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脑手机 >

荈赋原文及翻译(荈赋原文及解析)

茶经五之煮原文及翻译

《茶经·五之煮》原文及翻译如下:

荈赋原文及翻译(荈赋原文及解析)荈赋原文及翻译(荈赋原文及解析)


《茶经·五之煮》原文:

凡灸茶,慎勿于风烬间灸。熛焰如钻,使炎凉不均。持以逼火,屡其正翻,候炮出培塿,状虾蟆背,然后去火五寸,卷而舒,则本其始,又灸之。若火干者,以气熟止;日干者,以柔止。

其始,若茶之至嫩者,茶罢热捣,叶烂而牙笋存焉。假以力者,持千钧杵,亦不之烂。如漆科珠,壮士接之,不能驻其指。及就,则似无禳骨也。灸之,则其节若倪倪,如婴儿之臂耳。既而承热用纸囊贮之,精华之气,无所散越,候寒末之。

其火,用炭,次用劲薪。其炭,曾经燔灸为膻腻所及,及膏木、败器,不用之。古人有劳薪之味,信哉!

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颈疾。又水流于山谷者,澄浸不泄,自火天至霜郊以前,或潜龙畜毒于其间,饮者可决之,以流其恶,使新泉涓涓然,酌之。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井,取汲多者。

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老不可食也。

初沸,则水合量,调之以盐味,谓弃其啜余,无乃而钟其一味乎?第二沸出水一瓢,以竹夹环激汤心,则量末当中心而下,有顷,势若奔涛,溅沫,以所出水止之,而育其华也。凡酌,置诸碗,令沫饽均。沫饽,汤之华也。

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细轻者曰花。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其沫者,若绿钱浮于水渭,又如菊英堕于尊俎之中。饽者,以滓煮之。

及沸,则重华累沫,皤皤然若积雪耳。《荈赋》所谓“焕如积雪,烨若春敷”,有之。

煮水沸,弃其沫之上有水膜如黑云母,饮之则其味不正。其者为隽永,或留熟盂以贮之,以备育华救沸之用。诸与第二、第三碗次之,第四、第五碗外,非渴甚莫之饮。

凡煮水一升,酌分五碗,乘热连饮之,以重浊凝其下,精英浮其上。如冷,则精英随气而竭,饮啜不消亦然矣。

茶性俭,不宜广,广则其味黯澹,且如一满碗,啜半而味寡,况其广乎!其色缃也,其馨也。其味甘,槚也;不甘而苦,荈也;啜苦咽甘,茶也。

《茶经·五之煮》直译:

凡是炙烤茶饼,注意不要在迎风的余火上烤,因为风吹使火焰骤急,飘忽不定,冷热不能均匀。要靠近火烤,同时不断翻动,等到茶叶被烤出一个个小丘一样的疙瘩,其样子如背时,离开火五寸。

待卷缩的饼面逐渐松开后,再按原来的方法重烤一次。若是焙干的饼茶,要烤到水汽蒸完为止;如果是晒干的,烤到柔软就可以了。

制茶之初,如果是极嫩的芽叶,蒸后趁热就捣,茎叶被捣烂了而芽尖却还完好。即使力气大的人用重的杵去捣,也不能把芽尖捣烂,这就如同一位壮士用手指捏不住细小的漆料珠一样,捣好的茶,就像禾黍脱粒后的穗皮,没有筋骨。

经过火烤,就柔软得好似婴儿的手臂一样。然后,趁热放在纸袋里贮藏,以免香气散失。待冷却后再碾成细末。好的茶末,形如细米,的则像菱角皮。

燃料,用木炭,其次用硬质木柴,比如桑、槐、桐、栎之类。沾染了膻腥气味的烧过的木炭,以及含有油脂的木材和朽坏的木器,都不能用。油脂多的木材指柏树、桂树、桧树之类。古人认为用这种柴木烧出来的东西有异味,确实如此。

煮茶的水,以山水为上,其次是江水,井水。《荈赋》就说,水要取与江河之源相通的清流。山水又以出于乳泉,石池流动的为好。像瀑布般汹涌湍急的水不要饮用,经常喝这种水会使颈部生病。

还有很多流蓄在山谷中的水虽然澄清,但不流动,从夏天到冬至之前,可能会有蛇蝎的积毒潜藏在里面。如果饮用,要先挖开塘口让有毒的积水流去,等新泉水缓缓流动时,再汲取饮用。江河的水,要从远离居民的地方取用。井水,要到经常汲水的井中取用。

煮水,当开始出现鱼眼般的气泡,微微有声时,这是沸;当边缘连珠般的水泡向上冒涌时,叫第二沸;水像波浪般翻滚奔腾时,是第三沸。三沸过后,再继续煮,水就过老而不适合饮用了。

水初沸时,根据水的多少适当加入些食盐来调味,取出来些尝味,把尝剩下的倒掉,不要因其寡淡而过分加盐,否则,岂不成了喜欢盐水这一种味道了吗?第二沸时,舀出一瓢水,随后用竹夹搅动汤心,再用则量取一些茶末,在沸水中心投下。

