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技快讯 >

高锟为什么有两个国籍(高锟是中国人吗)

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我感觉其实是哪国籍没关系,要看他是在哪里工作而获奖的。

高锟为什么有两个国籍(高锟是中国人吗)高锟为什么有两个国籍(高锟是中国人吗)


既然是外籍就不可能是中国籍了,中国籍真的很难拿到诺贝尔,不过华人也是中国的骄傲。

好像都说是香港人,具体不是很懂。

双国籍,既有美国国籍又有英国国籍

英国

就要进入中科院物理所学习了,很敬佩高锟,诺贝尔奖获得者!

有关高锟或者光纤光学,欢迎讨论!

高锟拥有英国、中国香港和美国国籍,香港允许双重和多重国籍

1933年11月4日出生于中国上海金山。1949去了香港。然后获得英国国籍和美国国籍。

从血统上是

从国籍上不算

中国 的 土地上 能 长处 诺贝尔么? 也不想想。。。。

1933年11月4日出生于中国上海金山。1949去了香港。然后获得英国国籍和美国国籍。

英籍华裔物理学家

英国籍 美国籍 和中国香港籍

但中国中央政府不承认双重国籍 不认可高锟为中国籍

而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承认高的香港居民身份

在英国留学时获得了英国和美国国籍

美国和英国

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奖者高锟(Charles K. Kao)简介

瑞典皇家科学院说,高锟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他将获得今年物理学奖一半的奖金,共500万瑞典克朗(约合70万美元);博伊尔和史密斯发明了半导体成像器件——电荷耦合器件(CCD)图像传感器,将分享今年物理学奖另一半奖金。

中文名:高锟

英文名:Charles K.Kao

性别:男

出生年代:1933年

出生地:江苏省金山县(今上海市金山区)

现居地:中国香港和美国轮流居住

拥有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物理学家、北京邮电大学名誉教授、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1933年11月4日年出生在上海金山,住在法租界。父亲是国际法庭的律师,弟弟高铻。祖父高吹万是晚清著名诗人,革命家,南社的重要成员。

入学前,父亲聘老师回家,教导高锟和高铻读四书五经。10岁,高锟就读世界学校(今日的国际学校),需要读中文之外,也要读英文和法文,学校聘请留法的学者回来教授,高锟开始接触中国之外的人事文化。

高锟小时候住在一栋三层楼的房子里,三楼就成了他童年的实验室。童年的高锟对化学十分感兴趣,曾经自制灭火筒、焰火、烟花和晒相纸尝试自制炸弹。最危险的一次是用红磷粉混合氯酸钾,加上水并调成糊状,再掺入湿泥内,搓成一颗颗弹丸。待风干之后扔下街头,果然发生爆炸。幸好没有伤及途人。后来他又迷上无线电,很小便成功地装了一部有五六个真空管的收音机。

1948年全家移居台湾。1949年,又移民香港,他进入圣若瑟书院就读。中学毕业后,他考入香港大学。但由于当时港大没有电机工程系,他远赴英国东伦敦伍尔维奇理工学院(现英国格林威治大学)就读。1957年,他从伍尔维奇理工学院电子工程专业毕业。1965年,在伦敦大学下属的伦敦帝国学院获得电机工程博士学位。

1957年,高锟读博士时进入国际电话电报公司(ITT),在其英国子公司——标准电话与电缆有限公司(Standard Telephones and Cables Ltd.)任工程师。1960年,他进入ITT设于英国的欧洲中央研究机构——标准电信实验有限公司,在那里工作了十年,其职位从研究科学家升至研究经理。正是在 这段时期,高锟教授成为光纤通讯领域的先驱。

从1957年开始,高锟即从事光导纤维在通讯领域运用的研究。1964年,他提出在电话网络中以光代替电流,以玻璃纤维代替导线。1965年,在以无数实验为基础的一篇论文中提出以石英基玻璃纤维作长程信息传递,将带来一场通讯业的革命,并提出当玻璃纤维损耗率下降到20分贝/公里时,光纤维通讯就会成功。1966年,在标准电话实验室与何克汉共同提出光纤可以用作通信媒介。高锟在电磁波导、陶瓷科学(包括光纤制造)方面获28项专利。由于他取得的成果,有超过10亿公里的光缆以闪电般的速度通过宽带互联网,为全球各地的办事处和家居提供数据。

