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技快讯 >

sita直线模组(双向直线模组)

电阻和电抗的区别…和工作原理?

电阻——欧姆定律定义的参数:电压与电流之比,单位欧姆

sita直线模组(双向直线模组)sita直线模组(双向直线模组)


电抗——交流电流通过电感或者电容压降时,电压与电流之比,虚数表示,单位欧姆

阻抗——电阻与电抗的复合参数,用复数表示,实部为电阻,虚部为电抗,单位欧姆

电导——电阻的倒数,单位西门子

电纳——电抗的导数,单位西门子

导纳——电导与电纳复合参数,实部为电导,虚部为电纳,单位西门子在具有电阻、电感和电容的电路里,对交流电所起的阻碍作用叫做阻抗。阻抗常用Z表示。阻抗由电阻、感抗和容抗三者组成,但不是三者简单相加。阻抗的单位是欧。在直流电中,物体对电流阻碍的作用叫做电阻,世界上所有的物质都有电阻,只是电阻值的大小差异而已。电阻很小的物质称作良导体,如金属等;电阻极大的物质称作绝缘体,如木头和塑料等。还有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导体叫做半导体,而超导体则是一种电阻值几近于零的物质。但是在交流电的领域中则除了电阻会阻碍电流以外,电容及电感也会阻碍电流的流动,这种作用就称之为电抗,意即抵抗电流的作用。电容及电感的电抗分别称作电容抗及电感抗,简称容抗及感抗。它们的计量单位与电阻一样是欧姆,而其值的大小则和交流电的频率有关系,频率愈高则容抗愈小感抗愈大,频率愈低则容抗愈大而感抗愈小。此外电容抗和电感抗还有相位角度的问题,具有向量上的关系式,因此才会说:阻抗是电阻与电抗在向量上的和。对于一个具体电路,阻抗不是不变的,而是随着频率变化而变化。在电阻、电感和电容串联电路中,电路的阻抗一般来说比电阻大。也就是阻抗减小到最小值。在电感和电容并联电路中,谐振的时候阻抗增加到最大值,这和串联电路相反。阻抗是一个比电阻大的概念.阻抗包括感抗\容抗\电阻,感抗是电感(线圈)对交流电的阻碍能力,容抗是电容对交流电的阻碍能力,电阻是导体对稳恒电流的阻碍能力,不同阻抗的材料组合起来可以控制电路的电流\相位\波形,从而实现控制。电阻表示是纯电阻对电流的阻力,交流电在电阻(R)上的电压与电流的相位总是相同的。

电抗(X)由电感产生的感抗(Xl)和电容产生的容抗(Xc)组成,交流电在电抗上电压与电流的相位不相。在电感上,电压超前电流90度;在电容上,电压滞后电流90度。

X=ωL-(1/ωC)ω=2πff为交流电的频率。

总的阻抗:Z=R+jX称为复阻抗。

接触电阻,是指两个导体相接触时,在接触处产生的电阻(不用接触阻抗这个名字),用点焊、锡焊等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小接触电阻。

节点阻抗、表面阻抗可能是在十分专业的领域里才会用到。对电感,有u=L*di/dt,在交流电i=Isinwt作用下,有

u=L*d(Isinwt)/dt=LIw(coswt)=IwLsin(wt+∏/2)=Usin(wt+sita)

显然U=IwL,即感抗为U/I=wL

同时sita=∏/2,即电压和电流存在∏/2的相位差

对电容,有i=C*du/dt,在交流电u=Usinwt作用下,有

i=C*d(Usinwt)/dt=CUw(coswt)=UwCsin(wt+∏/2)=Isin(wt+sita)

显然I=UwC,即感抗为U/I=1/wC

同时sita=∏/2,即电压和电流存在∏/2的相位差是虚数的单位,j就是90°。感抗是j*XL,就是说感抗和电阻差90°。容抗是-j*XC,就是说容抗和电阻差-90°。

