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技快讯 >

陆九渊认为什么是宇宙之理的完满表现 陆九渊的哲学思想

《本仁说》的理和心

原文 :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内事是己分内事,己分内事是宇宙内事。人心至灵,此理至明。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

陆九渊认为什么是宇宙之理的完满表现 陆九渊的哲学思想陆九渊认为什么是宇宙之理的完满表现 陆九渊的哲学思想


作者 :陆九渊

此诗大意为:四方上下这个空间名宇,古往今来这段时间曰宙。宇宙就是我的心,我的心就是宇宙。将宇宙万物的事都视为我自己的事,我自己的事就是宇宙内万物的事。人心若达到这样的灵性,则此理就分明了。人们心中都有这样的认知,然则这样的心就是理。(以上翻译请友友们补充更正)

“四方上下曰宇”的“宇”指空间,“宙”指时间。“宇宙”就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后来“宇宙”一词便被用来指整个客观实在世界,与宇宙相当的概念有“天地”、“乾坤”、“六合”等,但这些概念仅指宇宙的空间方面。

《管子》的“宙合”一词,“宙”指时间,“合”(即“六合”)指空间,与“宇宙概念接近。宇宙有限空间,“宙”:无限时间。所以“宇宙”这个词有“所有的时间和空间”的意思。把“宇宙”的概念与时间和空间联系在一起,体现了我国古代的智慧。“理”是指超乎自然和之上,而又为自然和必须遵循的抽象原则;“心”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认识能力。作者认为人心之理是宇宙之理完满的表现。(以上来自网络)

陆九渊与朱熹同时﹐两人都是理学家﹐但朱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而陆属于主观唯心主义。陆学直接于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的“心学”﹐认为“人心至灵﹐此理至明﹔人皆具有心﹐心皆具是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内事是己分内事﹐己分内事是宇宙内事”。他认为人们的心和理都是天赋的﹐永恒不变的﹐仁义礼智信等封建道德也是人的天性所固有的﹐不是外铄(外来,外部的力量)的。

学的目的就在于穷此理﹐尽此心。人难免受物欲的蒙蔽﹐受了蒙蔽﹐心就不灵﹐理就不明﹐必须通过师友讲学﹐切磋琢磨﹐鞭策自己﹐以恢复心的本然。修养功夫在于求诸内﹐存心养心。具体方法是切己体察﹐求其放心﹐明义利之辨。自称这种方法为“简易功夫”﹐是“立乎其大者”﹐是“知本”﹐是“明本心”。

陆九渊出生时,其父因儿子多,打算让乡人收养,长兄陆九思的妻子刚好生有儿子(焕之),陆九思即令妻乳九渊,而将自己的儿子给别人奶喂。陆九渊后事兄嫂如事父母。陆九渊自幼聪颖好学,喜究问根底,提出自己的见解。三四岁时,问其父“天地何所穷际”,父笑而不答,他就日夜苦思冥想。长大后读古书至“宇宙”二字解说时,终于弄明白了其中奥妙。他初读《论语[2]》,即指出其讹误之处。(以上来自网络)

《悦心集》读到此,唯邵雍和陆九渊的作品让我反复琢磨,不断推敲,意犹味尽,可能是因为我近年来对哲学产生深厚兴趣的缘故吧。他们两人都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非常擅于提问,不管是问自己还是问他人。他们在治学上很容易进入专注无我的状态。此诗代表了作者的心学观点,明确阐述了他的思想。

我是挹洗俏月,这是今天的阅读分享,祝您工作愉快......

南宋陆九渊的心学认识

陆九渊提出心理合一的观点,认为“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宣称“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道德修养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即可获得天理。

心无外物,心既是理。每个人都是心的使用工具,用心便能成事。团结便是心的方向。就是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陆九渊认为,宇宙之理的完满表现是()。

陆九渊认为,宇宙之理的完满表现是()。

A.人伦之理

B.象数之理

C.人心之理

D.自然之理

正确答案:C

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这句话的翻译

“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这句话的意思是:万事万物都发源于一寸见方的心部,自己的心发出,充满了整个宇宙,没有不是整个道理的。

“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这是南宋大臣、哲学家,“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陆九渊的名句,这一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这句话的启示:

这是一种成熟的表现。到了一定年龄,心气不再浮躁,凡事藏于心而不表于情。对于一件事即使再看不过去,也不立即表现出自己的态度,而是在心里有了个评价。这样的做法让人看待事物更全面,做事更沉稳,让自己更成熟。

要对你喜欢的东西表现得讨厌,对爱的人尽量的远离。成长是一个孤单的旅程,那些讨厌的人只会把在乎的一切那做的软肋,无情的反复利用,职责就是保护好所在乎的的一切。因为要明白,这个世界那么大,不管有多好,总会有不喜欢的人。

主观唯心是直以自己的意识为世界的中心,文中满心而发充满宇宙可以看出他是说的自己。而客观唯心表述时必然会出现一个类似于神的角色,中的上帝,中的三宝或者道,而这个里面并没有涉及这些东西,只是讲了自己的心。所以是主观唯心

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

万物森森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不是这个道理。

陆九渊的思想主张

陆九渊的思想主张: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陆九渊是南宋抚州金溪人,字子静,号象山翁,世称象山先生。乾道进士,任靖安县主簿,调敕令所删定官。少闻靖康间事,感慨金军侵陵,遂访勇士,商议恢复大略。并奏陈己见,主张博求俊杰,论道经邦,复仇雪耻。

为给事中王信所驳,被命主管台州崇道观,遂还乡讲学。光宗时,知荆门军,曾创修军城以固,在任颇有政绩。与朱熹齐名,而学术见解多有不合,主“心即理”说,尝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又谓“学苟知道,六经皆我注脚”。认为要认识宇宙本来面目,只要认识本心。与朱熹通信论难,曾会于鹅湖,作学术论争。其学术思想,为明王守仁所继承发展,成为陆王学派。著有《象山先生全集》,近经整理为《陆九渊集》。

心即理,是理藏于心么

心即理是传统哲学流派心学的重要命题,由宋代哲学家陆九渊提出,明代王阳明完善了这一哲学命题。

心即理中的“理”指超乎自然和之上,而又为自然和必须遵循的抽象原则;

心即理中的“心”指人的主观意识和认识能力。

陆九渊认为,充塞宇宙的“理”,就在人的心中,“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与李宰书》)。宇宙间万事万物之“理”,和人心之“理”是完全相同的。王阳明主张“心外无物”。

如果把“理”理解为万事万物对于人的“意义”,那么这个意义是人自身赋予的,“心即理”是对的;如果把“理”定位于支配自然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或原则,那么这个“理”就不可能在人的“心”中的,而只能是事物本身的理在人心中的反映。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里的自强不息是对人生的意义,是存在于人心中的,这时“心即理”是正确的。而“天行健”背后的支配规律的万有引力,这个“理”就不是“先在人心中”的理了,而应该是世界自身存在的“理”,它能为人心所认识,但是不在“人心中”。

所以,这一命题虽然没有否认“心”外还有“理”,也没有直接肯定“心”就是世界的本原,但它认为人心之理就是宇宙之理完满的表现,是物我统一,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它以主观的思维代替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把主观(吾心)和客观(宇宙)的辩证关系,歪曲为完全同一的关系,抹煞了它们之间的根本别,用主观(心)吞并了客观(理)。这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颠倒的客观与主观的关系。

饿

南宋思想家陆九渊的核心观点

陆九渊的思想接近程颢,偏重在心性的修养,他认为朱熹的“格物致知”方法过于“支离破碎”。陆九渊是“心学”的创始人,其主张“吾心即是宇宙”,“明心见性”,“心即是理”,重视持敬的内省工夫。即是所谓的“尊德性”。朱熹言“理”,侧重于探讨宇宙自然的“所以然”,陆九渊言“理”,则更偏重于人生,明代王阳明赞赏陆九渊的学说,使得陆九渊的“心学”得以发扬,因此学界称之为“陆王”学派,实际上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陆九渊的“理”所包含了哪些内涵?

陆九渊经常与朱熹书信往来,讨论“无极”、“太极”一类的理学问题。二人各抒己见,相互诘问,讨论异常激烈。陆九渊和朱熹一样,认为宇宙的本原是“太极”,是“理”,但是他反对“无极而太极”的提法,认为这不是周敦颐的原意。

陆九渊的“理”所包含的内涵,即所谓“正理”、“实理”、“公理”、“常理”,则是先天固有的仁、义、礼、智等封建纲常和万物的规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