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脑手机 >

陋室铭整理笔记 陋室铭课文笔记整理图片

可以调素琴的素的意思是什么

素指的是不加装饰,这句话出自刘禹锡的《陋室铭》,本文中,我整理了相关知识,欢迎大家阅读。

陋室铭整理笔记 陋室铭课文笔记整理图片陋室铭整理笔记 陋室铭课文笔记整理图片


出处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翻译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有灵力的水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苔藓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说说笑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学问的人。可以弹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陋室铭》写作背景

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后仅是斗室。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陋室铭》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朝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刘禹锡曾任检察御史,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晚年任太子宾客。一些诗歌反映了作者进步的思想,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枝》(六)《浪淘沙》(一)《浪淘沙》(八)《杨柳枝》(一)《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以上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陋室铭》的相关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报帮助。

《陋室铭知识点》相关知识整理

一、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二、整体把握

①文章主旨: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②《陋室铭》在写法上用了类比的手法,“仙”和“龙”都暗喻了“德馨”的人。后又将陋室与古代的居室相类比,表达了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使文章境界上升,而引出孔子的句子强调自己的观点,与前文“惟吾德馨”句呼应,以表明“陋室”不陋,达到了完美的思想境界。

体裁: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称述功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简陋的屋子。

写作手法:托物言志,借助陋室说理,突出主人品德高尚。

三、用原文语句回答

1、能体现陋室环境之雅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惟吾德馨

4、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5、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相呼应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6、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7、描写陋室主人情趣之雅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8、表明陋室主人以古代名贤自况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四、问答题

1、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有什么好处?

答:写法:以比喻起头,以虚衬实,类比、比兴的写法;

作用: a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

b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

好处:这样开头,不落俗套,引人入胜。突出中心。

2、你认为能统领全篇大意的句子是哪一句?说说你的理由。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理由:本文作者要说的是“陋室不陋”,而不陋的原因则是室主人的品德高尚,所以是这个句子

3、陋室有怎样的.特征?从哪几方面进行描写的?

答:陋室特征:雅。居室环境—清幽雅致交往人物—儒雅博学 日常生活—高雅脱俗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上”和“入”用在这里有何好处,这句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

答:对偶;“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环境的特点是恬静、雅致。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室中事?写出了室主人怎样的情感?

答: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写的。表现了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感。

6、刘禹锡自比诸葛亮和扬雄,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

答:都具有安贫乐道、淡薄名利的君子之风,高雅脱俗而才华横溢。

7、对于陋室描写,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答:对陋室的描写紧扣“惟吾德馨”一句来写,既为全文主旨“惟吾德馨”作证,又为本文结语“何陋之有”张本。

8、“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

答:运用类比的手法。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古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文章以孔子的话结尾,用意何在?

答: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再次有力的点明主题,同时说明了作者的志趣与圣人之道相符合。

10、纵观全文,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是一位有着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的名士。他才华横溢,高雅脱俗

五、拓展延伸发挥题

①请写出你的居室(无论你是有自己独居的小天地,还是和家人或亲戚、同学合住一室)值得你骄傲的地方,并说明理由。

答:我们身居陋室,只要我们恪守自己的精神追求,外物就不会影响自己,而且我们也要固守心灵深处的后一块净土,让自我的小小空间增添无限的情趣。

②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

答:这是今天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成效的典型。 这种道德情操是青少年乃至整个都应重视并学习的,这样我们才能在物质上,在精神上统一的提高,完善的发展。

③作者持有怎样的生活态度?你是否赞赏这种生活态度?

答: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赞同。(再谈一些理由)。

文言文 陋室铭复习笔记

一、文学常识

1、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2、出处:《全唐文》。

3、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4、“诸葛亮”:名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国丞相,的家、军事家。

5、“扬子云”:即扬雄,西汉文学家。

6、“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说创始人,的思想家、教育家。

二、主要内容

1、中心:全文借物抒情,托物言志,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抒发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2、层意:

第一层: 运用类比点明主旨 →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不陋)

“山”“水” → “室”

“仙”“龙” → “室主”

“名”“灵” → “德馨”

第二层: “德馨”具体内涵 → “陋室不陋”的原因。

居室环境:幽美清雅 → (室主)宁静淡泊的心境

来往客人:学问渊博 → (室主)高雅脱俗的情怀

日常生活:恬然自适 → (室主)安贫乐道的情趣和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第三层: 刘禹锡的“陋室” → 诸葛亮的“茅庐”、 扬子雄的“玄亭”

含蓄的表达了作者以君子自况的高雅情趣

孔子“何陋之有”的话 → 与“惟吾德馨”呼应

三、特殊实词解释及例句

1、馨:香气,这里指人的品德高尚。 惟吾德馨。

2、鸿儒:博学的人。鸿,大。儒,有学问的人。 谈笑有鸿儒。

3、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往来无白丁。

4、调tiáo:调弄,这里指弹。 可以调素琴。

5、乱:扰乱。 无丝竹之乱耳。

6、劳:使……劳累。 无案牍之劳形。

四、疑问代词“何”后置

“何陋之有?” → “有何陋?”

“何陋之有?” → “无陋之有。”(反问句改陈述句)

五、对偶句:字数相等、句法相似;表现相反或相关、相对的意思。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陋室铭特殊句式整理

唐代刘禹锡所写的《陋室铭》中的特殊句式有: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

1、何陋之有(倒装句)。

翻译:(既然君子住在里面),又有什么简陋的呢?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省略句)。

翻译: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3、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判断句)。

翻译:牡丹,则是花类之中的富贵之花。

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

翻译: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

《陋室铭》赏析

文章层次明晰,先以山水起兴,点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接着从室外景、室内人、室中事方面着笔,渲染陋室不陋的高雅境界,并引古代俊彦之居,古代圣人之言强化文意,以反问作结,余韵悠长。

文章巧妙地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首先,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以山高、水深引出陋室,以仙人、神龙比喻室主的德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又以古代的陋室映衬今日之陋室,以古代贤人比喻作者自己。

其次,有叙述、描写,有抒情、议论,有染有点。“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是叙述描写,是染。

后一句“何陋之有”,是用典,也是抒情、议论,是点,画龙点睛。点染结合,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

以上内容参考

往来无白丁出自哪首诗

往来无白丁出自刘禹锡的《陋室铭》,本文中,我整理了相关内容,欢迎阅读。

《陋室铭》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翻译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会有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台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的呢?

《陋室铭》写作背景

《陋室铭》作于和州任上(824—826年)。《历阳典录》:“陋室,在州治内,唐和州刺史刘禹锡建,有铭,柳公权书碑。”

作者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见作者被贬,故意刁难之。和州知县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作者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役把作者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作者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作者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后仅是斗室。作者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陋室铭》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的“汉寿城春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