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技快讯 >

少阳病西医叫什么病 少阳病是阳虚还是阴虚

健康术语-少阳病证候

少阳病也属于热证范畴,亦称半表半里证。因其病邪已离太阳之表,而又未入阳明之里,处于表里之间的半表半里故名。少阳病的主要表现为口苦、咽干、目眩。口苦为少阳受病,邪热熏蒸,胆热上腾使然。咽干乃津为热灼之象。而目为肝胆之外候,少阳风火上腾,故有目眩之症。《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注·少阳脉证》说:“口、咽、目三者,不可谓表,又不可谓里,是表之入里,里之出表处,所谓半表半里也。二者能开能合,开之合之不可见,恰合枢机之象,故两耳为少阳经络出入之地,三症为少阳一经病机,兼风寒杂病而言,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俱。”此外,少阳病在临床上还有往来寒热等症,也可作为临床诊断的依据。

少阳病西医叫什么病 少阳病是阳虚还是阴虚少阳病西医叫什么病 少阳病是阳虚还是阴虚


少阳病西医叫什么病 少阳病是阳虚还是阴虚


有人认为,少阳病实质上也是里热证,基本上是个实证。但是热邪没有阳明病那样亢盛,也没有肠胃实热结聚,正气虽然仍能抗邪,但已略有不足,不像阳明病中正气十分亢盛。少阳病的病程发展已经离开了太阳表证,而又不同于阳明里证,故有称之谓“半表半里证”,但并不等于说既有表证,又有里证。从八纲辨证来看应属于里热证。不过此时正气已略有不足,容易转变为三阴病。因此,少阳病在外感热病的传变中处于关键地位,所以古人称“少阳为枢”。从临床辨证角度看,少阳病具有两个特点,一是证情的个典型性,一是病程的曲折性。应加样察。

(一)少阳病的证候分析

1、口苦、咽干

胆为足少阳之府,内藏胆汁,当邪入少阳,枢机不利,郁而化火,胆火上炎,灼伤津液则口苦、咽干。

2、目眩

肝开窍于目,肝胆相表里,另手少阳经脉止于目锐眦,足少阳经脉起于目锐毗,胆火循经上扰则目眩。

3、往来寒热

正邪分争,时有胜负,正胜则热,邪胜则寒,故可见往来寒热,且本证是与太阳病发热恶寒,阳明病但热不寒的鉴别要点之一。

4、胸胁苦满

足少阳之脉,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邪犯少阳,经气不利,气机郁滞则胸胁苦满。

5、不欲饮食

肝胆属木,脾胃属土,正常生理情况下是相克的关系,当胆火内郁,木邪亢盛,便会乘犯脾土,使脾失运化,故见不欲饮食。

6、心烦

肝主谋虑,胆主决断,均与情志有关,所以邪郁少阳,气机不畅可见表情默默;胆火内郁,枢机不畅,上扰心神则见心烦。

7、耳聋、目赤

胆火犯胃,胃失和降则喜呕。足少阳经脉入耳中,少阳风火上扰,清窍壅滞,故耳聋,目赤。

8、腹中痛

当邪郁胸胁,尚未犯胃腑,故只见胸中烦而不呕,邪热伤律则口渴;肝胆气郁,横逆犯脾,脾伤气滞故腹中痛。

9、胁下痞硬

胁下痞硬较胸胁苦满为重,是为气机郁滞较甚之故,或为水饮蓄结所致。

10、不利

手少阳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邪入少阳,影响三焦水液的通调,饮停心下则心下悸,若水停下焦,膀胱气化失常则为不利,寒饮射肺,肺失宣降则咳,至于不渴、身有微热是里和而表证末解。

11、脉弦

邪入少阳,正气受伤邪热不甚,故舌淡红或舌尖红,苔白,脉弦为肝胆主脉,弦细说明少阳病正气已伤。

(二)少阳病证候与方加减

“小柴胡汤”是治疗少阳病的代表方剂,可以在此方基础上针对不同少阳病证候进行加减,以便在临床上取得更佳的治疗效果。

“小柴胡汤”组成:柴胡、黄芩、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

1、胸中烦而不呕

在少阳证侯基础上兼见胸烦,是由于邪热郁于胸膈所致,不呕说明胃气尚未上逆,热聚则不得以甘补,不逆则不必用降逆之品,故去人参、半夏,加栝楼实以清热荡实宽胸。

2、腹中痛

特点是腹痛不硬,按之柔软,伴口苦,咽干,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证,故用原方去苦寒之黄芩,以免不利脾阳,加芍以和络缓急止痛。