由于他在光纤领域的特殊贡献,获得巴伦坦奖章、利布曼奖、光电子学奖等,被称为“光纤之父”。

1957~1960年任标准电话和电缆公司工程师,1960~1970年任标准电信实验室主任研究工程师。

1970到1974年高锟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学担任电子学系教授及讲座教授,1974年又返回ITT工作。当时,光纤领域进入前生产阶段。他在位于美国弗吉尼亚州劳诺克的光电产品部担 任主任科学家,后擢升为工程主任。

1982年,他因卓越的研究与管理才能而被ITT公司任命为首位“ITT执行科学家”,主要在康尼迪克州的先进技术中心工作,1985年则在德国的SEL 研究中心工作。与此同时,他也担任耶鲁大学特朗布尔学院兼职教授及研究员。1986年,他被任命为合作研究主任。他也在标准电话电缆下属的标准电信实验室作研究。

1987年10月,高锟从英国回到香港,并出任香港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从1987年到1996年任职期间,他为中文大学罗致了大批人才,使中大的学术结构和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在与内地科技界的交流合作中,他主张“一步一步把双方的联系实际化”。

高锟于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由于他的杰出贡献,1996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一颗于1981年12月3日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463”的小行星命名为“高锟星”。

目前,他担任香港高科桥集团有限公司(Transtech Services Group Ltd.)主席兼行政总裁,并致力于

高锟年轻时在做实验开发电信与信息。

2009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英国华裔科学家高锟以及美国科学家威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皇家科学院说,高锟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他将获得今年物理学奖一半的奖金,共500万瑞典克朗(约合70万美元)。

光 纤 之 父 -- 高 锟 教 授

个 人 简 介:

姓 名 高 锟 Charles K. Kao

出 生 日 期 1933 年 11 月 4 日

学 历 英 国 伦 敦 大 学 理 学 士 (1957)

英 国 伦 敦 大 学 哲 学 博 士 (1965)

经 历 英 国 国 际 电 话 电 报 公 司 (1957)

英 国 国 际 电 话 电 报 公 司 附 属 标 准 通 讯 实 验 室 (1960)

香 港 中 文 大 学 电 子 学 系 教 授 及 讲 座 教 授 (1970-1974)

英 国 国 际 电 话 电 报 公 司:

首 席 科 学 家 (1974);

工 程 总 裁、行 政 科 学 家 (1982);

研 究 事 务 总 裁 (1986)

香 港 中 文 大 学 校 长 (1987-1996)

美 国 国 家 工 程 院 院 士 (1990)

台 湾 中 央 研 究 院 院 士 (1992)

香 港 高 科 桥 有 限 公 司 主 席 兼 行 政 总 裁 (1996- )

专 长 光 纤 通 讯

曾 获 得 之 学 术 荣 誉 美 国 硅 酸 盐 学 会 摩 尼 奖 (1976)

美 国 富 兰 克 林 研 究 所 史 特 活 · 柏 兰 亭 奖 章 (1977)

英 国 兰 克 信 托 基 金 会 兰 克 奖 (1978)

美 国 电 机 及 电 子 工 程 师 学 会 摩 理 斯· H· 利 柏 曼 纪 念 奖 (1978)

瑞 典 艾 力 松 基 金 会 L· M· 艾 力 松 国 际 奖 (1979)

美 国 武 装 部 队 通 讯 及 电 子 学 会 金 章 奖 (1980)

美 国 电 机 及 电 子 工 程 师 学 会 亚 历 山 大· 格 林 姆· 贝 尔 奖 章 (1985)

美 国 马 可 尼 基 金 会 马 可 尼 国 际 科 学 家 奖 (1985)

香 港 中 文 大 学 荣 誉 理 学 博 士 (1985)

意 大 利 热 那 亚 市 哥 伦 布 奖 章 (1985)

日 本 通 讯 及 计 算 机 促 进 基 金 会 通 讯 及 计 算 机 奖 (1987)

英 国 电 机 工 程 师 学 会 法 拉 第 奖 章 (1989)

美 国 物 理 学 会 新 材 料 国 际 奖 (1989)

英 国 塞 萨 斯 大 学 荣 誉 理 学 博 士 (1990)

