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技快讯 >

初二上册短文二篇原文 初二上册短文二篇原文及翻译

八上语文课文27【短文两篇】翻译

答谢中书书

初二上册短文二篇原文 初二上册短文二篇原文及翻译初二上册短文二篇原文 初二上册短文二篇原文及翻译


陶景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

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赏析: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初二文言文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

1. 初2的27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里的译文,通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山川的美丽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论(的话题)。高高的山峰直入云霄,清澈的河流可以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 俱备。

交相辉映 四季

两岸的石壁五种颜色交相辉映。青翠的树林和竹林四季都有。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沉鳞 竞跃。

消散 坠落 潜游在水中的鱼

早晨的雾即将消散,猿和鸟杂乱地叫着。夕阳就要落下,潜游在水中的鱼竞相跃出(水面)。

实是 欲界 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 其奇者。

这 人间 欣赏

这实在是人间的仙境。从谢灵运以后,就不再有能欣赏那些奇观的人了。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 起行。

门 高兴的样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我)脱了衣服想要入睡,月色照入门内,(我)高兴地起来散步。

念 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中庭。

想到 一起 院里

想到没有与(我)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还未入睡,(我们)一起在院里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 竹柏影也。

澄澈 交错纵横 原来

(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如同积水般澄澈,水中的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清闲的人 罢了

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2. 【初二的文言文共有哪些,写出名字来】

多了 当初初二不知道现在有没有改版,不过还是说说人教版的,写就麻烦了,我就一下.第五单元 21、桃花源记(陶渊明) 22、短文两篇 陋室铭(刘禹锡) 爱莲说(周敦颐) 23、核舟记(魏学洢) 24、大道之行也(《礼记》) 25、杜甫诗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第六单元 26、三峡(郦道元) 27、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28、观潮(周密) 29、湖心亭看雪(张岱) 30、诗四首 归园田居(陶渊明) 使至塞上(王维) 渡荆门送别(李白) 登黄鹤楼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全集第五单元 21、与朱元思书(吴均) 22、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23、马说(韩愈) 24、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25、诗词曲五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赤壁(杜牧) 过零丁洋(文天祥)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第六单元 26、小石潭记(柳宗元) 27、岳阳楼记(范仲淹) 28、醉翁亭记(欧阳修) 29、满井游记(袁宏道) 30、诗五首 饮酒(其五)(陶渊明) 行路难(其一)(李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己亥杂诗(龚自珍)。

3. 我需要浙教语文初二学到的所有文言文、要写作者、作者朝代,文言文

初二文言文很多,内容不方便放在这里.大部分文章都是全文选来做课文的,你可以去网上找,部分节选的文章,我已经把选入课文的内容放这了.作者如想具体了解,可以自己查资料,课本上介绍也不详细.课本后面的《课外古诗背诵》我就忽略了.(PS:打字也不容易,给点分啊~)上册:《桃花源记》 陶渊明,东晋《短文两篇》 1、《陋室铭》 刘禹锡,唐 2、《爱莲说》 周敦颐,北宋《核舟记》 魏学洢(yī),明末《大道之行》 选自《礼记》,西汉戴圣编撰《杜甫诗三首》 1、《望岳》 2、《春望》 3、《石壕吏》《三峡》 郦道元,北魏《短文两篇》 1《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2、《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宋《观潮》 周密,宋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 也.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 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 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 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湖心亭看雪》 张岱,明末《诗四首》 1、《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东晋 2、《使至塞上》 王维,唐3、《渡荆门送别》 李白,唐 4、《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宋下册:《与朱元思书》 吴均,南朝梁文学家《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东晋《马说》 韩愈,唐《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明初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 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诗词曲五首》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唐 2、《赤壁》 杜牧,唐3、《过零丁洋》 文天祥,南宋 4、《水调歌头》 苏轼,宋5、《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元《小石潭记》 柳宗元,唐《岳阳楼记》 范仲淹,宋《醉翁亭记》 欧阳修,宋《满井游记》 袁宏道,明《诗五首》 1、《饮酒》(其五) 陶渊明,东晋 2、《行路难》(其一) 李白,唐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唐 4、《己亥杂诗》 龚自珍,清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4.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