等于说,电阻和电抗是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是不能直接相加的。他们的阻抗就是斜边,是他们平方和再开根号。再从复数的范畴来理解J,乘以j (j=cos90+jsin90),就是旋转正的90度,除以j即乘以-j(-j=cos(-90)+jsin(-90)),就是旋转反的90度....这个刚好和正弦函数推倒出来的 电流比电压落后90(电感),电流比电压超前90(电容) 吻合

电阻——欧姆定律定义的参数:电压与电流之比,单位欧姆

电抗——交流电流通过电感或者电容压降时,电压与电流之比,虚数表示,单位欧姆

阻抗——电阻与电抗的复合参数,用复数表示,实部为电阻,虚部为电抗,单位欧姆

电导——电阻的倒数,单位西门子

电纳——电抗的导数,单位西门子

导纳——电导与电纳复合参数,实部为电导,虚部为电纳,单位西门子在具有电阻、电感和电容的电路里,对交流电所起的阻碍作用叫做阻抗。阻抗常用Z表示。阻抗由电阻、感抗和容抗三者组成,但不是三者简单相加。阻抗的单位是欧。在直流电中,物体对电流阻碍的作用叫做电阻,世界上所有的物质都有电阻,只是电阻值的大小差异而已。电阻很小的物质称作良导体,如金属等;电阻极大的物质称作绝缘体,如木头和塑料等。还有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导体叫做半导体,而超导体则是一种电阻值几近于零的物质。但是在交流电的领域中则除了电阻会阻碍电流以外,电容及电感也会阻碍电流的流动,这种作用就称之为电抗,意即抵抗电流的作用。电容及电感的电抗分别称作电容抗及电感抗,简称容抗及感抗。它们的计量单位与电阻一样是欧姆,而其值的大小则和交流电的频率有关系,频率愈高则容抗愈小感抗愈大,频率愈低则容抗愈大而感抗愈小。此外电容抗和电感抗还有相位角度的问题,具有向量上的关系式,因此才会说:阻抗是电阻与电抗在向量上的和。对于一个具体电路,阻抗不是不变的,而是随着频率变化而变化。在电阻、电感和电容串联电路中,电路的阻抗一般来说比电阻大。也就是阻抗减小到最小值。在电感和电容并联电路中,谐振的时候阻抗增加到最大值,这和串联电路相反。阻抗是一个比电阻大的概念.阻抗包括感抗\容抗\电阻,感抗是电感(线圈)对交流电的阻碍能力,容抗是电容对交流电的阻碍能力,电阻是导体对稳恒电流的阻碍能力,不同阻抗的材料组合起来可以控制电路的电流\相位\波形,从而实现控制。电阻表示是纯电阻对电流的阻力,交流电在电阻(R)上的电压与电流的相位总是相同的。

电抗(X)由电感产生的感抗(Xl)和电容产生的容抗(Xc)组成,交流电在电抗上电压与电流的相位不相。在电感上,电压超前电流90度;在电容上,电压滞后电流90度。

X=ωL-(1/ωC)ω=2πff为交流电的频率。

总的阻抗:Z=R+jX称为复阻抗。

接触电阻,是指两个导体相接触时,在接触处产生的电阻(不用接触阻抗这个名字),用点焊、锡焊等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小接触电阻。

节点阻抗、表面阻抗可能是在十分专业的领域里才会用到。对电感,有u=L*di/dt,在交流电i=Isinwt作用下,有

u=L*d(Isinwt)/dt=LIw(coswt)=IwLsin(wt+∏/2)=Usin(wt+sita)

显然U=IwL,即感抗为U/I=wL

同时sita=∏/2,即电压和电流存在∏/2的相位差

对电容,有i=C*du/dt,在交流电u=Usinwt作用下,有

i=C*d(Usinwt)/dt=CUw(coswt)=UwCsin(wt+∏/2)=Isin(wt+sita)

显然I=UwC,即感抗为U/I=1/wC

同时sita=∏/2,即电压和电流存在∏/2的相位差是虚数的单位,j就是90°。感抗是j*XL,就是说感抗和电阻差90°。容抗是-j*XC,就是说容抗和电阻差-90°。

