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技快讯 >

浮生六记闺房记乐 浮生六记闺房记乐原文

沈复 《浮生六记》 闺房记乐,全文翻译

距离我家一里路左右,醋库巷里面有一座洞庭君祠堂,俗称水仙庙,里面有曲折的回廊,也有一些园林布置。每逢神仙的诞辰,各家分别定下回廊中的一间,密密地悬挂统一样式的玻璃灯,在廊子中间设立宝座,旁边摆设桌子条案,上面放着花瓶,插上鲜花陈列着来比较高下。白天就是演戏,到了夜里则是高低错落地在瓶花之间插上蜡烛,叫做“花照”。灯光下百花争妍,宝鼎中暗香浮动,真好像龙宫正在开夜宴。管事的有的奏乐唱歌,有的烹茶聊天,围观者象蚂蚁般簇拥着,回廊的滴水檐下面都立上栏杆划定范围。我被朋友们邀请去做插花布置,因而也就赶上了这样的盛事。回家以后我向芸绘声绘色地描述一番,芸说:“可惜我不是男人,不能去呀。”我说:“戴上我的帽子,穿上我的衣服,也是变女为男的方法呀。”于是就把她的头发编成辫子,把细细的眉毛画宽一些;戴上我的帽子,两边的鬓角稍微露出一点,还能够掩饰;穿上我的衣服,长出一寸多,就在腰间折起来缝上,外面再穿上马褂。芸说:“脚底下可怎么办呀?”我说:“街市上有卖蝴蝶鞋的,脚大脚小都可以穿,买来很容易,而且平时早晚也可以当作拖鞋用,不是很好吗?”芸非常欣喜。到了晚饭后,装扮完了,芸仿效男人拱手作揖、大步行走,练习了好半天,忽然变卦了,说:“我不去了。要是让别人认出来多不方便呀,而且传到父母耳朵里也不成呀。”我就鼓动她说:“庙里边那些管事儿的谁不了解我呀?即使被认出来也不过一笑了之。我母亲现在在九妹夫家里,我们悄悄地去悄悄地回,她怎么能知道呢?”芸对着镜子一照,止不住地大笑。我硬拉着她,悄悄地去了。在庙里游遍了,也没有认出她是女子的,有人问这是谁,我就说是我的表弟,彼此拱拱手就完了。后到了一个地方,那里有一个一个坐在宝座后面,那是一个姓杨的管事人的家属。芸忽然快步走过去想问候她们,身子一歪,下意识地按了一下那个的肩膀,旁边的丫头仆妇生气地站起来说:“你这个二流子什么东西,怎么这么没规矩?”我赶快试探着找词儿来遮掩,芸看见他们来势汹汹,就马上摘下帽子,抬起脚来让她们看,说:“我也是女人呀。”众人都愕然了,气也消了,高兴地挽留我们吃茶点,还叫来一顶轿子把芸送回去了。

浮生六记闺房记乐 浮生六记闺房记乐原文浮生六记闺房记乐 浮生六记闺房记乐原文


吴江的钱师竹病故了,我父亲捎信回来,让我去吊唁。芸私下里对我说:“去吴江必定经过太湖,我想跟你一起去,开阔一下眼界。”我说:“我正在担心一个人去孤孤单单的呢,要能带你一起去,当然好了,可是没有什么借口呀。”芸说:“我就说回娘家看母亲去。你先上船,我跟着就到。”我说:“要是这样,那就等回来的路上在万年桥下停船,我跟你乘凉待月,来续一续沧浪亭的风雅。”这一天是六月十八日,早晨天气很凉爽,我带着一个仆人先到了胥江渡口,上船等着。芸果然坐一乘小轿来了。解开缆绳出发,穿过虎啸桥,水帆,空中沙鸥,渐渐展现出来,湖水跟蓝天一个颜色。芸说:“这就是所谓的太湖吧? 今天我见到了天地的广阔,这辈子没有白活呀!想想深闺里面的女人有多少终身也没见过这种景象的呀!”我们说着闲话,没过多长时间,就看见对岸的杨柳在风中摇摆,已经到了吴江城。

