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技快讯 >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讲解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烛之武退秦师 [作者] 左丘明 [朝代] 先秦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讲解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讲解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标签: 谋略 赞美 高中文言文 古文观止 写人 文言文 其他 情感 人物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烛之武退秦师》注释

(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倒装句,于晋无礼。以,因为,连词。其,代词,它,指郑国。于,对于。

(3)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且,并且,表递进。贰,从属二主。于,对,介词。

(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军。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5)氾( fàn)南:氾水的南面,也属郑地。(古汉语字典注,氾作水命是念作第二声。)

(6)佚(yì)之狐:郑国大夫。

(7)若:假如。

(8)使:派。见:拜见进见。

(9)从:听从。

(10)辞:推辞。

(11)臣之壮也:我壮年的时候。

(12)犹:尚且。

(13)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为,做。已,同“矣”,语气词,了。

(14)用:任用。

(15)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过,过错。

(16)然:然而。

(17)许之:答应这件事。许,答应。

(18)缒(zhuì):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运。

(19)既:已经。

(20)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手下的人。这是客气的说法。敢,冒昧的。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

(21)越国以鄙(bǐ)远:(然而)越过别国而把远地(郑国)当做边邑。越,越过。鄙,边邑。

(22)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焉:何。用:介词,表原因。陪:增加。邻:邻国,指晋国。

(23)邻之厚,君之薄也: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厚,雄厚。

(2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舍:放弃(围郑)。

(25)行李:古今异义,出使的人。

(26)共(gōng)其乏困: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共,通“供”,供给。其:代指使者。

(27)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晋君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为……赐:施恩。

(28)许君焦、瑕:(晋惠公)许诺给您焦、瑕两城。

(29)朝济而夕设版焉:指晋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济,渡河。设版,修筑防御工事。版,筑土墙用的夹板。朝,在早晨。

(30)厌:通“餍”,满足。

(31)东封郑: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境。封,疆界。这里作用动词。

(32)肆其西封:扩展它西边的疆界。指晋国灭郑以后,必将图谋秦国。肆,延伸,扩张。封:疆界。

(33)阙(quē):侵损,削减。

(34)盟:结盟。

(35)戍:守卫。

(36)还:撤军回国。[注:在古汉语词典中明确标注为“缺”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37)说:“说”同“悦”,喜欢,高兴。

(38)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微:没有。夫人:远指代词,那人,指秦穆公。

(3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别人的力量,又返回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因:依靠。敝,损害。

(40)失其所与,不知: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与,结交,亲附。知:通“智”。

(41)以乱易整,不武: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易,代替。武,指使用武力是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不武,不符合武德。整,指一致的步调。

(42)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

(43)去之:离开郑国。之,指代郑国。

《烛之武退秦师》相关内容

创作背景作者:佚名该文故事背景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时。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

《烛之武退秦师》作者左丘明简介

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而关于左丘明的姓名,长期以来由于先秦及汉代文献对左传作者左丘明的记载非常有限,历代学者就左丘明氏字名情况问题争论不休、众说纷纭。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但史载,左丘明乃姜子牙后裔,嫡系裔孙丘(邱)氏较为可靠,旁系左氏有待商酌)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与孔子同时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山东泰安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左丘明。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概述图片来自:)

左丘明的其它作品

○ 曹刿论战

○ 郑伯克段于鄢

○ 子鱼论战

○ 周郑交质

○ 左丘明更多作品

烛之武退秦师全文翻译及注释

译文: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一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注释: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翻译|注释|赏析

[原 文]

晋侯①、秦伯②围郑③,以其无礼于晋④,且贰于楚⑤也。晋军⑥函陵⑦,秦军汜南⑧。佚之狐⑨言于郑伯⑩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11)秦君,师(12)必退。”公从(13)之。辞曰(14):“臣之(15)壮(16)也,犹(17)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18)也已(19)。”公曰:“吾不能早用子(20),今急而求子,是(21)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22)。”许之(23)。

夜缒(24)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25)矣。若亡郑(26)而有益于君(27),敢(28)以烦(29)执事(30)。越国(31)以鄙远(32),君知其(33)难也。焉用(34)亡郑以陪邻(35)?邻之厚,君之薄(36)也。若舍(37)郑以为(38)东道主(39),行李(40)之(41)往来,共(42)其乏困(43),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44)矣,许君焦、瑕(45),朝济(46)而夕设版(47)焉(48),君之所知也。夫(49)晋,何厌之有(50)?既(51)东(52)封(53)郑,又欲肆(54)其西封(55),若不阙(56)秦,将焉(57)取之(58)?阙秦以(59)利晋(60),唯(61)君图(62)之。”秦伯说(63),与郑人盟(64)。使杞子、逢(65)孙、扬孙戍(66)之(67),乃还(68)。

