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技快讯 >

网络舆情问责制度 网络舆情问责制度内容

'加快网络监督机制创新,完善网络监督制度,整合监督资源,形成监督的整体合力。

网络舆情问责制度 网络舆情问责制度内容网络舆情问责制度 网络舆情问责制度内容


要建立一种网络舆情收集、分析、判断及应急机制和信息共享、共同应对的合作机制,为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开辟一个新的空间,例如现在已经有一些很优秀的舆情信息搜集的软件了,比方说乐思舆情监测系统。

还要制定并不断完善一套实用的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分析网络举报的特点,探索网络反腐的规律,逐步向网络反腐的法制化、规范化迈进。要深入推进电子政务建设,让公众通过网络更多地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将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建立起政治与公众有效沟通的桥梁,防止权力滥用

引起舆情是否问责要看舆情的重大程度以及处置回应的方式,再看是否问责。如对重大舆情处置不当,会被问责。国务院《2018政务公开工作要点》,提出建立政务舆情回应问责制度,对重大政务舆情处置不得力、回应不妥当、报告不及时的涉事责任单位及相关责任人员,要予以通报批评或约谈整改,并要求对回应效果进行评估。

网络舆情处置的办法

(一)启动网络舆情应对机制

网络舆情发生后,第一时间由东方剪报专家组组织召开网络舆情应对专题部署会,实施危机舆情应急处理措施,分析舆情的发展形势,统一宣传口径,明确引导要求,建立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

(二)启动新闻发布审批和通报机制

网络舆情发生后,严格按照《中共介休市委组织部新闻发言人制度》,迅速制定新闻发布方案和发布内容,报东方剪报20000家网媒合作平台发布,及时通报网络舆情发展,汇编舆情专报。

(三)启动网络监控和引导机制

启动公安局网络监控设备,严密监控舆情的发展动向;及时封堵和删除网上有害信息,组织网络舆情监测员针对突发公共事件相关舆情和舆论引导工作,积极撰写网评文章,通过发帖、跟帖等形式进行解释疏导,引导正确舆论发展方向,做好网络媒体的宣传导向工作。

先判断是什么类型的网络舆情,随时关注事态发展,引导舆论方向。如果很紧急,可以考虑联系相关舆情处理公司合法删帖,帮助控制事态扩张,尽量减少损失。

为什么说网络舆情问责机制不健全

因为缺乏完善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说网络舆情问责机制不健全。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说网络舆情问责机制不健全的原因缺乏完善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网络舆情引导与联动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网络舆情问责机制网络舆情引导的专业度不足、网络舆情的引导体制机制不够健全等。

网上舆情管控措施是什么?

网络舆情管控是指许多网民在互联网背景下社会(现实社会,虚拟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所表达的信仰,态度,观点和情感表达的总和,或者仅仅是网络舆论和民情而已。网络舆情管控在某些层面上,网络舆情管控对网络监管形成了很大的压力,有的甚至成为有关部门解决类似问题的机会和推动者。网络舆情管控具有以下特点:

1、突发性:由于通过网络平台传播信息简单直接,身份隐蔽,网民可以快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呼吁团结,并在短时间内形成一股力量,以便吸引社会和政府的关注。因此,网上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没有提前警告。热门事件和一些带有情绪化的意见的存在也可以形成一个火花。

2、破坏性:网络舆情危机往往会导致公众与有关单位和执法人员之间在意见甚至行动方面的激烈冲突。

3、紧迫性:相关机构必须迅速正确应对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的冤情危机,防止局势扩大,减少损失。您可以使用一些优秀的舆情监控软件,如“五节舆情监控系统”,对网络媒体进行实时监控和监控,防止问题发生,一旦发现负面,实时报警,快速控制传播来源。

网络舆情管控也是一样,都是从一开始的小舆论,小吵小闹,最后成为了舆论焦点。那么要做好网络舆情监控工作,关键在于如何科学建设网络舆情监控系统。例如对境内外网络中的新闻网页、论坛、博客、新闻评论,贴吧等网络资源进行精确采集、定向采集和智能分析等等的一些方法和措施。