我登上岸到钱家拜祭亡灵之后,回来一看,船舱里面空空的。我连忙问船夫,船夫用手一指,说:“你没看见长桥那边柳荫下面,那个看鱼鹰捕鱼的人吗?”原来芸早就跟船家的女儿上岸了。我走到她们后面时,芸还汗津津的倚着船家女在那里看得出神。我拍着她的肩膀说:“衣服都湿透了!”芸回头说:“我怕钱家有人会到船上来,所以就暂时躲出来了。你怎么回来的这么快呀?”我笑着说:“就是打算来捉逃犯呀。”于是我们就一起上船了。船回程到万年桥下的时候,太阳还没有落山,船舱的窗户都落下来,清风徐徐吹来,我们在舱中手持纨扇,身着罗衫,切开一个西瓜,解解暑气。片刻之后晚霞就映红了桥身,暮霭笼罩岸边的柳树渐渐隐没了,月亮就要升起来了,渔船上的灯火已经布满江边了。我让仆人跟船夫到船尾去喝酒。船家女儿名叫素云,跟我有过喝酒的交情,人也相当不俗气,就招呼过来跟芸坐在一起。船头不点灯,等月亮上来我跟芸用射覆为酒令痛快地喝起酒来。素云眨着双眼专注地听了半天, 说:“酒令我都很熟悉的,可是从来没见过这种酒令,希望能教教我。”芸听了她的话就给她讲解,结果她还是茫然不解。我笑着说:“女老师先别说了,我有打个比方,你们就明白了。”芸说:“你打什么比方呀?” 我说:“仙鹤擅长跳舞而不能耕田,牛擅长耕田而不能跳舞,事物的本性就是这样,老师打算反过来教它们,不是太累了吗?”素云笑着捶我的肩膀,说:“你骂我呀!”芸宣布说:“只许动口,不许动手!违犯的罚一大杯酒。”素云酒量大,满满地斟了一杯,一饮而尽。我说:“动手只允许摸索,不准捶人。”芸笑着拉起素云放在我的怀里,说:“让你痛痛快快地摸吧。”我说:“你不是明白人呀, 摸索在于有意无意之间的接触而已, 搂在怀里乱摸一气,那是乡下佬儿干的事儿。”她们两人四个鬓角都插着,这时被酒气一蒸,再夹杂着出汗散发出的脸上的粉香头上的油香,香气扑鼻,我嘲笑说 :“小人的臭味充满船头,真让人恶心。”素云忍不住攥紧拳头不停地捶我,说:“谁让你拚命的闻呢?”芸大喊:“犯规,罚两大杯!”素云说:“他又骂我是小人,我不该捶他吗?”芸说:“他所说的小人,是有原因的,你干了这两杯酒,我会告诉你。”素云就连干了两杯,芸才把在沧浪亭旧居乘凉的事儿告诉她。素云说:“要是这样,还是真错怪他了,该当再罚。”就又干了一杯酒。芸说:“早就听说素娘很会唱歌,能让我听听你美妙的歌声吗?”素云就用象牙筷子敲着小碟伴奏,唱起来了。芸非常欣喜,痛快地喝起酒来,不知不觉酩酊大醉,就坐着轿子先回家了。我又跟素云喝着茶聊了一会儿,才踏着月光回家了。当时我们是寄居在朋友鲁半舫家里的萧爽楼中,过了几天,鲁太太误听传闻,悄悄地告诉芸说:“我听说前几天在万年桥底下,你老公带着两个在船上喝酒,你知道吗?”芸说:“有这么回事儿,其中一个就是我。”接着就把一起出游的前前后后详细地告诉她了,鲁太太大笑,这才放心地走了。