[南朝梁]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1)。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2),沈鳞竞跃。实是欲界(3)之仙都。自康乐(4)以来,不复有能与(5)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译文:

山川的秀美是古代文人雅士谈论的话题.高耸的山峰耸入云端,清澈的溪流可以看到底.两岸的石壁青,黄,黑,白,赤,五色交相辉映.青色的树林,翠绿的竹林,四季都有.早晨的雾气即将消散,猿猴和鸟的叫声此起彼伏;太阳快 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实在是人间的仙境,从谢灵运以来,就没有能欣赏它的奇妙之处的人了.

记承天寺夜游 [北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记承天寺夜游》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 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院子里,像水一样空灵澄澈,水中藻和荇交错相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短文两篇包括:《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你需要的是这两篇的翻译吧??有问题请追问!帮到你,请采纳,谢谢!!

5. 2010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里的 《答谢中书书》

答谢中书书

陶景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

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赏析: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 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选我!!

6. 求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27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

《答谢中书书》学案 2010。

11。21教师寄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2、品味文章的画面美,学习文章多角度写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 3。

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重点 :学习文章多角度写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

难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导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的题目“答谢中书书”应该怎样读?如何理解两个“书”的含义? 2、给谢中书的这封信是谁写的呢?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3、朗读课文(1)反复朗读课文,指名读,评价。

(2)齐读课文。二、疏通文意 (1)自主翻译 (2)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3)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三、合作探究 感受文章的画面美教师提示: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一共描绘了几幅风景图画?结合课文内容,给每一幅风景图画取名。

(教师举例,如:高峰入云图) (2)根据课文内容,想像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画面。 感受文章的意境美 (1)课文中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优美的意境。

细细品味文中写景部分,分析文章的意境美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 (2)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山川之美的? 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文章语言清新凝练,言简意赅,极富特色。 细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并说一说,好在哪里? (例如:我认为“高峰入云”,这一句中的“入云”一词用得很好。

因为它写出了山高耸挺拔的特点。而且“入”字把静止的山给写活了,显得生动形象。)

教师可以学生品味:“见底、乱(“乱”可不可以用“齐”来替代)、跃、实是”等词语。 感受文章的人情美 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四、质疑问难: 你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你不理解的问题,请大胆的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讨论解决。

五、拓展延伸:1、文中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你积累几句描绘山水美景的诗句。

2、借鉴本文写景的方法,以雾为描写对象,写一个片段。(300字左右)六、小结: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只有区区68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

他状写的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文章清秀隽雅,如诗如画。表露了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当堂测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1。

本文的作者是( ),字( ),号( )2。给下列加线字注音青林翠竹 ( ) 晓雾将歇( )与其奇者 ( ) 五色交辉( )3。

用现代语言翻译下面句子①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②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本文在描写手法上有什么特点?5。

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从中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态?在生活中与学习中给了你什么启示?请简要概述。 《记承天寺夜游》学案教师寄语:一切景语皆情语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读出文章的韵味,理解文章的意境 。

2、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3、学习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感悟作者简洁的语言特点,重点: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方法。

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导学过程:一。

基础积累:1.作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

2.有关背景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 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

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

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二、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念/无与为乐者 水中/藻荇交横 2.教师范读,确定朗读的节奏,找同学朗读,并做点评。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

三。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四、拓展延伸: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对话: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五、小结:《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

7. 语文作业本八上短文两篇题目(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忘记带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竟然忘记带书(汗= =)

八年级语文上册27课 短文两篇的全部解释和思想感情、写作背景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山峰直插云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下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作者从欣赏景物中发现无穷的乐趣.同时能与谢灵运这样的林泉高士有志向道同之处,生发出无比的自豪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喜爱之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归隐林泉的高洁志趣.

