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技快讯 >

历史上逆袭的名人故事 逆袭的名人例子

一些历史上经过努力后得到成功的名人例子

1、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历史上逆袭的名人故事 逆袭的名人例子历史上逆袭的名人故事 逆袭的名人例子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

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

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2、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大户人家不怎么识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3、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贫寒,但他聪敏好学,号称“神童”。曾受业于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溍等人。元末辞朝廷征命,修道著书。明初时受朱元璋礼聘,被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

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时朝廷礼仪多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于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时追谥“文宪”,故称“宋文宪”。

4、祖逖小时候不爱读书。进入青年时代,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他去做官,他没有答应。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你听见鸡叫了吗?”刘琨说:“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祖逖说:“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

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的愿望;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5、爱因斯坦,一个四五岁时还不会说话的孩子,却在12岁时证明了毕达哥拉斯定理;他曾被老师视为“笨蛋”学生,竟在一夜之间成为世界名人。

他是专利局的小职员,却发现了相对论,成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又一个犹太人;他把全身心献给了宇宙和人类,两个妻子先后离他而去……他一生充满坎坷和奇迹,却为全世界带来欢乐和进步。

他是举世公认的科学圣人,人类历史上智慧杰出的天才,被人们成为“二十世纪的哥白尼”。在科学史上,只有伽利略与牛顿可与之比肩,然而却没有谁比得上他那无私的胸怀,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和感人的魅力。

清朝初期的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

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2、鲁迅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

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的文学家。

1、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

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

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2、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大户人家不怎么识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3、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贫寒,但他聪敏好学,号称“神童”。曾受业于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溍等人。元末辞朝廷征命,修道著书。明初时受朱元璋礼聘,被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

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时朝廷礼仪多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于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时追谥“文宪”,故称“宋文宪”。

4、祖逖小时候不爱读书。进入青年时代,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他去做官,他没有答应。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

爱迪生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家,他发明了多灯泡,但是是建立在一千次失败的基础上

成功可以给人们带来无比的喜悦。但是,成功是要付出代价和努力的,成功是风雨后的彩虹,想要看到彩虹,必须经历风雨,想要得到成功,必须付出努力。每一件成功的事都可以给我带来无比的欢乐和喜悦。

每当我看到我的书桌上的文曲星电子辞典就想了一件成功的事情。那是在去年快放暑假的时候,老师给我们班写作文好的同学发了征文启事,其中就包括我,我一接到通知就紧张起来,通知的内容是想象作文《我心目中的平安校园》征文比赛。我知道我们要代表学校去比赛。

一放假,我就和一个很要好的朋友讨论,因为他也要写。后来,我终于定下了内容应该怎样写。我想把内容分成两大部分,根据现在校园两个的隐患——网吧和交通事故来写。而且在当天晚上就起稿了。几天后我就起好稿了。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转眼已经到了开学的前一天,我的作文还没有抄正,到了晚上我才开始抄,抄到很晚才抄完。

过了几个月,江老师告诉我我的作文获了三等奖时,我一蹦三尺高。星期六,我和妈妈去广州领奖了,奖品就是这部文曲星电子辞典。

从此,我知道了成功是要付出努力的。因为,阳光总在风雨后。

牛顿,华罗庚这些之类的名人

从失败走向成功的名人故事

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以下是我分享的从失败走向成功的名人故事,一起来和我看看吧。

从失败走向成功的名人故事(一)

我国大数学家祖冲之不但精通天文、历法,他在数学方面的贡献,特别对“圆周率”研究的杰出成就,更是超越前代。

大家知道圆周率π是圆周与直径之比π≈3.14159。古时候人们知道π值是“3”,制木桶木盆的匠人都知道“径一周三”,就是木桶的周长是直径的三倍。

当然,现代已经用计算机算出了小数点后两千多位数字的圆周率。可那时候没有计算机,全凭手算。在祖冲之之前,西汉末年的数学家刘歆算出圆周率是3.1547。东汉的科学家张衡算出圆周率约为3.1622。到了三国末年,数学家刘徽创造了一种“割圆术”来求圆周率,圆周率的研究才获得了重大的进展。

什么叫“割圆术”,“割”就是“分”的意思,就是将圆细分成很多等份。画一个顶点都在圆周上的边长都相等的多边形,求出多边形的边长,再算圆周率——多边形的边数越多,周长就越接近圆的周长,算出的圆周率就越精确。

一天早上,祖冲之正在家中读书,读的就是那刘徽做了注的《九章算术》,看到“割圆术”处,心想:将那正多边形的边数算到96个并不算多,多边形的周长与圆周长相还甚远,为何不再多算一些,正多边形的边长愈多,多边形的周长不就更接近圆周长了吗?那算出的周率不就更精确了吗?想着想着,抬头一看,正见儿子在外玩耍,便叫道:“暅儿,你且去后山砍两根竹子来。”

祖冲之的儿子叫祖暅,聪明伶俐,受祖冲之的影响,耳濡目染,也喜欢了数学,后来也成了数学家,提出了的“祖暅定理”。听见父亲唤自己,急忙跑了进来问道:“爹,唤儿有什么事情?”

