

56、斜飞式 ;

57、提手上式 ;

58、白鹤亮翅 ;

59、海底针 ;

60、 闪通背 ;

61、撇身锤 ;

62、上步搬拦锤 ;

63、上步揽雀尾 ;

64、单鞭 ;

65、云手 ;

66、单鞭;

第四节

67、迎面掌 ;

68、单摆莲 ;

69、搂膝指裆锤 ;

70、上步揽雀尾 ;

71、 斜单鞭 ;

72、下式 ;

73、上步七星 ;

74、 退步跨虎 ;

75、 转身迎面掌 ;

76、转身双摆莲 ;

77、弯弓射虎 ;

78、上步搓丝捶 ;

79、揽雀尾 ;

80、反身单鞭 ;

81、上步合掌揽雀尾 ;

82、单鞭 ;

83、合太极;

扩展资料

吴式太极拳是中华传统拳术之一。以柔化著称,架子斜中寓正、松静自然,大小适中。推手时,守静而不妄动,以善化见长。

吴式太极拳,分南北两派,南派为吴鉴泉宗师传承,其传人主要有吴公藻、吴公仪、吴英华、马岳梁、徐致一等。北派为王茂斋宗师传承,其传人主要有王杰(子英)、王倜(子超)、赵铁庵、修丕勋、彭广义(仁轩)、杨禹廷等,再传有赵安祥、李经梧、王培生、修良、修占、战波等。

修良、修占又传修淑玉、崔钰臣、周旭林等。北派吴式向南传播的还有吴图南系的莫韫龙(莫斐之子)莫斐为吴图南上世纪30年代。莫韫龙主要传播吴式南国神韵太极。

参考资料:

1、太极起势、揽雀尾、单鞭、提手上势、白鹤亮翅、搂膝拗步

2、手挥琵琶、上步搬拦锤、如封似闭、十字手、抱虎归山、揽雀尾

3、斜单鞭、肘底锤、倒撵猴、斜飞式、提手上势、白鹤亮翅

4、搂膝拗步、海底针、闪通背、撇身锤、卸步搬拦锤、上步揽雀尾

5、单鞭、云手、单鞭、左右分脚、转身蹬脚、搂膝拗步

6、进步栽锤、翻身搬拦锤、上步高探马、披身踢脚、退步打虎、二起脚

7、双峰贯耳、翻身二起脚、撇身锤、上步搬拦锤、如封似闭、十字手

8、抱虎归山、揽雀尾、斜单鞭、野马分鬃、玉女穿梭、揽雀尾

9、单鞭、云手、单鞭、下势、金鸡独立、倒撵猴

10、斜飞式、提手上势、白鹤亮翅、搂膝拗步、海底针、闪通背

11、撇身锤、上步搬拦锤、上步揽雀尾、单鞭、云手、单鞭

12、迎面掌、转身十字摆莲、搂膝指裆锤、上步揽雀尾、单鞭、下势

13、上步七星、退步跨虎、转身迎面掌、转身双摆莲、弯弓射虎、上步迎面掌

14、翻身搬拦锤、上步高探马、上步揽雀尾、单鞭、合太极。

吴式太极拳是中华传统拳术之一。以柔化著称,架子斜中寓正、松静自然,大小适中。推手时,守静而不妄动,以善化见长。

扩展资料:

吴氏太极拳练习的五字诀:

静:思想要高度集中,不能有杂念。但是人的思维是复杂的,要使中枢神经系统高度集中,处于单一的兴奋状态,简单的方法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使自己的动作尽量做得正确。换句话说,就是动中求静,适样比较容易见效。久而久之,即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的境界。

轻:太极拳中的“轻”,不能因单纯不用力来解释。轻是相对于重而言的。太极经中说:“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虚”,轻就是不能用“暴发力”,其次是避免双重。

轻也可作“柔”的解释,“极柔软然后极坚刚”适就是说明轻的灵活性,轻也不是松懈,松懈和暴发力均为太极拳大忌。轻是有力不用,所以说“似松非松将展未展”为太极劲。

太极拳的动作,手、眼、身法、步法,都介于有力无力之间,呈现将展未展之势,虚实宜分清楚,才能构成“太极劲”,懂得这个劲,则是练太极拳高级阶段,只有在长期锻炼中,默识揣摩,才能从心所欲。

慢:练太极拳要慢,但不是停顿。慢是相对快而言,慢的原则是要求“贯串”,不能有断绩。太极经中说:“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所以练太极拳时、要求动作前后要街接,所谓“往复须有折迭,进退须有转换”,使动作连绵不断,节节贯串,动作之间不能有意拖延。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1. 太极起式 ;

2. 揽雀尾 ;

3. 斜单鞭 ;

4. 提手上式 ;

5. 白鹤亮翅 ;

6. 搂膝拗步 ;

7.手挥琵琶 ;

8. 上步搬拦锤 ;

9. 如封似闭 ;

10. 十字手 ;

11.抱虎归山 ;

12. 合掌揽雀尾 ;

13. 斜单鞭 ;

14. 肘底看锤 ;

15. 倒撵猴 ;

16. 斜飞式 ;

17. 提手上式;

18. 白鹤亮翅;

19. 搂膝拗步;

20. 海底针 ;

21. 闪通背 ;

22. 撇身锤 ;

23. 卸步搬拦锤 ;

24. 上步揽雀尾 ;

25. 单鞭 ;

26. 云手 ;

27. 单鞭 ;

28. 高探马 ;

29. 左右分脚 ;

30. 转身蹬脚 ;

31. 搂膝拗步 ;

32. 进步栽锤 ;

33. 反身撇身锤 ;

34.上步高探马 ;

35. 披身蹬脚;

36. 打虎式 ;

37. 转身右蹬腿;

38. 双风贯耳 ;

39. 转身蹬脚;

40. 搂膝拗步 ;

41. 搬拦锤 ;

42. 如封似闭 ;

43. 十字手;

44. 抱虎归山;

45. 穿掌揽雀尾 ;

46. 斜单鞭 ;

47. 野马分鬃 ;

48. 玉女穿梭 ;

59. 上步揽雀尾 ;

50. 单鞭 ;

51. 云手 ;

52. 斜单鞭 ;

53. 下式 ;

54. 金鸡独立 ;

55. 倒撵猴 ;

56. 斜飞式 ;

57. 提手上式 ;

58. 白鹤亮翅 ;

59. 海底针 ;

60. 闪通背 ;

61. 撇身锤 ;

62. 上步搬拦锤 ;

63. 上步揽雀尾 ;

64. 单鞭 ;

65. 云手 ;

66. 单鞭 ;

67. 迎面掌 ;

68. 单摆莲 ;

69. 搂膝指裆锤 ;

70. 上步揽雀尾 ;

71. 斜单鞭 ;

72. 下式 ;

73. 上步七星 ;

74. 退步跨虎 ;

75. 转身迎面掌 ;

76. 转身双摆莲 ;

77. 弯弓射虎 ;

78.上步搓丝捶 ;

79.揽雀尾 ;

80. 反身单鞭 ;

81.上步合掌揽雀尾 ;

82.单鞭 ;

83.合太极;

扩展资料:

起源传承

河北大兴人吴全佑(老姓吴福氏,字保亭),经多年精心苦练,吸收杨式太极拳杨露禅、杨班候父子大、小架之精华,在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立出一套人称为中架式的太极拳,可以说是吴式太极拳早的雏形。

