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技快讯 >

心理学名词解释——心理过程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实践性。

心理学名词解释——心理过程心理学名词解释——心理过程


1、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2、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3、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4、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5、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6、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7、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8、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9、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10、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11、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12、信号系统-是具体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3、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4、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5、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6、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19、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特性。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包括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

心理学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人际关系、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等发生关联。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体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同时,心理学也尝试解释个体心理机能在行为与动力中的角色;同时它也与神经科学、医学、生物学等科学有关,因为这些科学所探讨的生理作用会影响个体的心智。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

灵魂在希腊文中也有气体或呼吸的意思,因为古代人们认为生命依赖于呼吸,呼吸停止,生命就完结了。[1]随着科学[2]的发展,心理学的对象由灵魂改为心灵。

直到19世纪初叶,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才首次提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而原先,心理学、教育学都同属于哲学的范畴,后来才各自从哲学的襁褓中分离出来。

科学的心理学不仅对心理现象进行描述,更重要的是对心理现象进行说明,以揭示其发生发展的规律。 有朋友说:“学心理学的人能看透别人的心理,知道他人心里想什么,好厉害!”这些说法把心理学神化了,其实,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者只是在尽可能的按照科学的方法,间接的观察、研究或思考人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过程)是怎样的,人与人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和那样的不同,即人的人格或个性,包括需要与动机、能力、气质、性格和自我意识等,从而得出适用人类的、一般性的规律,继而运用这些规律,更好的服务于人类的生产和实践。(The definition of Psychology is: Scientific Study of Behoir and Mental Processes ang how they are affected by an organi 's physical and mental state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人本心理学的名词解释是什么?

人本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20世纪50-60年代兴起于美国,是美国当代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与精神分析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分道扬镳,形成心理学的第三思潮. 受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影响比较明显. 时代精神: 反主流文化运动.对不满. 由美国心理学家A.H马斯洛创立,现在的代表人物有C.R罗杰斯.人本主义反对将人的心理低俗化,动物化的倾向,故被称为心理学中的第三思潮. 1.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 马斯洛认为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力不是性本能,而是人的需要,他将其分为两大类、七个层次、好像一座金字塔,由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人在满足高一层次的需要之前,至少必须先部分满足低一层次的需要.类需要属于缺失需要,可到起匮乏性动机,为人与动物所共有,一旦得到满足,紧张消除,兴奋降低,便失去动机.第二类需要属于生长需要,可产生成长性动机,为人类所特有,是一种超越了生存满足之后,发自内心的渴求发展和实现自身潜能的需要.满足了这种需要个体才能进入心理的自由状态,体现人的本质和价值,产生深刻的幸福感,马斯洛称之为“顶峰体验”.马斯洛认为人类共有真、善、美、正义、欢乐等内在本性,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达到人的自我实现关键在于改善人的“自知”或自我意识,使人认识到自我的内在潜能或价值,人本主义心理学就是促进人的自我实现. 2.罗杰斯的自我理论. 刚出生的婴儿并没有自我的概念,随着他(她)与他人、环境的相互作用,他(她)开始慢慢地把自己与非自己区分开来.当初的自我概念形成之后,人的自我实现趋向开始激活,在自我实现这一股动力的驱动下,儿童在环境中进行各种尝试活动并产生出大量的经验.通过机体自动的估价过程,有些经验会使他感到满足、愉快,有些即相反,满足愉快的经验会使儿童寻求保持、再现,不满足、不愉快的经验会使儿童尽力迥避.在孩子寻求积极的经验中,有一种是受他人的关怀而产生的体验,还有一种是受到他人尊重而产生的体验,不幸的是儿童这种受关怀尊重需要的满足完全取决于他人,他人(包括父母)是根据儿童的行为是否符合其价值标准,行为标准来决定是否给予关怀和尊重,所以说他人的关怀与尊重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体现着父母和的价值观,罗杰斯称这种条件为价值条件,儿童不断通过自己的行为体验到这些价值条件,会不自觉地将这些本属于父母或他人的价值观念内化,变成自我结构的一部分,渐渐地儿童被迫放弃按自身机体估价过程去评价经验,变成用自我中内化了的的价值规范去评价经验,这样儿童的自我和经验之间就发生了异化,当经验与自我之间存在冲突时,个体就会预感到自我受到威胁,因而产生焦虑.预感到经验与自我不一致时,个体会运用防御机制(歪曲、否认、选择性知觉)来对经验进行加工,使之在意识水平上达到与自我相一致.如果防御成功,个体就不会出现适应障碍,若防御失败就会出现心理适应障碍,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目标是将原本不属于自己的是经内化而成的自我部分去除掉,找回属于他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模式,用罗杰斯的话说“变回自己”“从面具后面走出来”,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充分发挥个人的机能.人本主义的实质就是让人领悟自己的本性,不再倚重外来的价值观念,让人重新信赖、依靠机体估价过程来处理经验,消除外界环境通过内化而强加给他的价值观,让人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由自己的意志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掌握自己的命运,修复被破坏的自我实现潜力,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在心理学发展中的贡献和局限 反对仅仅以病态人作为研究对象,把人看为本能牺牲品的精神分析学派,也反对把人看作是物理的、化学的客体的行为主义学派.主张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关心人的价值和尊严. 忽视时代条件和环境对人的先天潜能的制约和影响.。

