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脑手机 >

民间舞的身份逻辑应是 民间舞的定义

【民族民间舞蹈的道具剖析】 承认哪些舞蹈考级

在传统民族民间舞蹈表演中,绝大多数舞蹈都是运用道具进行表演的,这是我国传统民族民间舞中的一大特征。民间舞蹈中所涉及的道具种类十分广泛,从常见的扇、绸、伞、剑到鼓、篙、枝、桨等,以及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旱船、驴型等等,其种类涵盖了从日常生活用品、武器、劳动工具以及动物造型等多种门类。这些道具在舞蹈中的广泛使用,既可以准确地反映出剧情所处的特定时代、地域和民族,又可以直观地表明剧中人物的身份、年龄及地位等多种信息的传递。同时,更为重要的是,道具还可以极大地丰富舞蹈的艺术语汇,增强艺术表现力及感染力,加强运动人体的动态表现从而完成舞蹈者内心世界及感情的表达。

民间舞的身份逻辑应是 民间舞的定义民间舞的身份逻辑应是 民间舞的定义


运用道具是我国传统民族民间舞的一大特征

我国众多的民族民间舞形式,它们有一共同点是比较注重并运用道具从事其表演活动。如以扇子和手绢为主要道具进行表演的《河北秧歌》、《东北秧歌》、《陕北秧歌》、《胶州秧歌》等,以各种鼓类为道具进行表演的《腰鼓》、《踩鼓舞》、《横鼓舞》、《长鼓舞》、《铜鼓舞》、《太平鼓》、《整过》等,以各种长短棍棒进行表演的《英歌》、《霸王鞭》、《扁担舞》、《打竹舞》、《杵舞》等。以各种彩灯进行表演的《竹马灯》、《七巧灯》、《荷花灯》、《跑灯》等,以及各种不同的面具舞真是举不胜举。少数民族在节日期间,青年男女翩翩起舞,舞者也大多手持芦笙、三弦、竹笛、弦子等乐器,边演奏边舞蹈。这些乐器在舞蹈者手中,除担负为该舞伴奏的音响效果外,同时也发挥着美化舞蹈形象和辅助表演者抒发感情的“道具“作用。

形成这一特征的主要因素

我国传统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之所以形成运用道具表演这一特征,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再现生活,是形成民舞道具的因素

舞蹈艺术产生于劳动。我认为这一论点,是研究舞蹈艺术领域内诸学术问题的总起点。人类为了争取和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需要从事各种必要的活动。如劳动生产、战斗、爱情及其它日常活动,这样便组成了人们全部生活的内容。其中尤以劳动生活为主。

早在远古时代,原始人类从事狩猎劳动,当时他们以食兽肉,穿兽皮维持着起码的原始生活。那时所产生的“身披兽皮毛角、手持鸟羽牛尾,模仿鸟兽动作和形态”的舞蹈,是原始人类从事狩猎活动的必然反映。以后由于人类的不断繁殖,人口逐渐增多,此时只靠捕捉野兽或采摘野果已很难维持其生活,人们逐步将自己的生活领域扩大到原始畜牧和农耕。这时出现了“手持木棒,掘土点种”,以表现原始农业生产的《舞》等。这些舞蹈都是原始先民们的劳动生活的再现。原始舞蹈中所用的舞具,基本上仍是当时人们的劳动工具或劳动果实。目前仍在民间流传的传统民间舞中,仍有许多反映劳动生活的舞种和节目。如手持农具表现农业劳动的汉族民间舞《庄稼忙》、《扇碌》等。少数民族持各种劳动工具进行表演的《杵舞》、《打柴舞》、《舂米舞》、《熊舞》、《马舞》等。这些传统民间舞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各民族各地区群众在某历史阶段的劳动生活。今天,我们仍可通过民间舞道具,进一步探索了解某民族在某个历史阶段的劳动方式和生产力状况。这是传统民族民间舞再现历史生活,为我们提供的方便条件。在人类生活中,基于各种原因,往往发生相互厮杀――即。古代舞蹈《刑天舞干戚》、《舞蛮牌》等,以及目前仍在民间流传的《盾牌舞》等,均是表现当时生活的。这些舞蹈所用的道具,如干戚、雉尾、蛮牌、刀、剑等,都是当时所用的军械武器。这些表现生活的传统民间舞,以当时战斗所用之军器为表演道具,是符合历史情况的。男女之间的爱情生活,是人类生活中的组成部分。在我国传统民间舞中,表现男女爱情生活的舞蹈占有相当比重。在这类民间舞中,往往以道具作为男女表达感情的工具。由于各民族各地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道德规范和生活习惯,这些异反映在传统民间舞中,必然形成各种不同的道具。如汉族表现男女爱情的民间舞,大多以扇子和手绢传情达意,在某些有情节的“小出子”、“小场子”中,男女往往以互赠“荷包”、“手帕”之类,表示互定终身。少数民族表现男女爱情的民间舞,有的用本民族的生活日用品,如花伞、斗篷、哈达等物;有的用当地喜爱的花草,如灵芝等;还有的用民族乐器,如芦笙、三弦、手鼓、萨巴依等。这些道具之所以出现在表现男女爱情的传统民间舞中,在某种程度上,与人们某一历史阶段的道德观念,和民族生活习惯有关。透过这些用以表达男女爱情的道具,我们可以揣摩到某民族某地区的青年男女的爱情交往方式,以及双方感情流露的微妙关系。有些民间舞是表现生活某一侧面的,如《扑蝴蝶》、《跑驴》等。舞中出现“蝴蝶”、“毛驴”、“驴鞭”等道具,均是基于典型环境、典型生活中的客观存在,并予以艺术的再现。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我国传统民间舞中,有许多道具原系某历史阶段人们生活所常用或常见的客观物体,当民间舞再现该历史时期的生活时,那些与人们生活有关的“客观体”,必然以“道具”身份出现在舞蹈之中。

