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脑手机 >

昆曲西厢记赏析_西厢记昆曲曲谱

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对场景的赏析

《长亭送别》表现崔莺莺和张君瑞的离愁别恨,反映“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的送别主题,情节并不复杂。整折戏崔莺莺主唱,由三个场面构成:长亭路上、筵席之中、分手之时。随着戏剧场面的转换,作者刻意安排了三幅风景画面,让一个个描绘秋景的组合意象融人了戏曲空间。读者欣赏优美的唱词,如同陪同剧中人在如画的风景中行进,进入了一种诗化的境界。下面的设计,淡化戏剧情节,突出对人物心理的把握、曲词意境的感悟和戏曲语言的欣赏。

昆曲西厢记赏析_西厢记昆曲曲谱昆曲西厢记赏析_西厢记昆曲曲谱


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

人物心理

离愁别恨:经历艰难,始能结合,昨夜允婚,今日别离。

忧心忡忡:荒村雨露,野店风霜,无人扶持,难调护。惴惴不安:异乡花草,再行栖迟,停妻再娶,忘情负义。埋怨不满:拆散鸳鸯,催逼上路,此情难诉,此恨谁知?

细腻刻画

直抒胸臆:如“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借景言情:如“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以景衬情:如“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妙用修辞:如运用典故、比喻、对偶、夸张等手法。(例略)

对离别情境的生动描写

1.曲词中描写秋景的组合意象

[端正好]长亭路上——斜晖霜林图:碧天白云、黄花堆积、秋风阵阵、北雁南飞

[脱布衫]筵席之中——黄叶衰草图:飒飒秋风、黄叶纷飞、袅袅烟气、野草零落

[一煞][收尾]分手之时古道烟霭图:青山疏林、轻烟薄暮、夕阳古道、风啸马嘶

2.以“长亭路”为题,将[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曲改写成散文。示例:

暮秋时节一天,碧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地上到处是零落的菊花,萧瑟的秋风一阵紧似一阵,避寒的大雁结阵飞向南方。百草憔悴,雾凉霜寒,枫林经霜变红,在秋风中纷纷离枝,坠落于地。

一辆油壁香车从普救寺驶出,穿过疏林,驶向十里长亭。车上坐着相府千金崔莺莺和侍女红娘。傍晚清冷的阳光斜照在莺莺挂满泪痕的脸上,·哀怨中透着几分娇媚。轻车左前侧,张生骑在马上,不紧不慢行着。秋风掀开车厢幕帘一角,红娘顺眼望去,恰见张生向车厢投过深情一瞥,面容凄惨双目噙泪。

一间破败的亭子孤零零坐落在山脚路旁。车马声惊动亭上栖鸦“噗噗”飞起。莺莺被红娘搀下车来,目睹此景,倒吸一口凉气。此处就是分手之地么?“开席吧!”老夫人冰冷的声音告诉莺莺:这是无法拒绝的现实。张生和莺莺对视一眼,纵有万语千言要讲,却又无从说起。看着南飞的大雁,莺莺在心里对张生说,托付深情的大雁,传来平安的消息吧1

3.运用想象,以“临行”为题,将[耍孩儿]一曲改写成话剧片断。示例:

莺莺 (举杯,神情惨恻)今日一别,且饮此杯!未知何日相见(泪落杯中),复为公于举筋?

张生 (接杯)放心,此一去,定然争得功名,早日回归!(饮酒)

[红娘见张生有自负之色,轻笑]

红娘 金榜题名,倒要小心招婿。

张生 (语塞)这……红娘是了解我的心迹的。(摔杯)有违情义,如同此杯!

莺莺 夫妇情投意合,如同并蒂莲花,胜过状元及第,何必千里奔波求取虚名?不管得官不得官,早早回来就是。

张生 (感动,流泪)知我。(传来马嘶声)时辰不早,我得准备上路了。

莺莺 且慢。君行别无所赠,但有一物送君。(展帕,轻吟)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

张生 (恭听,接帕端详)不必多虑!谨庚一绝,以剖寸心。(吟诗)人生长远别,孰与关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

红娘 (轻叹)劳燕分飞,一对苦命的人儿1

4.以“怅望”为题,将[一煞][收尾]两支曲子改写成现代诗歌,尽量用上曲中意象,从莺莺的视角表现离别之情。示例:

一骑绝尘去,山峦笼轻烟/转山坡,穿疏林,熟悉的身影依稀可见/道一声平安,道一声珍重,陪伴游于的是冷清清的斜阳/秋风掠过禾黍,飘来声声马嘶,马嘶声声叩击莺莺心田/劳燕分飞谁主使?离愁别恨苦难言/说什么功名仕途,只问何处归程何时归年/山程水泽情难忘,夕阳古道心相连/青山下,秋风里,离人泪,心自颠/那离愁呵,长如水,沉如铅/一辆车儿,如何载得起?如何拖向前?

