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技快讯 >

大气环境质量达标区怎么判断 大气环境标准是如何分类的

一、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依据

大气环境质量达标区怎么判断 大气环境标准是如何分类的大气环境质量达标区怎么判断 大气环境标准是如何分类的


选择推荐模式中的估算模式对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进行分级。结合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正常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及排放参数,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各污染物的最大影响程度和最远影响范围,然后按评价工作分级判据进行分级。

二、根据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1~3种主要污染物,分别计算每一种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第i个污染物),及第i个污染物的地面浓度达标准限值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d10%其中pi定义为:

1、式中:pi—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

ci——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mg/m3;

c0i——第i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3。

c0i的选用:

①一般选用gb3095中1小时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的浓度限值;

②对于没有小时浓度限值的污染物,可取日平均浓度限值的三倍值;

③对该标准中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tj36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的一次浓度限值。

④如已有地方标准,应选用地方标准中的相应值。

⑤对某些上述标准中都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国外有关标准选用,但应作出说明,报环保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

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还应符合其他规定

2.不同评价等级的预测要求

一、二级评价应选择导则推荐模式清单中的进一步预测模式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工作。三级评价可不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工作,直接以估算模式的计算结果作为预测与分析依据。习题: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的计算公式pi=(ci/c0i)×100%,其中c0i在一般情况下选用gb3095中第i类污染物的(c)。

a.年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浓度限值。

b.日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浓度限值。

c.1h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浓度限值。

d.1h平均取样时间的一级标准浓度限值。

3、评价范围的确定

3.1 根据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远影响范围确定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即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第i个污染物的地面浓度达标准限值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d10%为半径的圆或2×d10%为边长的矩形作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当最远距离超过25km时,确定评价范围为半径25km的圆形区域,或边长50km矩形区域。

3.2评价范围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5km。

3.3对于以线源为主的城市道路等项目,评价范围可设定为线源中心两侧各200m的范围。

4、环境空气敏感区的确定

调查评价范围内所有环境空气敏感区,在图中标注,并列表给出环境空气敏感区内主要保护对象的名称、大气环境功能区划级别、与项目的相对距离、方位,以及受保护对象的范围和数量。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等级

大气环境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优劣程度,称大气环境质量或大气品质。空气洁 净则其大气环境质量便高,如远离城市或工业区的山区;大城市或工业区的空气污 染严重,其大气环境质量便低。

大气环境质量高低或好坏,常用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大小来具体衡量,单位体积 空气中,含某种污染物的多少,称为该种污染物的浓度。根据不危害人体和生态系 统与物品的考虑,人为规定污染物浓度的允许值,称为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空气的 相应污染物浓度低于规定值,称大气质量合标准,高于规定值则称大气质量超标准 (简称超标),超标越多,则大气环境质量越坏。世界各国都先后制定了各自的标准,我国于1982年首次颁布了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按地区类别执行三种等级的标准。 对于风景名胜和自然保护区等,执行一级标准;对于居民区、商业与文化区等,执行 二级标准;对于工业区、交通枢纽等,执行三级标准。部分污染物具体标准如表所列。大气污染物浓度常用大气采样仪, 采集空气样品并进行分析而确定。

逗B ,大气导则有新的,还在复制粘贴旧规范

空气环境一般为几级标准?

4.1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类

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它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

二类区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三类区为特定工业区。

4.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级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为三级。

一类区执行一级标准

二类区执行二级标准

三类区执行三级标准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功能区是怎样划分的

环境空气功能区分为二类:

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

二类区 为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标准的制定必须是与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96标准有三类区,但那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特定工业区”。

特定工业区,指冶金、建材、化工、矿区等工业企业较为集中,其生产过程和排放到环境空气中的污染物种类多、数量大、且其环境空气质量超过三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浓度限值,并无成片居民集中生活的区域,但不包括 1998 年后新建的任何工业区。

随着经济的发展,处于三类区的污染源要么被淘汰和取缔,要么通过改造升级工艺,减少污染排放,要么企业搬迁,远离城区。原来的三类区大多成为居住区、商业区、公共绿地等等,三类区的取消顺利成章。

2012标准中,三类区已经取消了,保留了一、二类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首要的是保护公众健康,其次是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及公共福利。由于一类区以保护自然生态及公共福利为主要对象,因此可以维持不变。

扩展资料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以下简称新标准)规定 2016 年 1 月 1 日起 在全国实施。环保部提出新标准要分期实施:2012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2013年,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2015年,所有地级以上城市; 2016 年 1 月 1 日 ,全国实施新标准。按照环保部要求,北京市作为第一批实施城市之一,已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将在 2013 年 1 月 1 日起 按新标准监测和评价空气质量,同时向公众提供空气质量信息服务。

参考资料来源:

空气质量环境标准空气质量达标率要达到多少

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空气质量达到优良标准即达到国家质量二级标准是指空气污染指数小于等于100,如果空气污染指数小于等于50,说明空气质量为优。空气污染指数大于50且小于等于100时,说明空气质量为良好。具体如何判断,下面就给出空气质量的评定标准。

空气质量的评定标准:

我国空气质量采用了空气污染指数进行评价。空气污染指数是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和各项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来确定污染指数的分级及相应的污染物浓度值。我国目前采用的空气污染指数(API)分为五个等级:

API值小于等于50,说明空气质量为优,相当于国家空气质量一级标准,符合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它需要特殊保护地区的空气质量要求;

API值大于50且小于等于100,表明空气质量良好,相当于达到国家质量二级标准;

API值大于100且小于等于200,表明空气质量为轻度污染,相当于国家空气质量三级标准;

API值大于200表明空气质量差,称之为中度污染,为国家空气质量四级标准;

API大于300表明空气质量极差,已严重污染。

根据我国空气污染特点和污染防治重点,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总悬浮颗粒物。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和监测技术水平的提高,将调整增加其它污染项目,以便更为客观地反映污染状况。

分类: 教育/科学 >> 科学技术

解析:

大气环境标准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1.制订原则:首先要考虑保障人体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这一大气质量目标。为此,需综合研究这一目标与大气中污染物浓度之间关系的资料,并进行定量的相关分析,以确定符合这一目标的污染物的容许浓度。

目前各国判断空气质量时,一般多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1963年10月提出的空气质量四级水平:

第一级:在处于或低于所规定的浓度和接触时间内,观察不到直接或间接的反应(包括反射性或保护性反应)。

第二级:在达到或高于所规定的浓度和接触时间内,对人体的感觉器官有 *** ,对植物有损害,并对环境产生其他有害作用。

第三级:在保护人群不发生急慢性中毒和城市一般动植物正常生长的空气质量要求。同时,要合理地协调实现标准所需的社会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需进行损益分析,以取得实施环境标准投入的费用最少,收益最大。

标准的确定还应充分考虑地区的差异性原则。要充分注意各地区的人群构成、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技术经济发展水平等的差异性。除了制订国家标准外,还应根据各地区的特点,制订地方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2.我国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我国于1982年制订出《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GB3095-82列入了总悬浮微粒(TSP)、飘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光化学氧化剂(O3)六种污染物的浓度标准(见附表1)。

根据环境质量基准,各地大气污染状况、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大气环境的规划目标,按照分级分区管理的原则,规定我国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分为三级:

一级标准:为保护自然生态和人群健康,在长期接触情况下,不发生任何危害性影响的空气质量要求。

二级标准:为保护人群健康和城市、乡村的动、植物,在长期和短期的接触情况下,不发生伤害的空气质量要求。

三级标准:为保护人群不发生急、慢性中毒和城市一般动、植物(敏感者除外)正常生长的空气质量要求。

根据各地区地理、气候、生态、政治、经济和大气污染程度,确定大气环境质量分为三类区:

一类区: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游览区、名胜古迹和辽养地等。

二类区: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居民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名胜古迹和广大农村地区。

三类区:大气污染程度比较重的城镇和工业区,以及城市交通枢纽、干线等。

该标准规定,一类区由国家确定,二、三类区以及适用区域的地带范围由当地人民 *** 划定。上述三类区一般分别执行相应的三级标准。但是,凡位于二类区内的工业企业,应执行二级标准;凡位于三类区内的非规划的居民区,应执行三级标准。此外,标准中还规定了各项污染物的监测分析方法。

3.我国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我国于1962年颁发并于1979年修定的《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规定了《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标准和《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标准(见附表2、附表3)。

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的数值,是以居住区大气卫生学调查资料及动物实验研究资料为依据而制定的。鉴于居民中有老、幼、病、弱,且有昼夜接触有害物质的特点,故采用了较敏感的指标。这一标准是以保障居民不发生急性或慢性中毒,不引起粘膜的 *** ,闻不到异常气味和不影响生活卫生条件为依据而制定的。这一标准,在我国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未制定出来之前,多年来起到替代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作用。

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最高允许浓度的数值,是以工矿企业现场卫生学调查、工人健康状况的观察以及动物实验研究资料为主要依据而制订的。最高容许浓度是指工人在该浓度下长期进行生产劳动,不致引起急性和慢性职业性危害的数值。在具有代表性的采样测定中均不应超过的数值。

4.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应遵循的原则是,以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为依据,综合考虑控制技术的可能性和地区的差异性。排放标准的制订方法,大体上有两种:(1)按最佳适用技术确定的方法;(2)按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规律推算的方法。

最佳实用技术是指在现阶段效果最好、且经济合理的实际应用的污染物控制技术。按该技术确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方法,就是根据污染现状,最佳控制技术的效果和对现有控制得好的污染源进行损益分析来确定排放标准。这样确定的排放标准便于实施,便于监督,但有时不一定能满足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有时又可能显得过严。

按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规律推算排放标准的方法,是以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为依据,应用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模式推算出不同烟囱高度时的污染物容许排放量或排放浓度,或者根据污染物排放量推算出最低烟囱高度。这样确定的排放标准,由于计算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可能存在一定问题,各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和污染源密集程度等并不相同,对不同地区可能偏严或偏宽。

1973年颁发的《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 GBJ4-73,暂定了13类有害物质的排放标准(见附表4)。它是以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最高容许浓度标准为依据,应用大气扩散模式推算的不同烟囱高度时污染物容许排放量或排放浓度的标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