网上舆情管控指的是当舆情滋生后,通过一定手段掌握舆论的主动权,加强正面引导,释疑解惑,化解矛盾,消除不良影响,树立良好的形象,防止舆情危机事件的爆发。

网上舆情管控措施

1.做好日常的舆情信息收集

通过对日常的舆情信息进行收集有助于第一时间发现舆情,从而及时地干预和引导,防止舆情危机的产生。但是面对互联网的海量信息,要想从中收集与自身相关的舆情信息,就需要用到专业的网络舆情监测平台,以展开全网舆情监测工作。

目前,国内许多舆情公司研发出了多种网络舆情监测平台、舆情监控系统,都可满足用户收集舆情信息的需求,但是真正要做到第一时间发现舆情、信息收集覆盖全网的还是要借助像识微商情这样的舆情产品,可7*24小时自动采集舆情,覆盖社交媒体、新闻媒体、新闻客户端、论坛博客、抖音快手等多个平台,还能够自动识别负面,提供舆情预警通知。

2.学会预测舆情走势

众所周知,舆情事件在爆发前都会经历一个积累、发酵过程。因此,在发现舆情后,这个时候往往还未完全显露,多为隐性状态,处于爆发前的量变阶段,故而该阶段是舆情应对的最佳时期。如果采购了专业的网络舆情监测平台,这个过程其实也可以借助舆情平台的舆情自动追踪分析功能,能够帮助用户监测追踪舆情的发展趋势,并自动分析舆情,便于用户掌握舆情发展的脉络,为用户应该采取哪些对策提供决策参考。

3.正确发布信息

即通过及时的发声,释疑解惑,来加强正面引导,平息舆论,达到“舆情降温”的目的,从而避免舆情危机的爆发。

4.善待新闻媒体

通过一系列的舆情危机案例证明,在舆情滋生后,善待新闻媒体有助于突发事件的处理。具体则可以通过主动、及时、准确地向媒体提供事件有关信息,使媒体有正式渠道获得官方权威信息,减少猜忌等类似的方式去做。

在网络时代,只有切实完善相关制度,加强网络舆情管理,拓宽监督渠道,加大信息透明度,才能进一步推动网络管理常态化、规范化。

1.要建立上下一致、内外协作的配合机制,切实形成整体联动的工作格局。尽快出台有关网络舆情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和政策,建立舆情监测制度。

2.打造专门网络人才队伍,切实了解和掌握网络舆情,对监测中发现的不稳定因素展开风险分析,做出预测报告,向上级机关和有关部门通报和发布预警信息。

3.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各种传统媒体以及博客、微博、移动新闻客户端等新兴媒体,实现网络舆情预警“一张网”全覆盖,保障数据收集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4.要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把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列入各级机关轮训课程,对各级领导干部进行系统化培训,提升其网络执政能力。

5.网络媒体所具有的双向互动性和言论随意性等特点,导致网民容易产生非理性情绪,而这种情绪一旦扩展,将会给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困扰。

6.要以积极、公平、公正的态度,第一时间回应网民关切,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通过传播理性观点防止事态扩大。

如何进一步加强网络舆情管理,我的思路与对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依法治网,夯实制度基础。以制度思维和法治方式不断夯实网络舆情引导的制度和法治基础,引导网民增强制度意识和法治意识。落实网络实名制和问责制,对网络推手、网络造谣者尤其是恶意信息的制造者要追究其法律责任,发现虚假信息或不当言论应采取有效干预手段。

(二)要加强“舆商”建设,提高引导能力。要加强“舆商”建设,把通过网络了解民情、体察民意、汇聚民智作为新的联系群众的方式,学会用网民和广大群众能够接受、乐于接受的语言和方式进行交流,引导广大干部真懂新媒体、善用新媒体,拥有进退得当的舆论博弈能力,善于转危为机。

