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脑手机 >

道德经的经典语录及感悟 道德经的经典语录及感悟摘抄

【 #能力训练# 导语】《道德经》的作者是老子,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汉族,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下面是 无 分享的道德经经典名句翻译与感悟。欢迎阅读参考!

道德经的经典语录及感悟 道德经的经典语录及感悟摘抄道德经的经典语录及感悟 道德经的经典语录及感悟摘抄


1.道德经经典名句翻译与感悟

1、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出处:《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翻译讲解】:以正道治国,以奇计用兵,与民休息安定民心才能臣服天下。

【感悟】治国须正,用兵须奇,顺应自然,才能达到无为而治。这是老子关于治国、用兵、平天下的基本策略。

2、见小曰明,守柔曰强。——出处:《道德经》第五十二章

【翻译讲解】:察见几微叫做明,守持柔弱叫做强。

【感悟】有为者当明察秋亳,而对外又能守持柔弱。

3、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翻译讲解】:最完善的,总让人感到有什么缺失的地方,但它的作用永不衰竭。最充盈的好像空虚,它的作用没有穷尽。最正直的好似弯曲,最灵巧的好似拙笨,最善辩的却好像有理说不出。

【感悟】老子认为,事物达到的境界,其表现形式将归于自然。

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出处:《道德经》第五十八

【翻译讲解】:祸啊,福就依傍着它,福啊,灾祸就隐含其中。

【感悟】这是老子具有辩证思想的名言。要正确对待祸福,从不利中看到有利,有利中发现不利。

5、治大国若烹小鲜。——出处:《道德经》第六十章

【翻译讲解】:治理大国就像烹煮小鱼(一样的道理)。

【感悟】这是老子关于治国的方略。毛传云:“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矣。”

6、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翻译讲解】:处理困难的事,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做大事要从细微处做起。

【感悟】只有由易入难,积少成多,才能成就大事。

7、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翻译讲解】:天下的难事,必定发生于容易,天下的大事,必定起于细微。

【感悟】对天下大事难事,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没有办不成的。往往有为的人,从不大而化之一做事,却成就了大事。小事不做,大事不成!

8、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出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翻译讲解】:做事要做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处理祸乱一定要在祸乱发生之前。

【感悟】老子提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观点。事物在量变之中,但还未形成质变之前,有的尚处于萌芽状态,就要及早动手解决。

9、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翻译讲解】:合抱的大树,是从幼芽发起,九层的高台,是用一筐筐土积累的;千里远行,也是从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

【感悟】揭示了量变与质变的深刻道理,只有从实际出发,一点点积累,才能成就大事。

10、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出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翻译讲解】:对待结束时的工作,还像开始时一样认真,则做任何事都没有不成功的。

【感悟】做事贵在坚持。谁笑到最后,谁笑得。

2.道德经经典名句翻译与感悟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出处:《道德经》第二章

【翻译讲解】:天下皆知美之所以为美,一定是因为有的丑恶;天下皆知善之所以为善,一定是有了恶。

【感悟】美与丑,善与恶相对立而存在。

2、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出处:《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翻译讲解】:深知本性雄强,却守持雌柔,(将成为)天下所归的沟溪。深知本性洁白,却守持混沌昏黑的态势,(将成为)天下的范式。深知身份荣耀,却安守卑辱的位置,(将成为)天下归附的川谷。

【感悟】此句成为历众多名士的诉求。

3、塞其兑,闭其门,终生不勤。——出处:《道德经》第五十二章

【翻译讲解】:塞信私欲的通道,关闭情感的门户,终身不会窘困。

【感悟】老子此语,道出洁身自好,抑欲生安的道理。

4、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出处:《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翻译讲解】:大自然的规律,利于万物而不加害万物,圣人所遵从的原则,是给天下人带来好处但却不与之争利。

【感悟】老子对“道”作了总结性论述。“天之道,利而不害”,是老子的自然观。“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是他的政治观。

5、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出处:《道德经》第二章

【翻译讲解】:孕育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万物尽力而不自恃己劳,大功告成而不居功自傲。

