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技快讯 >

一年级下经典阅读三字经_一年级三字经阅读测试题及答案

三字经全文阅读

三字经全文阅读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三字经全文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2、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3、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4、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5、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6、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

7、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8、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 习礼仪

9、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

10、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

11、首孝悌 次见闻 知某数 识某文

12、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万

13、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14、三纲者 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妇顺

15、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

16、曰南北 曰西东 此四方 应乎中

17、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数

18、十干者 甲至癸 十二支 子至亥

19、曰黄道 日所躔 曰赤道 当中权

20、赤道下 温暖极 我中华 在东北

21、寒燠均 霜露改 右高原 左大海

22、曰江河 曰淮济 此四渎 水之纪

23、曰岱华 蒿恒衡 此五岳 山之名

24、古九州 今改制 称行省 三十五

25、曰士农 曰工商 此四民 国之良

26、曰仁义 礼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27、地所生 有草木 此植物 遍水陆

28、有虫鱼 有鸟兽 此动物 能飞走

29、稻梁菽 麦黍稷 此六谷 人所食

30、马牛羊 鸡犬豕 此六畜 人所饲

31、曰喜怒 曰哀惧 爱恶欲 七情俱

32、青赤黄 及黑白 此五色 目所识

33、酸苦甘 及辛咸 此五味 口所含

34、膻焦香 及腥朽 此五臭 鼻所嗅

35、匏土革 木石金 与丝竹 乃八音

36、曰平上 曰去入 此四声 宜调协

37、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孙

38、自子孙 至玄曾 乃九族 人之伦

39、父子恩 夫妇从 兄则友 弟则恭

40、长幼序 友与朋 君则敬 臣则忠

41、此十义 人所同 当师叙 勿违背

42、斩齐衰 大小功 至缌麻 五服终

43、礼乐射 御书数 古六艺 今不具

44、惟书学 人共遵 既识字 讲说文

45、有古文 大小篆 隶草继 不可乱

46、若广学 惧其繁 但略说 能知原

47、凡训蒙 须讲究 详训诂 明句读

48、为学者 必有初 小学终 至四书

49、论语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记善言

50、孟子者 七篇止 讲道德 说仁义

51、作中庸 乃孔伋 中不偏 庸不易

52、作大学 乃曾子 自修齐 至平治

53、中书熟 孝经通 如六经 始可读

54、诗书易 礼春秋 号六经 当讲求

55、有连山 有归藏 有周易 三易详

56、有典谟 有训诰 有誓命 书之奥

57、我周公 作周礼 著六官 存治体

58、大小戴 注礼记 述圣言 礼乐备

59、有国风 有雅颂 号四诗 当讽咏

60、诗既亡 春秋作 寓褒贬 别善恶

61、三传者 有公羊 有左氏 有谷梁

62、尔雅者 善辨言 求经训 此莫先

63、古圣著 先贤传 注疏备 十三经

64、左传外 有国语 合群经 数十五

65、经既明 方读子 撮其要 记其事

66、五子者 有荀扬 文中子 及老庄

67、经子通 读诸史 考世系 知终始

68、自羲农 至黄帝 号三皇 在上世

69、唐有虞 号二帝 相揖逊 称盛世

70、夏有禹 商有汤 周文武 称三王

71、夏传子 家天下 四百载 迁夏社

72、汤伐夏 国号商 六百载 至纣亡

73、周武王 始诛纣 八百载 最长久

74、周共和 始纪年 历宣幽 遂东迁

75、周道衰 王纲坠 逞干戈 尚游说

76、始春秋 终战国 五霸强 七雄出

77、嬴秦氏 始兼并 传二世 楚汉争

78、高祖兴 汉业建 至孝平 王莽篡

79、光武兴 为东汉 四百年 终于献

