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技快讯 >

林黛玉篮球教学视频 林黛玉杀蓝球

林黛玉进贾府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的】

林黛玉篮球教学视频 林黛玉杀蓝球林黛玉篮球教学视频 林黛玉杀蓝球


1、在熟悉课文情节、环境的基础上分析王熙凤这一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2、了解《红楼梦》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全面把握王熙凤的复杂性格

【教学难点】 体悟王熙凤的语言,感受人物形象

【课时安 排】 一课时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 导入新课

作为古典四大名著的《红楼梦》以其丰富的生活内容,深刻的思想意义和高超的艺术技巧达到了古典文学史上的峰。有人曾说过,作为一名学生如果在中学阶段没有读过《红楼梦》就会像外国人到没有去过长城一样的遗憾。所幸的是我们已没有这种遗憾。前两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这部书的主要内容,熟悉了中所营造的典型环境——贾府的基本情况。那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什么呢?

文学是人学,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现实主义作品必须具备的主要条件。《林》这一课写黛玉进贾府第一天的行踪,通过她的耳闻目睹和内心感受,介绍了贾府的一批重要人物,初步展现了贾府的概貌,拉开了《红楼梦》故事发展的帷幕,虽是节迁但主要人物形象已得到鲜明的体现。

据电脑统计,《红楼梦》全书所写的人物男278人,女247人,共525人;而作者对众多人物的描写的方式多种多样,绝不雷同;我们节选的这一课描写精彩的人物当属王熙凤和贾宝玉,这节课我们就来品味一下这份精彩。

二、整体感知:分析王熙凤的艺术形象

(一)王熙凤是贾府中杀伐决断、威重令行的铁腕人物,因此作者在塑造这个人物的时候,可谓不遗余力。大家回忆一下课文中王熙凤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场的?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明确:1、出场时间:黛玉进贾府后,首先与贾母相见,然后又与贾府众女眷,如王夫人、邢夫人、李纨、迎春、探春、惜春一一相见。贾母正在与黛玉谈话之际,王熙凤出场了。

2、这样精心的艺术安排作者是用心良苦。王熙凤在贾府中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如果安排她与众人同时出场就不仅会由于贾母和黛玉相见的苦痛腾不出场面展开对她的刻画,也不能单独介绍她,而且也不能通过黛玉的眼睛点示出她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当然也更难于充分描绘她的个性特征。因此,作者把她安排在黛玉已和贾府众女眷都见过面都在场的情境里。黛玉对于贾府的家规已有了初步了解,这时让她出场就有了她单独活动的广阔天地。而这个众人都在的场面,也便于多面地表现她的性格。

(二)观看熙凤出场录像。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她出场的方式、服饰、容貌,语言及其动作。

(三)思考:作者从哪几方面展示了王熙凤的个性?

为了帮助学生更准确、更全面地把握王熙凤的性格特点,向他们补充介绍一下贾府内外的人对她的有关评价:

冷子兴说: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

周瑞家的说道:这位凤姑娘年纪虽小,行事却比世人都大呢。如今出挑的美人一样的模样儿,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再要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人也说他不过。就只一件,待下人未免太严些个。

贾琏的小厮兴儿说熙凤: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如今合家大小除了老太太、太太两个人,没有不恨她的,只不过面子情儿怕她。皆因她一时看的人都不及她,只一味哄着老太太、太太两个人喜欢。她说一是一,说二是二,没有人敢拦她。

(四)具体剖析王熙凤的性格特点及其艺术形象。

提问1:她是以怎样的形式出场的?

明确:人未至而声先闻,众星捧月一般出场的。仿佛武则天出宫、慈禧太后临朝。

提问2:贾府规矩众多,等级森严,在老祖宗“贾母”面前,“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包括邢王二夫人,也只能恭恭敬敬垂手侍立,作为一个深闺女子更应遵守礼数。何况今天还有远客来到,谁也不可以失礼的。那么,王熙凤为何如此“放诞无礼”呢?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这样写突出了王熙凤在贾府这样一个特定环境殊身份和特殊地位。脂批本云:第一笔阿凤三魂六魄已被作者拘定了,后文焉得不活跳纸上?