(三)要形成主流舆论,掌握工作主动。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工作中,谨慎选择报道的口径、范围和内容,及时规制和澄清不良信息,形成主流舆论。主动设置一些贴近网民、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议题,吸引公众参与话语交流,让主流声音占领舆论场,推动网络从引发社会不稳定的源头转变成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的重要阵地。

(四)要塑造理性文化,培育公共精神。在网络时代,要实现网络舆情健康的常态化,就要对公共文化进行理性塑造,要对公众开展切实的公共理性和责任教育,培养公众的包容、规则、诚信等意识,合理合法表达心声,形成正能量占先的网络环境。

(五)要提高思想认识,统筹社会治理。全区各级领导干部要克服网络管理的消极防范心态,不断推动宣传思想工作的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让舆论引导与社会转型力度相匹配,与社会治理结构和社会治理基础的变化相协调,实现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治理的统筹治理。

舆情控制不好就很容易失控,尤其是一些负面舆论,危害极大,很容易导致理性声音被掩盖、网民情绪一边倒,不利于舆情的正常传播。鉴于此,对于广大企业和各级政府部门而言,如何控制舆情传播,解决舆论走向控制的问题成为了网络舆情工作中的一门必修课。

那么舆情传播如何控制,舆论走向控制有什么办法呢?接下来小编为大家盘点了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1.要善于第一时间发现和识别危机信息

一般来说,面对网络上海量的实时信息,需要借助像识微商情这样的全网舆情监测系统对全网舆情进行全天候实时监测,并能够第一时间发现与己相关的信息、可根据语义自动识别敏感负面等危机信息,然后提供危机告警,从而有助于及时掌握舆论走向,并充分评估舆论可能产生的影响,采取有效的干预引导措施。

2.舆情控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换言之,也就是说舆情控制不是用快,而是针对不同类型的A/B危机信息,澄清事实,恢复真相,明确责任,纠正错误,改进工作,有针对性地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表达危机信息,以实现遏制舆情传播的目的,使舆情朝积极正面的发现发展。

3.进行舆情溯源分析

如通过借助像识微商情这样的全网舆情监测系统找到舆情的源头后,应该寻求发帖人的帮助,如属实则真诚道歉,拿出具体解决方案;如造谣则可要求删帖/撤稿、自行投诉等,从源头遏止舆情传播。

4.实时跟踪舆论走向

为了掌握舆情的最新动态,防止次生及其他衍生舆情的滋生,就需要借助像识微商情这样的全网舆情监测系统的舆论走向跟踪功能,对舆情的传播动态进行实时追踪,便于用户掌握舆情发展的脉络,做出有效的预测,防止舆论走向失控。

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体系 首先,组建一支专门的网络人才队伍是关键,以切实了解和掌握网络舆情,对网络舆情监测中发现的不稳定因素展开风险分析,做出预测报告,向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通报和发布预警信息。其次,大数据时代,还应该学会运用大数据监测技术,借助专业的网络舆情管控软件平台,如识微商情监测系统,对全网舆情进行实时监测,了解网络上谈论与己相关的各种声音,发现敏感或重大舆情信息时自动告警,助力企业抢占舆情应对先机,防止公关危机的产生。

网上的舆论管控措施,指的就是对于言论的自由有一定的限制。

互联网舆情的话,多依靠于各大信息平台,微博、微信、贴吧等平台。通过对以上平台的监控,及时发现负面舆情并制止,同时积极引导舆情往正面的方向去。

就是对于有关舆论进行删除然后再发布一些引导性的言论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和党内法规,对涉及公共管理主体及其公职人员的廉政、勤政和善政方面舆情的监测、研判、处置,反腐败职能部门责无旁贷。即使那些表面上看不属于廉政勤政舆情的网络事件,其背后或多或少也与一些地方政府及其公职人员廉政勤政等因素有着关联。因此,在网络舆情频发和网络舆情监管缺乏成熟制度的条件下,反腐败职能部门准确把握廉政网络舆情监测、研判、处置的基本原则就显得甚为重要。笔者认为,反腐败职能部门应把握五个基本原则:不惧不偏原则、无罪推定原则、依法处置原则、合理怀疑原则、问责与制度修正同步推进原则。

