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技快讯 >

潮流乒乓球比赛视频 乒乓球比赛现场视频

乒乓记忆:95年世乒赛,国乒五虎激战老瓦,当时马什么水平?

乒乓记忆:95年世乒赛,国乒五虎激战老瓦,当时马什么水平?

潮流乒乓球比赛视频 乒乓球比赛现场视频潮流乒乓球比赛视频 乒乓球比赛现场视频


《乒乓》这部影片目前已经提上议程,不出意外的话,我们明年暑期将会在电影院中看到乒乓类题材影片,不得不说这几年中, 体育 题材的影片越来越多,而对于乒乓球这项运动来讲,更多的国人已经开始喜欢这项运动,当然在、马龙、刘诗雯等国乒选手的影响下,乒乓球将会变成一种潮流,即便不能像篮球、足球那么受欢迎,但是这毕竟是我们的国球。

关于这部影片其实对于乒乓球运动发展有着积极影响,这部影片《乒乓》讲述的是在1992年-1995年男乒处于低谷的阶段,在当时的主教练蔡振华的下,乒乓球队终于是崛起了,1995年天津世乒赛中,队派出了马领衔的男团阵容,其中还包括丁松、王涛、刘国梁以及孔令辉,当时的五虎阵容立志要复仇瑞典队。

乒乓球队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乒男队在1989年和1993年两届世乒赛男团决赛中输给了瑞典队,甚至国乒在1991年连四强都没有打进去,在如此的环境下,当时世界乒坛的是瓦尔德内尔,老瓦更是在1992年奥运会中斩获了男单,连续的世界,可见老瓦当时对于乒乓球这项运动的统治。

天津世乒赛男团比赛对于队非常重要,尤其是当时国乒几位主力阵容实力不俗,尽管他们距离老瓦还是有点距离,但是队只要战胜其他的瑞典选手,那么国乒还是有很大希望获得斯韦思林杯,果不其然,队与瑞典队在天津世乒赛男团决赛中相遇了。

面对巅峰时期的老瓦,其实国乒是整个队来对抗老瓦一人,毕竟瓦尔德内尔再厉害,在团体比赛中,他顶多只能拿下2分,而选手只要战胜其他的瑞典选手,那么国乒还是有很大机会拿到3分,在首局比赛中,选手派出王涛面对老瓦,即便王涛顽强抵抗,无奈实力还是有距,终1-2不敌老瓦,这也显然在意料之中。

在第二场比赛中,对于国乒显得更加重要,马面对佩尔森,这场比赛其实对于马来说,他作为当时国乒的头号种子,或许他的年纪有点大,但是从当时的实力水平来看,马在当时的技术水平仅仅次于老瓦,很快马在比赛中2-1战胜了佩尔森,终将分扳成了1-1,在关键的第三局中,削球手丁松面对卡尔松,这场比赛丁松攻削结合,表现的无可挑剔,2-0击败了卡尔松,队反超成分2-1。在第四局中,马再次出战,当时马面对老瓦,两人的巅峰对决中,马终1-2不敌老瓦,双打分来到了2-2,这样后的一局显得很重要。

王涛在决胜局中表现更加出色,终2-0拿下了佩尔森,随着王涛扔掉球拍倒地那一刻,队终于获得了世乒赛男团冠军,那一幕或许至今很多人历历在目,这场男团决赛中,队尽管无法赢下老瓦,但是队赢下了其他的瑞典选手,获得男团冠军太不容易了。

当年国乒复仇瑞典太经典,国乒五虎中的刘国梁和孔令辉在当时决赛中并没有出战,但是他们却是国乒的未来,在96年和00年奥运会中,刘国梁和孔令辉先后斩获了奥运会男单,尽管在2000年世乒赛国乒男团输给了瑞典队,但是自此之后,队一直统治着世乒赛男团比赛,关于曾经的那一段国乒低谷期,不知道大家怎么看,《乒乓》将会重现那些经典,不知道大家期待吗?

