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技快讯 >

杂交玉米之父 杂交玉米之父李登嗨简历

中国玉米之父谁

李登海作为农民发明家,被称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使他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齐名,共享“南袁北李”的美誉。30多年间,先后选育玉米高产新品种80多个,6次开创和刷新了中国夏玉米的高产纪录。他主持选育的“掖单”系列玉米新品种,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杂交玉米之父 杂交玉米之父李登嗨简历杂交玉米之父 杂交玉米之父李登嗨简历


杂交玉米之父是谁

伊斯特(Edward M.East)、沙尔(George Harrison Shull)、琼斯(Donald F.Jones)等等,后人尊称他们为“杂交玉米之父”。

杂交玉米之父是李登海

玉米咯

没有

李登海

李登海

风风吹的

杂交玉米之父的简介

伊斯特和沙尔1900年同时探索玉米杂交优势的研究工作。伊斯特对孟德尔揭示的生物遗传规律无限神往,他系统地学习遗传学课程,大量阅读生物学和遗传学书籍,写出了系统的文献综述。达尔文关于植物“自交是有害的,杂交是有益的”观点,长期地占据着伊斯特的脑际。他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高度自交对玉米某些性状到底会产生什么影响呢?1905年春季,他在伊利诺斯州试验站种下了一个叫“利民(Leaming)”的玉米品种,严格隔离、自交。1906年发现自交后代植株的生长势和产量都明显地下降了。1907年,伊斯特把自交的种子种下去,第一次选用另一些自交植株与之进行了杂交,从杂交株上收获了一些其貌不扬、籽粒干瘪的小穗和种子。

"杂交玉米”是谁发明的?

需要强调指出,就在伊斯特、沙尔和琼斯找到了开启杂交玉米制种钥匙的同时,美国还有很多沿着前人足迹为探索杂交玉米理论和生产杂交种子而默默耕耘的科学家。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明尼苏达州的海斯(H.K.Hayes)、依阿华州的华莱士(H.A.Wallace)、印第安纳州的霍佛(G.N.Heffer)、内布拉斯加州的基索巴赫(T.A.Kiessebach)、美国农业部的里奇(F.D.Richey)等等。他们精心研究,相互启发,彼此交流,共同奋进。所以杂交玉米之父的荣誉称号不全归于哪一个人,也不全归于哪几个人,而是代表着一个才华总汇、智慧交融的科学家集体。

中国杂交玉米之父

不是高官,他却有着很高的政治地位;没有正规学历,却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没有巨著宏论,他却是一个公认的专家,三十年培育玉米良种30多个,为国家带来直接经济效益880亿元。

今年55岁的李登海,从一个仅有初中文化的农村青年,凭着对玉米育种事业的痴迷,以坚韧不拔的精神,摘取了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的桂冠;作为现代农民的代表,连续三届成为全国人大代表,两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委员会副主任、第八届全国青联副主席;现在,他一手创办的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已经踏上资本市场。

在当今世界玉米栽培史上,有档案记载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美国先锋种子公司的创始人华莱氏,他是世界春玉米高产纪录的保持者;一个就是李登海,是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的创始者。

李登海从事玉米育种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1966年李登海初中毕业时,成绩十分优秀,但由于家里成份不好,不能再继续上学。1970年,李登海参加大队农科队,继而出任农科队队长。从此他便迷上了科研这一行,一身扑在玉米育种和高产栽培上。

当年他第一次在试验田里试种了自交系间玉米杂交种,第二年他的夏播玉米亩产量达到620公斤,引起全县震动。 1974年,为了获得更多的育种知识,李登海到莱阳农学院进修,专心致志地学习玉米育种和栽培原理,并在教室前种了一块玉米,边学习边实践。学成回乡时,其老师刘恩训教授送给他从大西洋彼岸带回的20粒美国杂交种“XL80”和分离自交系的基本材料,李登海如获至宝,回家开始了新的一轮育种实验。

1978年,李登海研制成功“掖单1号”,大田示范比当时推广的“丹玉6号”抗病性强,品质好,产量高出41.4%。1979年,紧凑型玉米“掖单2号”宣告成功,亩产高达776.6公斤,首创我国夏玉米单产最高纪录。更重要的是李登海获得重大发现,确立了紧凑型玉米这一中国玉米高产研究的方向。李登海说这是他进行高产玉米研究的“第一个高峰”。

通过运用杂交、合理密植等技术,李登海培育的春玉米1980年产量突破900公斤,夏玉米产量达823公斤;1984年,夏玉米产量达到950公斤;1989年,夏玉米产量突破1000公斤,达到1096.29公斤。“这是历史性的突破!”李登海说,“不仅创下了我国夏玉米高产纪录,而且刷新了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

30多年间,先后选育玉米高产新品种30多个,6次开创和刷新了我国夏玉米的高产纪录,这些新品种获得了大面积的推广,最多时推广种植面积占到全国玉米总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其增加的产量累计为国家增加直接经济效益880多亿元。

尽管已经获得了无数的荣誉和崇高的政治地位,成了拥有数亿元资产的大老板,李登海认为自己仍然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对衣食住行没有任何的高要求,直到现在,他依然住在村子里的平房里,房前屋后是大片的玉米地,一双绿色军用胶鞋、蓝色工作服,每天有多半时间出没在玉米地里。

2005影响力

登海种业2005年4月18日在深交所上市,此次上市的发行价为16.70元,创出了中小板发行价格第一高。而李登海本人直接和间接拥有登海种业56.27%的股份(本次新股发行后)约为4951.76万股,即便登海种业的开盘价达每股20元,李登海拥有的流通市值将达到9.9亿元,若开盘价为25元,流通市值将上升到12.38亿元。

组委会评语

要干大事,不要做大官,是李登海的心声;做农夫,也可以做出大产业。李登海在这方面给我们做出了典范。

杂交玉米之父的事迹介绍

殊途同归,事有巧合。当伊斯特埋头进行玉米试验时,另一位植物学家沙尔在纽约州试验站进行玉米杂交试验,几乎是同时取得了相似的进展。沙尔于1906年和1907年将玉米植株进行自交,同时也将其中一些植株做了杂交。沙尔发现,自交授粉降低了玉米的生长势和产量;而自交系的杂交后代产生出了意想不到的生长优势和很高的产量。

七次创造中国夏玉米高产纪录的育种专家是?