倾刻沸水就会腾起许多沫子,这时用先前舀出的水浇进去,以制止其沸腾,使其生成汤花。

斟茶时,要使沫饽均匀。沫饽是茶汤的精华,薄的叫沫,厚的叫饽,细而轻的叫花。这种汤花沫饽,很像浮动在圆形水池上的枣花,又象曲折的潭水间沙洲上新生的青萍,又像晴朗的天空下鱼鳞状的浮云。

沫就像浮在水边的苔藓,又像撒在杯盘里的菊花瓣。饽是沉在下面的茶渣沸腾时泛起的一层含有大量游离物的浓厚泡沫,像耀眼的白雪。《荈赋》中说:焕如积雪,烨若春敷。确实是这样。

初沸之后,去掉浮在上面的像黑云母似的水膜,因为它的滋味不正。从锅里舀出的碗茶汤叫“隽永”,可以把它盛放在熟盂里,以备抑止沸腾和孕育精华之用。以后舀出的、第二、第三碗茶汤味道都不及隽永,第四、第五碗以后的茶汤,除非实在太渴,否则就不要喝了。

大概煮水一升,可分作五碗,须趁热连饮,因为茶汤中味道次的重浊物质沉淀在下面,精华沫饽则浮在上面。如果茶汤冷了才喝,精华也就随热气散发掉,饮用起来自然就不怎么好。

茶性俭,水不宜多,否则味道就淡薄。就像一满碗好茶,饮到一半就觉得味道,何况水太多呢。

茶汤色浅黄,香气极美。味道甘爽的是槚;不甜而带苦味的是荈;尝时苦咽后甜的是茶。

请帮忙解释《茶经》四之器中的一句话

这是《茶经·四之器》一章中,作者谈到茶碗的选择时,补充说明的一段话,还是对越州瓷的赞赏之言。不过这位朋友在点标点时有个小问题,所以话就不好理解了,再者,对这句话的翻译,把它前面那句也加上:晋杜毓《荈赋》所谓“器择拣陶,出处东瓯”,瓯,越也;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已下。

现在来简单解释一下:杜毓是晋代文人,写过一篇《荈赋》,里面到择茶用具时,有“器择拣陶,出自东瓯”这样一句,就是说如果选瓷制的茶具(古人把瓷说成是陶的一种),讲究的便是“瓯”了,而这个瓯,从地理上说,正是唐代的越州,所以《茶经》里讲“瓯,越也”。但是瓯这个字,还有一个意思是茶盏,这是第二个瓯——“瓯,越州上”,就是说瓷制茶具,真的是以越州所产的为,而这的越瓯是什么样儿的呢?唇口不加厚,即不卷,而底圈加厚,但不做成高脚形,就是这个形状。容量“半升已下”,是“已下”不是“以下”,两个词有区别,“已下”是说达不到半升但也不了多少,而“以下”那只要少于半升,距多少都无所谓了。

现在我倒想反问这位朋友一句,为什么对《茶经》这样感兴趣呢?你能这样提问说明你读此书读得很细,是想写点关于《茶经》的东西?还是对唐代的茶事感兴趣呢?我本人在顾渚,因为爱好在做茶,有想唐代的制茶、饮茶法,主要依据就是《茶经》,愿意与你多多交流。

急需《荈赋》译文

”灵山惟岳,奇产所钟,厥生荈草,弥谷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霖之霄降。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择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惟兹初成,沫成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

这首《荈赋》是现在能看到的早专门歌吟茶事的诗赋类作品,是我国古代早期茶文化的文学基础。作品中”酌之以匏,取式公刘”,其意是杜育从事茶汤艺术,如先贤公刘那样,饮茶用具是用葫芦剖开做的饮具。此引自诗经·大雅·公刘章节的“酌之用匏”。

杜育被后世人誉有”美丰姿”的雅号,公刘子(周文棠)先生著《茶道》认为:杜育是使饮茶具有风雅文化的人,由于赋予饮茶活动审美艺术,并以此来涵育人的修养,故公刘子先生认为杜育《荈赋》标志着茶道文化的萌芽.

东晋,杜育的《舛赋》呈现了完整的什么技术

1、原文:

杜育《舛赋》

灵山惟岳,奇产所钟,厥生舛草,综合弥谷被岗。

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霖之霄降。

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

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

器择陶简,出自东隅;

酌之以匏,取式公刘。

惟兹初成,沫成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

2、解释并回答问题:

〈舛赋〉,是现在能见到的早专门歌吟茶事的诗词类作品。这篇茶赋加上前面四首构成了我国早期茶文化和诗文化结合的例证,也极其典型地具体描绘了晋代我国茶业发展的史实。

茶树生长

《荈赋》是晋代杜育的赋作。此赋所涉及到的范围包括自茶树生长至茶叶饮用的全部过程。从“灵山惟岳”到“受甘霖之霄降”是写茶叶的生长环境、态势及条件;自“月惟初秋”至“是采是求”描写了尽管在初秋季节,茶农也不辞辛劳地结伴采茶的情景;接着写到烹茶所用之水当为“清流”,所用茶具,无论精粗,都采用“东隅”(东南地带)所产的陶瓷;当一切准备停当,烹出的茶汤则有“焕如积雪,晔若春敷”的艺术美感;写饮茶的奇妙功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