乒乓球的观赏性越来越,为什么不将球扩大?

一项运动的核心,实际是对抗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竞技性。

其实对于乒乓球来说,是有更大的球体存在的。比目前40毫米打球更大的,就是44毫米的大球,并且44毫米大球的规格,也是有比赛的,只不过这样的比赛多见于日本,并且是专门应对老年人的健身比赛。

如果现在主流的乒乓球规格从40毫米继续扩大,那么乒乓球就会很明显的失去旋转这个重要的属性。因为球体进一步变大,旋转下降是会非常的明显的,可以说在很多的选手眼中,44毫米的大球,是几乎没什么旋转威胁,因为过去乒联改革的时候,仅仅是从38毫米提升到了40毫米,两毫米之,就让相当多的以旋转为主要击球优势的运动员提前结束了自己的运动生涯。有代表性的就是刘国梁,还有后期的无机胶水和新材料球,前者让马琳的打法受到影响,而后的这一次改革,的优势也不如以前明显了。

而乒乓球这项运动,有魅力的地方,就是旋转。但是旋转本身非常的复杂,变化很多,如果不是自己有乒乓球基础,或者是资深的老球迷的话,对于一场乒乓球的专业比赛,一个回合中间,旋转的变化都很难搞清楚,自然也是不会觉得乒乓球有什么值得观赏的地方。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我们说旋转就是乒乓球的门道了,但其实乒联的这几次改革,都是为了“外行”看球做出的努力,因为球变大之后,回合是明显的增多了,所以即使是对乒乓球不太熟悉的人,也能够欣赏乒乓球运动员在场上,高难度的多回合对抗,也能够从乒乓球的相持环节,去体会这项运动力与美的结合。

观赏性越来越?

恕我直言,个人认为这是个不懂乒乓的人所提问题!

首先说,乒乓球现在的真实情况是,的比赛,观赏性极强!因为现代乒乓球技术越来越精细并符合运动的本身特点,职业选手的弧圈球已几乎将乒乓球的旋转、速度、力量练到了!题主所说的观赏性,大约应该是两个对手水平相太大而导致吧。

难道我打球会不好看吗?

乒乓球是一个技术性非常强的 体育 运动,别说水平相巨大,就是相一点点,在回合方面就会相当少,往往一发球,对方就一个暴冲,这回合结束了!

但是:即便如此,也不是没有观赏性的!单对于暴冲来说,一个不懂球,不打球的人,是无法体会其美感的!

真正的的比赛,其精彩程度可谓是绝伦的!像世乒赛马龙与樊振东的七局对决,被业界盛赞为教科书般的经典!尤其是打到决胜局后关键球,你来我往的得分,算计,控制,进攻、勇气!这些过程,绝非伪球迷所能体会的!

现在乒乓球比赛直播,网络上已经有非常专业的网站,但凡遇到重赛,凭我的记忆,单场人数几乎能够破千万。比如刘国梁作解说的世界杯团体比赛,就达到了这个在线记录。专业的解说,精彩的比赛,球迷如饮甘霖,实在是一种享受!何来观赏性越来越?

是你不会看,而已!

另外:关于将球扩大说一下。

不是没有扩大,乒联是一直在扩大!

客观地说:乒乓球扩大后,对增加回合是有效果的,这样可能在现场观球的观众看起来,可能更过瘾。但,如果只是单纯追求回合,那将是乒乓球运动的悲哀!的直板前三板技术,何等精妙!将智慧与技术融为一体,一击致命!这岂能是无味的拉锯战能替代的?

朋友您认为呢?

