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脑手机 >

国际象棋起源于哪国 国际象棋源于哪里

南北朝时期,称象棋为“象戏”。北周武帝宇文邕创制了《象经》,集百官于殿庭讲说。他不但发明了象棋,而且将自己人生的每一步,都进行了精准的计算。人生如棋,步步惊心。瞒天过海除权臣,交结南北稳乾坤,三年一剑强敌灭,残棋未了留后人。可叹天不假年,他过早地因病辞世了。如果上天再给他几年时间,很有可能历史上会再出现一位秦皇汉武式的英雄人物,他就是北周武帝宇文邕。

可惜的是在唐以前的棋制和有关著作都已失传

唐代象棋有了一些变革,象棋有“将、马、车、卒”等四个兵种,棋盘和国际象棋一样,由黑白相问的六十四个方格组成。据日本文献的记载,说日本在平安时代(相当于唐肃宗宝应年间),已出现“将棋“,是七、八世纪从我国传过去的。因此至今本还有人称中国象棋为“宝应象棋”。这说明象棋在唐代是当盛行的。

宋代中国象棋基本定型,除了因火药的发明增加了“炮”之外,还增加了“士、象“。棋子的名称有“将、士、象、车、马、卒”。棋子的形制有立体、图案、文字等。

最后于北宋末年才确定为现代中国象棋这个现在最受欢迎的形制。宋代陈元靓的《事林广记》中,就记载着中国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象棋。比西方十五世纪出现的最早的国际象棋谱早二百多年。

到了明代,为了着棋和记忆的方便,才将一方的“将”改为“帅”,明代是我国象棋的大发展时期,当时北京、南京、杭州等城市,都是象棋活动的中心,是受名流荟萃角逐的地方。

乾隆年间更是棋坛人才出的时期称雄于各地的有九派十三人,世称江东八俊,河北三杰。

国际象棋起源于哪国 国际象棋源于哪里国际象棋起源于哪国 国际象棋源于哪里


民国时期,上海的《时事新报》专门开辟了“象棋专栏”,宣扬民族文化,把象棋文化和爱国融为一炉。

中国象棋的“智谋文化”可以看成是楚汉相争“智”胜于“勇”的精彩表现,弈棋双方,分别指挥着楚河汉界两边的红黑两军,在棋盘天地上,运筹帷幄,较量智谋,比拼着看谁棋高一筹,智胜对方。

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炎黄子孙用自己的历史经验和聪明才智,创造了模拟古代战争、比计赛谋、斗智斗勇的娱乐游戏,并使这种智力游戏既能摆上深宫御案,又能戏于街头檐下,成为世界上少有的雅俗共娱的独特文化,这不能不说是华夏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贡献。

一是起源异同

相传,中国象棋起源于汉朝,由大名鼎鼎的战神韩信发明,最直接的证据是棋盘中有“楚河汉界”之分。仅仅依靠“楚河汉界”四个字便推断是韩信的杰作,显然有点牵强附会,毕竟汉朝以后的各个朝代都有可能发明象棋,再将它贴上汉朝和韩信的标签。

也有人说,象棋由三皇五帝“舜”的弟弟“象”发明。“象”为人好狠斗勇,经常喜欢干一些打打杀杀的事儿,“舜”承继大统后,四方宾服、海内安宁,为了给大家找点事做,舜便让“象”发明一种模拟战争的游戏,故而得名“象棋”。

国际象棋的起源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大约在公元2世纪左右,古印度出现一种叫做“恰图兰”的棋盘模具,它只有车马象兵四种棋子。根据古印度文献《摩诃婆罗多》记载“四军将士已安排”,四军是古印度主要的兵种,即兵马象车,因此“恰图兰”也被视为国际象棋的雏形。公元10世纪开始,“恰图兰”从中亚和中东传入欧洲,直到十二三世纪,“恰图兰”风靡整个欧洲大陆。传入欧洲后,经过欧洲人的改良设计,与欧洲传统的骑士和贵族精神相结合。又过三百年,国际象棋才成为定式。