提问3:作者是怎样描写王熙凤的肖像的?

明确:肖像描写不但可以细腻刻画人物外部特征,而且还能透露出人物性格特征和精神世界。作者是主要从两方面来写的:服饰及容貌。

提问4:观察王熙凤的服饰有什么特点?

明确:打扮与众姑娘不同,浓妆艳抹、遍体锦绣、光彩照人,恍若神妃仙子。

提问5:众多女眷为何只让王熙凤如此着装呢?能看出她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呢?

明确:对她的这种描写表面是褒,实际是一种贬责。清代言妇女美,在娇羞媚态,服饰“不贵精而贵洁,不贵丽而贵雅,不贵与家相称,而贵与貌相宜”。(李渔语)着极为华丽的衣服,满头翡翠,环鬓金珠,过于修饰包装自己是俗气而不是美丽。老舍也说过“真正美丽的人是绝不多施脂粉的,不乱穿衣服的。”她把自己包装得如此妖艳凌人,气势如火如荼,不正表明了她生性,对荣华富贵无餍的追求吗?同时,以这身服饰来见初来乍到的黛玉,又何尝不是为了在黛玉面前表现自己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呢?应该说她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就连并非少见侯门金贵的黛玉都对她服饰惊诧不已,可见其辉煌华艳的程度。不过,她的文化修养太低了,虽然聪明能干,但她太缺乏文化情调的熏陶,不懂什么是高雅。除了衣食享受和权力之争外,并无多少精神生活可言。其风度气质与出身书香、受过教育特别是经古典文学陶冶的林黛玉的诗人气质大相径庭,因此,她的炫耀也是低品味的,显得俗不可耐。我们以前学过作品中的人物如相府千金崔莺莺、太守之女杜丽娘都不是如此着装的,只有《项链》中那个爱慕虚荣的玛蒂尔德是喜欢高贵的服饰的。可见穿戴服饰与人格志趣、情操修养是密切相关的。曹雪芹深知这一点,他如此描写王熙凤的服饰正是欲借此提示这一反派角色庸俗的性格和空虚贪婪的性格。

提问6:古代写美女的容貌通常都是“柳叶眉,杏核眼,樱桃小口一点红”。作者是怎样写王熙凤的容貌的呢?

明确:果戈里说:“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勾勒了她的眉目: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 体格。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丹凤眼”、“柳叶眉”本来是很美的,而作者偏偏在“眼”和“眉”前分别加上定语“三角”、“吊梢”,这就不尽美了,即便仍可以称得上漂亮,也决非温柔敦厚善良的形象。

传统相面术《麻衣神相》讲,“三角眼”、“吊梢眉”乃为“狡黠、狠毒、性巧、通变、邪”之相。曹雪芹不一定真迷信相法,但他把王熙凤的眉目写成这般形状,似乎在依循这种普遍流行的唯心主义哲理,借以提示王熙凤“胭脂虎”的性格为人。美艳的外表下包藏着一颗丑恶的灵魂:奸诈、冷酷、阴毒。“心较比干多一窍”的黛玉,初与王熙凤相见,就一眼看穿了这一点。

(五)服饰和外貌描写仅仅是一种静态的描写,要想充分展示人物的个性,还必须在动态中去刻画她。

品味王熙凤的语言及其动作:《红楼梦》的语言特点是“用意十分,下语三分”。如果我们不善于体察语言环境,细心玩味就无法领悟到作者深藏的七分用意。鲁迅很赞叹《红楼梦》的人物语言描写,认为它能让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王熙凤的语言描是《林》文极为精彩的一笔。

1、先看王熙凤的出场语言。

贾母她们正在谈话,“只听后院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人未到,声先闻。这句平常的话看似无奇,可在这个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却能看出王熙凤的特殊身份与特殊性格。在贾府,“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初来乍到的林黛玉也得“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因此听了王熙凤的话,深为“这样放诞无礼”而“纳罕”。可贾母听了此话,并不生气,却是“笑道”:“……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泼皮破落户儿”,“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结合这些,我们不难看出王熙凤的尊贵身份和泼辣性格。

