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脑手机 >

战国时爵位 战国爵位待遇

战国时的君是什么爵位?

到了战国时代,春秋时的公候伯子男五等爵位制度基本崩溃。战国各国都采取的是一种集权制,国君对于国内事务,拥有绝对的处分权。——这也就意味着,国内那些受封的贵族,再也不是西周春秋时期的诸侯,也不是那时的卿大夫,而是一种全新的封爵形式。

战国时爵位 战国爵位待遇战国时爵位 战国爵位待遇


战国爵位梳理

周礼规定天子才可称王,天子分封大臣爵位:公、侯、伯、子、男五级;公侯百里之地,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周朝国姓姬,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等等;

攻高莫过救主。姜子牙辅助周伐商纣,分封公国-齐,所以齐国国君称为齐某公,如齐太公、齐桓公等等;秦护周平王东迁有功,也被封为了公国,国君称为秦某公,如秦穆公、秦孝公等等;

姬姓家族多数为公爵;晋国的国姓姬,属于公国,国君为晋某公,如晋献公、晋文公等等;

晋国后来被赵魏韩三家分掉,迫使周王分封为爵位,周王封为候国,所有赵魏韩三家前期的国君都被称为某某侯;如魏国的魏文侯、魏武侯;赵国赵肃侯;韩国的韩昭侯等等;

也有不服周王领导的。当时楚国地处边远蛮荒之地,文明相对落后,周王封楚国为子国;楚国领导人不甘心:我属蛮夷,不参与您周朝那一套。既然不属于您的文明,我也是王,所以楚国国君都称为楚某王,如楚武王等等;吴国、越国同样都以王自居,所以有吴王夫差、越王勾践之说;不过当时这三国远离周文明,地处边远,称王就成王也没有很大的震动;

齐国与吴、越、楚接触比较多,经常书信往来,互派使者;到了田齐之后,齐国国君总感觉和这三个国家打交道政治上吃亏,以公国的身份和这三个“王国”打交道,身份不对等,所以有时也以“王”的名义和他们交往,但是中原各国没人承认,齐国也没敢公开。

围魏救赵后,魏国国君魏罂被秦国大良造忽悠,称魏夏王;这一下犯了众怒,招致各国反对,不多时,魏国撤销“夏王”的称号;马陵之战后,魏罂感觉四面树敌的政策不行了,要稳住东面打西面,故以低姿态拜访齐国,建议齐国称王,齐国感觉自己称王太招摇,回敬魏国也要称王;这样徐州相王,确定了战国时期公开的、大国相互承认的齐威王和魏惠王;后来秦国、燕国、中山国等等一流、二流国家均称王并互相认可。这样各个国家均公开的和周划分界限,平起平坐了。

战国中后期,秦国实行远交近伐的战略,为了稳住齐国不参与伐秦同盟,同时也使齐国招摇过市,秦、齐两国一起称帝,西帝和东帝;不过时间不长,舆论压力太大,先后撤销了帝号;

到了前221年,秦嬴政统一了六国,才正式开始称帝,秦始皇帝。

一、周代以前

周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各诸侯国内,置卿、大夫、士等爵位,楚国等置执圭、执帛等爵。卿、大夫有封邑,对封邑也可以行使统治权、唯受命于诸侯。

二、秦朝

秦朝,继续使用自商鞅变法后定下的自公士至彻侯二十等爵,专门用以赏功。彻侯食县,其他诸爵得食俸禄如官吏。

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三、汉朝

王爵和关内侯

20等爵: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武功爵十一等:一级造士,二级闲舆卫,三级良士,四级元戎士,五级官首,六级秉铎,七级千夫,八级乐卿,九级执戎,十级政戾庶长,十一级军卫

四、曹魏

魏文帝黄初年间,定爵制为九等:王、公、侯、伯、子、男、县侯、乡侯、关内侯。

五、两晋

西晋爵位非常繁复,设置了王、公、侯、伯、子、男、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郡侯、开国县侯、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乡侯、亭侯、关内侯、关外侯共十八级。