李登海,男,1949年9月出生,山东省莱州市后登村人,现任山东登海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主任。被誉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作为农民发明家,李登海被誉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这顶桂冠最能彰显他的本来面目,使他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齐名,共享“南元北李”的美誉。30年来,先后选育出80多个高产玉米新品种,6次创造和刷新了我国夏玉米高产纪录。主持选育的“叶丹”系列玉米新品种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90年代中后期,育成“登海”系列玉米新品种,成为我国跨世纪的主栽品种。玉米新品种登海9号具有优质、高产、多抗的突出特点。其产量比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叶丹13号增产11.4%。经国家批准,适宜东北、黄淮海、西北、南方玉米区种植。2000年3月至2007年底,登海9号累计产销5624.08万公斤,累计推广面积1874.69万亩,累计增加粮食产量11.4亿公斤,累计产生社会效益11.4亿元,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登海九号淀粉含量高,也受到乙醇汽油厂商的青睐,这也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品种支撑。李登海长期致力于玉米育种和高产栽培的研究,连续30年在海南从事加性育种工作。研究的玉米品种7次刷新了中国夏玉米高产新纪录。2005年创下了亩产1402.86公斤的夏玉米高产世界纪录,并一直保持至今。他开创了我国紧凑型玉米育种的先河,通过国家和有关省市审定的品种有52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44项,专利10项。他被誉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41项,其中“高产玉米叶丹13号的选育与推广”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在中国建立了28个育种中心和实验站,建立了中国最大的玉米育种研究平台。他培育的高产玉米品种已在全国推广10亿亩,经济效益达1000亿元。中共十四大、十七大代表,第八届至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称号,被评为全国十大杰出青年。

不是高官,但他有很高的政治地位;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但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没有伟大的作品,他是公认的专家。他在30年间培育了30多个玉米良种,为国家带来880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55岁的李登海,来自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农村青年,凭着对玉米育种的痴迷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获得了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的称号。作为现代农民代表,连续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原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第八届全国青联副主席。现在,他创办的山东登海种业有限公司已经踏上了资本市场。在当今世界玉米种植史上,档案记载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美国先锋种子公司的创始人华莱士,他是春玉米高产世界纪录的保持者。一个是李登海,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的创始人。李登海对玉米育种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1966年李登海初中毕业时,成绩优异,但由于家庭成分不好,无法继续上学。1970年,李登海加入了大队的农业队,后来成了农业队的队长。从那以后,他迷上了科学研究,致力于玉米育种和高产栽培。同年,他在试验田里第一次种下了玉米自交系杂交种,第二年,他的夏玉米亩产达到了620斤,引起了全县震动。1974年,为了获得更多的育种知识,李登海到莱阳农学院深造,潜心研究玉米育种和栽培原理,并在教室前种下一片玉米,边学边练。学成回国后,他的老师刘恩勋教授送给他20个从大西洋彼岸带回来的美国杂交种“XL80”和分离自交系的基础材料。李登海回家后开始了新一轮的育种实验。1978年,李登海研制成功“叶丹一号”。田间示范表明,与当时推广的“于丹6号”相比,抗病性更强,品质更好,产量提高41.4%。1979年,紧凑型玉米“叶丹2号”宣告成功,亩产776.6公斤,创中国夏玉米单产第一纪录。更重要的是,李登海有了重大发现,确立了我国高产玉米的研究方向——紧凑型玉米。李登海说,这是他研究高产玉米的“第一个高峰”。通过采用杂交和合理密植等技术,1980年李登海种植的春玉米产量超过900公斤,夏玉米产量达到823公斤。1984年,夏玉米产量达到950公斤;1989年,夏玉米产量突破1000公斤,达到1096.29公斤。“这是历史性的突破!”李登海说,“它不仅创下了中国夏玉米高产纪录,也创下了世界夏玉米高产新纪录。”30年来,先后育成30多个高产玉米新品种,6次创造和刷新了我国夏玉米高产纪录。这些新品种得到了广泛推广,最受欢迎的种植面积占全国玉米总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其增产为国家增加直接经济效益880多亿元。虽然获得了无数的荣誉和很高的政治地位,成为了资产数亿元的大老板,但李登海认为自己还是一个对衣食住行要求不高的普通农民。直到现在,他还住在村里的平房里,房前屋后是一大片玉米地,一双绿色的军用胶鞋,蓝色的工装裤,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玉米地里度过。2005年4月18日,颇具影响力的登海种业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本次上市发行价为16.70元,为中小板最高发行价。然而,李登海本人直接和间接(本次新股发行后)拥有登海种业56.27%的股份约4951.76万股。即使登海种业开盘价达到每股20元,李登海拥有的流通市值也将达到9000万元,如果开盘价为25元,流通市值将升至12.38亿元。组委会评价说,做大事,不做大官,是李登海的志向。当农民也能做大产业。李登海在这方面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李登海!~ ~ ~(对,老师也说对了。就是这个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