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技快讯 >

从军行王昌龄诗歌鉴赏_从军行王昌龄诗歌鉴赏答案

《从军行》王昌龄--诗词鉴赏

【 #诗词鉴赏# 导语】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集六卷,今编诗四卷。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一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昌龄”。因为诗名早著,所以与当时名诗人交游颇多,交谊很深,除上文谈到与李白、孟浩然的交游外,还同 高适、 綦毋潜、 李颀、 岑参、 王之涣、 王维、 储光羲、 常建等都有交谊。

从军行王昌龄诗歌鉴赏_从军行王昌龄诗歌鉴赏答案从军行王昌龄诗歌鉴赏_从军行王昌龄诗歌鉴赏答案


【 从军行 王昌龄 】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作者 】

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一作太原(今属陕西)人。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晚年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

因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擅长七绝,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也有愤慨时政及刻画宫怨之作。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 诗词赏析 】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

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之所以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这跟当时民族之间的态势有关。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将士对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

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此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从军行古诗赏析

《从军行二首》作者为唐朝诗人王昌龄。其古诗全文如下:

其一

向夕临大荒,朔风轸归虑。

平沙万里馀,飞鸟宿何处。

虏骑猎长原,翩翩傍河去。

边声摇白草,海气生黄雾。

百战苦风尘,十年履霜露。

虽投定远笔,未坐将军树。

早知行路难,悔不理章句。

其二

秋草马蹄轻,角弓持弦急。

去为龙城战,正值胡兵袭。

军气横大荒,战酣日将入。

长风金鼓动,白露铁衣湿。

四起愁边声,南庭时伫立。

断蓬孤自转,寒雁飞相及。

万里云沙涨,平原冰霰涩。

惟闻汉使还,独向刀环泣。

【前言】

《从军行二首》这组诗共两首,第一首诗表达了一位投笔从戎多年的老战士因功业志向难酬而产生的一时懊悔之情。前八句主要写傍晚边塞的荒凉景象,写得情景交融,凄凉孤寂。后,诗人借用典故,抒发了功业难成,歧路彷徨的矛盾心情。“悔”虽是一时激愤之语,但细细体味,亦在情理之中,传达出更多的辛酸与无奈。

【注释】

⑴大荒:指极其偏远荒僻的地方。

⑵朔风:北风。轸归虑:意为归家的思虑使人心痛。轸:痛。

⑶虏骑:指塞北匈奴骑兵,此处指突厥等少数民族骑兵。

⑷翩翩:形容马骑轻疾的样子。

⑸边声:边地所特有的.声响。

⑹海气:指湖泊上的雾气。

⑺定远:指定远侯班超。

⑻行路难:乐府旧题,属《杂曲歌辞》。

⑼角弓:指用兽角装饰的硬弓。持弦:张弦。

⑽龙城:匈奴单于祭天的地方,在今蒙古国境内。

⑾金鼓:分别指钲和鼓,是古时军中用于号令的两种乐器。

⑿南庭:指南匈奴单于的住处。

⒀蓬: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

【赏析】

第二首诗主要描写的是边塞征战中的思归之苦。诗人用凝重的色彩描绘了的惨烈与悲壮及边塞萧索荒凉的风光景物,在景物描写中寄寓了长年征战的将士们的思乡情结,写得苍劲旷远,意蕴深长。语言的锤炼,更是炉火纯青,在一系列极意铺陈之后于篇末点出戍卒的思归之情,读来更为撕心裂肺,凄怆感人。

古诗《王昌龄·从军行·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注释与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①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②金闺万里愁。

【注释】

①海:青海。

②无那:没有那种。

赏析

王昌龄的《从军行》共七首。盛唐边塞诗日趋繁荣,是唐玄宗重视边事设节度使所致。节度使要长期负责一个区域的边事,很需要吸引内地的士人来任职。士人到边庭比较容易施展抱负,因此不少人向往边庭,渴望得到边庭更多的信息。写边塞诗便成为时尚。而王昌龄弱冠即远游西北边塞,甚至到过碎叶城。虽未必从军,但到了边庭,自然会较深入而全面地了解边庭。边庭生活独特新奇,从而激发了诗人无限的创作冲动。