六、南朝

南朝封爵沿袭东晋,唯封君对封国再失治权。陈朝增郡王爵、藩王爵。

七、北朝

北魏道武帝皇始元年始封五等爵,天赐元年废伯爵、男爵,后复之。除皇子外,功臣也得封王。景明元年定制:置王、开国郡公、散公、侯、散侯、伯、散伯、子、散子、男、散男,凡十一等。封国租税取率:王食半,公三分食一,侯伯四分食一,子男五分食一。

封爵品级:王超品,开国郡公正一品,开国县公、散公从一品,开国县侯正二品,散侯从二品,开国县伯正三品,散伯从三品,开国县子正四品上阶,散子从四品下阶,开国县男正五品上阶,散男从五品下阶。官属:王至侯国等置官属。

北齐:置王爵与五等爵,王爵超品,其余诸爵视魏制各将一阶,诸爵皆开国置官属。

北周:初置开国公、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五等爵后据《周礼》改制,置亲王、郡王、县王、国公、郡公、县公、县侯、县伯、县子、县男、乡男十一等爵。

八、隋朝

隋文帝置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九等;隋炀帝留王、公、侯三等爵,其余均废止。

九、唐朝

唐朝,分亲王、嗣王(承袭亲王的为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县侯、县伯、县子、县男。国公以下,均加开国字样,如××郡开国侯、××县开国子。唐朝的封爵有食邑,但往往为虚封,唯加实封者可以享有所封地的租税收入(后改为领取俸禄)。

十、宋朝

宋朝封爵制度基本上同唐制。魏晋至宋,爵位分为世袭和不世袭两种。宋代及以前的世袭爵位具有以下特点:可以世代相传;子孙承袭爵位时一般不降等;当承袭爵位的子孙死后无嗣或是获罪时,爵位通常会被削除,但有时候皇帝会找(受封者的)旁支子孙继续承袭爵位,称为“绍绝继封”。不世袭的爵位及受封者本身而止,身死则爵除。宋朝世袭的爵位很少,大多数爵位都只是不世袭的终身爵。

宋朝依唐制保留封君食邑,自—万户到二百户,共十四等。食邑数字只是虚衔,唯食实封才可以领取相应的补贴。实封最多千户,少者百户,每户每月折钱二十五文,随官俸发给,可知宋朝的封爵收入颇低。

十一、元朝

元朝,王爵唯皇族、蒙古贵族可封,宗室封亲王、远支宗亲与贵族封国王。其余国公等爵封赐甚滥。

十二、明朝

皇室男性爵位

亲王:皇嫡长子立为太子,皇帝诸子年十岁立为亲王,有封地,故又称藩王,亲王的正式名称为王,其封地称国,王玺称“某国之宝”,二十岁就藩.

郡王:亲王嫡长子年十岁立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 亲王诸子年十岁,则封为郡王;

镇国将军:郡王嫡长子为郡王长子;嫡长孙则授长孙;郡王诸子则授镇国将军;

辅国将军:镇国将军长子袭位镇国将军,诸子为辅国将军;

奉国将军;辅国将军长子袭位辅国将军,诸子为奉国将军;

镇国中尉;奉国将军长子袭位奉国将军,诸子为镇国中尉;

辅国中尉;镇国中尉长子袭位镇国中尉,诸子为辅国中尉;

奉国中尉,辅国中尉长子袭位辅国中尉,诸子为奉国中尉

皇室女性爵位

皇姑曰大长公主,皇姊妹曰长公主,皇女曰公主,俱授金册,禄二千石,婿曰驸马都尉。

亲王女曰郡主,郡王女曰县主,孙女曰郡君,曾孙女曰县君,玄孙女曰乡君,婿皆仪宾。郡主禄八百石,余递减有差。

异姓爵位:

公:一等开国辅运推诚,二等奉天靖难推诚,三等奉天翊运推诚,四等奉天翊卫推诚

侯:一等开国辅运推诚,二等奉天靖难推诚,三等奉天翊运推诚,四等奉天翊卫推诚

伯:一等开国辅运推诚,二等奉天靖难推诚,三等奉天翊运推诚,四等奉天翊卫推诚

十三、清朝

宗室爵包括:和硕亲王、多罗郡王、长子、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一至三等镇国将军、一至三等辅国将军、一至三等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功臣世爵

乾隆十六年定制,功臣世爵为以下二十七等:

公,分一至三等,超品

侯,分一等侯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侯.超品;

伯,分一等伯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伯,超品;

子,分一等子兼一云骑尉,及—至三等子,正一品;

男,分一等男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男,正二品;

轻车都尉,分—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及—至三等轻车都尉,正三品;

骑都尉,分骑都尉兼一云骑尉及骑都尉二等,正四品;

云骑尉,正五品;

恩骑尉,正七品。

参考资料来源:

1、秦朝

使用自商鞅变法后定下的自公士至彻侯二十等爵。

共二十级:一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专门用以赏功。

2、西汉

沿用秦二十等爵,另增设王爵。

3、汉武帝时

为筹措战费,令卖二十等爵(关内侯以下),致使二十等爵为人所轻。于是为将士立功者另设武功爵十一等(一级造士、二级闲舆卫、三级良士、四级元戎士、五级官首、六级秉铎、七级千夫、八级乐卿、九级执戎、十级政戾庶长、十一级军卫),后亦卖之。

4、魏晋南北朝

曹操废二十等爵、武功爵等所谓赐爵。魏文帝黄初年间,定爵制为九等:王、公、侯、伯、子、男、县侯、乡侯、关内侯。王爵至男爵皆有国号、封地,县侯以下无封地而有租税。九等爵之外,曹操创立的名号侯、关中侯、关外侯、五大夫侯作为赐爵保留,仍无封、无食。

(1)西晋

爵位非常繁复,设置了王、公、侯、伯、子、男、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郡侯、开国县侯、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乡侯、亭侯、关内侯、关外侯共十八级。王爵非皇子不封,公(郡公、县公)、侯(郡侯、县侯)、伯、子、男五等爵专封宗室。

(2)北魏

道武帝皇始元年始封五等爵,天赐元年废伯爵、男爵,后复之。除皇子外,功臣也得封王。景明元年定制:置王、开国郡公、散公、侯、散侯、伯、散伯、子、散子、男、散男,凡十一等。

封爵品级:王超品、开国郡公正一品、开国县公、散公从一品、开国县侯正二品、散侯从二品、开国县伯正三品、散伯从三品、开国县子正四品上阶、散子从四品下阶、开国县男正五品上阶、散男从五品下阶。

(3)北齐

置王爵与五等爵,王爵超品,其余诸爵视魏制各将一阶,诸爵皆开国置官属。

(4)北周

初置开国公、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五等爵后据《周礼》改制,置亲王、郡王、县王、国公、郡公、县公、县侯、县伯、县子、县男、乡男十一等爵。

5、隋唐

隋文帝置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九等;隋炀帝时,留王、公、侯三等爵,其余均废止。

6、宋元

(1)宋朝封爵制度基本上同唐制。魏晋至宋,封爵的承袭分为世袭罔替、世袭两种,前者在承袭时按原爵承袭,后者承袭的时候要比照被承袭者的爵位降一等承袭。宋朝无世袭罔替的例子。除世袭爵位外,很多封爵只是终身爵,身死爵除。