不惧不偏原则

不惧不偏原则,自古就是中国官员职业道德的核心要求,这也应是反腐败职能部门在廉政网络舆情监测、研判、处置中应遵循的基本准则。

毋庸置疑,不惧才能做到不偏。何谓“不惧”?中国古语曰,“惧,恐也”(《说文》);“故有知非以虑是,则谓之惧”(《荀子·解蔽》);“勇者不惧”(《论语·子罕》)。首先“不惧”是指“无虑”,心底无私天地宽。在应对廉政网络舆情时,反腐败职能部门应本着“没有自己的利益”的理念研判、处置。反腐败职能部门只有真正做到“无虑”才能“无惧”。其次是“正义感”。伸张正义是反腐败职能部门存在的第一价值。在实践中,反贪肃腐的激情有时会被“理性”所扼杀,而正义感则是“不惧”的精神力量。三是不惧权势。反腐败职能部门要坚持依法依纪办事,敢于碰硬。

“不偏”是指反腐败职能部门在处理网络舆情事件时,应当一视同仁,不偏不倚,做到公平公正。网络舆情事件的发生,往往是强势者与弱势群体利益博弈引发利益冲突加剧的产物,是公众对政府满足自身利益的期望与政府不能有效满足公众期望之间矛盾没有得到及时妥善解决的产物。基于反腐败职能部门的职能特点,廉政网络舆情一旦发生,其很可能成为一些人寻租的对象。故此,在网络舆情研判、处置中,反腐败职能部门应当将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惩治腐败,提升政府公信力。着重防范在处置网络舆情事件中出现“选择性失明”与“选择性监督”的问题。

无罪推定原则

无罪推定原则是意大利刑法学家贝卡利亚在其《论犯罪与刑罚》中提出的理论构想:“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凡受刑事控告者,在未依法证实有罪之前,应有权被视为无罪。”

无罪推定原则的意义在于防止过早地和无根据地把任何人看做罪犯,不允许有权机关根据未经充分检验的材料和违反既定证明程序而取得的信息来认定犯罪,实现对人权的保护。在网络舆情监测、研判、处置中,反腐败职能部门应秉承理性宽容的伦理观,以无罪推定原则去理解与善待网络舆情的传播者。如果轻率地将一些过激的乃至不当的网络言行简单化处理,视为有罪而加以推定,那将扼杀这一新型社会民主监督的萌芽。毋庸置疑,网络舆情尤其是廉政网络舆情是社会民主监督的重要途径,是衡量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实现反腐败制度创新的外部动力,它将有力弥补体制内监督的缺陷。

依法处置原则

在应对、处理网络舆情事件中,反腐败职能部门必须坚持依法处置原则。

某地曾出现“房票门”,这一乱象被网络曝光后,当地有关部门的新闻发言人在处置这一网络舆情时表示:“只要自觉上交不正当所得将免予处罚。”该言论明显背离依法办事原则。类似这种以功利主义的方式平息事端,解决社会矛盾,以求维护政府形象的情况时有发生。故反腐败职能部门在处置网络舆情事件中,应当严守法律底线,做到依法处置。

首先,在处置网络舆情事件中,应当遵循宪政原则。宪政是指一种在宪法之下使政治运作法律化的理念或理想状态,它要求政府所有权力的行使都被纳入宪法的轨道并受宪法的制约。当前一些地方的法规、制度本身就存在违背宪政的现象,反腐败职能部门如果据此来处置网络舆情,很可能会陷入以违法不当的手段处理违法不当事件的境地。