浮生六记之闺房记乐的内容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字三白,号梅逸)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清朝王韬的妻兄杨引传在苏州的冷摊上发现《浮生六记》的残稿,只有四卷,交给当时在上海主持申报闻尊阁的王韬,以活字板刊行于1877年。“浮生”二字典出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浮生六记之闺房记乐》是其中的一卷,主要讲述了作者与妻子之间的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虽平平淡淡却贴近生活,能引起我们强烈的共鸣,给我们以人生的启发。

沈复写的《浮生六记 闺房记乐》的译文。中秋日开头的。

中秋节那天,我刚刚病好。因为芸嫁过来半年还未曾到过隔壁的沧浪亭,就先让老仆人去跟沧浪亭的看守人约好不要放闲人进去。傍晚我跟芸和我的小妹妹,由一个仆妇和一个丫鬟扶着,老仆人带路,过石桥,进入园门向东转,沿着曲曲弯弯的小路向前走。园子里有用石头堆砌成的假山,林木葱茏苍翠,亭子就在一座土山的顶上。顺着台阶来到亭子中间,向四周一望,远能看到几里路以外。这时炊烟四起,晚霞灿烂。隔河对岸叫做“近山林”,是 地方官员跟特使宴饮相聚的地方,那时候正谊书院还没有开。拿一块毯子铺在亭子中间,我们就围着毯子席地而坐,看守人烹好茶端了上来。不一会儿,一轮明月升上林梢,渐渐感觉凉风吹进了衣袖,月亮映照在河心,尘世间的那些凡俗的忧虑顿时一扫而光。芸说:“今天这一游真让人高兴,要是驾上一条小船,在亭下来来往往,岂不更痛快!”这时候已经天黑了,想起七月十五那天夜里受到的惊吓,我们就相互搀扶着下了亭子回去了。吴地的风俗这一天晚上不论大家小户的妇女都出来,成群结队地游玩,名目叫做“走月亮”,沧浪亭幽雅清静,反倒没有一个人来.

我父亲稼夫公喜欢认干儿子,因此我有异姓兄弟二十六人。我母亲也有九个干女儿,九人当中王二姑、俞六姑跟芸的关系。王二姑生性痴憨,喜欢喝酒,俞六姑性情豪爽,能说会道。每次她们聚会,必定把我赶到屋子外面,她们三人同睡一张床,这都是俞六姑一个人的主意。我笑着说:“等妹妹出嫁以后,我会把妹夫邀请来,一住就是十天。”俞六姑说:“我也来呀,我跟嫂子一张床,不是很好吗?”王二姑和芸就在旁微笑。

那个时候给我弟弟启堂娶媳妇,我们迁居到饮马桥的米仓巷,那里的房子虽然高大宽敞,可是不象沧浪亭那样幽雅了。我母亲的寿辰在家里唱堂会演戏,芸起初很爱看,来看新鲜。我父亲素来就没有什么忌讳,点了《惨别》之类的悲剧上演,那些老演员表演生动,看戏的都动了感情。我正看着门帘,看见芸忽然起身出去了,很久都不出来。我就进我们房间去看她,俞六姑和王二姑也跟着过来了。看见芸一个人手支着下巴坐梳妆台边上,我说:“怎么这么不高兴呀?”芸说:“看戏本来是为了陶冶性情的,今天的戏空让人难受得断了肠子。”俞六姑和王二姑都笑话她,我说:“这是太重感情了呀。”俞六姑说:“嫂子就一个人整天坐在这里吗?”芸说:“等到有能看的我再过去看吧。”王二姑听了就先出去了,请我母亲点了《刺梁》、《后索》等剧目,劝芸出去看,芸看了才说好