子犯(69)请击之(70),公(71)曰:“不可。微(72)夫(73)人之力不及此(74)。因(75)人之力而敝(76)之,不仁;失其所与(77),不知(78);以乱易整(79),不武(80)。吾其(81)还也。”亦去(82)之(83)。

[注 释]

①晋侯:指晋文公重耳,春秋五霸之一。春秋时期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②秦伯:指秦穆公,姓嬴(yíng),名任好,他把女儿嫁给了晋文公。③郑:春秋时诸侯国之—。④无礼于晋:即“于晋无礼”,对晋国无礼。状语后置。在秦、指晋文公当年逃亡过郑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5贰)于楚:对晋国怀有二心而倾向楚国。指在公元前637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贰,从属二主。⑥军:动词,驻军,驻扎。⑦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省新郑北。⑧氾(fàn)南:氾水的南面,也属郑地。⑨佚(yì)之狐:郑国大夫。⑩郑伯:指郑文公。(11)见:谒见,进见。(12)师:军队。(13)从:听从。(14)辞曰:省略主语烛之武。辞,推辞。(15)之:助词,取消句子“臣壮”的独立性,使它降格为时间状语。(16)壮:古代男子三十为壮,后泛指成年。(17)犹:尚且。(18)为:做,干。(19)也已:语气词连用以加强语气。巳,同“矣”。(20)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21)是:代词,译为“这”。(22)焉:语气词,啊。(23)许之:省略主语“烛之武”。许,答应。之,代游说秦君这件事。(24)缒(zhuì):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25)郑既知亡:即“郑既知秦、晋欲亡之”的省略。既,已经。(26)亡郑:使郑国灭亡。可译为“消灭郑国”。亡,使动用法,使……灭亡。(27)有益于君:即“于君有益”状语后置。于,介词,对,对于。(28) 敢:谦词,有冒昧的意思。(29)以烦:“以之烦”的省略。以,拿,用。之,代“亡郑”这件事。烦,烦劳。(30)执事:您的手下。类似于“陛下”、“阁下”这一类对对方的敬称。(31)越国:跨越别的国家。秦在西,郑在东,晋在秦郑之间,由秦至郑需要越国。(32)鄙远:把远方的地区当作自己的边邑。鄙,边邑,这里是名词用如意动词,把……当作边邑。(33)其:那,那种。(34)焉用:哪用得着。焉,表反问,可译为“怎么”,“哪里”。(35)陪邻:增加邻国的土地。陪,增加。邻,指晋国。(36)邻之厚,君之薄:这里的两个“之”字分别取消“邻厚”和“君薄”两个单句的独立性,使之成为一个假设复句。(37)舍:放弃。(38)以为:“以之为”的省略,意思是“把它当作……”。(39)东道主:东边道路上的主人。(40)行李:使者。(41)之:取消“行李往来”这个句子的独立性,使之成为时间状语。(42)共(gōng):通“供”。(43)乏困:相当于“不足”。行而无资曰乏,居而无食曰困。(44)赐:名词用如动词,恩惠。这里指秦穆公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一事。(45)焦、瑕(xiá):地名。(46)济:渡河。(47)设版:筑城,修建防御工事。版,筑土墙用的夹板。(48)焉:兼词,“于”加代词“是”,在那里。(49)夫(fú):发语词。表示议论更进一层。(50)何厌之有:即“有何厌”,哪里有什么满足。厌,通“餍”,满足。之,宾语前置的标志。(51)既:已经,……以后。(52) 东:名词作状语,往东。(53)封:名词用如意动词,以……为疆界。(54肆):扩张,延伸。(55)封:疆界。(56)阙(què):使……残缺,受损害。(57)焉:兼词,“于”加代词“是”,从哪里。(58)之:指土地。(59)以:来。(60)利晋:有利于晋国。(61)唯:希望。(62)图:思考,考虑。(63)说:同“悦”,高兴。(64)盟:动词,结盟。(65)逢(páng):“逄”的本字。姓。(66)戍:守卫。(67)之:指郑国。(68)还:回,指撤军回国。(69)子犯:晋国大夫狐偃的字。(70)之:代秦军。(71)公:指晋文公。(72)微:带有假设语气的否定副词,可译为“假如没有”。(73)夫(fú):代词,那。(74)不及此:到不了这个地位。(75)因:凭借,依靠。(76)敝:坏,这里是“伤害”的意思。(77)所与:所结交的国家,即同盟国。与,结交。(78)知(zhì):通“智”。(79)以乱易整:用自相冲突变成原来的步调一致。易,变。整,有秩序。(80)武:指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81)其: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82)去,离去,离开。(83)之,它,指郑国。