其次,正确处理法律与政治的关系。在处置网络舆情事件中,存在着泛政治化的现象,用政治眼光而不是依据法律来认定网络舆情的性质与影响。不敢正视当前反腐倡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谈腐色变,认为腐败问题揭露多了,就会影响到当地和谐稳定和党政机关形象。长此以往,问题会越积越多,网络舆情风险也会越大。

再次,网络舆情处置的法律依据往往具有双重性,即国家法律与党内法规。由于网络舆情源往往不是来自党政机关公职人员,而是社会普通公众,故不能以党内法规来代替国家法律,不能运用党内规定来认定社会公众的责任,而应依据法律原则,在法律框架下实施对社会领域的管理,更多地运用非强制性的政策工具实施管理。

最后,依法办事也应凸显反腐败职能部门履职行为的法治化,即反腐败职能部门自身首先应当成为网络舆论监督的对象,其自身必须在法律法规的范围内有效行使职权,尤其是防范案件查办中自由裁量权的滥用。

合理怀疑原则

网络舆情往往凸显为网民或者新媒体对某些官员腐败行为的一种怀疑,甚至是道听途说,类似中国古代的“风闻奏事”。这种怀疑或真或假,有多少水分,是需要加以认真调查的。针对这样一种网络舆情现象,反腐败职能部门应当立足于防范利益冲突的理论视野,本着合理怀疑态度去处置网络舆情事件。因为社会公众的怀疑源于社会民主监督的伦理要求,社会公众不具有专业的法律知识,其与官员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他们对官员的监督往往是通过任意怀疑来表现的,你不能要求其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这也非公众之义务。如果要求社会公众的怀疑必须限定在“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范围内,就等于变相地剥夺了社会公众的宪法权利。

防范利益冲突理论为评定官员“可能的”道德危机和法律危机提供了分析框架。正如香港特别行政区财政司前司长梁锦松引咎辞职书中所述的:“我承认我并未能完全符合《问责制主要官员守则》,尤其是第5.1条有关主要官员须避免令人怀疑他们不诚实、不公正或有利益冲突。我就事件对政府带来负面形象深表歉意。我愿意为我的过失负上责任。”由此可见,合理怀疑原则既是社会公众监督权的体现,也是反腐败职能部门处置网络舆情事件应当遵循的原则。

问责与制度修正同步推进原则

在应对网络舆情事件中,反腐败职能部门还必须坚持问责与制度修正同步推进原则。

在处置网络舆情事件中,反腐败职能部门要强化对网络舆情事件中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不作为、乱作为行为的刚性问责。现在,某些地方官员为应对舆论的压力,往往在问责技巧方面做文章,以假问责、轻问责来规避真问责、重问责,采取问责手段如同蜻蜓点水,“高调问责、低调复出”现象时有发生。一些领导干部被问责以后,只要“实绩突出”,一年后就可官复原职,两年后还可提拔使用,这使问责制度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对公众的反腐败信心的维护产生了逆向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为反腐败职能部门,切忌出发点错位,廉政网络舆情处置工作不是单纯放在如何应对网络舆论所带来的对政府的负面影响上,而是应当对在网络舆情事件中负有责任的政府部门和相关负责人进行强有力的问责,在严厉问责的基础上改进制度缺陷。十七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提出对政府各项制度进行廉洁性审查,其目的就是要通过制度修正实现从源头上预防腐败。

去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看看吧。它那好像有一套人民舆情监测系统,有一套自己的舆情监测流程,很不错滴。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正在跃升为全球领先的舆论媒体大国。截至2006年初,电视用户数量、报纸发行量和30岁以下网民人数均已排名全球首位;现有3000多个电视频道、2000多份报纸和9000多种杂志。在舆情媒体规模、媒体种类等发展迅猛的同时,舆情导向的监测预警显得愈发重要,特别是互联网这把“双刃剑”,既提供了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提倡性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低级的误导性言论,这样就更需要有舆情监测预警的出现,防范误导性舆论的社会危害于未然,把握和保障正确舆论的前进导向,为构建和谐社会的舆情保驾护航。