11分制和大球使用,让偶然性增大,国外选手有了爆冷击败国乒的可能。

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同样是打国乒,伊藤能屡屡在刘诗雯等主力身上品尝到胜利,而福原爱则被虐到哭。这里边一个非常大的因素就是: 球体变大,旋转减弱造成的。 对乒乓球来说,速度和旋转是一对互相制约的因素,旋转越强对生胶的克制作用越大,你就很难弹出具有更大杀伤力的速度。 这也是当年福原爱总难以翻身的重要原因。

1.如果再打21分,伊藤张本完全没有可能赢国乒。 21分打的是实力,而11分则增加了非常大的偶然性。就像邓亚萍在央视解说提到的那样:“ 伊藤的发球变化非常多,你吃她几个发球,再被她发球抢攻后搏几个,11分眨眼之间就玩完了。 ”如果再重回21分,那以伊藤、张本搏杀的稳定性和相持环节的能力,他们两个是很难在21分下赢下国乒的。

为了破除国乒的一家独大,采取单局更少的分数,让外国选手有“以弱胜强”的可能,乒联将赛制改为了11分制, 但这还远远不够,增大球体直径,让球变大这也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2.40+球的使用,让丁宁朱雨玲几乎丧失职业生涯。 40mm球的使用和无遮挡发球直接导致了刘国梁的退役,而球从40mm再到40+仅增加了0.6毫米, 却让丁宁、朱雨玲这种防守反击型打法球员的水准一落千丈。 丁、朱二人都是靠增加旋转打相持,等待对方失误来得分。而40+球是采用的塑料材质,比之前的赛璐璐球更重,旋转也明显减弱。

失去“旋转”这一根本性的制约之后, 伊藤美诚可以肆无忌惮地打穿丁、朱二人的防守。朱雨玲2次惨败伊藤失掉了东京奥运会竞争资格, 丁宁作为大满贯更是被伊藤地打出了11:0。 丁宁在面对媒体采访时曾直言:“大球对我自己技术打法的影响超过了50%以上。”

球体并非越大观赏性越强,大球时代已将乒乓球的“进攻”展现淋漓尽致。

正如题主所问:乒乓球观赏性越来越,为何不将球变大呢?那么试问一下:乒乓球如果变成橄榄球、篮球那么大,是否就具备了更好的观赏性呢?答案是否定的,40+球已经是乒乓球的直径了。

1.反手美学风靡,超强对攻频频上演。 在的反手“霸王拧”出现之前,乒乓球都是以“得正手者得天下”。然而,随着球体变大,旋转减弱,运动员可以采取反手台内拧的办法,将球直接拧起来实现直接对攻。像王曼昱、孙颖莎等新生代女子球员也都可以运用这样的技术。正是反手台内技术的发展,也让许昕传统直板在台内摆短等优势荡然无存, 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接发球开始,就是樊振东的反手暴抽、张本智和的反手台内快撕。

这种速度、力量、旋转和落点兼具的超强对攻,实际上也实现了乒联改革的初衷:一个是削弱国乒的霸主地位, 另一个大球也发挥了欧洲球员人高马大的力量优势, “攻势乒乓”、“乒乓”也成为现在主要、的技术潮流。相比起小球时代实力悬殊、毫无悬念的比赛, 11分赛制和大球的超强对攻已经把乒乓球的观赏性、化上升到化了。

我是“杨磊谈乒乓”,我来回答。

楼主的问题可以归结为“把球扩大,乒乓球的观赏性就可以增强?”事实果真如此吗?试着分析一二。

第一,乒乓球的观赏性到底是什么?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通俗易懂,寓意非常深刻。 在外行人和内行人眼中,乒乓球观赏性的内涵完全不同,甚至是天壤之别。比如说,外行人看来,只要回合多,比如连续放高球、对拉几板之类,就会拍案叫绝,觉得精彩不得了。只有内行人,才会对一个发球直接得分或者是电光火石的一两板发球抢攻,鼓掌称好。如何兼顾外行与内行,说实话,非常非常之难。

第二,具体来说,如果是为了照顾外行大众。 把球尺寸加大,进一步削弱旋转,增加回合。我认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乒乓球的观赏性,行之有效。