(2)辽朝封爵制度沿袭唐制。

(3)金朝封爵制度分王、郡王、国公、郡公、郡侯、郡伯、县伯、县子、县男。

(4)元朝

封爵为八等:王(正一品)、郡王(从一品)、国公(正二品)、郡公(从二品)、郡侯(有正从三品之别)、郡伯(有正从四品之别)、县子(正五品)、县男(从五品),实为八等十级。其中王爵唯皇族、蒙古贵族可封,宗室封亲王、远支宗亲与贵族封国王。其余国公等爵封赐甚滥。

7、明朝

初期参阅前朝之制,列爵五等以封功臣外戚。后来又革除子、男二爵,只留公、侯、伯三等,并定制:"凡爵非社稷军功不得封,封号非特旨不得予。"

8、清朝

宗室封爵,封授宗室和觉罗,由宗人府掌管。从高到低共十二等: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一至三等镇国将军、一至三等辅国将军、一至三等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加上嫡子受封二等(即亲王嫡子封世子、郡王嫡子封长子),共十四个名位二十等级。奉恩辅国公之前八等称入八分公,与之后的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等爵位不同。

参考资料来源:

爵位高低分别为:王、公、候、伯、子、男等。各朝代略有不同。

封爵制度与宗法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最初的受爵者仅是王族。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战国时期,秦国从商鞅变法以后,取消王族封爵,立二十等爵制以赏功劳(主要是军功)。

西汉以后,皇族封爵与功臣封爵并存,一直延续到清代。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君主授予贵族和功臣爵位的制度。它是历代君主为巩固其统治地位,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而实行的一种封建等级制度。

爵位是表示贵族或功臣身份、地位的称号,分为不同的等级,有些爵位可以世袭。受爵后通常可得到食邑或相当数量的财富。封爵制度在中国古代数千年的历史中有相当大的发展变化。

爵位与官职有一定关系。西周所封公、侯等爵,对周天子称臣,在封国内就是君主,官爵合一。此后,总的趋势是官与爵逐渐分离,但在某些时期仍有例外。

西汉、西晋及明朝初期,宗室王在封国内有军事、行政权,势力逐渐膨胀,先后酿成“七国之乱”、“八王之乱”、“靖难之变”等,严重威胁着皇权。

在其他时期,爵位只是一种荣誉称号,因其与皇帝关系的亲疏(皇族封爵)及功劳大小(功勋封爵)而有高低之分。

爵禄在古代往往连称,受爵后必得禄。西周时,公、侯是封国内的君主,封国内的财政收入全归其所有,但公、侯要对周天子承担镇守疆土、交纳贡税、朝觐述职等义务。

以后封爵都有一定食邑,但不是自己征收,而是由王朝拨给。后来食邑变成了一种虚名,只有在爵位前加所谓“食实封”若干户,才能享有相应的封户租税,或从国家领得一定封赐。

参考资料:

排列如下:

1. 夏 : 公、侯、伯、子、男

2. 殷 : 公、侯、伯

3. 周 : 公、侯、伯、子、男

4. 春秋 : 各诸侯国内部的爵实际上有卿、大夫、士三级,每级又分上中下三等

5. 秦 : 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 十 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 七驷车庶 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6. 汉 : 七大夫以上为吏爵,七大夫 以下为民爵,汉武帝特设武功爵十一等:一级二级闲舆卫,三级良 士, 四级元戎士,五级官首,六级秉铎,七级千夫,八级乐卿 ,九级执戎,十级政戾庶长,十 一 级军卫

7. 曹魏 : 自曹魏起正式废除了秦汉以来的二十等爵,实行公侯伯子男五等制度,以后为历朝所沿

8. 隋唐 : 隋文帝开皇年间,设爵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九等

9. 宋 : 封爵增加到十二级,为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开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 侯、 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

10. 元 : 元爵分为: 王正一品 从一品 国公正二品 郡公从二品 郡侯正三品 郡侯从三品 郡伯从四品 县男从五品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爵位制度:

中国古代君主授予贵族和功臣爵位的制度。它是历代君主为巩固其统治地位,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而实行的一种封建等级制度。爵位是表示贵族或功臣身份、地位的称号,分为不同的等级,有些爵位可以世袭。受爵后通常可得到食邑或相当数量的财富。封爵制度在中国古代数千年的历史中有相当大的发展变化。

爵位与官职有一定关系。西周所封公、侯等爵,对周天子称臣,在封国内就是君主,官爵合一。此后,总的趋势是官与爵逐渐分离,但在某些时期仍有例外。西汉、西晋及明朝初期,宗室王在封国内有军事、行政权,势力逐渐膨胀,先后酿成“七国之乱”、“八王之乱”、“靖难之变”等,严重威胁着皇权。

爵禄在古代往往连称,受爵后必得禄。西周时,公、侯是封国内的君主,封国内的财政收入全归其所有,但公、侯要对周天子承担镇守疆土、交纳贡税、朝觐述职等义务。以后封爵都有一定食邑,但不是自己征收,而是由王朝拨给。

中国古代封爵制度起源于何时,学术界尚无定论。一种看法认为起源于商代。商代疆域分为内服与外服。内服由商王直接统治,外服则分给侯、伯等,分封就是最初的封爵。封爵制度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不同的看法主要由于所取标准不同。五等爵制到了战国时期方才完备。

参考资料:

商鞅的奖励军功制度,大大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使秦军成为所向披靡的虎狼之师。因此秦朝的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就被历代统治者继承下来并加以改变。

汉代基本继承了秦代的这一制度。不过,这二十级大体又可分为四类:一是侯级爵,包括关内侯和列侯;二是卿级爵,相当于秦时十级到十八级的爵位;三是大夫级爵,相当于秦时五到九级的爵位;四是小爵,相当于秦一到四级。

曹操执政时,废二十等爵。魏文帝即位后,定爵制为九等:王、公、侯、伯、子、男、县侯、乡侯、关内侯。到了唐代,李渊父子定天下后,设定亲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郡侯、县侯、县男、县子十个爵位,封赏宗亲功臣。宋承唐制。

明朝,王爵专封皇族,另有公、侯、伯三等爵受予功臣。清朝时,形成了完备的爵位制度,乾隆十六年定制,分爵位为九阶二十七等。九阶分别为:公、侯、伯、子、男、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

补服

宗室爵位:

1.和硕亲王、世子(亲王嫡子)。

2.多罗郡王、长子(郡王嫡子)。

3.多罗贝勒。(满族早期,贵族皆称贝勒。清太祖努尔哈赤以其子侄八人分别为八旗旗主,称和硕贝勒,较其他贝勒为尊。太宗皇太极崇德元年(1636)定宗室爵位等级,和硕亲王、多罗郡王下为多罗贝勒。人关以后定宗室十四等封爵,多罗贝勒列长子下、固山贝子上,为第五等。)

4.固山贝子。

5.镇国公。

6.辅国公。

以上为入八分,即准许使用“朱轮、紫缰、背壶、紫垫、宝石、双眼、皮条、太监”这八种待遇。

7.不入八分镇国公。

8.不入八分辅国公。

9.一至三等镇国将军。(相当于一品武官,补服为麒麟)

10.一至三等辅国将军。(相当于二品武官,补服为狮子)

11.一至三等奉国将军。(相当于三品武官,补服为豹子)

12.奉恩将军。(相当于四品武官,补服为老虎)

低于奉恩将军的称作闲散宗室,视四品官待遇。共十四级。因世子、长子候袭亲王、郡王,实际上只有12等。

夏:公、侯、伯、子、男

殷:公、侯、伯

周:公、侯、伯、子、男

春秋:各诸侯国内部的爵实际上有卿、大夫、士三级,每级又分上中下三等

秦: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 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汉:七大夫以上为吏爵,七大夫 以下为民爵,汉武帝特设武功爵十一等:一级