[译 文]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原因是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同晋国有盟约的情况下,又同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郑国很危险了,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君,敌军一定会撤走。”郑文公听从了他的建议。(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比不上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了。”郑文公说:“我不能及早任用您,现在情况危急才求您帮助,这是我的过错。不过,郑国亡了,(对)您也有所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这件事。

(当天)夜里(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缒了出来,进见秦穆公,说:“秦国和晋国围攻郑国,郑国知道秦晋要想灭掉它。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就)冒昧地拿(这件事)麻烦您的左右。(不过)越过别的国家来把远方的土地作为飞地,您知道那是很难的,哪用得着灭掉郑国来为您的邻国多得土地呢?邻国势力加强了,(就意味着)您秦国势力相对削弱了。如果放弃围攻郑国,让它做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节往来经过时,(郑国可以)供应他们所缺少的物资,(这)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还有)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他)答应过送给您焦、瑕二地(作为酬谢),(然而,他)早上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儿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呀。晋国哪有满足(的时候)呢?它东向灭郑作为他的疆土后,又(必然)想扩张它西边的疆土,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往西取得土地呢?损害秦国来让晋国获利,请您好好考虑这件事。”秦穆公很高兴,(就)和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扬孙(留下)守卫郑国,便率军回国了。

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帮助,(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过别人的力量,却去损害他,(这是)不仁;失掉了一个盟国.(这是)不智;用自相冲突代替原来的步调一致,(这是)不武。我们还是回去吧。”也撤离出郑国。

[鉴 赏]

文章一开始寥寥数语,就可想见秦、晋咄咄逼人的来势和郑国危如累卵的险境。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良才。烛之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临危受命,登上历史舞台的——于是国运系于一身的这个老人在深夜“缒而出”,只身去虎狼之师中去面见不可一世的霸君。他那种爱国赤诚,那种宝刀不老,壮志犹存的英雄气概决不亚于那风萧萧的易水之上的荆轲。

然而,老人凭借着他对形势的精辟分析,抓住“利害”二字,力挽狂澜,说服了秦君,

可谓字字千钧。他首先肯定:“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以一种出人意外的冷静态度,撇开这个无需置辩的问题,从而转入分析问题的关键:灭郑对秦的利与弊。第一,“越国以鄙远”是极为困难的;第二,“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他占有了郑国,您却失去了一个“东道主”,一个友邦;第三,“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所以必将“阙秦”。为了证明这并非危言耸听,烛之武还提醒秦君殷鉴不远,以“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来证明晋君背信弃义之速。于是貌似牢固的秦晋联盟的根基动摇了,秦穆公彻底打消了联晋攻郑的念头,不但撤走了秦军,还留下“杞子、逢孙、扬孙”戍守在郑国。面对这种局势,晋文公也只好退兵。至此,一场关系郑国存亡的危机终于化解了。

烛之武退秦师翻译原文

《烛之武退秦师》翻译原文如下:

翻译: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包围郑国,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之南。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退走。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臣壮年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了。

原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赏析

文章首段开篇就造成一种紧张的气氛,秦晋两大国联合起来围攻郑国,战争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为下文烛之武临危受命埋下伏笔。并埋下两处伏笔,郑无礼于晋,与秦无关,晋、秦不在一处。

第二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第三段是全文的主体,也是说退秦师的关键,分四个层次。第四段叙述晋师撤离郑国,同时体现一代霸主晋文公的政治远见。此段行文又一张一弛,先是子犯请击之,令气氛陡然又紧。文公未可,又松。直到亦去之,读者的心才安然放稳。语言的分寸掌握得恰到好处,全部说辞只有短短的一百多个字,却说了五层意思,委婉曲折,面面俱到。

以上内容参考: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如下:

一、《烛之武退秦师》原文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二、《烛之武退秦师》翻译

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包围郑国,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之南。

佚之狐向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君,秦国军队一定退走。”郑文公听了他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臣壮年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危急时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亡国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夜里,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属下(“敢以烦执事”又译为:冒昧地以此事来打扰您)。越过其他国家而在远方设置边邑,您知道这不好办,哪能用灭郑来加强邻国的实力呢?