3、胁下痞硬

特点是以胸胁痞满为主,或兼有硬感,但硬而不甚,属气机郁滞较重而致,并伴有往来寒热,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证。治用原方去大枣以免甘壅气滞,加牡蛎以咸寒软坚散结。

4、心下悸

特点是心下胃皖部位悸动不安,伴有不利,同时应见有少阳证其他的一些症候,如口苦,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治用原方去黄芩防苦寒凝结,加茯苓淡渗利水。

5、发热表证

特点是热势不高,口不渴,或有自汗、头痛等,同时伴有少阳证候,口苦、目眩、胸胁苦满、心烦喜呕等,治用原方去人参之壅补,加桂枝以解表邪。

6、咳嗽

特点是咯吐白痰,口苦,苔白,伴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等少阳症,治用原方去人参、大枣之甘壅助逆,加干姜之温以暖肺脾之寒,五味子之酸以敛肺止咳。

1、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辞典 第二版》:卫生出版社,2004年

2、程绍恩.《中医证侯诊断治疗学》: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3月

少阳病。。。。。。。

舌红苔少,尿黄少应该是少阴病

腹部不舒服是腹胀腹痛?

你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情况?有什么样的饮食起居生活习惯?心情睡眠和运动情况?

晨起口水多属于脾虚现象,你那个方子是小柴胡汤加茯苓,瓜蒌,应该是考虑到少阳证再加上你内有痰饮。清长应该是跟茯苓,瓜蒌利尿豁痰的作用有关。至于你的胆汁反流,指的是你有恶心呕吐感吧,从中医辨证角度符合少阳证的小柴胡汤证,处方没啥问题。口水多可以考虑从健脾方面解决,比如二陈汤加减

有四逆表现,吃四逆散试试看。

怎么可能是少阳病呢。

太阳 少阳 阳明 三阳经病多属阳证。

起床会多些软白苔,口水多。肝犯到脾,腹部不舒服,消化不好 一派里证。 实为三阴病之阴证。

少阳病 少阳病是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病邪已离太阳之表,而尚未入阳明之里,介于表里之间,又称为“半表半里证”。(解释得很好,建议参考)

半表半里就是 邪气在表里之间, 想近想退的意思。一半会有 寒热往来的 现象。

胆虚为什么会胆汁反流,这是西医的理论,中医是无法解释的。

楼主如果想自己研究少阳病的话可以去看看《伤寒论》少阳病篇,该篇句是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讲的是少阳气机不利,气郁化火,所以说一般是热证,但是从楼主的表述来看,好像一会儿说热一会儿不热,有点模糊。从楼主的舌象和上看是有内热,还有点伤阴。还有软白苔是不是说白腻苔,还水滑,一般是痰湿内胜,还有腹部是具体哪个位置?怎么样的不舒服?胀痛?胆汁返流性胃炎一般考虑为肝郁化火,肝火犯胃,胃失和降,而出现一种反酸,烧心的感觉。半表半里不是说就在表和里之间,这是片面的理解,伤寒论里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为半表半里,是没有错,但是半表半里很多的是一种功能上的表述,太阳主开,少阳主枢,就是说少阳就好像是门轴,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楼主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半表半里既是表又是里,既不是表又不是里,估计楼主被我弄晕了,但是这个东西确实是这样的

杨思远解读张仲景《伤寒论》第141条之少阳病,有问题欢迎咨询18262605447谭老师(微信同号)或添加微信公众号:易水易道

6月11日六经病之三~少阳证

少阳病

少阳病

概念

解读

中医运用

病证名,《伤寒论》六经病之一。是指以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为主症的病变。属于病位既不在表,又未入里的半表半里证,临床上常兼太阳表证或阳明里证。治疗应以和解为原则,小柴胡汤为其代表方。

中文名

少阳病

是否传染病 否

症状表现

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

类别

中医基础术语

出处

《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概念

以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为主症的病。

解读

少阳经包括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两条经脉,所以少阳病与三焦和胆的生理病理密切相关。肝胆相表里,共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且内寄相火:三焦总司人体之气化,为水液代谢和相火之通道,故少阳为病常出现相火内郁、上炎、气机疏泄失常以及水液代谢障碍等病理变化。又由于腑相连,土木相关,少阳为病又常可波及脾胃。