80、魏蜀吴 争汉鼎 号三国 迄两晋

81、宋齐继 梁陈承 为南朝 都金陵

82、北元魏 分东西 宇文周 兴高齐

83、迨至隋 一土宇 不再传 失统绪

84、唐高祖 起义师 除隋乱 创国基

85、二十传 三百载 梁灭之 国乃改

86、梁唐晋 及汉周 称五代 皆有由

87、赵宋兴 受周禅 十八传 南北混

88、辽与金 皆称帝 元灭金 绝宋世

89、舆图广 超前代 九十年 国祚废

90、迨成祖 迁燕京 十六世 至崇祯

91、权阉肆 寇如林 李闯出 神器焚

92、清世祖 膺景命 靖四方 克大定

93、由康雍 历乾嘉 民安富 治绩夸

94、道咸间 变乱起 始英法 扰都鄙

95、同光后 宣统弱 传九帝 满清殁

96、革命兴 废帝制 立宪法 建民国

97、古今史 全在兹 载治乱 知兴衰

98、史虽繁 读有次 史记一 汉书二

99、后汉三 国志四 兼证经 参通鉴

100、读史者 考实录 通古今 若亲目

101、口而诵 心而惟 朝于斯 夕于斯

102、昔仲尼 师项橐 古圣贤 尚勤学

103、赵中令 读鲁论 彼既仕 学且勤

104、披蒲编 削竹简 彼无书 且知勉

105、头悬梁 锥刺股 彼不教 自勤苦

106、如囊萤 如映雪 家虽贫 学不辍

107、如负薪 如挂角 身虽劳 犹苦卓

108、苏老泉 二十七 始发愤 读书籍

109、彼既老 犹悔迟 尔小生 宜早思

110、若梁灏 八十二 对大廷 魁多士

111、彼既成 众称异 尔小生 宜立志

112、莹八岁 能咏诗 泌七岁 能赋棋

113、彼颖悟 人称奇 尔幼学 当效之

114、蔡文姬 能辩琴 谢道韫 能咏吟

115、彼女子 且聪敏 尔男子 当自警

116、唐刘晏 方七岁 举神童 作正字

117、彼虽幼 身已仕 有为者 亦若是

118、犬守夜 鸡司晨 苟不学 曷为人

119、蚕吐丝 蜂酿蜜 人不学 不如物

120、幼习业 壮致身 上匡国 下利民

121、扬名声 显父母 光于前 裕于后

122、人遗子 金满赢 我教子 唯一经

123、勤有功 戏无益 戒之哉 宜勉力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

《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基于历史原因,《三字经》难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艺术瑕疵,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

古人曰:“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 《三字经》自南宋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共一千多字,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三字经》早就不仅仅属于汉民族了,它有满文、蒙文译本。《三字经》也不再仅仅属于中国,它的英文、法文译本也已经问世。1990年新加坡出版的英文新译本更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儿童道德丛书”,加以世界范围的推广,也是儿童的必背读物。

已经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三字经》依然有着巨大的生命力。在过去,包括章太炎在内的有识见的学者,多有致力于《三字经》的注释和续补者。模拟《三字经》形式的读物,如《女三字经》、《地理三字经》、《医学三字经》、《西学三字经》、《工农三字经》、《军人三字经》、《佛教三字经》、《道教三字经》层出不穷,风靡天下。近期,文化部原常务副部长高占祥先生还创作了《新三字经》,同样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三字经》全文长达1722字,是我国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

《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百千”。

内容介绍

《三字经》的内容分为六个部分,每一部分有一个中心。

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

从“为人子,方少时”至“首孝悌,次见闻”强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并举了黄香和孔融的例子;

从“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所同”介绍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有数字、三才、三光、三纲、四时、四方、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方方面面,一应俱全,而且简单明了;

从“凡训蒙,须讲究”到“文中子,及老庄”介绍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儿童读书的程序,这部分列举的书籍有四书、六经、三易、四诗、三传、五子,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部分先秦诸子的著作;

