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技快讯 >

刘学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刘学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刘学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刘学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代: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至于英文翻译那我就不会了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英语译文是:“All alone in a foreign land, during the festive season.”

双语例句:

1、正如老话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祝福天下人团圆幸福!

Just like the old saying: you will miss your family when it is a festival.

2、人都说“每逢佳节倍思亲”,我确实很想念几千里之外的母亲。

People say that "every festival, loved ones," I really miss the thousands of miles outside the mother.

3、“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们的古人早就把这种异乡的节日情结表现得淋漓尽致。

"On festival occasions one thinks of one's dear ones far away more than ever"– our ancestors he already rendered the homesickness on festivals fully in a very literary manner.

[诗词]和重阳节有关的古诗词,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是哪句话的翻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原句

“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全诗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注释:

1.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忆:想念。山东:王维本太原祁人,后迁居于蒲(今山西永济),蒲州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2.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3.佳节:美好的节日。

4.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5.茱萸(zhū yú):即草决明,一名越椒,芳香植物。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赏析:

这首王维少年时期创作的抒情小诗,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写得非常朴素。但这首诗却有着强烈的打动人心的力量,尤其是对作客他乡的人们。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

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创作背景:

此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写下。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作者: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jié),号摩诘居士。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每逢佳节倍思亲”整首古诗是什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唐)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佳节:美好的节日。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到你。

诗词朗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 王维 小学诗文

独在他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全部诗句是?

全诗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名句。意思是:我独自一人在他乡做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我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现在人们常用这两句诗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答案

九月九日是的重阳节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

解释“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整句的意思为: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

全篇诗词及解释如下: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茱萸可惜至少我一人。

扩展资料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是:我独自一人在他乡做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我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现在人们常用这两句诗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名句。是人长年漂泊在外,无法与家人团聚,尤其是重阳节,在家家户户都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的日子里,王维怎能不想起在家是和亲人手挽着手,头插着茱萸登高远眺的情景呢?这个佳节更勾起诗人思念家乡,想念家乡亲人之情。全诗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是:我独自一人在他乡做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我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现在人们常用这两句诗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九月九日是的重阳节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1], 遍插茱萸少一人[2]。

【赏析】

王维是早熟的诗人,“年未弱冠,文章得名”。他从十五岁开始作诗,二十岁以前便写出了《洛阳女儿行》和《桃园行》等佳篇。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他十七岁作的,立即成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广泛为人们传诵。王维弟兄共五人,他居长,另有两个妹妹。作这首诗时,他初次离开了家乡,诗中表达了他思念亲人的深情。

诗以直抒思乡之情起笔。“独在异乡”,暗写了孤独寂寞的环境,对于初次离家的少年来说,对这种环境特别敏感。“异客”则更强调了游子在异乡举目无亲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独”和两个“异”字组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主观感受的程度。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前面情绪的合理发展,说明平常已有思亲之苦,而到节日,这思念就愈加转深和增强了。“倍”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这两句构成全诗的一个层次,是从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观感受来表现思亲之情的。

清人沈德潜以为诗的后两句“即陟岵诗意”(《唐诗别裁集》卷十九)。的确,二者在表现方法上颇有相似之处。《诗经·魏风·陟岵》末章有云:“陟彼高冈,瞻彼兄兮。兄日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梦想亲人,转而拟托亲人也想念自己。王维诗中也用了这种表现方法,以“遥知”使诗意的发展来个急转,转到从亲人的角度来加深表现两地相念之情。“遥知”以下全是想象,揣想这重阳佳节到来之时,亲人们定同往年一样登高饮酒。这紧扣了诗题,也点明了第二句提到的“佳节”的具体所指了。作者料定,当亲人团聚一起欢度重阳节而“遍插茱萸”之时,会记起他这客处异乡的游子的。结句将全诗的情感推向,未再直言思亲,而其情自见,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

王维的诗,有字句不苟、浑然天成、音调谐美的特点,这已在他的这篇少作中略露端倪了。宋人朱熹说:“古人诗中有句,今人诗更无句,只是一直说去。这般诗一日做百首也得”(《朱子语类辑略》卷八)。他鄙薄宋诗的意见固然偏颇,但所赞赏“古人诗中有句”还是有道理的。所谓诗中有句,是合观全诗自为一体,而其中的佳句又独具意义,可以单独流传。王维这首小诗就属诗中有句,它的前两句在人们的传诵中,成了人们思亲情感的普遍概括。所以,每当人们在节日思亲时,便很自然吟诵这两句诗了。