后经其子吴鉴泉数十年融化和拓展,形成了一种以柔化为主,拳架紧凑,拳法细腻,轻灵圆活的新拳架,这就是吴式太极拳。

参考资料:

北派拳谱83式

第一节

1、 太极起式 2、揽雀尾 3、斜单鞭 4、提手上式

5、白鹤亮翅 6、搂膝拗步 7、手挥琵琶 8、上步搬拦锤

9、 如封似闭 10、 十字手 11、抱虎归山 12、 合掌揽雀尾

13、 斜单鞭 14、 肘底看锤 15、 倒撵猴 16、 斜飞式

17、 提手上式18、 白鹤亮翅19、 搂膝拗步20、 海底针

21、 闪通背 22、 撇身锤 23、 卸步搬拦锤

24、 上步揽雀尾 25、 单鞭 26、 云手 27、 单鞭

第二节

28、 高探马 29、 左右分脚 30、 转身蹬脚 31、 搂膝拗步

32、 进步栽锤 33、 反身撇身锤 34、上步高探马

35、 披身蹬脚36、 打虎式 37、 转身右蹬腿38、 双风贯耳

39、 转身蹬脚40、 搂膝拗步 41、 搬拦锤 42、 如封似闭

43、 十字手44、 抱虎归山45、 穿掌揽雀尾 46、 斜单鞭

47、 野马分鬃 48、 玉女穿梭 59、 上步揽雀尾

50、 单鞭 51、 云手 52、 斜单鞭

第三节

53、 下式 54、 金鸡独立 55、 倒撵猴 56、 斜飞式

57、 提手上式 58、 白鹤亮翅 69、 海底针 60、 闪通背

61、 撇身锤 62、 上步搬拦锤 63、 上步揽雀尾

64、 单鞭 65、 云手 66、 单鞭

第四节

67、 迎面掌 68、 单摆莲 79、 搂膝指裆锤 70、 上步揽雀尾

71、 斜单鞭 72、 下式 73、 上步七星 74、 退步跨虎

75、 转身迎面掌 76、 转身双摆莲 77、 弯弓射虎

78、 上步搓丝捶 79、揽雀尾 80、 反身单鞭

81、上步合掌揽雀尾 82、单鞭 83、合太极

扩展资料:

吴式太极拳来历:

河北大兴人吴全佑(老姓吴福氏,字保亭),经多年精心苦练,吸收杨式太极拳杨露禅、杨班候父子大、小架之精华,在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立出一套人称为中架式的太极拳,可以说是吴式太极拳早的雏形。

后经其子吴鉴泉数十年融化和拓展,形成了一种以柔化为主,拳架紧凑,拳法细腻,轻灵圆活的新拳架,这就是吴式太极拳。

王茂斋(1862-1940)山东掖县人,王茂斋老先生祖居山东省莱州市(原掖县)大武官村,他是吴式太极拳宗师吴鉴泉的师兄,威望极高。

吴式太极拳门人中流传着一本《同门录》,第一页便是王先生的英照,第二页是吴鉴泉宗师的英照,以后是二位先生的及子侄们的照片。王先生对吴式太极拳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

1、太极起势、揽雀尾、单鞭、提手上势、白鹤亮翅、搂膝拗步

2、手挥琵琶、上步搬拦锤、如封似闭、十字手、抱虎归山、揽雀尾

3、斜单鞭、肘底锤、倒撵猴、斜飞式、提手上势、白鹤亮翅

4、搂膝拗步、海底针、闪通背、撇身锤、卸步搬拦锤、上步揽雀尾

5、单鞭、云手、单鞭、左右分脚、转身蹬脚、搂膝拗步

6、进步栽锤、翻身搬拦锤、上步高探马、披身踢脚、退步打虎、二起脚

7、双峰贯耳、翻身二起脚、撇身锤、上步搬拦锤、如封似闭、十字手

8、抱虎归山、揽雀尾、斜单鞭、野马分鬃、玉女穿梭、揽雀尾

9、单鞭、云手、单鞭、下势、金鸡独立、倒撵猴

10、斜飞式、提手上势、白鹤亮翅、搂膝拗步、海底针、闪通背

11、撇身锤、上步搬拦锤、上步揽雀尾、单鞭、云手、单鞭

12、迎面掌、转身十字摆莲、搂膝指裆锤、上步揽雀尾、单鞭、下势

13、上步七星、退步跨虎、转身迎面掌、转身双摆莲、弯弓射虎、上步迎面掌

14、翻身搬拦锤、上步高探马、上步揽雀尾、单鞭、合太极。

吴式太极拳是中华传统拳术之一。以柔化著称,架子斜中寓正、松静自然,大小适中。推手时,守静而不妄动,以善化见长。

扩展资料:

吴氏太极拳练习的五字诀:

静:思想要高度集中,不能有杂念。但是人的思维是复杂的,要使中枢神经系统高度集中,处于单一的兴奋状态,简单的方法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使自己的动作尽量做得正确。换句话说,就是动中求静,适样比较容易见效。久而久之,即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的境界。

轻:太极拳中的“轻”,不能因单纯不用力来解释。轻是相对于重而言的。太极经中说:“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虚”,轻就是不能用“暴发力”,其次是避免双重。

轻也可作“柔”的解释,“极柔软然后极坚刚”适就是说明轻的灵活性,轻也不是松懈,松懈和暴发力均为太极拳大忌。轻是有力不用,所以说“似松非松将展未展”为太极劲。

太极拳的动作,手、眼、身法、步法,都介于有力无力之间,呈现将展未展之势,虚实宜分清楚,才能构成“太极劲”,懂得这个劲,则是练太极拳高级阶段,只有在长期锻炼中,默识揣摩,才能从心所欲。

慢:练太极拳要慢,但不是停顿。慢是相对快而言,慢的原则是要求“贯串”,不能有断绩。太极经中说:“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所以练太极拳时、要求动作前后要街接,所谓“往复须有折迭,进退须有转换”,使动作连绵不断,节节贯串,动作之间不能有意拖延。

一般来说,一套拳大约应控制在25-;50分钟之间为适宜。锻炼有素的人,每次打完整套拳的时间,基本相同,这就是功夫深的具体表现。

切:即是认真的意思。练太极拳需要切切实实地下功夫,不可草率行车,无论哪个招式,都要做到准确。虚实要分清楚,动作避免欠缺,立身须中正安舒,“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切的另一个意义是研究,练拳时不研究,练后要回忆,哪个拳式练错了,今后再练时要更正。这就是切、磋、琢、磨的工夫,如此下工夫则进步快矣。

恒:就是“定时”、“定量”,首先是持之以恒,无论是严寒或酷暑都不能间断;其次是定量,根据各人体质和时间,制订相应的时间和运动量。时间舆运动和量均需逐步加强,才能逐渐提高水平。

静、轻、慢、切、恒五个方是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在练太极拳时,只能并存,不能偏废。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吴式太极拳传统八十三式套路至今广为盛传。它有松、柔、圆、缓、匀等特点,体现出完整直协调、使练者周身内外都获得良好的作用。