2、再听听她见林黛玉时说的一连串话。

(1)她的第一句话是赞美林黛玉的相貌。(提问:如果林黛玉站在你面前,你想怎么去赞美她的美丽?)古典文学描写女子美丽时,常用“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倾国倾城之色”等类似的语言。赞美的话也可以表达得很多种,如“你长得真美”、“你标致极了”、“你真是天下无双的美人”。可这些话王熙凤都不用,而是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这样说,效果好在哪里呢?请看:“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言外之意,以前还一直怀疑是不是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以前还从来没见过!这哪里是一般的赞美,是赞叹,再确切一点说,是惊叹,叹中有惊。而且似乎还是由衷的惊叹,因为她用了两个很有分量的词:“真”、“才”,将这惊叹表达得自然、得体,谁也不会觉得空洞肉麻。活脱脱一个语言学家!

(2)她的'第二句话是:“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读者“听”了这话,可能要纳闷:明明是外孙女,为什么说不像?而硬要扯成嫡亲的孙女?这样说不是见外了吗?看来这语言学家也并不厉害。可如果我们联系到特定的语言环境,就会发现她这句话的巧妙之处了。她讲话时,周围人物除了林黛玉,还有和林黛玉同辈的迎春、探春、惜春众姐妹,还有众姐妹的祖母——贾母,如果她竭力赞美林黛玉,把黛玉捧上了天,那岂不冷落了贾府众人?而她这样表达,既高度赞美了林黛玉,又把三春摆在恰当的位置上,又讨得了贾母的欢心,因而不至于扬此失彼。可见其用尽心机,刻意恭维,八面玲珑,从而收到了一石三鸟的功效。看来她还是个心理学家,人际关系专家!她深谙如何掌握住人际关系的平衡。她的良苦心机,她的八面玲珑,由此可见一斑。日常生活中的一句话,竟深含了心理学、学意义。

(3)第三句话,则转悲为喜了:“只可怜我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了!”讲得好好的,怎么会突然转喜为悲呢?因为这个“心理学家”知道,姑妈不久,贾母痛失爱女,心里必定悲痛万分。她估计几句高兴的见面话之后,贾母该开始悲伤了,自己可不能只顾高兴,于是就抢在前头,转喜为悲,并且还要配以动作——用帕拭泪,以表心诚。可是,她因为“来迟了”,并不知道在此之前贾母已一次“大哭”,一次“呜咽”,此时“方略略止住”。因而贾母听了此话,不是“哭道”,而是“笑道”:“我才好了,倒来招我。”还要她“快再休提前话”。这可要让这位“心理学家”难堪了,可她并不慌张,并没有露出马脚,而是“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真是一个天才的表演家!只是错把生活当成了舞台。真的忘了老祖宗了吗?当然不是,恰恰相反,她一心都在老祖宗身上,唯老祖宗是从。其虚伪和机变逢迎的性格暴露得淋漓尽致。

(4)下一步,是“忙携黛玉之手”,问她:“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细细琢磨这句话,会发现两种口气在里头,一是热情,在贾母面前向林黛玉大献殷勤;二是炫耀身份,与林黛玉虽属同辈,口气却极像一个主人在对一个怯生生的孩子说话。

(5)后写她回王夫人的话,“月钱已放完了。才刚带着人到后楼上找缎子,找了这半日,也并没有见昨日太太说的那样的,想是太太记错了?”“ 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体现了她办事圆熟干练,善于机变,已深得贾母和王夫人欢心,从而独揽了荣国府大权 。

这就是《红楼梦》的语言描写。看似平淡无奇,实则精妙绝伦。细细琢磨,会让你叹为观止,拍案叫绝。

(六)、概括王熙凤的形象

王熙凤一个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的人。外表美丽,为人却刁钻狡黠,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善于阿谀奉承,深得贾母欢心,独揽贾府大权,成为贾府的实际统治者。

