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脑手机 >

波斯尼亚危机 波斯尼亚危机的影响

波斯尼亚危机的独立后

1991年10月波黑宣布拥有主权,1992年2月举行全民投票以寻求独立。波黑塞族人随即在塞尔维亚的支持下以武力方式寻求加入塞尔维亚,内战爆发。1994年3月波族人(穆族人)和克族人同意共组联邦,共同对抗塞族人。1995年11月21日各方签署代顿和平协定,结束内战,并把波黑分为穆克联邦以及塞族共和国两个实体。波黑内战中共有二十万人死亡,超过二百万人流离失所。战争结束后,北约在波黑继续驻扎维和部队,2004年底由欧盟所取代。

波斯尼亚危机 波斯尼亚危机的影响波斯尼亚危机 波斯尼亚危机的影响


波斯尼亚危机的名词解释,稍微简洁点的··网上好多太长了····最好在100多字内···

1908年,由于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阻碍了塞尔维亚在该地的扩张而引起的一次国际冲突。反映了一战前夕,德、奥、俄等帝国主义争夺巴尔干地区的尖锐矛盾,使巴尔干成为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火药库.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结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其终极阶段,即帝国主义过渡时产生的广泛的不可调和矛盾。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其终极阶段,即帝国主义过渡时产生的广泛的不可调和矛盾。

1882年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三国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同盟国形成。1891年到1907年法国,英国和俄国分别签订协定,协约国形成。自此同盟国和协约国形成,同时各国加紧扩军备战,促使战争危险日益加剧。

1905年至1913年同盟国和协约国为争夺战略要地爆发了一系列的战争,包括1905和1911年的摩洛哥危机,摩洛哥危机加深了世界大战的危机。以及1908到1909年俄国,奥匈帝国和德国为争夺巴尔干半岛引起的波斯尼亚危机,波斯尼亚危机导致欧洲资本主义强国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深,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时这一系列的斗争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奏。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之间的分赃不平衡的帝国主义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战争,尽管塞尔维亚是为了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而战,它所从事的战争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的性质,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集团和以德奥为首的同盟国集团,在主要战区展开的生死搏斗,这场战争,各方都大量使用现代化战争装备,以给敌人最大的杀伤,战况空前惨烈,人员伤亡惨重。1918年,美国总统威尔逊发表《十四条和平宣言》,德、奥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空前的浩劫,给参战各国带来巨大的灾难。大战历时4年,30多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战争,伤亡人员3000万,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另一方面,战争促进了亚非民族独立国家的形成和殖民地人民的觉醒。

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哪些国家参战

一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初的一场人类浩劫,大战使各国人民遭受空前灾难,交战双方动员兵力共计7340余万人 ,直接参战部队2900多万人,死于战场的约1000多万人,受伤的约2000万人,受战祸波及的人口在13亿以上,约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75%,战争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700亿美元。

协约国士兵的伤亡: 5,497,600

比利时: 13,700

英国: 908,000

澳大利亚: 60,000

加拿大: 55,000

印度: 25,000

新西兰: 16,000

南非: 7,000

联合王国: 715,000

法国: 1,240,000

法国殖民地: 114,000

希腊: 5,000

意大利: 650,000

日本: 300

黑山: 30,000

罗马尼亚: 336,000

俄罗斯: 1,700,000

塞尔维亚: 450,000

美国: 50,600

同盟国士兵的伤亡: 3,382,500

奥匈帝国: 1,200,000

保加利亚:87500

德国: 1,770,000

奥斯曼帝国: 325,000

平民的伤亡: 6,493,000

奥匈帝国: 300,000

比利时: 30,000

英国: 31,000

保加利亚: 275,000

法国: 40,000

德国: 760,000

希腊: 132,000

罗马尼亚: 275,000

俄罗斯: 3,100,000

塞尔维亚: 650,000

奥斯曼帝国: 1,000,000

二战期间,军人、平民死亡人数超过5500万,参战国物资总损失达4万亿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参战国伤亡人数统计