,二级闲舆卫,三级良士,四级元戎士,五级官首,六级秉铎,七级千夫,八级乐卿 ,九级执戎,十级政戾庶长,十一级军卫

曹魏:自曹魏起正式废除了秦汉以来的二十等爵,实行公侯伯子男五等制度,以后为历朝所沿行

隋唐:隋文帝开皇年间,设爵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九等,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定爵制九等:一等为王,食邑万户,正一品;二等为嗣王、郡王,食 邑五千户,从一品;三等为国公,食邑三干户,从一品;四等为开国郡公,食邑二干户, 正二品;五等为开国县公,食邑—干五百户,从二品;六等为开国县侯,食邑一千户,从 二品;七等为开国县伯,食邑七百户,正四品上;八等为开国县子,食巳五百户,正五品 ;九等为开国县男,食邑三百户,从五品上

宋:宋初的封爵增加到十二级,为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开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

元:元爵分为: 王正一品 从一品 国公正二品 郡公从二品 郡侯正三品 郡侯从三品 郡伯从四品 县男从五品

明:明朝的封爵分宗室和功臣外戚两种 宗室:亲王嫡长子年十岁立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冠服均视一品;诸子年十岁,则封为郡王;郡王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则授长孙;冠服均视二品;诸子 则授镇国将军,从一品;孙辅国将军,从二品;曾孙奉国将军,从二品;四世孙镇国中尉 从四品。五世孙辅国中尉,从五品;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 外戚:公、侯、伯三等只有爵号和食禄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定世袭七品官为恩骑尉从而确立了二十七等世爵制

公,分一至三等,超品

侯,分一等侯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二等侯.超品;

伯,分一等伯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伯,超品;

子,分一等子兼一云骑尉,及—至三等子,正一品;

男,分一等男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男,正二品;

轻车都尉,分—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及—至三等轻车都尉,正三品;

骑都尉,分骑都尉兼一云骑尉及骑都尉二等,正四品; :

云骑尉,正五品;

恩骑尉,正七品。

中国也有公、侯、伯、子、男的爵位划分。周朝施行分封制,天子称王,各封国的君主有爵位高低之分,但后期均有僭越,比如齐桓公(伯爵)、秦王嬴政。战国时期,秦国从商鞅变法以后,取消王族封爵,立二十等爵制以赏功劳(主要是军功)。从最高的二十等到最低的第一等,依次是:彻侯、关内侯、大庶长、驷车庶长、大上造、少上造、右更、中更、左更、右庶长、左庶长、五大夫、公乘、公大夫、官大夫、大夫、不更、簪□、上造、公士。

后世不施行分封了,但也有爵位管理体系:秦汉改成二十等爵制、三国曹魏又改成了九等制等等。隋朝,李渊被封为唐国公,后建国大唐,李密是世袭的是蒲国公等等。这些爵位有世袭也有不世袭的很复杂,历朝历代各不相同。但中国是皇权至上的,所以爵位很容易被虏掉,皇亲国戚也是说杀就杀的。清朝的爵位管理很有特色,分铁帽子王爷(世袭不降级)和普通爵位。普通爵位也世袭但降级。西汉以后最高封爵为王,皆封与皇子。西晋以后,皇族封爵与功臣封爵名称合并,但最高一级的王、亲王只封与皇族。至明代,在爵位中加镇国将军、镇国中尉等名称。清朝皇族爵位分十四等,其中贝勒、贝子是满语“天生贵族”的音译。