1、太极起势

2、揽雀尾

3、单鞭

4、提手上势

5、白鹤亮翅

6、搂膝拗步

7、手挥琵琶

8、上步搬拦锤

9、如封似闭

10、十字手

11、抱虎归山

12、揽雀尾

13、斜单鞭

14、肘底锤

15、倒撵猴

16、斜飞式

17、提手上势

18、白鹤亮翅

19、搂膝拗步

20、海底针

21、闪通背

22、撇身锤

23、卸步搬拦锤

24、上步揽雀尾

25、单鞭

26、云手

27、单鞭

28、左右分脚

29、转身蹬脚

30、搂膝拗步

31、进步栽锤

32、翻身搬拦锤

33、上步高探马

34、披身踢脚

35、退步打虎

36、二起脚

37、双峰贯耳

38、翻身二起脚

39、撇身锤

40、上步搬拦锤

41、如封似闭

42、十字手

43、抱虎归山

44、揽雀尾

45、斜单鞭

46、野马分鬃

47、玉女穿梭

48、揽雀尾

49、单鞭

50、云手

51、单鞭

52、下势

53、金鸡独立

54、倒撵猴

55、斜飞式

56、提手上势

57、白鹤亮翅

58、搂膝拗步

59、海底针

60、闪通背

61、撇身锤

62、上步搬拦锤

63、上步揽雀尾

64、单鞭

65、云手

66、单鞭

67、迎面掌

68、转身十字摆莲

69、搂膝指裆锤

70、上步揽雀尾

71、单鞭

72、下势

73、上步七星

74、退步跨虎

75、转身迎面掌

76、转身双摆莲

77、弯弓射虎

78、上步迎面掌

79、翻身搬拦锤

80、上步高探马

81.上步揽雀尾

82、单鞭

83、合太极。

扩展资料

内容:

1.拳套(或称套路):传统为108式,分慢架(或称关节拳、方架)及快架(或称圆拳、贯串拳、老架),吴氏五代孙吴光宇为符合比赛而制定套路。

2.刀:传统太极刀为比较幼身之单刀(见陈小旺所著之“陈氏太极拳”),然吴氏之太极刀自吴鉴泉一代采用较阔身之鬼头刀(或称大刀)。

据四代孙吴大新言,鬼头刀之优点为一、刀背之突出点令作背刀动作时更能掌握身体对刀的感觉;二、较有利加入左刀推刀之动作及三、较重之鬼头刀更能发挥以刀法锻炼发劲之目的。吴氏太极刀共108式,另有双刀。

3.剑:上海以马岳梁主持之上海鉴泉太极拳社剑式为两路,分别称乾坤、七星;以三世孙吴公仪主持之鉴泉太极拳社则合二路为一路,共108式,招式基本相同,两者皆另有双剑。

4.枪/杆:共两路:二十四式枪长六尺,为地上所用;十三式枪为十三尺,为马上所用,亦可以枪锻炼发劲与身体之协调。

5.内功/气功:吴氏太极拳有关之气功种类繁多,包括各种气功、拳式定椿及站禅等。

6.推手:有四正、四隅、进退步、斜角步、连环步、俯仰、滚肘、中原、懒牛筋、九宫步、大履步及采浪花等。

参考资料来源:

北派拳谱83式:

第一节:

1、 太极起式

2、揽雀尾

3、斜单鞭

4、提手上式

5、 白鹤亮翅

6、 搂膝拗步

7、手挥琵琶

8、上步搬拦锤

9、如封似闭

10、十字手

11、抱虎归山

12、合掌揽雀尾

13、斜单鞭

14、肘底看锤

15、倒撵猴

16、斜飞式

17、 提手上式

18、白鹤亮翅

19、搂膝拗步

20、海底针

21、 闪通背

22、撇身锤

23、卸步搬拦锤

24、 上步揽雀尾

25、单鞭

26、云手

27、单鞭

第二节:

28、高探马

29、左右分脚

30、转身蹬脚

31、搂膝拗步

32、进步栽锤

33、反身撇身锤

34、上步高探马

35、披身蹬脚

36、打虎式

37、转身右蹬腿

38、双风贯耳

39、转身蹬脚

40、搂膝拗步

41、搬拦锤

42、如封似闭

43、十字手

44、抱虎归山

45、穿掌揽雀尾

46、斜单鞭

47、野马分鬃

48、玉女穿梭

59、上步揽雀尾

50、单鞭

51、 云手

52、斜单鞭

第三节:

53、下式

54、金鸡独立

55、倒撵猴

56、斜飞式

57、提手上式

58、白鹤亮翅

69、海底针

60、闪通背

61、 撇身锤

62、上步搬拦锤

63、上步揽雀尾

64、单鞭

65、云手

66、单鞭

第四节:

67、迎面掌

68、单摆莲

79、搂膝指裆锤

70、上步揽雀尾

71、斜单鞭

72、下式

73、上步七星

74、退步跨虎

75、 转身迎面掌

76、转身双摆莲

77、弯弓射虎

78、上步搓丝捶

79、揽雀尾

80、反身单鞭

81、上步合掌揽雀尾

82、单鞭

83、合太极

扩展资料:

概说:

太极拳除按一定的要求,姿势练拳架式之外,还有两个人的对练和应用技术,这就是太极推手。用绷、履、挤、按或采、列、肘、靠的要求来完成动作和达到目的。因此也称四正推手或四隅推手,实际是推手的四组动作。

太极拳的盘架是练“体”,而推手则是练“用”。练体、练用是太极拳运动的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不可失之于偏。

尤其是练推手不应当像“顶牛”“拨河”、摔跤、拳击那样用力去推、拉或打击对方。而是用太极拳的“沾、连、粘、随、不丢、不顶的方法来应付对方的来力,借力使力,用对方的力打击对方的重心。

使彼让我拿起,使彼被我放出。通过经常的练习推手可以达到体肤感觉灵敏、动作变化顺随的“懂劲”阶段,同时也能学会“部劲”、“化劲“和”“放劲”。由懂劲之后再努力学习、互相砌磋、共同进步。达到默契揣摩渐至“从心所欲”的高级功夫。

这样,不但能健身、长寿,还能防身、御敌。而更重要的是能够阐发出太极拳奥妙高深的功夫和优越宝贵的科学道理。

参考资料来源:

吴式太极拳83式的名称如下:

第一节

1. 太极起式

2. 揽雀尾

3. 斜单鞭

4. 提手上式

5.白鹤亮翅

6. 搂膝拗步

7.手挥琵琶

8. 上步搬拦锤

9.如封似闭

10. 十字手

11.抱虎归山

12. 合掌揽雀尾

13. 斜单鞭

14. 肘底看锤

15. 倒撵猴

16. 斜飞式

17.提手上式

18. 白鹤亮翅

19. 搂膝拗步

20. 海底针

21.闪通背

22. 撇身锤

23. 卸步搬拦锤

24.上步揽雀尾

25. 单鞭

26. 云手

27. 单鞭

第二节

28. 高探马

29. 左右分脚

30. 转身蹬脚

31. 搂膝拗步

32.进步栽锤

33. 反身撇身锤

34.上步高探马

35.披身蹬脚

36. 打虎式

37. 转身右蹬腿

38. 双风贯耳

39. 转身蹬脚

40. 搂膝拗步

41. 搬拦锤

42. 如封似闭

43.十字手

44. 抱虎归山

45. 穿掌揽雀尾

46. 斜单鞭

47.野马分鬃

48. 玉女穿梭

59. 上步揽雀尾

50.单鞭

51. 云手

52. 斜单鞭

第三节

53.下式

54. 金鸡独立

55. 倒撵猴

56. 斜飞式

57.提手上式

58. 白鹤亮翅

59. 海底针

60. 闪通背

61.撇身锤

62. 上步搬拦锤

63. 上步揽雀尾

64.单鞭

65. 云手

66. 单鞭

第四节

67.迎面掌

68. 单摆莲

69. 搂膝指裆锤

70. 上步揽雀尾

71. 斜单鞭

72. 下式

73. 上步七星

74. 退步跨虎

75.转身迎面掌

76. 转身双摆莲

77. 弯弓射虎

78.上步搓丝捶

79.揽雀尾

80. 反身单鞭

8.上步合掌揽雀尾

82.单鞭

83.合太极

扩展资料:

1、拳套(或称套路):传统为108式,分慢架(或称关节拳、方架)及快架(或称圆拳、贯串拳、老架),吴氏五代孙吴光宇为符合比赛而制定套路。

2、刀:传统太极刀为比较幼身之单刀(见陈小旺所著之“陈氏太极拳”),然吴氏之太极刀自吴鉴泉一代采用较阔身之鬼头刀(或称大刀)。

据四代孙吴大新言,鬼头刀之优点为一、刀背之突出点令作背刀动作时更能掌握身体对刀的感觉;二、较有利加入左刀推刀之动作及三、较重之鬼头刀更能发挥以刀法锻炼发劲之目的。吴氏太极刀共108式,另有双刀。

3、剑:上海以马岳梁主持之上海鉴泉太极拳社剑式为两路,分别称乾坤、七星;以三世孙吴公仪主持之鉴泉太极拳社则合二路为一路,共108式,招式基本相同,两者皆另有双剑。

4、枪/杆:共两路:二十四式枪长六尺,为地上所用;十三式枪为十三尺,为马上所用,亦可以枪锻炼发劲与身体之协调。

5、内功/气功:吴氏太极拳有关之气功种类繁多,包括各种气功、拳式定椿及站禅等。

6、推手:有四正、四隅、进退步、斜角步、连环步、俯仰、滚肘、中原、懒牛筋、九宫步、大履步及采浪花等

参考资料来源:

第一节

1、 太极起式

2、揽雀尾

3.、斜单鞭

4、提手上式

5、白鹤亮翅

6、搂膝拗步

7、手挥琵琶

8、上步搬拦锤

9、如封似闭

10、十字手

11、抱虎归山

12、合掌揽雀尾

13、斜单鞭

14、肘底看锤

15、倒撵猴

16、斜飞式

17、提手上式

18、白鹤亮翅1

19、搂膝拗步

20、海底针

21、 闪通背

22、撇身锤

23、卸步搬拦锤

24、上步揽雀尾

25、单鞭

26、云手

27、单鞭

第二节

28、高探马

29、左右分脚

30、转身蹬脚

31、搂膝拗步

32、进步栽锤

33、反身撇身锤

34、上步高探马

35、披身蹬脚

36、打虎式

37、转身右蹬腿

38、双风贯耳

39、转身蹬脚

40、搂膝拗步

41、搬拦锤

42、如封似闭

43、十字手

44、抱虎归山

45、穿掌揽雀尾

46、斜单鞭

47、野马分鬃

48、玉女穿梭

59、上步揽雀尾

50、 单鞭

51、云手

52、斜单鞭

第三节

53、下式

54、金鸡独立

55、倒撵猴

56、斜飞式

57、提手上式

58、白鹤亮翅

69、海底针

60、闪通背

61、撇身锤

62、上步搬拦锤

63、上步揽雀尾

64、单鞭

65、云手

66、单鞭

第四节

67、 迎面掌

68、单摆莲

79、搂膝指裆锤

70、上步揽雀尾

71、斜单鞭

72、下式

73、上步七星

74.、退步跨虎

75、转身迎面掌

76、转身双摆莲

77、弯弓射虎

78、上步搓丝捶

79、揽雀尾

80、反身单鞭

81、上步合掌揽雀尾

82、单鞭

83、合太极

扩展资料

修炼时须注意:

一、中正:每一个姿势务求端正,忌偏斜。重心必须稳定,开合必须讲究虚实对称。尤其是三盘(胸臂以上为上盘、腰胯为中盘、腿为下盘)功夫必须协调。

要注意以腰胯为全身之枢纽,下盘是基础,上盘则以顶头悬(虚领顶劲)作为纲领。中正即《十三势歌诀》中说的“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二、安舒:安舒的要领就是自然,切忌牵强。要求“神清气和、体静身柔”。练拳时必须排除一切干扰,动作要柔和、舒展,呼吸要平稳、深长。

我们常说的“太极劲”,即是出于“似松非松,将展未展”。也就是《太极拳论》上说的“得机得势”。做不到这一点,就会导致“身便散乱”,弊病出于腰腿。

安舒还有一个重要的法则,即是“气沉丹田”。如果在练拳中达不到安静的要求,也就无法做到“气沉丹田”。

三、轻灵:练太极拳必须遵守“轻灵”法则。《太极拳论》开始就说:“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轻灵是相对于重浊而言。这是太极拳区别于其他武术的为重要之处。

在《太极拳论》中有“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提法,足以解释“轻灵”的重要性。

四、圆活:一般练太极拳者对“圆活”的理解都有偏颇的一面。圆活所表现的,绝不仅是“形(即拳架)”的一个方面。

形圆,仅是学拳的初始阶段,但也不是三五年能达到的;意圆,则更难也,这个阶段并不是人人都能达到的。我将这两个阶段譬喻为“升堂、入室”。

杨式太极拳83式

传统杨氏太极拳老架(杨健侯传八十三式拳谱)

第一式 无极式

第二式 双按掌

第三式 揽雀尾

第四式 单鞭

第五式 提手上式

第六式 白鹤亮翅

第七式 回手掌

第八式 搂膝拗步

第九式 手挥琵琶

第十式 搂膝拗步

第十一式 手挥琵琶

第十二式 搂膝拗步

第十三式 上步搬拦垂

第十四式 揽雀尾

第十五式 抱虎归山

第十六式 揽雀尾

第十七式 肘底看锤

第十八式 倒撵猴

第十九式 斜飞式

第二十式 提手上式

第二十一式 白鹤亮翅

第二十二式 回手掌

第二十三式 搂膝拗步

第二十四式 海底针

第二十五式 闪通臂

第二十六式 撇身锤

第二十七式 上步搬拦锤

第二十八式 上步揽雀尾

第二十九式 单鞭

第三十式 云手

第三十一式 单鞭

第三十二式 高探马

第三十三式 右左分脚

第三十四式 转身左蹬脚

第三十五式 搂膝拗步

第三十六式 载锤

第三十七式 二起脚

第三十八式 打虎式

第三十九式 右左蹬脚

第四十式 双峰贯耳

第四十一式 上步搬拦锤

第四十二式 揽雀尾

第四十三式 抱虎归山

第四十四式 揽雀尾

第四十五式 斜单鞭

第四十六式 野马分鬃

第四十七式 揽雀尾

第四十八式 单鞭

第四十九式 玉女穿梭

第五十式 揽雀尾

第五十一式 单鞭

第五十二式 云手

第五十三式 单鞭

第五十四式 蛇身下式

第五十五式 金鸡独立

第五十六式 倒撵猴

第五十七式 斜飞式

第五十八式 提手上式

第五十九式 白鹤亮翅

第六十式 回手掌

第六十一式 搂膝拗步

第六十二式 海底针

第六十三式 闪通臂

第六十四式 撇身锤

第六十五式 上步搬拦锤

第六十六式 上步揽雀尾

第六十七式 单鞭

第六十八式 云手

第六十九式 单鞭

第七十式 高探马

第七十一式 白蛇吐信

第七十二式 十字脚

第七十三式 指裆锤

第七十四式 上步揽雀尾

第七十五式 单鞭

第七十六式 蛇身下式

第七十七式 上步七星

第七十八式 退步跨虎

第七十九式 转身摆莲

第八十式 弯弓射虎

第八十一式 搬拦锤

第八十二式 揽雀尾

第八十三式 收式

没注意到有八十三的 你看下这文章

李亦畲 《十三势架程序》55式,[见《太极拳谱》]