【感悟】器小易满,海纳百川。浅陋的人才居功自傲,做大事的人总是谦虚的。

6、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翻译讲解】:轻易就许下诺言的人,必然容易失信于人,把事情看得很容易的人必定遇到想不到的困难。

【感悟】一诺千金,言出则必行。遇事思虑周详,才能成竹在胸,成就大事。

7、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出处:《道德经》第五章

【翻译讲解】:天地无所偏私,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无所偏爱,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感悟】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人们尽管把他装饰得很漂亮,但用后就扔掉,不是爱他,也不是恨他,人们对待刍狗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圣人无偏爱,还百姓以自然。

8、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出处:《道德经》第四十章

【译解】天下万物生于(看得见的)具体事物(有),而具体事物(有)由看不见的“道”产生。

【感悟】这是老子关于宇宙观的诊断。

9、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出处:《道德经》第四十章

【翻译讲解】:天网广大无边,网眼虽稀,却不会有一点失漏。

【感悟】这与“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莫伸手,伸手必被捉”是一样的道理。

10、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出处:《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翻译讲解】:天道对人无所偏爱,但其结果却是常常帮助善人。

【感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道无为而任自然,但其结果却是常常帮助善良的人。

3.道德经经典名句翻译与感悟

1、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翻译讲解】:大道永远顺应自然而无为,但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

【感悟】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命题。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无不为是对无为的作用的评价。

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出处:《道德经》第二十四章

【翻译讲解】:踮起脚跟不能久立,跨步过大无法远行。自以为有见识的人反而不明白,自以为是的人是非不分,自我炫耀的人不能见功,自高自大的人不会有长进。

【感悟】体现了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只有不违背自然,不去强以为意,才能达到目的。

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翻译讲解】: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

【感悟】此句为老子理论的纲领,阐述了老子“道”的理论中与天、地、人之间的基本关系。“道法自然”,指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都必须效法“道”,而“道”只是效法自己而已。

4、轻则失根,躁则失君。——出处:《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翻译讲解】:轻率就会失去根本,躁动就会失去主宰。

【感悟】《老子校诂》云:“重谓寡欲自重,轻谓纵欲自轻,二者皆以治身言。静谓清静无为,躁谓急功好事,二者皆以治国言。”

5、物壮则老。——出处:《道德经》第三十章

【翻译讲解】:事物达到强盛之时,也就走向衰老。

【感悟】物极必反,盛极必衰。

6、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出处:《道德经》第三十六章

【翻译讲解】:要让其收缩,必先让其张大;要使其削弱,就先加强他;要废除他,就先让他兴盛,要想夺取他,就先给予他。

【感悟】老子通过四对矛盾运动的分析,阐述了他的辩证法思想。他把这一原则归结为“柔弱胜刚强”,并认为作战和治国不能离开这一原则。

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翻译讲解】:能了解别人的称为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聪明。能战胜别人只能说明有力气,战胜自己才叫刚强。知道满足者(总感到)自己富有,身体力行者(才说明)他有远大的志向。

【感悟】此为老子精神修养论。了解自己,反省自己,战胜自己,实为做人之至要。“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实为千古名言。

8、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翻译讲解】:最方正的东西却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的声音听不到声音,的形象没有形迹。

【感悟】此句老子意在解释为什么“道”的存在而常人难以理解。因为大道具有无限性,而常人的感官难以体察,是“无状之状,万物之象”。

9、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翻译讲解】:天下最柔的东西,反而能驰骋穿越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中。

【感悟】“柔弱胜刚强”,这是老子对自然的感悟,深刻提示了“道”的本性。

10、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翻译讲解】:过分爱惜名声必带来大的损伤,过多的积聚财物,必定给自己带来不幸。知足的人就不会遭受耻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给自己带来危险,这样才可以长久平安。