美 国 国 家 工 程 院 院 士 (1990)

日 本 创 价 大 学 荣 誉 博 士 (1991)

英 国 格 拉 兹 高 大 学 荣 誉 工 程 学 博 士 (1992)

SPIE 金 章 奖 (1992)

台 湾 中 央 研 究 院 院 士 (1992)

英 帝 国 司 令 勋 章 (1993)

英 国 达 勒 姆 大 学 荣 誉 理 学 博 士 (1994)

世 界 工 程 组 织 协 会 杰 出 工 程 成 就 金 章 (1995)

澳 洲 格 理 斐 思 大 学 第 一 服 务 荣 誉 博 士 (1995)

第 十 二 届 日 本 国 际 赏 (1996)

现 职 香 港 高 科 桥 有 限 公 司 主 席 兼 行 政 总 裁

联 络 地 址 办 公 室

香 港 中 环 安 庆 台

1-9 号 安 庆 大 厦 20 楼

高 科 桥 集 团 有 限 公 司

电 话: (852) 2869-2283

传 真: (852) 2869-0848

E-Mail: ckao@ie.cuhk.edu.hk

学 术 经 历 、 成 就 介 绍 :

高 锟 教 授 (Prof. Charles K. Kao) 被 世 界 誉 为“光 纤 之 父” , 曾 任 香 港 科 技 大 学 校 长。 1990 年,他 获 选 美 国 国 家 工 程 学 院 院 士。

高 锟 教 授 曾 先 后 获 颁 L. M. 埃 里 克 森 国 际 奖 (L. M. Ericsson International Prize)、 马 可 尼 国 际 研 究 员 基 金 (Marconi International Fellowship) 以 及 皇 家 工 程 学 院 菲 利 普 王 子 奖 章 (Prince Philip Medal of the Roy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1996) 等 荣 誉。

高 锟 教 授 发 明 的“纤 维 光 学”在 全 球 获 得 广 泛 应 用, 并 在 香 港 知 识 产 权 署 与 香 港 发 明 家 协 会 联 办 的“二 十 世 纪 十 大 最 受 港 人 欢 迎 发 明 品”选 举 中 入 榜。 他 也 凭 着 这 项 发 明 荣 获 美 国 国 家 工 程 学 院 颁 发 的“1999 年 查 理· 斯 塔 克· 德 雷 珀 奖” (the 1999 Charles Stark Draper Prize)。 这 是 美 国 工 程 学 界 杰 出 成 就 的 最 高 荣 誉, 他 的 光 纤 通 讯 构 想 与 发 明 以 及 生 产 过 程 开 发, 可 能 会 掀 起 一 场 电 信 革 命。

高 锟 教 授 1933 年 出 生 于 中 国 上 海。 他 先 后 于 1957 年 和 1965 年 在 伦 敦 大 学 分 别 获 得 电 机 工 程 学 士 和 博 士 学 位。 1957 年, 他 进 入 ITT 公 司, 在 旗 下 一 英 国 子 公 司“标 准 电 话 与 电 缆 有 限 公 司”(Standard Telephones and Cables Ltd.) 任 工 程 师。 1960 年, 他 进 入 ITT 设 于 英 国 的 欧 洲 中 央 研 究 机 构 -- 标 准 电 信 实 验 有 限 公 司, 在 那 里 服 务 了 十 年, 其 职 位 从 研 究 科 学 家 升 至 研 究 经 理。 正 是 在 这 段 时 期, 高 锟 教 授 成 为 光 纤 通 讯 领 域 的 先 驱。

随 后, 高 锟 教 授 在 香 港 中 文 大 学 任 职 四 年, 1974 年 又 返 回 ITT 工 作。 当 时, 光 纤 领 域 进 入 前 生 产 阶 段。 他 在 位 于 美 国 弗 吉 尼 亚 州 劳 诺 克 的 光 电 产 品 部 担 任 主 任 科 学 家, 后 擢 升 为 工 程 主 任。

