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技快讯 >

应县木塔柱子休息原理_应县木塔缠柱造

山西应县木塔的构造是怎样的?

在历史博物馆的一个陈列室内,有一座木塔的模型。参观的人看了,无不翘起大拇指,赞叹古代建筑匠师们的聪明才智。这座木塔,就是山西省应县佛宫寺里的释迦塔,人们俗称它为“应县木塔”,而历史博物馆中的木塔模型,即此塔之模型。

应县木塔柱子休息原理_应县木塔缠柱造应县木塔柱子休息原理_应县木塔缠柱造


应县木塔柱子休息原理_应县木塔缠柱造


应县木塔高达67.31米,相当于现代一座20多层的高楼,它不但是、也是世界现存最古老而又的一座木塔。它那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表现形式,是900多年前封建劳动聪明才智的结晶,它巨大的魅力至今仍使无数的建筑家为之赞叹。

应县古称应州,此塔坐落在应县城的西北角。根据专家们的考证和研究此塔约建于辽代清宁二年(1056),比宋朝的料敌塔晚一年。料敌塔是砖砌的,这座塔则不同,完全由木构架搭起来的。有关专家估算过,建造这座木塔,至少要两万立方米的木材。对此塔仅仅做加固维修就用了几千立方米的木材。这座木塔的建造,大概用掉了不少个山头的木材。

和料敌塔是由下诣修建的一样,宏丽的应县佛宫寺塔,是由辽国当时的皇后岜氏及其父肖孝穆决定建造的,并得到崇信的兴宗的拖持,由一个名叫田和尚的人奉敕募建。1900多年过去了,如今剩下的钟鼓楼和大殿,都是清代初期后建的,只有这座高塔仍然耸立在那儿。

站在佛宫寺山门遗址处,释迦塔的雄姿一览无余。过去,每年夏天有成千上万只燕子绕塔飞翔,喃喃的燕语在这儿汇成巨大的声响,蔚为壮观。这个塔曾使无数墨客骚人动情,为它挂上了许许多多颂扬的巨大匾额,如“天宫高耸”、“峻极于天”、“霄汉凭临”、“鹫岭无异”、“慈光远照”,连明成祖朱棣也写下了“峻极神功”四个大字,挂在最上层。明武宗朱厚照于正德三年(1508)登塔宴赏时,题了“天下奇观”的匾额,现在还挂在三四层塔檐下。

全寺以塔为中心,寺院其他建筑都是绕它而建。这同唐代建的慈恩寺以大雁塔为中心的布局是一样的。高耸入云的木塔,成了应县一带最吸引人的景观。难怪前人挂的一块匾额称塔为“天柱地轴”呢。

应县木塔从外边看高五层。最下一层有重檐并有回环廊塔,在建筑上这种回廊叫“副阶周匝”。如果你登上木塔,就会发现它实际上有9层,是由5层明层和4层暗层组成的。这种暗层在宋代的《营造法式》中称为平坐层。偌大的一座木塔,竟像堆积木一样被我们的前人叠了起来,而且历经900余年而不垮。如果没有科学的依据是难以建成的。

专家们通过反复的分析和研究。找到了这里的科学依据。个依据就是,木塔由内外两层柱网组成。这同今天美国摩天大楼中的一种结构形式相似,叫筒套筒。即,如果一个高楼有内外两圈结构,它抵抗风力和力的性能就会大大改善。第二个依据就是,每层柱网都是由暗层——平座层拉结起来。这又像摩天大楼的另一种结构方式,叫做竹节式。竹子虽然是空心的,但因为有了竹节,它的整体广包度就大大提高了。在应县木塔中,平座层就是竹节。不仅如此,木塔的各层柱子叠加起来,尤如5张桌子叠加起来,将上层桌子脚同下层桌子面用螺栓连接起来,这样每张桌子都有了足够的强度。同时,即使上层桌子受到震动摇晃一下,传到下面桌子的力便大大减弱了。由于应县木塔具有上述三种结构的性能,才使它抗住了多次天灾。

用两万多立方米的木材建成一座高67米多的塔,其设计任务之艰难,可能会使今天任何一位建筑师望而却步。但是辽国当时的工匠却只用了6种断面规格的木材。就把这个异常复杂的庞然大物建造起来。如果不是经过专家仔细测量后得出的结论,实在不敢叫人相信。在这6种规格木材的基础上,反斗拱就组成了60余种形式,真可以说是即简单又丰富了。我们用“巧夺天工”来比喻此塔的建筑艺术,是并不过分的。

木塔上还有许多泥塑佛像,底层的佛像尤其高大。底层南面辟门,迎面是一高10米的释迦像,顶部有精美华丽的藻井。内槽壁上画有6幅佛像,门洞两侧壁绘有金刚、天王、的壁画,门额壁板上所绘的三幅女供养入像尤为精美。这些佛像、壁画为辽代风格,是壁画中的珍品。近年来还在塔内发现了不少辽代的写经、刻经和佛像画等珍贵的文物。

有着悠久的建造木塔的历史,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能建造很高的木塔了。的九层高的洛阳济塔,相传曾使来东土传教的南天竺高僧达摩赞叹不已。宋代的木塔曾经影响过日本木塔的发展,也影响过宋代的砖木混合塔的发展。早期的楼阁式砖塔也是直接模仿木塔的。然而,这些木塔历经浩劫战乱都已无存,得以保存的,全国仅此一座。如今应县木塔仍扰如一个昂首挺胸的巨人,屹立在塞北的土地上。

国宝应县木塔扭曲变形倾斜难以修缮,他到底难在了哪里?