写作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像陶弘景这样生不逢时的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的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门户,便高兴得起来走动.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和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思想感情: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背景: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他们二人的深厚友谊与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八上短文两篇原文及翻译注释

短文两篇(八上)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八年级上册语文27课《短文两篇》翻译?

《答谢曾书书》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直插云霄,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下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里,便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可以和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还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错杂,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个夜没有明月?哪个地方没有竹子柏树?只不过缺少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只有我们这样的闲人才有这样的闲情)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短文二篇》课文原文及教案

答谢中书书

南朝·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注重整体感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参考注释和工具书,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感情基调有初步认识。

2.注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环节。

过程与方法

1.诵读,体味语言的自然美,学习写景的技巧。

2.从叙事写景的角度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答谢中书书》:感受祖国山川之美。

2.《记承天寺夜游》:培养豁达宽广的胸襟。

【重点和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作品内容,领悟作者发现美、欣赏美的情怀。

难点:反复诵读,体味语言之美。

【教学方法】

诵读法课外资料延伸法

【课前准备】

陶弘景及苏轼的生平资料、承天寺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对于祖国的秀美山川,无数位文人在赞羡的同时,也作了大量的描写,但用书信这一文体进行描摹并且成为名篇的却并不多。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用书信文体写的《答谢中书书》,从中感受他所描绘的山川之美。

二、作者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丹阳秣陵(今南京)人。幼有异慧,年四五岁即以荻为笔在灰中学书,读书万卷,未及弱冠,齐高帝即引为诸王侍读。后隐居于句容茅山,自号华阳隐居。因梁武帝早年与之游,即位后,逢有朝廷吉凶征兆等大事,常前去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好神仙之术,爱山水。著作甚多,大都亡佚,诗文今传《陶隐居集》辑本一卷。

三、文本链接

陶弘景生活在南北朝时期,因政局动荡,混浊,他遁逊山林,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所以他在《答谢中书书》中以描画山水昭示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四、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

2.范读课文。

(1)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句子的节奏、轻重音等,初步感知课文。

(2)自由朗读两三遍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做到流利地朗读。

3.疏通文意。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如遇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讨论解决。

(2)教师明确重点词语。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

夕日欲颓:坠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置身其中。

(3)全班讨论,理解文章大意。

4.背诵课文。

(1)自由竞背。

在四人小组内互相检查背诵。

(2)教师抽查背诵。

五、课文精读

1.本文语言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试归纳本文的语言特点。

句式上多采用四字短句,运用对偶、排比手法,语言精练生动,将描绘的山水之美写得清丽自然,毫无堆砌雕琢的弊病。

2.深化:找出文中你所喜爱的句子并简要分析。

3.拓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历代诗人也留下了大量山水诗句,请大家相互交流收集的诗句,并试简评诗句特色。

4.《答谢中书书》首句总领全文,概括古今高雅之士的情怀。纲举则目张,中间部分承前文具体描写山川之美,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从仰视、俯视、平眺的视觉角度,从色彩,从四时,从晨昏,从动静,从听觉等角度展开,用自己独特的体验去诠释自然景物绮丽的风光,展现出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卷。而后一句则以感慨收束,自比先贤,怡情山水,自得其乐。

六、探究升华

描写讴歌自然之美的作品浩如烟海,但像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这样短小简约、字精意达的却并不多见,我们应学习他不作繁文、惜墨如金的写作态度。

七、文章脉络

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当中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后垫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