1982 年, 他 因 卓 越 的 研 究 与 管 理 才 能 而 被 ITT 公 司 任 命 为 首 位“ITT 执 行 科 学 家”, 主 要 在 康 尼 迪 克 州 的 先 进 技 术 中 心 工 作, 1985 年 则 在 德 国 的 SEL 研 究 中 心 工 作。 与 此 同 时, 他 也 担 任 耶 鲁 大 学 特 朗 布 尔 学 院 兼 职 教 授 及 研 究 员。 1986 年, 他 被 任 命 为 合 作 研 究 主 任。

1987-1996 年, 高 锟 教 授 出 任 香 港 中 文 大 学 校 长。 目 前, 他 担 任 香 港 高 科 桥 集 团 有 限 公 司 (Transtech Services Group Ltd.) 主 席 兼 行 政 总 裁, 并 致 力 于 开 发 电 信 与 信 息。

先说明这是从别人那里复制来的!嘿嘿

高锟(1933~ )Charles K.Kao。拥有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物理学家。

1949年随家前往香港。1954年赴英国伦敦大学攻读电机工程,于1957年获伦敦大学理学士学位,1965年获博士学位。从1957年开始,高锟即从事光导纤维在通讯领域运用的研究。1964年,他提出在电话网络中以光代替电流,以玻璃纤维代替导线。1966年,在标准电话实验室与何克汉共同提出光纤可以用作通信媒介。高锟在电磁波导、陶瓷科学(包括光纤制造)方面获28项专利。

由于他在光纤领域的特殊贡献,获得巴伦坦奖章、利布曼奖、光电子学奖等,被称为“光纤之父”。

1957~1960年任标准电话和电缆公司工程师,1960~1970年任标准电信实验室主任研究工程师。1970~1974年在香港中文大学电机系工作,以后在国际电话和电报公司电光产品部任副经理。1987年10月,高锟从英国回到香港,并出任香港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从1987年到1996年任职期间,他为中文大学罗致了大批人才,使中大的学术结构和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在与内地科技界的交流合作中,他主张“一步一步把双方的联系实际化”。

高锟于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由于他的杰出贡献,1996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一颗于1981年12月3日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463”的小行星命名为“高锟星”。

2009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英国华裔科学家高锟以及美国科学家威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皇家科学院说,高锟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他将获得今年物理学奖一半的奖金,共500万瑞典克朗(约合70万美元)。

高锟个人简历 高锟 (Char les K.Kao),光纤通讯、电机工程专家。美国国籍。生于中国上海,原籍上海金山。1957年、1965年先后获英国伦敦大学电机工程学学士、博士学位。1970年迄今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1987-1996年任该校校长。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艺术学会会员和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高锟教授1966年在《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论文中开创性地提出光导纤维在通讯上应用的基本原理,描述了长程及高信息量光通讯所需绝缘性纤维的结构和材料特性。同时开发了实现光通讯所需的辅助性子系统。在单模纤维的构造、纤维的强度和耐久性、纤维连接器和耦合器以及扩散均衡特性等多个领域都作了大量的研究,而这些研究成果都是使信号在无放大的条件下,以每秒亿兆位元传送至距离以万米为单位的成功关键。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高锟(1933~ )Charles K.Kao。拥有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物理学家。

拥有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物理学家。

英国籍 美国籍 和中国香港籍

但中国中央政府不承认双重国籍 不认可高锟为中国籍

而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承认高的香港居民身份

高锟 英文名:CharlesK.Kao 性别:男 出生年代:1933年 出生地:江苏省金山县(今上海市金山区) 现居地:中国香港和美国轮流居住 拥有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物理学家

他是双重国籍的华人,拥有美国和英国的国籍。

可能是中国香港籍,6点诺奖网站上还注明了charles k.kao的国籍是英国和中国,但后来把这一项删了,估计原来写错了。但中国不承认双重国籍,所以新闻联播说英籍华裔科学家高锟。

高锟有英国、美国和中国香港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不承认双重国籍

而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承认高的香港居民身份

如果是中国籍,中国媒体会疯的

他出生在上海金山,有英国美国两国国籍

高锟拥有英国、中国香港和美国国籍,香港允许双重和多重国籍

如果我们元首向法国总统那样想方设法解决战争

估计能得到

应该不是,中国不承认双重国籍,如果是的话,那可是爆炸性新闻

不是,他有英国和美国籍,曾任香港大学(或中文大学)校长

他是英国和美国的双重国籍,现在居于香港。

没有持中国国籍,持有英国和美国国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