与杨谱不同的有:多十字摆莲(不是转身摆莲)、转身踢一脚以及结束的双抱捶。名称有较多与今不同,如三甬背,倒辇猴等等。

可见李谱与杨定型拳谱有较多不同。

李亦畲(1832~1892)太极拳由武禹襄所传。武原从杨禄禅学练老架太极拳,后从赵堡陈清萍学过陈氏新架太极拳。此拳谱为杨禄禅所传,并经武结合自身拳架的创新而作了若干修改。可见这个拳谱是杨式大架太极拳定型以前的杨式太极拳。

《太极拳十三势名目》 杨澄甫 [见《太极拳谱》]

杨澄甫(1883~1936)是杨健侯之子。《太极拳十三势名目》是杨澄甫在1931年太极拳使用法一书出版前使用过的势架程序谱,也即狭义的杨式太极拳谱。此谱编为78式,其中名称37个。详见下表。

太极拳十三势名目

1.太极起势 21.山通臂 41.十字手 61.上步搬揽捶

2.揽雀尾 22.撇身捶 42.抱虎归山 62.进步揽雀尾

3.单鞭 23.上步搬揽捶 43.斜单鞭 63.单鞭

4.提手上势 24.揽雀尾 44.左右野马分鬃 64.云手

5.白鹤亮翅 25.单鞭 45.上步揽雀尾 65.单鞭

6.搂膝拗步 26.左右云手 46.单鞭 66.高探马带穿掌

7.手挥琵琶势 27.单鞭 47.左右玉女穿梭 67.转身十字腿

8.左右搂膝拗步三个 28.高探马 48.上步揽雀尾 68.进步指裆捶

9.手挥琵琶势 29.左右分脚 49.单鞭 69.上势揽雀尾

10.进步搬揽捶 30.转身蹬脚 50.云手 70.单鞭下势

11.如封似闭 31.左右搂膝拗步 51.单鞭下势 71.上步七星锤

12.十字手 32.进步栽捶 52.金鸡独立 72.退步跨虎势

13.抱虎归山 33.翻身二起 53.左右倒辇猴 73.转身双摆莲

14.肘底看捶 34.左右披身伏虎 54.斜飞式 74.弯弓射虎

15.左右倒辇猴 35.回身蹬脚 55.提手上势 75.上步搬揽捶

16.斜飞式 36.双峰贯耳 56.白鹤亮翅 76.如封似闭

17.提手上势 37.左蹬脚 57.搂膝拗步 77.十字手

18.白鹤亮翅 38.转身右蹬脚 58.海底针 78.合太极

19.左搂膝拗步 39.上步搬揽捶 59.山通臂

20.海底针 40.如封似闭 60.白蛇吐信

《太极拳使用法》杨澄甫1931年文光印务馆出版

《太极拳使用法》是杨澄甫定型的杨式大架太极拳,书中"太极拳十三式"就是套路的拳架名目和程序。[见《太极拳选编》]。除翻身二起外与上表相同。进步栽捶后接的翻身二起,在《太极拳使用法》的分式讲解及拳照中,是以翻身撇身捶、进步搬拦捶、右蹬脚三式取代之。杨澄甫传给傅仲文的就是这个拳谱。也就是说,《太极拳使用法》所载拳谱是杨澄甫定型套路。

傅仲文 《杨式太极拳》1863年体育出版社出版

傅仲文(1907~ )是杨澄甫的学生。傅仲文《杨式太极拳》的套路就是杨澄甫生前定型的杨式太极拳(85式)。与《太极拳十三势名目》比较,增益了左搂膝拗步一式,并将翻身二起改为难度较小的三个术式:翻身撇身捶,进步搬拦捶和右蹬脚。而且,这三式都是原有拳式的重复式,实际上杨在1931年实际演练的已经如此。此外,或是分一式为两式,或是名称上作些更改,故有85式。《太极拳十三势名目》为78式。

根据傅仲文杨式太极拳的拳谱如下表。

杨式大架太极拳谱

1.预备式 23.扇通臂 45.如封似闭 67.上步搬揽捶

2.起势 24.撇身捶 46.十字手 68.上步揽雀尾

3.揽雀尾 25.进步搬揽捶 47.抱虎归山 69.单鞭

4.单鞭 26.揽雀尾 48.斜单鞭 70.云手

5.提手上势 27.单鞭 49.野马分鬃 71.单鞭

6.白鹤亮翅 28.云手 50.揽雀尾 72.高探马带穿掌

7.左搂膝拗步 29.单鞭 51.单鞭 73.十字腿

8.手挥琵琶 30.高探马 52.左右玉女穿梭 74.进步指裆捶

9.左右搂膝拗步 31.左右分脚 53.上步揽雀尾 75.上步揽雀尾

10.手挥琵琶 32.转身蹬脚 54.单鞭 76.单鞭

11.左搂膝拗步 33.左右搂膝拗步 55.云手 77.下势

12.进步搬拦捶 34.进步栽捶 56.单鞭 78.上步七星

13.如封似闭 35.翻身撇身捶 57.下势 79.退步跨虎

14.十字手 36.进步搬拦捶 58.金鸡独立 80.转身摆莲

15.抱虎归山 37.右蹬脚 59.左右倒辇猴 81.弯弓射虎

16.肘底看捶 38.左打虎式 60.斜飞式 82.上步搬揽捶

17.左右倒辇猴 39.右打虎式 61.提手上势 83.如封似闭

18.斜飞式 40.回身右蹬脚 62.白鹤亮翅 84.十字手

19.提手上势 41.双峰贯耳 63.左搂膝拗步 85.收势

20.白鹤亮翅 42.左蹬脚 64.海底针

21.左搂膝拗步 43.转身右蹬脚 65.扇通臂

22.海底针 44.上步搬揽捶 66.转身白蛇吐信

许禹生 1921年 《太极拳势图解》 74式

许禹生(1879~1945)为杨健侯的学生。

1. 提手,有两式组成:一为合手,与今提手一样;一为上提手,今无,或类似于我的白鹤亮翅过渡动作合手。白鹤展翅与今白鹤亮翅同,后接白鹤亮翅一式为身体直立,两手曲肘上举,掌心上向,今杨式无。2.十字手双手上举交叉于头顶上,与今不同。3.云手打法与今不同。4.云手后接高探马(此处无单鞭)。5.二起脚为左右脚连续起踢。与杨澄甫定型式不同,许式难度较大。6.野马分鬃后接玉女穿梭(无进步揽雀尾单鞭两式)。7.十字摆莲,为穿手,扑面掌、转身举掌、摆踢四动组成。8.退步跨虎接转身摆莲。转身摆莲同今。

可见许式套路及打法与杨谱有较大不同。许禹生为杨健侯的学生,拳式与杨澄甫定型拳式有较大区别。

陈微明 《太极拳术》80式 中华书局出版 乙丑年

陈微明(1881~1958)是杨澄甫的学生。1925年曾在上海创设致柔拳社。

但他的套路拳式名称及程序与杨式大架太极拳比较:1.无穿掌,有十字腿。十字腿动作左掌穿出右掌收于左胁下,右脚蹬出,相当于今十字蹬脚。2.云手、弯弓射虎的拳照与现在的打法不同。