我的堂伯父素存公很早就了,他没有后代,我父亲就把我过继给他了。伯父的墓在西跨塘福寿山我家祖坟的边上,每年立春,我都要带着芸去祭拜扫墓。王二姑听说那里有个风景胜地戈园,就要求跟我们一起去。芸看见坟地的地上有一种小石子,石子上面有类似青苔的花纹,斑斑点点的很好看,就指给我看,说:“用这个在盆景里垒假山,比宣州的白石头显得更有古旧的味道。”我说:“像这样的恐怕很难拾到多少。”王二姑说:“嫂子要是真的喜欢这个,我替你拣。”说着就向守坟人借了一条麻袋,象仙鹤似的弯着腰迈着大步拣拾石子。每拣到一块就让我看,我说好,就收起来,我说不行,就丢掉。没有多一会儿,她就满脸汗津津的,拽着麻袋回来了,说:“再拣我可就拿不动了。”芸一边拣着一边说:“我听说山中果子收获的时候,一定要借助猴子的力量,真是这么回事儿呀。”王二姑气愤地撮起十指,作出要给芸呵痒的样子,我横在中间挡住了她,责备芸说:“人家劳累你闲着,还说这样的话,难怪妹妹生气呀。”回来的路上,我们去游戈园,初春枝头的嫩绿娇红,好象争着展现容颜取媚于人。王二姑平素就憨憨的,进园以后遇见花就折下来。芸喝斥她:“你又没有花瓶养着它,你也不插在头上戴着它,你折这么多干什么?”王二姑说:“花也不知道痛痒,怕什么的?”我笑着说:“将来罚你嫁给一个满脸胡须的麻子老公,替花报仇。”王二姑生气地用眼瞪着我,把花扔在地上,用那莲瓣般的秀足拨到池子里,说:“为什么这么欺负我呀!”芸笑着解劝,她才作罢。

芸刚来的时候不爱说话,喜欢听我发议论。我逗着她说话,就象用细草撩拨蟋蟀一样,渐渐地也能发议论了。她每天吃饭必用茶水泡着吃,喜欢吃芥卤腐乳,吴地俗称叫臭乳腐,还喜欢吃虾卤瓜。这两种东西是我平生讨厌的,所以我就戏弄她说:“狗没有胃而吃粪便,因为它不知道脏臭;屎壳郎把粪团成球而变成蝉,是因为它要修炼到能够高飞。你是狗呢还是蝉呢?”芸说:“我爱吃腐乳是因为它价钱便宜而且吃粥吃饭都可以就着它,我小时候吃惯了。如今我到了你们家已经像是屎壳郎变知了了,还喜欢吃它,是因为我不忘本呀。至于卤瓜的味道,是到了你家才尝到的呀。”我说:“这么说,我家就是狗洞子了?”芸很窘,努力辩解说:“粪便家家都有,关键在于吃跟不吃的区别而已。你喜欢吃蒜,我也就勉强吃它。腐乳我不敢勉强你吃,卤瓜你可以捏着鼻子尝一点,吃进去就知道它是美味了,这就象无盐的钟离春一样,相貌丑陋而品德美。”我笑着说:“你也拉我一起作狗呀?”芸说:“我作狗好长时间了,委屈你也试着尝一尝吧。”用筷子夹着硬塞在我的嘴里,我捂着鼻子嚼嚼它,好象很脆很好吃,放开鼻子再嚼,竟然成了很奇妙的味道,从此也喜欢吃了。芸用香油加上一点点白糖来拌腐乳,也很鲜美;把卤瓜砸烂拌腐乳,起名叫做“双鲜酱”,味道很奇妙。我说:“起初我讨厌它而后来喜好它,这道理真想不通。”芸说:“感情所钟爱的,即使丑也不会嫌弃的。”

《浮生六记》闺房记乐摘录

1、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

2、事上以敬,处下以和

3、无人调护,自去经心。及登舟解缆,正当桃李争妍之候,而余则恍同林鸟失群,天地异色。

4、风生竹院,月上蕉窗,对景怀人,梦魂颠倒。

5、喜同戍人得赦,登舟后,反觉一刻如年。

6、浓阴覆窗,人面俱绿。

7、终日伴余课书论文,品月评花而已。

8、渐觉风生袖子底,月到波心、俗虑尘怀,爽然顿释。

《浮生六记》之闺房记乐(2)