中国有记载可考证的历史是到商国时期,商国祭祀文字中对商汤的大量歌颂中就是没有灭夏,在大量考古中也没有发现能与夏相印证的文字,夏即使存在可能也不存在文字,商国有侯伯等爵位称号,周国,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世袭罔替,有封地,秦国,自秦孝公变法后定下的自公士至彻侯二十等爵位,彻侯关内侯食租税或食邑,其他诸爵得食俸禄如官吏,汉国,沿用秦二十等爵,增设王爵,魏国曹丕年间,制定爵制九等:王、公、侯、伯、子、男、县侯、乡侯、关内侯,晋国共十八级,王、公、侯、伯、子、男、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郡侯、开国县侯、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乡侯、亭侯、关内侯、关外侯,隋国杨坚置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九等,唐国,分亲王、嗣王(承袭亲王为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县侯、县伯、县子、县男。魏晋至宋,封爵的承袭分为世袭罔替、世袭两种,前者在承袭时按原爵承袭,后者承袭的时候要比照被承袭者的爵位降一等承袭,宋国爵位基本沿用唐国时期,宋国爵位无世袭罔替,封爵是终身爵,身死爵除,明国有公侯伯三等爵位,死后依终身功绩有的可追封为王,封爵一般是对现有功绩的肯定,1912年中国初期为了笼络国内其他民族给予大总统授予爵位的权利,中国国情,这一开始就不是给汉人准备的,当然如果汉人想也是可以封些的,因为最高领导人是汉人,突破这点并不难,1915年11月到12月先后以大总统身份授予一些中国将领官员爵位,原定登基大典是1916年1月1日,举行登基大典后才是皇帝,才能以皇帝身份发布命令和行事,袁世凯从来就没有举行登基大典,至于原因他后来自己说自己一直不断受人逼迫,自己屡次斥责,但他们不听,还是接着做,言之成理,自己死后就要因争夺大总统打起来,内战又会引发外敌入侵导致亡国,后更召开国民代表大会,自己无所逶避,自己一直感觉不适事宜,始终以筹备为托词并不举行,准备提前召集立法院会议进行转圜,可能认为部分将领官员支持他称帝就是想要爵位吧,给他们就没有那么想了,就慢慢消散了,当时中国的一些将领官员确实存在爵位思想,给他们好,不给之后可能出事,中国官员将领中当时有爵位的可能就是冯国璋,清国的二等男,攻下汉口汉阳,炮击武昌,清国给个二等男听说就感天抹地,偷偷跑回清国京师要求单独平叛,被袁世凯给免了,袁世凯这次给他一等公,看看差距,曾国藩到死追了个公,李鸿章到死追了个侯,爵位分为王公侯伯子男,王分为亲王,郡王,公侯伯子男各三等,亲王一位黎元洪,1917年清国要重建时听说要给黎元洪个一等公,人黎元洪都王了。

中国历史上,爵位分为五等,依高低分别是:公,伯,侯,子,男。在清朝,每个爵位还要分等级,例如一等公、二等伯等等。

古代帝王崇尚无为之治,具体的事都由手下人来办理,这些主持办理具体事务的人就是“君”。周代“君”主要指朝廷官员及诸侯国、方国的首领;战国时又用做功臣或贵族的封号;后世便衍生成帝王之称,指一国之国君,即最高统治者。后来,“君”也变成一种敬称。

春秋战国时期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君”是战国时期对有封地的卿大夫,王族子弟的一种封号。和那五种封爵不一样的是,军一般设有独立的国家。

诸侯国的王爷。诸侯王-分封-君>公>侯>伯>子>男,皇帝-分封-王>公>侯>伯>子>男。

称君的一般是伯

“君”算是一个国家的军师。著名的有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等。他们都是用来给君王提意见,然后招贤纳士。

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说道战国时代的爵位要从西周开始说起,分封制的国家的特点,周朝建立之后分封诸侯,功臣和国戚分封的最大的侯国,姜子牙被分封到山东就是后来的齐国,然后大部分是姬姓的诸侯,周王称为王,然后是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等等,战国七雄和春秋五霸都有爵位但是爵位不同,其中楚国的王爵位是自己封的不受中原承认。