可见陈谱及打法与杨定型拳谱稍有不同。

88式太极拳与杨澄甫 《太极拳使用法》拳谱之比较

杨澄甫 《太极拳使用法》 1931年定型套路。(包括起势和合太极共有名称37个不同,七十八个姿势)。

《太极拳十三势名目》是杨澄甫在1931年《太极拳使用法》出版之前使用过的势架程序谱,也即狭义的杨氏太极拳谱,与《太极拳使用法》谱名称和程序相同。

88式太极拳与之比较,少数名称有不同叫法,(如搬拦捶、揽雀尾的上步、进步),势式合、分也略有不同。88式有些势式分而称之,因而总数显多。比较如下:

1. 太极起势=88式为(1预备式+2起势)。2.肘底看捶=88式为(15斜单鞭+16肘底看捶)。3.左右分脚=88式(31右分脚+32左分脚)。4.翻身二起=(36翻身白蛇吐信+37进步搬拦捶+38右蹬脚);杨谱翻身二起,在《太极拳使用法》中实为翻身撇身捶+进步搬拦捶+右蹬脚;傅仲文本同;此处88式与杨谱实际不同是杨翻身撇身捶而88式为36翻身白蛇吐信。5.杨谱抱虎归山 =48抱虎归山+ 49斜揽雀尾。6.杨谱单鞭下势=88式(58单鞭+59下势)。7.白蛇吐信88式为68转身撇身捶。8.杨谱高探马代穿掌=88式(74高探马+75 左穿掌)。9.杨谱转身十字腿=88式转身十字蹬脚。杨注:十字腿也叫十字单摆莲,从杨拳照及讲解看十字腿与今十字蹬脚相同。10.杨谱进步指裆捶88式为77搂膝打捶。两者不同:88式右拳向前打出,高与腹平;杨式右拳向敌腹部指去身微俯。11.杨谱单鞭下势=88式(79单鞭+80下势)。12.合太极= 88式 收势。

傅仲文本同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谱。由此可见,88式实质上与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谱相同,即88式就是传统的杨式大架太极拳。

根据杨文及拳照可知:十字腿也叫十字单摆莲,相当于十字蹬脚。转身摆莲以叫转脚摆莲,今昔一样。

陈炎林 《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

(分得较细,如捋、按分列,左右式分列,共105式。)

掤、捋、挤、按分列,左右式分列。第一段手挥琵琶后接左搂膝拗步--撇身捶--进步搬拦捶。抱虎过山拆称为抱虎过山--掤捋挤按。91式高探马后有92十字手:如左穿掌打法。下势称蛇身下势。套路编排及动作拳图都与杨定型套路相同。

该书有动作、要领、用法。书前部有健身运气法。

杨振铎 《杨氏太极拳》 (103式)

杨振铎是杨澄甫之三子。《杨氏太极拳》一书是在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拳照的基础上,增加过渡动作并加说明而成的。讲得很细,不但列出过渡动作,而都有拳照。有动作、口诀、要点。套路架式程序及打法与杨谱相同。

杨振基 《杨澄甫式太极拳》 (91式)

杨振基是杨澄甫之次子。套路架式程序及打法与杨谱相同。有动作、注意事项、技击意义分析。

顾留馨 《太极拳术》(85式)

基本上与杨澄甫定型套路相同。不同之处有:1 .揽雀尾按式转单鞭过渡动作有明显的肘、掌动作。2.提手后接斜身靠--白鹤亮翅,即多一个斜身靠。3.高探马后接右分脚,与杨谱及88式不同,即有两个过渡动作,与陈炎林文字叙述一样(见《杨式太极拳发劲、运气、练势》)。我以为这可能是顾为了弥补定型套路中缺少肘、靠动作而加入的,我练拳常按此练法。

陈式太极拳新架一路83式套路名称

陈式太极拳新架一以掤、捋、挤、按手法运用为主,以采、挒、肘、靠手法运用为辅,动作力求柔顺,拳架舒展大方,步法轻灵稳健,手法之变,身法中正自然,具有卓越的技击、健身、养生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陈式太极拳新架一路83式套路名称。欢迎阅读!

陈式太极拳新架一路83式套路名称介绍

01、预备式

02、金刚捣碓

03、懒扎衣

04、六封四闭

05、单鞭

06、金刚捣碓

07、白鹤亮翅

08、斜行拗步

09、初收

10、前趟拗步

11、第二斜行

12、再收

13、前趟拗步

14、掩手肱拳

15、十字手

16、金刚捣碓

17、披身捶含背折靠

18、青龙出水

19、双推手

20、三换掌

21、肘底捶

22、倒卷肱

23、退步压肘

24、中盘

25、白鹤亮翅

26、斜行拗步

27、闪通背

28、掩手肱拳

29、大六封四闭

30、单鞭

31、运手

32、高探马

33、右擦脚

34、左擦脚

35、转身左蹬脚

36、前趟拗步

37、击地捶

38、翻身二起脚

39、护心锤兽头式

40、旋风脚

41、右蹬脚

42、海底翻花

43、掩手肱拳

44、小擒打

45、抱头推山

46、三换掌

47、六封四闭

48、单鞭

49、前招、后招

50、野马分鬃

51、大六封四闭

52、单鞭

53、双震脚

54、玉女穿梭

55、懒扎衣

56、六封四闭

57、单鞭

58、运手

59、双摆莲

60、跌叉

61、左右金鸡独立

62、倒卷肱

63、退步压肘

64、中盘

65、白鹤亮翅

66、斜行

67、闪通背

68、掩手肱拳

69、大六封四闭

70、单鞭

71、运手

72、高探马

73、十字单摆莲

74、指裆捶

75、白猿献果

76、六封四闭

77、单鞭

78、雀地龙(铺地锦)

79、上步七星

80、退步跨虎

81、转身双摆莲

82、当头炮

83、金刚捣碓

收势

陈式太极拳的特点

(一)外似处女,内似金刚

中华武术,门派繁多,仅拳术就有几百种。各门派都有其独到之处,归纳起来,不外乎是内外两家。

外家拳多以拳打脚踢为主,窜蹦跳跃,腾挪闪战,攻防含义较为明显、让人一看便知是武术。陈氏太极拳则别具特色:以意导气,以气运身;内气不动,外形寂然不动,内气一动,外形随气而动;以内气催动外形,上下相随,连绵不断,以腰为轴,节节贯串,不丢不顶,圆转自如,轻轻运转,默默停止。其功防含意大都隐于内而不显于外,往往使人误认为此拳像摸鱼--样,不是武术。特别是老架一路,以柔为主,要求周身放松,不用僵力,主要是锻炼下盘功夫,使足下生根,转髋灵活,输通气血,练就充足的内气,意到气到,气到劲到,立身中正,八面支撑使身体内外各部建起巩固的防线,形成一身备五弓的蓄发之势,这样,不遇敌则已,若遇劲敌,则内劲猝发,如迅雷烈风,故外似处女,内似金刚,此为陈氏太极拳的一大特点。