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讲述的是从三皇至清代的朝代变革,一部中国史的基本面貌尽在其中;

从“口而诵,心而维”至“戒之哉,宜勉力”强调学习要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只有从小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长大才能有所作为,“上致君,下泽民”。

《三字经》内容的排列顺序极有章法,体现了作者的教育思想。作者认为教育儿童要重在礼仪孝悌,端正孩子们的思想,知识的传授则在其次,即“首孝悌,次见闻”。训导儿童要先从小学入手,即先识字,然后读经、子两类的典籍。经部子部书读过后,再学习史书,书中说:“经子通,读诸史”。

《三字经》最后强调学习的态度和目的。可以说,《三字经》既是一部儿童识字课本,同时也是作者论述启蒙教育的著作,这在阅读时需加注意。

《三字经》用典多,知识性强,是一部在儒家思想指导下编成的读物,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三字经》的版本很多,清朝道光年间刊行的版本是最通行的一种。我们采用的则是民国年间的增补本。

三字经作者

《三字经》共一千多字,内容却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有英文、法文、俄文译本。虽然不断被后人增补删减,正说明其不朽的价值。古来被誉为“袖里通鉴纲目”、“千古一奇书”,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

《三字经》其书作者说法大致有四种:一、明代黄佐《广州人物传》十,明末诸生屈大均《广东新语》十一,清代恽敬《大云山房记》二,都以为作者应是宋末区适子;二、清代邵晋涵诗:“读得贞黎三字训”,自注:“《三字经》,南海黎贞撰。”据此以为《三字经》为明代黎贞撰;三、或者又有区适子所撰,黎贞增广之说;四、世传王应麟撰,王应麟(1223—1296),南宋学者,字伯厚,号深宁居士。清代夏之翰《〈小学绀珠〉序》:“迨年十七,始知其《三字经》作者自先生(王应麟),因取文熟复焉,而叹其要而该也。”清代贺兴思《〈三字经〉注解备要叙》:“宋儒王伯厚先生《三字经》一出,海内外子弟之发蒙者,咸恭若球刀。”都明确认为《三字经》是王应麟所撰。一般来说,《三字经》作者应为王应麟。

关于《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大多数后代学者倾向的观点意见是“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即王应麟为了更好的教育本族子弟读书,于是编写了融会经史子集的三字歌诀。

王应麟是南宋人,《三字经》原著中的历史部分只截至到宋朝为止。随着历史的发展,为了体现时代变迁,各朝代都有人对《三字经》不断地加以补充,清道光年间贺兴思增补的关于元、明、清三代的历史,共计二十四句话。

版本变化

《三字经》是宋朝王应麟(存疑)先生所作,内容大都采用韵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像一首诗一样,背诵起来如同唱儿歌,用来教育子女朗朗上口十分有趣,又能启迪心智。时人觉得本书内容很好,纷纷翻印,因此广为流传,历久不衰,成为历朝历代最重要的童蒙养正教材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三字经》的内容上,不同历史时期皆有所修改或增加。迄今为止所见的就有宋末元初的1068字本,明代的1092字本,明末的1122字本,清初的1140字本及1170字本等多个版本。并出现相关注解本、插图本。如明清时期就有《增补三字经》、《节增三字经》和《广三字经》等。清末民初的著名学者章太炎〈字炳麟〉先生的《三字经》增订本,是近一个世纪以来流传最广的版本。

2008年我国新修订了《三字经》,由许嘉璐、苟天林担任总顾问,著名学者傅璇琮担任主编,增加修改49处,修改内容占原文10%,虽然只有1476字,可谓精品,无论就内容还是就表述形式,都保持其传统文化特色,可谓“修旧如旧”,体现其高度的传统性。

美中不足的是传统版《三字经》一是记史最全的也只到辛亥革命,二是对四大发明等内容只字未提,因此,又将1995年广东教育出版社的《新三字经》附后,聊作补充。

1949年后,又对《三字经》进行修订。主要涉及一些民族史观内容的修订。如:

1。关于元代历史的“莅中国,兼戎狄,九十年,国祚废。”改为“舆图广,超前代,九十年,国祚废。”

2。关于清代历史的“清顺治,据神京。至十传,宣统逊。举总统,共和成。复汉土,民国兴。廿二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改为“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由康雍,历乾嘉,民安富,治绩夸。道咸间,变乱起,始英法,扰都鄙。同光后,宣统弱,传九帝,满清殁。革命兴,废帝制,立宪法,建民国。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3。另外对网络流行的2008年版中错字和错音进行了纠正,如“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句中的“与”字,因其繁体与“兴”字极为相似,误为“兴”;“斩齐衰,大小功。至缌麻,五服终”句中的“齐衰”标准读音应为zī cuī,而网络流行的2008年版中错为qí 。

2008年修订本《三字经》

2008年修订本《三字经》共计1476字,是以明朝赵南星本为底本,修改、调整之处共计49句,采自征文作者作品共12句,余下均采自王相、贺兴思、章太炎本。并对修改和调整的字句都在注释中说明了依据或理由,同时,重新对全文作了详细的注释。除了一般词句诠释外,还对一些典故、人事注明了出处,做出了全面的阐释。另外,修订组还以三字韵的形式来对本次修订工程作一个总结:下录者,三字经。七百年,广流行。撰此经,王应麟。宋末人,生于鄞。为劝学,多警言。讲形式,众乐见。元以降,学人补。章太炎,最显目。旧时书,有局限。古文化,古理念。现社会,认知变。新风尚,新观点。当取精,与时进。科学观,指要津。知荣辱,倡和谐。大中华,日日新。

2008年修订本《三字经》原文及简释如下:

rén zhī chū xìng běn shàn xìng xiāng jìn xí xiāng yuǎn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简释」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启示」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但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所以,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gǒu bú jiào xìng nǎi qiān jiào zhī dào guì yǐ zhuān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简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启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头等重要的大事。要想使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必须时刻注意对孩子的教育,专心一致,时时不能放松。

xī mèng mǔ zé lín chǔ zǐ bù xué duàn jī zhù

;

三字经儿歌全文朗读

三字经儿歌全文朗读

三字经是中国最经典的少儿启蒙学习读物,通过阅读三字经可以掌握不少基础知识,所以三字经备受欢迎,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三字经儿歌全文朗读,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

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

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青赤黄,及白黑,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当顺叙,勿违背。斩齐衰,大小幼。至缌麻,五服终。

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唯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源。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究。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蠃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

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舆图广,超前代,九十载,国祚废。

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

权阉肆,寇如林,李闯出,神器焚。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由康雍,历乾嘉。民安富,治绩夸。道咸间,变乱起。始英法,扰都鄙。

同光后,宣统弱。传九帝,满清殁。革命兴,废帝制。立宪法,建民国。

古今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史虽繁,读有次。史记一,汉书二。

后汉三,国志四。兼证经,参通鉴。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彼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

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

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彼虽幼,身已仕,尔幼学,勉而致。有为者,亦若是。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惟一经。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

一年级三字经原文及注解

一年级三字经原文及注解如下:

1、【原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rén zhī chū、xìng běn shàn、xìng xiāng jìn、xí xiāng yuǎn、gǒu bú jiào、xìng nǎi qiān、jiào zhī dào

【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不使人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2、【原文】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xī mèng mu、zé lín chǔ、zǐ bù xué、duàn jī zhù、dòu yān shān、yǒu yì fāng、jiāo wǔ zǐ、míng jù yáng

【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布机上的布来教子。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五个孩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3、【原文】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yǎng bú jiào、fù zhī guò、jiào bù yán、shī zhī duò、zǐ bù xué、fēi suǒ yí、yòu bù xué、lǎo hé wéi

【译文】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一年级小朋友的<三字经>应该读到那里

可以读这部分,第一部分;如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

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

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青赤黄,及白黑,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当顺叙,勿违背.斩齐衰,大小幼.至缌麻,五服终.