三、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着重分析了王熙凤的性格特点,作者运用多种描写手段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地刻画了王熙凤的艺术形象。一百多年来,王熙凤之所以能够成为文学画廊里一个鲜活的形象,关键在于她的个性是的。这就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在描写人物时,绝不能千人一面,而要抓住每个人的个性特点去写,那样写出的人物才会有血有肉、富于久远的生命力。

四、布置作业: 写一篇以记人为主的复杂记叙文。

要求: 1、要运用多种描写手段(尤其是铺垫手法)对人物进行刻画,以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2、文题自拟;

3、不少于800字。

林黛玉为什么吸引男人

33但如果说到哪一类女人能打动男人,我觉得还是非林黛玉莫属。虽说很多人嘴上都说不喜欢林黛玉,觉得她尖酸刻薄、矫情造作加上重度抑郁,但还是改变不了每个男人多多少少都住着一个林黛玉这个事实。有人曾在自己的生命中遇到过那样一个人,而有的人终其一生都没能遇到过那样一个女人,但在自己幻想的世界中她的形象却越来越完善。林黛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虽然相比“心比天高,身为”的晴雯以及“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的妙玉,林黛玉的出身无疑要好很多,但是她到底是寄人篱下。有过寄养在外婆或是其他亲戚家里经历的读者,可能会对林黛玉的这种处境体会得深一些。再加上体弱多病,母亲早逝,林黛玉养成多愁善感、敏感悲观这样一种性格也就不足为奇了。又因为自身聪明绝顶、学识渊博,在自哀自怜的同时又自尊自爱。这样的一个女人,似乎就是为了得到男人的宠爱而生的。况且,在这样一个世界里,这样的女人也必须得到宠爱。不然,她会活不下去。说她活不下去并不仅仅是因为她可能会维持不了基本的生活,尽管这样的一个人注定与世俗格格不入会举步维艰,更因为她的精神是病态的、抑郁的。这种病态和抑郁其实是一种诗人气质,所以林黛玉特别能满足男性关于“诗和远方”的幻想。

希望采纳和点赞,谢谢,祝你每天好心情!

高中语文《林黛玉进贾府》说课稿

高中语文《林黛玉进贾府》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高中语文《林黛玉进贾府》说课稿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语文《林黛玉进贾府》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

《林黛玉进贾府》是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第三册的一篇重要讲读课。本单元是单元,是文学作品阅读欣赏能力训练序列中的训练阅读欣赏的能力重点篇目。构成本单元的三篇讲读课文和一篇选读课文,兼及古今中外。本课属于古典,拟重点说明两点:

①阅读我国古代的意义和阅读的基本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②《林黛玉进贾府》重在研讨环境、人物表现艺术。

〔二〕教学目标

我设置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

A、知识教育点

1、结合课文阅读使学生了解《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和它的思想性、艺术性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从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3.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B、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通过揣摩人物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的能力。

2、分析形象,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习惯和知识迁移地能力。

C、德育渗透点

正确理解《红楼梦》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认识封建大家族的腐朽没落,理解贾宝玉追求个性自由反封建的精神。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刻画人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林黛玉的性格分析。

二、说教法及依据

1、拓展知识,构建愉快教学法

国外有一种较先进的教学方法——愉快教学法,主要特点是从学科特点出发,通过新颖的教学形式,以创设充满活力的教学过程为目标,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状态中,实现认知与情感、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单元教学时,遵循教学方法亦要改革的指导思想,摒弃传统的“念经式”的教学模式,吸收国外“愉快教学法”的长处,教法求活,视野当阔为重点。

2、直观展示法:

第一红楼梦人物众多,错综复杂,搞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对于把握人物性格征有着重要意义。第二,贾府建筑的规模即黛玉进贾府的路线是学生读的主要线索,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将人物关系和贾府建筑制作成图片,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把握内容。

3、研究性学习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等,在授课中我尝试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而具体到本文的三个课时中,体现在自寻资料上和人物性格分析上,分两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学生通过看电视片段、预习、自主探究。结合老师的《红楼梦》的基本情节,领会其内涵。