二、信仰与愿望是形成民间舞道具的第二因素

我国传统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因为它的产生和流传是悠久的,所以在传统民间舞的内容和形式方面,必然会打上时代的痕迹。

据众多历史资料考证,处在原始公社时期的人类,因当时对许多自然现象不理解,更不具备控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他们往往在自然灾害面前产生恐惧心理。因此,原始先民常以某些动物(包括无生物)和其它自然物做为崇拜对象。这样便产生了原始宗教信仰――图腾崇拜,进而产生了许多用以祭祀天地、日月、山川、祖先或鬼神的“祭祀舞”。原始图腾信仰的遗风,今天在各民族中仍有迹可寻。如满族的“供神鹊”,据说满族过去认为“鹊”是本民族的图腾神,在祭天时要竖一“神秆”,杆顶置一斗,斗中置肉米。召鸟鹊啄食。巫人在“神秆”下面头戴神帽,身系腰铃,手击皮鼓跳舞事神。这种祭祀舞,以后发展演变成东北民间舞《太平鼓》。彝族过去认为本民族是虎的后代,在祭神时,由男巫吹葫芦笙,女巫手击羊皮鼓,并随节拍跳舞。据巫人说“葫芦笙的葫芦代表虎,所发出的声音是母虎(即祖先)的声音”。汉族过去认为“龙”是天上或江河湖海里管下雨的神,所以每逢久旱不雨,或洪水泛滥之际,群众便舞“龙”乞求解难。关于在寺庙和民间专门为驱鬼、逐疫所跳的“打鬼”、“跳神”等巫舞,舞者多以扫帚、扇子、斗、土簸箕、单鼓等为舞具。随着的发展和群众思想水平的不断提高,上述舞种有的已不复存在,有的逐步从“娱神”发展演变成“娱人”的民间舞蹈了。

在我国传统民间舞中,凡始于古代原始信仰或寄托人们某种愿望的舞蹈,均是以幻想靠“神灵”保佑,以达到征服自然为宗旨的。这类舞蹈所用的道具,有些属于生活中人们所常见的飞禽走兽,或人们常用的生活用品,有的则纯属人们的想象,如“麒麟”、“凤”之类。它们之所以被选用于祭祀活动,完全是由当时人们虚幻和信仰所决定,并指望它发挥某种“法术”效能,帮助人们实现某种愿望。虽然有些道具原系人们的生活中的日用品,但这些东西一旦在祭祀活动中出现,此时此物就与其原有的作用和功能完全不相干了。

三、民族审美,是形成民舞道具的第三因素

我们知道,人们的审美心理和审美习惯,这是个既要随着的发展而变化,又因民族不同而相对转移的错综复杂的问题。如果说我国各族在传统审美方面,存在若干共同点的话,那么以下几个方面,也许是我国各族所共同感兴趣的:

形象美――指外在形状和色彩。

性格美――指内在气质和特性。

陪衬美――指此物与彼物相结合时所产生的客观效果。

音响美――指物体发出的声音。

上述四点,反映在我国传统民间舞中,必然对人物动作、姿态、服饰和道具起某种支配作用。仅就民间舞道具而言,我们不难发现某些道具并非是劳动生产工具、战斗机械或日常生活用品,也不属于人们的宗教信仰之器具。但是,若从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传统审美角度去观察分析这些道具,却不难找出它们的生产和归宿。

比如:各种彩绸、彩带、彩球和花草等,由于它们的外观形象美,从而博得人们的喜爱。狮子、孔雀等,是由于它们具有勇猛骠悍或慈祥善良的性格;荷花、梅花之类,既有美的形象,而且有着出污泥而不染或不惧严寒傲然挺立的特性,以此博得人们的赏识。耳环、手镯、项链、荷包等,它们能给人物形象起到陪衬点缀美的作用。腰鼓、花鼓、长鼓、手鼓、铃鼓、笛、笙、铃、冬不拉、萨巴依、竹板、霸王鞭等,这些道具不仅能发出悦耳的音响,同时也能起到美化人物造型的作用。有些民间舞道具(如扇子、手绢)虽系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但这些东西即使在日常生活内,也并非单纯为人们起降温或擦汗的作用,而往往被人们视为文雅、秀美的象征。当这些东西作为表演“道具”出现在民间舞艺术之中,此时此物的审美价值、已远比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它的审美观念成倍地提高了。