1 需求与可行性分析

舆情分析预警系统的实现具有可行性。一方面,舆情导向的预测不是一种抽象的可能性,而是现实的可能性,这种现实可能性并非凭空想象而是有其现实基础,是对舆情的历史信息和其他因素经过判断、分析而得出的结论。虽然舆情导向具有随机性,从而使其难以准确预测。但是,难以预测并不等于不能预测。舆情也同其他事物一样,是一种客观存在,有其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只要对其予以客观、全面、科学的考察,细致、认真、仔细地分析,对舆情导向的有无、好坏、大小,是可做出基本准确的评价和预测的。另一方面,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理论的完善,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搜索引擎、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等技术的不断应用,为实现这一需求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使舆情分析预警的实现具有了可能。

2 信息数据的主要来源

从横向上讲,舆论媒体数据的来源可以来自不同的媒体宣传部门,所以应该努力实现媒体所有者的数据共享;从纵向上看,舆情分析预警所基于的数据不仅应该包括现在,还应该取自于历史,才能做出对未来的预测。横、纵向广泛的数据采集才能构建舆情分析预警系统所基于的海量数据库及数据仓库。

对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数据信息的采集难度相对容易,主要通过媒体数据所有者将数据共享就可以得到。数据来源的难度主要集中在互联网数据的准确采集上,因为互联网是完全开放的,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网络信息的发布者,每个人都有选择网络信息的自由,互联网世界的“虚拟”加大了网络中信息采集的难度。但是,任何舆论总要通过一定的物质媒介或人际渠道来发布和流传,采集舆论信息也需要依靠这些媒介和渠道。互联网上的舆论信息也一样,它的发布和传输依靠了高科技的网络,采集也必须应用多样的先进网络技术手段。

3 体系结构和主要实现思想

下面主要从构建舆情分析预警系统的信息化手段上,从体系结构和各个结构层面所采用的主要技术进行表述。

3.1体系结构

从整体结构上看,实现舆情分析预警至少应包括:数据信息采集、统计挖掘预测、结果展示三个阶段。(如图1)

图1 舆情分析预警系统系统结构

3.2主要实现思想

在数据信息采集阶段,由于数据共享技术成熟,通过互联网或者专用网络获得媒体数据部门所掌握的数据相对容易;难度比较大的是从“虚拟”的互联网中采集信息,从互联网的各种应用(如论坛、博客、新闻评论等)中采集舆情信息所用到的主要方法有:

1、对于明确主题的舆情信息采集,可以采用搜索引擎方法。

由于主题明确的舆情信息具有可描述的特征,如名称等,所以可以借助“类似”日常的搜索引擎进行查找。简单的理解,就同浏览器作为访问工具的传统搜索引擎一样,当用户通过浏览器访问一个搜索引擎时,浏览器就与Web服务器建立了连接,用户通过浏览器向搜索引擎提交舆情主题信息检索请求,Web服务器对用户的请求进行预处理和分析后,在索引数据库中查找相匹配的索引项,并通过浏览器把检索结果提供给用户。

但是,舆情分析预警系统不能是一个单纯的搜索引擎,由于担负着收集正确导向和危害社会等舆论信息这样的特定任务,以及向特定用户群体(如公安系统)提供信息服务的职能,所以它应该具有自身的特点,而且由于各个现存搜索引擎索引数据库的构造方法不同,其索引数据不尽完整。所以在舆情分析预警系统中,建立在多个独立搜索引擎上的技术方法值得提倡,以便实现多个单搜索引擎搜索结果的整合、调用、控制和优化。但是又不应该与一般意义上讲的元搜索引擎相同,由于它担负着特殊的职责,以及向特定用户群体服务的职能,所以它必须具有凌驾于普通搜索引擎索引库之上的索引数据库,而且还应该有用户管理这样的功能。

2、对于采集后的明确主题的舆情信息,必须首先整理优化,然后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