等于说,电阻和电抗是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是不能直接相加的。他们的阻抗就是斜边,是他们平方和再开根号。再从复数的范畴来理解J,乘以j (j=cos90+jsin90),就是旋转正的90度,除以j即乘以-j(-j=cos(-90)+jsin(-90)),就是旋转反的90度....这个刚好和正弦函数推倒出来的 电流比电压落后90(电感),电流比电压超前90(电容) 吻合

椭圆成生算法

(两个帖子都回复了楼主)

只写步骤,不写代码了。

和楼主共通过,楼主也是这方面的专家,因此步骤就不写太详细了,只写几个关键点吧。

方法1:(最通常)

通过 sin 和 cos 乘两轴长在原点画出正向椭圆,然后倾斜、偏移即可。

这样需要考虑弧度的间隔,否则两点之间并不连续。而盲目的细分弧度,会加重运算负担。

在许多 CAD 软件中,是通过设置圆的内接 n 边形来代表圆的,就是用线段连接。

将 n 边型的取值增大,椭圆就会很平滑了。

问题还有,就是长轴端的弧度,点会分布的比较稀少,因为屏幕分辨率并不是很高,所以可以用 长轴/短轴 的比值,来非等步长的增加弧度取值。

方法2:(近似求解)

通过4条贝塞尔曲线,可以连接成一个近似的椭圆。每段贝塞尔曲线代表原轴向椭圆的1/2*PI弧度,这样做最大误差只有0.027%。

每条贝塞尔曲线的四个控制点可以通过椭圆的外接矩形运算得出。

以扫描线方法的实现:

与楼主沟通过程中,提到了以扫描线的形式实现椭圆绘制过程。

常规方法:

纵向一个像素的移动扫描线,计算其与椭圆的两个交点,并与上一条扫描线的两个交点通过直线连接。第一次和最后一次与椭圆相交需要连接两个交点。

这种方法比较麻烦。

采用缓冲区的解决办法:

许多游戏都使用绘图缓冲区,不过这里用来实现扫描线绘制。

在内存中创建一个 DC 设备,将所有的绘图都转移到该 DC 设备上,然后通过 DC 设备和屏幕设备之间简单的行复制就可以了。

这样应该就完美的解决了楼主的问题。

很简单。

先把椭圆放在原点,不旋转:

已知 x0,y0,x1,y1;

得:轴长 = sqrt((y1-y0)^2 + (x1-x0)^2)

另一 轴长已知 len.

半轴长 a = 0.5 * sqrt() ; b = 0.5 * len.

离心率 e = sqrt( 1 - (b/a) ^ 2);

原点 椭圆极坐标方程 r = b / sqrt(1-e^2* [cos(sita)]^2)

好啦,现在做椭圆转动,再做平移就可以了。

sita 可以给得很小,例如1度。

程序如下: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main()

{double x0,y0,x1,y1;

double ox,oy;

double phi,sinphi,cosphi;

double pi;

double a,b,e,r,sita,sn,cn,xx,yy;

double x[360],y[360];

double len;

int i;

len = 2.0;

x0 = -1.0;

x1 = 3.0;

y0 = 1.0;

y1 = 5.0;

pi = 3.14158265358979;

a = 0.5 * sqrt( (y1-y0) * (y1-y0) + (x1-x0) * (x1-x0) );

b = 0.5 * len;

e = sqrt(1.0 - b * b / a / a);

ox = 0.5 * (x0+x1); // 椭圆中心点

oy = 0.5 * (y0+y1);

if (x1-x0 == 0) {phi = pi / 2.0;} else{

phi = atan ( (y1 - y0) / (x1 - x0));

}; // 椭圆倾斜角

sinphi = sin(phi);

cosphi = cos(phi);

for (i=0;i< 360; i++){

sita = pi / 180.0 * i ; // 极座标 sita

cn = cos (sita);

sn = sin (sita);

r = b / sqrt( 1.0 - e * e * cn * cn); // 极座标 r

x[i] = r * cn ;

y[i] = r * sn;

xx = x[i] * cosphi - y[i] * sinphi; // 转动

yy = y[i] * cosphi + x[i] * sinphi; // 转动

x[i] = xx + ox; // 平移

y[i] = yy + oy; // 平移

}for (i=0;i<360;i++) printf("%.4lf %.4lf 1.0\n",x[i],y[i]);