秦始皇以前的最高爵位是王

其他诸侯都是按公,侯,伯,子,男排的

到战国时期,秦王灭周,其余诸国君主,都僭称王了

差不多相当于“公”这个爵位。

君是诸侯分封的,在自己诸侯国内的采邑,这些采邑的统治者,我们也称之为君。

战国时期盛行的封君制是春秋时期分封卿大夫的继续。“君”是卿大夫的一种新爵号。《仪礼_丧服》篇讲:“君,至尊也。”郑玄注:“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唐贾公彦又疏道:“以其有地则有臣故也。”这里指出了称君的两个条件,一是据有土地;二是属有臣子。然而从春秋的历史看,郑、贾的说法并不确切。直到春秋末,在正式名号上卿大夫没有称“君”者。卿大夫称“君”有个发展过程。在“卿大夫”这个名号外,最先加的是“公”号,到了春秋末年才出现“君”号。卿大夫另称之为“公”者最早出现在楚国。楚灭申之后封巫臣于申,号“申公”;灭郧之后封钟仪于郧,号“郧公”;灭蔡之后使弃疾为“蔡公”。泛称为“县公”。楚卿大夫称“公”者多有,中原诸国则很少见,但亦有个别称“公”者,如齐有“裳公”,杜注:“齐裳邑大夫。”受封卿大夫冠以“君”号者,最早也出现在楚国。《墨子_鲁问》记载楚有鲁阳文君。鲁阳文君即《国语_楚语》中的鲁阳文子。韦注:“文子,平王孙,司马子期之子鲁阳公也。”说明此时“公”与“君”已可通用。吴起说楚“封君太重”的封君实际上即卿大夫之辈。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西南、西北地区的西南夷、西域一些少数民族部落的酋首,经部众推举为首领,称作“君长”。君长掌管部落的一切行政事务,并负责领兵作战。

秦、汉以后,这些少数民族部落中人多势众者,改称“王”,而人少势弱者,仍称“君长”。随着部落、民族之间的征战吞并,亦有在“王”之下各部首领称“君长”者。

应该说到了汉朝时代君的这种称呼就日渐远去,自然就慢慢的停用这样的称呼和爵位,取而代之的则是比较严谨的等级分类。

君是战国时期爵位的一种。

战国时期盛行的封君制是春秋时期分封卿大夫的继续。“君”是卿大夫的一种新爵号。

《仪礼·丧服》篇讲:“君,至尊也。”郑玄注:“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唐贾公彦又疏道:“以其有地则有臣故也。”这里指出了称君的两个条件,一是据有土地;二是属有臣子。

战国时,天子逐渐失去权威,各诸侯纷纷自封为“王”,在“王”之下,分封的最高等级的爵位就是“君”。其格式类似于皇帝封“王”。“君”的爵位在秦之后多只用于女性王族后裔封号了,在朝鲜延续供王室男性封号使用下来。

大家比较熟知的“君”中国的有战国四公子“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孟尝君”等,朝鲜的如“大院君”。

最高爵位

以养士著称的战国四君子: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和楚国春申君。孟尝君田文是齐国宗室大臣;平原君赵胜是赵惠文王之弟,三次出任相国;信陵君魏无忌是魏安王之弟;春申君黄歇是楚相。

商君卫鞅是变法强秦的功臣。

君仅次于最高统治者,受到极度信任,或者功高至伟,后世只有少数亲王能够媲美。

侯相当于现在的省长,君相当于县长类型

侯是一种贵族爵位,且有这样封号的都是有领地的,君是对贵族的一种尊称.

侯与君是古代爵位一种,候是指侯爵,是中国先秦时代产物,是周朝天子分封五等爵位第二等,也是是中国古代皇族、贵族封号。君是卿大夫一种新爵号,在秦朝之后,君被其它爵位替代,逐渐淡出历史视野。

这是爵位,周朝实行的是分封制,爵位依次有公侯伯子男,周王分封下的祝福国的领导人叫公,如齐桓公等,然后依次往下分封,侯君地位大致相同,君是尊称。

“侯”和“君”都是古代的爵位,其中“君”是爵位中的最高级别,“侯”低于“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