洞房花烛

至乾隆庚子正月二十二日,花烛之夕,见瘦怯身材依然如昔。头巾既揭,相视嫣然。

合卺后,并肩夜膳,余暗于案下握其腕,暖尖滑腻,胸中不觉怦怦作跳。让之食,适逢斋期,已数年矣。暗计吃斋之初,正余出痘之期,因笑谓曰:“今我光鲜无恙,姊可从此开戒否?”芸笑之以目,点之以首。

廿四日为余姊于归,廿三国忌不能作乐,故廿二之夜即为余姊款嫁,芸出堂陪宴。余在洞房与伴娘对酌,拇战辄北,大醉而卧。醒则芸正晓妆未竟也。

到乾隆庚子年(1780年)正日二十二日,洞房花烛之夜,我见她身材像往日一样瘦怯娇柔。我揭去她的盖头,两人相视而笑。

婚礼过后,我和她并肩而坐,一起吃夜宵之时,在桌案之下我悄悄握住她的手腕,她的手指柔细温润,我的心不禁为之怦然而跳。让她吃东西,正赶上她的斋戒之日,她吃素斋已经多年了。暗自计算她开始吃斋的日期,正是我出水痘的日子。于是我笑着对她说:“如今我容颜光鲜无恙,姐姐可以自今日开戒了吗?”芸目光含笑,点了点头。

二十四日,是我姐出嫁的日子,二十三是国忌日,不能办理喜事,所以在二十二日就为我姐出嫁而宴客。芸在厅堂上陪宴,我在洞房内与伴娘相对饮酒,划拳每每告员,直至喝得酣醉而眠。醒来之时,芸已经在梳理晨妆了。

等夫归

是日,亲明络绎,上灯后始作乐。

廿四子正,余作新舅送嫁,丑末归来,业已灯残人静。悄然入室,伴妪盹于床下,芸卸妆尚未卧,高烧银烛,低垂粉颈,不知观何书而出神若此。

因抚其肩日:“姊连日辛苦,何犹孜孜不倦耶?”

芒忙回首起立曰:“顷正欲卧,开橱得此书,不觉阅之忘倦。《西厢》之名闻之熟矣,今始得见,真不愧才子之名,但未免形容尖薄耳。”

余笑曰:“唯其才子,笔墨方能尖薄。”

伴妪在旁促卧,令其闭门先去。遂与比肩调笑,恍同密友重逢。戏探其怀,亦怦怦作跳,因俯其耳曰:“姊何心舂乃尔耶?”

芸回眸微笑,便觉一缕情丝摇人魂魄。拥之入帐,不知东方之既白。

这一日,亲朋好友络绎不绝,上灯时分才开始嬉笑作乐。

二十四日凌晨,我作为新舅送嫁,凌晨三点才回来。当时灯残人静,我悄然入室,陪伴的仆女于床边打盹,芒卸了妆尚未就寝,点着蜡烛,低垂着粉颈,不知道在看什么书而如此出神。

我抚摸着她的肩膀说:“姐姐连日辛苦,为什么还孜孜不倦呢?”

芸忙回头站起身说:“正想睡觉,开书橱发现此书,不知不觉读得忘记了疲倦。《西厢记》听闻很久了,今天才得以见到,真不愧才子的名声。只是笔墨之间未免尖利刻薄。”

我笑着说:“正因为是才子,笔:才能如此尖刻。”

陪伴的仆女在一旁催促早睡,便让她关门先走。然后与芒贴身调笑,就像好友重逢。我伸手探入她的怀中,她的心口也是怦怦直跳。我俯身在她耳边问:“姐姐为什么心跳如此快速呢?”

