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技快讯 >

登北固楼古诗解析 登北固楼古诗解析图片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诗词赏析

南乡子

登北固楼古诗解析 登北固楼古诗解析图片登北固楼古诗解析 登北固楼古诗解析图片


登北固楼古诗解析 登北固楼古诗解析图片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题解】

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闲居瓢泉已达八年之久的辛弃疾被朝廷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次年正月,他 入临安。然而宁宗和当时宰相韩侂胄召见辛弃疾,并不是真正信任和倚重他,而只是采其人望为北伐装点门面。奏对之后,朝廷并不把辛弃疾留下来主持用兵大计,而是将他派往镇江担任知府。这首词即为镇江知府任上所作,时间一说为嘉泰四年(1204),一说为开禧元年(1205)。

词题曰“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京口即今江苏镇江;北固亭,亦名北固楼,在镇江东北长江南岸的北固山上。

句解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古代有“九州”之称,早见于《尚书·禹贡》,中有“禹别九州”之语。由于古人认为九州四境均有海水环绕,所以又得“四海”之名。战国时,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人们眼界渐阔,齐人邹衍提出了“大九州”之说。他认为,《禹贡》之九州合之只能称之为一州,名“赤县神州”;同样大小之州共有九个,也都是海水环绕。因此,“神州”也成为的别称。这里的“神州”,特指早已沦陷的中原地区。

北固楼上的辛弃疾纵目四望,周围山水风光无限,却无法望见令他魂牵梦绕的中原。中原是那么的遥远,即便寻遍所有的高处,也是枉然。所以,他不得不无可奈何地感叹,还能从哪里望见中原?

词人此刻所在的北固山,由长江南岸凹入江中,山虽不大,却形势险峻,风光绮丽,山下江面开阔。昔日梁武帝萧衍赞其形胜,题曰“天下江山”。然而,满眼的风光留不住辛弃疾的眼,他的心里只有那无法望见的家园故土。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望不见“神州”的辛弃疾将目光从远处收回,转而俯视起脚下奔腾不息的长江水。他不禁思接千载:数千年历史长河,有多少兴亡大事?恰如这眼前滚滚东流的长江水,无休无止,绵绵不尽。“悠悠”二字,自然贴切,而又韵味无穷,既是言兴亡更迭,往事悠悠,又是言江水悠悠,不尽东流,前后两句借此二字贯串起来。

杜甫《登高》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写的是深秋景色和身世之感。辛弃疾借之用来写古往今来世事的盛衰兴亡,翻出了新意,境界也更为豪放开阔。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无数的兴亡故事中,词人单单想到了三国时的孙权。孙权继承吴主之位时,年仅十九岁。年少的他统领千军万马,据守长江东南地区。为了坚守自己的领地,在他统治的五十多年里,从未停止过与敌人的:赤壁之战,败曹大军于长江北岸;夷陵之战,把刘备大军赶回四川……“兜鍪”,古代作战戴的头盔,这里代借战士。

孙权不畏强敌,终使吴能在群雄逐鹿的三国时代,与魏、蜀鼎足而立。这样的英雄人物,怎能不令渴望驱逐金兵、收复失地的辛弃疾由衷怀念与赞颂?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天下英雄中谁是孙权的对手?只有曹与刘备。

据《三国志·蜀先主传》记载,曹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耳。”曹认为当时只有刘备和自己算得上英雄。而后起之秀孙权敢于与曹、刘抗衡,这不更令人敬佩吗?

生子当如孙仲谋

当年曹与孙权作战之时,见孙权严明整肃,气势雄壮,忍不住赞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裴松之《三国志注》)

孙权字仲谋,论年纪是曹的晚辈,所以曹渴望自己的后代也能像他那样守住自己打下来的江山。而曹向荆州进兵时,荆州军阀刘表的儿子却望风迎降,所以曹说他如同猪狗。

辛弃疾直接引用曹之语称赞孙权,但并非袭用曹原意,而是说人身在世,当如孙权一般奋发进取,建功立业。透过这铿锵有力的句子,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辛弃疾。

