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技快讯 >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想告诉我们的是一个什么道理 急用!

语出《论语·子罕》:“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雕,凋谢;松柏,喻栋梁之材.朱熹引谢上蔡注曰:“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论语集注》)荀子则把松柏喻君子:“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见君子无日不在是.”(《荀子·大略》)《庄子·让王》引孔子言曰:“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意思是说,年岁寒冷,然后才知道松树和柏树萎谢的道理.比喻中仍经过严酷考验,才能识别一俱的品质.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启示

它的意思是:到了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是凋零的.

启示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只有坚持到的人,才是真正经得住考验的人

借松柏告诉我们:在恶劣的环境中,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力。

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在恶劣的环境中,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力。

岁寒然后知松柏议论文

以松柏象征坚贞。松枝傲骨峥嵘,柏树庄重肃穆,且四季长青,历严冬而不衰。《论语》赞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与竹、梅一起,素有“岁寒三友”之称。文艺作品中,常以松柏象征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 以竹象征气节。竹子挺拔秀丽,岁寒不凋,自古以来,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古人常以“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毁其节”来比喻人的气节。 以梅象征坚强不屈。梅的枝干苍劲挺秀,宁折不弯,被人们用来象征刚强不屈的意志;而迎风斗雪怒放的梅花,则给人间透露春的气息。 以菊象征不畏风霜。菊花在深秋时节开放,它花期长,千姿百态,深为人们喜受。它不畏风霜的高尚品格更为人们所称道。 以牡丹象征富贵。朵硕大,色泽鲜艳,它以其国色天香,雍容华贵、端妍富丽的特色,素称“花中”。人们视其为富贵荣华的象征。 以兰花象征高尚。兰花风姿素雅,花容端庄,幽香清远,历来作为高尚人格的象征。诗人屈原极爱兰花,在他不朽之作《离骚》中,多处出现咏兰的佳句。 以荷花象征清白。荷花花朵艳丽,清香远溢,碧叶翠盖,十分高雅。周敦颐之名篇《爱莲说》称其“出污泥而不染”,赞美荷花的高贵品格,将其视为清白、高洁的象征。 以折桂象征荣耀。据神话传说,月亮中有一桂花树。过去称应试及条为“蟾宫折桂”,比喻十分荣耀。福建地区的古越人还将月桂编织成“桂冠”,奉献给荣誉的人。 以桃李代表门生。人们常以“桃李满园”、“桃李满天下”来比喻某名师的门生众多。 以桑梓代故乡。《诗经·小雅》载:“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意谓家乡的桑树与梓树乃父母所栽,对它要表示尊敬。后人常以桑梓指代故乡。 以垂柳表示依恋。《诗经》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之句。柳与留谐音,因而古时送别友人,常折柳枝相赠,以示依恋之情。 以杏象征幸福。因为杏与“幸”谐音,表示“有幸”,杏与花瓶表示“祝您高中”,同时因为杏花非常美丽,常用以象征美丽的少女;杏仁则比作美女的眼睛,俗语常说“柳叶眉,杏仁眼。” 以桃象征长寿。桃是最常见的长寿象征,给老人祝寿便用寿桃。一些人在厅堂中常挂着一幅画有三个桃和五只蝙蝠的面,表示“三桃五福”。 以水仙象征来年好运。“水仙”字面意思为“水中的仙人”;由于它正好在春节(旧历年节)前后开花,又称作“年花”,因此就成为来年好运的一个合适的标志。 以枫叶象征鸿运。枫叶不仅至秋呈红色,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美丽景色,而且因为“枫”与“封”同音,故有“受封”的意思,在许多图画中,画着一头猴子栖在树上,树上有一个蜂巢(也是“封”的意思)。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说明了什么道理

《论语》上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岁寒,是每年天气最寒冷的时候。凋,是指树木落叶。到了每年天气最冷的时候,就知道其他植物多都凋零,只有松柏挺拔、不落。比喻有修道的人有坚韧的力量,耐得住困苦,受得了折磨,不至于改变初心。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1)也。" (《论语·子罕第九》)

【注释】

(1) 雕:同"凋",凋零。

(2)然后:就。 然,这样. 后,之后.

【译文】

孔子说:"(到了)一年之中最寒冷的季节,这样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是不会凋谢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感悟什么意思?

感悟:有修道的人有坚韧的力量,耐得住困苦,受得了折磨,不至于改变初心。

译文:到了每年天气最冷的时候,就知道其他植物多都凋零,只有松柏挺拔、不落。

出处:《论语·子罕》

词语解释:

1、岁寒:每年天气最寒冷的时候。

2、雕:通“凋”,凋零。

作品介绍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

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