[1]登高:传说晋人桓景从仙人费长房学道,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桓景依言登高,果然避免了灾祸。后遂以九日登高为习俗。

[2]茱萸(yu予):一名越椒,又称吴萸,芳香植物。古人以九月九日为上九,又叫重阳节。这时茱萸之实气味香浓,色赤似椒子,相传折来插在头上可以避秽恶之气和抵御寒冷。

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名句。是人长年漂泊在外,无法与家人团聚,尤其是重阳节,在家家户户都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的日子里,王维怎能不想起在家是和亲人手挽着手,头插着茱萸登高远眺的情景呢?这个佳节更勾起诗人思念家乡。

想念家乡亲人之情。全诗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是:我独自一人在他乡做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我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现在人们常用这两句诗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我独自一人在他乡做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我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现在人们常用这两句诗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我一个人远离家乡,每次到了中秋(春节)时节,加倍的思念着自己的亲人。

一个人在他乡做客,每每到了重阳节就分外思念亲人

意思是: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过节的时候格外思念故乡的亲人。

一个人在他乡做客,每每到了重阳节就分外思念亲人

"我"一个人客居他乡,每次遇到重阳佳节就加倍思念家乡亲人.

我一个人在外地做客,每次到重阳节都回格外想念家乡的故人

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过节的时候格外思念故乡的亲人。

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的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开篇一句写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之感。

诗人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用了一个“独”、两个“异”字,可见诗人在外强烈的异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独,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

在当时封建里,交通闭塞,人们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地域之间的往来较少,所以不同地方的人们在风土人情、生活习惯、语言等方面有很大的异。

所以,诗人离开生活多年的家乡到异地生活,自然感到陌生而孤单。诗人平淡地叙述自己身在异乡,但是其中却包含着诗人质朴的思想感情。

每逢佳节倍思亲出自谁的诗词?

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写游子思乡怀亲之意。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怀乡之心。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诗词的背景故事与赏析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出典】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原作】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作者】

王维(约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省永济西)人。开元九年进士。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时间在朝任职,官至尚书右丞。有《王右丞集》。

王维的名和字都取自《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居士,他一生过着亦官亦隐亦居士的生活。安禄山陷两京后,王维曾受伪官,是上的失节。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他的边塞诗多能以慷慨激昂的情调,抒发将士为保卫疆土而献身的英雄气概。他的山水诗,继承了谢灵运的传统,却没有谢的晦涩堆砌的缺点,变化多彩,具有不同的风格与情调,描写了多种多样的自然景色,达到了很高的造诣。

【故事】

唐代诗人王维多才多艺,不仅能诗善画,而且弹得一手好琵琶。岐王爱好音乐,非常喜欢听王维弹奏的曲子。开元十九年(731),王维准备参加京城的科举考试,岐王悄悄地对他说:“听说皇上的九公主过几天要在宫里设宴,这对你可是个好机会啊!到时你挑几首好诗带着,装扮成宫廷乐师,我领你进去碰碰运气。”王维回去后,就抄了几首自己的诗作,又精心赶作了一首新的琵琶曲。

这一天,王维手抱琵琶,怀揣诗卷,随岐王来到宫里。宴会开始后,几位有名的艺人表演了各自的拿手好戏。轮到王维独奏了,一曲《郁轮袍》,如行云流水一般,使在座的宾客都听得如痴如醉。公主高兴地对岐王道:“这位新来的乐师,真是一个奇才!”岐王哈哈笑着说:“其实他并不是宫里的乐师啊!”王维不失时机地向公主呈上诗卷。公主一首一首地读着,当她读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情不自禁地念出声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抒发了游子在异乡怀念亲人的感情,公主的心一下子被打动了。

后来,公主知道王维将要应举,就极力向负责考试的官员他,并且还说:“如果王维能做状元,这实在是京城的荣耀啊!”不久,王维果然不负众望,一举高中了。

【赏析】

“独在异乡为异客”,这句中的一个“独”字,凝聚了诗人游客他乡的孤独冷寂心情;下缀两个“异”字,更加深了这种孤独感。“异乡”注解了诗人的处境:流落他方,人生地疏。“异客”反映出诗人的身份:长作他乡之客,举目无亲。这两个“异”字的运用,给“独”字作了的注脚。独自漂泊他乡,加上旅途凄苦,思亲之情,油然而生,“每逢佳节倍思亲”,正是这种心境的袒露。这种摆脱不掉的思乡情感,一旦到了佳节这个触发点,诗人的怀亲思乡的感情潮水再也控制不住,只得任其奔涌,从肺腑间吟出了“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千古名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