第三,如果是侧重内行球友,比如乒乓球球迷群体,一味扩大乒乓球的尺寸,只会弄巧成拙,丢失掉乒乓球精髓的旋转,进一步降低乒乓球的魅力和观赏性。 球大了之后,力量型的选手更占,只会让原本艺术的乒乓变的简单粗暴化。为什么好多资深球友觉得现在的乒乓球不如十年前甚至二十年前有味道,从38毫米到40毫米再到40+,球的不断加大,罪过。

不是乒乓的观赏性越来越,而是你的欣赏能力越来越!一只小鸡怎能理解鸭鹅水中捉鱼的快乐?

至于为啥不把乒乓球再变大?可能原因是:球再变大后,速度就会变慢,影响比赛的精彩程度。

这位朋友,你的想法其实乒联和国乒一直都很在意的。

1、乒乓球是竞技运动,观赏性是一方面,竞技性才是核心

2、乒乓球一直为了观赏性在做出改变,而且球已经变大了,从38mm到现在的40+

3、观赏性也不是仅仅通过球的大小来改变的,而且如果真的想以观赏为主,可以去看表演赛,相信会看到相当过瘾哈

4、对于锻炼身体效果么,这个乒乓球还是很有效的,只不过需要入门,如果你大部分时间是在通过捡球来锻炼,那肯定效果,乒乓球入门高,也是造成受众偏低的原因

球变大?你只有去打网球篮球!

乒乓球中长胶和生胶的区别

长胶的性能及其使用方法

不少人在底板上都贴上了一块长胶。为使其能真正发挥作用,则必须弄清楚它的性能和使用方法。

普通胶粒长为0.8-1毫米左右,长胶颗粒一般在1.5-1.7毫米之间,胶质比较软,拍触球瞬间胶粒呈现倒伏状.所以,在对方来球力量越大时,回球亦不转;在对方来球力量越大、旋转越强时,回球亦旋转。而且长胶回球为来球的反旋转;来球上旋,回球下旋;来球下旋,回球上旋。

生胶海绵拍。生胶就是颗粒向上、直径大于高度的胶皮。其特点是击球有下沉,搓球旋转弱,适合近台选手使用。我们熟悉的王涛,他的反手用的就是生胶, 由于生胶有减转的作用,因此特别容易控制球。尤其是反手拨打台内短球时更是得心 应手,所以像陈静、耿丽娟等都采用反手生胶的打法,以便摆短时求得主动,同时又 能节省体力。王涛的反手弹打如今已成世界一绝,而南朝鲜以玄静和、朴境爱代表的 一批女选手采用直拍生胶的打法更是独树一帜,快速和抢先上手威胁较大。

长胶击球的性能

长胶在回击各种来球时所表现出的性能与来球的性能、使用者的用力大小及用力方向有关,概括起来,有以下基本特点:

一、长胶在回击下旋来球时,由于来球的旋转方向对于击球者而言是向上的,所以球在碰到长齿胶皮后,使得胶皮颗粒向上倾倒,如果在这种状态下,使用长胶者用中等力量击球,如使用拱、推、搓等技术,长胶的颗粒就有足够的恢复原状的时间。在这一恢复原状的过程中,接触球中部的胶粒给球的反作用力是大体上通过球心向前的,接触球中上部胶粒的反作用力在向前的过程中,给球的中上部一定的摩擦力,两种力量合在一起,总体上使球向前运动略带向上旋转。所以,长胶打过来的球此时基本没有什么原来的下旋球的成份,而更接近于略带上旋的不转球。如果长胶使用者发力击打对方的下旋来球,由于球离拍的速度较快,胶粒没有恢复原状的时间,再加上一般长胶球拍的海绵都比较薄,弹力较小,当速度比较快的球撞到球拍上时,力量很容易透过海绵,传递到底板上,这时回球的性能近似于光板打过来的球,没有什么弧线。同时,球受到空气的作用有飘动感。