八、写作特点

1.描写细致。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这三句是写静景,写得形色俱备,精彩纷呈。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与雄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清澈与透明,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水尽收眼底。接着移步换景,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物。可写之景物必定多不胜数,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给人以具体的视感:五彩缤纷的石壁,郁郁葱葱的树林,碧绿青翠的竹园。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斓,足以让人大饱眼福。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点。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作者描写自然景物时,扣住能表现景色特征的时间——早、晚来描绘。在旭日东升、晨雾将散的一片寂静里,山林中呈现一片猿鸟争鸣的欢腾景象。“乱”字写出了猿鸟争鸣的喧闹景象,使整个山林充满着勃勃生机。夕阳将要落山时分,余晖照映着水面,层层粼波之中,不断有鱼儿从水中争相跃起。“竞”字写出鱼儿争先恐后跃出水面的场景。一早一晚,一空中一水面,一鸣一跃,构成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立体流动画面。

2.抒写奇美。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中展现了多种“美”。一是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二是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四是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九、板书设计(略)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见过月亮,也沐浴过它的清辉。在古代,月亮是人们寄托情思、抒感的物象。描写月亮的文学作品数不胜数。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文学家苏轼写的一篇有关月亮的小短文——《记承天寺夜游》。

二、作者

苏轼(1037—1101年),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以文才闻名于世,而他的成就。他在欧阳修后,成为宋朝文坛。他在散文、诗词、书法、绘画方面均有骄人的成就,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作家。

三、文本链接

元丰二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四个多月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由于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因此,利用夜晚赏月排遣心中的苦闷,故作者借景抒情写了此文,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四、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

(1)学生听读,画出生字词,注意句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自由朗读两遍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

2.疏通文意。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如遇有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讨论解决。

(2)教师明确重点文言词语。

①念(考虑,想到)无与为乐者,遂(于是,就)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②相与(共同,一起)步于中庭。

③但(只是)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罢了)。

(3)全班讨论,落实翻译。

(4)竞背课文。

(5)抽查背诵。

五、课文精读

1.文中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这十八字写景,有何妙处?

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使读者如见其景:月朗庭空,竹柏弄影,创造了一个明净幽闲的境界。作者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得充满诗情画意。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应怎么理解?

明月经常有,美景亦常在,但人物心情不同,欣赏景物的感受也不同。作者当时与张怀民俱贬官黄州,虽任团练副使,却无实权,实在是一个闲人。作者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贬,心境肯定不会如意,但是作者却能从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中得到美的享受,并描绘得充满诗情画意,表现出作者豁达宽广的胸襟。

4.《答谢中书书》与本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现加以分析。

《答谢中书书》一文作者是个隐士,寄情于山水之中,文章中流露出的是对山水的喜爱欣赏之情与无人能同赏的些微怅惘。本文却是作者贬官之后作的,不免有对自己宦海浮沉的悲凉、失意、惆怅和愤懑之情,但同时也有善于自我排遣的豁达态度。

六、探究升华

山川、清流、明月是大自然对于人类的恩赐,也是无数文学家们不遗余力地歌颂和吟赏的对象,不论是得意或失意之人,仿佛只要回归到了山水中,与清风明月为伴,那一腔的失意或怅然总能一扫而空,重获心灵的自由。

“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山水的清音与丝竹之音截然不同,它能让真心观赏它的人荡尽胸中块垒,得到无比美好的精神享受。古往今来的人们从大自然的美景中不仅能寻求精神上的安宁,也在沉醉山水之中练就了一双慧眼,他们用生花妙笔及时地描绘出了这些美景,并融入了自己的感情,不论是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中无人同赏的些微怅惘,还是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的豁达,都能够引起千载之后人们的共鸣,让人仿佛进入当时的情境中。

七、文章脉络

《记承天寺夜游》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写作者与张怀民在庭中散步。第二层写散步时所见的月色。第三层写作者内心的感慨。

八、写作特点

《记承天寺夜游》

1.衬托手法的运用。

这是一篇小品文,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描绘月光明亮之美的方法。他不是直接写天上的月亮如何璀璨、明净,而是运用衬托的手法,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从下到上,突出月亮的皎洁,给人一种独特的自然之美,把景物描写得栩栩如生。