【感悟】常人多轻身而徇名利,贪得而至危亡。“知足”、“知止”应当成为人们在生活中奉行的一个原则。

4.道德经经典名句翻译与感悟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出处:《道德经》第八章

【翻译讲解】: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

【感悟】水是生命的源泉。这里用水比喻上善者的人格。俄 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日记中写道:“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没有障碍,他向前流去;遇到堤坝,停下来;堤坝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成为方形;容器是圆的,它成为圆形。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强。”

2、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翻译讲解】:不只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更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因为不争,所以天下都难与之争。

【感悟】“不争”被道家视为一种天道自然准则,它实际上是一种以不争为争的君子之术和处世之方。

3、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出处:《道德经》第七章

【翻译讲解】:天地长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其不是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感悟】天地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以天地体现大道之品格而昭示人类社会。

4、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翻译讲解】:狂暴的飓风刮不一早晨,倾盆大雨下不一天。

【感悟】老子主张“希言自然”,即少施教令是合于自然的。飘风、骤雨不能持久,故尔:暴 政是不会持久的。

5、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弛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出处:《道德经》第十二章

【翻译讲解】:五颜六色使人眼花缭乱,五音(铿锵)使人听觉不敏,五味悦口使人口味败坏,驰马打猎使人心发狂,珍贵的财物使人偷和抢。

【感悟】“五色”、“五音”“五味”本身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老子并非主张禁欲,而是反对纵欲。

6、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出处:《道德经》第九章

【翻译讲解】:把持拥有得多多的,不如适可而止。锤尖了又从而磨得锋利无比,不可能保持长久。满堂都是金玉,却无法永久的守藏。身处富贵而又骄纵无度,只能自取灾殃。

【感悟】老子以盈满、锐利为譬喻,说明金玉满堂、富贵而骄者容易招来灾祸,主张“功遂,身退,天之道”。

7、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译解】委曲反能求全,弯曲则能伸直,低洼反能充盈,破旧反能成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

【感悟】以上六句是古代成语,老子主张用辩证的思想,来认识和把握社会生活的变化。

8、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出处:《道德经》第十六章

【翻译讲解】:使心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感悟】只有符合于自然,才能体现主宰万物的道,只有符合于道,才能久远。

9、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

【翻译讲解】: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私心贪欲(就能为道)。

【感悟】老子提出素朴、寡欲的主张。丝不染为素,木未雕为朴,见素抱朴谓:不为外物所惑而失其本真。老子主张人不能没有欲 望,但不可有贪欲,更不能纵欲。

10、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翻译讲解】:诚信不足,就会失去信任。

【感悟】人无信不立,一个人不讲信用,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

5.道德经经典名句翻译与感悟

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出处:《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翻译讲解】:诚实的语言不华美,华美的语言不诚实,善良的人不会花言巧语,花言巧语的人不善良;大智的人不杂博,杂博的人不智慧。

【感悟】老子提出了“真善美”之说,这是《老子》五千言的精辟结语。

2、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翻译讲解】:我有三件宝物永不放弃:一是慈爱,二是俭约,三是不逞强好胜。

【感悟】老子提出“三宝”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慈爱是“三宝”的出发点和归宿;生活上节俭及为政简约,是“三宝”的关键;“不敢为天下先”,才能处处争先,这是老子“三宝”的核心。

3、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出处:《道德经》第六十八章

【翻译讲解】:善于为将帅的人从不夸逞勇武;善于作战者不轻易冲动发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不与敌人正面交锋,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谦下。

【感悟】“处下”与“不争”是老子思想的重要方面。此处结合用兵、用人,阐述了“不争之德”,强调“柔弱胜刚强”的思想在军事上的运用。

4、抗兵相加,哀者胜矣。——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九章

【翻译讲解】:两军势均力敌,哀痛的一方胜利。

【感悟】哀兵必胜,军队在悲愤与压迫面前,战斗力。

5、民不畏威,则大威至。——出处:《道德经》第七十四章

【翻译讲解】:当人民不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那么大乱的威胁将要到来。

【感悟】赢得民心,关注民生,是社会安定的根本。

6、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出处:《道德经》第七十二章

【翻译讲解】:圣人有自知之明而从不自我表现,有自爱之心从不自显尊贵。

【感悟】自知自爱,是人的自身修养达到很高境界的体现。

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出处:《道德经》第七十四章

【翻译讲解】:当人民连死都不怕时,还会怕你以死相威胁吗?