传统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今天,我们若研究其中的任何问题,必须放眼于历史。

(作者单位:湖南理工学院音乐系)

责任编辑:杨建

民间舞的身份逻辑应是()。

民间舞基本知识介绍

民间舞泛指产生并流传于民间、受民俗文化制约、即兴表演但风格相对稳定、以自娱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不同地区、、民族的民间舞蹈。

由于受生存环境、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民族性格、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以及受表演者的年龄性别等生理条件所限,在表演技巧和风格上有着十分明显的异。不妨看看民间舞基本知识介绍。

简 介

民间舞(folk dance)我国的民间舞源远流长,十分丰富,一般又可分为汉族民间舞和少数民族民间舞两类.

《辞海》中这样定义民间舞蹈:“在群众中广泛流传,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形式。”

现代的民间舞研究者综合民间舞的产生、发展、以及其特性将民间舞的概念概括为:“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的过程中,由劳动群众集体创作,又在群众中进行传承,而且仍在流传的舞蹈形式,他具有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点。

既表现了一定历史时期经济条件下的文化背景,又随着生活的发展而注入新的成分。”如今在民间,人们跳民间舞蹈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别人看,而是为自己跳的。这是民间舞的基本属性,也是实现自娱的基本目的。

人们是以民间舞蹈来达到丰富自己的生活和对生活的渴望,它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显而易见。因此民间舞能够始终保持着它独特的民族生命意识,并在现代继续蔓延。

民间舞的身份逻辑应是()。

二老艺人。

间舞一般指民间舞蹈。 民间舞蹈(folk dance) 起源于人类劳动生活,它是由群众自创自演,表现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及人们精神风貌的群众性舞蹈活动,所以也称为“土风舞”。

民间舞的身份逻辑应该是

民间舞的身份逻辑应为(B)。

A. 舞蹈学者

B. 农民

C. 二老艺人

D. 职业舞者

民间舞。是指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传统舞蹈形式,它生动地反映出各地区、各民族的性格爱好、风俗习惯和审美趣味,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地方色彩。我国的民间舞源远流长,十分丰富,一般又可以分为汉族民间舞和少数民族民间舞两类。

民间舞蹈包括:秧歌、腰鼓舞、花鼓灯、狮子舞、龙舞、花灯、安代舞、热巴、赛乃姆、扁担舞、芦笙舞、阿细跳月、农乐舞、孔雀舞等。

民间舞之所以形成“舞、戏”合一这样一种艺术形态及本质特征,其原因在于产生民间舞蹈的民族文化背景中所具有的民俗性。所谓“民俗”,它的内容包括一个民族的传统风俗习惯、信仰、民间故事、歌谣、谚语等。

正因为如此,在民族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民间舞蹈便具有了很强的“故事性”和“戏剧性”的特征,是一种“剧情”化的舞蹈艺术结构形态。

民间舞蹈起源于人类劳动生活,它是由群众自创自演,表现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及人们精神风貌的群众性舞蹈活动,所以也称为“土风舞”。

共同特点:

1、自娱性。动作步法比较单纯精炼,易于为广大群众所掌握。在家族,村寨中以言传身授的独特方式继承流传,其表演性质常常和群众性的自娱活动紧密相连。许多种类的民间舞蹈都可以形成成千上万人的大型舞会。

2、即兴性。民间舞蹈动作姿态的规范性较弱,可变性较强,在大体一致的步伐、动作、节奏、韵律下,不同舞蹈者可做各种即兴的发挥。

3、稳定性。由于其常在特定范围内流传,受外界影响甚少,虽在不断变化发展中,但其风格特色相对比较稳定,改变缓慢。

什么是民间歌舞

泛指产生并流传于民间、受民俗文化制约、即兴表演但风格相对稳定、以自娱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不同地区、、民族的民间舞蹈,由于受生存环境、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民族性格、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以及受表演者的年龄性别等生理条件所限,在表演技巧和风格上有着十分明显的异。民间舞不乏朴实无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等特点,历来都是各国古典舞、宫廷舞和专业舞蹈创作不可或缺的素材来源。

民间舞的身份逻辑应是

身份逻辑思维混乱。

因为民间的舞蹈太杂了,太乱了,有太多这种舞种混合在一起,而且每个人有的人有的时候都会有一些改编会自成一派,所以就会导致身份逻辑思维混乱。

民间舞特点

民间舞是历代不断创造的,在民间有广泛基础的舞蹈形式,它与的生活、斗争密切。也因为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各地区的生活,历史、风俗习惯、自然条件有异,因此形成了不同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民间舞着重于内容,大多有一定的情节,形象鲜明,歌舞结合。

一般都有歌,有舞,有情节,以舞为主。作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藏族歌舞艺术的特点,反映出军民鱼水情深的思想主题,内容与形式都达到了尽可能的完美,深为几代观众所喜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