祖冲之说道:“你去后山砍一根毛竹来。”

暅儿问道:“又要做算筹?”

祖冲之答道:“不错,你去砍了与我拿来。”

祖冲之那个时代,还没有1、2、3、4、5、……数字,计算全靠一根根小棍,那个时代把这些小棍叫做算筹。

为了得到尽可能准的数据,祖冲之用“割圆术”将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增多到24576边。现在,圆是“割”开了,但计算过程真叫一个苦啊。祖冲之把算筹摆得到处都是:桌上摆不下,在地上摆,书房的地摆不下,就到堂屋的地上摆。

祖冲之从早算到晚,摆弄那算筹,摆了满满一地,妻子叫吃饭了,都无从下脚,只好扔给他两个窝头。暅儿踮着脚来回给他递算筹,直到掌灯时分。这祖冲之才站起来,但是腰已经直不起来了。就这样整整算了两天,才算到192边形,人已经是累得腰酸背痛的。

祖冲之捶捶腰说道:“暅儿,今天就到此为止,这地上的算筹不要动了,明日起早再算。”

第三天天刚蒙蒙亮,祖冲之就起了床,没有叫醒妻子和耿儿,秉烛再算,几个时辰后,天已是大亮,那祖冲之还蹲在地上只顾埋头摆弄算筹,没有注意从门外忽然走进一人来,那人也没留意地上的算筹,径直走到祖冲之面前,兴冲冲拍拍祖冲之的肩膀说道:“文远兄,我告诉你一件事——”话还没说完,只听那祖冲之大叫一声:“你,你——”

把那来人吓得一跳,那人说道:“文远兄,你这……”

祖冲之站起来,摇摇头叹了口气,“你看看地上,这两天的功夫全白费了。”来人才看见地上满地的算筹。他进来的时候,没留意,将那摆好的算筹踢得个稀乱。那人连声说道:“抱歉、抱歉。”匆匆走了。

祖冲之此刻真是无比懊恼。

祖冲之只好叫起暅儿,从头再来。祖冲之说道:“暅儿,这次算后,你把每一次的结果记将下来,我们从头再来。从十二边形算起。”

就这样,祖冲之有蹲在地上摆起了算筹,日复一日。新做的算筹有的没有打磨光滑,一不小心,那算筹上的毛签就会扎进手指,钻心的疼痛,一天下来,那祖冲之的十个手指,早已经是血迹斑斑。

算到第七日,算出了圆内接正24576边形的周长是六丈二尺八寸又三一八三二。这时,祖冲之累得走路都直不起腰了。

歇了一日,接着算,从外切正六边形算起,一共算到外切正24576边形,又花了九天的时间。

如果没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是不会成功的。

祖冲之计算出这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的圆周率值,在当时,实属极了不得的成就,在欧洲,一直到1573年,才由德国的一位叫握脱的数学家求出了π的值用分数355/113表示,比起祖冲之晚了一千年!

从失败走向成功的名人故事(二)

在电灯问世以前,人们普遍使用的照明工具是煤油灯或煤气灯。这种灯因燃烧煤油或煤气,因此,有浓烈的黑烟和刺鼻的臭味,并且要经常添加燃料,擦洗灯罩,因而很不方便。更严重的是,这种灯很容易引起火灾,酿成大祸。多少年来,很多科学家想尽办法,想发明一种既安全又方便的电灯。

19世纪初,英国一位化学家用2000节电池和两根炭棒,制成世界上第一盏弧光灯。但这种光线太强,只能安装在街道或广场上,普通家庭无法使用。无数科学家为此绞尽脑汁,想制造一种价廉物美、经久耐用的家用电灯。

这一天终于来到了。1879年10月21日,一位美国发明家通过长期的反复试验,终于点燃了世界上第一盏有实用价值的电灯。从此,这位发明家的名字,就象他发明的电灯一样,走入了千家万户。他,就是被后人赞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

1847年2月11日,爱迪生诞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米兰镇。他一生只在学校里念过三个月的书,但他勤奋好学,勤于思考,其发明创造了电灯、留声机、电影摄影机等1000多种成果,为人类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爱迪生12岁时,便沉迷于科学实验之中,经过自己孜孜不倦地自学和实验,16岁那年,便发明了每小时拍发一个信号的自动电报机。后来,又接连发明了自动数票机,第一架实用打字机、二重与四重电报机,自动电话机和留声机等。有了这些发明成果的爱迪生并不满足,1878年9月,爱迪生决定向电力照明这个堡垒发起进攻。他翻阅了大量的有关电力照明的书籍,决心制造出价钱便宜,经久耐用,而且安全方便的电灯。