【感悟】治理国家,当施仁政。以暴治民,民必反也。

8、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出处:《道德经》第七十六章

【翻译讲解】:坚强者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者属于富有生机的一类。

【感悟】弱可能转强,而强还会转向衰落。

9、柔胜刚,弱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出处:《道德经》第七十八章

【翻译讲解】:柔弱胜刚强,没有不知道的,但很少有人能做到。

【感悟】柔弱胜刚强。世人皆知而不能行。众人难以做到的事,往往是品行高尚的人所追求的目标。

10、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出处:《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翻译讲解】:江海永远处于(百川)最低处,能纳百川,故能为河谷。

山海争水,水必归海。只有善于为下,善待他人,才能得到人们的拥戴和支持。

【感悟】老子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道德经的经典哲理语录

有关老子道德经的经典哲理语录

1、强行者有志——老子

2、鹰立如睡,虎行似病——老子

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4、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老子

5、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老子《道德经》

6、大巧若拙——老子

7、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老子

8、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老子《道德经》

9、胜人者力,自胜者强。——老子《道德经》

10、祸莫于不知足意义:告诉人们不知足会带来很大的祸害——李耳《老子·四十六章》

11、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老子

12、清净则天下正——老子

13、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老子《道德经》

14、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老子

15、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老子

16、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老子

17、圣人退起身而使其身先,外起身而使其身存——老子《道德经》

18、吾心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老子《道德经》

19、使人行者,身先行之——老子

20、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21、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

22、动为静之基;清为浊之源!——老子《清净经》

23、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

24、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老子

25、胜利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炫耀的人是喜好杀戮的人。喜欢杀戮的人,便不能于天下得志。——老子《道德经》

26、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老子《道德经》

27、天下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老子

28、困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老子《老子六十三章》

29、道势术,以势养道,以术谋势。有道无持,道乃虚空,有恃无道,其恃也忽。欲动天下,当动天下之心。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老子《道德经》

30、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道德经》

31、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颡;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媮,质真芳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老子《道德经》

32、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老子

33、良买深藏若,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老子《老子》

34、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老子

3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道德经》

36、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老子《道德经》

37、天长地久——老子

38、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译文:不只是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而更能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反而能长期有所长进。自己不要别人争利,那么所有人都会为你让路。)——老子《道德经》

39、大道废,才提倡仁义;智巧出,才产生伪诈;家不和,才显出孝慈;国不宁,才大讲忠信。一个社会,德讲不下去了,才讲仁义,已经是有心的作为,不是自然的流露了。仁义讲不下去,才讲礼,要大家矫揉造作一番,勉强的东西变成了社会的共识,人的.内在精神也就被戕害得差不多了。——老子

40、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寿者,有百分之三十;短命者,有百分之三十;本可长寿而因自己行为不当跳入死地的也有百分之三十。)——老子《道德经第五十章》

41、"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老子《道德经》"

42、"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老子《道德经》"

4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老子

44、子曰郁郁乎文哉,诚不我欺——老子

45、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

46、一个杯子最有用的,是那空的部分。——老子

47、人的身体正是人的大患,所有的幻想和苦恼都是因为过分认同肉身所导致。——老子

48、“天得一以清”——老子《道德经·三十九》

49、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

;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是一部蕴藏着丰富人生哲理的经典著作。千百年来,人们无不从这部人类礼貌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当今时代,“物质第- -”的浪潮无情地冲击着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念逐步失去了重心,大家普遍讲求效率,追求成功,其衡量的尺度变得十分物质化和金钱化。如何去应对物质时代的各种诱惑,全心全意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个人以为,就是要按照《道德经》-书中所倡导的独特的人文精神,努力做到:守静处世,清静自省,消除贪念,宽以待人,快乐学习、快乐工作、快乐生活。【摘要】