对于按某一舆情主题查询出的结果,必须要整理优化。首先要做的是重复分析。由于是建立在多个搜索引擎之上,而每个搜索引擎都是在独立、并行执行用户提交的检索请求,对于互联网中存在的某一信息,很有可能被多个搜索引擎索引,也就是说,在这些搜索引擎返回的结果中必然存在一些重复的结果。但是,又不能像传统搜索引擎所采用的方法那样,将这些重复的检索结果删除或合并来减少用户浏览结果的时间。因为分析预警系统的目的所在,这些检索结果的重复意味着舆情关注的焦点,所以重复性可以作为各信息主题价值尺度的度量,以及作为今后挖掘预测中的预测系数。

另外,对于过滤整理后的主题信息还需要进一步采取挖掘算法进行挖掘预测。比如最常见的分类挖掘算法。分类要解决的问题是对一个事件或对象的归类。在使用上,既可以用分类模型分析过滤整理后的主题信息,也可以用它来预测未来的数据。数据挖掘分类技术的工作方法是通过分析已知分类信息的历史数据总结出一个预测模型。这里用于建立模型的数据称为训练集,通常是已经掌握的历史数据,如以往一些社会事件引发的不同类别的舆情焦点特征数据(如表1)。

表1 关于不同社会事件的训练集

训练集类别

网络传播渠道

突发案件舆情信息

网络新闻报道、新闻评论、BBS讨论、个人博客评论、聊天记录、其他

刑事案件舆情信息

经济案件舆情信息

自然灾害舆情信息

恐怖事件舆情信息

群体事件舆情信息

总之,分类技术首先从数据中选出已经分好类的训练集,在该训练集上运用数据挖掘分类的算法,建立分类模型,从采集整理后的信息中提取与训练集类别有关的信息,对于没有分类的数据进行分类。分类的例子再如分类挖掘舆情信息的时间、空间分布等特征情况,在此基础上实现正确的舆论监督和引导。

3、对于主题舆情信息的整理结果和无主题舆情信息的采集、整理以及根据这些信息进行的预测,应该充分利用数据挖掘技术。

社会舆情信息的主题往往是很难确定的,比如人们对危害社会的舆情种类只有发生过的才知道存在这种危害。所以对舆情信息按主题一般也是很难分类,分类标准也难以确定。比如不属于表1中所列的人为操控的虚假信息。这使得数据挖掘中的聚类技术得以发挥它的作用。聚类是对信息进行分组,把相似的记录聚在一个聚类里,如对某一网络新闻出现了思路一致、语气相似、IP地址集中分布的评论,那么有理由判断可能出现人为操控的舆情。聚类和分类的区别在于聚类不依赖于预先定义好的类,不需要训练集,而分类则必须事先确定好分类标准。比如:查看舆情信息发布地点的分布特征,一开始是不知道有多少个类和他们具体分布的特征。聚类在于要揭示所考察对象之间本质的“抱团”性质,根据对象的不同特征划分成不同的类,使得同一个类中的对象之间的差别尽可能的小,而不同类中的对象之间的差别尽可能的大,如发布信息的IP地址集中地在一个无规则的区域内,这个无规则区域内的对象IP地址差别很小。

另外,关联分析数据挖掘技术也可用在舆情分析预警系统中。关联分析决定哪些事情将一起发生,表明一些事情之间的相互关系。实际生活中一些社会危害事件的舆情信息肯定是有关系的,关联分析描述为X=>Y,解释为“满足X中条件的记录也满足Y中条件”。两种常用的技术是关联规则和序列模式,关联规则是寻找不同项的相关性,例如:某社会危害事件A发生后,常常导致B的发生,即A=>B(关联规则);序列模式与此类似,它寻找的是时间上的相关性,是用过去的信息来预测未来的信息,这些信息的区别是信息所处时间的不同,某群体A在参与社会事件后,隔一段时间还会参与该类事件,即为序列模式。关联分析可应用在某种社会危害事件的动态跟踪预警上,从时空角度发现相关联事件的发展规律与趋势。