体育心理学名词解释“能力“?

能力 ,就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总是和人完成一定的活动相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具体活动既不能表现人的能力,也不能发展人的能力.但是,我们不能认为凡是与活动有关的,并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所有心理特征都是能力.只有那些完成活动所必需的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并能使活动能顺利进行的心理特征,才是能力.例如人的体力,知识,以及人是否暴躁,活泼等,虽然对活动有一定影响,但不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直接基本的心理特征,因此,不能称之为能力.能力有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指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通常也叫智力.它是人们完成任何活动所不可缺少的,是能力中主要有一般的部分.特殊能力是指人们从事特殊职业或专业需要的能力.例如音乐中所需要的听觉表象能力.人们从事任何一项专业性活动既需要一般能力,也需要特殊能力.二者的发展也是相互促进的.。

效度名词解释心理学的名词解释

【汉语拼音】xiaodu 【中文词条】效度 【外文词条】validity 测量的有效性程度.即测量工具确能测出其所要测量特质的程度.效度是科学的测量工具所必须具备的重要的条件.在测量中,对作为测量工具的问卷或量表的效度要求较高.鉴别效度须明确测量的目的与范围,考虑所要测量的内容并分析其性质与特征,检查测量的内容是否与测量的目的相符,进而判断测量结果是否反映了所要测量的特质的程度.内容效度凭借逻辑去判断一项测量工具是否有效,凭借对概念的了解去鉴别该变量的特征是否都被考虑到,在理论层次上概念所具有的各种特征,在经验层次上的测量也应具有,如果二者相吻合,则表示具有内容效度;否则,便是无内容效度.[编辑本段]准则效度(预测效度)同一概念可能有多种测量方法,假如其中一种成为准则,另外一种就可以与之比较而判断其效度.当某种测量法A具有内容效度时,另一种测量法B的准则效度则由A决定;如果测试某样本,显示B与A高度相关,即谓B准则效度高.构念效度(构想效度)如果在理论层次上,概念X和概念Y是相关的,那末,在经验层次上对X的测量 与对Y的测量 也相关,假如有另一个对X的测量,则它也应该与Y的测量 相关,这就称作构念效度.例如,X为“工作积极性”,Y为“对业余学习的重视”,X与Y在理论层次上是相关的,即工作积极性愈高对业余学习也愈重视.将 X以 (对“工作有奔头”的赞成程度)来测量,将Y以 (每天进行业余学习的时间)来测量,与 必然相关.现若 X有另一测量法 ′(工作量完成的多少),若 ′与 的测量结果是相关的,则称 ′具有构念效度.效度鉴定程序从内容效度,到准则效度,再到构念效度,可视为一种累进,即构念效度需要比准则效度更多的信息,准则效度需要比内容效度更多的信息.效度比信度有更高的要求,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没有信度的测量工具就谈不上具有效度,但信度高的测量工具未必具有高的效度.。