邻国实力增强,就等于您的力量削弱了。如果不灭郑国而使它成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臣经过,郑国供应他们的食宿、给养,这对您也无坏处。再说您也曾经有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晋惠公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那个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

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损害秦国而让晋国得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结盟,派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晋文公说:“不可,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这是不仁道的;失去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晋国也撤离郑国。

作品鉴赏

《烛之武退秦师》是春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以一己之力,凭借对时局的洞若观火和过人的辩才,终于使郑国免于灭亡,其临危不惧、解除国难的精神以及能言善辩的杰出外交才能,为人赞叹。全文形象鲜明,语言优美,层次分明、组织严密,说理透彻、逻辑有力。

该文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秦、晋围郑的主要原因,是晋国为了征服异己,再加上晋文公与郑有个人恩怨。这一事件的发生,与秦毫无关系,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文章开头两句话“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暗示了这一事件的背景,为全文作了铺垫。

秦、晋虽是联合,二者并不是无隙可乘,这就容易使人理解:烛之武所以能够说服秦君并不是偶然的。全文正是按照开头的预示而展开的。烛之武说退了秦师,孤立了晋国,晋师最后也不得不撤退,正是这一暗示的结果。文章虽然篇幅短小,但有头有尾,结构严密,事件交待得很清楚,矛盾展示充分,收尾也圆满。

以上内容参考: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及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题目为后人所加。以下是我整理的关于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烛之武退秦师

原文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

译文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注释

(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倒装句,于晋无礼。以,因为,连词。其,代词,它,指郑国。于,对于。

(3)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且,并且,表递进。贰,从属二主。于,对,介词。

(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军。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5)氾(fán)南:氾水的南面,也属郑地。(古汉语字典注,氾作水命是念作第二声。)

(6)佚(yì)之狐:郑国大夫。

(7)若:假如。使:派。见:拜见进见。从:听从。

(8)辞:推辞。

(9)臣之壮也:我壮年的时候。

(10)犹:尚且。

(11)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为,做。已,同“矣”,语气词,了。

(12)用:任用。

(13)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过,过错。

(14)然:然而。

(15)许之:答应这件事。许,答应。

(16)缒(zhuì):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运。

(17)既:已经。

(18)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手下的人。这是客气的说法。敢,冒昧的。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

(19)越国以鄙(bǐ)远:(然而)越过别国而把远地(郑国)当做边邑。越,越过。鄙,边邑。

(20)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焉:何。用:介词,表原因。陪:增加。邻:邻国,指晋国。

(21)邻之厚,君之薄也: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厚,雄厚。

(2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舍:放弃(围郑)。

(23)行李:古今异义,出使的人。

(24)共(gōng)其乏困: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共,通“供”,供给。其:代指使者。

(25)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晋君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为···赐:施恩。

(26)许君焦、瑕:(晋惠公)许诺给您焦、瑕两城。

(27)朝济而夕设版焉:指晋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济,渡河。设版,修筑防御工事。版,筑土墙用的夹板。朝,在早晨。

(28)厌:通“餍”,满足。

(29)东封郑: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境。封,疆界。这里作用动词。

(30)肆其西封:扩展它西边的疆界。指晋国灭郑以后,必将图谋秦国。肆,延伸,扩张。封:疆界。

(31)阙(quē):侵损,削减。盟:结盟。戍:守卫。还:撤军回国。[注:在古汉语词典中明确标注为“缺”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32)说:“说”同“悦”,喜欢,高兴。

(3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微:没有。夫人:远指代词,那人,指秦穆公。

(3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别人的力量,又返回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因:依靠。敝,损害。

(35)失其所与,不知: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与,结交,亲附。知:通“智”。

(36)以乱易整,不武: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易,代替。武,指使用武力是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不武,不符合武德。整,指一致的步调。

(37)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

(38)去之:离开郑国。之,指代郑国。

创作背景

该文故事背景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时。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重耳)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加上可以去“捞上一把”(实质这战争与秦国几乎没有关系),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烛之武巧妙地勾起秦穆公对秦、晋之间的矛盾的记忆,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