国别 死亡(人) 负伤(人) 被俘(人) 失踪(人) 合计(人) 占总动员兵力(%) 死伤比例

苏联 7 000 000 3 450 000 5 750 000 —— 16 200 000 60 2∶1

美国 292 000 671 000 119 000 29 000 1 111 000 6.8 1∶2.3

英国 398 000 480 000 331 000 98 000 1 307 000 22.2 1∶1.2

法国 211 000 400 000 140000包括失踪 —— 751 000 17.9 1∶1.8

德国 2 850 000 7 250 000 1600000包括失踪 —— 11 700 000 68.8 1∶2.5

日本 1 553 000 305 000 303 000包括失踪 —— 2 161 000 22.3 5.1∶1

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参战国参战兵力及减员率

美国:参战兵力1 400万人,减员(指阵亡、伤员、失踪,以下同)人数1 070 364人,减员率7.6%。其中阵亡占25%,伤员占61%,失踪占14%。)

英国:参战兵力1 200万人,减员人数1 233 796人,减员率10.3%。其中阵亡占28%,伤员占38%,失踪占34%。

前苏联:参战兵力2 200万人,减员人数12 000 000人,减员率52.2%。

德国:参战兵力1 700万人,减员人数9 900 000人,减员率58.2%。其中阵亡占21%,伤员占50%,失踪占29%。

第二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

第二次世界大战共有5 700多万人死亡。其中:

前苏联:死亡2 060万人,是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

被纳粹军队俘虏的前苏联士兵575万人中有330万人死于战俘营。

波兰:死亡600万人,是受纳粹摧残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仅奥斯威辛等三个集中营被杀害的就有290万犹太人。

德国:死亡730万人,其中有士兵370万人。

法国:死亡81万人;南斯拉夫:死亡170万人;美国:死亡38万人;匈牙利:死亡42万人;意大利:死亡33万人,罗马尼亚:死亡37万人;荷兰:死亡21万人;希腊:死亡16万人;芬兰:死亡8.4万人;保加利亚:死亡2万人;挪威:死亡1万人。此外,欧洲各国被希特勒分子杀害的犹太人和其他人种有500万~600万人;吉卜赛人被杀害50万人。

在亚洲战场,中国:死亡1 200万人;日本:死亡180万人。

两次世界大战有关数据

参战国数目:61 持续时间:2 194天(6年) 中立国数目:6 参战国总人数:17亿人(占世界人口80%) 战争中被打死的人数:3 200万人 受伤人数:3 500万人领土上进行过军事行动的国家:40个 军事行动区域的面积:2 200万平方公里动员入伍人数:11 000万人

参考资料:百度

日期:1914年6月—1918年11月

位置:欧洲、非洲、太平洋、大西洋、

结果:协约国获胜印度洋、中东

死亡(约数)

将士:900万

平民:700万

合计:1669万

主要参战国:

协约国

·塞尔维亚王国

·俄罗斯帝国

·法国

·比利时

·大英帝国与其殖民地

·日本

·黑山

·意大利王国(1915年5月,意大利退出三国同盟,加入协约国)

·罗马尼亚

·希腊

·美国

·中国等

同盟国

·德意志帝国

·奥匈帝国

·奥斯曼帝国

·保加利亚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1914年8月—1918年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Triple Alliance)和协约国(Triple Entente)之间的战斗。 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是同盟国,英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帝国和塞尔维亚是协约国。在1914年至1918年期间,很多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都加入了协约国。战场主要在欧洲。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是同盟国,但是后来英国、法国及俄国与意大利签订密约,承诺给予意大利某些土地,结果意大利加入了协约国对抗同盟国。

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0,000人参战,10,000,000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人受伤。

战争的导火索是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战线主要分为东线(俄国对德奥作战),西线(英法比对德作战)和南线(又称巴尔干战线,塞尔维亚对奥匈帝国作战)。其中西线最惨烈,著名的战役有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一次世界大战是20世纪初的一场人类浩劫,大战使各国人民遭受空前灾难,交战双方动员兵力共计7340余万人 ,直接参战部队2900多万人,死于战场的约1000多万人,受伤的约2000万人,受战祸波及的人口在13亿以上,约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75%,战争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700亿美元。