学道德经的感悟有哪些?【提问】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是一部蕴藏着丰富人生哲理的经典著作。千百年来,人们无不从这部人类礼貌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当今时代,“物质第- -”的浪潮无情地冲击着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念逐步失去了重心,大家普遍讲求效率,追求成功,其衡量的尺度变得十分物质化和金钱化。如何去应对物质时代的各种诱惑,全心全意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个人以为,就是要按照《道德经》-书中所倡导的独特的人文精神,努力做到:守静处世,清静自省,消除贪念,宽以待人,快乐学习、快乐工作、快乐生活。【回答】

篇一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出处:《道德经》第八章

【翻译讲解】: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

【感悟】水是生命的源泉。这里用水比喻上善者的人格。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日记中写道:“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没有障碍,他向前流去;遇到堤坝,停下来;堤坝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成为方形;容器是圆的,它成为圆形。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强。”

2、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翻译讲解】:不只看到自己,便能更明了世事;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更彰显自己;不自我夸耀,反而能成就功业;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期有所长进;因为不争,所以天下都难与之争。

【感悟】“不争”被道家视为一种天道自然准则,它实际上是一种以不争为争的君子之术和处世之方。

3、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出处:《道德经》第七章

【翻译讲解】:天地长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其不是为自己而生存,所以能够长久生存。

【感悟】天地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以天地体现大道之品格而昭示人类社会。

4、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翻译讲解】:狂暴的飓风刮不一早晨,倾盆大雨下不一天。

【感悟】老子主张“希言自然”,即少施教令是合于自然的。飘风、骤雨不能持久,故尔:*是不会持久的。

5、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弛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出处:《道德经》第十二章

【翻译讲解】:五颜六色使人眼花缭乱,五音(铿锵)使人听觉不敏,五味悦口使人口味败坏,驰马打猎使人心发狂,珍贵的财物使人偷和抢。

【感悟】“五色”、“五音”“五味”本身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老子并非主张禁欲,而是反对纵欲。

6、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

【翻译讲解】:把持拥有得多多的,不如适可而止。锤尖了又从而磨得锋利无比,不可能保持长久。满堂都是金玉,却无法永久的守藏。身处富贵而又骄纵无度,只能自取灾殃。

【感悟】老子以盈满、锐利为譬喻,说明金玉满堂、富贵而骄者容易招来灾祸,主张“功遂,身退,天之道”。

7、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译解】委曲反能求全,弯曲则能伸直,低洼反能充盈,破旧反能成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

【感悟】以上六句是古代成语,老子主张用辩证的思想,来认识和把握社会生活的变化。

8、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出处:《道德经》第十六章

【翻译讲解】:使心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感悟】只有符合于自然,才能体现主宰万物的道,只有符合于道,才能久远。

9、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

【翻译讲解】: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私心贪欲(就能为道)。

【感悟】老子提出素朴、寡欲的主张。丝不染为素,木未雕为朴,见素抱朴谓:不为外物所惑而失其本真。老子主张人不能没有欲望,但不可有贪欲,更不能纵欲。

10、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翻译讲解】:诚信不足,就会失去信任。

【感悟】人无信不立,一个人不讲信用,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

篇二

1、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翻译讲解】:大道永远顺应自然而无为,但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

【感悟】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命题。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无不为是对无为的作用的评价。

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四章

【翻译讲解】:踮起脚跟不能久立,跨步过大无法远行。自以为有见识的人反而不明白,自以为是的人是非不分,自我炫耀的人不能见功,自高自大的人不会有长进。

【感悟】体现了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只有不违背自然,不去强以为意,才能达到目的。

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翻译讲解】: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

【感悟】此句为老子理论的纲领,阐述了老子“道”的理论中与天、地、人之间的基本关系。“道法自然”,指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都必须效法“道”,而“道”只是效法自己而已。

4、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翻译讲解】:轻率就会失去根本,躁动就会失去主宰。

【感悟】《老子校诂》云:“重谓寡欲自重,轻谓纵欲自轻,二者皆以治身言。静谓清静无为,躁谓急功好事,二者皆以治国言。”