西厢记爱情赏析

1、一见钟情。在古代,“男女授受不亲”被认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尤其是未婚女性,都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与异性的接触不多,更谈不上日久生情了,所以在封建中,那些描写自由式爱情的文学作品,大多是一见钟情式的开端。王实甫笔下的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在深受前代诸多作品的影响之后,也是一见钟情式的开端。一个书剑飘零,功名未遂,游于四方的书生才子,一个是闲愁万种,深锁香闺的相国千金。普救寺一遇,张生就表示自己“正撞着五百年前风流业冤。你撇下半天风韵,我拾得万种思量”。认为这种情缘是前世注定的。一次见面之后,对崔莺莺的思量却是万种之多。而崔莺莺在佛殿遇到张生后,就“每日价情思睡昏昏”,无情无绪,心事不宁的,芳心暗许。日下烧香之时,更是希望苍天保佑,让她早日嫁得一个如意郎君,实则是希望苍天保佑她与张生这对有情人能够早结秦晋。

2、由于某些势力的阻挠,致使两人被迫分散。《西厢记》中,阻挠张生与崔莺莺两人结合的势力主要来自崔老夫人及其侄子郑恒。其中,崔老夫人可以说是封建势力的代表,而郑恒则是小人的代表。当日,为了退贼兵,崔老夫人就曾说:“两廊僧俗,但有退兵之策的,倒赔房奁,断送崔莺莺与他为妻”。然而,张生献计,退了贼兵,崔老夫人却想让崔莺莺与张生结为兄妹,目的是断送他们结婚的念头。当张生与崔莺莺不顾封建礼教之时,私下里结合。这一事实被崔老夫人知道后,权衡了一番,终为了不辱没崔家的家谱,木已成舟,崔老夫人只能顺水推舟,接受事实,承认张生这女婿。但前提是张生必须上京考取状元。理由是崔家“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所以张生若考中状元,崔莺莺就是其妻;若不中,就不要回来。从此,两个相恋的青年男女就被迫分离一段时间。由此看来,崔老夫人作为封建势力的代表,自始至终都阻挠着崔张二人的爱情。因为他们不是门当户对,不符合封建礼教的规定。除此之外,作为小人的代表——郑恒,在张生高中后向崔老夫人进谗言,致使崔老夫人再次悔婚,这就使得崔张二人的婚姻再现波折。

3、有情人终成眷属。尽管在当时考取状元的机会很小,但作者深受传统才子佳人爱情式结局的影响,让张生高中,并给崔莺莺带回了凤冠霞披,终使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也印证了张生确实为一大才子。的后还提出了“永老不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祝愿。

西厢记 赏析300字

崔莺莺是西厢记中的主要人物,也是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她美丽,多才,既深受封建礼教的濡染,又有着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她和张生在佛殿相遇,一见钟情,又经过隔墙联吟,彼此心有灵犀,互相爱慕,但碍于老夫人的拘管,没有更多接近的机会。在孙飞虎围兵普救寺,老夫人许婚,张生下书解围之后,莺莺和张生都满心欢喜,以为可以如愿以偿,成就婚姻。不料老夫人赖婚,这激起了莺莺对母亲的不满。当她听了张生在琴中向她倾诉的心事以后,她更加倾向、爱慕张生。但她毕竟是相国,家庭教育和上层的身份,使她难以贸然走出和张生自由结合这一步。于是戏剧出现了这样的冲突:明明是她叫红娘去探望生病的张生,但当红娘带回张生给她的信时,她却责骂红娘带回“这简帖戏弄我”!她要红娘带信给张生,叫他下次休得如此,但是张生打开信一看,喜出望外,原来莺莺寄去的是约会的诗简。当张生果然来约会时,她又以大道理责备了张生一通。作者对莺莺矛盾心理的描写,展示出她既有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又深受封建礼教的浸染的真实心理。这就突出了莺莺后作出和张生结合的决定是难能可贵的。