2.写景、抒情、叙事相结合。

全文以叙事、写景为主体,以抒情为辅助。小品文写出了作者承天寺夜游的感受,大体可归结为:前半部分叙事,中间部分写景,后三句抒情。这样,使全文写景、抒情结构分明,叙事中流露出被贬的悲寂,因此作者在文章中借景抒情,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感慨。

3.词语的巧妙运用。

文章中起笔扣“夜游”,径入题旨,接着用“至”“寻”“步”等词,把夜游的地点、同游者等交代得清楚明了。又如作者写“月”,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作者别具匠心地从竹柏影入手,使之推见到月色空明。这样写,精致而含有深长的意味。

九、板书设计(略)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内容

1,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⑴高,有仙则名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⑶.斯是陋室⑷,

惟吾德馨⑸.苔痕上⑹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⑺,往来无白丁⑻. 可以调素琴⑼,阅金经⑽.无丝竹⑾之⑿乱耳⒀,无案牍 ⒁之劳形⒂.南阳⒃诸葛庐,西蜀子云亭⒄.孔子云:“何陋之有⒅?

”编辑本段作品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神仙(居住)就能声名远扬.水不在于多深,有龙(居住)就成为灵异的(水)了.这是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觉得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纵情谈笑的是博学多识的人,来往没有文化浅薄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这里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编辑本段作品注解、词语注释题目:选自《全唐文》卷608.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多用韵.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 ⑴ 在:在于,动词. ⑵ 名:出名,名词作动词. ⑶ 灵:显得有灵气,名词作动词. ⑷ 斯是陋室:这是简陋的屋子.斯:此,这.是:表判断.陋室:简陋的屋子. ⑸ 惟吾德馨:只是我(住 屋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惟:只.吾:我,这里指住屋的人自己.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6〕上:动词,长到,蔓到. ⑺ 鸿儒:即大学问家,这里指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鸿:大.儒:有学问的人. ⑻ 白丁:原指平民,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⑼调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调:弹奏.素琴:素雅的古琴. ⑽金经:指指用泥金书写的佛经. 金经

⑾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音乐. ⑿之:助词,不译.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⒀乱耳:扰乱双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⒁案牍(dú):官府的公文. ⒂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⒃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⒄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的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郡隆中山中.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庐,简陋的小屋子. ⒅何陋之有:即“有何陋”,属于宾语前置.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全句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2.(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有的版本为盛)爱牡丹.予(yú)独爱莲之出淤(yū)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yī)!菊之爱,陶后鲜(xiǎn)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编辑本段作品译文

濂溪清赏

水里陆地上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都喜爱牡丹.我只爱莲花的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艳,它中间贯通,外部笔直而不弯曲,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散播到远处,更加清幽,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可以在远处观赏它,却不可以靠近玩弄它呀.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喜爱菊花的人,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喜爱莲花的人,像我一样的还能有谁呢?喜爱牡丹的,当然有很多人了!

编辑本段句子翻译⒈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

水上、陆地上,草本的,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

⒉晋陶渊明独爱菊.

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

⒊自李唐来,世人甚(盛)爱牡丹.

从唐朝以来,天下的人们大多喜爱牡丹.

⒋予(yú)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而不妖,

我唯独喜爱莲花,我只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中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⒌中通外直,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

⒍不蔓不枝,

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

⒎香远益清,

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幽,

⒏亭亭净植,

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⒐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它们),但不可以贴近玩弄它啊.

⒑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居者;

⒒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

⒓莲,花之君子者也.

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此句为判断句,从“者也”看出,其中真正的关键是判断动词——“是”)

⒔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唉!(在此作语气助词)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说了.

⒕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⒖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对于牡丹的喜爱,应该有很多人了.

予(yú)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而不妖这句描写莲花的高洁、质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描写莲花正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