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科技快讯 >

万山红遍作品意境 万山红遍的作者是

万山红遍李可染作品分析

李可染于1962年首次创作的纸本水墨设色绘画作品

万山红遍作品意境 万山红遍的作者是万山红遍作品意境 万山红遍的作者是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中,巍峨的山峰占据了画面的中心;使用了大量的朱砂点,以浓厚的墨色为底,画面前景中描绘的红色的树木如剪影一般;画作画有白色的飞瀑、白色的溪流以及掩映的白色的瓦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作为题跋书写在画的右上角;画面右下方盖了一枚“寄情”朱文印章与白文印相对。

中华建立后,李可染被美术学院聘为副教授,他勤于教学,钻研画艺,云游写生,后来李可染和少数几位画家得到赴德国写生的机会。

李可染的绘画还得到捷克斯洛伐克(今捷克和斯洛伐克)的认可,并在那里举办了展览、出版了画册。在游历写生之后,李可染也面对着各种各样的舆论,其中之一就对他的积墨法的非议;李可染在1962年创作《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一种对这种非议的回应。

万山红遍的介绍

《万山红遍》为李可染先生的代表之作,不凡之处便是作者用了大量朱砂来渲染画面,满目红山,意境非凡。1962-1964年间,李可染共创作了七张尺幅各异的《万山红遍》。其中三幅现分别藏于美术馆、画院和荣宝斋;一幅为可染先生家属收藏;另有三幅被海内外藏家珍藏。2015年11月,《万山红遍》 拍卖终1.84亿元成交。1这是属于李可染共创作的七张尺幅各异的《万山红遍》中较小的一幅。创作于1964年,作品取《沁园春·长沙》之词意,气质雄壮豪迈。

万山红遍的遍为什么好,好在哪里?

遍,在这有全,都的含义,但用遍更加生动的描绘出满山红叶的情景,像是仔细铺上一样。从万山红遍开始,作者开始描写一种大的意境,诗人视线转换,为下一步抒发自己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壮志作好铺垫,而不显突兀

李可染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万山红遍》,李可染创作于1964年,画上题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九年秋九月写词意于北京西山,可染。”

“词意”取的是创作于1925年,发表于1957年的《沁园春·长沙》,其中两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于当时,画家以诗词为创作题材极普遍,一则,毛氏诗词境界开阔,颇富美学意境,为当时知识阶层所欣赏;二则,五六十年代运动极多,毛词入画,上安全。单《万山红遍》,李可染就不止创作一幅。

据鉴藏家刘文杰考证,李可染共画了七幅《万山红遍》,创作于1962年至1964年。其中较大的有三幅,一幅现藏于北京画院;一幅乃应荣宝斋之邀,为建国十五大庆所作,现藏于荣宝斋;剩下一幅就是此次拍品。据佳士得顾问马成名介绍,此件作品一直珍藏于私人藏家手中,之前只在展览中露过面,从未出现于拍场。

《万山红遍》是李可染的重要代表作,不凡之处便是作者用了大量朱砂来渲染画面,满目红山,意境非凡。据说,当时李可染画《万山红遍》用掉内库半斤朱砂。以朱砂作画,前人有过,但多用于佛像、钟馗、花卉,如此大量用于山水画之中,李氏为第一人。画面之中,浓墨为底,上敷朱砂,挤白以瀑布溪流,冷暖交映,层次幻化。

第一幅,李可染在广东从化创作。款识题于画的右上角,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九六二年秋可染作于从化翠溪宾舍"。此作原藏于画家家中,1999年为李可染基金会筹资,委托嘉德拍卖公司拍出,现藏海外。2000年11月在举办的李可染画展中展出,并被出版为展会的招贴画。

第二幅,李可染在广东从化创作。款识题于画的右上角,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九六三年可染于从化"。此画1963年出版于第6期《美术》杂志,李可染把它捐赠给美术馆,现藏美术馆。

1964年李可染在北京西山八大处的创作室中一连创作了4幅《万山红遍》。共用半斤内库朱砂创作了4幅。两幅小的、两幅大的。两幅小的分别为:画右上角题"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九可染写词意于北京西山八大处"。现藏于李可染家中,曾被多次出版。另一画左上角题:"万山红遍,层林尺染,词意,一九年可染"。此画给了荣宝斋。荣宝拍卖公司于2000年以501.6万元拍出,被海外华人买走。

至于两张大尺幅的,""前李可染曾送北京市美协,让他们选一件,准备自己留一件。""后,发现一件藏于北京画院,该画左上角题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九年秋九月写词意可染"。曾被出版。

此画原已流于海外,该画右上角题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敬写词意于北京西山,可染"。该画在2000年11月举办的李可染画展上展出,并被出版于画展的画集中。李可染先生的夫人邹佩珠和儿子李小可参加了画展。(就是此画,此画尺寸为:20095厘米)

李可染先生画完这4幅《万山红遍》后,应荣宝斋之邀,为建国15国庆又画了一大幅给荣宝斋,此幅右上角题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建国十五大庆,可染写主席词意于北京西山"。此件现藏于北京荣宝斋,从此以后李可染没再画过《万山红遍》。

用朱砂画画前人有之,但多用于画佛像、钟馗、花卉等,大面积用于山水画,自李可染创始。李可染先生出于对的崇敬,为了更好地表达诗词《沁园春·长沙》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意境,采取了大面积使用朱砂来表现秋色,使秋色更红火、更热烈、更带有丰收后喜悦的气氛。