协约国士兵的伤亡: 5,497,600

比利时: 13,700

英国: 908,000

澳大利亚: 60,000

加拿大: 55,000

印度: 25,000

新西兰: 16,000

南非: 7,000

联合王国: 715,000

法国: 1,240,000

法国殖民地: 114,000

希腊: 5,000

意大利: 650,000

日本: 300

黑山: 30,000

罗马尼亚: 336,000

俄罗斯: 1,700,000

塞尔维亚: 450,000

美国: 50,600

同盟国士兵的伤亡: 3,382,500

奥匈帝国: 1,200,000

保加利亚:87500

德国: 1,770,000

奥斯曼帝国: 325,000

平民的伤亡: 6,493,000

奥匈帝国: 300,000

比利时: 30,000

英国: 31,000

保加利亚: 275,000

法国: 40,000

德国: 760,000

希腊: 132,000

罗马尼亚: 275,000

俄罗斯: 3,100,000

塞尔维亚: 650,000

奥斯曼帝国: 1,000,000

主要是当时的德属非洲殖民地与英属非洲和法属非洲之间的冲突,其实就是保罗·冯·莱托-福尔贝克在与英帝国玩猫捉老鼠的游戏,主要是现在的纳米比亚、南非、坦桑尼亚、津巴布韦、莫桑比克等国,另外法属西北非虽未直接参战,但是在整个一战期间为法国提供总共约60万黑人和摩尔人劳工支援了西线战场

谁能弄一些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信息,,一大堆的,有帮助学习的,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经济发生变化,德国实力上升,英法下降,德国想要夺取其殖民地。另外,普法战争胜利后,普鲁士在法国巴黎宣布德意志成立,导致德法民族矛盾激化。俄罗斯自农奴制改革后,农奴实际上仍受到压迫,无产阶级逐步觉醒。俄国为转移矛盾焦点,故俄国参战。日本为了重新划定在华势力范围,对德宣战。中国北洋军阀政府为能在战后从德国手中收回山东权益,所以加入协约国阵营。

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国庆),奥匈帝国皇太子斐迪南大公夫妇(右图)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枪杀。[1]

萨拉热窝事件(3张)

奥匈帝国以此为借口,在得到德国的支援后,于1914年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俄国开始总动员,出兵援助塞尔维亚。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接着向法国宣战。德国入侵已保持永久中立的比利时。同日,英国考虑到比利时对自己国土安全的重要,同时为了确保比利时的中立,及维护1839年签署的《伦敦条约》,于是向德国宣战。8月6日,奥匈向俄国宣战。8月12日,英国向奥匈宣战。

战争主要在由德国和奥匈帝国还有意大利组成的同盟国(Central Powers),和英国、法国、俄罗斯帝国和塞尔维亚组成的协约国(Allied Powers)之间进行。在1914年至1918年期间,很多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都加入了协约国。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是同盟国,但是后来英国、法国及俄国与意大利签订密约,承诺给予意大利某些土地,结果意大利加入了协约国对抗同盟国。

战线主要分为东线(俄国对德奥作战),西线(英法比对德作战)和南线(又称巴尔干战线,塞尔维亚对奥匈帝国作战)。其中西线最惨烈,著名的战役有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战争最初在欧洲进行,但是很快就超出欧洲范围。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15亿人口卷入战乱。一战中双方伤亡人数达3000多万,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带给人类空前的灾难。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四年多,最终以同盟国集团的德、奥匈等国战败而结束。[1]

开始的标志:

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战争背景:巴尔干半岛原本属于奥斯曼帝国统治,奥斯曼帝国因为在近代化、工业化的竞争中远远落后于欧洲国家,较为先进的奥匈帝国和沙皇俄国理所当然在帝国主义的驱使下的对其领土的瓜分。当时在奥、俄两大强国的支持下,巴尔干半岛各国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发生了两次巴尔干战争;第一次战争保加利亚(俄罗斯后台)获利最大,导致第二次战争中塞尔维亚(俄罗斯后台)、希腊(英国后台)、罗马尼亚(奥匈后台)、黑山(奥匈后台)、阿尔巴尼亚(俄罗斯后台)瓜分保加利亚,并使得世仇奥、俄的冲突又加深,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埋下深厚的导火线。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巴尔干半岛

同盟国的出现

1.奥俄的势不两立。俄罗斯后台支持的塞尔维亚成为巴尔干半岛上面积最大的国家,这引起了奥匈的强烈不满;而同时,塞尔维亚也不满奥匈吞并了有很多塞尔维亚人居住的波斯尼亚。俄罗斯帝国在巴尔干半岛上的势力最大、但奥匈却步步紧逼,为了抑制奥匈帝国的急速扩张、俄国当然出面力挺塞尔维亚。