辛弃疾对孙权这位历史人物如此大加褒扬,其真正的旨归,还是在于讽喻当时南宋统治者。正是这些人的软弱无能、苟且偷安,才让辛弃疾无比怀念坚持抗战的孙权。他对孙权“坐断东南战未休”的赞颂,正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批评与讽刺。但另一方面,被重新起用的辛弃疾对朝廷虽有微词,却仍心存希望,他希望统治者能像孙权一样奋发有为,固守住江南领土。所以,全词深沉却不低落,隐约还有乐观的情绪萦绕其间。

评解

这首词章法奇特,三次自问自答,以问答层层推进,突显主题。用典虽多,却不是为了矜奇炫博,而是根据主题需要剪取入词,自然贴切,没有斧凿之痕,反能清晰传达词人深意。上下片两处结语,一借杜诗以眼前景作结,一用曹语以议论作收,都水到渠成,直如己出。尤其下片三句,化用曹不同场合下的语句,一气而下,对答如流,浑然天成。

辛弃疾《美芹十论》中,对孙权在历史上的地位评价并不太高。这首词却把他当作杰出的英雄来歌颂,自然是借题发挥,别有用心。之所以选取孙权,主要是因为孙权与不战而降的刘表儿子刘琮等人不同,他敢与北方强敌曹争锋,多次抵御并战胜南侵之敌。这正与南宋统治者的一贯软弱偷安、一再屈辱求和形成了鲜明对比。

《登北固楼》 黄景仁翻译?

《登北固楼》

清·黄景仁

振衣直上楼,吴楚青苍一望收。

此地山形常北顾,千年江水自东流。

乾坤莽莽鱼龙气,今古愔愔花月愁。

不尽狂澜走沧海,一拳天与压潮头。

释义:

我抖擞整理一下衣服,爬上了北固楼的端,吴楚两地交界处的景象尽收眼底。

这个地方的山脉是向北延伸的,江水悠悠向东流淌了数千年。

天地之间鱼龙交互腾飞气象万千,古往今来花前月下兴衰存亡让人愁叹不已。

这奔腾不息的江上波浪流向宽广的大海,我奋力一拳击向天空压住腾飞而起的潮水。

《登北固楼》是清代诗人黄景仁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妙用借代、叠词、夸张等手法,对仗较工稳,气势雄浑,通过描绘登上北固楼的所见所闻,抒发了历史兴亡的感叹。

《登北固楼》是清代诗人黄景仁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妙用借代、叠词、夸张等手法,对仗较工稳,气势雄浑,通过描绘登上北固楼的所见所闻,抒发了历史兴亡的感叹。

《登北固楼》

清·黄景仁

振衣直上楼,吴楚青苍一望收。

此地山形常北顾,千年江水自东流。

乾坤莽莽鱼龙气,今古愔愔花月愁。

不尽狂澜走沧海,一拳天与压潮头。

释义:

我抖擞整理一下衣服,爬上了北固楼的端。吴楚两地交界处的景象尽收眼底。

这个地方的山脉是向北延伸的。江水悠悠向东流淌了数千年。

天地之间鱼龙交互腾飞气象万千。古往今来花前月下兴衰存亡让人愁叹不已。

这奔腾不息的江上波浪流向宽广的大海。我奋力一拳击向天空压住腾飞而起的潮水。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原文及翻译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系列:咏史怀古诗大全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释 1. 《南乡子》:词牌名。京口:江苏镇江市。北固亭:在镇江市区东北长江边的北固山上,又名北顾亭。 2. 神州:原指全。这里指被金人占领的江北中原沦陷地区。 3. 北固楼:即北固亭。 4. 悠悠:长远的样子。 5. 年少万兜(dōu)鍪(mou):指二十来岁就能统率上万兵孙权。兜(dōu)鍪(mou):战士的头盔,这里借指士兵。 6. 坐断:占据。 7. 曹刘:曹和刘备。 8.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是曹称赞孙权的话。仲谋:孙权,字仲谋。 赏析 这是一首怀古诗。作者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全词饱含着爱国、卫国的强烈感情。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极目远眺,我们的中原故土在哪里呢?哪里能够看到,映入眼帘的只有北固楼周遭一片美好的风光了!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了!开篇这突如其来的呵天一问,惊天地,泣鬼神。接下来再自问自答一句:「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世人们可知道,千年来在这块土地上经历了多少朝代的兴亡更替?这一问一答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然而,「不尽长江滚滚流!」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据东南一隅,奋发自强,战斗不息,何等英雄气概!接下来,辛弃疾为了把这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英姿。他异乎寻常地第三次发问,以提请人们注意:「天下英雄谁敌手?」若问天下英雄谁配称他的敌手呢?作者又自答曰:「曹刘」,说天下英雄只有曹、刘备才堪与孙权争胜 。「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句话,本是曹的语言,现在由辛弃疾口中说出,却是代表了南宋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的呼声。 这首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感叹雄壮,意境高远。它与作者同时期所作另一首登北固亭词《永遇乐》相比,一风格明快,一沉郁顿挫,同是怀古伤今,写法大异其趣,而都不失为千古绝唱,亦可见辛弃疾丰富多彩之大手笔也。