因为倾斜持续增加,说明木塔没有处于稳定状态,而对倾斜的柱子如果不采取针对性的加固、防护措施的话,局部可能会失稳,甚至出现局部或整体垮塌的现象。

国宝应县木塔扭曲变形倾斜难以修缮主要难点是在于木塔周边环境整治,违章建筑拆除等工作压力较大,地方财力也制约着木塔研究第二战场的开辟及其附属文物的保护。

难在修复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力量达不到。木塔全部由木质结构组成,修复难度非常大,所需资金缺口也不是个小数目。

木塔在巨大压力作用下,传统的修缮方式难以发挥作用,底部木构件需要替换,木构件需谨慎挑选,必然会遭到反对。受外力、人力、能力等因素制约,修缮工作难以从根本上缓解病情。木塔周边的环境恶劣,违章建筑拆除难度大。

难在木塔已经是年代悠久,而且考虑地形情况,因为对于文物保护,一直都有难度。

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为什么能千年不倒?

应县木塔始建于大辽清宁二年也就是公园1056年。是辽兴宗的萧皇后主持兴建的。之所以能够历经千年巍峨不倒其实和建筑自身的材料和建筑结构也很大的关系。

古建筑专家声称,的古建筑多为木制,用土木建造的应县木塔在整体结构上是一个柔性建筑体,具有极高的吸能作用,在数次的大中可以做到以柔克刚,这种结构得到了历史的检验,无一次被波摧毁。

古代木建筑的柱、梁、斗拱嵌套在一起而形成套筒结构是这种结构的精髓,这种特殊的结构是用有框量的铆合在一起不具有刚性,在遭受大,大风雨之时,整体的结构可以用位移的方式化解自然力,木材之间产生一定的位移和摩擦,从而可吸收和损耗部分能量。从而达到了力学上的吸能和耗能的作用,所以可以在千年来保证建筑本体的完整性,

而且木塔的底座工程地质条件非常好,其承载力足够承担木塔的重量,所以应县木塔就更加稳固。当然在加上本身的是佛家的舍利塔,历来崇尚,所以在历朝历代的中都幸运地躲过了人为的战火摧残,虽然在上世纪初军阀混战的之时,木塔曾被200多发炮弹击中,但幸运的是这些炮弹没有,都是刚性的弹头而已,所以木塔再一次得益榫卯结构除打断了两根柱子外,而未受到致命伤,并一直保留到了今天。

应县木塔虽然今天仍旧保持着良好的外观,但毕竟年代久远风雨侵蚀、木材老化、人为损坏各层出现不同程度的倾斜。但是因为建筑结构等复杂的原因,应县木塔也出现了很多复杂的问题,建筑学界也为了修复应县木塔在积极地想各种办法。

山西应县木塔为何近千年不倒?它的内部结构有什么特点?

这是因为在选择材料的时候就是特别坚硬的,在4米高的石头上面完成的台基,每根柱子的重量都达到了120吨,所以就可以支撑木塔,再加上在内部的斗拱属于软性连接,所以在遇到大风或者是的时候,也不会引起变形,所以可以做到千年不倒。

因为应县木塔比较结实,采用了独特的结构进行拼接,所以才会屹立不倒。内部结构就是,由两层柱网组成,通过暗层和平座层的方式进行了拼接,对各种柱子进行了叠加,所以才能够这么结实。

和制作工艺有直接的关系。这座木塔采用的是榫卯技艺,这样的结构是非常稳定的,而且榫卯咬合非常的紧密,是全木建筑,在建造的过程中不需要胶水,也不需要钉子。

因为他是叶索内部结构,建造非常特别的艺术之塔;他运用斗拱,榫卯技艺,以及柱梁的镶嵌,穿插相吻合,承重能力非常强。

应县木塔为什么不怕_应县木塔为什么不倒

应县木塔位于山西省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它处于大同盆地带,建成近千年来,经历过多次大的考验。据史载,在木塔建成200多年之时,当地曾发生过6.5级大,余震连续7天,木塔附近的房屋全部倒塌,只有木塔岿然不动。20世纪初军阀混战的时候,木塔曾被200多发击中,除打断了两根柱子外,别无损伤。