5、物壮则老。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章

【翻译讲解】:事物达到强盛之时,也就走向衰老。

【感悟】物极必反,盛极必衰。

6、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六章

【翻译讲解】:要让其收缩,必先让其张大;要使其削弱,就先加强他;要废除他,就先让他兴盛,要想夺取他,就先给予他。

【感悟】老子通过四对矛盾运动的分析,阐述了他的辩证法思想。他把这一原则归结为“柔弱胜刚强”,并认为作战和治国不能离开这一原则。

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翻译讲解】:能了解别人的称为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聪明。能战胜别人只能说明有力气,战胜自己才叫刚强。知道满足者(总感到)自己富有,身体力行者(才说明)他有远大的志向。

【感悟】此为老子精神修养论。了解自己,反省自己,战胜自己,实为做人之至要。“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实为千古名言。

8、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翻译讲解】:最方正的东西却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的声音听不到声音,的形象没有形迹。

【感悟】此句老子意在解释为什么“道”的存在而常人难以理解。因为大道具有无限性,而常人的感官难以体察,是“无状之状,万物之象”。

9、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翻译讲解】:天下最柔的东西,反而能驰骋穿越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中。

【感悟】“柔弱胜刚强”,这是老子对自然的感悟,深刻提示了“道”的本性。

10、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翻译讲解】:过分爱惜名声必带来大的损伤,过多的积聚财物,必定给自己带来不幸。知足的人就不会遭受耻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给自己带来危险,这样才可以长久平安。

【感悟】常人多轻身而徇名利,贪得而至危亡。“知足”、“知止”应当成为人们在生活中奉行的一个原则。

篇三

1、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出处:《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翻译讲解】:以正道治国,以奇计用兵,与民休息安定民心才能臣服天下。

【感悟】治国须正,用兵须奇,顺应自然,才能达到无为而治。这是老子关于治国、用兵、平天下的基本策略。

2、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出处:《道德经》第五十二章

【翻译讲解】:察见几微叫做明,守持柔弱叫做强。

【感悟】有为者当明察秋亳,而对外又能守持柔弱。

3、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翻译讲解】:最完善的,总让人感到有什么缺失的地方,但它的作用永不衰竭。最充盈的好像空虚,它的作用没有穷尽。最正直的好似弯曲,最灵巧的好似拙笨,最善辩的却好像有理说不出。

【感悟】老子认为,事物达到的境界,其表现形式将归于自然。

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出处:《道德经》第五十八

【翻译讲解】:祸啊,福就依傍着它,福啊,灾祸就隐含其中。

【感悟】这是老子具有辩证思想的名言。要正确对待祸福,从不利中看到有利,有利中发现不利。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引用了这句话,说明了“好的东西可以引出坏的结果,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

5、治大国若烹小鲜。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章

【翻译讲解】:治理大国就像烹煮小鱼(一样的道理)。

【感悟】这是老子关于治国的方略。毛传云:“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矣。”

6、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翻译讲解】:处理困难的事,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做大事要从细微处做起。

【感悟】只有由易入难,积少成多,才能成就大事。

7、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翻译讲解】:天下的难事,必定发生于容易,天下的大事,必定起于细微。

【感悟】对天下大事难事,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没有办不成的。往往有为的人,从不大而化之一做事,却成就了大事。小事不做,大事不成!

8、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翻译讲解】:做事要做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处理祸乱一定要在祸乱发生之前。

【感悟】老子提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观点。事物在量变之中,但还未形成质变之前,有的尚处于萌芽状态,就要及早动手解决。

9、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翻译讲解】:合抱的大树,是从幼芽发起,九层的高台,是用一筐筐土积累的;千里远行,也是从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

【感悟】揭示了量变与质变的深刻道理,只有从实际出发,一点点积累,才能成就大事。

10、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出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翻译讲解】:对待结束时的工作,还像开始时一样认真,则做任何事都没有不成功的。