他从白热灯着手试验。把一小截耐热的东西装在玻璃泡里,当电流把它烧到白热化的程度时,便由热而发光。他首先想到炭,于是就把一小截炭丝装进玻璃泡里,刚一通电可马上就断裂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爱迪生拿起断成两段的炭丝,再看看玻璃泡,过了许久,才忽然想起,“噢,也许因为这里面有空气,空气中的氧又帮助炭丝燃烧,致使它马上断掉!”于是他用自己手制的抽气机,尽可能地把玻璃泡里的空气抽掉。一通电,果然没有马上熄掉。但8分钟后,灯还是灭了。

可不管怎么说,爱迪生终于发现:真空状态时白热灯显得非常重要,关键是炭丝,问题的症结就在这里。

那么应选择什么样的耐热材料好呢?

爱迪生左思右想,熔点,耐热性较强要算白金啦!于是,爱迪生和他的助手们,用白金试了好几次,可这种熔点较高的白金,虽然使电灯发光时间延长了好多,但不时要自动熄掉再自动发光,仍然很不理想。

爱迪生并不气馁,继续着自己的试验工作。他先后试用了钡、钛、锢等各种稀有金属,效果都不很理想。

过了一段时间,爱迪生对前边的实验工作做了一个总结,把自己所能想到的各种耐热材料全部写下来,总共有1600种之多。

接下来,他与助手们将这1600种耐热材料分门别类地开始试验,可试来试去,还是采用白金为合适。由于改进了抽气方法,使玻璃泡内的真空程度更高,灯的寿命已延长到2个小时。但这种由白金为材料做成的灯,价格太昂贵了,谁愿意化这么多钱去买只能用2个小时的电灯呢?

实验工作陷入了低谷,爱迪生非常苦恼,一个寒冷的冬天,爱迪生在炉火旁闲坐,看着炽烈的炭火,口中不禁自言自语道:“炭炭……”

可用木炭做的炭条已经试过,该怎么办呢?爱迪生感到浑身燥热,顺手把脖子上的围巾扯下,看到这用棉纱织成的围脖,爱迪生脑海突然萌发了一个念头:

对!棉纱的纤维比木材的好,能不能用这种材料?

他急忙从围巾上扯下一根棉纱,在炉火上烤了好长时间,棉纱变成了焦焦的炭。他小心地把这根炭丝装进玻璃泡里,一试验,效果果然很好。

爱迪生非常高兴,紧接又制造很多棉纱做成的炭丝,连续进行了多次试验。灯炮的寿命一下子延长13个小时,后来又达到45小时。

这个消息一传开,轰动了整个世界。使英国伦敦的煤气股票价格狂跌,煤气行也出现一片混乱。人们预感到,点燃煤气灯即将成为历史,未来将是电光的时代。

大家纷纷向爱迪生祝贺,可爱迪生却无丝毫高兴的样子,摇头说道:“不行,还得找其它材料!”

“怎么,亮了45个小时还不行?”助手吃惊地问道。“不行!我希望它能亮1000个小时,是16000个小时!”爱迪生答道。

大家知道,亮1000多个小时固然很好,可去找什么材料合适呢?

爱迪生这时心中已有数。他根据棉纱的性质,决定从植物纤维这方面去寻找新的材料。

于是,马拉松式的试验又开始了。凡是植物方面的材料,只要能找到,爱迪生都做了试验,甚至连鬃,人的头发和胡子都拿来当灯丝试验。后,爱迪生选择竹这种植物。他在试验之前,先取出一片竹子,用显微镜一看,高兴得跳了起来。于是,把炭化后的竹丝装进玻璃泡,通上电后,这种竹丝灯泡竟连续不断地亮了1200个小时!

这下,爱迪生终于松了口气,助手们纷纷向他祝贺,可他又认真地说道:“世界各地有很多竹子,其结构不尽相同,我们应认真挑选一下!”

助手深为爱迪生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所感动,纷纷自告奋勇到各地去考察。经过比较,在日本出产的一种竹子为合适,便大量从日本进口这种竹子。与此同时,爱迪生又开设电厂,架设电线。过了不久,美国便用上这种价廉物美,经久耐用的竹丝灯泡。

竹丝灯用了好多年。直到1906年,爱迪生又改用钨丝来做,使灯泡的质量又得到提高,一直沿用到今天。

当人们点亮电灯时,每每会想到这位伟大的发明家,是他,给黑暗带来无穷无尽的光明。1979年,美国花费了几百万美元,举行长达一年之久的纪念活动,来纪念爱迪生发明电灯一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