第二步:合作探究。方法是分小组讨论,课堂交流,通过讨论交流,互相探讨解答,在老师的点拨下,概括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4、仿写法

“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要设计“仿写法”:即将里学到的人物描写方法用在小作文练习中,即对熟悉的人物进行描写,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说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圣陶先生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这也符合新标准指出的,必须转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重视自学指导。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教师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是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师生共创,设立情境。为了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联想,还可以借助音乐、图片等形式,提供与新课题有关条件,创造适当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并创造共同研讨的氛围,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养成他们对于文学作品细细品读的习惯。

四、教学过程

一、引言:作品中的人物是围绕黛玉进贾府这一中心事件,通过黛玉的见闻来描写的。黛玉进府按照封建贵族家庭的礼规,必定要去拜望自己的长辈,同辈姊妹也都要见见面。作者选择这个机会使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出场亮相,是行文的必需,也是事理的必然。作者安排人物出场与环境描写交错进行,详略得体,虚实兼用。详写的人物有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我们与学生一起来欣赏。

二、人物形象赏析

可用师生共同讨论及教师点评的方法指导学生赏析人物。

(一)林黛玉

1.找出描写林黛玉外貌的句子。

提示:作者用不同人物的眼光,很有层次地刻画林黛玉的音容笑貌、神态风度,使林黛玉的形象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方法:把众人眼里的黛玉、王熙凤眼里的黛玉、宝玉眼里的黛玉,三处描写放在一起,加以比较。

①众人眼里的黛玉:“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教师点评:只作初步勾画。众人关心的是黛玉的身体,注意点是体质的病弱和不足。

②王熙凤眼里的黛玉:“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教师点评:描写进了一层,突出黛玉容貌的标致和气派的不凡。凤姐见多识广,见过世面,“真有这样标致人物,出自凤口,黛玉丰姿可知,宜作史笔看”(脂砚斋批语)。王熙凤的话说得那么中听,得体,不仅投合贾母的心意,说得老太太十分受用,而且点明了黛玉的风流态度和言谈举止的不俗。

③宝玉眼里的黛玉:“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病如西子胜三分。”

教师点评:经过两处铺垫,第三处借宝玉之眼浓墨重彩地描写黛玉。五个对偶句抓住林黛玉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工笔细描,细致地表现了黛玉无与伦比的姿容、神韵和风采,绘出了一幅精美的风流俊逸的病美人图。这一形象只有宝玉的眼睛能看出来,其他任何人都是无法发现的。

小结:三处描写多角度、有层次地展现林黛玉的音容笑貌、神态风度,写意和工笔两种手法交替使用,既有朦胧的美感,又有清晰的美感。

2.思考:黛玉进贾府,为什么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

学生找出黛玉进贾府后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并练习点评。

归纳:

①贾母一见黛玉,疼爱得了不得,“一把搂入怀中大哭”,并不计较礼节,可是待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还是补行了拜见的礼节。见了迎春姐妹三个,也“忙起身迎上来见礼”。

②听到后院有笑声,听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心里觉得那人“放诞无礼”,只是不说,见了面还是“连忙起身接见”,称呼上也非常小心。外祖母说:“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她知道外祖母可以开玩笑,自己可随便不得,待明白过来,“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

③回刑夫人话时的语言、动作。贾赦没出来见面,只是让人回话,因为回的是大舅舅的话,黛玉忙站起来,一一听了,恭肃如此。大舅母苦留她吃饭,黛玉笑着推辞:“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表明了对邢夫人的尊敬与感激,又表明了自己顾全大局的礼节,说明他待人处事是处处留心的。

④还有两次让座的描写。连一个位子,黛玉也处处小心,无论在王夫人处,还是在贾母后院吃饭,黛玉都十分推让。表现她非常细心,绝不轻易从事。

⑤“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饭后漱口,跟着漱口,吃茶,跟着吃茶。表现她细心,在意。

⑥黛玉回答贾母(语言描写):“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

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当宝玉问她可曾读书时,黛玉只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可见黛玉已经意识到先前实话实说有不谦之嫌,马上留意改口。黛玉的言谈举止,表明其教养非同一般。