“不尽狂澜走沧海,一拳天与压潮头。”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不尽狂澜走沧海,一拳天与压潮头。”

翻译:万里长江滚滚东去,奔向大海,掀起狂澜巨浪,看似不可阻挡。面对滔天的江水,而我撩衣奋臂,捋袖揎拳,誓命苍天镇服狂潮,欲将潮头玩弄于股掌。

理解:面对波澜壮阔的时代潮流,我依然有志气、有能力去劈波斩浪,搏浪弄潮。志之所趋,穷山距海,不可阻挡。

岳珂《祝英台近·北固亭》诗词赏析

祝英台近·北固亭

宋代:岳珂

澹烟横,层雾敛。胜概分雄占。月下鸣榔,风急怒涛飐。关河无限清愁,不堪临鉴。正霜鬓、秋风尘染。

漫登览。极目万里沙场,事业频看剑。古往今来,南北限天堑。倚楼谁弄新声,重城正掩。历历数、西州更点。

译文

淡淡轻烟横在天空,层层重雾已经收去,这胜景曾是英雄豪杰分占之地。月光下,风吹得江面怒涛汹涌,时而传来阵阵打鱼人的“鸣榔”声,无限美好山河却让人顿感凄凉的愁闷情绪,秋天的风尘又让两鬓雪白。

信步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北边那曾经的万里疆场,事业未成却只能频频看剑。古往今来,滚滚长江天堑把神州南北分开。夜深人静,倚楼倾听,传来的不知谁在弹弄新作的乐曲和西州的更鼓之声。

注释

胜概分雄占:胜景曾是英雄豪杰分占之地。

鸣榔:用木条敲船,使鱼惊而入网。

风急怒涛飐(zhǎn):指急风吹得怒涛汹涌

关河:即关山河川。

临鉴:对镜。“鉴”即照。

霜鬓:指两鬓雪白。

漫:指随意的意思。

极目:纵目,用尽目力远望。

沙场:指战场。这里指北方中原国土。

事业:事情的成就;功业。这里指收复中原大业。

天堑:天然的壕沟。言其险要可以隔断交通。

新声:新作的乐曲;新颖美妙的乐音。

重城正掩:指夜深人静。重城,指城墙。

西州:晋扬州刺史治所(今江苏江宁县西),《通鉴》胡三省注:“扬州治所,在台城西,故谓之西州。”

更点:指更鼓之声。

赏析

词题为北固亭。北固亭在镇江城北的北固山上,下临长江,三面滨水,形势险要。晋蔡谟起楼其上,以贮军实,谢安复葺之,即所谓北固楼,亦曰北固亭,历代诗人多喜登临吟咏,可见其为名胜之地。