少阳病既不属于太阳的表证,又不属于阳明的里证,而是邪从太阳传入阳明的中间阶段,发于表里之间,所以又称半表半里证。此时外感病邪未除,正气已虚,病邪内侵,结于胆腑。

口苦心烦,呕吐不欲食,乃是胆胃有热;咽干,是热而津少,但是都不如阳明口渴喜冷、热盛津伤的。目眩,是胆火上炎;往来寒热,是正邪分争于表里之间;胸胁部是少阳经脉循行之处,邪郁少阳之经,所以胸胁苦满。根据这一系列的症状,可以看出病邪已经不在表,但尚未成为阳明里证,也没有完全热化,所以说这是半表半里的热证。

由于少阳病,正是表证和里证之间的中间阶段,因此每有兼表或兼里的证候出现,如“发热微恶寒,骨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等,这是少阳证兼有太阳表邪未解的证候;“胸胁满而呕,日晡潮热或不通”等,这是少阳兼有阳明里实的证候。

中医运用

一、少阳病的病因病机

少阳病的来路有三条,《伤寒论》中有较为详细的描述。

1、他经传来,即由太阳病或阳明病传入,“伤寒五六日中风”、“伤寒中风”、“本太阳不解”皆属此类。

2、本经自病,外邪改入少阳而得病,“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是也。

3、阴病转出,由厥阴热胜阳复转出少阳,如“呕而发热,用小柴胡”即是。

少阳病的主要病因在《伤寒论》还有言:“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由于人体正气不足,腠理疏松,卫表欠固,则外邪便可由表入里,侵犯少阳,但此时正气又非大虚,尚可与邪气相争,时有进退,出入不定,这样就产生了少阳病。这少阳病多因太阳经证不解,邪传少阳胆经所致。

当少阳病证形成以后,其病机可用郁、热、虚三字概括之。郁为经气郁滞,枢机不利,疏泄失调,升降失常,三焦失通,这些是少阳病病机的重心所在。热由郁致,相火蒸腾,胆火上炎,郁而不得宣泄。热仅次于郁,也是少阳病病机的一个重要方面。虚是指正气不足,系外邪人侵的内在因素,乃少阳病病机中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小柴胡汤方组中的前三味柴胡、黄芩、人参、就是针对少阳病病机郁、热、虚的排列顺序而设置的。

二、少阳病的辨证要点

邪气结于半表半里,阳气被郁,肌肤失温,故恶寒;阳气蓄极而通,外达肌肤则发热,一郁一通,郁通交替,因而形成寒热往来;邪结少阳,经气郁滞,气不条达,则神情默默,心烦;气机不畅,影响胃腑,胃失和降,则时时欲呕,不欲饮食;邪郁少阳,郁而化火,气火上扰则口苦,咽干,目眩;邪在少阳,气机郁滞,气不达条,故脉弦。

本证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脉弦为辨证要点。

三、少阳病的治疗方法

少阳在腑为三焦和胆,肝胆相表里,共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又内寄相火;三焦总司人体之气化,为水液代谢和相火之通道,故少阳为病常出现相火内郁、上炎、气机疏泄失常以及水液代谢障碍等病理变化。又由于腑相连,土木相关,少阳为病又常可波及脾胃。

因此,治疗少阳病应以和解少阳为治则。

(一)方剂治疗

阳病亦有经证、腑证之分:耳聋、目赤、头角痛、胸胁苦满等为经证;口苦、心烦、喜呕、往来寒热、不欲饮食等为腑证。经证与腑证常相兼出现。治疗上均以小柴胡汤为主,和解少阳,扶正达邪。

少阳病有汗、下、吐三禁,但由于少阳病有向里,向表两种转归,常可伴有表证或里证,治疗时亦可兼用发表或攻下等法。如大柴胡汤证、柴胡桂枝汤证等。

1.小柴胡汤 《伤寒论》

组成:柴胡、黄芩、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

功效:和解少阳。

主治:少阳经病证。寒热往来,口苦,目眩,耳聋,咽干,胸满,胁痛,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苔薄白,脉象虚小弦数。妇人中风、疟疾、黄疸。

2.大柴胡汤 《金匮要略》

组成:柴胡、黄芩、芍、半夏、生姜、枳实、大枣、大黄。

功效: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主治:少阳阳明合病。寒热往来,郁郁微烦,心下痞硬,胸胁苦满,呕不止,不解或下利,舌苔黄,脉象右实左弱、弦数有力。