这首诗开篇即用“烽火”二字,一下把读者的注意力转移到茫茫边塞。然后诗人用黄昏、海风、秋寒、碉楼来渲染出一种苍凉寂寥的氛围。然后诗人将镜头推近,后聚焦到烽火城西边的百尺碉楼之上,只见一名独坐在那里。这里诗人用了一个“坐”字,可见这名不是在站岗,那么他静静地坐在寒风里,在看什么?在想什么?让人马上联想到他是不是想家了,或者挨批了,等等。这时他拿出羌笛,笛声打破了周围的沉寂,《关山月》那威武雄壮的旋律里,根本没有内地那种金闺之愁。这里诗人用“无那”二字将的豪迈之气充分地表现出来。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诗中的“无那”二字,很多书上都注为“无奈”。岂知若取无奈之意,诗人那满腔的豪情将化为乌有。也就违背了诗人七首从军行的主旨。那么,们离家万里,辞别亲人,他们怎么会没有思念之情呢?诗人既然提到了愁,那就是说他们有愁,但那份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只能深深地埋在心底,因为这是在军营。很多书里都注有:那呜呜咽咽的笛声,将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之情推向 。笔者不以为然。

因为笛声里传来的是《关山月》,而不是《梅花落》,根本没有悲凄之意,分明却有雄壮之音。何况思亲,往往都在夜深人静之后,诗中所写黄昏之际,若也作此理解,颇为牵强。在这首诗里,诗人营造的气氛是苍凉而不是悲凉,表现的情绪是豪情而不是悲愁。正如他在《从军行·其二》里所写:“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诗人的意思是,歌舞换来换去老是唱些离情别恨,这不是扰乱军心嘛。作为下官,听不下去,就只有走出帐外,看到的是一幅秋月长城的壮阔美景。诗人的豪情一下子找到了寄托,爱国情怀和雄心壮志立刻洋溢出来。

关于“无那”一语,可同时参考王维《酬郭给事》诗:“强欲从君无那老,将因卧病解朝衣。”意思是我不辞年迈,真想随你进退。可是体弱多病,还是辞官引退吧。

从军行其五翻译与赏析

从军行(其五)是王昌龄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集中体现在它侧面烘托、虚实相生的笔法。诗歌所写的是唐军与敌人进行的一次激烈夜战。

从军行其五翻译

大漠中狂风怒吼,尘沙顿起,天色黯淡。一支队伍半卷着红旗出了营门,向敌营进军。此时前方部队传来捷报:他们已在洮河北的夜战中生擒敌首,取得大胜。

原文

从军行(其五)

【原文】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① 。

【注释】

①吐谷浑:古部落名,唐代曾长期入侵西北地区,此处指敌军首领。

【鉴赏】

这是王昌龄《从军行》系列诗中的第五首。本诗不是通过正面描写,而是通过细节,从侧面展开描写表现战士获悉夜战胜利的消息后的欣喜,彰显了唐代军事力量的强大,歌颂了精兵强将奋勇杀敌的逼人气势,同时又给人想象的空间,不愧为边塞诗的力作。

前两句写边境环境的糟糕及后方部队的支援。“大漠风尘日色昏”并非指天色已晚,而是指滚滚风沙遮盖了天日,指出了军事条件的不利。我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昆仑山、天山均为自西向东或向东南走向,于青海东部和河西走廊形成一个大收缩口,风力强劲,狂风一起便是黄沙蔽日。因而“大漠风尘”后紧接“日色昏”,边疆之状况得以充分显现。“红旗半卷出辕门”写出后方支援之快、气氛之压抑。支援部队半卷红旗,挺出辕门,快步行进,一场近身肉搏战已是一触即发。

后方支援尚未到达,前方夜战得胜的消息便已传来,生擒敌首是何等的大快人心,令人振奋。情节急转直下却又合情合理,“已”字道尽了全军上下的欣喜之情。

不同于其他诗对的表述,全诗没有对战场搏杀的惨烈描述,仅仅从侧面勾勒便好似让人有亲临战场之感,又有无尽的想象空间,诗人的写作功力由此可见一斑。

写作背景

盛唐时,汉民族与四方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友好往来,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互通有无,交流广泛。然而也存在着毋庸讳言的矛盾。当时,东北的契丹、北方的突厥、回纥及西面的吐蕃等游牧民族,凭恃"兵锐马多"、"习于武事",时而伺隙掳掠边庭,而唐王朝为保护边境或开拓疆土,也常常东征西讨。因此,自武则天临朝秉政到李隆基开元、天宝年间,边境线上烽火时起,战事不断。盛唐边塞诗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