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唯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小学一年级必背三字经是什么?

小学一年级必背三字经是人之初。

《三字经》读起来朗朗上口,简明扼要,是以中国历史为素材,植根于传统文化,强调教育以“德”为先,学贵在恒和环境对学习的影响,讲述教育与学习重要性的教育论著。同时也是我国代古一部传统的.儿童启蒙识字教育课本。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主要任务,正所谓:“首识字,其次之”。更何况章太炎先生早就在高声呐喊“今之教科书,固勿如三字经远甚也”。

的确,前人在没有汉语拼音的情况下花上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学会了《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中2400多个汉字。而现在的小学教育用六、七年的时间也才学2000多个汉字。两相对比,令人咋舌。

在现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德育教育也成为现行教育改革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现在很多学校也把传承中华民族经典传统文化作为新时期德育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德育”,《三字经》中说:“首孝悌,次见闻”,可见在传统的教育中,是把德育放在首位的,一个人首先得要有“孝悌”,即德”。

有人说;“现在的教育是‘缺德’教育”,的确现在的学生面对开放、多变、复杂的社会环境,急功近利,一生追求的是金钱和权势,至于做人之道却无从说起。国学大师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讲得很实在,他说“小学生最可爱”,有礼貌,尊敬他人,体贴父母,热爱劳动。

能按小学生守则要求自已。等到了初中、高中、大学,就没有社会公德,不会因为父母辛苦而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也为会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不穿名牌,正如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这很值得我们思考《三字经》这样一部以儒家思想为立足点的教育著作,强调教育以“德行”为先导的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的意义。

三字经儿歌朗读全文

三字经儿歌朗读全文

三字经儿歌是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经典《三字经》改变而成,三字经儿歌通过欢畅的曲调,朗朗上口的曲调,把国学经典《三字经》通过儿歌形式展现,更能生动的让小朋友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尊老爱幼,尊敬师长。三字经儿歌对儿童的`启蒙起到积极的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分享有关三字经儿歌朗读全文,欢迎大家阅读与学习!

1、三字经儿歌-人之初歌词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2、三字经儿歌-有连山歌词:

有连山,有归藏,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三易详,有典谟,有训诰,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书之奥。

我周公,作周礼,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存治体,大小戴,注礼记,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礼乐备。

曰国风,曰雅颂,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当讽咏,诗既亡,春秋作,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别善恶。哒哒哒--------

三传者,有公羊,有公羊,有左氏,有毂梁,有毂梁,经既明,方读子,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记其事。

五子者,有荀扬,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及老庄,经子通,读诸史,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知终始。哒哒哒------

3、三字经儿歌-高曾祖歌词:

高曾祖,父而身,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人之伦.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人之伦.

4、三字经儿歌-青赤黄歌词:

青赤黄,乃黑白,此五色,目所识,青赤黄,乃黑白,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乃辛咸,此五味,口所含,膻焦香,乃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5、三字经儿歌-自羲农歌词:

啦啦啦啦,自羲农,啦啦啦啦,至黄帝,啦啦啦啦,号三皇,居呀居上世,

啦啦啦啦,唐有虞,啦啦啦啦,号二帝,啦啦啦啦,相揖逊,称呀称盛世,

夏有禹,尚有汤,周文武,称三王,啦啦啦啦,夏传子,啦啦啦啦,家天下,

啦啦啦啦,四百载,迁呀迁夏社。

啦啦啦啦,汤伐夏,啦啦啦啦,国号商,啦啦啦啦,六百载,至呀至纣亡

啦啦啦啦,周武王,啦啦啦啦,始诛纣,啦啦啦啦,八百载,最呀最长久,

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啦啦啦啦,始春秋,啦啦啦啦,终战国,

啦啦啦啦,五霸强,七呀七雄出。

啦啦啦啦,赢秦氏,啦啦啦啦,始兼并,啦啦啦啦,传二世,楚呀楚汉争,

啦啦啦啦,高祖兴,啦啦啦啦,汉业建,啦啦啦啦,至孝平,王呀王莽篡,

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啦啦啦啦,魏蜀吴,啦啦啦啦,争汉鼎,

啦啦啦啦号三国,迄呀迄两晋。

啦啦啦啦,宋齐继,啦啦啦啦,梁陈承,啦啦啦啦,为南朝,都呀都金陵,

啦啦啦啦,北元魏,啦啦啦啦,分东西,啦啦啦啦,宇文周,与呀与高齐,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啦啦啦啦,唐高祖,啦啦啦啦,起义师,

啦啦啦啦,除隋乱,创呀创国基。

;

一年级三字经全文

一年级三字经全文

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儿童的必背读物。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三字经全文,欢迎大家阅读。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凡训蒙,须讲究。

详训诂,名句读。为学者,必有初。

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

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

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

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

自修齐,至平治。孝经通,四书熟。

如六经,始可读。诗书易,礼春秋。

号六经,当讲求。有连山,有归藏。

有周易,三易详。有典谟,有训诰。

有誓命,书之奥。我周公,作周礼。

著六官,存治体。大小戴,注礼记。

述圣言,礼乐备。曰国风,曰雅颂。

号四诗,当讽咏。诗既亡,春秋作。

寓褒贬,别善恶。三传者,有公羊。

有左氏,有谷梁。经既明,方读子。

撮其要,记其事。五子者,有荀杨。

文中子,及老庄。经子通,读诸史。

考世系,知终始。自羲农,至黄帝。

号三皇,居上世。唐有虞,号二帝。

相揖逊,称盛世。夏有禹,商有汤。

周武王,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

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

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

八百载,最长久。周辙东,王纲堕。

逞干戈,尚游说。始春秋,终战国。

五霸强,七雄出。嬴秦氏,始兼并。

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

至孝平,王莽篡。光武兴,为东汉。

四百年,终于献。魏蜀吴,争汉鼎。

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

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

宇文周,与高齐。迨至隋,一土宇。

不再传,失统绪。唐高祖,起义师。

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

梁灭之,国乃改。梁唐晋,及汉周。

称五代,皆有由。炎宋兴,受周禅。

十八传,南北混。辽与金,帝号纷。

迨灭辽,宋犹存。至元兴,金绪歇。

有宋世,一同灭。莅中国,兼戎狄。

九十年,国祚废。明太祖,久亲师。

传建文,方四祀。迁北京,永乐嗣。

迨崇祯,煤山逝。廿二史,全在兹。

载治乱,知兴衰。读史书,考实录。

通古今,若亲目。口而诵,心而惟。

朝于斯,夕于斯。昔仲尼,师项橐。

古圣贤,尚勤学。赵中令,读鲁论。

彼既仕,学且勤。披蒲编,削竹简。

彼无书,且知勉。头悬梁,锥刺股。

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

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

身虽劳,犹苦卓。苏老泉,二十七。

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

尔小生,宜早思。若梁灏,八十二。

对大廷,魁多士。彼既成,众称异。

尔小生,宜立志。莹八岁,能咏诗。

泌七岁,能赋棋。彼颖悟,人称奇。

尔幼学,当效之。蔡文姬,能辨琴。

谢道韫,能咏吟 。彼女子,且聪敏。

尔男子,当自警。唐刘晏,方七岁。

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已仕。

尔幼学,勉而致。有为者,亦若是。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

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

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人遗子,金满籝。我教子,唯一经。

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

小学一年级必背三字经是什么?

小学一年级必背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注释译文:

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4、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5、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解释】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6、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解释】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那么到老的时候都很难有所作为的。

希望能帮助你,还请及时采纳谢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