二、长胶在回击上旋来球时,反作用力的方向与回击下旋来球时相反。当上旋来球碰在胶粒上时,如果球速不是很快,胶皮上的颗粒就有比较充裕的恢复时间。上旋来球给予球拍的力其方向是向下的,此时胶粒形成“退让”之势,向下倾倒。而其反作用力的方向是向前的,在胶粒恢复原状的过程中,接触球中下部的那部分胶粒会给球一个摩擦力,这个摩擦力除使球向前运动外,还会使球沿着原来的旋转方向回到对方球台上。所以,当对方再回球时,就有下旋和下沉的感觉。长胶的这种性能,随着来球的旋转强度和速度的不同发生变化。一般来讲,来球旋转越强,速度越慢,这种下旋感觉越强烈。在实践中,长胶在回击高吊弧圈球时,这种性能体现得明显。反之,如果上旋来球的速度很快,如正手攻球和前冲弧圈球,长胶回击过去的球略显下沉,但下旋感觉不明显。

三、长胶在回击侧旋很强的球时,胶粒会沿来球的旋转方向呈现出倾倒的趋势,给球的反作用力方向是向前同时带有一定的侧面磨擦,加之空气的作用,此时回击过去的球除保持一定的原有侧旋性质外,还有较强的晃动感。在实践中,这种球很容易使回球者由于对不准球,找不到合适的击球点,而致回球失误。

生胶打法的技术要求

进攻

从器材本身的特点和现有打法形成的过程来看,生胶打法的主要特长是积极主动进攻,尤以积极的攻打发力见长。快速的出手速度和进攻的突然性常是克制旋转的法宝。而这种特长无疑具有非常大的冒险性,同时要求运动员具有攻打各种来球饿扎实基本功。

为了保证攻打的准确性,击球点要在能够发力的基础上,离身体近一点;击球时间以高点期佳,错过这一时间就要进行适当的调整,硬打就会增加无谓失误;击球部位要根据来球的情况,在中后部作适当的调节,如果来球上旋很强,击打球的中上部,如果下旋较强,击打球中后部,使作用力尽量通过球心,充分发挥生胶的击打效果,产生一定的力量,克服球在球拍上的摩擦滑动;击球弧线在保证球能过网的弧线高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生胶打出距离长的特点,给对手造成强有力的威胁,这样还可以减少来回板数,使连续攻打中的失误降到点。

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生胶本身缺少制造弧线的能力在攻打过程中要注意收紧腰部和腹部,协助手臂控制斜线,以增加击球的准确性。

防守

防守是生胶打法的薄弱环节,尤其以防守第一板由下旋变上旋时的加转弧圈球的难度。主要原因是生胶的胶皮较硬,颗粒对球的摩擦较小,球在板上的支撑力不够,造成“打滑”而失误,无法进行攻防转换。这一致命问题,也是导致70年代到80年代初以匈牙利、南斯拉夫为代表的欧洲球队,以加转弧球为主要得分手段时期,生胶打法难有作为的重要原因。

在谈到生胶防守的弱点时,我们不能不说一下生胶在接发球上的难度。由于相对正胶和反胶,生胶的反弹速度较快,造成稳定性较,接发球容易影响手上对球旋转速度的感觉,使本体感觉处于一种失控的状态。在使用搓、撇、摆短等要求相对精细的接发球手段时,难度较大,造成许多人难以过接发球关而放弃使用生胶。

要摆脱生胶胶皮本身的特性造成的以上困难,在防守中首先要建立积极主动的意识和攻防转换中力争主动的胆量。在防守第一板加转弧圈球时,除了挡、带等相对保守的技术外,必须具备攻打的能力和信心,切实作到用力量克服旋转,这是生胶打法要攀登高峰的前提技术条件。接发球时,要适当增加挑打的使用比率,减少搓摆的运用数量,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接发球的主动性,同时可以更好地发挥生胶的性能特点。其次,在生胶胶皮与海绵匹配时,要适当控制海绵的硬度,用稍软一点的海绵,厚度控制在1.5-2.0毫米即可,不宜过厚,以免由于球的冲力到不了拍上,影响手上感觉。挑选底版时,稍硬一些,这样,当球的冲力透过较软和较薄的海绵时,球拍不会震手,可以充分依靠自己发力增强对球的控制。