(二)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

大家见过头顶碎砖、脖缠钢筋等,这是硬气功的运气方法。内气运到头顶上,头能将砖碰碎;运到脖颈上,能将钢筋缠绕起来。

陈式太极拳结合力学和经络学的理论,采用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以小力胜大力,以弱力胜强力。好象用一个小小的千斤顶,就能将载重几吨货物的汽车顶起来一样。所谓太极拳蓄发相变、引劲落空、借力,以四两拨千斤,皆是螺旋劲所起的作用。故《拳论》讲:"虚笼诈诱、只为一转"从经络学上来讲,经络是指布满人体的气血通路,源于脏腑,流于肢体,脏腑经络气血失和,则神机反常而生疾病,和则气血流畅而强身延年。太极拳结合经络学说,以拳术与导引吐纳为表里,拳势动作采用螺旋缠丝式的伸缩旋转,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气宜鼓荡、气遍身躯";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轴,节节贯串,微微旋转使腰隙(两肾)左右抽换,通过旋腰转脊,缠绕运动,布于全身;通任、督两脉,上行为旋腕转膀,下行为旋踝转膝,达于四梢,复归丹田,动作呈弧形,圆活连贯,一招一势,承上启下,一气呵成,导致气血循环,此为运劲 (即运气),它区别于用劲。这种系统的运气方法是符合经络学说的道理,也是其它拳法和体育运动所少有的。

(三)把武术与导引吐纳相结合

导引和吐纳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养身术,早在公元前几百年的《老子》、《孟子》等著作中已有记载。汉初淮南子刘安就编成《六禽戏》,汉末医学家华佗又改为《五禽戏》,他模仿禽兽的动、摇、屈伸、仰俯、顾盼、跳跃等动作,并结合呼吸运动,用于治病保健锻炼,是后来气功和内行功的先导,也是道家养生学的基础。陈氏太极拳把导引、吐纳术和手、眼、身法、步法的协调动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内外兼修的内功拳运动,这不仅对强身健体能起到良好的作用,而且对提高拳术的搏击技巧也是一个创造性的发展。

(四)陈氏太极拳的刚柔相济

刚和柔,两者是相互对立的,然而陈氏太极拳则把刚劲与柔劲揉和在整个套路中,一招一势刚中寓柔,柔中寓刚,达到刚柔相济。《拳谱》规定:"运动之功夫,先化劲为柔,然后练柔成刚,及其至也,亦柔亦刚。刚柔得中,方见阴阳。故此拳不可以刚名,亦不可以柔名,直以太极之名名之。"为什么太极拳的劲力要以刚柔相济为准呢?因有刚而无柔的劲缺乏韧性。易折易损,没有技击格斗的实用价值,只有柔而无刚的劲因失去爆发力也无济实用。故《拳论》指出:"然刚柔既分,而发用有别,四肢发劲,气形诸外,而内持静重,刚势也;气屯于内而外现轻和,柔势也。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迫不捷。刚柔相济,则粘、游、连、随、腾、闪、折、空、掤、捋、挤、捺无不得其自然矣。刚柔不可偏用,用武岂可忽耶!"

刚和柔的变换,从神与气上来讲,是通过隐与显表现出来的,隐则为柔,显则为刚。从姿势上来讲,是通过开与合表现出来的,合则为柔,开则为刚 (即蓄则为柔,发则为刚)。在运劲过程中表现为柔,在运动到落点时表现为刚。因有神气的隐显与姿势的开合,刚柔就能够充分地表现出来。落点是运动到达尽头之点,是神显与气聚之处,所以表现为刚,除此之外,运气转换过程则宜用柔法。陈氏太极拳的每个动作都是有开有合,每个开合动作都有运劲、有落点,落点要用刚劲,其它都用柔劲,以做到刚柔相济。这是做到刚柔相济必须掌握的原则,也是练习避实击虚,蓄而后发,引进落空,松活弹抖的基础。

(五)意识、呼吸、动作三者密切结合

陈氏太极拳是内外兼修的内家拳术,内家拳的动作都是在意识的下进行的。意:即心意、意识。陈鑫《拳论》说:"打拳心为主","妙机本是从心发","运用在心,此是真诀"。"以心为主,而五官百骸无不听命"。"问:运行之主宰?曰:主宰于心,心欲左右更迭运行,则左右手足即更迭运行;心欲用缠丝劲顺转圈,则左右手即用缠丝劲顺转圈;心欲沉肘压肩,肘即沉、肩即压;心欲胸腹前合,腰劲塌下,裆口开圆,而胸向前合,腰劲刹下,裆口开圆,无不如意;心欲屈两膝,两膝即屈,右足随右手运行,左足随左手运行,两膝与左右足皆随之,不然多生疵累,此官骸不得不从乎心也。吾故曰:心为一身运行之主宰。以上所言,即是心意与动作的关系。《拳论》又云:"打拳以调养气血,呼吸顺其自然……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玄关。......轻轻运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运行。"由此可知,意识、呼吸和动作三者的密切关系。在走架子时,一举一动都是在意的指挥下,将手、眼、身法、步法的协调动作和呼吸有机的结合起来,开呼蓄吸,顺其自然,心意不可使气,轻轻运转,成为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

(六)实战性的竞技运动一一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

武术自古以来就有踢、打、摔、拿、跌五种分部练习法,而摔法只讲摔,不阱打,几千年来就一直独立发展,其他四种虽也综合锻炼,但仍各具特色。古代有"南拳北腿"、"长拳短打"之称,也就说明这种分歧。与戚继光同时代的名手,如山东的"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等,也都各具一技之长。同时,由于踢、打、拿、跌四法在实践中有较大的伤害性,因此,历来大都只作假想性或象征性的练习,这就为花假手法开了方便之门。而前人所苦心积累的点滴经验,也因实践不足,很难提高技击水平。这就是我国古代一些拳种在教传之后"失其真意"或竞技无一人传习的原因之一。