应县木塔之所以有如此强的抗震能力,其奥妙也在于其独特的木结构设计。木塔除了石头基础外,全部用松木和榆木建造,而且构架中所有的关都是榫卯结合,具有一定的柔性;木塔从外表看是五层六檐,但每层都设有一暗层,明五暗四,实际是九层,明层通过柱、斗拱、梁枋的连接形成一个柔性层,各暗层则在内柱之间和内外角柱之间加设多种斜撑梁,加强了塔的结构刚性。这样一刚一柔,能有效抵御和的破坏力。

古建筑为什么能抗震

有人说,西方建筑史是“石头的历史”,建筑史是“木头的历史”。木材是一种质量轻、力学性能好的建筑材料,它具有一定的柔性,在外力的作用下比较容易变形,但在一定程度内又有恢复变形的能力。木构架中的所有又普遍使用榫卯结合,也具有一定的变形能力,再加上传统木构架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柱网平面和梁架布置,使其形成一个具有一定柔性的整体框架结构体系,当袭来时,建筑便通过自身的变形消化力对结构的破坏能量,从而在一定限度内保障了建筑的安全性。

古建筑如何抗震

古代建筑一般由台基、梁架、屋顶构成,高等级的建筑在屋顶和梁柱之间还有一个斗拱层。古代建筑的台基用现代结构语言描述,堪称“整体浮筏式基础”,好比是一艘大船载着建筑漂浮在形成的“惊涛驻浪”中,能够有效地避免建筑基础被剪切破坏,减少波对上部建筑的冲击。优雅的大屋顶是古代传统建筑最突出的形象特征之一,而且对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也做出过相当大的贡献。形成大屋顶(尤其是庑殿顶、歇山顶等)需要复杂结构和大量构件,大大增加了屋顶乃至整个构架的整体性,庞大的屋顶以其自重压在柱网上,也提高了构架的稳定性。

斗拱在时像汽车的减震器一样起着变形消能的作用。它是由若干斗形的木块和弓形的短枋木相互交接组合而成的构件,用在柱头顶或额枋之上,起着承托梁架和出挑屋檐的作用。当发生时,屋顶与柱之间的若干组内外檐斗拱像弹簧层一样起着变形消能的作用,从而大大减少了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除了这些较显著的手法外,古代传统建筑中还使用了大量的其他技术措施,比如榫卯的使用。榫卯是极为精巧的发明,我们祖先早在7000年前就开始使用,这种不用钉子的构件连接方式,使得传统的木结构成为超越了当代建筑排架、框架或者刚架的特殊柔性结构体,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在荷载下通过变形吸收一定的能量,减小结构的响应。

应县木塔上下层柱子交接用了什么造

应县木塔上下层连接采用的是叉柱造也就是将上层柱底十字开口,插在下层柱上斗拱之间并向内退进半个柱径形成逐层内收效果。在一般的常识中,由于材料性能和缺乏机械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并不能做得非常高大即便帝王的居所一般也就10米、20米高纵然如太和殿这般象征皇权的建筑,也不过35米高。

斗拱的建设

斗拱由多个小型木块铺叠而成,可以承上启下,连接各层柱、梁、枋当大风、来临时,斗拱就像一个可松可紧的弹簧,吸收和分解大量动能,保护主体结构不受侵害而当观者从下向上仰望,一朵朵斗拱宛如一簇簇盛开的莲花在塔身上熠熠生辉,更是增添了塔的美观与精致。

应县木塔建于哪个朝代有什么神奇之处

说到这个应县木塔,相信大家应该都非常的熟悉了,毕竟是世界高的木塔,而且还是“世界三大奇塔”之一。这样一个纯木建造的塔经过了几百年的风吹雨打都是屹立不倒的。那么这个应县木塔建于哪个朝代呢?为什么这么神奇?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建筑时间

应县木塔,全名“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应县县城城西北的佛宫寺内。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是我国现存较古老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如果你是位“古建筑发烧友”,那么应县木塔是你必须来的地方。

2、有什么神奇的地方

应县木塔的伟大之处不仅仅因为历史悠久,它斧神工的建筑艺术,更令人叹为观止。应县木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一个平面八角形状。这么一座高塔,当年一共用了3000立方,约2600多吨重的红松木料;没有用一个钉子,完全采用斗拱结构巧妙搭建而成。应县木塔所采用的斗拱法有54种之多,所以它有“古建筑斗拱博物馆”的美誉。一座塔就是一个博物馆,让我们不得不对古代匠人的智慧由衷叹服!

3、应县木塔为什么不倒

在近千年的岁月中,应县木塔经历了许多次“考验”:它历经了多次,烈度五度以上的就有十几次;1926年,冯阎大战在山西爆发,木塔挨了几十发炮弹,但依旧没倒??不得不说是非常神奇。民间就此有许多神秘传说,让木塔更多了几分传奇色彩。

但回归“科学”,其实还是与木塔卯榫咬合的构造有关。千年之前的古人,已经掌握了现代现代结构力学的原理,这才是木塔能够千年不倒的重要原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