虽然中国象棋与国际象棋的起源地和文化不同,但存在异曲同工之处,那就是它们都起源于战争,发明的灵感来自古代行军打仗。

二是结构设计异同

中国象棋与国际象棋在构成要素上,最大的相同点是棋子的数量相同,一共三十二枚棋子,双方各占十六枚。不同的是中国象棋的十六枚棋子中,有将士相马炮车兵七类兵种,国际象棋没有设置“炮”和“士”,多出一个“后”和三个“兵”,其他的兵种都是对称排列。

此外,棋盘的纵横线差别更大。中国象棋讲究“九纵十横”,由十九条直线垂直交叉产生九十个交点。国际象棋以“八纵八横”十六条直线交叉形成六十四个格子。这就决定中国象棋以点排列,以线为参照移动行棋,国际象棋以格排列。中国象棋结构有“楚河汉界”的限制,国际象棋则没有任何间隔。

国际象棋起源于哪国 国际象棋源于哪里国际象棋起源于哪国 国际象棋源于哪里


三是行棋规则的异同

从游戏的规则来看,中国象棋要比国际象棋的难度系数高出很多,主要表现在兵种的行棋规则。比如,中国象棋的基本规则是“象飞田”,象只能在己方的领域以“田”字型行棋,不能越过楚河汉界。炮只有隔着一枚棋子才能发挥作用。马则必须以“日”字的形式行走。而国际象棋中,没有那么条条框框的限制,象与马可以相对灵活地走动,没有“憋马脚”的限制。

国际象棋起源于哪国 国际象棋源于哪里国际象棋起源于哪国 国际象棋源于哪里


两种象棋的另一个不同点是,国际象棋的“兵”更加有威力。虽然中国象棋里有“过河小卒能当车”的说法,小卒过河后再厉害,也只能一步一格往前走。国际象棋的“兵”起步时,可以选择走一格或两格,甚至可以斜着吃子。更要命的是,国际象棋的兵若是走到对方底线,必须转换角色,变成除“王”与“兵”以外的任何一个兵种,这种行棋方法叫“兵升变”。中国象棋的兵走到底线后,只能横竖来回摆动。

看似简单的棋局隐藏着“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谋略。无论是中国象棋,还是国际象棋,都是特定历史文化的产物,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底蕴。无论是哪种象棋,输赢只是对弈的结果,而不是目的。能够从下棋的过程中,体会到“观棋不语真君子”和“非常欢喜非常恼,不看棋人总不知”的人生哲理。通过下棋,锻炼自己的思维,培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格局,才是象棋带给人更有价值的东西。