“澹烟横,层雾敛”,开头写淡淡轻烟横在天空,层层重雾已经收去。联系下文“月下”句看,开头勾画的是江山月景图。可见诗人是月夜登北固亭的。“胜概分雄占”,是说当前胜景曾是英雄豪杰分占之地。刘裕曾在此起兵北伐,孙权曾在此建都定国。“月下鸣榔,风急怒涛颭。”在月光下,在万籁俱寂中,作者只不时地听到从江上传来的风涛声和打鱼人的“鸣榔”声,急风吹得怒涛汹涌。这两句是对江上实景的描绘。面对眼前的景色,作者无限感慨地叹道:“关河无限清愁,不堪临鉴。”这里由上面的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及主观。这两句是说山河清奇,使人举目生愁而不愿凭水观赏。这里一则是由于金兵压境,时局动荡不安,因而举目生愁;再则还因为“正霜鬓,秋风尘染。”作者头发斑白了,秋天的风尘正在加速自己的衰老,作者在这里表达了年华易逝、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用语显得苍凉而沉痛。

词的上片描写了登北固亭所见到的秋天江上夜景,抒发了年华易逝,功业未成的感慨。

换头处以“漫登临”一句承上启下。作者在秋天一个月夜,信步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久久流连忘返。紧接着作者作了回答:“极目万里沙场,事业频看剑。”即登楼北望中原,都是作战的沙场,自己想要为国建功,所以频频地看着所带的宝剑。宝剑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空有沙场杀敌的雄心壮志,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了出来。“频看剑”这一细节描写,把一位爱国志士的形象生动地勾画了出来。“古往今来,南北限天堑。”这时说自古到今,长江天堑把南北分开。这既是对千古兴亡事的慨叹,更是对眼前南北的批判。古往今来,历有多少统治者凭借长江天堑,划江而治;而眼前偏安江左的南宋统治者正是把长江作为“天堑”,不思收复中原。“倚楼谁弄新声,重城正掩。”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作者倚楼聆听,居然听到还有人在“弄新声”,作者不禁感慨系之地问道,在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处在危急存亡之秋的情况下,还有人在“弄”新声。这里用语含蓄,耐人寻味,谈到这里,会自然地想起那“隔江犹唱花”的商女,想起那“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达官贵人。“重城正掩,历历数、西州更点。”这句是说夜深人静,西州城中敲更之声声声在耳,历历可数。这一结句是景语,但景语亦情语也。这一声声更点,敲击着作者的心,使他想得很多、很远、很深。

词只有七十余字,可是作者夜登北固山,既要写所见、所闻,又要写自己的所为和感想。而感慨,又包括兴亡、个人功业、昔日河山、而今霜鬓等。在这种情况下,再像常见的诗文那样,依据事物的一般逻辑,说清楚了一项内容再说另一项内容,就有很大的困难。于是作者另辟蹊径,不管是情景、事件,还是感触,出现在作者笔下时,都只剩下了关键的一些片断,词中虽没有交代这些意象的前因后果,但可以想象。想象力的调动,以及各句词之间关联词句的剔除,都保证了有限的篇幅浓缩了广的内涵。比如“月下鸣榔”与“风急怒涛飐”的意思,在通常情况下是不甚连贯的,但这两个镜头一个紧接一个地闪现在面前,就能够从中体会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绪来。再比如按照内容,下半阕可以分成这么四段:“漫登览。极目万里沙场,事业频看剑”、“古往今来”,南北限天堑”、“倚楼谁弄新声,重城正掩”、“历历数、西州更点”,这四组词句中就可以想到报效沙场的愿望,也可以想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慨或空老霜鬓的悲哀,甚至还可以通过英雄埋没和天堑废弃,把、二两组词句勾通起来。想像力的调动,以及各句词之间关联词句剔除,都保证了有限的篇幅发挥其的表达作用。

创作背景

岳珂在《桯史》中提到他在镇江时曾为辛弃疾座上客,并说:“稼轩有词名,每宴必命侍姬歌其所作……既而又作一《永遇乐》,序北府事。”作者亦有《祝英台近》两首记镇江事,其一是“登多景楼”,写登楼北望的感慨:“断肠烟树扬州,兴亡休论。”另一即该词。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古诗原文及赏析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①,

坐断②东南战未休③。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释:

1 兜鍪:古代士兵的头盔,此指士兵。

2 坐断:占据。

3 战未休:指魏、蜀两军交战不息。

赏析:

胸中有雄峰万仞,雄风万里,何处不可望神州?似有倚天长剑在手,气冲斗牛。句句如大江奔流,有豪情涌动亦有世事沉浮之叹,全数卷入浪涛,滔滔东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