李可染先生创作的7幅万山红遍,这画上的红色不但有朱砂,更加有西洋红,使整幅画面红润红润的,在光线暗处(朱砂在光线暗处更红)红润,在光线亮处也红润,颜色非常美,和黑色的墨相映成趣,与齐白石先生创作的红花、墨叶异曲同工。该画构图中采用的小溪斜流而不是瀑布,给山村平添了几分谧静感,这火红和谧静的结合给人带来了更多的遐想。再加上"李家"山水的重量感,使之成为划时代的杰作,称之为李可染先生的传世佳作。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万山红遍 一派壮丽秋景

从美学上讲,崇高美表现于外在方面,体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类:数学的崇高,如高山的体积;力学的崇高,如暴风雨的气势.俄国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孔子也把“大”与崇高联系起来,赞叹:“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这种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在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为鲜明.《沁园春长沙》就是其中秀的篇什之一.

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一开始,作者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作者不仅看到了眼前岳麓山的枫林,也可能联想到了北京香山的黄栌,和祖国无数山岳中由绿变红的乌柏、水杉、槭树、槲树、黄连木……那一重重山,一层层树,让自然之神彩笔一抹,晕染得一片嫣红,比二月笑放的春花还要艳丽,比六月飘舞的彩霞更加瑰奇.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脚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静中有动,生气勃勃.仰视,“鹰击长空”,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俯瞰,“鱼翔浅底”,因透明而清浅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作者以短短四句诗,描绘出一幅立体的寥廓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宛如当代的岭南画派大家关山月浓墨重彩的彩墨山水图.不愧为“驱山走海置眼前”(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咫尺应须论万里”(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的大手笔.它与作者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所描绘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均是古典诗词中前所未有的雄奇伟丽的全景式风景画.

风华正茂 一段峥嵘岁月

崇高美表现于内在方面,则为伟大高尚心灵的反映.古罗朗吉弩斯在《论崇高》一文中,就提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这首词的下半阕着重抒情,正是这种伟大心灵回声的抒发.这种抒发,首先是通过回忆引出的.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作者想起曾和当年的同学和朋友,在橘子洲一带散步,游泳,畅论天下大事的情景,回忆起那一段难忘的峥嵘岁月.

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大约是在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所写的.同志从1911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的高峰.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在这峥嵘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如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诗人巧妙地化用了《庄子·田子方》中“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 的意境,来形容新时代的青年从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由奔放的胸襟.(挥斥,自由奔放的意思.方遒,正当旺盛有力的意思.过去有人解释“挥斥”为批判驳斥,“方遒”为专家权威,是不准确的.)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是对“峥嵘岁月”“挥斥方遒”的进一步具体化.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于是,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当时的“万户侯”——军阀如粪土.在这一时期,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这些既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具体内容,又是写作这首词的时代背景.了解这个背景,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体会词中闪耀着的革命者崇高心灵的美的光芒.

中流击水 一腔拿云心事

“少年心事当拿云.”(李贺《致酒行》) 诗人和同伴们的拿云心事,从“携来百侣曾游”到“粪土当年万户侯”,可说是直抒胸臆,尽情倾吐,如长江大河,滔滔而下,气势磅礴,痛快淋漓.在结尾时“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则是采取象征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种解释认为“击水”为游泳,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我总感觉这一意境与作者赞扬“百舸争流”的精神不太符合.我倾向于“中流击水”即“中流击楫”的转化.《晋书·祖逖传》: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后来“中流击楫”就成了立誓复兴祖国的代词.在这里正表示诗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使人读后仿佛听到了一颗爱国爱民的赤心,在怦怦跃动,从而感受到一种伟大胸怀所反映出的崇高美.

我国古典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很讲究情与景的交融.刘勰说:“繁采寡情,味之必淡.”(《文心雕龙》)谢榛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四溟诗话》)这首词较好地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前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下半阕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可以说,《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万山红遍李可染作品分析

李可染于1962年首次创作的纸本水墨设色绘画作品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中,巍峨的山峰占据了画面的中心;使用了大量的朱砂点,以浓厚的墨色为底,画面前景中描绘的红色的树木如剪影一般;画作画有白色的飞瀑、白色的溪流以及掩映的白色的瓦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作为题跋书写在画的右上角;画面右下方盖了一枚“寄情”朱文印章与白文印相对。

中华建立后,李可染被美术学院聘为副教授,他勤于教学,钻研画艺,云游写生,后来李可染和少数几位画家得到赴德国写生的机会。

李可染的绘画还得到捷克斯洛伐克(今捷克和斯洛伐克)的认可,并在那里举办了展览、出版了画册。在游历写生之后,李可染也面对着各种各样的舆论,其中之一就对他的积墨法的非议;李可染在1962年创作《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一种对这种非议的回应。

分别谈谈李可染画作《万山红遍》与王维诗歌《山居秋暝》体现的意境以及为体现?

李可染的画作《万山红遍》表达的是冬日景色,充满淡雅的温馨意境。他运用了温和、柔和的色调,将温和的秋日来的悠远的古朴气息表现出来。而王维的诗歌《山居秋暝》则展示了一种宁静的意境,通过对自然界的深刻描绘,表现出秋之深远,山涧之悠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3608411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