2.德奥关系进入黄金时期。德国统一和奥匈和解后,德国向世界争取殖民地、奥匈向巴尔干半岛扩张,原本是敌人的普鲁士(德意志)和奥地利(奥匈)互相之间已经没有任何利益冲突了。与其坐视强大的邻国变为敌人不管、还不如主动向它结盟变为有利的盟友,所以这两个欧洲强国自然而然的变成了坚不可摧的同盟关系。

3.奥斯曼帝国想逃脱沙皇俄国的控制。两次巴尔干战争后,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的属地大减、它只想要彻底逃离对它威胁最大的俄罗斯,原本对它威胁最大的奥匈帝国、其领土已不再和奥斯曼帝国接壤、所以才和德奥结盟。

4.保加利亚对俄国的报复。原本是保加利亚后台的俄罗斯、但它在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中背叛了保加利亚、让保加利亚损失了2/3领土、其中大半部份又划给了塞尔维亚,所以保加利亚一直耿耿于怀,所以加入德奥阵营、向俄塞两国报仇。

协约国的出现

1.德意志帝国和英法俄三国的矛盾。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军事、经济国力大大增强。普法战争后不仅超过法国、成为欧洲陆地上的最强国、工业产值全面超过原本世界第一的英国,还提出大海军主义挑战英国海上霸主的地位、和大日耳曼主义来支持奥匈干扰俄罗斯在巴尔干半岛上斯拉夫民族地区的影响力。

2.英法俄反制德奥同盟。为防止牢固的德奥同盟(尤其是德意志帝国)的过分强大、以至于影响了自己在传统领域的利益。这三个在历史中水火不相容的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第一次联合在了一起,靠着自己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的优势,全面打压德奥的生存空间。

3.比利时的非中立化。德国为了突袭法国而绕道比利时进攻,可比利时却拒绝德国的要求,结果遭德国进攻。此问题激怒了比利时的保护国英国,也让德在战后对比利时割地赔款。

4.意大利的倒戈。意大利原本和德奥同盟,想夺回法国占领的萨伏依地区,但却因为英法答应在战后分得阜姆和达尔马提亚,所以意大利后来参加协约国阵营。

5.日本的趁火打劫。日本想要俄罗斯在中国的利益,但因为英俄同盟和英日同盟的关系不能得罪俄国,只能寻求别的利益;期间正值德国在欧洲大战,所以日本强占德国在亚洲的所有殖民地。

6.美国的参战。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对所有英国货船发动攻击,没料到误伤美国商船;美国本来就想在欧洲国家身上捞一杯羹、如今由此契机向德国宣战。

导火索:1914年6月28日上午9时正,奥匈帝国皇太子斐迪南大公来到1908年被奥地利吞并的波斯尼亚视察,一位塞尔维亚一个秘密组织成员,17岁的普林西普向斐迪南夫妇开枪射击,斐迪南夫妇毙命,普林西普被捕。这一事件被称为萨拉热窝事件,被认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刺杀斐迪南的这一萨拉热窝事件被奥匈帝国当做了对塞尔维亚发动战争的口实。1914年7月23日奥国在获得德国无条件支持下向塞尔维亚发最后通牒,包括拘捕凶手、镇压反奥活动和罢免反奥官员等,塞国除涉及内政项目外悉数同意。不过,奥国依然将行动升级。与此同时,德国知悉俄国的军事动员,德皇要求俄国停止并迅速备战。鉴于各国的强硬外交和对国家军事力量的自骄,战争已无可避免。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7月30日俄国动员,出兵援助塞尔维亚。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接着在3日,向法国宣战。8月4日,德国入侵保持中立的比利时,比利时对德国宣战;同日,英国考虑到比利时对自己国土安全的重要性,和早前为了确保比利时的中立,而在1839年签署的《伦敦条约》,于是向德国宣战。8月6日,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塞尔维亚对德国宣战。8月12日,英国向奥匈帝国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给好评我帮你查

第一次世界大战因何爆发?