芸回眸看我,微微一笑,只觉得一缕情丝动人魂魄。我拥抱着她的娇躯进入帐内,浑然不知天早已亮了。

勤劳的新妇

芸作新妇,初甚缄默,终日无怒容,与之言,微笑而已。事上以敬,处下以和,井井然未尝稍失。每见朝暾上窗,即披衣急起,如有人呼促者然。

余笑曰:“今非吃粥比矣,何尚畏人嘲耶?”

芸曰:“曩之藏粥侍君,传为话柄。今非畏嘲,恐堂上道新娘懒惰耳。”

余虽恋其卧而德其正,因亦随之早起。自此耳鬓相磨,亲同形影,爱恋之情有不可以言语形容者。

芸初入门,少言寡语,但也整日没有不高兴的神情。与她说话,也只是微笑而已。对长辈恭敬有礼,对仆从晚辈和睦轻柔,行事条理清晰,毫无过失。每日阳光临窗。便穿衣起床,好像有人催促一样。

我讥笑她说:“如今并非当时吃粥的情景可比了,为什么还怕人嘲笑呢?”

芸答说:“那时藏粥给你,被传为笑柄。今日并非怕人嘲笑,而是担心婆婆说新娘子懒惰啊。”

我虽然留恋她睡在身边,却也欣赏她的所作所为,因此也随着她早起了。自此两人耳鬓厮磨,亲密如同形影,彼此爱恋的情感之深,实在难以言语表达。

异地求学

而欢娱易过,转睫弥月。

时吾父稼天公在会稽幕府,专役相迓,受业于武村人赵省斋先生门下。先生循循善诱,余今日之尚能握管,先生力也。

归来完姻时,原订随侍到馆;闻信之余,心甚怅然。之对人堕泪,而芸反强颜劝勉,代整行装,是晚,但觉神色稍异而已。

临行,向余小语曰:“无人调护,自去经心。”及登舟解缆,正当桃李争妍之候,而余则恍同林鸟失群,天地异色。到馆后,吾父即渡江东去。

居三月,如十年之隔。芸虽时有书来,必两问一答,半多勉励词,余皆浮套语,心殊怏怏。每当风生竹院,月上蕉窗,对景怀人,梦魂颠倒。先生知其情,即致书吾父,出十题而遣余暂归,喜同戍人得赦。

登舟后,反觉一刻如年。及抵家,吾母处问安毕,入房,芸起相迎,握手未通片语,而两人魂魄恍恍然化烟成雾,觉耳中惺然一响,不知更有此身矣。

然而欢乐的时光容易度过,转眼已是一个月了。

这时我的父亲稼夫公在会稽做幕府,专门人接我,去杭州赵省斋先生门下读书。先生循循善诱,我今日还能够书写文章,全受益于先生的教诲。

回家结婚之时,原说好的随后即至先生身边继续学业。但是得到父亲的消息,心中甚是惆怅,担心芸会当众哭泣。芸却强颜欢笑劝勉我,并为我收拾行装。当日晚上,只觉得她神色稍稍不同以往罢了。

告别之时,芸近身细语说:“离家之后,无人照料,凡事要多加小心。”待我登上行船,解井缆绳,正是桃李争妍的春日,我却恍惚如同失群之鸟,天地颜色都变了。我到学馆后,父亲便渡江东去了。

我在学馆待了三个月,却像离开了芸十年。芸虽然时常写信来,但总是两问一答,多半是勉励之言,其余又皆是客套之语,我心中实在不快之至。每当院中风吹竹林,月照窗外芭蕉,我都因此想到与芸相处的往日,梦魂颠倒。先生了解了我的心思,就给父亲写信说明,出了十道题让我暂且回家,我内心欣喜,如同戍卒得到赦免归乡。

登船后,又觉得一刻如一年般缓慢。等抵达家中,先到了母亲住处请安,才进了自己房间。芸起身相迎,两人双手相握,一言不发,然而两个人的魂魄恍惚之间化为了烟雾,只觉得耳中惺然一响,连身体在哪里也感觉不到了。