心理学的名词解释

心理发展的内化说维果茨基指出,人的心理发展的条客观规律是:人所特有被中介的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它们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

与此相关的第二条客观规律是:人所特有的新的心理过程结构初必须在人的外部活动中形成,随后才可能转移至内部,成为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的结构。据此,维果茨基阐明了儿童文化发展的一般发生法则:“在儿童的发展中,所有的高级心理机能都两次登台:次是作为集体活动、活动,即作为心理间的机能,第二次是作为个体活动,作为儿童的内部思维方式,作为内部心理机能”(维果茨基,1994,p.403)。

显然,这种从的、集体的、合作的活动向个体的、独立的活动形式的转换,从外部的、心理间的活动形式向内部的心理过程的转化,就其实质而言就是人的心理发展的一般机制枣“内化”机制。同时,这也表明内化的过程是一种转化的过程,而不是传授的过程(VeraJohn?/FONT>Steiner&HolbrookMahn)。

名词解释,心理学

1.自我:即ego,是人格结构中的现实部分,位于以

生理需要

基础的原始本能与

外部世界

之间,是二者内化的心理代表。

2.行为: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

3.印象:

接触过的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里留下的迹象

4.

印象形成

:反映各种性格词的出现顺序是如何影响总体印象的概念

5.

角色冲突

: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个体处在

角色网络

包围之中,不容易满足各方对

自己的角色

期望,往往由此产生内心矛盾冲突。这种由角色引起的冲突叫角色冲突。

6.通过某一作(呈现或撤销某一)使先前出现的行为频率增加

1.自我:即ego,是人格结构中的现实部分,位于以生理需要基础的原始本能与外部世界之间,是二者内化的心理代表。

2.行为: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

3.印象:

4.印象形成:

5.角色冲突: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个体处在角色网络包围之中,不容易满足各方对自己的角色期望,往往由此产生内心矛盾冲突。这种由角色引起的冲突叫角色冲突。

6.通过某一作(呈现或撤销某一)使先前出现的行为频率增加。

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心理学的解释 研究 心理现象的 客观 规律 的科学。心理现象指认识、 情感 、意志等心理过程和 能力 、性格等心理 特征 。据 不同 研究 领域 和目的分 普通 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神经心理学、语言心理学等。 词语分解 心的解释 心 ī 人和高等 动物 体内主管血液 循环 的器官(通称“心脏”):心包。心律。心衰。心悸。 , 枢纽 ,主要的:心腹。中心。 习惯 上指 思想 的器官和思想情况,感情等:心理。心曲。心魄。心地。 心扉 。衷心。心旷神 理学的解释 宋明时期的一种 崇尚 理性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包括以周敦颐、程颢、 程颐 、朱熹为代表的客观唯心主义和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主观唯心主义。前者认为;理;是永恒的,先于世界而存在的 精神 实体,世界万物只能由;

心理学的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是一门广泛的学科,一般可分为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基础心理学着重于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基本规律的探讨;应用心理学则将心理学的理论运用于实际生活,服务于搞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质量。

心理现象人皆有之,它是宇宙复杂的现象之一,从古至今为人们所关注。历代的哲学家、思想家以及近代的心理学家们对它进行了不懈地探索。

哲学心理学主要是在探讨心身关系、天性与教养、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知识来源等四大议题。其早期的理论有一元论、二元论、环境决定论、精神决定论等。近代的哲学心理学则是有三大思想流派,包括了理性主义、经验主义与浪漫主义。

19世纪以前心理学一直属于哲学的范畴,古今中外的哲学家、思想家都有着对心理现象的阐述。19世纪中叶,由于在对心理现象的研究中引进了实验方法,才使心理学成为了一门实证科学,终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1879年,德国人冯特在莱比锡大学成立世界上个心理学实验室,被当做了心理学的诞生的标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