某日无事,偶尔在电视上看到有节目介绍国际象棋的行棋技巧,越看越觉得国际象棋与中国象棋有诸多相通之处。我是棋迷,对诸多棋种略有研究,对棋艺虽不敢托大,但还尚能称得上熟稔。仔细一想,对源自东西方的两种棋种遂有顿悟之感。 初学国际象棋之时,确实犹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一者是对国际象棋行棋规则的陌生,二者对中国象棋的熟悉,造成了先入为主的错觉。然而,久而久之,随着对国际象棋的深入了解,也越来越觉得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确有着相通之处。但熟悉这两种棋具历史的人可能会提出反对意见,中国象棋纯粹国产,直至近代才走出国门,国际象棋纵横欧亚大陆,两者在发展过程中素无交集,何来相通之处? 好吧,争议姑且搁置。让我们先看来龙再辩去脉。细细考究,中国象棋源于古代中国,具体年份不详。春秋战国时代的著作《楚辞.招魂》中曾有“蔽象棋,有六博兮”的词句,可见中国象棋的产生年代至少要早于春秋战国时期。和大多数事物一样,象棋的发展也是经历了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汉代韩信发展和制作了中国象棋的传说,如今中国象棋棋盘上的“楚河汉界”依然似当年传说的痕迹,然而据专家考证,此种传说并无事实依据,极有可能是后人的牵强附会。象棋于北宋末定型成近代样式,诸如32枚棋子、带有河界的棋盘、将在九宫之中等要素。南宋时期,成为流行极为广泛的棋艺活动。据说李清照、刘克庄等文学家,洪遵、文天祥等政治家,都嗜好下象棋。南宋还出现了洪迈的《棋经论》、叶茂卿的《象棋神机集》等多种象棋著述。元明清时期,象棋继续在民间流行,技术水平不断得以提高。新中国建立之后,象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1956年,象棋成为国家体育项目。 再来看国际象棋。国际象棋起源于古印度,大约在公元2~4世纪时,印度出现了一种叫作“恰图兰加”(Chaturaji)的棋具,这种棋具就是当今国际象棋的前身。该棋种仅有车、马、象、兵 4种棋子,起源于古印度的军事制度。在当时流传的印度叙事史诗《摩诃婆罗多》中,有"四军将士已安排"的诗句。“四军”就是指军队里的车、象、马、兵 4个兵种。 “恰图兰加在 6世纪时由印度传入阿拉伯地区,在中亚和阿拉伯国家广泛流传。国际象棋大约在10世纪以后,经中亚和阿拉伯传到欧洲的各个地区,先传到意大利,然后是西班牙和法国,11世纪末叶,遍及欧洲大陆,国际象棋在欧洲盛行时,曾作为骑士教育的 “七艺” 之一,“七艺”是骑术、游泳、射箭、击剑、狩猎、赋诗和下棋。在当时的文献中,法国的英雄史诗《罗兰之歌》中,也谈及这一点,而现存最早的国际象棋谱,则出版在1497年。在此期间,国际象棋历经多种改进和变革,其间过程极为繁复和曲折,直至大约十五和十六世纪的时候,最终才定格为今天的样式。所以说现代国际象棋是起源于古印度,传播于欧亚大陆,最终在欧洲发展和定型,其国际之名可谓是名副其实。 看来事实的确如此。两者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并没有什么交集,更谈不上相互借鉴和彼此影响。然而,相通并非相同,素无交集并不代表不无相似。首先两棋种均模仿古代战争双方交战的场景,其次,棋子数量一样,两棋种对弈双方均16子。再次,棋子中均有主将、车、马、象、兵,且行棋规则类似,至于中国象棋独有的炮,我想是因为中国人首先发明了火药,所以中国象棋比国际象棋多了这一棋子也就不难理解了。两种象棋都是对当时人类社会战争场面的写照,既然都是人类社会,所以大致相同,两棋种的设计惊人地反应了这一点。 当然,小同之外必有大异,正是这种大异,忠实地反映了古代东西方人们的社会制度和审美选择。从棋子上来说,中国象棋是一帅(将)两仕,仕者,侍者也,在中国古代指服侍君王之人,在中国象棋的布局中,仕不离中宫,伴帅(将)左右,此应为仕女,即将帅(或君王)之妾。仕只走斜路,不走直路,且一帅(将)伴两仕,反应了古代中国男尊女卑和一夫多妻的社会制度。而国际象棋却与此大相径庭,交战双方均一王一后。王虽为最重要的棋子,丧失该子意味着输棋,但却不是杀伤力最强的棋子。反倒是作为女性属性的后才是战力最强的棋子,在对局中,可以横冲、直撞、斜行,没有步数限制,更没有被限制活动范围,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西方国家对女权的重视。古代中国社会历经漫长的封建统治,民族性格上留下了太多的封建烙印,这在中国象棋的棋子上便可见一斑。再说中国象棋的象(相),意即丞相,战力本就一般,却又被平添了塞象眼的限制,且不能过河战斗。马左右腾挪,却也难免被别上马腿。帅(将)不离中宫,远离战场,如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能尚可,但谁又能保证固步自封的帅(将)不是闭目塞听、纸上谈兵之徒。而卑微的仕只能斜行,侍奉君王左右。由此可见,古代中国对于规制和礼教的推崇是那么的深远,连小小的棋盘上都能见其踪影。而从西方舶来的国际象棋则相对自由的多,象并没有以上的诸多限制,且能随意斜行,没有步数和河界的限制。至于古代作战东西方均不能缺少的战马,也没有别马腿一说。王作为最高统治者也没有固守一处,可以根据形势随意转移,一来可以可以灵活应变,避免被逼宫的危险,二来也可以快速洞悉战场态势,指挥若定。 棋具虽小,却可见历史的痕迹、文化的迥异和价值观念的取舍,两棋相较之下着实可见东西方大有不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