陈式太极拳 83式 套路口诀

陈式太极有渊源,王庭先在前,陈鑫品三留真传,发科前辈创新拳。

松活弹抖刚柔济,螺旋缠绕妙无比,动作舒展手法细,闪展腾挪无僵力。

预备起式双足开,虚领顶劲呈自然,两耳听后立身正。双眼平视心气静。

金刚捣碓精神敛,阴阳无偏太极现,全身缠绕螺旋劲,右拳捣碓顶精领。

谁人不识揽扎衣,左屈右伸神奇,千变万化由我运,两足平踏定根基。

六封似闭周身合,合中寓开开中合,左足跟步虚实分,风吹杨柳天机动。

单鞭一势为雄,一字长蛇左右分,右勾左掌非马步,上下四旁扣如弓。

金刚捣碓鬼神惊,心平气静把胯松,左手如鞭长空响,提膝震脚大地沉。

白鹤亮翅要分明,右翅舒展击长空,两手引来搂风式,右足开步左要跟。

斜行拗步气要沉,手要搂膝身,左足斜行开一步,左手成勾右为掌。

初收提膝双插掌,右脚抠地身不晃,浑身猬缩似纯阴,阴中藏阳任人侵。

前趟拗步抖威风,两足平开两手分,眼随右手中指转,转到定式神可接。

接到斜行拗步时,圆转随意运鸿蒙,动中有静静藏动,乾坤正气运周身。

再次初收精神聚,虚步点地手护胸,不收不见放中巧,灵猫扑鼠束其身。

又到前趟拗步来,心空腹实裆要开,只要中间身,何惧周围有敌来。

掩手肱拳劲要整,劲力要在腰间寻,前冲后顶劲对称,注意拳头莫握紧。

金刚捣碓又一着,上打咽喉下打阴,震脚莫把双重犯,沉肩坠肘要记清。

披身捶式难传,松活弹抖全体现,顺逆缠丝步跟稳,蓄发相变要松沉。

背折靠式不好练,左拳岔住在腰间,右肩下打七寸靠,背折一靠更无偏。

青龙出水鬼神泣,转接灵敏无滞迹,右手撤回又一捶,此为太极变中拳。

双推掌式腰要拧,右足上前左足跟,进步莫迟两掌推,不顶不延妙手传。

三换掌式彼难防,圆转自如在腰间,双手如运太极球,上轻下沉不倒翁。

肘底看捶叶底花,右拳藏在左肘下,左足点地右踏实,好似仙桃悬肘下。

倒卷肱式为退行,退中寓进步法精,左顾右盼车轮转,首莫仰俯脚莫颠。

退步压肘击胸膛,敌欲能防非妙方,压肘同时要撤步,右肘后顶把敌伤。

压肘后面接中盘,上击下打彼难防,向左滑步莫迟疑,左拦右按似斜飞。

又到白鹤亮翅时,一引即进开右步,敞开门户虚左脚,右手再开亮白鹤。

斜行拗步有情,但看能明不能明,天机活波妙自生,身躯辗转在一心。

闪通背式用法精,上步穿掌一气成,转身顶肘右退步,双掌下按气要沉。

掩手肱拳又再现,浑身合下力千斤,劲源是从脚下起,主宰于腰达于手。

六封似闭履采变,以柔克刚强中强,上引下松随敌意,进步双按封中闭。

单鞭一式谁知晓,上下相合首尾保,击首尾动精神贯,击尾首动脉络通。

云手交替把门封,左右立圆护全身,脚随手运从后插,上下相随一气成。

高探马式精神,探马之前双手分,目送右手中指甲,转身拧腰胯要松。

探马过后右擦脚,左脚盖步双手合,右脚上飞要过腰,右手击足要打平。

左擦脚式要分清,右脚落步再拧身,单腿支地左脚飞,左手拍击响彻云。

左蹬一跟要转身,右脚踏实基础稳,只见左脚半空悬,劲力先蓄脚再蹬。

前趟拗步类斜行,唯有两手是平分,深入虎穴用手探,敛臀圆裆膝要撑。

击地捶泰山压顶,手领眼随身,左脚上步腿要缠,右手击地腰莫弯。

顶肘翻身二起脚,扣裆拧腰虚实成,右脚蹬地双脚飞,腾空击打右脚背。

兽头势样形象凶,右拳护在胸当中,活腰圆胯腰要塌,两拳缠绕右肘顶。

左脚扫出旋风脚,右脚插步脚尖摆,右手穿掌先蓄势,双手交叉右转巧。

右蹬一跟先活步,两手画圆落腹前,蹬腿先须把劲蓄,右脚掌要往右蹬。

掩手肱拳发有声,右手出拳腕要平,肱拳须用腰膀力,震脚掩手意在先。

小擒打势真正绝,右脚插步左足前,左足抬起再上前,双拳拧转打左前。

抱头推山莫看轻,两手抱头弓步成,左掌偷从右掌下,双掌一推苦连天。

推山过后三换掌,先推右掌柔藏刚,左右连换如风转,心气一发四肢动。

六封似闭招势奇,转腰抱首封中闭,左脚收至与肩宽,虚步点地裆要合。

声东击西是单鞭,出脚迈步似猫行,往左一导虚实换,左手一分应八方。

前面有敌前招应,右拦左击似偷营,劝君有力休使尽,要防滑敌从后攻。

后面来敌后招防,左拦右击要分清,双掌同时往右捋,右足后跟往下沉。

野马分鬃难遮挡,左右分鬃把敌攻,进步侧身用穿靠,一引即进莫迟疑。

六封似闭静犹动,虚实兼到忽现藏,静运无慌沿路缠,上下相随莫空谈。

单鞭一条神威凛,精神百倍中气足,松裆活腰无滞迹,肌肤骨节处处张。

一条鞭后双震脚,双手画圆到胸前,身端步稳两肩平,左脚蹬地双脚震。

玉女穿梭入敌群,双足跃起掌击进,转引转出出重围,轻身直入众人中。

揽扎衣独挡一面,阴阳开合乐无边,左手扎衣落腹前,我守我疆不亢卑。

六封似闭变无穷,棚捋挤按须认真,两掌朝上过腹前,沉心静气双手封。

右勾左掌单鞭成,两头卷曲备五弓,右手提勾如抽丝,人力运成夺天工。

云手切忌头膀幌,两手转环往左行,双足插行步法奇,来回运气恒不已。

摆脚跌岔四座惊,右脚一出扫千军,落地还须把脚震,左脚擦地百会顶。

金鸡独立分左右,单腿支地哪敢敌,纵身直上手擎天,一手下垂似碧莲。

左顾右盼倒卷肱,手脚缠丝退法精,活腰松裆两手转,四两拨动八千斤。

退步压肘发劲难,刻刻留意在腰间,腰不拧时劲难发,再讲顶肘是空谈。

中盘紧接压肘势,回首往后甩边拳,左勾右掌向前攻,目中无人似有人。

白鹤亮翅羽毛丰,右脚内侧擦地行,双翅展开往上冲,切忌挺胸把腹收。

斜行拗步身,旋腕转膀记在心,内外三合不能忘,下节不明生。

闪通背式用法奇,右手穿掌击前敌,身后敌人如抱腰,顶肘翻身把敌袭。

掩手肱拳由心发,拳力如风又如雷,心如手如弹,身似弓弦手似箭。

六封似闭前后封,气聚于腕身手进,上动下随中部应,百骸筋节自相通。

单鞭一条谁敢攻,一动全无抽扯形,只要顶精领得好,出手破敌如催草。

云手双手领双足,一阴一阳互为根,一手一运一太极,抽脚拨腿犯大忌。

转身翻掌高探马,旋腕转膀见真功,节节贯穿全身松,辗转随意见天真。

十字摆莲上下攻,右脚扑步下盘稳,拧腰转脊双手缠,右腿一摆莲花现。

指裆捶直取要害,承上启下劲力整,左右逢圆运无方,右手一击破铜墙。

白猿献果礼不轻,双拳护在胸当中,提膝莫忘内三合,步进身进意莫迟。

又到六封似闭时,来往屈伸寓化工,一开一合精神倍,园转随意运鸿蒙。

第七单鞭旨归宗,阴阳变化原无定,勾掌对应胸微合,双手一开谁能敌。

就地生风雀地龙,左脚铺地左拳穿,双拳缠绕阴阳明,一缕浩然往下行。

上步七星人人晓,丹田内转有谁知,神以知来智藏往,浑身一动似弹簧。

下步跨虎更神奇,一实一虚足相异,足重手恭头容直,塌腰合裆跨虎背。

转身摆莲似鹰扬,右脚单立原地旋,左脚里合如旋风,右脚外摆双掌拍。

弓步发出当头炮,双拳一出奔敌胸,虚实倒换先蓄势,拳由心发向前冲。

金刚捣碓世无双,大捶一捣鬼也慌,莫道捣碓是小技,刚中寓柔柔克刚。

收式太极归无极,身椿端正两足并,心中一物无所著,平心静气双手垂。

太极至理言难尽,练拳须把拳理明,明理还须从良师,口授心传无弊病。

连贯圆活虚实明,阴阳开合记在心,松而不懈是关健.有弊须在腰间寻。

阴阳无绐又无终,动则生阳静生阴,一手一运一太极,一动一静互为根。

行拳须明缠丝劲,不明此理不明拳,劲以积日而有益,功以久练而后成。

至于身法原无定,无定有定在人用,势虽不牟理归一,手领身随浩气行。

欲知拳中奥妙意,早晚太极不离身,气宜直养而无害,延年益寿健身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