总之,预测是通过分类、聚类、关联分析等数据挖掘技术起作用的,也就是说,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得出模型,该模型用于对未知事件发生的预测。预测的目的是对未来未知量的预言,这种预言是需要时间来验证的,也必须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4 主要实现的功能作用

系统应该至少提供以下功能:

1、明确主题舆情信息的主题搜索。如上所述,采取类似传统搜索引擎但又不同于传统搜索引擎的技术。

2、支持基于内容的“相似检索”,根据对检索内容的理解来进行搜索。使用者输入主题信息内容,这里另外还需采用目前相对成熟的汉字语意分词等技术,在海量的数据仓库中或互联网上查找与某个给定信息“相似”的数据内容,其有别于传统的精确匹配,它不是针对对象的某个或几个具体属性,而是针对对象的多种属性的综合特征来检索,有助于使用者对信息的全面深入了解。

3、针对文档与媒体数据的海量高维特性以及异常样本(即孤立点)的特性,充分挖掘隐含的、内在的信息,起到预警的作用。

4、由于舆情分析预警系统是服务于特殊的部门和特殊的使用者,所以系统必须提供灵活的系统参数配置和用户安全权限等管理功能。

5、结果展示阶段提供多种展现的渠道,如Web浏览,邮件发送,短信,PDA等,可以以报表、图片、多媒体等形式展现,以方便和有说服力的将结果提供给使用者。

6、具备舆情信息的统计分析、生成报表和分析图的功能,就是支持用户的二次统计分析功能,并支持跟常用软件的互通兼容。

5 结束语

舆情分析预警系统涉及多媒体数据共享、互联网搜索、统计分析、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以及人工智能等领域和技术,是一个复杂却新颖的应用领域。它通过对海量信息的采集,分类、聚类、监测分析、专题追踪等,实现用户对舆情检索、监测和预警的信息需求,形成简报、报告、图表等多种形式的分析结果,为使用者全面掌握群众思想动态,做出正确舆论引导,提供分析依据。

因为舆情分析预警系统将来是要用到实践中的,不能光堆砌一些先进技术理论,所以本文的表述尽力通俗易懂的达到这样的目的:既要有一定的先进科学理论作为支持,又要使得实行起来可行,做到理论不空洞,实行有依据。另外,也试图从项目实施的角度进行了简单的表述。

麦知讯--专业网络信息监测与服务提供商

网络舆情应该如何处置?

公司一旦出现网络舆情,一定要尽快处理,如果没有及时处理好网络舆情,很容易发酵传播,影响公司的发展。怎么处理网络舆情这个问题,我们有非常丰富的经验,以下梳理了网络舆情处理的方法,或许对你有用。01、建立舆情监测制度建立舆情监测制度了解和掌握网络舆情,对监测中发现的网络舆情信息展开分析, 生成舆情分析报告,通过舆情监测系统,提前预警,当舆情信息出现时第一时间进行网络舆情处理,对舆情信息及其关键词进行实时监测,研判舆情走向,查找舆情源头,对症下药,以免失去最佳处理时间。02、及时主动回应网民的不同声音网络舆情处理要直面舆情,通过媒体快速作出回应,在舆情危机进一步发酵前,将真相公之于众,避免猜测,取得公众支持与信任才能有效化解舆情。03、制定舆情解决方案根据舆情危机进行分类定级,根据相应的舆情危机制定合适的网络舆情处理解决方案,对舆情动态进行实时监控,把握舆论导向。

针对网络舆情,首先来说应该及时的回应,根据问题进行调查核实,实施补救措施无道歉整改等,同时也要向上级的领导及时的汇报,说明结果,并且总结预防,避免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

网络上的舆论现在还是比较严重的,对于不好的舆论,目前没有特别好的办法,只能通过网络部门的监管和人们自身素质的提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