小结:对黛玉语言和动作的描写,处处表现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谨小慎微的态度,表现她“寄人篱下”的心境。黛玉“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只好依傍外祖母。她有很强的自尊心,也有很强的自卑感。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总结: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表现了一个美貌多情、体弱多病、心态复杂、知书达理、有教养、为人处处小心谨慎的少女形象。

提示:宝玉的出场,作者在渲染氛围、布局上,下了相当的功夫。在第二回就曾介绍了这位生得“更奇”的公子。

方法:学生找出写宝玉的内容并练习点评。

1.出场前,用世俗观点从侧面加以勾勒。王夫人语云“孽根祸胎”“混世魔王”“甜言蜜语”“有天无日”“疯疯傻傻”(第10、11两段);林黛玉诉母亲曾言“顽劣异常,极恶读书,喜在内帏厮混”(第11段)。这些侧面描写说明宝玉的所作所为是与封建的正统观念相抵触的,是与世俗的常情格格不入的,他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一个“叛逆”。

2.出场时的肖像描写(第13段)。角度:林黛玉观察;描写:“心中想着……看其外貌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

分析:在林黛玉看来,宝玉分明是一个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不但看不出有什么惫懒与懵懂,而且眼熟亲切。

3.《西江月》的两首词,这两首词是塑造宝玉形象的基本构图。

角度:作者插入描述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该词作用:其一,作者假托封建卫道者的口吻,对宝玉的似嘲实赞,巧妙地歌颂了宝玉反封建的叛逆性格,暗示了为宝玉安排的悲剧结局。其二,作者用“说反话”的手法,赞赏宝玉对封建主义采取的玩世不恭的态度,歌颂他不向世俗屈服,勇于反抗的精神。他的“愁”和“恨”,正是要求摆脱“世务”“文章”而不可得的苦闷心情的表现;他的“傻”“狂”,是压迫和禁锢的结果,是他在痛苦中寻求新的生活和理想,而又找不到出路,陷于失望和迷惘的一种精神状态。表面上是用世俗的观念批判贾宝玉,而实际上却是贾宝玉叛逆性格的写照,不愿受封建传统的束缚,厌弃功名利禄的追求;只求独立不羁,个性解放。不顺从封建统治者对他的要求,不安于他们所规定的本分。二词用似贬实褒、寓褒于贬、正文反作的手法揭示出贾宝玉的思想性格。

4、出场以后的语言行动描写:(14段)

作者一是采用浪漫主义手法写她与黛玉的心灵相通;二是极力表现宝玉的骄横不羁。

贾宝玉是封建贵族家庭的叛逆者,他具有反对封建束缚、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他蔑视世俗、卓然独立的种种表现,是他反抗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精神的体现。

(三)王熙凤(从人物出场描写入手,研究描写人物的方法)(重点分析)

提示:王熙凤的出场安排在黛玉已和贾府诸女眷都见过面、都在场的情境里,便于多方面地表现她的性格。

方法:学生归纳王熙凤出场描写并练习点评。

1.出场描写,“未写其形,先使闻声”。她一出场,立即引起黛玉的特殊感觉,再用他人的恭肃严整加以反衬,张张狂狂的形象显得格外鲜明突出,表现她的泼辣,又说明贾母对她的宠爱。

2.肖像描写,写出了一个贵族的形象。写服饰,先概括通体的形象,再作铺张的描写,从头饰、裙饰和服装三方面,极力铺陈集珠宝于一身的妆扮,显示她的华贵、得势,也暗示她的贪婪、俗气。写容貌,细致入微,出神入化。三角眼,吊梢眉,美丽的容貌隐藏着刁钻和狡黠,敏感的黛玉已觉察到她虽春风满面,讨人喜欢,可隐含着可怕的威势,极有心机,极善做作。

3.在贾母面前夸黛玉,乃传神之笔。她说话新鲜、得体、动人,字字句句都讨贾母欢心。问这问那,关怀备至,善于奉承,随机应变。

4.回王夫人话:充分表现了她果断能干的才能与善于机变逢迎的本领(这正是她赢得欢心,成为掌权人的原因)