}填椭圆用 x[i],y[i],x[i+1],y[i+1] 与 ox,oy 填三角形或填直线就可以了。

直接给你源代码好了

void CTestView::MyDrawEllipse(CPoint start,CPoint end)

{CClientDC dc(this);

int a=abs(end.x-start.x);

int b=abs(end.y-start.y);

CPoint p;

p.x=int(start.x+end.x)/2;

p.y=int(start.y+end.y)/2;

int x=0,y=b;

double d1,d2;

d1=b*b+a*a*(-b+0.25);

dc.SetPixel(x+p.x,y+p.y,color);

dc.SetPixel(x+p.x,-y+p.y,color);

dc.SetPixel(-x+p.x,y+p.y,color);

dc.SetPixel(-x+p.x,-y+p.y,color);

while(b*b*(x+1)

{if(d1<0)

{d1+=b*b*(2*x+3);

x++;

}else

{d1+=b*b*(2*x+3)+a*a*(-2*y+2);

x++;

y--;

}dc.SetPixel(x+p.x,y+p.y,color);

dc.SetPixel(x+p.x,-y+p.y,color);

dc.SetPixel(-x+p.x,y+p.y,color);

dc.SetPixel(-x+p.x,-y+p.y,color);

}d2=b*b*(x+0.5)*(x+0.5)+float(a)*a*(y-1)*(y-1)-float(a)*a*b*b;

while(y>0)

{if(d2<0)

{d2+=float(b)*b*(2*x+2)+float(a)*a*(-2*y+3);

x++;

y--;

}else

{d2+=float(a)*a*(-2*y+3);

y--;

}dc.SetPixel(x+p.x,y+p.y,color);

dc.SetPixel(x+p.x,-y+p.y,color);

dc.SetPixel(-x+p.x,y+p.y,color);

dc.SetPixel(-x+p.x,-y+p.y,color);

}}

%%%%%%%%%%%%%%以下MATLAB6.5测试通过%%%%%%%%%%%%%%

clear

x0=-2;

y0=1;

x1=4;

y1=3;

len=4;

a=sqrt((x1-x0)^2+(y1-y0)^2)/2;

b=len/2;

xmid=(x0+x1)/2;

ymid=(y0+y1)/2;

alpha=atan((y1-y0)/(x1-x0));

matrix=[cos(alpha),sin(alpha);-sin(alpha),cos(alpha)]; %坐标变换矩阵

N=100; %点数

dx=2*a/N;

x=-a:dx:a;

xx=a-dx:-dx:-a;

y = b*sqrt(1-x .^2/a^2);

yy=-b*sqrt(1-xx.^2/a^2);

x=[x,xx];

y=[y,yy];

xynew=inv(matrix)*[x;y];

xnew=xynew(1,:)+xmid;

ynew=xynew(2,:)+ymid;

plot(xnew,ynew);

hold on

plot([x0,x1],[y0,y1],'r');

有关摩擦力的问题

F=μFn是万能的,任何情况下都能用。

当物体运动方向上只受牵引力和摩擦力时,且匀速直线时,可以用F(牵引)=F(摩)

如果不是匀速直线,像是其他的,如匀速圆周,则可用F=μFn,或是经过受力分析,画受力图,用受力平衡来求出F

只要在运动,都可以用F=μFn。

另外一点你要知道,匀速运动就是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是矢量,匀速就是大小和方向不变,就是匀速直线运动)。你说的可能是匀速率运动(如匀速圆周运动,注意匀速圆周运动不是匀速运动),用普适规律——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ma,F是物体所受合力,m是物体质量,a是物体的加速度。

匀速运动是说没固定方向的等速度运动,考虑到有向心力的存在,所以不能直接用摩擦力等于牵引力。用F=μFn不确切,f=μFn才准确,因为这特别指摩擦力,在两个物体有相对移动的时候摩擦力都是这样算的。

匀速运动 应该不能用等于牵引力 当为匀速圆周运动运动时就不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