【感悟】做事贵在坚持。谁笑到最后,谁笑得。

一《道德经》: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很粗的树木,也是从小树苗长来的。

很高的台子,也是一点点建造的。

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

凡是成大事的人,都是从一点一滴做起的。

不要因为觉得事情小就不去做,点滴的积累其实非常重要。

在某个领域坚持一万个小时,那你就是这个领域的专家。

笃行,总能出奇迹。

二《道德经》: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狂风不会在早上一直刮个不停,大雨也不会整整下一天。

人生的困境,也不会一直持续下去。

否极泰来,风雨后总会有彩虹。

当你深陷低谷,请不要放弃希望,也许下一秒就是晴空万里。

三《道德经》: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如果时时刻刻谨慎行事,从一而终,就不会有失败这一说。

我们很多人做事都是三分钟热度,最初的激情过后,就开始得过且过。

人生,就是这样被荒废掉的。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慎终如始,谨慎克制,从一而终,才能不至于辜负自己的青春年华。

四《道德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人生的祸福,其实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关键是你是否能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

遇到逆境,不要消沉,笑对人生,上帝关上一扇门,必然打开一扇窗。

遇到顺境,不要得意,谨慎行事,切勿得意忘形,招致祸患。

五《道德经》: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人生的灾祸大多来源于不知足,最大的错误莫过于贪欲滋长。

人生有限,物欲无限。

红尘滚滚,我们迷茫痛苦,不是因为我们物质上的缺失,而是因为心灵的干涸。

我们被消费主义携裹,我们把有限的时间和经历去追逐身外之物。

财富地位聚散随缘,人栖身于上,时时颠簸,哪有幸福安宁可言。

回归自己的内心,知足常乐,感悟生命里的平常幸福,才是人生的真相。

六《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地人都遵从道,而道就是自然。

人在做人做事的时候,自然而然就是最高的境界。

交朋友太刻意就是虚假,真正的友情都自然产生的。

做事太用力就是急躁,很容易失败。

孝顺父母、善待他人,都是自然而然的,太用力的、太忽视的都是不真实的。

人生最好的状态,就是顺其自然,自然而然。

七《道德经》: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天道是没有亲人的,但是经常眷顾心地良善的人。

人行善,福虽未至,祸已远行。

一个人行善虽然没有得到福气,但是祸患已经远离了他。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行善积德,走在有福的那条路上。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一点点坚持,聚沙成塔,你就是有福之人。

八《道德经》: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了解他人和了解自己都是智慧,然而了解自己比了解他人更胜一筹。

中国人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的出处就是老子。

一个人能够清醒的认识自己,反省自己,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每个人天生都有自己的位置,但是很少有人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

一捧清泉,虽不及长江浩大,但仍为人们送去清爽;

一方绿茵,虽不如松柏奇雄,也可以为他人带来喜悦。

做最好的自己,认清自己,才能主宰人生舞台。

九《道德经》: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眼里只有自己优点的人,就看不到别人的优点。

自以为是的人,就听不进别人的话,很容易目中无人。

自己夸耀自己功劳的人,其实没有功劳,也不会让自己彰显。

静水流深,越优秀的人往往越是低调。轻浮骄傲的人一般没什么本事。

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山不辞石成其雄伟,海不辞水成其浩大。

与人相处的时候,懂得谦逊,看到别人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向别人的长处学习,才能不断完善自我。

十《道德经》: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

万事万物刚刚开始的时候,大道是很简单的,到了后来,演变成了很复杂的局面。

“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大道至简,以简驭繁。

真正高明的人生,都是历经沧桑之后的简单天真。

越复杂心越累,名利的枷锁让人一刻不得歇息。一切终究成空,想来又是何必。

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简单才是生命的真谛。

《道德经》中的名句,我感悟最深的是“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意思是看起来挺滑头的人,没准却是真正刚正不阿的人;看起来很笨拙的人,没准是天下最灵巧的人,只是平常人看不懂;看起来木讷寡言,没准是最有辩才的人。 这告诉我们物极必反,凡事不能只看表面,最坏的往往是最好的,最好的也往往是最坏的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知耻近乎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都是里面脍炙人口的句子。

第一,“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第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三,“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第五,“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