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的导火索, 爆发的原因: 1,德意志帝国的崛起打破了原因的欧洲平衡 2,美国农业出口和工业崛起,使得各国开始采取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了矛盾 3,主要工业国存在产能过剩问题----需要扩大市场,或者消灭对方的产能 4,一些国家,尤其是德国,出现社会帝国主义的特点----采取对外强硬政策来确保国内稳定 5,巴尔干地区,俄国与奥匈帝国矛盾激化----斯拉夫人的骚动,民族主义兴起,大国已经难以控制危机 6,法国和德国的长期矛盾 7,19世纪末期存在着---所谓的“中等强国的危机”-----两极格局的加速推进,使得中欧集团不得不冒险挽回局面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视察,被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 枪杀,一个月后奥匈帝国便向塞尔维亚宣战,一战爆发

欧洲工业强国因为殖民地问题积怨已久

后来奥匈帝国的某个贵族被刺杀,就爆发了

请说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简单经过及结束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8月 - 1918年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Triple Alliance)和协约国(Entente)之间的战斗。 德国、奥匈帝国(Austria-Hungary)和意大利是同盟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和塞尔维亚是协约国。在1914年至1918年期间,很多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都加入了协约国。战场主要在欧洲。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是同盟国,但是后来却加入到了协约国与同盟国作战。

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0,000人参战,10,000,000左右的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左右的人受伤。

战争缘起:

(1)“英德矛盾,英德在重分世界问题上的矛盾,是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矛盾,这是导致一战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18世纪70年代以来英德关系的演变过程表明,英德冲突对于一战爆发所起的作用虽然不是唯一重要的,但不能低估。海军竞争和协约国的形成与发展是英德矛盾的两个主要表现形式,二者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终于成为导致一战爆发的主要因素。

(2)“法德矛盾,从实际情况考察,“英德矛盾主要说”并不全面。英国把德国作为主要对手,而德国没有从国策方面把英国作为主要敌人,只是在具体政策和海军竞赛上把英国作为主要对手,因此,两国之间的矛盾构不成主要矛盾。德国最大的敌人是法国,无论从欧陆的霸权地位或德国的发展来看都是如此。

(3)“俄德矛盾,“英德矛盾主要说”是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一战前英德之间在殖民地问题上并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也不存在严重的冲突,俄德矛盾远比英德矛盾尖锐、突出。如果说一战是由于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引起的,那么显然俄德矛盾是更直接的原因。

大战的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奥匈帝国皇储到新吞并的波斯尼亚检阅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人的军事演习,1914年6月28日,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组织成员刺杀,这就是著名的萨拉热窝事件。这一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早在1882年5月,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形成了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同盟国

1892—1907年,俄、法、英三国先后签订协约,逐步形成了与同盟国相对立的协约国。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迪南为对塞尔维亚炫耀武力,到波斯尼亚检阅部队,在萨拉热窝遇刺。

这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俄国根据有关条约,为支持塞尔维亚,于7月30日宣布军事总动员。8月1日,德意志帝国对俄宣战。8月3日德意志帝国对法宣战。8月4日英国对德意志帝国宣战。大战由此全面展开。

1914年,双方速决战计划破产,西线由运动战转为阵地战大战爆发后,德军担任主攻的部队和担任牵制任务的部队按计划行动。

1915年,战争重心转到东线,东部战场进入了对峙状态战争使双方人力物力消耗巨大,军队的后备兵员和后勤补给发生严重困难,迫使各国加紧国民经济的总动员。

1916年,战争重心再次转到西线,协约国逐步取得战略主动权。

1916年,德意志帝国把进攻重点再次转向西线,力争打败法国。

1917年,德意志帝国转入全面防御,俄国爆发革命,美国参战。

1917年,西线的主要战役是4—5月法军对德军发动的“尼维尔攻势”战役

1918年,协约国发动总攻,同盟国土崩瓦解。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各国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灾难。战争期间,协约国总计动员军队4218万人,损失2210万人,其中死亡515万人。同盟国总计动员军队2285万人,损失1540万余人,其中死亡380万人。交战双方直接战费约为1863亿美元。

奥匈帝国的皇帝菲迪南夫妇为炫耀武力到波斯尼亚去视察,被波斯尼亚的塞尔维亚族青年刺杀,此称为“萨拉热窝“事件,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