~~未完待续~~

《浮生六记》~卷一《闺房记乐》感悟

第一次阅读《浮生六记》,认真阅读了卷一《闺房记乐》。这一卷讲述沈复与陈芸的相遇,相知,成亲后的琴瑟和鸣以及日常生活小事。

沈复对芸外貌描述“其形削肩长项,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一种缠绵之态,令人之意也消。”

按照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芸外貌优势并不明显,只能说的上是清秀。同时,芸娘自幼丧父,家有老母及幼弟,她一人依靠刺绣为生,养活一家人。若是以经济条件来说,芸娘并不太适合沈复。但是沈复却对母亲说出“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可见,沈复是为芸才情所倾心。这个可以从沈复和芸娘成亲后的日常生活点滴看出来芸才情不是只在表面,而是有自己的独特的见解。

如文中“芸发议曰:“杜诗锤炼津纯,李诗激洒落拓.与其学杜之森严,不如学李之活泼。”和“芸曰:“格律谨严,词旨老当,诚杜所独擅。但李诗宛如姑射仙子,有一种落花流水之趣,令人可爱。非杜亚于李,不过妾之私心宗杜心浅,爱李心深。”从芸娘对李白,杜甫的诗句的看法,芸娘喜欢李白诗句的原因在于李白的诗句活泼,宛如姑射仙子,有一种落花流水之趣,芸娘对李白无拘无束的生活充满羡慕之意。

从接下来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芸娘是一位深受封建思想荼毒的女子。文中芸娘作为新妇,“初甚缄默,终日无怒容,与之言,微笑而已。事上以敬,处下以和,井井然未尝稍失。每见朝暾上窗,即披衣急起,如有人呼促者然。”当沈复取笑她说“今非吃粥比矣,何尚畏人嘲耶?”,芸娘回答”曩之藏粥待君,传为话柄,今非畏嘲,恐堂上道新娘懒惰耳。“ 这可以看出来芸娘嫁入沈家后,每走一步都是小心翼翼的,如履薄冰之感,恪守妇规,为后期她为沈复纳妾埋下一个伏笔。

读到芸娘说服沈复纳妾的文字的时候,我实在搞不懂芸娘心中所想,为什么她这么积极为沈复纳妾,还拉着沈复去见一位歌妓,想让沈复纳其为妾?沈复拒绝还极力反对的时候,依然坚持己见,说服沈复纳妾。

由此看出,芸娘虽有才情,深受封建思想束缚荼毒的她不想也无力冲破这个枷锁。所以当她见到沈复的表妹婿身边带着一位小妾,她作为沈复的正妻,也应当为夫君纳一位才貌双全的小妾。

这是一个何其可悲的心态。沈复对于她的感情是“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旁人未必理解她的这番纳妾的做法,只因她与沈复兴趣相投,情感深挚,而沈复的家庭也不是大富之家,纳妾实属是多此一举。芸纳妾之举,也为她日后的不如意境况埋下了一个重大的伏笔。

我个人很佩服芸才情,也非常羡慕沈复和芸娘之间的琴瑟和鸣生活。一个女人可以没有靓丽的外貌,但是她必须有一颗好学和温柔体贴之心。芸娘之好学,从她利用刺绣闲暇时去识字,去写字,所以她得到沈复的倾心。芸温柔体贴,从她照料沈复的日常生活点点滴滴可以看看,生活中的柴米油盐,沈复和芸娘过得如画一般,如此平淡和温馨。

我不赞同也不理解芸纳妾做法,后人也未必理解她的做法。因为从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沈复和芸娘之间的感情至深,他们兴趣相投,可以游山玩水,吟诗作对,让人觉得没有任何事情可以分开他们。倘若这么平静美好两人的生活,插入一个陌生的第三人,这是多么的可惜,可悲。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