《伤寒医诀串解》卷三:“何谓少阳经证?曰:口苦,咽干,目眩是也。有虚火、实火二证之辨;寒热往来于外,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为虚火证,宜小柴胡汤。寒热往来于外,心中痞硬,郁郁微烦,呕不止,为实火证,宜大柴胡汤。何谓少阳腑证?曰:少阳主寒热,属于半表则为经,属于半里则为腑。其证虽无寒热往来于外,而有寒热相拎于中,有痞、痛、利、呕四证之辨:因呕而痞不痛者,半夏泻心汤;胸中有热而欲呕,胃中有邪气而腹中痛,宜黄连汤;邪已入里,则胆火下攻于脾而自利,宜黄芩汤;胆火上逆于胃而为呕,宜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以上4方,寒热攻补并用,仍不离少阳和解法。”

三阳病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太阳病·三阳病 5 阳明病·三阳病 6 少阳病·三阳病 7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三阳病的穴位 2 治疗三阳病的方剂 3 治疗三阳病的中成 4 古籍中的三阳病 1 拼音 sān yáng bìng

2 英文参考

diseases of the three yang channel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三阳病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的总称[1]。《医述·阳经分经腑》:“三阳病在经者,可汗而已。”“三阳病人腑者,可下而已。”

参见六经病:

六经病为病名,指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经病证。《伤寒论》中把外感疾病在发展、变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证候,依据所侵犯的经络、腑病变部位,受邪轻重,邪正盛衰,划分为六经病证,以之分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指出各经的主要脉证、治法及其传变规律,进行辨证论治。并对诊治杂病也有指导意义[2]。

4 太阳病·三阳病

太阳病为病名,《伤寒论》所记载的六经病之一。太阳病包括经证和腑证。多由外感风寒所致。经病包括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腑病包括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3]。《尚论篇》卷一:“太阳病之总脉总证,统中风伤寒为言也。太阳,膀胱经,乃六经之首,主皮肤而统营卫,所以为受病之始。”《伤寒指掌》卷一:“凡风寒初感,先入皮毛肌表,外症便有头痛,项强,身痛,腰痛,骨节烦疼,发热,恶寒,此皆太阳经之见症。如无汗而脉浮紧,此营卫俱强而表实也,用麻黄汤以发表,使营卫之邪,从皮毛而出,则诸症自除矣;如脉浮而弱,汗自出者,此营 弱而表虚也,用桂枝汤以解肌,使营卫和,而邪自解矣。”《伤寒医诀串解·太阳篇》:“太阳为寒水之经,主一身之表。何谓太阳经证?曰头痛、项强、发热、恶寒是也。……何谓太阳腑证?曰表邪不去,必人于里,膀胱为表中之里也,有蓄水、蓄血之辨。”

5 阳明病·三阳病

阳明病为为病名,《伤寒论》所记载的六经病之一。《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胃家,泛指肠胃而言;实,是邪气实。阳明病一般主里、热、实证。辨证有经证、府证之分。《伤寒贯珠集·阳明篇上》:“阳明则府病多于经病。以经邪不能久留,而府邪常聚而不行也……经病有传经、自受之不同,府病有宜下、宜清、宜温之各异。”阳明经证因无形的邪热盛于经,证见身大热,汗大出,大烦渴,脉洪大等。治宜清热保津为主,常用白虎汤等方。详见阳明经病条。阳明府证是有形的燥实热结于腑,证见潮热、谵语、腹满痛、不、脉沉实等。治当攻下燥实,清除热结,常用三承气汤等方。详见阳明腑病条。阳明病由于里热外蒸,故不恶寒而反恶热,是阳明病的发热特征。在治疗上,因阳热亢盛,津液容易耗伤,故清、下二法,为阳明病的重要治法[4]。

6 少阳病·三阳病

少阳病为病名,《伤寒论》所记载的六经病之一。由邪热在半表半里所致。本病特征是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脉弦等。《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又“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鞕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注解伤寒论》卷三:“邪因正虚,自表之里,而结于胁下,与正分争,作往来寒热。”《伤寒微旨论·伤寒源篇》:“少阳受之,少阳主胆,故胸胁痛而耳聋。”《伤寒辨证》卷四:“邪在半表半里,则恶寒且热,故令寒热往来。少阳之脉行于两胁,故令胁痛。其经属于胆,胆汁上溢,故口苦。”《张氏医通·诸伤门》:“若交少阳之经,则往来寒热,口苦胁痛,以其经居表里之半,邪欲入则寒,正与争则热,所以只宜和解,而有汗、下、利三禁。”本病多兼证。若有太阳表证时可兼用汗法,如柴胡桂枝汤证;若有阳明里证时可兼用下法,如大柴胡汤证、柴胡加芒硝汤证等[5]。 7

