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技快讯 >

赣南的客家围屋形状多为什么形 赣南的客家围屋形状多为什么形?

赣南的客家围屋形状多为方形结构。

赣南的客家围屋形状多为什么形 赣南的客家围屋形状多为什么形?赣南的客家围屋形状多为什么形 赣南的客家围屋形状多为什么形?


赣南围屋,又称赣南客家围屋,是整个客家民居的母体,是一种把家、堡、祠三种功能融为一体的大型围合型、防御性传统民居建筑,当地人称为土围子或者水围,是位于赣南边陲的客家民居。如今尚存600余座,主要分布在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定南、全南、信丰、安远、寻乌等地。

历史沿革:

根据万幼楠《赣南围屋研究》,赣南围屋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创始期、形成期和极端期。创始期约为明代中后期。

这段时期是赣南围屋的自由创始期,形式多样,数量较少,占围屋总数的10%左右。这时期的围屋没有经过事先规划,往往随形而建,呈多边不规则型。如龙南里仁栗园围、杨村乌石围、关西西昌围和武当田心围。

赣南的客家围屋形状多为方形,但也有圆形和半圆形的。

赣南的客家围屋形状从平面上还可分“口”字形和“国”字形成两大类。其形制多是方围,也有部分圆形、半圆形和不规则形的。结构形式则既有三合土、河卵石构筑的,也有青砖、条石砌垒的。

赣南围屋是古代集祠、家、堡于一体,具有鲜明防卫特征的坚固民居,具有坚固的防御功能和宗族群居的亲和性,方围四周都是简单的围屋,赣南围屋都是两三层,为悬挑外廊结构。

客家围起源

根据有关资料记载和实地调查,客家围大都建于明末至清末之间。此时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战事频繁,老百姓没有安全感,远居他乡的客家人为了保护自身以及家庭的安全,设计创建了防御力极强的城堡式民居建筑。龙南县目前存在年代最早的围屋是建于明代万历39年的杨村东水乌石围,建于崇祯年的武当田心围等。

建于清代早期的围屋约占围屋总数的30%左右。最具代表性的是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的杨村燕翼围(建于清顺治7年)和关西围(建于清嘉庆至道光年间)。清代后期构建的围屋数量最多,约占总量的60%,如建于光绪年间的里仁沙坝围,建于民国三年的汶龙耀三围等。进入民国以后,由于封建专制的衰亡和民主文明的兴起,交通和社会比较趋于安定,土匪盗寇和宗族势力大大削弱,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有了一定的保障,这种城堡式的围屋也就随之而停建了。

客家围屋形状多为方形、半圆形以及圆形。客家围屋,又被称为围村、围村屋、围屋村、土围、水围、围堡、客家围等,在形式上主要有方形围屋、半圆形围屋、圆形围屋,是客家民居经典的三大样式之一。围屋结合中原古朴遗风以及南方文化的地域特色,是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

围屋:

围屋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客家人采用中原传统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他们的居住地大多在偏远,边远的山区,为防止盗贼的骚扰和当地人的排挤,建造了营垒式住宅,形式有两种:一:砖瓦结构。二:特殊土坯结构: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粘稠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三、花岗岩条石结构,如江西龙南龙光围。

赣南的客家围屋形状多为方形、半圆形以及圆形。赣南的客家围屋形状从平面上还可分“口”字形和“国”字形成两大类。其形制多是方围,也有部分圆形、半圆形和不规则形的。

结构形式则既有三合土、河卵石构筑的,也有青砖、条石砌垒的。赣南围屋是古代集祠、家、堡于一体,具有鲜明防卫特征的坚固民居,具有坚固的防御功能和宗族群居的亲和性,方围四周都是简单的围屋,赣南围屋都是两三层,为悬挑外廊结构。

由于江西南部绝大部分隶属于赣州市,所以赣南基本等同于赣州。赣南地处中亚热带,呈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此地四季分明,地形复杂,以山地为主。

赣州市概况

赣州市位于赣江上游,江西南部。东邻福建省三明市和龙岩市,南毗广东省梅州市、韶关市,西接湖南省郴州市,北连本省吉安市和抚州市。地处北纬24°29′—27°09′,东经113°54′—116°38′之间。

赣州市是珠江三角洲、闽东南三角区的腹地,是内地通向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也是连接长江经济区与华南经济区的纽带。赣州是江西省省域副中心城市、中国百强城市、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国家Ⅱ型大城市。

赣南的客家围屋形状多为什么形?

方形结构。

赣南围屋凝聚着客家人的勤劳智慧,富有浓厚的传统建筑特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象征,见证了客家人从中原移民至江西赣南,修建赣南围屋以抵御当地土匪的历史。

介绍:

关西新围占地78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1477平方米,乃天下第一围,是国内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功能最为齐全的客家方形民居。

是客家人传颂的九幢十八厅的宫廷式建筑,被誉为“东方的古罗马城堡,汉晋钨堡的活化石”和“散落在民间的皇宫”。高超的建筑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

赣南客家围屋形状多为方形。与闽西圆形的土楼和粤东内方外圆的围龙屋呈现出不同的风格。龙南县的围屋有370多座,形状各异,其中“方围屋”建筑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风格之全、保存之完好,均属全国之最,成为社会各界人士考察观光、寻根问祖的热点。

典型的围屋,平面为方形,四角构筑有朝外凸出1米左右的炮楼(碉堡),外墙厚0.8~1.5米。围屋立面高二至四层,四角炮楼又高出一层。外墙上一般不设窗,仅在顶层墙上设有一排排枪眼,有的还有炮孔。屋顶形式以硬山为主。围内设有一至两口水井。围门一般为一孔,大者则有两孔。围屋平面主要有“口”和“国”字形两种形式。前者即除四周围屋外,围内别无房屋,此数量较少,规模也较少;后者则在围屋内,还建有一座带祖堂的厅屋组合式主体建筑,小者或一明二暗,但更多的是三堂两横中轴线对称的厅屋组合式民居,大者面积近万平方米。围屋外墙体多采用俗称为“金包银”的砌法,即三分之一厚的外墙体用砖或石砌,三分之二厚的内墙体则用土坯或夯土垒筑;也有的外墙用三合土垒筑而成,即用石灰、黄泥和沙,或石灰、黄泥和鹅卵石相拌筑墙,有的还掺入桐油、红糖、糯米浆等粘性物。此种围屋墙体的坚韧耐久性毫不逊色于钢筋混凝土墙。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