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技快讯 >

十面埋伏是什么名曲 十面埋伏,歌曲

十大名曲之一的十面埋伏取材于哪场古代?

古曲《十面埋伏》是一首琵琶大曲,同时也是十大古曲之一,其演奏为独奏,乐曲激烈,震撼人心。

十面埋伏是什么名曲 十面埋伏,歌曲十面埋伏是什么名曲 十面埋伏,歌曲


乐曲以我国历史上的楚汉相争为题材,描绘刘邦和项羽在垓下决战的情景,清楚地表现出了当时项羽被大军包围时走投无路的场景。为上乘的艺术佳作。。乐曲主要歌颂了楚汉的胜利者刘邦,尽力刻画"得胜之师"的威武雄姿,全曲气势恢宏,充斥着金戈铁肃杀之声。《十面埋伏》可以说是把古代琵琶表演艺术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创造了以单个乐器的独奏形式表现波澜壮阔的史诗场面(而现代,这往往需要大乐队式的交响曲体裁方能得以完成),直到今天,《十面埋伏》依然是琵琶演奏艺术领域代表性的传统名作。

《十面埋伏》,又名《淮阴平楚》,是以楚汉相争的历史为题材而创作的琵琶独奏曲,乐谱早见于《华秋苹琵琶谱》。 乐曲整体可分为三部分,由十三段带有小标题的段落构成,分别是: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项王败阵、乌江自刎、众军奏凯、诸将争功和得胜回营。该曲以公元前202年刘邦与项羽垓下之战的史实为内容,用标题音乐的形式描绘了激烈的场面,虽为史实,却也不乏丰富的感彩。

古曲十面埋伏是取自楚汉中的垓下之战。垓下之战中,汉大将军齐王韩信统帅汉军用十面埋伏,将楚军包围在垓下,后用

琵琶曲《十面埋伏》取材于楚汉相争时期汉韩信和西楚霸王项羽的垓下之战。

十里埋伏取材于历史上的垓下之战。 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在楚汉中,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沱河北岸)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

《十面埋伏》,又名《淮阴平楚》,是以楚汉相争的历史为题材而创作的琵琶独奏曲,乐谱早见于《华秋苹琵琶谱》

应该是楚汉相争的垓下之围

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垓下决战的情景。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胜利。

楚汉争霸的垓下之战

十面埋伏是什么曲子?

十面埋伏是一首的大型琵琶曲,气势雄伟激昂,用音乐叙事的手法完美地表现了名闻古今的楚汉之战,琵琶的演奏手法在此曲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那激动人心的旋律令听者无不热血沸腾、振奋不已。

乐曲从的准备阶段开始(从列营到走队),节奏由慢渐快,以琵琶模拟战鼓声、浑厚雄壮;接着是一段吹打乐,全用轮指演奏模拟号角声。然后进行排阵、点将等等,这都是古中必有的内容。

真正精彩激烈的在作战部分(从埋伏到九里山大战):埋伏表现了伏兵重重,楚军被围得水泄不通的情景,然后是在鸡鸣山进行一段小规模作战,到九里山大战则是全曲的。

运用琵琶高超复杂的绞弦技巧真实地再现了的惨烈:人仰马嘶声、兵刃相击声、马啼声、呐喊声等等,惊心动魄,让人振奋。中间一段琵琶长轮模拟箫声,隐约透出四面楚歌,暗示项羽兵败。

后的结局(项羽败阵到后):项羽自刎,刘邦得胜回朝,音乐结束。全曲气势恢宏,充斥着金戈铁肃杀之声。

流传概况

在现有资料中,早记载有《十面埋伏》琵琶谱的是《华秋苹琵琶谱》(1819年初版,全称是《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真传》),以及《鞠士林琵琶谱》(鞠氏系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人,简称鞠士林谱);其次是《檀槽集》(1842年抄本)、《陈子敬琵琶谱》、《李芳园琵琶谱》(1895年初版,全称是《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简称李氏谱);

再次是《瀛洲古调》(1916年)、《养正轩琵琶谱》(1926年初版,简称养正轩谱)、《汪昱庭琵琶谱》等。在上述各家琵琶谱中,对该曲曲名称作《十面埋伏》的有《鞠士林琵琶谱》《陈子敬琵琶谱》《瀛洲古调》等;

简称作《十面》的有《华秋苹琵琶谱》《养正轩琵琶谱》等;也有改称作《淮阴平楚》的,如《李芳园琵琶谱》《汪昱庭琵琶谱》等(在改称作《淮阴平楚》后,在曲名有“即《十面埋伏》”的文字)。

不同流派在《十面埋伏》上体现着不同的记谱和演奏。清朝末期,《十面埋伏》便有无锡派、平湖派、崇明派、浦东派和汪派的不同演奏以及传谱。其中,无锡派以华氏谱为基础,平湖派以李氏谱为基础,崇明派以《瀛洲古调》为基础,浦东派以鞠士林谱、养正轩谱为基础,汪派则与浦东派同宗但又多方吸收其他风格。

而至20世纪70年代以后,该曲多使用琵琶演奏者刘德海的演奏谱。刘德海的演奏谱有两种版本:1976年的演奏谱较短;1982年进行了整理,在某些段落方面加以调整。

琵琶曲《十面埋伏》描绘的是哪次战役的情景?( )

【答案】:B

《十面埋伏》是一首琵琶曲,同时也是十大名曲之一,其演奏为独奏,乐曲激烈,震撼人心,忽而快,忽而慢;忽而强,忽而弱,清楚地表现出了公元前202年楚汉垓下决战的情景。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胜利。

琵琶曲《十面埋伏》描写的是哪一场的场景?

琵琶曲《十面埋伏》描写的是垓下之战这场的场景。

解析:十面埋伏是一首琵琶曲,同时也是十大名曲之一,其演奏为独奏,乐曲激烈,震撼人心,忽而快,忽而慢;忽而强,忽而弱,清楚地表现出了公元前202年楚汉垓下决战的情景。

垓下之战的知识扩展:

垓下之战是汉高帝五年十二月(公元前203年12月—前202年1月)楚汉两军在垓下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

起因:

刘邦采纳张良的意见,将陈以东直到大海的大片领土封给齐王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封给彭越。就这样,刘邦以加封土地为报酬,终于搬动了韩、彭二人,使他们尽数挥军南下,同时命令刘贾率军联合英布自淮地北上,五路大军共同发动对项羽的后合围。垓下之战随之开始。

琵琶曲《十面埋伏》的作者是谁?这样震撼人心的曲目是如何被创作出来的?

这首经典琵琶曲的作者是华秋萍,他本人非常有才华,创作这首歌的时候是因为受到了电视剧的感染。

十面埋伏是一首汉族琵琶大曲,同时也是十大古曲之一,其演奏为独奏。这首古曲的改编者正是刘德海。把刘邦、项羽的垓下之战展现得栩栩如生

“《十面埋伏》是一首历史题材的大型琵琶曲,它是十大古曲之一.关于乐曲的创作年代迄今无一定论.资料追溯可至唐代,在白居易(772—846)写过的长诗《琵琶行》中,可探知作者白居易曾听过有关表现激烈战斗场景的琵琶音乐.《十面埋伏》流传甚广,是传统琵琶曲之一,又名《淮阴平楚》

琵琶曲《十面埋伏》的作者是明末有“汤琵琶”之称的汤应曾。 是以楚汉相争的历史为题材而创作的琵琶独奏曲。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