少阳病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4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少阳病的方剂 2 治疗少阳病的穴位 3 治疗少阳病的中成 4 古籍中的少阳病 1 拼音 shào yáng bìng

2 英文参考

shaoyang diseas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注解

少阳病为病名,六经病之一[1]。出《伤寒论》。由邪热在半表半里所致[1]。本病特征是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脉弦等[1]。发病原因,或为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直中少阳;或为太阳之邪不解,内传少阳。《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又“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鞕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注解伤寒论》卷三:“邪因正虚,自表之里,而结于胁下,与正分争,作往来寒热。”《伤寒微旨论·伤寒源篇》:“少阳受之,少阳主胆,故胸胁痛而耳聋。”《伤寒辨证》卷四:“邪在半表半里,则恶寒且热,故令寒热往来。少阳之脉行于两胁,故令胁痛。其经属于胆,胆汁上溢,故口苦。”《张氏医通·诸伤门》:“若交少阳之经,则往来寒热,口苦胁痛,以其经居表里之半,邪欲入则寒,正与争则热,所以只宜和解,而有汗、下、利三禁。”治宜和解少阳,扶正达邪,用小柴胡汤。本病多兼证[1]。少阳病有向表向里两种转归,常可兼表证或里证,治宜兼用解表或攻里。若有太阳表证时可兼用汗法,如柴胡桂枝汤证;若有阳明里证时可兼用下法,如大柴胡汤证、柴胡加芒硝汤证等[1]。

参见太阳病、阳明病、寒热往来:

太阳病为病名,为《伤寒论》六经病之一[2]。太阳病包括经证和腑证[2]。多由外感风寒所致[2]。经病包括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腑病包括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2]。《尚论篇》卷一:“太阳病之总脉总证,统中风伤寒为言也。太阳,膀胱经,乃六经之首,主皮肤而统营卫,所以为受病之始。”《伤寒指掌》卷一:“凡风寒初感,先入皮毛肌表,外症便有头痛,项强,身痛,腰痛,骨节烦疼,发热,恶寒,此皆太阳经之见症。如无汗而脉浮紧,此营卫俱强而表实也,用麻黄汤以发表,使营卫之邪,从皮毛而出,则诸症自除矣;如脉浮而弱,汗自出者,此营 弱而表虚也,用桂枝汤以解肌,使营卫和,而邪自解矣。”《伤寒医诀串解·太阳篇》:“太阳为寒水之经,主一身之表。何谓太阳经证?曰头痛、项强、发热、恶寒是也。……何谓太阳腑证?曰表邪不去,必人于里,膀胱为表中之里也,有蓄水、蓄血之辨。”

阳明病为病名,为六经病之一[3]。《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胃家,泛指肠胃而言;实,是邪气实[3]。阳明病一般主里、热、实证[3]。辨证有经证、府证之分[3]。《伤寒贯珠集·阳明篇上》:“阳明则府病多于经病。以经邪不能久留,而府邪常聚而不行也……经病有传经、自受之不同,府病有宜下、宜清、宜温之各异。”阳明经证因无形的邪热盛于经,证见身大热,汗大出,大烦渴,脉洪大等[3]。治宜清热保津为主,常用白虎汤等方[3]。阳明府证是有形的燥实热结于腑,证见潮热、谵语、腹满痛、不、脉沉实等[3]。治当攻下燥实,清除热结,常用三承气汤等方[3]。阳明病由于里热外蒸,故不恶寒而反恶热,是阳明病的发热特征[3]。在治疗上,因阳热亢盛,津液容易耗伤,故清、下二法,为阳明病的重要治法[3]。

寒热往来为症状名[4]。见《诸病源候论·冷热病诸候》。亦称往来寒热[4]。指忽寒忽热,寒与热交替发作,一天可发作数次[4]。《类证活人书》:“往来寒热者,阴阳相胜也。阳不足则先寒后热,阴不足则先热后寒。”如见于伤寒发病过程中,多伴见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胀满,脉弦等症,属于少阳病,通常称为半表半里证[4]。治以小柴胡汤和解为主[4]。若在杂病中气郁化火,而见寒热往来,似疟非疟,伴见呕吐吞酸,嘈杂,胸胁痛,小腹胀,头晕目眩等症,治宜疏肝解郁[4]。亦有阴虚阳胜,或阴阳俱虚,而见寒热往来者,一般表现为时寒时热,或昼发而夜静,或昼静而夜作,多见于虚损一类疾病[4]。 4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