王熙凤的人物形象: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的人。其为人刁钻狡黠、善于阿谀奉承、见风驶舵、笑里藏刀。她夸黛玉标致,叹黛玉命苦,对黛玉关怀备至,一切都忖度着贾母的心思行事,一切为了讨得贾母的欢心。她善解人意、巧于逢迎、乖巧机灵的性格和在贾府的实权地位都表现出来了。

总结:古代和戏剧都十分重视人物第一次登场亮相,通过外貌描写初步显示人物性格特点,给人初次但却不易忘怀的印象。课文写王熙凤登场亮相效果极佳,这是因为作者选择了适当场合、适当的时机,把握住人物的地位、身份、性格特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高中语文《林黛玉进贾府》说课稿2 下面,我将从说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教学反思,这五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林黛玉进贾府》选自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课文《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作者曹雪芹以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为线索,借林黛玉的眼睛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的描写,交代了贾府的典型环境,塑造了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等经典人物形象。

二、说学情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具有以下特点:高中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概括和归纳的能力,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本文是一篇,因而重心在分析人物性格和情节主题上。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着重采用默读,感悟的方法进行文本分析。

三、说教学目标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2.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及心理,概括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掌握刻画这些人物所运用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等主要手法。

3.准确解读古典的人物个性,培养文学审美能力及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情节结构,了解林黛玉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刻画这些人物所运用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和细节描写等主要手法。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品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获取新知识。我的导入将会设置情境,同学观看《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的视频,并提问:大家知道这是哪部电视剧吗?没错就是《红楼梦》。那林黛玉进贾府看到的是怎样的豪门家族呢?今天我们就随着这个美丽的女子走进贾府,走进《红楼梦》,进而走进林妹妹的内心。这样的导入能够使学生更易于了解,并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

首先,我会让分享课前收集的曹雪芹和《红楼梦》的相关资料,初步了解文章背景。

其次,我会学生初读课文并结合题目概括文章大意。

(三)深入研读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与学的过程就是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些问题可能是不被了解的现象,可能是前后认知的矛盾,还可能是需要挑战的困境。为此,在这一环节,我首先带领学生分析文章的情节发展,提问学生:文章的情节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能不能尝试概括每部分的内容?这些问题设置,能够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也能够借此梳理出本文的情节脉络为序幕:我们知道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线索,以及所见到的人物:她先到贾母院,见到了三春、大舅母、二舅母,然后去贾赦院,但没见着,又去贾政院,也没得见,后回到贾母院,见到了一生中的知己——宝玉。

接下来是对课文更为细致地品读,主要让学生来理解林黛玉的人物形象。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我将用大屏幕展示出这样几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放手给学生,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自己思考并借助小组讨论以及老师的来解决问题,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①从课文中找出描写黛玉外貌的句子,分析黛玉人物形象。

②从课文中找出黛玉的行为、细节描写的句子,分析黛玉的性格特点。

③从课文中找出黛玉的语言描写的句子,分析黛玉的性格特点。

④“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是林黛玉进贾府的生活信条,中是怎样表现的?她为什么这样要求自己呢?

这样的教学环节设置,有助于引发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

通过以上环节我达成了我的三维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延伸作业

让同学们找找文中是怎样描写黛玉的服饰的?那是不是曹先生忘记写黛玉的服饰了?在此环节主要通过细节式的问题来引发对林黛玉服饰的思考。

(五)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我会带领学生一起来回顾本节课所学写的知识点。

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与课堂学习内容的对话。我的作业是:林妹妹不仅仅美在外表,美在气质,其实她还是一个才女。大家课后搜集林黛玉的诗词,这些诗句都很契合她的实际,细细品读,进一步了解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及其悲剧命运,下节课我们就“我看林黛玉”这个话题再来讨论。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复习文章内容,又能够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以及实现对人文性的实践。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学内容的浓缩。通过板书,学生能直观抓住要点摒弃繁琐,我的板书就力求体现这一点: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