乒乓球已经进入了大球时代。大球在旋转和速度上均比小球有所减弱。爱实践中,人们感到大球从对方台面弹起后,第二弧线的旋转减弱更为明显,运动员防守第一板加转湖圈球的难度普遍减小,这无疑给生胶打法解决防守问题创造了客观条件,使生胶打法的未来的生存空间更为宽松一些。

发球抢攻

在比赛中,发球抢攻是能体现积极主动、抢先上手的环节。对于生胶打法的选手来说更是如此。在生胶打法运用发球抢攻战术中,有以下几个环节,笔者认为应该予以适当强调:

1、发球长短结合,突出长球的作用

长期以来,对于的直拍打法运动员来说,由于相持中的底气不足,怕对方上手,自己失去抢先上手的主动机会,所以,用短球的机会大大增加,久而久之,长球在比赛中几乎就看不见了,尤其是运动员的榜样作用,使其他运动员也模仿起来,走向极端化。

大家都知道,用兵打仗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全方位、多层次地牵制对手,乒乓球比赛也是如此。如果没有长球的配合,短球也就不称其为短球;而短球之所以能够发挥很大的威力,较大程度上是因为有了长球的映衬,两这相辅相成。所以,生胶打法的运动员在运用战术时,要将长球有机地融入到发球抢攻的组合当中去,增加长球的使用率。久而久之,就会出现柳暗花明的效果。无论是发球抢攻本身,还是增强自身的相持实力,都有意想不到的效益。

2、上手拉打结合,以打为主

现代乒乓球由于器材的不断改进,技术的不断发展,球的旋转也越来越强,以至于落台后球打滑的现象时有发生,这给直拍生胶第一板的上手攻打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以至于一段时期以来,很多生胶打法的运动员几乎以拉球代替攻打。这样做,稳定性提高了,但是威胁却越来越小,毕竟生胶拉球还无法达到反胶那样具有杀伤力的质量。

在这种形式下,人们不禁要问,生胶第一板上手攻打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笔者认为,生胶的攻打在现代乒乓球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失去生存的空间,而是由于长期的惯性作用,意识和观念转变的不够快,没有很好地建立攻打的条件反射。这一点韩国的李恩实、石恩美等运动员的作法对我们具有榜样的作用。

3、正反手上手结合,以正手为主

目前,多数直拍运动员具备了反手反面攻的技术,这为反手缓解了的压力。在正手不能上手的情况下,可以运用反面进攻达到上手的目的。但是反过来,也容易造成过分依赖反手的的倾向,形成一种左来左打,右来右打,四平八稳的技术风格,缺少应有的主动性。

反手上手拉无论在质量上还是技术变化上,与正手相比都有较大的距。所以要想打出较高的水平,必须强化正手上手进攻的意识,做到正反结合,突出正手,这才是世界潮流。

接发球

前面已经谈到生胶在接发球上所遇到的困难。正因为生胶本身有这样的不足,所以接发球的运用则显得更为重要,因为通过多种多样的战术组合变化,可以弥补技术上存在的不足,取得互相补充,协调进步的效果。

建立正手突破的意识

从正手突破,是乒乓球队近年来取得优势的一项非常成功的战术方法。从正手开始发动进攻,可使对方的步伐移动更加困难,因为从反手到正手是一种顺向移动,而从正手到反手则是逆向移动,毫无疑问,“逆”要比“顺”难得多,容易调动对手

袁义兴乒乓球教学技战术篇第八集:铁搓的基本招数分析(5)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