张生在剧中是一个才华出众、情真意专的志诚种,一见了莺莺,就忘记了求取功名的大事,而且采取了一系列热烈、大胆的方式和真诚的努力,来获取莺莺的爱情。他不管人家是否对他有意,先自报家门:

小生姓张,名珙,本贯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取妻。

他继续问红娘:“敢问常出来么?”如果说前面的自报家门已经很贸然,那么,这一问,就更不得体了。接着在夜吟、请兵、琴挑、甚至身染沉疴的过程中,都展示了他对莺莺的痴心,以及忠贞。作者十分注意突出他“志诚”的一面,他一接到莺莺的诗简,马上喜上眉梢,顾不得细察诗意,也不管是否有诈,半夜逾墙去赴约,结果遭到莺莺的呵斥,约会也砸了锅。在“赖婚”一场,开头张生以为老夫人会将莺莺许配给他,兴高采烈地等着作新郎,没想到老夫人出尔反尔,坚持赖婚,坚决不同意将莺莺许配给他时,他甚至跪在红面前,声称如果得不到莺莺,他就要悬梁自尽。正是他的这种执着和志诚,终打动了莺莺,两人终于私下结合。

红娘是《西厢记》中一个地位卑,却光彩四射的人物,她冷眼旁观,很清楚老夫人为维护“相谱”,决不允许张生和莺莺的结合,所以她初并不想帮助张、崔二人。但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她逐渐为崔张之间真挚的感情打动,也不满于老夫人的背信弃义,于是转而积极地为他们传递书信、出谋划策。她批评张生是“银样蜡枪头”,居然揣摸不透莺莺的心事;她也批评莺莺的心口不一,明明思念张生,在人前却一点也不流露;对老夫人,她更加勇敢机智地进行反击,为崔、张二人辩护,使老夫人理屈辞穷,不得不答应了二人婚事。巧妙的是,她反击老夫人的,恰恰是老夫人要维护的封建纲常和家族利益。如《拷红》中,她先把张生和莺莺的私情告诉了老夫人,然后对老夫人说:“目下老夫人若不惜其事,一来辱没相谱,二来日后张生名垂天下,施恩于人,忍令反受其辱哉?使至官司,老夫人亦得治家不严之罪。”这几句话,真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老夫人也只好默认了张生和莺莺的婚事。

红娘是一个侠肝义胆,机智聪明的形象,汤显祖说王实甫的红娘:“有二十分才,二十分胆。有此军师,何战不克?”(汤海若先生批评《西厢记》),红娘在《西厢记》中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

老夫人是剧中封建家长的代表,是崔、张、红对立面。她虚伪、奸诈、狠毒,但又脆弱。她表面上爱女儿,实质上爱的是“无犯法之男,再婚之女”的“相谱”。因此在行动和精神上都严格地约束着莺莺,连“黄莺儿作对”“粉蝶儿成双”的自然景色,都不让莺莺看见。怕引起“春心荡”。在孙飞虎兵围普救寺时,她信誓旦旦,要将莺莺许给解围退兵的人,可是张生退兵之后,她马上反悔,并且假惺惺地要崔、张以兄妹相称,并许张生以金帛,理由是崔家不招白衣秀士。为了“相规”,她全然不顾崔、张二人的感情和幸福。在这里老夫人的虚伪、狡猾暴露无遗。她的“慈母”的面目后面,掩盖的是冷冰冷的封建家族的利益。但她其实又很脆弱,在《拷红》一折中,被地位卑下的婢女红娘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后,不得不认识到:“这小也道的是,我不合养了这不肖之女,待经官呵,玷辱家门,罢罢,俺家无犯法之男,再婚之女,与了这厮吧!”一个封建势力的顽固堡垒,被小小的红娘轻易地攻克了,这不是充分说明了封建力量外强中干的本质吗?当然,封建家长是不会善罢干休的,老夫人逼张生赴考和后赖婚的情节,进一步完善了她的形象:虚伪、狡诈、顽固、狠毒、脆弱。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