盛唐经济繁荣,国力强大,军威四震,培养了文人积极用世的风尚。他们看不起白首穷经的书生,也不愿做沽名钓誉的隐士,而希望建功立业,流芳后世,认为"功名只向马上取"(岑参诗),"勋业在临洮"(高适诗),"封侯取一战"(王昌龄诗),把边塞看作是成就功业的理想场所而热情向往。王昌龄在中进士前后,也曾亲临西北边塞,他的许多边塞诗,即写于那时。这首<从军行)亦为其中之一。

层次结构

这首七绝前两句写唐军出战时的危迫景象,后两句写唐军所取得的辉煌战果。前后两层之间转接陡峭,出人意料;但有唐军之英武威猛为内在枢纽,又合乎情理。构思新奇别致。

内容述评

此诗描写了在狂风疾卷,沙飞石走的恶劣气候下,唐军顶风披沙、戎装疾进的情景,并以虚实相生的笔调,颂扬了这次出击取得的辉煌战果。尽管作者只是撷取了边塞战事的一个小小片断,但却写出了唐军的旺盛士气和强大威力。字里行间,洋溢着鼓舞人心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作者

王昌龄(约698~756),字少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他的籍贯有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和太原两说。自幼家境贫寒,靠农耕以自足,开元十五年(727)方得以进士及第。起初担任秘书省校书郎,后因博学,超绝群伦,调汜水尉,后获罪被贬岭南。开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龄北归,于襄阳访诗人孟浩然,并结识李白,后离京返长安任江宁丞。后因被谤被贬为龙标尉。安史之乱中,亳州刺史闾丘晓因忌才将其。其七绝诗尤为出色,于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为后人推崇,被冠以“七绝圣手”之称号,更得“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美誉。

王昌龄诗《从军行》全文翻译赏析

从军行(其五)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

已报生擒吐谷浑。

王昌龄诗鉴赏

这首诗描写的是奔赴前线的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歌颂了他们奋勇杀敌、忘我报国的英雄主义精神。这首诗气魄宏大,热情洋溢,一扫边塞诗凄婉悲凉的一贯风格。

诗的一、二句“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采用倒装的句式,描绘了部队奉命开拔及行军途中的情景。“红旗”代指部队;“半卷”既表现军旗的舞姿,又传达出了壮士奔赴前线时斗志昂扬的高涨士气。浩浩荡荡的部队如湍急的铁流挺进在无边的瀚海之中,使得征途上空烟尘滚滚,遮天蔽日,阳光也仿佛骤然变得昏暗。“日色昏”三字,借光线之弱渲染出了千军万马急速突进时气宇轩昂的气概和景象。从这人急马疾的后续部队脚下所溅起的“风尘”之中,我们是可以想象到前线敌人之强大和战斗之激烈、待援。而将士的步伐愈快,就愈显示出他们那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三、四句“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是写急行军途中,忽然传来前方部队报捷的喜讯。“夜战”二字含蕴无穷,它告诉我们:生擒敌酋的胜利来之不易。沙漠中的夜战,既要克服瞬息万变的恶劣气候给将士带来的困难,又要不顾白天行军的鞍马劳顿,没有深广的谋略和敢于拼搏的精神,就难以克敌制胜。

从诗歌结尾的捷报中,我们可以听出后续部队将士乍闻喜讯、喜出望外的纵情欢呼声,敌酋垂头丧气的抽泣声,先头部队在浴血奋战时惊心动魄的呐喊声

同时也更能体会出先头部队将士们大智大勇、有我的英雄气概?!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显着特色是含蓄深沉,耐人寻味。诗的第一句写部队急行军时的情景,但诗人只写了漫漫政途上的滚滚风尘,并没有直接写人。诗的第二句也没有直接写将士如何开拔出征,而是写“红旗半卷出辕门”, 以红旗来喻指。这两句都写部队行动的情景,似乎都没提到人,但画面上人的活动不但自见,且是画面的主体。从而使诗句显得分外含蓄、深沉。诗的结句也颇见功力,它虽然不说前军获胜,但是胜利的氛围却充溢于字里行间。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敌酋被擒,敌兵这些乌合之众岂不如鸟兽散?正因为诗句充满较大的想象空间,使诗歌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赏析: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将士对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